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

2023-09-19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1篇

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重点

XX年上半年,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月”活动,将学习“八荣八耻”与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机结合,团结一致、扎实苦干、内提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县药品市场秩序,同时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抓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XX年上半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稳步开展行风政风建设

(一)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月”活动

根据《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信访条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关内容等;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与入党积极分子集中观看《忏悔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电教片。提高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今年以来,在市局《稽查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XX局《稽查工作制度》。同时重点完善了学习制度、出勤制度等。学习制度规定在每半个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一法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从外观发现假劣药、避孕套检查重点,零售药店等检查重点,药品抽检常识等稽查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三)切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我局始终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摆上我局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指派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活动,并加强同县综治办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确保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落到实处。

(四)有条不紊地开展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5月23日,召开全县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家局、省局和市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治理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县17家药品零售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同时,我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商业贿赂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实施方案》。至5月底止,所有药品零售企业均已报送《XX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商业贿赂承诺书》,自查自纠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五)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开展依法行政推进年活动

4月21日,我局召开机关加强效能建设动员大会,抓好动员部署,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依法行政推进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制定了我局《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暨开展依法行政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按照方案的要求开展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行政行为。

二、有力推进药械监管工作

(一)深入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1、进一步完善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建设,围绕“建的起,立的住,运行好”的工作方针,加强对“三员”的培训,定期把有关药品法律法规、识别假劣药品知识等材料及时分发到乡镇协管员及村级信息员手中,提高“三员”的业务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在日常监管中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2、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加强与乡镇党政领导的沟通,争取乡镇政府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支持。并帮助乡镇协管办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快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步伐。

3、稳步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自XX年1月份以来先后对赤岭村第一卫生室等33家提出“规范药房”建设申请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验收。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医疗机构的药品储存环境及条件得到明显改观,质量意识得到显著提高,药品从业人员药品管理知识和守法意识有了很大改善。

(二)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跟踪检查

5月份,我局对辖区内已通过GSp认证的17家药品零售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GSp认证跟踪检查。通过跟踪检查情况来看,各药品经营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趋于规范,从业人员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和守法经营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

(三)扎实开展ADR、MDR监测上报工作

今年年初,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XX年ADR监测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药械经营使用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领导组,明确专人负责ADR、MDR监测上报工作,切实发挥机构组织作用;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将ADR工作与“规范药房”建设及GSp跟踪检查工作挂钩;通过会议及上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各涉药单位对做好ADR、MDR监测报告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今年上半年我局共收集整理、上报ADR事件32例。

1、开展了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整治活动中,全县各部门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83人次,执法车辆45台次,检查食品企业、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业300余户次,取缔无工商营业执照食品加工行为2户,无证照销售行为7户,取缔无卫生许可证加工户2户,对13户无卫生许可证的酿酒小作坊进行了处罚,对5户卫生许可证到期的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处罚食品经营违法案件5起,查获假冒伪劣过期食品货值731元,对抽检不合格的4家糕点食品生产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2、开展了“五一”期间食品安全集中整治。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监管,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20余人次,执法车辆100余台次,检查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业600余户次,查扣过期食品156袋(盒),“三无”糕点15公斤,假冒侵权饼干44盒,抽检餐具300余份。

3、开展了劣质奶粉专项核查。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劣质奶粉核查的紧急通知》到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根据部门职责,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与此同时,由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卫生等4个相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于6月9日集中检查了2家大型超市和城区、城乡结合部6家食品批发、零售部。均未发现购进、销售标识为“内蒙古伊穆河乳品有限公司、广饶东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东方牌“脑白金加锌补钙奶粉”、“高钙中老年奶粉(补钙、补铁、补锌)”和“全脂中老年补钙奶粉”。

五、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我县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开展依法行政推进年活动,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并进行有效整改。

(二)继续强化日常监督,开展医疗机构开展用药用械专项检查。计划在上半年日常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乡镇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争取年底前做到村村必到,每个村卫生室必查,检查率达到100%,对使用假劣药品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查处,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三)继续开展各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生物制品市场秩序,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秩序,药品包装、说明书、标签的专项检查。继续开展打击邮售假劣药品专项检查,巩固和县邮政部门的确长效协作打假机制。

