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2023-09-23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1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质量控制是指在质量体系进行的各项操作技术和活动, 以确保各种试验活动能满足质量要求[2]。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 此阶段的影响因素很多, 因此, 要严格对各关键点进行管理,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1.1 检验标准

微生物的危害包括有害的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既有可能来原于原料, 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 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 (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 , 只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引起食品的微生物危害, 造成食品的不安全[3], 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的控制见表1。

在颁布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之后, 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的发展轨道。除此之外, 我国还颁布有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等。卫生检验应严格遵从这些标准和规范, 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信。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参考文献[4]。

1.2 质量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 包括操作质量保证、菌毒种管理、废弃物处理、仪器设备使用、样品管理、消毒隔离、试剂管理以及生物安全管理等制度。规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 每个检验人员熟悉应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严格遵守。对各种检验过程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并且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和标准化。

2 室内质量控制

2.1 实验室建设与检验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应根据实验室的不同定位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布局和安排, 防止对人员的危害和样本的污染。实验室要求内外环境整洁,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和无菌室应分开, 设有专室。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要定期监测,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完善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每天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 废弃物应投入指定的容器内, 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传播。

2.2 实验室仪器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 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档案和操作程序, 对每台仪器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建档,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严格按照仪器SOP操作。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 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强制性定期检定的仪器和设备, 经符合资历的计量部门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5]。

2.3 检验培养基、试剂的质控

2.3.1 培养基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用干粉培养基必须由专业厂家生产, 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GB4789.28-89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并作好原始记录。为保证培养基质量, 在配制时应注意:制备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或铝锅中进行, 如用铜、铁器皿, 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配制的培养基应进行无菌试验, 并有无菌试验记录。基础培养基要求细菌能生长良好, 并能使细菌充分表现出其典型特征;选择性培养基按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此外, 还要选择不同的阳性对照菌株作质控, 以检验培养基的质量。配制和倾注培养基时, 应注意控制培养基的p H值, 因为p H值对细菌的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培养基应按不同培养要求, 接种相应菌种, 按细菌的生长抑制、形态、色素、溶血环等特征, 判断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的储存应按照其说明的储存条件来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不能混合使用。

2.3.2 检验试剂及药品

检验药品、试剂须在分析纯 (A R) 级以上。在利用药品、试剂配制标准溶液、染色液、缓冲液及其他试剂时应注意:按要求选取溶剂;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易分解的试剂宜用棕色瓶;挥发性的试剂瓶口应予密封;如发现溶液有变质现象, 应停止使用;标准溶液应定时标定。实验室内保存的试剂应定期进行清点, 超过有效期的试剂应清除。诊断血清必须贮存于4℃冰箱内, 用毕即存入冰箱, 防止污染;使用前应检查血清有否生霉染菌, 有则不用,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2.3.3 参考菌株及其保存

参考菌株可以从国际菌种保存中心如ATCC或室间质控活动中获得。准确鉴定过的分离株也可使用。实验室要准备好足够种类和数量的参考菌株, 满足培养基、试剂盒和试剂质量测试的需要。保存菌株要定期传代, 经传代数次后应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 检查其是否发生变异。应设专人妥善保管, 菌株保存箱应加锁放置适宜环境, 应建立出入册单, 基本项目应包括菌种名称、分离来源、分离日期、传代日期、保存方法、主要性状、保管者、领用者等。

2.4 检验过程的质控

检验过程的质控包括: (1)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 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复查的需要; (2) 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 如是散装样品, 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 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应越快越好, 尽量缩短采集到检验的过程时间, 特殊要求的样品在送检中要有特殊运送条件; (4) 当样品送到检验室时检验人员根据送检单要求的检验项目逐次核对, 验收样品的外观、包装状态及样品有无破损、流失、变质、污染; (5) 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 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乙醇棉球烧灼瓶口灭菌。袋状样品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 (7) 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录, 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 (8) 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报告中表达, 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检查签字, 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2.5 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1) 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2) 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较高的食品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和正确熟练的操作技术; (4)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5) 一定的科研能力[6]。除此之外, 还应自觉遵守卫生要求, 做到保持衣帽整洁、重视操作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3]。针对上述要求, 管理者要对实验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学习,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 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6]。

3 室间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是为了客观比较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 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 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检验结果, 发现误差并进行校正, 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实验室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判断, 也是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效果的检验。因此, 要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室间质评活动, 及时了解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发现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就是要保证人类摄入食品不含有对人身有害的物质。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涵盖实验室内所进行的所有活动, 只有各方面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微生物的检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才能为疾病预防控制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才能满足社会对卫生检验的需求。

摘要:介绍了微生物检验在食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以及如何建立其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讨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条件, 分析了影响其质量控制的因素。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丽仙.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J].中国食品, (China Food) , 2010, 7:68.

