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范文

2023-09-15

食品安全范文第1篇

食品检测对我们生活极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生命安全。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而言,为社会提供食品安全详情的数据,反映了社会各项食品安全情况,使食品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价值意义

食品检测实验室对食品进行检测,防止食品存在安全问题。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例如人造鸡蛋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食品检测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温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营养与健康。而食品检测实验室能满足这部分要求,检测食品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专业化检测流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必要保障。

2. 食品检测工作要求

2.1 质量保证实验室要求

从研究对象角度讲,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不同,要想保证食品检测良好实施,依据不同情况,建立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技术规范,依据检测需求配置检测设备,防止影响检测工作,增强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应注意的是,温度与灰尘等因素会影响检测活动的实施。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验室管理中,全面解决污染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2 质量保证人员要求

要想提升食品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作为检测机构应加大管理检测人员,健全人员培训机制,了解技术人员学习精力情况等。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理论知识对检测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加大检测人员培训十分重要。食品安全关乎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在食品检测中,满足上述要求,利于保证食品检测工作具备有效性,给予食品检测有力的支持。

3.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面临的问题

3.1 食品检测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理想

从社会问题角度讲,食品安全检测是尤为重要的。在选择员工过程中,如果存在问题,则不利于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控制,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低,会影响食品检测行业数据报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没有给予食品检测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关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缺乏经验。纵观食品检测行业,大部分人员是从大学生毕业培训与学生毕业上岗中进行挑选的,这部分学生融入社会中,对食品安全检测缺乏足够的经验。加之食品安全检测公司没有给予老员工理论知识的培训,造成新员工实践经验不足,老员工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在当前背景下,食品安全检测总方向具有明显的变化,一些陈旧性经验不能顺应当前食品检测方式,使得一些食品安全检测人员和食品检测需求不一致。操作人员检验过程中,仅仅依据标准进行操作,不能全面判断异常情况。针对检测过程质控手段,或是加标回收作用没有充分性理解,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导致实验结果复现性不理想。加之操作不当,安全防护知识不足,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

3.2 仪器设备维修对食品检测实验室具有一定影响

对于食品检测,先进设备仪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确保食品检测提供数据具备精准性,才能为社会传递详细化数据分析。但仪器设备维修保护需要一定的费用,进口大型食品检测仪器设备,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但一些设备实际的利用中,没有发挥经济价值,剩余价值没有得到合理开发,造成仪器设备存在损耗,没有发挥功效。长期下来,利用次数逐渐减少,加上从业人员没有给予这部分设备一定的重视,没有做好设备保养维修,造成仪器设备出现损坏的情况。当有需求时,再次维修,会造成经济损失的出现。

3.3 缺乏成熟的管理评价体系

要使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得到快速发展,完备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是不能确保生命安全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管理体制,对食品检查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工作有序性。此外,健全的管理体制,确保食品检测数据具备精准性。不仅仅是食品检测,相关行业都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基本,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则不能做出大成就,纵观当前一些食品检查实验室缺乏这样的管理机制。此外,对于实验室而言,对技术人员进行评价监控,保证状态可控。从考核方式角度讲,具有单一性,以书面方式与口头方式为主,监督人员对重点对象监督过程中,制定的计划缺乏一定的操作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监督效果不理想,操作人员针对内部环境波动缺乏敏感性,不能发现检测异常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具误差较大的检测报告,检测效果极为不理想,不能做好食品安全问题监测。

3.4 实验室环境存在问题

在食品检测中,实验室是主要地点,关注环境对食品检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纵观日常食品安全检测数据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在当前背景下,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予了食品安全一定的关注,作为食品检测中心,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环境具备完整性,将检测数据放入社会中。此外,当前媒体给予了食品有效的关注,食品保存是重要问题。食品检测中,是否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详细检测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4.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4.1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而言,在人员选拔上应具备一定的准入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和实验室需求相吻合。刚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性实践培养,使得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经验。对于老员工,融入新思想,从理论知识角度进行全面性培训,为食品检测实验室提供多样化人才。在这样的基础上,设置奖惩制度是尤为必要的,全面更新知识体系,为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此外,利用先进的科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效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全面的食品检测数据。此外,在检验人员队伍建设中,人才引进是极為必要的。科学考核应聘者专业化素养,在人才队伍建设下,增强食品检验准确率。实验室依据从检测方法与流程角度,制定内部指导书,确保检测工作良好进行。对于食品检测具备一定的特点,例如专业性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基于这样的情况,作为工作人员依据项目利用合理检测方法,依据项目差异性做好调整。食品检测中,给予微生物指标数据一定的重视,增强检测精准度,全面防范影响检测结果的风险因素,目的是为了提升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4.2 加强管理保养仪器设备

