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

2023-09-17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网点支行长,在看完“安防”教育光盘后,我感触颇深。从2011年2月7日天津宝坻闹市区的一储蓄所的抢劫案,到甘肃天水“6.19”银行抢劫案,都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对此,我的体会有以下二点:

一、思想教育要到位。作为支行长,要时刻叮嘱员工牢记《邮政金融资金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邮政金融资金案件责任查究规定》、《邮政金融资金安全检查规定》的三个规定,按规章制度办事。要告诫每个支行员工防范风险时刻不能松懈,它时刻和我们的人身安全,银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银行经营的首要任务即是防范风险,每个员工都必须深刻的认识到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方法,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

二、合规操作要到位。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作为支行长,要让每个员工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每天按照安全规章流程进行上下班,如ATM机巡查,营业厅布防等,把习惯性的各项工作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中,让合规的习惯操作变成习惯的合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案件风险的目的,才能把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三个规定真正运用到

实际工作中去。看到案例中天水储蓄所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随手关闭安全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才造成了这一惨案的发生。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平时员工违规操作,才导致不法分子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自身生命安全、银行资金安全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产物,而在从很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只有每天合规操作,我们才有维护自己权益,保护银行财产的能力。

通过此次安全教育学习,我的安全防范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也深深的认识到了罗江支行在安全防范方面的不足,如自助银行在营业大厅外面,配钞时需从营业大厅过,存在不安全因素等。为保证我支行切实安全的持续经营,我支行一定会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普及员工安防教育,认真落实工作部署,积极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使我罗江支行的安全防范工作更加规范化,为我罗江支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认为,针对现存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负面效应,教育者应该及时应对并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教育 必然性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取决于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学计算机,上互联网的热潮正席卷广大中小学校。目前据统计显示,在网络用户中,学生比例为20.94%,广大青少年已成为中国网络中最主要的群体,其使用比例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建设,必将会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将网络融入日常生活中,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意识形态、身心健康、思想道德面貌等。因此,研究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应采取的科学教育措施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造成的不利影响

1.形成错误的政治观。

青少年特别热衷于通过上网来获取信息,主动查阅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网络信息纷繁,网络垃圾已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造成污染。在国际舞台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利用在网络领域的优势,通过互联网的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网上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已经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观产生重大的影响。

2.身心健康的不良发展。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对网上的信息不加挑拣地全盘接受,大量的不良信息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成长当中,而这种负面成长必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在上网中无意接触到黄色信息,而一旦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或心理冲突的心理,而去刻意寻找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严重的,甚至达到犯罪的程度。此外,网络中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如果青少年过分地沉溺、迷恋于其中,就会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信任及欺诈心理,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

3.思想道德的逐渐弱化。

在网络上,个人的存在是以虚拟的、数字化的,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电子符号间的互动。在这里,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职业等一切有关真实的个人材料,在这里,可以塑造一个心中想象的人物,从数字化的外表到虚幻的内心世界。自制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在缺少“他人在场”或“监督”的压力情况下,是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而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网上聊天,整天整夜,除影响学业外,还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结果,如出走、诈骗等。青少年这种网上道德感的弱化极有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进行思想教育

1.贴近网络,武装自我。

在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具有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他们无论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处理,还是音频、视频主体处理,都要经过验证、分辨信息、拓展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善于运用数字式交互技术,在网上直接与青少年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及时从网上反馈教育效果的信息,以便使青少年科学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更加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依据。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科学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这就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增强了开展网上教育的责任感。在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要从网络教育开始,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和本事,成为新一代的网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2.加强管理,提高素质。

面对汹涌的网络信息,只有广大青少年提高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对各种信息具有甄别能力,才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信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青少年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恪守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基本素养和能力。信息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2)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运用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网络发展自己;(5)熟悉并掌握网络“游戏规则”,学会同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

3.注重疏导,积极应对。

作为虚幻世界的网络正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这种作用程度还将不断加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将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必然给教育工作带来新影响、提出新要求。就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内容来说,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就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形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教育方法,将教育思想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青少年教育不断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只有学校教育工作者正视网络,不断研究新现象,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历史使命,才能做好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成才的工作。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親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依旧存在“缺位”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认清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索,为更好地进行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对策。

1 青少年体育教育现状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健康的意义

法国医学家蒂素曾就运动的意义做过表述:运动可以替代药物的影响。当前,很多人开始明白加强体育锻炼和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2 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教育问题高度重视