[2] 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4 (2) :584.

[3] 张妍, 张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1.

[4] 王林, 王晶, 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24~277.

[5] 周静.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方法[J].中国调味品, 2010, 35 (7) :90~92.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

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降低仗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在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开展食品安全跟踪,是保证食品安全地从生产源头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所在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问题。

1.我国食品供应链现状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目前,在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为特征,以Intemetfln—tranel技术为依托,主要圍绕食品生产、食品供应、食品物流与食品需求等四个主要领域来组织实施的处于建设初期的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领域,一方面承受着国际化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食品多样快捷化的要求,如何控制食品安全,怎样实现食品企业的规模效益。等等,都有待我们的摸索和推进。以肉类食品供应链为例,在我国。多数地区的肉类食品供应链采取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为产品在农户与市场乃至消费者之问的流通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在传统的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与农户问契约关系的不稳定性生产原料、产品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一方面,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既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益,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个人缺乏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了解和实现食品品质安全鉴别的知识、技术、设备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所在。因此,加强对我国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全程控制系统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程控制系统需贯穿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提取消费者关心的供应链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便能通过这一体系溯本追远,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控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在他们的食品外包装上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明,包含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生产地、生产厂家等。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通过食品上记载的信息找到问题所在。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因此导致了监管难度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可追溯体系需与基层组织建立紧密联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记录、运输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的可监控,逐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信息网络,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相关食品的安全资料。

2.2抓好源头监管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整个过程

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所在。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开发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土地重金属超标、水源质量恶化,农药、化学激素滥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严格按照各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是做好农产品源头监管的关键。可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并逐步健全产品原料、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操作等的记录,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资产品才能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管,多进村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提高农民选购和使用农资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进行快速检测,可在生产面积较大的基地或大型批发市场设立监测点,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即刻停止流通。

2.3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整合

质量管理是整合供应链所有工作过程与合作主体关联性的系统环节,一项关于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可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的横向联合方式,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福斯特(Fost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在采购、财务、会计、运营、人力资源、战略、工程等学科-中,充分融会质量管理思想,消除组织中存在的质量感知差异,实现质量管理职能在供应链上的完全分配。通过对供应链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国内国际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评判标准等进行整合,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名目繁多,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2.4坚持社会共治

全球食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涉及农业、动物科学、经济学、商业管理、加算机技术、食品科学等诸多专业学科知识。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卫生局的许多部门都雇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查员以及其他食品科研专家,采取雇用食品检查员、食品科研专家、生物学家等相关人员进工厂,全面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在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安全环节越来越多,安全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用地方向中央层层上报的形式,导致了“处理速度慢”,“欺上瞒下”等情况的出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预警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等级标准,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监督,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使其做到及时、准确反映食品行业的呼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共治”。

3.结语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单纯依赖公共政策法规解决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不仅从政策法规上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督,还应该从整个行业、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使得企业自觉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进一步调动消费者、媒体平台等进行公众监督,综合施策,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健.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J].现代食品,2017,12(12):85-86.

[2] 胡重焕,陈浩.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食品界,2017,10(3):31-31.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冷链;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引言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人们普遍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实力,因此生鲜食品更是备受社会大众的青睐,但是生鲜食品极易腐烂变质,这无形中对食品保存和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避免生鲜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变质问题,进而导致食品浪费和经济损失,通常是采用冷链运输,具体就是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生鲜食品的保存和流通,这就需要切实做好冷链生鲜食品质量管理,深入分析食品冷链视角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1我国冷链食品安全管治现有情况

在最近几年间,中国经济和生活高速发展,促进了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新鲜蔬果和生鲜食品等冷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冷链食品如果发生安全风险问题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各界对冷链食品安全较为关注。不过,中国在现阶段还没有构建完善的食品冷链安全管治系统,进而导致冷冻食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管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内容:

(1)缺乏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货物耗损率较高。以下两点是导致这一情况的因素:第一、没有采用食品冷链设施,从而造成货物品质下降。因为食品冷链相关费用较大,部分物流公司没有配置冷藏储存设施,从而导致货物出现耗损。第二、缺乏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目前大部分物流公司都不能满足食品运输全程的冷藏和监測,从而导致货物发生耗损情况。

(2)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中国频繁发生冷链食品安全问题。这也反映了中国目前的冷链物流依然处在发展的初期,在各个运输环节中都面临着较大的问题。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和物流公司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有效和完整的冷链物流安全管治机制,并对其不断完善,以此减少货物耗损的情况,为冷链食品安全运输和管治的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安全管治机制

在冷冻食品在生产与物流配送过程中,相关物流公司必须采用有效的控温和控湿办法,以此防止货物在物流环节出现安全隐患,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而在对产品展开病毒防控管治时,不仅要做好货物的检测工作,同时也要针对物流人员进行检测,从而杜绝通过食品或者人员的病毒传播。

2.1对现有的食品冷链予以严控

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严控国内的冷链物流环节,同时也应该对境外输入的冷冻食品采用严格的检测作业。而对于供应商而言,则应该向检测单位或者海关出示相关检测证件和文件,并配合检测单位的工作,同时还应该禁止相关工作人员擅自购入或制作没有经过检测的冷冻食品。如果发现不具备相关检测证明或报告的冷冻食品,则应该由监督单位予以销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打造完善的冷链物流跟踪系统,确保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食品检测的标准。而对于经营部门而言,则应该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对重点区域进行消毒,并且在货车每次进入库房时进行消毒。同时,经营部门还应该要求供应商出示相关票据,从而保障安全管治作业能够在冷链物流的全部流程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2.2确保食品安全管治制度有效执行

对农村的冷链物流管治而已,所在地的政府或者相关单位应该对冷链食品运输予以备案,并且提高冷链食品的安全管治力度,同时要求物流公司承担相应责任。而针对外地采购而言,餐饮部门应该要求供应商出示检测证件或者报告,并且按照检疫相关法规完成运输和交接作业。

2.3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符合卫生规范

从防疫工作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应该要求物流公司构建工作人员的健康登记机制。对于物流公司来说,则应该了解相关运输人员的流动信息,帮助新员工完成核酸检测事项。同时,物流公司还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对外来人员数量予以控制,对外来人员信息予以登记、并且测量体温,符合相关规定后才可放行。

3对食品冷链物流管治模式予以改善

随着食品冷链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公司逐渐提高了对运输品质与效率的关注度,从而探索更加有效的物流管治模式,以此实现高效的物流运输,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RFID技术对促进食品冷链管治自动化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还有效减少了运输人员的工作压力。目前,这项技术应该被引入到了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过程中。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扫描食品,确定其种类与数量,同时和信息库的数据比较,从而对温度和湿度予以调控,以此防止人为失误造成的食品损耗,最终达到提升安全管治品质的目的。其次,在食品到达库房后,通过该项技术实现数据输入,按照入库的次序安排出库,防止食品在库房内积压,从而保障有效的成本控制。其三,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创新管治模式和冷链技术,从而促进冷链技术和安全管治共同进步。最后,物流公司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持续提高其专业技能、安全管治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从而促进食品冷链物的发展。

4做好食品冷链运输各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4.1储存环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储存环节的管理,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生鲜产品对于储存温度的需要,进行仓库不同温度区的划分;其次,为了降低生鲜产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设置低温月台,确保在生鲜食品转运的过程中,生鲜食品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4.2运输配送过程食品安装质控

在生鲜产品运输过程中,应该在生鲜产品上贴上镭射标签,并对生鲜产品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特别需要对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行监控,当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处的温度高于储存标准时,需要及时警告相关运输人员,使其采取正确措施进行应对。

4.3销售工作中的食品安全质控要求

在销售环节中,为了保持相关生鲜产品的安全性和新鲜程度,超市等销售部门需要专业的配备,并在销售的过程中,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售卖操作,使得生鲜产品能够始终在低温状态下保存。零售过程是食品冷链的终端服务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必须对销售点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管理,降低冷链食品温度变化的几率,尽量保证食品保存环境的稳定与无菌,进而确保食品安全。

结束语:食品与饮食安全涉及到民众体质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人们的饮食安全又与食品冷链存在一定关联,为了进一步强化冷链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应正视我国冷链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冷链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客观事实,不断探寻优化食品冷链的物流管控方法,以便为民众饮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俊丰,张连中.食品冷链视角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21(15):2.