对于食品检测设备,管理保养是极为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个人角度讲,对仪器设备管理,设立专门化人员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设置专门人员对仪器进行管理保养,会消耗一定的维护费,因此雇佣专门人才进行看护,做好设备管理,防止使用过程中,设备存在卡顿、破损的情况,避免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偏差。在实际利用中,反复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仪器设备保存上给予一定的关注,确保利用期限的延长。科学部署实验室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实验室空间区域,确保水电条件为良好状态,为设备运行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针对独立运行检测设备,留有一定的空间,合理调整室内温度,确保仪器运行具备精准性。

4.3 设置成熟化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检测,成熟的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对于食品是需要进行严格化检测审核的,如果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会影响人身安全。基于这样的情况,作为管理者,设置完善的管理系统是极为必要的,明确员工责任义务,做好领域分工。在严格化管理系统背景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检测进程。

4.4 全面改善实验室环境

要想给予社会良好的服务,针对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进行有效投资,关注实验室内环境,使得实验室满足食品检测需求,具有明确化保存食品方法。如果实验室环境不理想,不能提供严谨的数据,对人身安全具有一定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健全资源配置,对环境进行清洁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验室整体环境对食品安全检测是十分重要的,改善实验室环境,更好地为食品检测服务。

4.5 加强管理药剂与耗材

食品检测中,药剂与耗材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质量对检验结果精准性具有一定影响。作为实验室,应加强耗材和药剂的管理。从采购角度讲,制定完善的采购流程,优化质量控制。从供应商选择角度讲,进行对比筛选,给予供应商信誉管理一定的关注。基于批次供应物资做好质量考核,在这样基础上,加大管理药剂与耗材审核验收,真正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实验室内部耗材与药剂,进行定期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全面更换处理过期药剂。在新的形势下,实验室制定完善的药剂耗材管理机制,将药剂储存管理落到实处,确保药剂耗材具备有效性。

4.6 确保样品抽取保存具备科学性

食品检测样品选择,确保取样部位具备合理性,样品应具备检测代表性,防止在一定条件背景下进行取样。样品清洁中,保证方法具备合理性,利用的清洁材料不能影响检测样品,确保检测结果具备有效性。在取样过程中,保证原有微生物环境,保证物理与化学性状具备稳定性,防止存在二次感染问题。在实际检测中,可能会涉及改变样品形态,因此固体样品需进行粉碎,确保粉末混合均匀。液体样品搅拌为均匀状态,不能检测项目利用差异化方式,目的是为了增强检测成果具备有效性。

4.7 创新实验室管理与方法

伴随食品原料与检测设备不断更新,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加大管理检测模式与检测方法。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检验标准方法加以调整,依据行业需求创新管理模式。在实验室综合管理中,彰显人本理念,制定相关奖惩机制,做好质量责任制,奖励优秀人才。在实验室管理制度中,依据工作人员具体情况,强化管理规范,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4.8 优化监督与改进对策

对于管理体系的运转,动态监督考核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是业务流程,还是实验质控方面,提高考核标准并加以改进。改进并非一次性工作,为了顺应变化获得良好发展,作为食品检测机构将持续改进作为长久性工作目标。增强检测专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问题。作为监督人员给予部门以协助,做好监督工作。针对新进人员和项目开发,强化监督过程,确保检验数据具备精准性。如果偏差大,深入分析出具数据,如果有误,依据具体程序追回报告。在这样基础上,相关人员排查全过程,如果存在失误环节,全面分析原因,列举相关改进措施确保有效整改,将项目作为监督对象。利用能力验证与留样再测的方式验证检测能力,如果某个环节存在波动,强化监督改进工作。第一,强化人员监督,是实验室质量控制重要工作。对于设备与技术落后是不可控的,因此要想进行检验质量控制,以从业人员角度为主要出发点,利用多种途径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在目前背景下,一些食品检测实验室内部主要以高学历人才为主,但聘用新人过程中没有组织人员培训。因此,完善内部培训制度,更新知识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业务能力。第二,优化仪器设备监督,这也是实验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食品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具有精细性,每次使用后,进行维护保养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延长食品检测设备寿命,减少食品检测实验室成本。利用这样的方式,提升了食品检测实验室精准性,提高了质量管理。第三,进行样品与检测过程监督,严格管理样品流转与保存,将记录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样品完好。利用合理检验方法,操作过程和规定相吻合,确保数据处理具备有效性,原始记录极为详细。第四,加大外部环境监督。在食品检测中,一些项目对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环境条件不理想,则不能确保检测准确性。当前食品检测行业仪器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对酸碱度和通风性。如果任一条件不满足,会造成仪器性能波动。这部分是检验人员容易疏忽的环节。因此,加大环境条件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9 有效实施管理体系