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来自国家卫健委和每年体质监测的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下降趋势。青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青少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少了休闲娱乐的时间,因此,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而言是非常必要的。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提出重要指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

与青少年体质下滑相对应的,是我国体育教育方面的短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弥补。面对体育教育现状和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严峻现实,在2020年两会上有多名代表发声,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切实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直言:体育是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他认为,围绕体教融合的各类顶层设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应当以学生为本,促进广大青少年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塑造。

2 影响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目前教育对于体育科目重视不够。“目前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政策投入力度很大,但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明显短板,学生身体素质仍然是学校综合素质里最薄弱的环节。”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王宗平教授认为,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育评价导向亟待改变,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2.2 学校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如果学校方面只看中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了学校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一大障碍。在面对体育中考时,是否只是在进入初三时花几个月时间去进行考试前的突击训练,体育中考完即对体育学科进行停课,把本该上体育课的课堂转交给其他文化课老师。这不仅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地位和充分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无法让体育教师设计与实施学生受欢迎的体育活动,很难使学生喜欢上体育,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是新课改没有落到实处,美国和日本的体育指导思想,都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否了解学生有哪些运动需要和学习动机,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有没有做到灵活多变,选择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学习内容,以促进运动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体育教师有没有对体育教材进行精心钻研,针对学生的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这些都是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家庭因素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觉得体育课和文化课的学习是有矛盾的,总认为上体育课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与其有上体育课的时间,不如用来多上些文化课更好。最近网络上一则消息则彻底地颠覆了这些家长的认知:云南中考体育与语数英同列为100分必考的主课科目。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体育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还任重道远。

2.4 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锻炼不仅需要付出体力,还需付出毅力,一个动作有时需要练习多次才能够掌握,所以有的学生会出现畏难心理,不愿主动去学,对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运动提不起兴趣,便掌握不了课堂上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也不会主动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

3 提升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对策

(1)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全面提高体育权重,尤其是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在加强和完善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体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体育教育。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将青少年体质问题纳入绩效考核,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

(2)学校要充分支持和肯定体育学科的地位,支持和保证体育教师能够上足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角色参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师要开发各种体育教育资源,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创设优良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营造积极气氛,开展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审视,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使体育教育落到实处。

(3)家长也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学科成为主科早已是大势所趋。科学实验证明,人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等物质,特别是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是和学习有关的。长期接受体育教育和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练习,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还会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增强了就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

(4)学生自身要认识到体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做到持续地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在体育运动中受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使自己能够进行终身体育的能力。如果学生运动兴趣不稳定,体育学习就难以坚持下去。稳定的运动兴趣对于完成复杂而又艰巨的体育活动任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稳定的运动兴趣往往使人能够获得别人难以掌握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而不是体育教师或迫于体育中考压力才去参与。

4 结语

一张在高铁上坐着闭目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感动,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还有如此精力为国为民,得益于他年轻时热爱体育锻炼所打下的强健体质。钟南山院士的例子完美诠释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要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就热爱上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更长久的为祖国做贡献。中国近代体育的积极倡导者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论,强调体育发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教合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缺位”的问题。

(作者单位:滁州市天长市桥湾九年制学校)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诱因在于廉洁文化的缺失。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廉洁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等三个层面,廉洁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职业文化、组织文化等具体四个方面的内涵。不能把廉洁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廉政文化,要认识到廉洁文化教育主体是青少年而不是政府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必要性的研究。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将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引向深入,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青少年;廉洁文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提高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随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面对形势的变化提出的重大决策。1978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使得我国在后来的三十年发展中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贫富不均、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一系列有违公平与和谐的现象不断出现和加剧,不但严重吞噬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按照比较流行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类社会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和谐。而贪污腐败现象的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的实现。可以说,没有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建设所谓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

近年来,腐败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相当的部分地区和机构中仍然不断滋生和蔓延,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对腐败根源的透析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主要在于廉洁文化的缺失。因此,大力弘扬和传播先进的廉洁文化对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推动廉洁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的廉洁文化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树立廉洁思想,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思想品德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既是反腐败实践的必然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一、廉洁文化的理论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深植于历史的土壤之中。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对廉政的倡导。“清正廉明”、“吏治清廉”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前秦诸子言论中对于廉政、廉洁多有论及。《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这里面就包括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如何考察官吏的政绩,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条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出“廉”为做官之本和考察之要的基本精神。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更是将“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作为主要的道德准则之一。所谓“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廉耻者,士人之美节”等说教,可谓俯拾即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以及历朝历代忠臣廉吏的言传身教使得廉洁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为我们今天的廉洁文化教育丰富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石。