[2]王中桦.基于食品冷链视角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分析[J].2021.

[3]宋宝娥.控制图在生鲜食品冷链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乳制品冷链为例[J].中国乳品工业,2018,046(009):42-46.

[4]姜方桃,骆诗雨,邓淇丹,符静,王家芳.新零售背景下电商平台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分析——以盒马鲜生电商平台为例[J].电子商务,2020(09):5-6+14.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现状;质量监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有了更高的追求,很多企业都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建立了多种绿色食品品牌,这既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因此,做好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管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绿色食品概述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这类食品是经过特定的生产方式来生产的,需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而且还具有绿色产品商标。其发展原则是可持续性。一般而言,绿色食品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依据相关法律,对产品实施标志管理;二是对产品的生长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强调产品生长环境的生态性;三是严格把控产品全程生产质量。

2 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风险因素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数量和种类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开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投入品的存在使得产品的安全性受到潜在的威胁,常见的投入品有:农药、生长调节器、加工助剂等。另一方面,随着绿色食品的需求加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绿色食品行业,形成绿色食品申报主体的多样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2.2 监管员人数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拥有专业的绿色食品质量监管队伍,但是随着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现有的质量监管人员已经远远不能应对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绿色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监管员人数的不足以及监管工作范围的广泛,很多监管人员在进行监管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还承担起绿色食品的开发和审核工作,进而导致监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精力不足;另一方面,绿色食品企业及产品地域发展不平衡,监管人员有限,而监管工作任务繁多,难以保障监管的质量。

2.3 行政执法能力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其他部门相比,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中,对违规或者假冒绿色产品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弱,警示作用小。

3 绿色食品质量监管工作重点

3.1 健全管理机构,切实抓好工作队伍建设

监管部门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在保障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是绿色食品监管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监管工作的开展应该坚持以“有工作机构,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负责,有明确职责”为原则,不断规范地级市绿色食品监管队伍,使地级市的监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便于监察工作的开展,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积极变革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二要落实市场监管行动,对监管部门的工作秩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3.2 加强组织领导,从资金投入上保障绿色食品的监管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做好绿色食品的监管工作是我国以人为本的主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的监管工作。一方面,加大对绿色食品监管部门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为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3 推进信息化工作,完善服务及监管体系

我国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使其为监管工作服务。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从绿色食品行业的实际状况出发,逐步开发绿色食品技术的指导和咨询服务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使监管部门在开展监管工作的同时,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进而保障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加大宣传力度,为绿色食品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对绿色食品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做好监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宣传工作可以提升消费者的环保观念和绿色观念,增加其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促使绿色产品企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律能力,为绿色环保产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的监管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工作的投入力度,推进信息化工作,完善服务和监督体系,加大宣传覆盖力度,创建良好的绿色食品发展氛围,确保绿色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沛新. 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及近期工作重点[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03):11-14.

[2]张宪,乔春楠,王宗英.落实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对策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04):16-18.

作者简介:刘娟,本科学历,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工程。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荷兰食品工程教育;有益元素;中国食品工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Dutch food engineering education; Beneficial elements; Chinese food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笔者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去荷兰交流访问,先后在荷兰著名的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 UU)和乌特勒支应用技术大学(Hogeschool van Utrecht, HU)亲身感受了荷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过程,并通过与各国留学生的交流获得了荷兰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及实习的一些经验。吸收这些有益元素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改革实践大有裨益。

1 荷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及实习经验

1.1 注重通过分组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思维

分组交流在荷兰是非常普遍的教学与实习方式。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的教学,都离不开分组交流。40 min的本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只讲约二十多分钟左右,然后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5 min分组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之进行讨论,之后每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 5 min由任课老师做总结。这样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平等式的教育模式。硕士与博士的研究过程当中也经常性地包含这样的小组讨论。如在乌特勒支大学生物系,大肠杆菌类研究人员为一小组,酵母等真菌类研究人员为一小组。每周三9:00每组必须有一个硕士或博士就自己最近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做PPT汇报,个人汇报必须严格控制在20 min内,然后留有10 min提问时间,其他人员可以自由发问,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质疑和解答来帮助汇报人员完善研究方案或改进方案,整个小组研讨会必须严格控制在1 h内。这种协作不仅表现在不同的组之间,还体现在小组内部。不少高校还尝试跨专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甚至不同国家或不同院校的同学通过国际互连网,在不同的地点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些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大家通过网络会议讨论问题、进行分工。通过这种尝试,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1]。通过分组交流,目的是吸引学生去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高效地获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值得学习。