(四)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步伐。以开展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对“三员”的培训,提升乡镇协管办的监管能力,提高配送企业的配送能力,使“两网”建设真正“建的起,立的住,运行好”。

(五)进一步提高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能力。将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和监测力度,在年底前完成市局年初制定的任务,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六)深入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下半年,在完成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我县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

(七)全面贯彻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建立《XX食品安全事故隐患限期整改制度》,使食品安全督查督办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确保监管到位,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进一步推进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认真总结去年开展的粮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经验,适时开展茶叶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2篇

有机食品的安全管理 金陵科技学院 13园艺1班 210038 朱堂莉

[摘 要]: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我国的食品生产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食品供给类型、数量和方式逐渐繁,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关系到食品产业的进出口,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随着近年来发展的有机食品作为目前国家最安全的食品,是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人们消费的主要趋势,其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关系到整个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对所有食品品质保证起到关键作用。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和安全对增强我国的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十分重要,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食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状况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物质资源的不断充裕,人们越来越注意生活和饮食的质量。食品作为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全性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饮食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适合人们消费需求的食品需要不断被开发,并要加强已有食品的安全管理。近年来有机大米、水果、蔬菜、饮料、茶叶、奶粉等有机食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机食品将在我国食品行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是提高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1 我国有机食品的现状

1.1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末,全世界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发展了有机农业生产。同时全世界有机农业的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全世界有机食品贸易额与生产量也达到迅速增长。欧洲是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较快的地区。与国外有机食品产业的蓬勃态势相比,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起步较晚, 规模较小。1990 年浙江有机茶叶出口到西欧,1994 年辽宁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国内外有机食品贸易机构的推动下, 我国开始有少

金陵科技学院

量地区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1]。目前国内权威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两家,一家是1994 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 ”,另一家是农业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2002 年建立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 ”, 负责全国有机食品的审查、颁证和有机农业的研究、咨询等工作, 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粮食、蔬菜、油料、肉类、蛋类、奶制品、饮料、酒类、咖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等等100多个品种, 其中很多产品还畅销国外。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1.2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问题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起步较晚, 规模较小,生产发展技术较落后。管理部门和经验较少,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依据,在有机食品的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2.1 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和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是一个法制制度较强的国家,很多事的进行都必须依照相应的法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较晚,法律等各方面的制度还较少,缺陷较多,体质制度不健全。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直接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对经质量认证的农产品的监管更是无法可依。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中心(OFDC)是我国目前负责有机食品认证的主要机构,但其认证并未获得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认可,知名度也并不高。为进一步确立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国家有机产品标准》,遵照国家认证认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也于2005年通过) 执行。该标准确定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准、范围和认证规则。在中国销售的所有标记“有机”和/或“有机转化”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国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的规定, 并经由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人员共同认证,从而减慢了中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德国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组织联合体。“有机农业工作组”(AGO)负责制定德国有机农业实施细则,建立自己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目前德国执行《2092/91 条例》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共有59 家。

1.2.2 国际合作交流较少,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德国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组织联合体。“有机农业工作组”(AGO)负责制定德国有机农业实施细则,建立自己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明确有机农业生产中允许的投入,怎样对生产、加工、营销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有机食品的要求。而我国则没有相应专业性的负责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组织或机构,尤其在许多食品的发展中与欧盟要求的差距较大。

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转换期,在此期间,生产基地用于土壤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所需要的前期资金投入很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发展,政府都给予高度支持和帮助,从生产制造开发过程中都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及技术的帮助,如美国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 联邦政府根据情况对部分有机食品生产者认证给予资金补贴,受益的每

第 2 页 共 5 页

金陵科技学院

个农场主甚至可以获得高达75%认证补助费, 但补助金额绝对值每户一般不超过750 美元[2]。我国政府鼓励性政策还停留在政府文件中,只有少数地区对实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了资金补助,但力度不大,还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即使是制定了鼓励性政策的地区,资金扶持也是以现金奖励为主,部分企业为了奖励而认证,致使部分地区对于有机农业生产的投入虽大,但效果差。 1.2.3 有机食品的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有机食品的管理体系缺乏规划和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关系不协调。在中国有机食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违规操作、多部门管理、重复认证等现象,看似管理较全,但出现问题后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脱不管,加大了对获证企业的监管难度。 1.2.4 有机食品产业化优势不明显

