化学教学能力范文

2023-09-23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1 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准确地从事观察活动,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1) 目标要明确。

观察的目标越明确, 计划性越强, 定向观察越集中, 则感知的现象越深刻。在教学中,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 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 解决哪些问题, 做到系统观察中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例如, 镁在空气中的燃烧演示实验, 发出强光虽是最明显的刺激信号, 但最本质的现象是镁燃烧时生成白色粉末和冒白烟。如仅注意到前者, 还只是一种肤浅的观察, 教师应引导学生突出注意对后者的观察。

(2) 观察要科学。

在观察过程中, 为迅速分清现象的主次, 捕捉隐蔽的或瞬间即逝的现象, 学生一定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从顺序上讲, 对于物质的观察一般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路线进行, 对于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分段进行观察。。例如, 对“乙烯制取”的实验, 先观察整套装置的全貌, 再观察各种仪器, 了解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而后观察有关的反应物及反应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最后观察收集到的气体, 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到该实验的整体印象。从内容上讲, 观察的内容包括在对仪器装置进行整体观察时迅速找到其中心的位置, 感知反应物、生成物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 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特征现象 (如颜色变化、发光发热、沉淀、气体等) , 同时迅速观察那些隐蔽的或易消失的现象。

(3) 操作要规范。

教师的演示实验无论是连接组装, 还是操作都必须正确规范, 以便学生准确观察。

(1) 仪器的连接组装都必须面向学生。例如:演示制取氯气的实验, 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连接组装仪器, 从左到右依次是氯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氯气的处理吸收装置。

(2) 教师操作必须尽量做到直观规范, 尽量提高灵敏度、可见度。对某些现象不清或反应过快的实验, 我采用衬屏对比、空白对比等方法扩大背景与现实的“反差”, 或设法予以改进。如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生成的Fe (OH) 2极易被溶液中的氧气氧化而观察不到白色沉淀。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将新配制的FeSO4溶液加热后滴加煤油液封以隔绝氧气, 待溶液冷却后, 用长滴管吸取加热驱氧后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中缓缓挤出, 即可得到较稳定的白色絮状沉淀。

(4) 思维要积极。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观察中的思维,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以获得正确、全面的感性认识;同时, 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帮助学生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图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物、模型、图片和图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有着特殊直观的作用。我在教学中, 尽量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模型、图片和图表等,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物质的微粒结构, 增强空间的想象能力, 提供知识再现的思维表象, 为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提供了特征信息和感性基础。

3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自学观察化学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化学物质丰富, 如化纤、塑料、合成染料、合成食品、化肥、农药、医药等。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有意识地观察, 从而培养在书本以外的更广阔的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学习,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使所学知识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更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运用。

观察是人类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法, 是人类有效地探索世界, 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观察能力的高低是人类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必须开辟课内外途径, 为观察创造更多时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 也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全面持久地指导和训练。

摘要: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 在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开辟课内外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化学,观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摘   要:高职院校化学学科教学改革活动中,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开始关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制定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从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改革入手,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研究,力求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传统化学教学一般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与新时期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注意综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需求,从多方面入手,对化学教学方法实施合理化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能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科学推进提供教育支撑。

1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主要改革方向

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首先,要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主动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直觉思维和灵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创新力的培养,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综合质量,借助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提升创新力培养效果[1]。其次,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可以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变通性的针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结合化学探究项目和化学实验项目,提出多种差异化的方案和设想,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促进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开发,从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验证性处理和研究性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在重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突出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综合学习效果,各方面得到突破。

2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能增强教学改革活动的有效性,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为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

2.1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高度集中注意力针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有效的培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度,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決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适当的培养。

例如,在针对“硅及化合物”部分化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简单实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进行多元设想的基础上,突出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具体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已经完成切割的多晶硅片,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硅片在水中进行实验处理,并对实验现象加以观察[3]。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能发现硅粉在水槽中会形成大量的气泡,并且在一段时间后气泡仍然不会停止。教师结合实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涉及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猜想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在硅粉实际应用方面对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在学生大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自身实验创新能力会得到明显的增强,自身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会显著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取得更为显著的化学学习成果。

