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2023-04-03

第一篇: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市、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求,特制定《**县食品药品和工商质监局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争把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整治到位,有效防范和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安全。

二、排查整治重点

针对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深挖带有行业性“潜规则”。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2016年将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排查:

(一)食品生产环节。重点对肉制品、酒类、糕点、粮食制品、食用油、茶叶及其制品等行业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生产环境是否达标,是否存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劣质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

(二)食品流通环节。重点对校园周边、农贸市场、农村小食杂店等区域以及蔬菜、肉类、粮油、乳制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食品经营相关制度落实进货查验,是否存在无证无照经营、以次充好、销售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行为。

(三)餐饮服务环节。重占对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集体聚餐、农家乐等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食品原料把关不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

三、工作任务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隐患排查、分析研判、隐患整治、效果确认、监督管理”等工作程序开展。

(一)集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各食品药品和工商质监所要集中时段、集中力量,采取突击检查、联合检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深挖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同时,要加强风险监测、社会舆情监测,深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将排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及时上报县局。

(二)正确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各所要对本辖区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隐患性质、产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属于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隐患信息,形成书面材料报县局风险应急股。县局收到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隐患信息后,对影响范围超出本辖区的,报请分管领导,根据领导批示作出处理。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整治。要加大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的整治力度,各所要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出事件的发生。排查整治完成后,要对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效果进行确认,属于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隐患信息,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局风险应急股。

(四)加强对隐患排查整治情况的督促检查。县局将对各所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请各所认真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安排部署和落实工作,做好抽检监测和隐患排查记录,并于6月29日前、9月29日前、12月20日前上报《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情况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所要从自觉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要细化工作方案,将隐患排查整治任务层层分解、逐一落实,确保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二)强化协作,形成合力。各所要与各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围绕隐患排查目标和重点,加强工作衔接,及时互通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健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机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在挖掘风险隐患方面的作用,形成群防群控的强大社会合力。

(三)认真总结,完善机制。认真总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度。要积极探索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引导食品企业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树立诚信生产经营的理念,努力提升全县食品安全水平。

第二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有关知识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和省安委办《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以及省煤炭厅《关于全省煤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文件中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推动全省煤矿企业有效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促进全省煤炭行业正确理解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现对构建煤矿双重预防机制若干问题进行归纳解答。

1.何为“双重预防机制”和“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合称为“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质量达标(80%)、全风险分级管控(10%)和隐患排查治理(10%)合称为“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2.“双重预防机制”是如何提出来的?

2015年12月,总书记在12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016年1月,国务院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2月9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4月28日印发的《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10月9日印发的《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7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17〕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等文件中均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总书记多次指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将安全风险逐一建档入账,采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把新情况和想不到的问题都想到。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要强化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全链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防范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变成事故隐患、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 煤矿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预防、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的事故分几类? 煤矿企业的事故一般分为八类:

①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②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③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④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⑤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⑥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⑦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 ⑧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5.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每一次事故造成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但如果你认真研读每次的事故调查报告,你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指造成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场所的不安全因素。

注:如果我们把事故作为“果”,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因。 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和外部监管上的缺陷。

注:如果我们把直接原因作为“果”,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二因。

可见事故是由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6.何为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7.隐患一般分几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或者虽然不能立即整改但不影响矿井生产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8.何为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9.何为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10完善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工作机制要重点做好哪几件事?

一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三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

四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11.隐患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隐患都是由于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造成的。 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表现为如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①未进行风险点排查; ②危险源辨识不全; ③风险分级错误;

④未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⑤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12.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 ①排查风险点; ②危险源辨识; ③风险评价和定级; ④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⑤效果验证与更新等。

13.何为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是风险点;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的割煤、支护、出煤、供电、检修、局部通风、冒顶处理以及掘进工作面中的掘进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司机、胶带输送机司机、刮板输送机司机、顶板、瓦斯、煤尘等也是风险点。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场所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14.何为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造成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指瓦斯,状态危险源是指瓦斯浓度、温度等,针对瓦斯浓度,《煤矿安全规程》明确了控制标准,企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处于受控状态,如管控措施有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称为“受控状态危险源”,如管控措施失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不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叫“非受控状态危险源”(即隐患),出现了隐患,企业必须要采取整改措施,如果整改无效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15.何为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注: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16.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17.风险和隐患是一回事吗? 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而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但两者也有关联,隐患来源于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18.风险与隐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和隐患的递进关系:风险在前、隐患在后。