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公民的道德素质为目的,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表现为为民谋利的宗旨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之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对于廉洁文化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四个方面来理解。三个层面是指:①精神层面。包括廉洁的认识程度、廉洁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②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主要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③物质层面。包括廉洁教育场所、廉洁题公园、廉洁文化景观等。四个方面是指:①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好的廉洁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洁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②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③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④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二、关于廉政文化教育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将廉洁文化就是廉政文化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们所强调的廉洁文化就是指廉政文化,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然而,我们认为,廉洁文化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廉政文化,二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廉洁”通常指不损公肥私和不贪污。既涉及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自我修养问题,也涉及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举止行为。一般来说,“廉洁”是一个社会所提倡的认可的行为。而廉洁文化则是指在社会群体中,由政府倡导的、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遵守公认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群体中逐渐被订合同、被普遍化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而“廉政”主要指处在公共权力机构的人员,应该廉洁不贪、勤政不怠。在“廉政”二字中,“廉”是基本要求和应有特征,“政”是主体和根本目的。“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这是“廉政”的真正内涵。廉政文化是指在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政治组织中所达到的以廉洁勤政为核心价值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是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的,它以一种泛文化的形式出现,比如有廉洁的职业文化、廉洁的家庭文化、廉洁的企业文化、廉洁的行为文化、廉洁的校园文化等;而廉政文化比廉洁文化内涵要小,

它是廉洁文化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实施方式是不同的。廉政文化的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各种强制性机关做后盾,是一种以他律为主导并与自律相结合的行为模式。廉洁文化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之二:廉洁文化教育主体是领导干部而不是青少年

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的廉洁文化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树立廉洁思想,养成廉洁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思想品德基础。然而,当前我们很多人尤其是部分学者,对于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当前我国反腐败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廉政意识的缺乏,当务之急是加强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只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就会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进而带动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因此,廉洁文化教育要抓,但其主体应当是领导干部而不是青少年。当然,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对整个社会,包括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影响,但是它忽视了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思想上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腐朽思想的侵蚀。网络的日益盛行、各种腐朽思想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一代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领导的中坚力量,理应从小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树立勤政廉政的理念。廉洁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通过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廉洁文化的科学内涵,广泛传递廉洁知识,廉洁理念等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

三、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廉洁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的功能是使青少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国家的被监护者转变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生产者,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的过程。而廉洁文化教育的目标,便在于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法律和伦理观念,认识到民众赋予国家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和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贪污腐败行为不但是对行政权力本身的亵渎,更是对作为民众公共利益受托者角色的亵渎。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考虑到廉洁文化本身的特征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对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应当充分注重青少年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丰富廉洁文化的内容,创新廉洁文化教育的形式。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对于廉洁文化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推进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人、某个家庭、某所学校所能独立承担的责任。必须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学校为载体,以青少年为主体,逐步将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引向深入。

(一)以政府为主导,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理应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以满足人们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府最终是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当成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主导。

1.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勤政廉洁的社会氛围

环境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政府必须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加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典型模范人物、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媒体对腐败的曝光,并通过对个别的腐败现象的深入剖析,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把握腐败产生的原因和主客观要件,最终使人们起树立腐败可耻、廉洁可敬的理想信念。加大对勤政廉洁的党员干部等典型人物的宣传,通过对他们的模范事迹的宣传报道,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构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2.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逐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应当是多元的,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来推进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体制机制和整体合力才能够深入的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政府应坚持方向性的引导,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加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和责任逐层分解、落实,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团体和广大的学生家长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构筑起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网络,并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形成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

3.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干部,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当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呈现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当前有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扭曲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从而一步步走向腐败的深渊。要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就必须更加严格的要求导干部不断加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在其位谋其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弘扬先进的共产党人披肝沥胆写忠诚、权重不移公仆心的高尚情操与品质。通过榜样的力量诠释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培育青少年廉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金钱观念,进而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准绳。

(二)以学校为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也需要通过学校向青少年进行灌输。因此,学校理所当然的扮演着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载体的角色。学校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变枯燥无味的理论宣教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理想信念,最终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