2.2 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组织活动中,良好、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于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在良好教学氛围的作用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能综合分析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并在小组中进行主动的讨论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进而促进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保障创新力培养整体效能。

如在关于“水的电离现象”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简单地对水的电离现象进行理论表述,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部分化学知识点形成深入的理解,甚至还会降低教学有效性,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势,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借助视频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水的电离现象涉及到的内容,使学生形成形象化的感知。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自己对这一化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凸显教学指导活动的综合效果。在教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化学知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积极探索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改革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力创造便利[4]。

2.3 创设虚拟模拟实验教学活动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改革创新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对化学知识的客观理解和认识,在主动参与探究和验证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创新力加以培养,还应该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尝试引入虚拟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准确操作的实验教学活动向虚拟电子平台转移,辅助学生完成对实验知识的探究,进而对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使学生能在实验探究和验证中不断强化自身創新能力,使创新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在“硫代硫酸钠的制备”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物质转变的关系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并在虚拟模拟实验平台上完成对实验活动的验证,进而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得出硫代硫酸钠的制备方法,并对具体的实验方程式进行计算[5]。在此基础上,由于虚拟模拟实验平台操作相对较为简单,教师还可以基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要求,引导学生选取替代性的材料完成制备,并尝试可以使用哪些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得出怎样的结论等。如此经过学生的不断探究,就能加深对化学实验知识的认识,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能切实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化学专业人才能与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卞爱静,刘峰.化学实验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5):193,214.

[2] 沈达英.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J].科教导刊(下旬),2018(8):117-118.

[3] 陈晓霞.化学教育教学中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化工管理,2018(22):28-29.

[4] 阮航.论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6(6):206.

[5] 尹瑞瑕.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非化学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摘  要:化学学科是高中階段重要的一门学科,且该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也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基于此,该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培养现状、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  中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时强化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但是从目前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来看仍然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掌握的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灵活的应用这些理论提供的具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单单是开展各项教育的基础,同时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让学生能更好地面对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2]。且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再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其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的时间,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减轻,且学生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想认知、学习观等,实现了针对性的教学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2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2.1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视知识性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受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关注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重视实践探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长期下去也会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没有完善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没有健全的创新培养模式,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存在应付的情况。教师尽可能减少实验课,增加了理论课程的比例。由于课程安排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因此学生也得不到充分锻炼,这也会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3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主动汲取前人的教学活动经验,创新并积极探索,突破原有的思维进行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勇敢提出质疑,指出前辈们的不足并进行改正,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简单且合理。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时感受化学知识的独特魅力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其产生强烈的创新兴趣[3]。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仍然存在创新思维,这也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机会,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实践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时得到更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基于此,在教学中笔者结合了教材内容科学设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并鼓励学生制订探究方案,最后验证这一方案的合理性。比如说以学习离子反应的内容为例,从教材内容可知离子反应指的是有离子参与的反应,但是教材上并没有提到没有离子参与但是生成物却存在离子的反应。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列出了化学方程式之后进行探究,改正教材中的不足,之后得出了更加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并以自身探究的内容为基础寻找了更加合理的结论,可以说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

3.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師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思维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发散性思维,另一种是符合性思维,二者都有自身的优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两种不同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形成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优化教学策略。从创新思维来分析,其中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化学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4]。比如说笔者引导同学们参与到设计化学试验方案中,不断调整实验方案找到关键性的元素。比如说以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为例,笔者让同学们思考这两种物质的性质,思考两者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会生成哪些气体,之后结合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验证并得出最终结果。在制备二氧化碳时笔者引导学生以自身掌握的实验知识科学设计,学生讨论后也会提出一些新的方案,如直接燃烧蜡烛或者是将碳酸氢铵分解。而在制取氯气时教材中提到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杂质,因此增加了实验的难度与成本。为此,在开展这个实验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相出创新实验方案的方法,如此也能强化学生对此次实验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知果、知因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这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而且也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3.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同时又是学生最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前辈们经过反复实验之后总结出的科学结论。但是教材中基本上都是将实验与相应的结论放在一起教学,学生没有进行实验就能知道实验可能产生的结果,因此这种直接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适当改变,让学生在“新”的实验中自主探索真理。比如说我们在应用石蕊试剂以及酚酞试剂试别酸碱性时学生都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遇到酸性溶液蕊变红,遇到酚酞试剂颜色不变。但是是不是所有能让石蕊变红的都是酸性溶液呢?这部分内容教材上并没有进行说明,很多学生也摸不着头脑。因此笔者引导同学们进行了新的实验:把KHSO4溶液滴入石蕊试剂中,结果同学们意外的发现试剂也变红了,因此学生也会从中思考为什么盐也能让石蕊试剂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有了新的发现,即酸性溶液与酸溶液不同,这种实验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综上,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深入教材内容探寻创新的可能性,不断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玉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4):26-27.

