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化学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食品安全与化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有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失败运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对有机化学运用在食品中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旨在呼吁食品加工企业能将人们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将有机化学会和食品完美地结合,还人民一份食品的安全感。

第一篇:食品安全与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食品安全教学的实践与尝试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在全社会都引起了大家非常广泛的重视。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健康,还关系到广大群眾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化学,看似与食品不是很密切的一个词语,却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尤其是在教学中,通常也会涉及一些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也开始尝试将食品安全教学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

关键词:食品安全;教育策略;分组合作

高中化学教学,可以从开发课程资源着手,挑选一些生活中比较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通过相关的分析来从资源本身和课程的设计方面来研究如何将食品安全教学有效地融入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探求可行性比较高的教学方案。在当前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势必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化学食品安全的教学意义

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化,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高中化学教学的理念应该是“从学生熟识的经验和经历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将食品安全融入高中化学中的理念并没有大范围实现,能够拓展相关资料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师也实为少数,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在试探,在其可行性方面存在疑虑。新闻中,有关因为自身安全意识不够等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一些毒蘑菇、扁豆半熟等引起的紧急事件也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培养起食品安全的意识,就可以避免一些因为消费者自身问题而产生的安全问题。虽然生活中有些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只要我们让学生对生活中相关问题提起重视,那么就可以加强自我保护,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由此看来,从基础教育中,加强相关的食品安全教育,对强化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保护国民身体健康,意义非凡。

二、高中化学食品安全的教学策略

1.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拓宽高中化学食品安全教学的资源

高中化学的教学标准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所以要从新课标着眼分析、探求教学内容。如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章中的离子反应,有关钡离子与硫酸根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这些,可以在生活中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辅助教学。如笔者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了:2010年,椒江工商分局在一例消费投诉引发的商品质量检测中发现,“厨老大”牌200克装无盐味精谷氨酸钠含量为29%,氯化物含量为39%。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包装上标有“无盐味精”的味精,其谷氨酸钠的标准值应为≥99%;增鲜味精的氯化物含量标准为≤0.1%。之后列举了一些相关的视频,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记忆深刻。“味精”——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并审视回顾生活中自己接触最多的味精品牌。另外一些杂牌的味精检验,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检验的方法是高中化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也符合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中的《关钡离子与硫酸根的反应》以及《氯离子的检验》这个也是与这项生活常识非常紧密的。之后,笔者按照报道中味精成分配置好以供学生检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记忆。最后,笔者布置学生搜寻了一些相关的新闻和视频,提供给一些学生可以掌握识别的技巧:取少许味精放在舌头上,如果是合格味精,舌头会感到冰凉,且味道鲜美,并带有鱼腥味;若感到苦咸味,又无鱼腥味,则是掺了食盐;若是掺了木薯或石膏,不仅难于溶化,且有冷滑、黏糊之感。如此,一堂生动、贴合实际的高中化学食品安全课程就顺利完成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应有的化学知识,也锻炼了其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注重教学中的分组合作

教学中,除了笔者曾经用过的多媒体形式之外,还需要注重分组、合作的形式。以自学为基础,然后分组进行试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指导来设计相关的实验。如,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分辨真酒、假酒,让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中甲醛的典型反应来掌握相关的技能。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在总结醛类知识的同时,还要回归课程资源本身,将假酒等与甲醛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认清甲醛的适当应用和不当使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想要有效和食品安全融合在一起,需要让学生全面理解相关的化学反应,并且予以牢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基本的化学概念,且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探求和研究,全面落实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玉娟.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广东化工,2014(07).

[2]李芳.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危害及检测方法[J].职业与健康,2009(03).

作者:谢恩广

第二篇:浅谈我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有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失败运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对有机化学运用在食品中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旨在呼吁食品加工企业能将人们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将有机化学会和食品完美地结合,还人民一份食品的安全感。

关键词:有机化学;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如今并不是只需求解决自身温饱,而是更注重于品质上的享受。而且人们的需求不仅只是停留在物质的材料、作工、外观等,甚至于现在连食品人们也要求漂亮,这就造成很多不法商家采用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方式来增强食物的口感和美化食物的外观,从而诱发近几年的多起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法商家的做法不但危害着人类身体的健康,还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就近些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特别令人发指的就是“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和“三聚氰胺”事件,各个事件震惊世界,不得不引人反思。有机化学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人们应该正确地把有机化学应用到食品中,使之造福人类,而不是作为牟取利益的手段。

一、我国有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失败运用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盛,人们由初级农副产品为主的食品消费习惯逐步过渡到加工食品,当前加工食品消费的比重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占据首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食品安全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如QS食品安全认证、原产地认证和保护,以及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法,但由于食品安全任务的艰巨性,食品安全质量的改善不容乐观。