纵观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确保体系的有效实施,是管理者应重视的问题,协调部门人员,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利于影响因素为可控状态。确保工作计划体系良好运转,做好内审与管理评审工作,有效纠正存在的问题,边运行、边修改。作为单位内部建立质量部,包含监督员,给予质量负责人以帮助,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召开自查会议,全面检查实验室工作全过程,将相关记录做好。如果存在問题,指派相关人员进行纠正监督,并在一定时间内整改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检测食品,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就应有效解决食品检测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食品具有安全性。因此,加大管理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是极为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赵义廷(1969.1-),男,山东即墨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范文第2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15年,《食品安全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并实施,标志着食品安全法治建设水平跃上新高度。2015年12月12日,众多职能部门相关人士和法律专家齐聚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围绕“食品安全战略与食品安全法治”的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12月的深圳,仍然绿意盎然,鲜花似锦,似乎预示着食品安全的春天并不遥远。本次“食品安全战略与食品安全法治”研讨会系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黄薇副主任、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张志强副司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陈谞副司长等,专程赴会演讲。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来自司法机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新闻媒体、食品行业、法律服务组织以及地方立法、执法机关等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者积极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应从食品安全战略高度认识完善食品安全法治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鸣起在致辞中说,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治理,于2010年8月设立了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系国内首家从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心成立5年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承担了包括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最高法院、公安部等中央部门的委托课题,与食品安全执法司法部门深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张鸣起副会长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在健康中国建设部分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将食品安全战略写入中央决议,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引作用。

张鸣起副会长指出,食品安全在当下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治理面临四大严峻挑战:一是我国需用占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我国面临食品数量安全挑战;二是作为全球进口食品最多的国家,我们面临食品质量安全挑战;三是数十年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食品生产环境遭受污染的挑战;四是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带来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初级向中高级转型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在农村还有大面积耕地和人口处在农耕时代水平。如我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仍然由农户分散种植,一半的生猪是由农户分散饲养,畜牧业规模化仅占40%左右,食品经营企业中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等等。这些势必给我们的食品安全治理造成很多难点和障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面临挑战的严峻性,深刻理解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实施食品安全法治的极端重要性。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2015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除了食品安全法外,还需要建立多项实施体制机制,需要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多项制度和规定。目前,国家食药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卫生计生委正修订与其履行职能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农业部也正在就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展开研讨。食品安全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而不是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应从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出发而不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来持续推进,这既需要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也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张鸣起副会长提出,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共治格局,应注重建立健全六大机制体系,一是以食品安全法为骨干的严密法律体系;二是更加严谨的标准体系,如农药兽药残留、限定标准等;三是以集中监管为主线的更加高效的监管体系;四是以风险预警、信息追溯、执法装备标准化、人才队伍职业化等为内容的技术支撑体系;五是以界定政府责任为重点的主体责任体系;六是以明确权责为中心的社会有序参与治理的立体机制体系等等。

以社会共治为追求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

从宏观上看,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从小处说,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知识,涉及科学技术、法律规制、管理科学、舆论报道等诸多领域。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被无限放大,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食品安全治理成为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单一思维与传统手段都难以根本奏效。鼓励各利益相关方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势在必行,也符合全球通行的科学管理理念。

食品安全法治靠具体的事件来推动。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发布了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与深圳大学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2015年食品安全法治十大典型事件,包括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实施以来首次修改,食品安全宣传周倡导“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企业、政府和行业联盟向食品网络谣言开战,国家食药总局食品抽检信息发布规范化常态化,辉山乳业高钙奶销售安全警示事件,国际研究机构“红肉致癌”报告引发热议,农业部接连陷入转基因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金箔入酒”事件舆论应对及时,“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法治化轨道。

张志强副司长在发言中说,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卫生计生委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食品安全性审查等各项职责,这些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融入健康中国建设,确保百姓饮食安全、营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标准,组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发布食品安全标准683项,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标准,对30类、600余种食品进行了系统监测,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依法加强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新品种的安全与审查等管理。

作为食品安全法修订的重要参与者,黄薇副主任指出,《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在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修法的总体思路有9个方面:一是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二是完善监管制度,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最严厉的惩处制度,发挥重典治乱的威慑作用;四是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五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六是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七是突出对特殊食品的严格监管;八是处理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关系;九是从国情出发,不过于理想化。她讲到,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意义非常重大,但食品安全法重在执行,新法对于执法过程中的人财物保障也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好法定职责提供了法律保障。

陈谞副司长特别在发言中诠释了食品安全战略的概念。他说,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面临着这个问题。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事关全局,事关前途和民族命运。他指出,食品安全治理已经进入科学化、全球化、现代化、社会化、数字化的新时期,治理方式也要不断创新,要从传统到现代、从被动到能动、从分散到统一、从卫生到安全、从监管到治理。这种创新和转变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全球化视野、社会化思维、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科学化管理和法治化环境。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苏志也在他专为大会撰写的演讲稿中提出,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要做到所有食品、食品原料、食品用水、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相关产品等,全面达到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二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三要夯实监管基础,强化风险管控,堵塞漏洞盲区,消除风险隐患。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立法重在执行,研讨会上,来自基层执法部门的专家就在食品安全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出了他们的声音。