[2] 李辉,李兆云,王应升.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0,47(14):240,214.

[3] 徐德丽.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180-181.

[4] 滕晓焕.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47.

[5] 穆文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2017.

[6] 刘云.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 彭努静.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 宋歌.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 范媛媛.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10] 王圆圆.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聊城大学,2019.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摘要】初中是学生初次学习化学知识的阶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对创新思维展开概述,提出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化学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思维方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目前,化学考试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应用各种知识点。准确的解题思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

一、创新思维的概述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可以自由进行思想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充足的思想自由,使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化学是理科学科中的基础科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化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是低难度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在展开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动手为学生示范实验,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缺乏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这些问题造成学生无法主动探索新知识,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模式的不合理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教师也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因为不具备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无法正常展开,造成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无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的知识时,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还应主动激励学生探究不同化学元素之间的关联,通过小组合作討论以及自主提问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知识,保证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行验证。通过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知识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教育方法已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转变了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所学化学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化学知识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这种课堂教学顺序的转变将会发挥良好的作用。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提问频率,展开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勇敢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设置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展现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关系,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根据以往所学的化学知识展开猜想,教师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的灵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在讲述盐与金属会发生反应时,可向学生提问:“可以利用钠把硫酸铜溶液当中的铜置换出来吗?”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积极地验证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科学设计化学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的重点科目,其教学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设计与实践操作,综合化学知识深入研究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内化化学知识点,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探索全新的实验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学校要投入资金为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针对条件允许的学校,化学实验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展开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实验目标、方法以及注意要点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教师要带领学生动手参与到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行为,特别是存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并对展示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肯定。

5.开展创新展示活动

初中化学是一门科普性科目,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及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化学知识的目标。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展化学创新展示活动,这也同样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定期组织有关化学的科普展览,收集化学家的创新研究成果,使师生从中汲取丰富的化学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创新小组活动,即按照一个主题征集化学创新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通过介绍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设置有效问题情境、科学设计化学实验、开展创新展示活动的策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杜益华.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76.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1 强化创新演示实验的功能

1.1 引导学生学设计、找方法, 引发创造性思维

演示实验中蕴含着化学思想和化学规律, 体现了化学的研究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典型教例。因此, 演示实验不仅示范操作, 还要巧妙设疑, 演示如何观察, 如何分析, 在常规演示实验中围绕“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提出“常规的系列设问”, 学生按常规思路去思维, 就有章可循, 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 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1.2 创新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2.1 教师要创新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规范操作, 巧设问题, 更要创新演示实验,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2.2 引导学生创新演示实验

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经过反复验证的, 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不足的方面加以改进, 使之更合理,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思维的基础是求异, 在探究性实验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学习钠与水反应时, 设问:将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学生会想当然认为可置换出Cu,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结果出现气体和蓝色沉淀, 学生就会对原来的“想当然”产生疑问。再设问:如果将硫酸铜溶液反滴入盛有钠的试管中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又会认为和上述实验出现的现象一样, 这时让学生再次做实验, 结果反应很剧烈, 壁上有红色固体析出, 现象又不一样, 这时学生又产生疑问, 经小组间讨论, 在教师帮助排除错误见解后, 得出结论:硫酸铜溶液少时, 剧烈反应后产生的热, 使Cu (OH) 2分解为Cu O, 又在H2的氛围中Cu O被还原成Cu。因此, 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 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而又有鲜明现象的演示实验, 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2.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 要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多方开阔学生思路, 拓宽思维领域。在创造思维活动中, 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将大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1.1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向思维的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并发展多向思维, 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 使发散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例如, 在铁的氧化性教学中设置了“碘化钾溶液与Fe C13溶液反应产物”的研究, 开始学生不以为然, 但是当不同课题小组所做的报告内容不同时, 学生就表现出兴奋状态, 然后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 再分析归纳, 概括出结论。实践证明, 这类专题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结合实验习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 最终要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在习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练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引导、鼓励学生多问, 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条件, 就能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