1.2 上课内容不断改进,采用动态实效的课程

乌特勒支大学生物系主任Prof. Han说:荷兰任课老师的教案不能固定不变,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学校给任课老师较大的自主权,任课教师可以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他们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并对这门学科有较系统的认识。笔者亲眼目睹了该系Luis副教授给学生上微生物课程之前备课的过程:他让他的研究生Peter脱下一只鞋子,然后在鞋底上面滴了一滴缓冲溶液,从中提取一些微生物,然后通过显微镜做成照片和PPT。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说如果通过网上下载去给学生展示别人做的类似的照片,一是侵权,二是不会得到学生的重视,因为学生知道这样的照片从网上可以下载一大堆。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都要用到最新的SCI文献和很多综述。学生每人的学习计划均由自己拟定,除了几门必修的专业课外,所有课程都自主选择。上植物基因育种课的学生可能来自大提琴专业,学习生物工程的也有可能到医学院做论文。例如,乌特勒支大学教育学专业的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女生Milou却选择了在生物系来做生物基因工程来完成自己的一次毕业前实习。通过和她的交流得知,她将来的目标是做一名小学或中学教师,但并不一定是生物老师。她说这样的实习可以拓宽她的知识领域。荷兰的教育提倡自由性,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充分的时间及资源,以发掘其真正的兴趣与潜力,从而转变为自身学习的动力。实习和毕业的内容依赖于由学生选择的方向。荷兰人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培养出一种最适于自身学习的思维方式与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本科课堂教学后一般都有大量作业,比如一个老师周一上完食品工程原理课后,要求周五要交一篇关于食品单元操作认识的文章。由于一些同学因周一到周四之间有较多的课,可能会晚交,就给老师发邮件问是否可以推迟到周五。老师的回复很明确“既然已经定好了周五交作业,就不能改。”老师批改作业非常严格,比如欧盟食品法规课程,很多学生都能把课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作业和考试往往得分却不高,甚至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会不及格。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说:学生的答案要十分完整,十分详细,并且有亮点、有创新才会得到满分。

1.3 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荷兰专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课程多,每门课的课时少,信息量却很大。课堂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很快,常使用幻灯片及多媒体方式教学,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学生要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完成作业,需花费大量课外时间[1]。因为许多学生的先行基础知识不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补习。但这样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无形中得以提高。这些作业选题往往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发挥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食品专业学物理和生化干什么?学概率论、高数有必要吗?仪器分析听说比较难,专业选修课不要选了吧……答案就是,基础知识的厚度决定了专业研究的深度。如果缺乏基础知识,未来可能会拖累科研进度,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2]。

1.4 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三大实践环节缺一不可

荷兰的本科学生有许多课程实验要做,且在做专业实验前一般都会经过很系统的培训。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室安全要求和基本操作规范,并要一一签字确认。实验也是分组进行的,一般上午12:00前完成,完成后一起对实验结果(包括实验数据、图像等)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和分析,整个过程大约1 h,然后各自写实验报告。本科学制的第3年一般有5个月的连续实习。学生可以自己联系感兴趣的公司、机构或实验室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要向学校递交完整的实习报告,报告中有单位客观、完整的评价。在本科学制的第4年,本科生必须进行5或7个月的毕业论文环节。导师往往把自己带的本科生分配给一些博士生或博士后,在博士生或博士后的引导下参与他们的专业研究。本科生实验完成时将其获得的结果做成彩色海报形式进行汇报,由指导博士生或博士后根据研究期间的表现给出毕业成绩。硕士研究生在二年级上学期也往往有为期半年的实验课,但主要是高级实验仪器的应用和学术写作,最后才是毕业论文实验。整个硕士期间的实验机会比较多,而且时间比较紧凑。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实习教学改革措施建议