深圳特别合作区纪工委书记李世清谈了他对于食品安全战略的理解。他说,环境污染、新科技新技术以及社会道德失范,都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中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就是为了克服和制止食品安全领域可能发生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专项整治只能治标,治本之策在于让市场在食品安全治理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监管部门、生产者、消费者和媒体的社会共治。在社会共治中,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政府间的两两关系。

来自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丁冬法官之前曾有过在上海食品安全系统工作的经验,并亲身参与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起草。他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最近几年变化非常大,地方卫生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经历了漫长的机构改革过程。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一定要基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监管体制,前提就是机制稳定、机构专业化、人才足够。如何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优化,一要重构更加科学开放的食品安全理念;二要构建职业化、专业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三要在基层探索差异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战略;四要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监管资源配置方式;五要实施基于区域特点和行业发展新态势的监管策略;六要开展更加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与风险交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郭丽霞就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难点问题做了发言。她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就食品安全风险、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应当做到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相关研究机构、学者、消费者、媒体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在多元化主体中,由于每个人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不同,包括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实现共治,就需要多元主体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她建议搭建专门的风险交流平台,供多元主体探讨问题,发表意见,形成认识。

研讨会、论坛等平台载体应注重形成接地气、可转化的成果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食品安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演讲。

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卫生法研究中心的王晨光教授是食品安全立法专家,全程参与了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工作,他就食品企业内部监控机制研究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建立内部监控机制,就是因为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首要责任人。食品生产者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最了解,能够建立最有效的监控,并在企业内部形成制衡机制。建立内部监控机制有赖于内部和外部两种动力,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影响、企业形象、法律处罚和惩罚等。食品企业应当建立专业、稳定的内控队伍和风险报告、评估、决策机制,以促成内部控制机制的形成。

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应飞虎在发言中说,食品安全治理应当发挥消费者组织的作用,我们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只有一个,但是发达国家有很多的消费者组织,有成千上万个。消法对消费者组织只规定了消费者协会,这其实是政府意义上的组织,还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非政府的消费者组织。

张鸣起副会长说,本次研讨会既涉及对食品安全战略和食品安全法治的宏观思考,也涉及立法本身的完善与实施问题、执法司法热点难点、网络食品、转基因食品、小摊贩食品、“毒豆芽”等新问题与老大难问题以及风险交流、社会共治等新制度新机制的落实问题。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注重结合实际提炼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立足国情引介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围绕治理难点重点对症下药,努力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动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形成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丰硕成果,供决策参考,为实践服务。

食品安全范文第3篇

摘 要: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食品用塑料包装作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最终环节,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基于此,本文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分析了食品用塑料包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保障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塑料包装;产品质量;食品安全

塑料是当前我国食品包装当中的主要材料,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塑料包装作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塑料包装的过程中,由于其原料、加工助剂、加工条件及消费者使用等各方面影响,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

1 食品用塑料包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 原材料影响

食品用包装塑料主要成分指的是塑料树脂,即一种高分子物质,其本身无毒无害,但是在实际合成生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游离单体残留,例如乙烯、苯乙烯及甲醛等,包装用塑料制品中含有这些单体,会危害到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若不良企业将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回收加工,并在其中掺杂大量添加剂,容易产生有害单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1.2 加工助剂影响

在实际进行食品塑料包装生产的过程中,塑料成型需添加相应的加工助剂,如增塑剂、抗氧化剂、稳定剂及胶黏剂等。不合规使用塑料包装食品时,会出现添加剂向食品迁移的情况,对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以稳定剂为例,该加工助剂主要添加在PVC及相关共聚物的生产加工当中,由于此类塑料的热稳定性较差,为保障其热稳定性,会向其中添加适量的金属或非金属助剂,例如,铅、钡等金属硬脂酸盐,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

1.3 不正确使用塑料包装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及塑料包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缺乏对不同塑料包装原料以及使用安全方面的了解。如果消费者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了解塑料包装安全使用规范,即使是合格的塑料包装,也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为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1.4 生产加工条件影响

生产加工条件是影响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当前食品包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塑料包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之下,若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于生产环境、工艺及相关条件的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安全风险[1]。

2 保障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的策略

2.1 坚持研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当前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食品塑料包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行业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减少有害成分的应用,从根本上降低塑料包装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塑料包装关乎食品安全,因此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义,坚持研发和探索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尽可能减少有害材料的使用,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塑料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