(一)食品中明矾的过量使用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国某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不合理地违法采用食品添加剂及色素。例如在加工包子和油条过程中,为使其发酵、节约加工时间,非法添加含有明矾的膨松剂,甚至超标使用。由于明矾当中富含铝离子,在食品加工程序中,添加采用明矾可能造成生产出来的食品铝含量严重超过标准使用范围。超量铝离子的摄入会影响到人体对钙和铁等成分的吸收,进而造成人体骨质疏松、贫血等问题。甚至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造成儿童智力低下,老年人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大脑加快痴呆。所以任何食品添加剂都要注意合理使用,超量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

(二)台湾饮料安全问题

依然清晰记得当年轰动台湾的饮料塑化剂事件。起云剂是许多饮料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乳化剂,它能够使饮料避开油和水分层,让饮料看起来更加均匀。此外塑化剂会致使女性性早熟,对男性的生殖能力也危害极大。塑化剂已被列为台湾毒性化学物质的第四类,不可以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但是台湾却发生了食品中添加有害健康的塑化剂事件,据当时媒体报道,酵素饮料及许多家知名运动饮料遭污染。随后因台湾塑化剂引起的食品污染事件迅速持续升温。有台湾媒体报道,昱伸公司多年前就贩卖有问题的起云剂,甚至将其转售到菲律宾、越南、上海等地区,有问题的饮料便被出口到香港。一时间引起人们巨大恐慌。

(三)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在2008年,一连串因为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导致幼儿患肾结石的报道席卷全国,三鹿奶粉一度成为人们憎恨的对象。很快,三鹿奶粉在全国上下发起了召回令。紧接着,罪恶之源三聚氰胺浮出水面,给中国人民上了一堂极具讽刺意味的化学课:只要在乳制食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就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检测量。随后的检查更是让整个乳制品行业都蒙羞,原因是被检查出的含有不等数量的三聚氰胺有22家婴幼儿奶粉。一直到11月,仍然有1000多名婴幼儿在医院接受治疗,因为服用了被污染的奶粉而引发肾脏疾病。

(四)奶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喝的奶茶,奶茶具有茶和牛奶的双重营养,是日常必备美食之一,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欢迎。因为奶茶不但可以去油、有助于帮助消化,还有助于提神醒脑、解毒利尿、消除疲劳。特别是患有急慢性肠炎及十二指肠満等病人适合饮用。可是许多奶茶的真正面目却是奶精、色素、香精、高分子材料(奶茶中的珍珠戒椰果)和水。奶精的制作是在植物油中加水,用添加剂混合搅拌而成,无需用到一滴奶。反式脂肪酸是氢化植物油的成分之一,专家特别指出:每天饮用一杯500m的奶茶,其中所包含的反式脂肪酸的量就已超过了人体的承受极限。奶茶之所以会变得香浓,是因为有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奶精之中,在这种物质中不但含有砷(砒霜),还有铅、铜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长期摄入人体,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会提高,如果幼儿经常食用更会使其智力低下。有机化学和食品安全相当于基础和高楼的关系,只有把有机化学合理地运用到食品加工中,食品的安全大楼才能牢固,人们的身体健康才得以保障。

二、面对有机化学运用在食品中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一)明确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众所周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其中一种,它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密切相关。有机化学就是碳化合物的化学,而且食品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碳化合物,例如:维生素、糖类以及蛋白质,所以说有机化学的运用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否。另外,要是将有机化学的知识运用到食品添加剂中还能增强食品的色感,让食品的味道变得更加可口,而且食品添加剂还能将食品的保质期延长。此外,有机化学可以提高食品加工的效率,食品的储存也能应用得更加广泛。其实食品在生命体内的转化过程当中,本身就是一个个的有机化学反应,这也是有机化学需要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食品的安全卫生与有机化学紧密相连。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通常会用到食品添加剂,并且食品添加剂多种多样,比如有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膨松剂、增白剂以及香料,而且各类食品添加剂又有好几个分支。适当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美化食品的外观,甚至可以让食品变得美味,进而达到增加人们食欲的效果。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食品安全状况着实让人忧心。

(二)提高检测能力

很多食品的外觀看起来非常新鲜,实际上它的很多指标都已经超了数倍。要想彻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必须得要把其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检测出来。实施相应的检测手段,对进出口严格把关。首先必须得发现敌人,然后对敌人以致命打击,坚决把问题食品扼杀在摇篮中。

(三)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在食品方面造假的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严处一起,对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要让制假者感到疼,罚到制假者倾家满产。要从造成食品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逐步加大打击力度,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企业和企业法人严厉惩罚,让不法分子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不敢再铤而走险。

(四)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想要充分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首先必须得有依据,得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还要有标准。虽然食品安全法我国已经制定了,但缺少具体行业规定和实施细则。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出具有实用性的食品质量标准,加快步伐,争取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结语

有机化学合理的运用是食品安全的桥梁。食品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是人类的必需品,社会追逐的目标一直都是绿色健康食品,我们必须在不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没有危害的物质,从而让有机化学的良好效果在食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过分夸大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风险,从而忽视它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这样做非常影响社会秩序。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是把食品添加剂当成了危及人类健康的危险物。食品加工企业更应该将人们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相信有一天,食品安全问题将不会再是人们所忧心的对象,有机化学会和食品完美地结合,不再影响着食品的安全,不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马长路,赵晨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20(4):2327.