基于荷兰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食品工程实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通过分组教学提高“教”与“学”的互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实习的老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习惯,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进行食品工程原理授课时经常性地增加了习题讨论环节,学生轮换发言总结。实践表明,这比“满堂灌”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首先有一个自主思考的过程;其次是学生对讨论总结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每3人一组进行食品工程实习(包括食品机械制图学、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三门课程)[2-4]。现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一项工作常因时间紧、任务急而需多人合力完成。这种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在荷兰高校教学中的分组作业时时体现。每个专业常以工作组的方式,把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协作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分组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另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实习过程中,要求每组的设计方案必须有完整的设计报告,任意两小组的设计方案不能雷同[3]。报告中须有3个成员对设计报告的讨论与评价,工程设计图纸必须清晰、完整、明白并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等。从近两年的实习效果看,实习结束后,学生对食品单元操作和食品工厂设计有了系统的认识,设计和绘制出的图纸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规范》,这对于将来进入食品企业工作的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2.2 实习任务不断更新,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

借鉴荷兰实习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制订食品工程实习的任务时实行动态的方案,即各级之间的方案是不同的。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就避免了低年级的同学复制高年级同学做过的设计方案。另外,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往往是多选一,设计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些设计任务往往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一旦选定了设计任务,每个实习小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按实习计划进行,设计一般在一周内完成。学生先准备设计资料,然后进行工艺方案设计和工艺计算,接着进行设计核算和评价,最后进行分组讨论和总评。通过这一系列的系统的设计环节,充分让学生将先期学过的课程,如Auto CAD制图学、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学生通过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设计细节进行反省、对于考虑不周的设计方案进行重新审察等,显著提高了工程素质。

2.3 宽口径,厚基础

基于荷兰的经验,在食品工程实习大纲制订过程中贯彻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方针。所谓宽口径,就是实习任务制订必须涉及食品行业中比较宽泛的领域。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中应当涉及国家标准(如食品压力容器安全标准,换热器标准等)、规范(HACCP和SOP等)和食品行业标准,这些都要求学生作为设计依据贯穿于设计方案中。厚基础就是学生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是阶梯递进式的。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先期学习课程是高等数学、Auto CAD制图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卫生学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后面要进行的食品工厂设计的基础。这些课程的课堂讲解时间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大作业促使学生进行自学。学生要完成这些大作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去图书馆检索和查阅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国家食品卫生法等。通过这些文献检索活动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些针对性的工程实习环节,才能培养出食品专业的全面人才。

2.4 通过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三大实践环节递进性来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三大实践环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全日制本科教学3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累了食品分析仪器的操作经验;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和考验。国内和国外院校都非常重视这三大环节的递进式发展。但是,各国的操作方式则各不相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内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实验、实习和毕业环节已经和荷兰的情况近似,但执行效果上看,各个环节较弱。实验上,设备更新较慢,除一些经典实验设备外,一些新的单元操作设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每年自己筹资购置一些新单元操作设备,如喷雾干燥设备、超临界设备、超高压设备、分子蒸馏设备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新的和前沿性的实验设备。实习环节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以前的实习过程中,实习机会一般靠学生自己去联系,许多学生觉得辛苦不愿意去,还有一些学生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这样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当前采取的措施是先由学生的导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剩余没能联系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则由学院出面联系一些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见习或实习,从时间和体制上保证学生得到实习机会。经过实习,学生对食品行业和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先期基础。毕业环节是关系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学校有一定的呼声要求取消本科论文答辩,但是多数人对答辩这个重要环节还是认可的。学生通过本科论文环节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怎么统计和分析数据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因此,通过EXCEL或ORGIN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分析统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了通过图表对数据分析结果的统领作用,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在以后工作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其后,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科技论文写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另一项技能。在没有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许多学生WORD文档软件使用生疏,更不会规范化的论文写作。通过这个论文写作的锻炼,许多学生不仅能够熟练使用WORD文档办公软件进行文件编辑,而且掌握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同时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最后论文答辩环节是对学生论文环节的一种高度概括、总结和批判。学生必须在8 min内用PPT汇报自己获得的论文成果,只有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才能完成。面对评委老师的质询,说明自己论文方案的设计理由,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验方案和过程,使学生的科研能力空前提高。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于本科论文答辩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答辩不通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这样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一种必须认真组织和准备的压力,使其无论从思想和行动上,都高度重视毕业环节。

3 结语

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效的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交互进行的过程。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文化和方法,才能提高我国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玲,陈元芳.浅谈荷兰理工科高校的教学[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专集):1-3.