2.2 完善修改塑料包裝产品卫生标准

产品卫生标准是约束食品塑料包装企业的重要准则,也是评价食品塑料包装生产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作为保障食品用塑料包装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需加强重视。在当前食品包装塑料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食品塑料包装的材料种类、生产方式以及加工水平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为保障食品塑料包装安全,必须结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并修改塑料包装产品相关卫生标准,尽可能全面地覆盖到所有食品塑料包装品类,明确其生产卫生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为进一步保障该卫生标准的有效落实和执行,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标准的实施

效果[2]。

2.3 加强对于食品包装塑料的检测

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原料及加工助剂的控制,也难以确保塑料产品完全无害,为进一步确保食品用塑料产品使用的安全性,需对其进行相应检测,待检测合格之后,再投入市场。食品塑料包装检测作为把控包装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加强对塑料包装产品检测的重视。

以江苏省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为例,江苏省食品用塑料包装产业发展较为迅猛,食品塑料包装生产企业在该省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企业产值较为可观。对江西省2017年11个区市中235家食品塑料包装生产企业的909批次产品的检测结果统计,其合格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3]。食品用塑料包装质量不达标的原因主要包括生产企业的规模和资源制约,生产设备、条件及工艺较为落后,缺乏相应的质量检验和控制措施。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为进一步降低成本,违规回收塑料,继续用以生产食品用塑料包装,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对食品用塑料包装的质量检测,能加强对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的把控,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给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4 严格实施塑料包装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①结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完善食品用塑料包装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为食品塑料包装企业及相关产品的管理奠定良好前提基础。②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产品及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的监督和管理,需要将监管环节向前移动,加强对原材料、回收废料生产及销售环节的管理,保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大对于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企业的处罚力度,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投入使用。③做好食品塑料包装相关宣传工作。对生产企业而言,不仅要使其明确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市场准入制度,还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标准的宣传。④确保相关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生产能力、条件、工艺及生产许可证,进一步提升食品用塑料产品生产加工市场的规范性[4]。

2.5 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塑料包装

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由于缺乏对塑料包装材料及相关产品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于此类产品的认知出现了误区。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的科普和宣传工作,引导公众走出认知误区,正确认识食品用塑料产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食品用塑料包装的各方面性能,在实际生活当中,正确看待和使用食品用塑料包装。

①消费者需要明确,已经上市的食品用塑料包装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的、质量达标的正规产品,在包装上印有QS标识的食品,是符合国家标准、可放心购买的安全食品。②加强对于不同食品塑料包装的正确使用宣传。例如,保鲜膜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常用食品塑料制品,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保鲜膜并不会产生二噁英,威胁人体健康。对于常见的PE塑料袋而言,其有着较好的低温性能,将其放入冰箱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而由PP材料制成的食品塑料包装,其低温性较差,不能将其放入冰箱。③消费者在实际购买食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看和闻判断食品塑料包装质量,若塑料包装存在异味、怪味等,要拒绝使用此类产品[5]。

3 结语

为保障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的质量,需加强对食品包装塑料的检测,严格制定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相关卫生标准,加强对于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并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食品塑料包装。食品塑料包装研究和管理的不断加强,可提升我国食品塑料包装质量,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徐紫婷,黄锦炜,李远其.塑料包装材料对冷冻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析[J].中国食品,2021(9):142.

[2]黄雪琳,刘敏慧,杨丽,等.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光稳定剂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规律的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21,39(2):33-36.

[3]资鹏.江西省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质量状况分析[J].江西化工,2020,149(3):19-21..

[4]杜亚琼,胡飞杰,李丹,等.2015—2019年我国食品包装产品及食品机械质量情况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20,38(6):68-72.

[5]陈浩,张有林.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现状及其安全性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7,35(6):53-57.

食品安全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态度、行为和认知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但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城市居民法律意识比农村居民较强。本文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农村食品市场体系以及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食品安全 认知

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全国上报卫生部食物中毒情况的报告中,我国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福寿螺、多宝鱼、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与此同时,张北催熟西红柿、香河毒韭菜、石家庄红心鸭蛋、三鹿奶粉等一系列事件在河北省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河北省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河北农业大学在寒假期间对全省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以便能够对河北省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水平与食品安全意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样本与调查说明

1.1 样本选择

样本来源河北省的保定、邯郸、张家口、石家庄、邢台、衡水等11个城市,主要选取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0份,经过筛查,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12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110人,占35%,其中来自市区和农村的各占55%和45%。女性202人,占65%。其中来自市区和农村的各占44%和56%;年龄方面,21-40岁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63%,其次是41—50岁的占21%,51—60岁的13%,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只有3%;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21%,初中的占28%,高中占27%,大学及以上的占24%;家庭平均月收入方面1000元以下的占20%,1000-2000元的最多占42%,2000-3000元占30%,3000元以上的占8%。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及选择的理由,对食品质量的鉴别方式、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对有关食品知识的了解及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等。调查方法采用调查员询问与被访者填写相结合的方式。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