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把风险挺在隐患前、把隐患挺在事故前。

19.何为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注: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等

20.何为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认的过程。

21.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②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B.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C.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D.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③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④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⑤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 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 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 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22.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23.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风险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和低风险(蓝色风险)。

注: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高的两级定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24.何为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5.何为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安全到岗工程、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①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③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④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等。

26.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是同一项工作吗?

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工作主体都要求全员参与,工作对象都要涵盖人、机、环、管各个方面,但风险辨识侧重于认知固有风险,而隐患排查侧重于各项措施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风险辨识要定期开展,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时要开展;而隐患排查则要求全时段、全天候开展,随时发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27.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8.安全风险分布图有几类,怎么绘制? 至少应包括三类:

一类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一类是作业(行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中的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和关键任务以及各地的不同行业(领域),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要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企业不同的作业(工序)或各地区不同的行业(领域)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突出工作重心。

还有一类是区域整体安全风险图,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综合分析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整体风险等级,逐级绘制街镇、县区和城市等各层级的区域整体风险图,确定监管重点。

29.“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既产生又依赖大量安全生产数据,要克服纸面化可能带来的形式化和静态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安全风险清单和事故隐患清单电子化,建立并及时更新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要绘制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图,并将重大风险监测监控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综合平台,尽量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管理避免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

30.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一些企业往往将风险辨识评估任务直接分配到某个或几个部门,由部门的几名员工各自辨识本部门存在的风险,然后将风险辨识结果进行简单汇总形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没有体现全员参与,没有做到全覆盖。一些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选取的辨识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全流程、全区域。有的片面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就是预防和控制人身伤害事故,而对设备事故、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等其他事故类型的风险辨识评估不充分、不全面,甚至没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一些企业因风险辨识不深入,导致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没有针对性,工作职责得不到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难以发挥作用。

3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识,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32.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是什么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3.“双重预防机制”如何在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作用? “双重预防机制”着眼于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紧盯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是一个常态化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基础。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重大危险源、人员暴露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按照问题导向,坚持重大风险重点管控;针对重特大事故的形成过程,按照目标导向,坚持重大隐患限期治理,有针对性地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34.“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什么?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

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35.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要把握哪几个原则?

一要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

二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三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

四要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与更新完善,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深入、深化,促使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36.“双重预防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是两个平行的体系,更不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

第二,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加强变更管理,定期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使之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要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修订完善制度规定,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第四,要从源头上管控高风险项目的准入,持续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和重大隐患治理方案,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

37.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有没有简便方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建立企业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长效机制,方法没有复杂与简便之分,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差别。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企业要强化全员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接受并自觉践行风险优先的理念,学习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基本方法。可以聘请专家开展首次风险辨识,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制度,通过岗位风险告知卡、隐患排查清单等简便措施,确保每一个员工能理解、会上手、有任务。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对本企业存在的高风险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中小企业切忌走入花钱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一大堆文件后束之高阁的歧途,提倡用简单的制度、明确的职责管控本企业的高风险,排查并治理本企业的大隐患,有效防范伤亡事故发生。

38.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一是组织推动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牵头组织,健全完善标准规范,细化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率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三是宣传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宣传先进典型,推广成功做法,曝光隐患突出的地区和企业,为推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第三篇: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为完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住建委《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朝住建〔2018〕12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防范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支撑,全力构建点线面结合、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切实提高企业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底,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基本建立并有效运行,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明显提升,防范重特大事故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1.全面辨识安全风险。按照《辽宁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和行业有关要求,针对本企业类型特点,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或聘请专家、委托技术服务机构指导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逐一列出清单,做到全面、系统、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2.科学评定安全风险。对辨识出来的安全风险,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或《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确定安全风险类别,科学评定风险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颜色标示。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 3.绘制安全风险图。依据评定后的风险等级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标示在企业或项目部的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难以在平面布置图和地理坐标图中标示的,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绘制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明确风险的名称、位置、类别、等级、管控主体和影响范围等。重大安全风险应报告属地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