1.提炼历史精华,把握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富的廉洁思想成为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明星。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挖掘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廉洁文化的内容,使我们的廉洁文化始终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廉洁教育教材和简明廉洁知识读本,逐步实现青少年廉洁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安排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廉洁文化教育内容,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的德育课,作为青少年学习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廉洁名人、历史廉洁名言警句、历史廉洁漫画等形式引导和激励青少年自觉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精神。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廉洁文化板报、廉洁文化教育景观、廉洁人物风采等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廉洁文化氛围,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使青少年身在廉洁文化基地,感受廉洁文化的浓重氛围。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要面向不同的对象,尊重受教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青少年群体接受能力较强,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廉洁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从书本出发,照本宣科。应当丰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廉洁文化教育走出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会廉洁文化的内涵,在活动中培养廉洁自律的理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敬廉崇洁的廉洁校园氛围,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廉洁文化环境,将廉洁文化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工会、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要通过开展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廉洁歌曲大赛、廉洁书法比赛、廉洁文化演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师生员工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感知、探索、思考和积累,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增强廉洁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向青少年灌输廉洁的理念和深刻内涵。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廉洁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启迪。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

(三)以青少年为主体,把握群体规律,构建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对于不同的受教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青少年群体的规律,从青少年这一主体出发,构建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1.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石

廉洁文化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廉洁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提炼、挖掘有关廉洁自律、扶贫济困、忠心爱国、勤政务实等古代的廉政典故,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廉洁文化成果,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廉政传统文化,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廉洁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内核,使廉洁文化建设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使我们的廉洁文化始终保持深刻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人们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2.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进一步把廉洁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努力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保证廉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各级党委、行政要提高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廉洁文化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和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加强领导、着力推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纪检检察部门要全面落实廉洁文化教育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组织协调。共青团、工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廉洁文化教育的合力,真正把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搞好。学校要不断探索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法,构建学校这一青少年廉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青少年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的长效机制。

编辑 颜关明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从情感上接受法制教育,而且培养了青少年在法制教育中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可采用团体式、小组式或个别式模式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意志力”“责任感”“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责任感,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挫折应对能力和生命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青少年提高法制信仰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符合新时代下法治国家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犯罪人员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大部分青少年都有过违反学校甚至社会所制定的某些规则的经历。如今,单纯的法制教育难以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情感接纳”的保障,也是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法制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学校应以目标为方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生需要及现状,组织专家共同开发本校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弥补教材中的缺陷,在整个法制教育过程中关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在法制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减少青少年因心理疾病而违法犯罪的数量

青少年时期是整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好时期。然而,青少年在面对日常生活、学习、情绪调整、挫折等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烦恼,尤其是在社交方面,青少年容易在一些负性事件中扭曲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表现厌恶或敌意。青少年出现的这些行为很容易致使他们改变“初心”,甚至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进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

2.有利于促使青少年自觉将法律观念融入生活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学校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越來越重视法制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践行法制生活理念,让每个青少年处处守法和明智用法。青少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具有“可塑性”和“易受暗示性”,学校教育者可抓住这一特征,通过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向青少年普及各类法律知识,以弥补青少年缺失的法制观念和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

3.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强化法制意识

大多数青少年虽然思想活跃,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普遍存在自控力差、自律能力差、情绪易浮躁等特点。青少年容易受同伴的价值观影响,或者易被错误观念驱使做一些抵触法律的行为。学校或者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适当矫正一些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让青少年学会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做到“心中有法”和“有法自保”,以便青少年在面对负性事件时能克制冲动和理智对待。

4.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从而促使其形成坚定的法制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可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而坚强的意志力是产生坚定的法制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故学校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力在法制教育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回顾以往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很多是由于抵挡不住诱惑或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人生歧途。因此,学校要开展各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

(二)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多样化的法制教育主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法制教育中涵盖很多关于“人性”的教育问题,具体大致可从法制认知上和守法用法行为上体现出来。在法制教育中谈到“人性”就避免不了谈生命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主题之一,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能强化青少年“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除此之外,“理性对待他人”“学会自控”“意志力”等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品质、情绪行为自控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等重要心理品质,故可以说多样化的法制教育主题本身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着客观的联系,这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

2.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

首先,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这就需要青少年对自身的不良社会行为加以克制和反思,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学会用理解包容的心态和善意的举动去处理周围的事件。

其次,在法制教育中都会结合青少年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民风民俗来开展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活动,而青少年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通常比较积极,这种积极的态度促使青少年对法制有更深的体验,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品质。