城乡居民对不同食品的放心程度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目前水果、蔬菜、肉、蛋、奶、油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表现出不放心,其中最不放心的是肉,这可能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和猪瘟有关(见图1)。

在对水果、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调查中,多数居民对目前水果、蔬菜的质量安全状况表示担忧,对于担心哪些质量安全问题方面,大多数居民回答怕引起食物中毒,当给予选项之后,选择最多的是农药残留和使用催熟剂(见图2)。

2.2 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

对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渠道调查显示,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购买渠道有所差异。与农村居民只能就近选择乡村集市和小卖部相比,城市居民的购买食品的渠道选择机会更多,63.2%的居民首选超市或便利店,他们认为那里的产品让他们放心,也有36.8%的城市居民因为方便和价格便宜的原因而选择取农贸市场或附近摊点。由此可见,消费者对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状况可信度较高,对农贸市场、马路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普遍不够信任。

2.3 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水平

调查显示,在购买食品关心哪些方面的问题上,有56%的消费者选择了“质量安全”,还有37%的人将“质量安全”和“价格”并重选择。另外,通过对生鲜肉和肉制品(熟食)的购买方式比较发现,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在购买肉制品(熟食)时最关心的是质量,然后是口味和价格,有近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先看产品的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在购买渠道上倾向于选择超市和专卖连锁店。这表明居民现今选购食品时安全意识水平有所提高。

尽管如此,人们对待食品质量问题的态度并不乐观。在对遇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处理方面。城乡居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见图3-4):近80%的城市居民表示如果引起的损失很大或出现了严重后果会首先考虑要求销售者赔偿,如果不给予处理会考虑到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近86%的农村居民选择自认倒霉,不去追究,在被进一步追问的受访者中,有近一半的农村居民表示不知道如何投诉,还有一些居民出于对投诉结果没有信心而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可见,我省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法律保护意识薄弱。

2.4 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关注

在是否关注食品安全状况方面,大多数居民回答关注,但对如何关注,是否经常看一些质检报告等时,绝多数消费者回答含糊,只有那些家中有婴幼儿或身体有某种疾病的人会对某些特殊食品的安全状况进行密切关注。但是,在对于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渴望程度中,居民表现出的渴望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很高,表示极其渴望和渴望的大约各占一半,没有人认为没必要。

2.5 居民了解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所占比例高达98%,这与农村电视通讯普及率提高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在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信息的渠道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与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有关。同时也说明了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日益影响着的生活(见图5)。

2.6 居民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回答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占87.5%,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的占60.3%,知道什么是有机食品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即便是在回答知道以上食品的消费者中,实际上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正确的判断。调查显示有近80%的居民不能够对绿色食品的标识进行正确辨认;在回答知道什么是有机食品的调查者中认为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差和比绿色食品优的比例各占一半。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回答知道绿色食品的居民中,对绿色食品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仅占72.6%,还有近三成的居民不知道绿色食品的准确含义,有一小部分消费者把“天然”跟“无污染安全”等同起来,甚至有个别的错误地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绿色蔬菜”。另外,通过对问卷统计发现对以上几种食品的认知水平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食品的认知程度也越高。反之,则愈低(见图6)。

2.7 影响安全食品消费行为的因素

在被调查的居民中,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是会考虑质量安全,但仍有28%的消费者(主要是农村居民)将价格作为购买食品时的必要考虑条件。在对质量安全的鉴别上除了看保质期限外,大多是通过肉眼观察其新鲜程度来做出判断。另外,在那些对目前蔬菜质量安全表示担忧的消费者进一步询问为什么不选择无公害蔬菜时,有46%的回答附近没有卖的,有38%的消费者表示不了解什么是无公害蔬菜,有16%的消费者表示无公害蔬菜的价格偏高。在对没有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回答没有购买的原因的统计发现,选择附近没有买的占42%,不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的占47%,价格太高的占11%。可见,消费观念、购买渠道和价格是影响我省居民食品安全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居民对目前的食品质量表现出担忧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安全意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表现较好,在选购食品时能以质量安全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购买渠道上,大部分城市居民出于安全考虑把超市作为首选场所。但受消费习惯影响和客观条件制约,乡村集市、小卖部和个人加工店是农村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对食品质量的检验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经验,购买到没有检测标识的食品成为农村居民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居民对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知调查发现,多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较差,近80%的居民不能够对绿色食品的标识进行正确辨认,多数居民不能说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的差别。与居民急切渴望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形成对比的是居民的维权意识较差,如前面所述,多数居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果不是引起严重后果通常因为怕麻烦而自认倒霉,不愿或不会向有关部门投诉。这说明了一方面是因为投诉会花费很多精力,而最终解决方案通常不能令投诉人满意,从而影响了投诉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居民缺乏有关食品安全和自身权益维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投诉。从调查结果来看电视、广播仍是大多数居民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来源,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非常薄弱。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食品质量问题的频发,使得我省居民对市场上食品质量的信心指数不高,与居民一日三餐息息相关的普通生鲜食品表现出担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减少水果、蔬菜等的农药、化肥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基本消除违禁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兽药防病治病。对市场上的食品做到快速检测,快速发现,精确打击,有效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确保让居民吃上放心健康的食品。