4.公告警示安全风险。建立实施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加强警示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各施工现场的风险点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相应颜色的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监测和预警。

5.有效管控安全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每个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从技术、管理、应急等方面,逐一明确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并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明确企业、部门、班组和岗位的风险管控责任。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风险的生产区域、岗位进行重点管控。建立并实施风险动态评估制度,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6.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事项、内容和频次,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通过与政府部门联网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全过程记录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对于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在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报告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无法保证安全的,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及时撤出相关作业人员,必要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配合疏散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人员。

7.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评估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开展情况,动态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尤其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企业组织结构等影响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发生变更或发生伤亡事故后,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一律要重新进行评估,全链条修正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各个环节。

四、工作步骤

1.广泛动员、专题培训(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

公司全面动员部署,广泛开展宣传,选取1个项目部做为示范项目。同时积极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等参加各级专题培训,争取2018年底前完成双重预防机制创建工作。 2.示范引路、全面推进(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

认真学习和总结其他示范企业的经验做法,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在2019年底前完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3.总结评估、巩固提高(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

积极对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评估,巩固工作成效,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有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按照确定的工作目标倒排工期,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加强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公司成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总经理 副组长:XXX 安全副总 XXX 技术副总 成 员:XXX 安全科科长

XXX 经营科科长 XXX 财务科科长 XXX 办公室主任

2.进一步深化标准化建设。各部门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内容,强化自评,根据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变化,持续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与更新工作,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2018年6月1日

第四篇:XXX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自查报告

我校根据“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校园安全进行大排查大整治的通知》(XXX发〔2018〕127号)、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县教育局、张家湾人民政府进行通报批评的决定》和XXX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XX发〔2018〕84号)文件要求”,由XXX牵头成立安全小组,对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大排查,报告如下:

安全排查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一、排查情况

(一)学校管理隐患

我校由安全小组严格按照问题清单一一排查。

1.我校是全封闭式学校,学校无学生在校外租住民房或借住在亲戚朋友家中。

2.学校无未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3.学校不存在1名男教师单独包班的情况。

4.学校对照“十严格、十不准”的要求,每学期对教职工开展至少2次法治教育、警示教育培训。

5.学校明确女教师担任生活指导教师,并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6.学校对学生及家长开展预防性侵宣传和法治教育。

7.学校设立防性侵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

8.学校把全体教职工纳入师德教育周活动参与对象。

9.学校认真开展师德师风监测和考核,随时掌握学校师德师风状况。 10.学校认真落实食堂、营养餐管理的系列制度,严把食品安全关。

11.学校无校车,不存在非法校车接送学生以及学生搭乘农用车、黑车等非法营运车辆的情况。

12.学校不存在男性工勤人员管理女生宿舍的情况。

(二)物防技防隐患

1.学校视频监控全覆盖,但未接入公安“天网”工程。

2.学校领导定期对视频监控进行回放查看。

3.学校围墙完全封闭,门卫室工作规范正常。

(三)人防隐患

1.学校未发现无言行低俗、趣味低级,生活作风糜烂堕落,喜欢出入声色娱乐场所的人员;

2.学校未发现与异性学生言行随意,不注重教师形象的教职人员;

3.学校未发现有在宿舍、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谈话、辅导行为的人员;

4.学校未发现校园内从事食堂、宿管、门卫等工作以及校园工程施工人员等存在与异性学生单独相处行为的人员;

5.学校未发现喝酒后进入校园的人员;

6.学校未发现未经学校允许将学生带离学生宿舍、学校行为的人员;

7.学校未发现校园内其他可能存在侵害学生的人员。

二、存在问题

1.学校视频监控均未与公安“天网”联接。

三、整改措施

1.学校视频监控均未与公安“天网”联接,尽快与公安机关联系。

XXXXX学校

2018年9月25日

第五篇:XX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市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部署,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的紧迫感,坚持安全第一,坚持守住底线,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摸清全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行业高危领域安全风险底数,全力查隐患、找问题、补短板、堵漏洞,确保我乡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排查时间