我国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充裕的物质资源,有机农业的发展迅速,加快了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等仍较小,并且品种较单

一、生产技术较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的优势并未显现出来,我国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并且产品的附加值不是很高。并且企业资金不足,运转不够灵活,不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缺乏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较短,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1.2.5 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诸多优点,如更为健康、含有较少化学物质、味道更好等。但是,有机食品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目前总量占我国食品总量的比例太小,普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还很缺乏。对健康饮食还不够重视,同时对国家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缺乏相应的了解,也阻碍了有机食品发展的和消费信心。因此使有机食品的知名度和知识及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向消费者传达和转化,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了解和购买需求,培育出有机食品的需求市场。

2 加强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国家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相应标准的制定,建立我国专有的“有机食品负责工作组”直接负责我国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管理、及其市场和销售等等相关工作。同时对相关工作和各部门明确责任职责,避免违规操作、多部门管理、重复认证和相互推诿现象,充分行使各部门的职能, 对没有达到标准或违规的生产经营者, 一经查实, 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其次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使用比较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如原料生产环境要素对土质、气候、温度、水质、种植方法等等,其次对卫生指标的要求应该达到统一的结果。

要形成以“国家有机食品负责工作组”和现有的“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中心

第 3 页 共 5 页

金陵科技学院

(OFDC)”为中心的质量认证体系,同时加强私人和非盈利性机构的认证,通过国家认证中心授权发展其他认证机构且统一认证程序,以此来促进认证体系制度的发展,并且加强标签使用的管理。为了确保认证过程能够有力地支持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有机认证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的框架;确保这些标准得到执行;批准生产者或加工者和允许符合标准的指定产品使用有机标签的有机许可。

2.2 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相对较晚,经验较少,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强国际合作非常迫切,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规范化的认证形式接轨。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签订有关卫生措施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阻碍;加强与各国在食品安全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风险评价能力;加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处理有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在我国建立认证体系,使我国的认证既符合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产品进口国家的要求,又符合其他国家的要求,最终让中国的认证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从而降低认证成本,以利于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同时要发展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先进可行性的技术。

2.3 完善有机政策、加强宣传

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转换期,在此期间,生产基地用于土壤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所需要的前期资金投入很高,一般的生产企业难以接受。为了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国家应加大鼓励性政策,积极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措施的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加大对有机食品产业化组织的调节力度,对产业化进程进行必要的干预,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扩大我国的有机食品产业数量和范围。

同时应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对国家优惠政策和相关要求做好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让广大消费者更多的了解有机食品,引导消费者购买需求,创造良好的有机食品发展市场。并让消费者做市场监督的主体,让他们加强有机食品市场的规范化,以此来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督力量,是有机食品能更好的发展。

2.4 加强有机食品的产业化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等仍较小,并且品种较单

一、生产技术较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只有发展自己的优势食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宝贵资源将有机食品产业化,以此来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要提高其产业化需抓好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创造几个比较有优势的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有机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性的贸易与金融政策,正确引导有机食品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引入竞争机制,赋予有机食品的研发企业进出口贸易权;壮大龙头

第 4 页 共 5 页

金陵科技学院

企业,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把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的有机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优化全国有机食品产业结构,进而提高有机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有机食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2.5 做好信息和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加强信息的交流和监管作用,建立比较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 同时也搭建起了很好的网络购销平台, 对有机产品生产和贸易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做好有机食品的科研、生产、服务和贸易一体化,建立有机农业的生产服务体系,并为有机食品创造一个适合国内外的销售服务体系,以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加强科技渗透,注重与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的特点,加强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完善的营销体系。构建有机食品现代营销体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营销体系,聚集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实现我国有机食品的安全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地位。

3 有机食品发展前景

随着近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的频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食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也日趋严谨化和国际化。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机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食品质量和安全卫生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 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优良条件,有机食品是食品中的最高标准, 它具有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特点,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是今后食品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

4 参考文献

[1] 盛莉.打造循环型有机食品产业[J].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2] 焦翔穆,建华,刘强.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3] 郭春敏,李显军.国内外有机食品标准法规汇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 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食品与机械,2001-5:6-8 [5] 孙璐,姚慧.我国有机食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6] 李正明.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及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2(6). [7] 桑跃花.中国有机食品与德国有机食品之经济比较性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刊.2007:134-136. [8] 苏利民,王粉莲等.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概况[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7)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防范管理;风险;工程经济