二、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也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我们不能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严重失衡的未成年人,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减少社会犯罪和维持社会安定。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个别差异,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心灵成长。青少年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会有一些与自己心理冲突的地方,这就很容易动摇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在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在心理教育上将青少年合理的法律认知和情绪体验引导到个人的信仰中去。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应对、意志力培养、尊重生命、责任感培养四个方面的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法制教育必须开展的关键内容。

(一)挫折教育

有效的挫折应对方式是维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挫折应对方式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体验和反复磨练。西方大多数教育学者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未成年时期反复受挫和成功解决困难中获得的,青少年会在克服挫折后拥有幸福感。在法制教育中,青少年在面临挫折时应积极采取社会和道德认可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采取消极粗暴的方式去应付,因为这种方式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法制教育中青少年挫折应对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提高青少年挫折认知水平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学校教育内容逐渐增多,很多青少年无法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会出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许多挫折。倘若青少年因挫折而厌世,将对社会有潜在的危害。故学校应将挫折教育与法律教育联系起来,使青少年领悟到不良挫折应对方式的法律后果对自身和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使青少年将挫折作为自身成长的资源,这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挫折认知水平。

2.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

不同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接着也就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青少年心胸狭隘,功利心强,只要出现小挫折就容易紧张不安或者退缩,甚至会被不良同伴教唆而去做出违法行为。家校应该联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教会青少年挫折应对技巧,开展多样化挫折应对主题活动,定期邀请对青少年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到校介绍抗挫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

(二)意志力培养

青少年通常精力很旺盛,往往情绪易激动,控制情感的能力也较弱。大部分青少年即使知道不能在挫折事件中放弃自己,但常深陷其中困惑而难以摆脱。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意志力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青少年要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人间冷暖,经过自我的心理调适和他人的开导,才能逐渐培养起坚韧的意志力。否则,青少年容易因丧失自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在法制教育中从心理健康角度来探讨意志力的培养更有效果,具体有以下两点。

1.促使青少年深刻感受意志力的作用

学校教育者要理解透《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髓,将该法常识普及给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一个基本的法律观念,并学会用观念为意志力传输动力。另外,教师还可安排青少年在体育课期间跑步半个小时以上,但不必要求青少年一定要跑完一个小时,以让每位青少年能深刻感受自我的意志力。

2.提高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意志力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鼓励青少年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当然活动要保障安全,在活动后要求青少年必须承受失败的打击,还要坚持做下一项挑战性活动,一直到青少年胜利为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常开展的“游戏体验”。在青少年参与活动前要给他们明确规则和惩罚措施,然后在活动后帮助青少年在认知上将收获迁移到法制思维上,使他们懂得守法的重要性和敬畏法律,以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三)生命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短暫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如何在生命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美的光彩,这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发现犯罪青少年无一不是生命意识淡薄,他们不了解生命对于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不知道尊重他人生命,甚至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他们犯罪最重要的根源。

在法制教育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国外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就是为生命发展而开始行动,教育肩负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各种与生命有关的教育,需要引导个人从意识和行为层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青少年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偏幼稚和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特征都可能诱发他们发生“砍杀人”的事件。学校应抓住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课上通过展示各种案例和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生命观,并借此从法律的角度深化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

2.促使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青少年具有情绪不稳定、做事冲动和自尊心强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青少年稍遇指责或被挑逗时就容易攻击他人,甚至杀害他人。另外,还有一些青少年通过“自杀”方式来实现对父母的惩罚,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也会导致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如高空坠楼。结合我国目前青少年所出现的这类行为的心理特征,学校或社会要加强生命教育内容的宣传,多邀请法制校长等相关司法人员进校开展生命教育讲座,在学校各类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理念,以唤起青少年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责任感的培养

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几乎停留在服从或认同的层面,他们很少将法律内化成约定成俗的信念,这就很难形成责任意识和社会共识。在法制教育中学校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培养青少年责任担当意识,在团辅活动中每个青少年都能初步感受到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希望通过教育,他们能将这种感受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逐渐培养起负责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法制教育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青少年的社会意识还显得比较纯真,他们在思想上容易形成片面和主观的判断,他们往往会轻视自己的不良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学校有责任提高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加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并针对异常行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注重矫正青少年在法制上的认知扭曲,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2.规范青少年社会责任行为