2.2 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创新, 强化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测试。完成实验设计的题目,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可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合理地创造性安排实验教学, 使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总结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让学生努力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 探索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像科学家那样从未知开始研究, 也就是重复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也是一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 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 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主要以具体物质丰富的性质为基础学科。具有实验多, 实验现象生动有趣, 知识本身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学习中将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时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所以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 设计好课堂教学梯度, 就很大程度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实验中引起学生认知兴趣的是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点, 做好各种实验, 以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产生影响, 是使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性的关键。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发展的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已得到广泛重视,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重要因素。在基础教育中, 创新教育应和学科相结合, 化学实验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在校中学生的现状和教学实际,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改进创新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等途径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Z].2008:1~2.

[2]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Z].2008, 4.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第6篇

一、打破课本实验程序,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实验探究内容, 但在有些实验的设计上, 步骤过程有些程序化, 不便于学生放开思维。有时为了使学生思维更活跃, 探究意味更浓, 我尝试对有些实验进行了改进, 探究效果更明显了。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中, 我事先将一些知识信息告知给学生, 让学生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 并让学生验证“据说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 排出了二氧化碳”这一说法。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 拟出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向装空气的瓶里伸入燃着的木条, 如木条能继续燃烧, 证明吸入的气体中含有氧气, 从而说明人吸收了氧气;向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子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如变浑浊, 证明人呼出了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二:先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 而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 从而证明了人呼出了二氧化碳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排出的, 因为空气中很少) ;再向这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装空气的瓶中木条能够继续燃烧, 而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木条熄灭, 从而证明人呼吸是消耗了氧气 (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 在呼出的气体中没有了, 从而证明氧气被消耗) 。

方案三:与方案二相反, 是先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然后再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理由同上。

还有其它一些设计方案, 有的方案只是分别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没考虑氮气) , 有的方案是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各放一只昆虫或老鼠 (条件不许可) , 这些都简单地给以排除。然后发挥学生讨论各实验方案:学生指出方案一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只能证明吸入的气体中含有氧气, 不能证明氧气被人体吸收;另一方面只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但不能证明它一定是人体排出的。在方案二和方案三的证明中, 不少学生认为都可行, 但有极少数学生否定了方案三的可行性, 认为如先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虽然能证明人消耗了氧气, 但木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再倒澄清石灰水两瓶都会变浑浊, 而方案二却避免了这个问题。

学生在实验中还得到:在向瓶中倒入石灰水的时候, 不能把玻片全部打开, 否则空气会进入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 导致第二步伸入木条时, 木条仍能继续燃烧, 实验从而失败。所以最好使用胶头滴管, 使玻璃片开最小的狭缝, 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的进入。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就避免了按教材按部就班的操作、观察记录, 也避免了知识的获得简单、被动、程序化。改变方式后, 所有的步骤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 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 而且能注意到每一个细节问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提高课本实验要求,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分析课本实验产生的一些误差的原因, 适当提高实验要求,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 学生发现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1/5, 在讨论完几个可能的原因后, 给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如何精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们都十分有趣的讨论设计, 并得出了多种方法, 然后交流。一种方法是先往瓶中装满水至胶塞位置, 然后倒入量筒测量这部分水的体积 (即瓶内空气的体积) , 待红磷燃烧后, 冷却至室温再测量一次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 (即O2的体积) , 从而可算出O2的含量。该方法原理上看正确, 但被别的同学评价有误, 认为导管里还有一部分水, 该水的体积没法测量, 改进的方法是直接用量筒盛水来代替烧杯盛水, 这样通过两次读数之差可更精确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因为它避免了导管中留有水而引起的误差。还有的同学, 将橡皮塞上插入注射器和燃烧匙, 与广口瓶配套使用。先向注射器针筒装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 盖紧胶塞, 则燃烧过程中, 随气压的减小, 针筒中的水会逐渐流入瓶中, 且可直接读出流入瓶中水的体积, 即瓶中原有氧气的体积, 这种装置避免了使用导管, 所以既避免了反应后导管中空气进入瓶中引起的误差, 又避免了导管中留有一定量的水引起的误差, 能使测量更精确, 被认为设计最佳。通过这种教学设计, 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注重了科学探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