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相互融合,低碳经济是我国近几年一直在推行的一个理念,只有更好的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工程建设当中,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一、我国低碳时期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在人口数量上居世界的第一位,同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很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我国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状况,同时还能够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还能够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使用。最后是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能够对大气的保护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二)低碳时期经济的特色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各个产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为严重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的情况,这种以牺牲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时非常不利的,所以,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制定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转变,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为百姓也营造更是为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低碳时期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当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面对这些制约性因素,首先要不断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模式,使得我国的资源结构能够得到合理的调整。我国虽然在资源总量上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是资源分布不是非常的均匀,经济的发展还使得我国的资源状况日益严峻,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依然主要的能源资源,因此,我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开发可以替代煤炭资源的新能源,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其次是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产业,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增长的时期,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建设水平和建设规模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的钢材、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这些产业虽然在碳排放量上比较高,但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能将这些产业完全的放在一边,所以相关的部门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不断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发展当中,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所以很多地区的创新能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二、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措施

(一)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施工单位对待工程施工方案存在风险的应对管理措施一直处于探索状态,目前比较具有使用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工程企业竞标与承接工程建设时就在前期强调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工程规划与建设中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在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中强调如工程建设的环境选址、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效用、工程建设的能源可持续运用设计、工程建设需要的节能环保材料、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方案。利用这些低碳经济时期比较注重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方案和工程设计取得相关投标单位的信任,让工程建设企业利用改善环境的质量和增强节能减排为手段,让低碳经济工程发展成为投标者追求的目标,这样可以起到防止压价的作用,增加了工程报价的总价,提高了工程承接企业的经济收益。第二种是利用科技手段加以提高工程经济的预测,降低因为不确定风险而造成的工程经济损失,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让工程竞标单位与工程投标单位做出双向的认可,正确认识工程经济的作用,正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从而更好地对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工程投标与报价的风险管理对策

工程投标与报价的风险就是出资方或投标方不愿意支付过多的建设资金,单方面的压低工程建设价格,让工程建设企业形成竞争,从而利用竞争的契机掌握更多的价格优势,取得自我的利益。从反方向上来说因为工程竞标企业的求胜心切,市场竞争激烈,所以不断压价以取得竞标机会,寻求自我发展渠道和生存机会。在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工程投标与报价风险的管理对策作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有效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转变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工程参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低碳模式,寻求可持续发展与节能环保路线的发展动力,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改变的是工程建设的观念,要利用现代化的低碳理念为主导,利用环保材料为主力,利用节能设计为动力,更好的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三)低碳经济时期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对策

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时期的环境保护主题就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个主题在工程建设期间最好的选择就是从设计、选址、选材、规划、建设、完善这些过程中选择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低碳的途径。既然选择低碳模式发展路线,那么工程建设企业就要从自身做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就是改善环境保护制度适用性风险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的执行会在长期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因为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允许这样一种尝试的出现。首先,工程建设企业要开展较好的人力资源训练,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知识灌输给本建设单位的员工和管理者,让他们从意识上认识和清楚现阶段工程建设的主要性质和方向。其次,要将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本质意义结合到自身工程建设企业的建设环节中去,从而给工程建设单位良好的利润空间。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在建筑工程建设和施工当中,低碳经济的运用不仅使得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同时对于环境的伤害也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但是一定要做好对低碳经济下项目工程经济风险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群伟. 浅谈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 四川建材. 2011(04)

[2] 李士月. 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5)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区域经济 行政区划 城市化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一直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从实践来看,在我国转型时期却出现了一种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奇异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域经济。

一、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

行政区域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相对应,同时也与人们通常说的“诸侯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诸侯经济”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经济现象,而行政区域经济更多的是强调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不能单一地用“褒”“贬”来形容它。

(二)行政区域经济的特征

1 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

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突出表现在行政区域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行政区域是一个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体,具有完整而成熟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管理系统,正是依靠这种系统,才确保行政区域各种功能正常运转。行政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使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会争取占用更多的行政区域要素资源(主要是行政等级和地域空间),这样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