5月5日至6月5日。

三、排查重点

(一)学校食品安全。

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将学校(幼儿园)食堂、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超市(小卖部)、供校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等作为重点单位,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防学校、幼儿园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

检查学校是否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是否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开展自查自评;是否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食品安全岗位职责。

要检查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是否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实际经营范围、经营地址是否与许可证一致;是否建立并严格落实原料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食品贮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管理、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供校直接入口食品供方许可资质、产品合格证明材料的查验、索取及留存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还应检查成品的运输温度和时间等是否符合规定。

责任单位:

XX中心校、XX中学负责各自范围内食堂及小卖部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乡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乡城管中队负责食品流动摊贩食品安全隐患排查;

各村配合相关单位对辖区范围内学校(幼儿园)开展相关检查工作。

(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

要重点排查农村自办宴席等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检查《关于加强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情况;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协管员、信息员食品安全知识和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知识培训落实情况;开展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的指导情况;开展流动厨师备案登记、健康体检及培训教育落实情况;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承办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情况等等。

责任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三)养老机构等食品安全

要全面排查摸底,掌握养老机构等食堂基本情况,督促养老机构等单位食堂、实施明厨亮灶,加强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严格规范食品采购行为,严格执行食品加工操作规范,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责任单位:乡民政所。

(四)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隐患排查

食品生产环节。各村要立即组织对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开展隐患排查。突出企业生产资质、原辅料库、生产车间、成品库、原料进货验收记录、生产记录、出厂检验记录、产品包装标签,小作坊生产环境条件和原料采购验证、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等方面,开展隐患排查。要强化隐患问题处置。严厉打击未经许可生产、使用非食用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排查发现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要立即责令整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公安机关。

食品销售环节。突出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突出肉与肉制品、食用油、乳制品、粮食制品、糕点、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突出集贸市场、食品店、车站等重点场所,加大对超市、食杂店等销售食品的检查力度。要加大执法力度,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把准入关,加大对网络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击力度,督促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严格依法监督节日食品经营者建立查验登记和落实进货台账制度,切实加强对节日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特别是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餐饮消费环节。要全面排查隐患点,要对餐饮服务提供者是否持有有效许可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加工设施设备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要求,食品原料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是否完善,食品储存、凉菜加工、餐饮具消毒、食品留样是否符合规定,以及是否违法购进使用亚硝酸盐等重点内容进行排查,要对网络餐饮服务等行为进行重点排查,要做到隐患处理及时,各单位对辖区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单位的排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实现排查一家、登记一家、及时完成整改一家,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违法行为,依法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责任单位:乡市场监督管理所。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村、相关乡直单位要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充分认识此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科学分解工作任务,切实做到责任到人,要组织力量深入一线开展现场检查和督查,狠抓工作落实,梳理风险、治理隐患,对辖区内风险点心中有数,确保排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四员”的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壮大整治声势,提升整治影响。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此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一定要加强组织部署,层层分解责任,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排查一批食品安全问题,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转变。

(三)广泛宣传,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参与隐患排查行动,营造群防群控氛围。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问题线索,捕捉风险隐患信息,对辖区内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主动进行排查。开展食品企业诚信教育和行业自律宣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增强消费者信心。

(四)强化责任落实。各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对此次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村的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教育、民政、城管等部门对主管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流动摊贩等食品安全负管理责任;市场监管所对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负监管责任;各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对本单位食品安全负主体责任;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主体责任。对排查中发现的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实行台账管理,列出问题清单,制定解决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及时科学处置。要按照层级管理、属地管理工作思路,落实政府和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责任。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作为、问题不解决、敷衍塞责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加强督查,及时总结。各村、各相关单位要及时梳理总结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情况,特别是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大风险隐患、产生问题原因以及整改意见建议等。乡食安办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并将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请各村、各相关单位于2019年6月3日前将隐患排查工作总结报乡食安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盘模拟操作实验报告下一篇: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