3.2.2 完善农村食品市场体系 在农村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鼓励食品连锁门店进社区、进农村,通过直销、加盟、配送等形式,对农村原有的“夫妻店”或“代销店”按照超市连锁经营和加盟的方式进行统一整治和规范,形成镇有“连锁超市”,村有“便民店”的放心食品供应格局。

3.2.3 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通过与大众传媒合办相关栏目、编印食品安全知识手册、提供咨询服务、广泛设置食品安全公示栏等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了解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提高食品安全认知水平,树立食品安全消费观念,增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逐步培养起维权意识。同时,大力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 等法律法规,提高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

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课题“河北省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编号:08457203D)的研究内容。

食品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实验室;检验工作;过程管理;质量控制

Analysis on Quality Control of Inspection Process in Food Inspection Laboratory

LI Shaoqun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Xinghua City,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225700, China)

近年來,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食品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也持续增加,但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全面加强食品检验的过程质量管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需要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活动,通过专业性的检测活动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安全情况进行分析。

1 食品检验实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是指结合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有关技术标准检验食品当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及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以此来检测相关食品本身是否满足质量标准与要求[1]。通过食品检验活动的开展,可以对食品本身是否有害或者存在安全问题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检验实验室是开展食品检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本身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检测设备、仪器、试剂和材料等。然而,食品检验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到较多的检验领域,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营养成分等,具体是借助多项检验活动及方式对食品中的有关成分构成等进行分析,判定食品是否符合标准,避免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 食品检验实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1 全面性

在食品检验实验室开展质量控制活动期间,由于食品检验过程涉及到样品的制备、提取、净化等,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试剂或材料,且不同检验环节中都伴有影响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的因素。为了有效控制食品检验活动,应在采取先进、有效的检验技术与方法的同时,立足于全面性原则,统筹管理与控制食品检验活动开展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对最终检验结果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全面提高食品检测结果质量[2]。例如,参考质量管理理论,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对检验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与管理。

2.2 人本性

所谓的人本性,主要是指食品检验实验室开展食品检验活动期间必须要考虑全体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其主观能动性等,使其在高效参与食品检验活动的同时,确保整个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实验人员本身操作不到位而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在食品检验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完善的食品检验方案,明确的食品检验职责,同时也要考虑保证食品检验工作的安全性,保证人员始终以高度责任心和积极性,按照食品检验要求合规地进行食品检验,避免人员因素诱发的食品检验问题。

2.3 实效性

在开展过程质量控制活动期间,要立足于食品检验实验室所开展的各项食品检验活动,最大程度保证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以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效率,避免个别环节的管控不到位而对食品检验活动质量与效率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对实验涉及的检验设备、仪器以及相关方法和技术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因为食品检验中所用工具或技术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食品检验质量与效率。

3 食品检验实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

3.1 规范样品抽取及前处理

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是检测数据真实、可靠的首要因素。在样品抽取前应制定详细的抽样方案,明确抽样人员、样品抽取量,样品的密封、储存和转运环节均应按照规范操作[3]。例如,粮谷类样品,若需要检测黄曲霉毒素,样品抽取量至少应达到

1.5 kg;在制备样品前,样品状态应完好,不应有破损、污染、变质等情况发生,样品制备也应根据相应准则和规定进行制备,如测定香蕉中的农药残留,应基于香蕉整体进行样品制备;测定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应将水产品对半分开,取可食用部分进行制样待测等。

3.2 提升实验室人员水平

检验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是检测工作成败的关键。①食品检验机构的关键岗位人员,如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应熟悉业务,包括法律法规、食品标准或检验规范,应具备食品、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不少于中级同等能力,且工作经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准则的要求。②食品检验机构应具备与开展检验活动相适应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如从事食品检验活动的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不少于30%,且为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事1年及以上食品检验工作;若实验室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不属于简单压力容器时,应持特种设备人员操作证上岗。③根据实验室检测样品类型制定人员年度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确保人员技术能力满足检测需求,培训的内容不限于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关化学安全和防护、生物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等。每年均应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受训人员进行技术能力评价,确认满足检测要求后授权。④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主动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标准文本及管理规范,不断提升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确保食品检测机构人员持续满足要求。