[2]张广金,张青华,秋一香.羊肉串卫生质量[J].食品科学,1993(2):6568.

[3]曾昭琼.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孙宝国.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章梅婷

第三篇: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从课程设置、内容重组序化、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发展有两种态势:一是技术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消亡和高新技术岗位产生;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在使得原有职业岗位转型、消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新岗位、新职业。为了适应这种态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岗位(群)为依据,课程改革要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必须体现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原则,形成工学结合课程。

我院顺应这一新形势,与食品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相配套,《食品化学》课程在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综合运用,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及实践训练,考核方式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与探讨。

课程设置服务于职业生涯,服务于专业群建设

《食品化学》课程设置本着有利于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的原则。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的方针,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及能力分析,在对课程定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加大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食品化学》是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食品类专业群的一门重要的职业素质课程,在我院教研教改的整体思路中,它既有别于传统的、学科型的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又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以食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传统的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等学科性课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重组,强化食品企业职业通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食品专业群的新体系中,将该课程定位为食品职业素质养成的核心课程,它对我院食品类专业群的相关职业能力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根据专业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

根据课程的定位,这门课所要培养的是掌握从事食品质量控制和分析检验岗位所需要的食品化学基本知识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构成食品的基本成分,能够分析、判断食品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对品质的影响,能够了解食品原料的特性及其在加工中的作用。

课程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对能力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设计,对原有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对食品基础知识的需求差异,构建两块知识模块组合,即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见图1、图2)。在课程设计上紧密贴近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为学生奠定有关“食品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坚持两个“结合”: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普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序化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整合后,需进行合理排序,也就是确定教学路线,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逻辑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原则,本课程设计思路为:以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知识为主线,以影响食品品质和食品加工的主要成分为关注对象,以食品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为引申,以各类型食品原料的加工特性为拓展,并按照相关知识的难易和与生活应用、生产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序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密切结合食品生产实际,缩短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距离。将原有有机化学中偏难、偏深,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的反应历程、分子轨道、空间结构、代谢历程等进行删减;强调突出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还原为化学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专业知识和今后在食品生产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

原有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而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食品企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重新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则强调工作过程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局限,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

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 对于按照职业素质需求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实际案例、实践操作来完成教学实施,通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应用→实践→顶岗实习”层层递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全程互动”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解决生产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即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采取项目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各类食品”为载体,以“营养成分加工特性”为主线,采用“项目实训+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项目训练,要求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自主设计“项目报告”、“综合训练方案”等,通过在实践中学会并知道,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分析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践能力的考试改革

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灵活有效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这就要求在考核方式、内容设计上进行改革。

以前的考核方案为百分制,采取平时、实验以及期末笔试三种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设计使学生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单个知识点上,忽视了对知识从整体结构上的把握,致使学生对知识缺乏宏观认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这种“不出课本”的考试方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摄取知识的范围,也容易转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食品化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宏观把握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对知识的再应用能力。以“低聚糖”为例,传统的考试一般会设计成考核低聚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反应过程。而高职教育应更注重考核低聚糖的膳食来源,原料来源,甜味程度大小的比较,吸湿保潮性对糖果的品质影响(应用能力),利用吸湿保潮性、甜度等性质来判断生产不同糖果如何选择原料(应用的再应用能力)等知识。所以,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所要求的技能,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做不到这一点。

经过几年的摸索,并配合课程内容的改革,新的考核体系技能操作考核占40%、知识应用考核占40%、项目完成占20%。技能考核内容包括食品化学所学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在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主要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考核采用笔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使用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对食品中某种成分如何影响食品品质,应采用何种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判断。项目完成是指学生自由分组,就某一个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市场调查,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后,写出项目报告,并做公开演示。

我院《食品化学》教学打破传统的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局限,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在食品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支撑专业的职业能力;以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案例、项目设计等来完成教学实施。接下来,我院将着重开发课程网站,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在线测试、实验实训指导等,还将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实训教材。

参考文献:

[1]俞瑞钊,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及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黄崇本,等.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作者简介:

陈琼(1974—),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作者:陈 琼 王尔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