2 行政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行政区域经济下的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属地经济观念,它往往以地方政府经济规划为核心,以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为边界,有意识地限制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人为地封锁市场,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生产上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全国大市场的分割以及区域经济出现死角等。

3 行政区域经济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在评价“行政区域经济”时,要看到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诚然,行政区域经济有许多消极影响,即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盲目竞争、地方保护等,所有这些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相悖。但行政区域经济在其运行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却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某种程度的地方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因此,行政区域经济自身瓦解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克服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的过程。

4 行政区域经济的过渡性

从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行政区域经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过渡性特征。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发育不足,有的只是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之间的转移。而在市场经济时期,行政区域经济促使地方经济向规模经济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行政区域经济中还是存在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和权限的扩张,这会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从而最终导致行政区域经济的瓦解。

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具体而言,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体系的安排,即将领土划分为四级层次、规模不等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以实施相应的管理。从理论上讲,行政区域不是经济区域,地方政府也不应该成为经济管理部门,但在中国的实践中,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行政区域经济却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区划是影响行政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一)行政区划内各行政机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进行的,它必然受行政区内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权力、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法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事业、民政等工作,制定、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组织重点项目的实施。由此可见,行政区划必然对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行政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行政区划内地方政府绩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都是通过各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安排并实施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经济权力大大加强了,因而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政府在区域运行中起着中枢的作用。各级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已成为上级政府衡量下级政府工作好坏的极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行政区域经济”现象。

(三)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如果行政区划以一定的经济区划为基础,使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优势相结合,那么行政区划的设置及其调整就能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另一方面,行政区划作为行政建制的空间投影,犹如一堵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发挥行政区划经济功能,必须认识到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影响

行政区划纵向管理层次使行政区划内纵向管理区域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向一体化方向演进,从而决定了不同种类行政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又进一步促成了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在板块范围内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类型可以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例如,省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影响着市、县、乡、镇经济的发展;当然,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上一级行政区域板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一级行政区域板块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行政区划层面促进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对策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各行政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协作和联合,行政区划设置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纠正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相悖的行政区经济。

(一)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数量偏少,各行政区域所辖地域面积相差悬殊,这就极大地助长了区域经济分割,造成各区域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平等。基于这个问题,杨龙曾提出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即“应突破目前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以经济区域化发展为依据,在三个层次上设立新的行政区,包括跨省的行政区、省内跨地县的行政区、跨临近省县处于几个省交界地区的行政区”,对于这种构想,我认为在省内建立跨地县的行政区更具可行性。省内的经济局部区域化现象符合经济区域的同质性、联系性,经济管理的合理性等要求,并具备连片区域与其他必要的物质要素,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以来却受到现行行政区划的限制,主要是来自省内地市级或地区行政权力的阻力。因此,省内应设置与局部经济区域相应的一级行政区域,其地位在省以下,省辖市以上,应为副省级。具体方式既可单独设立一级机构,也可把原来的省辖市升格,原来的计划单列市明确为副省级。副省级地位使这些行政机构能够克服来自区内地方政府的抵制,顺利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建立经济协调机构

行政区域经济的形成说明行政权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建立经济协调机构,可以说是从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人手来解决行政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实行省制已有上千年,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它已经形成一种地域概念和文化意识,所以取消省制或重新划省都会遇到来自社会心理方面的抵制。因此,可以削减省的一部分权力,其中主要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权力,同时,把削减出的这一部分权力集中到高于省级政府的行政协调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筹划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这种次中央的行政协调权力可以避免目前存在的省行政区域经济现象,解决省行政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实现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但必须指出,这是在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职能的设置,要侧重于协调制定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以及协调处理区际利益冲突、对侵害区域共同发展利益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等方面,特别应注意的是要防止行政协调机构职能膨胀,防止其演变成新的封闭型行政——经济利益主体。

(三)经济区域化与城市化结合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在分析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城市化的方向和进程,以城市化的推进为动力,将经济的区域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在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后,对行政区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处于经济的动机,相邻地域的地方政府自发产生联合的要求,目的是各方的互利。如今经济的区域化主要发生在地理位置接近、产业互补性强的地区,基于这个方向的发展,目前与经济区发展最为接近的构想是建立跨省的经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关系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也开始了新的革命,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很多,消极经济和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但是具体要怎样进行操作,选择哪种管理手段和方式,为何要进行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更加完善了我国经济控制论的内容。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的管理,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西方经济学中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和处理,保证市场中的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之外,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二、消极经济管理