三、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本中的实验装置一般是成套的, 如某个部件发生损坏, 则整套装置无法使用。所以在实验室里经常使用的是简易装置。简易装置就是仪器的组装问题, 学生只要理解了仪器使用的原理, 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验资源, 由学生自由选择与组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制取氧气的一道习题课上, 让学生专门针对装置的选择进行了探究。有的学生用注射器装过氧化氢溶液插在配套橡皮塞上;有的用分液漏斗控制流速;还有的用输液瓶和输液管的开关控制流速。又如在做氢氧爆鸣实验的时候, 教师提出“怎样做既安全又明显”, 学生设计了很多好的方案, 有的用燃着的木条点充满H2的肥皂泡, 有的用电解水的装置加上洗涤剂, 点燃气泡;有的用小塑料袋装半袋空气后收集H2再点燃等等, 效果非常明显, 实验又非常有趣。学生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来改进传统实验, 一方面节约了资源, 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创设阅读资料情景,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只要善于挖掘教材, 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探究机会, 包括一些可由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景材料,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拉瓦锡是如何研究空气的组成的时候, 如按照常规教学, 学生只需要知道它的大概过程和基本内容就行, 但我提出了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 (1) 拉瓦锡经过实验得出了几个结论? (2) 他的那些实验事实是如何支持这几个结论的?第一个问题学生易回答:一个结论是发现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另一个结论是发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在第二个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的观点是:拉瓦锡首先发现汞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完全后, 剩余的气体既不能供呼吸, 也不支持燃烧, 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有氮气;然后拉瓦锡再把得到的红色粉末加热得到汞和氧气, 从而得出空气中含氧气。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它很快被另一些同学否认了, 因为这儿氧气是由红色粉末反应得到的, 而不是来自于空气, 这里存在科学性上的漏洞。于是有的同学加以补充, 说还有一个实验事实是氧化汞分解得到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开始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 但其实仍然不够, 还存在科学性上的纰漏。因为这里不能排除两体积相等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要完全支持那两个结论, 必定离不开第四个实验事实:除了体积相等, 拉瓦锡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 结果发现所得气体和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假如没有这一个实验, 拉瓦锡的两点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简单探究, 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了科学的严密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让学生明白:平时看书时, 一些看似平常的知识结论, 实验操作等背后, 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科学道理, 值得去仔细探究。

五、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包含了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而这方面教材上的内容不是很全, 并且文字内容、插图都浅显易懂。所以, 教师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完全可以放开, 大胆进行探究学习设计,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里既可上网查阅, 又可实地调查, 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教材广泛得多,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处理保护空气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选定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如温室效应、臭氧空调, 沙尘暴现象、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多个课题。学生分组选题, 探究其危害, 形成原因, 涉及的反应原理, 防治方法及最新成果等几方面, 然后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又如水的污染和防治, 我的一位朋友正好在环保局监测站任站长, 就让学生到他那里了解了三期蓄水后水质的现状及防治方法, 学生积极性大增, 非常贴近生活, 学生乐于探究。再如在讲了硬水和软水后, 一同学上网查阅了日常生活中用开水冲奶粉的知识, 通过邮件发送到了我的邮箱, 我看后感触颇深。过去, 人们用自来水煮沸后冲奶粉饮用,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用矿泉水作饮用水。是否也需加热煮沸再来冲奶粉呢?让学生讨论, 冷水冲奶粉不易扩散和溶解, 煮沸后有什么危害呢?学生经思考后找到了答案, 溶于水的矿物质会沉淀下来, 不利于人体吸收。那么应加热到什么时候为止冲奶粉最好呢?打开饮水机加热指示灯刚跳闸为绿色时, 温度可达80℃左右为宜。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活动, 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 不仅了解了更多的课外知识, 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写论文的能力, 这里面都包含有探究能力的因素。

上一篇:动物过冬范文下一篇:保健品销售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