[2] 李忠宏,胡仲秋,段旭昌.食品工程原理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44-17945.

[3] 胡仲秋,李忠宏,张建新.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3):17-18.

[4] 段旭昌,李忠宏,袁亚宏,等.食品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食品工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7-228,216.

食品质量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文章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强调了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解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效果的方法,以期在我国存在同类问题的企业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检验成本核算

双汇集团总部位于河南漯河,集团总资产100多亿元,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而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漯河双汇集团在济源投资建设的一家集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工厂。央视报道称,济源双汇虽然宣称其产品经过“十八道检验”,但这些检验中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

一、双汇集团存在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汇总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内控指引》。在这两个《内控指引》发布之后,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包括了所有行业的公司。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双汇集团根据《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整治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09]125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于2007年制订(并于2010年进一步修订)有《双汇集团“瘦肉精”的抽检与控制方案》,规定了对“瘦肉精”检测、上报、处理的检测体系。然而,在央視3·15特别行动节目中,却对双汇集团抛出了一枚食品安全重弹,曝光了济源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据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向新华社记者透露,长期以来,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按4.5‰的比例进行抽检。2010年该厂共加工生猪101万头,其中本地货源占50%左右,其余来自山西、河南洛阳等周边地区。就在按照4.5‰的比例进行抽检的过程中,该公司在当年8~12月检出“瘦肉精”生猪13批次;2011年3月,又查处3批次共计60多头。但双汇总部没进行披露,也就是说双汇制定的整个瘦肉精检测上报程序只是一句空话。

(二)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形式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不够细致,实质有用的内容少,信息含量小

笔者曾经在双汇官网和公司年报中寻找《双汇集团“瘦肉精”的抽检与控制方案》,但没找见。任何企业或者说是上市公司只会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东西,所有的食品类企业都会披露质检部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检测,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披露说本公司没有对某种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对国家三令五申强调需要检测的食品添加剂无非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了,但实际没有进行检测;另外一种就是内部控制报告中也没披露,实际中也没做。我想说的是,如果央视不曝光济源双汇,难道双汇集团不可以自己披露一下自己没进行“瘦肉精”检验吗?或者说是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没有进行“瘦肉精”检验?如果不披露,我们怎么还敢相信双汇?在这个以“诚”字作为社会交往准则的年代,企业是否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诚信度呢?

二、双汇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大智慧网站上披露的双汇集团公布的调查原因看,公司认为是个别员工失职导致经过“瘦肉精”喂养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需要达到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企业通过披露相关信息将自身的情况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再根据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势必要对本身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价,这一过程能使公司发现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而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运行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审核及披露均需要一定的成本,企业建立运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盈利,如果公司所花费的成本不能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获取相关利益中获得弥补,则公司必然不愿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或者仅仅披露一些形式上的内容。针对济源双汇,检测“瘦肉精”花费成本比较大,从而就置双汇总部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于不顾,对公司入口的生猪进行18道检验,唯独缺少“瘦肉精”检验。这样济源双汇的利润短期内可能会提高,但长期内就不敢妄谈了。

(二)信号传递的影响

从信号传递理论方面考虑,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运营状况良好,则公司乐于将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状况给予披露,以吸引投资者。但是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获利能力和自身质量不佳,披露相关内部控制缺陷,则会使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因此相关条件不佳的公司更乐于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将这些内部控制缺陷遮掩起来或者干脆不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使投资者不能够了解他们公司存在的缺陷。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还不长,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发生在济源双汇中的“瘦肉精”事件无疑是对上面理论很好的印证,“瘦肉精”检测根本没在入口生猪时进行,但双汇集团总部迫于投资者的压力,也根本没披露。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给我们的启示最根本的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披露主体不明确,双汇集团总部应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但具体实务工作时却是济源双汇进行,这样,双汇集团总部和济源双汇在披露和实施方面就形成了一定的鸿沟,可能会形成双汇集团总部披露的检验步骤,济源双汇不能很好的实施;还可能形成济源双汇没做某一道检验,双汇集团总部因为山高皇帝远,而不能进行披露。二是责任主体难以落到具体职位和人员,据大智慧网站上所披露的整个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原因,属于个别员工失职造成的,这其中很大的问题是双汇集团总部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一方面,要求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施是另一方面,两个方面不能结合起来。