1.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经济形式,也就存下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样情况下,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管理手段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三、积极经济管理

1.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因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

2.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3.积极经济管理手段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1.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在成因和目的上对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时,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无法实现,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基础之上,对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调整。反之积极经济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偏好倾向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不能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实现。

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的角度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被包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当中,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当这种最优的经济目标被实现后,原有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可能这种最优化目标也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并以此来实现最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在实现市场经济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经济的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进步,并促使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带动商品价格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活动时,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在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之上,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在对市场经济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不能扰乱现有的市场运行秩序,以及市场之间的自由发展。反之,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其中包括经济计划,经济决策,经济指挥和经济组织协调等相关内容,但是他们的内部构成元素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有划分和界定的必要。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很多个小的子模块构成的,但是也存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对于某一个经济管理来说,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指挥和协调,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来说,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是决策和控制,在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类型。虽然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却很难将两者进行清楚地区分,和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相比,他可能既属于积极经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归纳到消极经济管理当中。也就是说,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结合使用,将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济的管理职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引导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39-40.

[2]任永红.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98.

[3]司晋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22-24.

[4]康欣.诌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158.

[5]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03,119.

[6]马继华,王春燕.消极经济管理同积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3,15:32.

[7]丁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8.

[8]李镭.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网友世界,2012,18:29-30.

作者简介:佟晓慧(1969.11- ),女,辽宁省抚顺市人,本科,副教授,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管理

食品经济与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成本能够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严格按照成本管理要求开展各项经营工作。目标成本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转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应用

引言

在现代复杂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结合发展实际和经营特点,使用科学且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新型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能够为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势

一是体现了管理的以人为本。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引导企业内部所有参与人员发挥出积极作用,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协调协作,促进每个人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实现自己分内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指标;挖掘每名员工的潜能,围绕目标进行分解、执行、纠正和实现,将员工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优势。二是体现了过程管理的严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以小目标落实到具体人的动态纠偏型管理模式。目标是相互独立又高度相关联,每个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又相互促进,全部都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设置。三是体现了管理的前瞻性。目标成本管理的依据来自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预期计划目标,是围绕未来的生产经营成本开支的预判性工作。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成本支出来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目标成本管理改变了过去着眼于当前的管理视角,立足面向未来进行主动型、前瞻性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管理效率提高。四是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性。目标成本管理分解细化到企业生产运行的全过程,需要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目标成本是动态管理,更是具有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才能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2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途径

2.1加强部门通力协作,明确部门权责分工

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仅与财务部密切相关,还与企划部、办公室、服务部、产品部等其他部门密不可分,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将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是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企业可以在内部构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管理需要,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在线传递与共享,尤其是财务数据的变化汇总资料,从而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对目标成本管理进行调整。二是明确各部门权责划分。由于各部门的岗位设计、任务要求等存在差异,因此对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时,企业就既有经验总结或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验,在各部门间进行权责分配,各司其职,在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将问责落实到个人,对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反馈效率,各部门加强协作实现高效解决。

2.2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成本预算意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要求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当下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未认识成本预算的重要性,且在实践中过度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成本预算、成本业绩考核等工作,导致企业在管理中出现了执行力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预期收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成本预算意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对目标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能够对成本预算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调整。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也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成本预算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成本预算和实际执行的差异,并及时分析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后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改进管理的有效意见,为全面提升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水平,为實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夯实基础。

2.3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要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需要企业对成本的核算机制进行改革,如果成本核算工作未达到预想的工作效果,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无法取得有效的保障。而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要进一步健全成本核算制度,通过成本核算工作,核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情况,进而及时对管理漏洞进行修补,解决财务隐患,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之,目标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协调统筹、战略谋划的重要工作,本文建议通过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确立满足市场需求的成本管理目标、提高成本管理监督管控工作质量、着力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素养等措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将企业成本降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丽文.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20(01):67-68.

[2]姚海荣.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19(16):105-106.

[3]朱青.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10.

上一篇:督导现阶段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学习纲要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