青少年光树立责任意识还不够,还要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教育者都应该引导青少年养成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好习惯,教导青少年哪些是不能触犯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当青少年出现社会赞许的“社会责任”行为,教育者可给予鼓励或表扬。必要时可与青少年协商制定“社会责任”协议清单,以规范青少年社会责任行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在法制教育中,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发展规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团体式教育、小组式教育、个别式教育。

1.团体式教育

团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依据性别将男女生各自组成团体,通过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有利于使青少年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

2.小组式教育

小组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青少年之間可以深入探讨法制理念中的心理冲突,也可以促进青少年学习和接纳社会规则,甚至促使青少年对法律道德形成一个符合社会理念的共鸣,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3.个别式教育

由于青少年个性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在接受法制教育中所表现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针对这些个别的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特殊的心理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他们在法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提供“量身定做”的教育干预,这种做法有利于规范青少年自身的法律行为。

(二)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鉴以往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形式和成功经验,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校教育条件。

实施的途径具体有以下几种。

1.围绕着法制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开设心理课

教师在心理课堂上可以围绕“意志力”“生命教育”“责任感”等主题来开展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着重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使各个法制教育内容紧密衔接起来,要体现出完整性。另外,心理课上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如采用“游戏”“讨论”“分享”等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理解法制思想。

2.通过校园心理剧传播法制思想和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青少年在生活中通常会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有些青少年对法律会很困惑,有些会惧怕,有些甚至因无知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生活中的这些案例就可以作为校园心理剧的素材,学生通过扮演心理剧中的角色,不仅可以体验法制的威慑性,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里自觉抵制不法行为,更重要的是让观看心理剧的青少年深刻理解法制学习的重要性。

3.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使青少年内化法制观念

教师将法制中部分内容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内容,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方法引导青少年初步感知和体验法制对自己的影响,并促使青少年正确应对心理困境,同时改变之前对法制的错误认识和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从而实现青少年内化法制观念的目的。

4.对个别学生在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在法制教育中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认知失调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发现在书上所学到的一些法律知识和自己观念中的有出入,而自己又无法在认知上调整过来。青少年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寻求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求助,不然可能会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尤其对于那些缺少家庭关爱和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他们容易在犯罪中寻求自身缺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5.借助以“法制心理”为主题的黑板报宣传法制思想

学校和社区应该积极宣传法制思想,传播正能量,为法制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目前黑板报是我国各社区普及法制思想常用的手段,然而,青少年是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群体,各社区和学校应当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制作相应的以“法制心理”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便能吸引更多青少年自觉加强法制学习。

四、结语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责任感,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挫折应对能力和生命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青少年增强法制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符合新时代下法治国家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媛.当代初中生法制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书明.健全中学法制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Z1):7-9.

[3]庄伟民,侯占英,赵领军.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43-44.

[4]郑巧东,蒋志城,江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意识与心理健康研究[J].兰州学刊,2005(2):294-297.

[5]胡静娴.打造阳光心理 增强法制实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48-49,64.

[6]陈柏林.如何在法制教育课中渗透心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50-51.

[7]王世忠,徐育红,王旭飞.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36-237.

[8]王瑜.青少年法律意识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34):152,158.

[9]胡孟丽.谈生命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5):57-58.

[10]李琼瑶.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37-39.

[11]刘博敏,刘丹.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与职业,2015(12):53-55.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572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现,母亲的作用从辅助到主导,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言传身教到技能培养,从照顾到教导,从迷茫到清醒;从无序到有序,从传统到现代再到传统,从困惑到超脱,从管理到伴随,从生活辅助到精神塑造,从性格到品格,从生活到思想,从言行到三观,其角色值得研究,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母亲地位的变迁。

关键词:母亲;青少年;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是从不成熟的童年期走向成熟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灵在不断丰富,情绪在激烈波动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心理上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常常出现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母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母亲在一角色的作用,首先分析青少年时期的特点。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自我闭锁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等多个方面。在具体教育环节,要注意这些问题,顺势利导。

二、母亲角色

(1)传统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相夫教子被设定为女性的基本责任。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母亲身上有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更能注意到孩子的发展变化。但,在传统家庭中,母亲的地位较低,做决策的是父亲,事情不管结果如何,父亲都是对的,母亲都是错的。在传统上,母亲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孩子受母亲的影响较小,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2)后现代。改革开发以来,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凸显。传统教育和后现代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几个交锋后,我国青少年教育,从传统教育直接转入了后现代教育的行列,后现代思想快速占据主流。伴随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直接转变为无法阻挡的爱,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需求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