三、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我国企业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来看

央视在3·15特别行动节目《“健美猪”的真相》中披露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无疑是继三聚氰胺、地沟油、天然紫砂煲事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这种种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实,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在哲学上来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所谓统一,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对立,也就是有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会出现对立,就像上面所提到的“瘦肉精”事件,如果济源双汇不进行“瘦肉精”检测,包括济源双汇在内的整个双汇集团的利润就会大幅提高,也就是个人利益得到了满足。然而,社会利益却会大打折扣,吃经过“瘦肉精”饲养的猪肉会对人的健康造成隐患。从短期来看,企业是获得了一些利益,但长期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这个倡导社会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做企业,使整个企业走上良性轨道,也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才能同时得到满足。

(二)从公司自己的角度来讲

整个“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一直处于停产整顿状态,2011年3月15日封存待宰生猪689头,其中17头“瘦肉精”检测呈阳性,已进行无害化处理。截至2011年3月31日,济源双汇收回市场流通的肉制品1 259吨、冷鲜肉259.4吨,济源双汇厂内被封存冷鲜产品258.8吨,已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上处理预计损失3 100余万元。2011年3月份,预计影响双汇集团营业收入13.6亿元,其中影响双汇发展营业收入13.4亿元(含代销双汇集团产品营业收入)。另外,2011年3月15日当晚,公司发布停牌公告,并申请从3月16日停牌,2011年4月19日,双汇发展(000895)披露瘦肉精时间核实公告,并从本日起复牌,结果双汇发展股票首日即遭跌停。瘦肉精事件对双汇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此次事件之后,如果双汇不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整改,迟早有一天会步三鹿的后尘。这也给我国其他的企业一个警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四、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我国企业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前文也提到过,无非就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根本不披露政策要求披露的内容;另一种就是企业披露了,但企业没有很好的实施。针对前一种情况,企业内部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设和落实,政策要求强制性披露的内容必须披露,需要自愿性披露的内容应尽可能多的披露,这个企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企业顺着时代的大趋势发展,才会做大做强。重点想说的是后一种情况,双汇“瘦肉精”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仅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行的,我们要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施,需要从披露主体和实施主体一致做起,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披露主体和实施主体联系起来,真正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运行成一个良性系统。从微观角度来说,也就是从一个部门或一个车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所有内容都要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实现责任主体明确。

(二)从检验成本核算的角度解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瘦肉精”事件已经对双汇集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到底如何才能保证双汇集团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对每一项披露进行检测呢?笔者认为需对双汇集团旗下的所有子公司的质检部门进行单独核算,具体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包括多少种检验,每一种检验进行多少个检验步骤,然后假设双汇总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M种物质检验,每种检验的步骤有N1、N2、N3……Nm个,那么总的控制点就有N1+N2+N3+……+Nm个,然后对每一个控制点预先进行成本核算,按常规条件下算一个物质检验的总成本C,再算各种因素引起的一个误差d,从而确定物资检验所花成本的合理范围[C-d,C+d],如果没有进行哪项检验,或者检验中缺少某个步骤,检验成本就会跑到所列范围之外,从而发现检验差错,然后对上面所有责任主体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把公司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企业自身要端正态度

不管企业做任何事情,或者說企业做成任何事情,这其中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济源双汇的侥幸心理和双汇集团的盲目乐观态度,或多或少导致了双汇“瘦肉精”事件。如果我们只从技术角度谈如何防止“瘦肉精”的再次发生,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沿着一条良心轨道运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从企业发展的每一步做起,做到防微杜渐,方能成就新时代的一个巨人企业。企业态度端正了,再配之以良好的技术,企业成功则水到渠成。

五、结束语

双汇“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我们在谴责企业社会责任感差的同时,也要对企业充满信心。作为企业,我们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办事,在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前提下,使自己的企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泉州网,产经新闻.济源双汇冷鲜肉疑似检出瘦肉精 公司无限期停产[EB]. http://www.qzwb.com/gb

/content/2011-03/21/content_3612

130.htm,2011-03-21.

[2] 柏红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蔡文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 周丽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

[5] 苗连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上一篇:小微工业企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族舞蹈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