3.3 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规性

检测设备作为开展食品检验活动的重要工具,其本身的性能、合规性会对结果可靠性和检测工作效率产生极大影响,食品实验室在采购设备时,要充分研究标准要求,确保采购设备满足检测需求。在使用过程中做好设备的校准、期间核查和周期性维护工作。对关键设备应加大期间核查频次或细化维护内容,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因此,实验室管理者要重视检验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周期性计量,保证仪器设备维持在最佳状态。对于不能通过校准或期间核查的设备,应加贴限用标识,防止检驗人员误用设备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在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更新、优化及升级的基础上,也要对运行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保证检验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例如,食品检验人员要对引进的检测设备操作流程、要点及注意事项等形成深刻认知,避免操作不当而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3.4 规范外部供应品的管理

食品检测外部供应品应由合格供应商提供,以确保外部供应品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在食品理化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标准品、净化柱、免疫亲和柱、滴定溶液等外部供应物品,标准品应为有证标准物质,且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期间核查,确保标准品有效,若发现标准品有沉淀、析出或浑浊,应停止使用;对真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检测用免疫亲和柱应进行逐批检验,确保亲和柱的柱容量及回收率等指标符合要求;食品微生物检测用的商业化培养基应进行质量验收后方可使用,标准菌株的保存、活化、传代以及传代次数均应符合标准要求。所有外部供应品的储存均应按照包装的明示要求进行,如农残标准品根据要求分别在冷冻、冷藏或室温储存,硝酸银滴定溶液应避光保存等。

3.5 及时对照更新食品检验工作标准

不同类型食品应根据样品类别选择标准范围相适用的检测方法。根据2021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细则要求,食品分为33大类,检验人员在检测前,更应熟悉检测用标准文本的适用范围,确保采用的检测方法与所检测的产品相适用。食品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人员应动态查询标准文本,若发现标准文本有更新或作废,及时通知技术部门,若有实质性的变更,应重新进行方法确认,并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可部门进行变更,通过后方可使用新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对于相关判定标准的变更,应组织人员参与外部文件宣贯,及时了解文件修订变化,确保检测报告出具规范有效。

3.6 标准化食品检验流程

食品检验人员要依据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规定的方法,正确、规范地进行检测操作,及时准确地记录和采集监测数据。食品检测流程包括样品抽取、制样、前处理、分析及数据处理等环节,包含有较多食品检验环节质量的影响因素,所以必须要对食品检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控制[4]。食品检测参数主要包括营养成分、元素、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添加剂和微生物指标等,每一个指标都对应有不同的检测标准,要求食品实验室检验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若有偏离应经过技术负责人的授权方可继续。在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中,应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数据修约规则应符合GB/T 8170—2008要求,有效数字保留应符合检测方法标准要求[5]。

3.7 完善报告的编制审核和批准

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完整,填写应规范、正确、清晰、判定准确,并严格执行编制、校核、审批3级审核程序。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应检验样品抽取、数量是否规范,检验方法及判定依据是否准确,所选用的设备是否适宜、是否在计量有效期限内,应确保原始记录与报告数据的一致性等。在报告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报告的可靠性,具体为内容及格式等关键要素是否齐全,判定是否规范,是否有不符合项目,是否存在分包等情况。在报告审核过程中,主要关注报告的科学性、公正性,整体把握报告质量。

3.8 加强检验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制定年度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计划,定期采用加标回收、留样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空白试验、阴性/阳性对照试验或质控样品、通过质控图持续监控等方式进行检测过程的质控,加强食品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6]。食品实验室的检测人员应关注检测场所的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确保环境温度满足检测需求,若环境温湿度不能满足要求,应通过加湿器、除湿机、空调等设施对局部检测条件进行人为控制。

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涉及水、电、气体(乙炔、氢气、氧气、空气等)和化学品(易制毒、易制爆)等安全因素,应对检验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具体涉及消防、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的日常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使用等,以确保检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7]。实验室的文件管理也应符合规范,使用的标准文本应为有效版本且受控,实验室现场记录应在规定期限内回收存档,原始记录应存档6年备查。

4 结语

食品检验全流程涉及到多方面影响质量的因素,为了保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有效性,要在人本性、全面性与实效性3原则基础上,重点关注样品制备,人员控制、仪器设备的合规性,外部供应品管理,内部质量控制等8个方面的控制,从而确保食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锦霞,周斌.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及质量控制的强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6):66.

[2]江小群.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与检验质量控制的强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8(30):110.

[3]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4]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食品检验机构要求:RB/T 215—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5]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 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01: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6]王派丽.提升食品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的实践对策[J].现代食品,2021(17):154-156.

[7]钟苗苗.试论质量管理在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J].农家致富顾问,2021(8):5.

上一篇:数字电子技术下一篇:物流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