三、母亲教育重点

(1)生活照料中的教育。在后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母亲不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起居,而且承担起孩子语言、认知、感官、性格、行为习惯等等的训练和教育,生活中一切都由母亲代劳。后现代教育,生活照料太多,孩子独立性不强,而任性较强。母亲应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不要让他逃避、推卸责任。(2)行为习惯教育。在后现代家庭教育中,要注视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母亲的示范效应。母亲一定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3)情绪情感教育。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的健全离不开母爱,她滋养着孩子,安抚着孩子的灵魂。母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性格脾气,母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心中的焦虑,母爱能让孩子学会宽容、忍耐和理解。

四、母亲教育特点

(1)工作细腻,有利于提高子女智商。母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一改传统教育的家长制和家规体系,作为女性,母亲工作普遍仔细,感情细腻,对孩子和顺,关爱倍至,投入增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接触社会机会多,认知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出的孩子智商普遍提高。(2)性格柔和,孩子暴力倾向较弱。母亲性格一般比较柔和,对孩子比较关照,很少有暴力行为的示范效果,孩子一般暴力倾向较少,子女一般比较本分,不惹是生非,相对比较文静。男孩子相对缺乏男子汉气概,女孩子相对独立。(3)热爱生活,理想目标比较现实。在母亲的带领下,子女相对更加投入具体生活,对于平静的家庭生活比较熟悉,理想抱负相对不如以前远大,目标更加接近实际。(4)过分溺爱,子女独立性相对不足。在母爱的呵护下,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身手,依赖性较大,独立性相对不足,有时缺乏责任感,关爱他人的能力不足。(5)观察和分析事物,正能量不足。女性相对弱势,容易从不利因素着手,在母性关怀下,看待事物更多地看到负的一面,正能量不足。面临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积极面对,千方百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容易怕事,少魄力。(6)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成长在幸福中,习惯于好吃好喝,很少从事体力劳动,一旦遇到困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7)彷徨心态较重,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在母亲的教育下,子女容易两难抉择,一方面自身动手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弱化。另一方面,对于外物又完美心态,其实也是彷徨的,想尽善尽美,又左右为难。

五、母亲教育改进

(1)改进方向。1)提高子女自主生活能力。在母亲教育背景下,要加强子女自主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专门安排有关活动或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孩子意识到,生活和工作的差异,家庭与社会的差异,付出和获取的关系,并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孩子对父母培育投入的理解和执行。2)加强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在母亲教育为主的条件下,应加强孩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让子女意识到家庭关怀是一种保护和临时性的环境。3)强化责任心。在母亲百般呵护下,更要关注责任心的培养,不能因为对子女的爱,减少了孩子的责任心培养,责任心的培养也是一种关爱,一种负责人态度。4)加强自控教育。在母亲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得风得雨,万事皆备,太多的满足了自身欲望,而自控能力略显不足。要加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切记万事有度,超越原则,得陇望楚,过分张扬必然有其反作用力。(2)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很多,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结合孩子自身情况,首先发现孩子爱好、特长和优点,做好扬长工作,发挥子女优势,让孩子找到自信,不断积累成就感,责任感和攻坚能力,提高孩子的能力和韧劲。其次,帮助孩子查找不足,尽量补短,实在难以弥补的,要让孩子避短,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优势集成,共赢和发现友谊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孩子思想自由,追求平等,发扬民主,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防止我行我素,个性十足。既要实现多元化发展,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要识大局,得人心,有原则,懂规范,做事有本有眼。青少年的培养一方面关注其生活质量,造就青少年感情细腻,处事智慧,另一方面防止形成老爷思想,小姐脾气,形成难以管理,难以担当大任的局面。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性,责任感,吃苦耐劳,自控能力。(3)改进评价方法。从效率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取得的成绩,获取的效果,利用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完善的标准体系,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估青少年培养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改进。从方向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方向与个人潜能、资源禀赋的关系,看是否充分发挥了青少年个人特长和天赋,充分发挥环境优势,造就一类人才。要多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科学评价发展方向问题。从适应性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的社会适宜性,让广大青少年与社会接轨,深刻认识到社会状况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关系。通过个人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的对比,采取适宜的方法,造就适宜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宁,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现状及其改进策略,吉林教育,2015.2

[2] 廉永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焦作大学学报,2014.9

上一篇:庆七一领导讲话范文下一篇:清明节踏青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