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作文范文

2023-09-20

别样作文范文第1篇

研修感言:教师成长,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有一种平台,没有投入,你不会知道温馨如家;有一种交流,没有融入,你不会知道头脑风暴;有一种对话,没有深入,你不会知道豁然开朗;有一种苦累,没有体会,你不会知道累并快乐;有一种信仰,没有执着,你不会知道任重道远。”感谢这些朴实无华的词句娓娓道出我心中一直想说但却无从表达的话。 远程研修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上午研修时我竟遇到了我的初中英语老师,那个亲切的、让我仰慕了很多年的温暖的人。突然觉得她就像一个虔诚的火炬手,这么多年来勤学不辍,传播着知识,更传递着精神。

岁月斑驳了旧时光,我们已多年未见,但一根小小的网线,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间的连线,我们在一起学习、交流,就像这些年不曾分开一样。和老师的偶遇真的让我感慨到 :教师成长,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期待着通过研修,我们能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学习到更新锐的理念!信心满满地说一句:远程研修,我已经准备好了!、

别样作文范文第2篇

通过《丝路·青春》的推出, 一方面加强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迈向更高的台阶, 学院教师、学生共同经历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 青年一代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参与到国家进步思路中去, 培养青年一代以党以国为己任的责任情怀;最后通过大连艺术学院的积极努力, 带动其他高校与组织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 为国家繁荣, 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盛世文明舞经典

楼台新邸第,

歌舞小婵娟。

急破催摇曳,

罗衫半脱肩。

薛能的《柘枝词》曾以舞蹈者为素材成就一首好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艺术, 唐代舞蹈式样之多, 种类之全, 分类之细, 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风格登上艺术舞台, 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 双人舞, 三人舞, 大型群舞等, 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袅袅音乐, 翩翩舞姿, 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的万里江山, 跟随着音乐的起伏婉转, 从大唐盛世到大漠风情, 从悠扬丝竹到激情锣鼓, 从妖娆:娉婷到狂热奔放, 每一个音符的敲击, 都代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舞蹈的动作, 都展现着千年文明古国的泱泱风范。此刻的《盛唐乐舞》, 由26个舞蹈者, 1个领舞组成。翠绿色的唐代水袖, 仿佛林中翠鸟, 又如池中垂莲, 舞姿变幻、节奏欢愉。舞蹈中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 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 亦真亦幻。领舞者的一个“反弹琵琶”, 使整个舞蹈延伸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 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 把高超的弹奏技艺和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 它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是我国乃至世界舞蹈与艺术的标志与象征。突然间曲风一变, 台上走来一群身穿七彩轻纱的阿拉伯姑娘。姑娘们轻纱覆面, 给人若隐若现的美感。阿拉伯民族是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喜乐民族”, 因此阿拉伯舞的乐器中吹打乐器占了八成, 大多动作都是欢快的扭摆舞, 老少皆通;激越高亢的旋律比泉水叮咚更能刺激人们的娱乐神经。当今世界舞蹈中, 阿拉伯舞蹈占有着重要地位, 它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 又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舞蹈体系, 它对东西方舞蹈文化都产生过深刻影响。起始于阿拉伯沙漠地带的原始音乐歌舞, 最早的音乐和歌舞韵律节奏是按照骆驼行进时的节奏进行的, 它带有阿拉伯游牧民族对无垠沙漠、广阔蓝天的一种简朴的赞美情怀。

两种不同国家民族艺术风格舞蹈的融合, 充分展现出两国千年前的文明与发展。犹如大漠上, 那一排排驼队, 不惧烈日、不畏风沙, 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开放胸襟与和平友好。

二、悠悠丝路索求知

金花折风帽,

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

似鸟海东来。

看那舞台上瞬时金光闪耀, 仿佛置身于佛光普照的金色大殿。台下款款走来24个金衣金冠舞者, 原来是泰国的《长甲舞》。“长甲舞”是将十指套戴金色长甲, 椎髻悬垂花蔓, 造型别致, 富有民族特色与美感。所有舞者注重手臂和手指的细节动作, 韵律柔韧细腻, 下肢屈膝, 脚趾上翘, 有时还向两侧出胯, 舞姿呈曲线形, 婀娜妩媚;造型具有雕塑性, 端庄威严;舞步富于韵律感, 细腻多变;尤以手臂的千姿百态为主。其造型体现了佛教国家的庄严神圣, 舞姿反映了泰国人民悠然自得的民族特性。

一瞬间, 金光闪闪的舞台变成碧蓝的海水色, 澄澈清朗。一部情景舞蹈《郑和下西洋》, 时间来到了1405年的明朝初期。欧亚大陆的南方海岸线上, 出现了一支规模巨大的船队。22个舞者在舞台上挥动船桨, 舞者以船桨为道具, 分别排出长方形矩阵, 艰难地划动着。曾几何时, 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两百余艘船只七次南下西洋, 历时二十八年, 航程万余里。以当时各国航海者无法想象的气势, 他们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壮举, 并且抵达遥远的非洲东海岸。8个男生舞者进入台上, 以不同舞姿展现瞭望、前进、抵挡狂风、无畏暴雨的姿态, 眼神坚定、犀利, 舞蹈动作力量感、造型感恰到好处。最终以领舞者站在7个配合者身上挺胸昂首、翘望远方结束舞蹈, 向观众传达下西洋成功的艰辛与喜悦。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创造的海上奇迹,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 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那几十只扬帆起航的大船, 在郑和的带领下, 经过暴雨大浪, 路过暗礁险滩, 从东土大唐来到亚洲西方, 从北国飘雪体味烈日骄阳, 每一场出使, 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千百年来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上下千年而求索

南国有佳人,

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

飞袂拂云雨。

桃花纷飞, 湖水如镜, 高山仰止, 宇宙苍穹。这是一幅盛世之美, 也是泱泱中华千百年追求的心境。五代十国、唐宋明清, 每一个朝代都不惜行一切之能事, 团结异邦, 共建家园。梦境花海中的对话, 引出了孟加拉的《脚铃舞》以及中国的《单鼓舞》。全体舞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整体舞蹈的节奏感, 尤其是其中绕手的节奏, 整齐度非常高。整个舞蹈既舒展优美舞姿, 又展现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反映出孟加拉民族当地人民的简朴、信仰、习俗以及生活方式。

《单鼓舞》, 是中国满族特有的一种舞蹈。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满足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艺术地再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载歌载舞, 是《单鼓舞》的突出特点。我们看到20个年轻人手持单鼓, 做出磕鼓、煽鼓、颤鼓、抖鼓、闷鼓、掰鼓、尾鼓、翻鼓的动作, 腰间坠着若干小铜铃, 通过扭胯摆腰使铜铃发出声音, 与单鼓相互配合, 达到合一的效果。单鼓舞与孟加拉风情舞蹈虽然一个是中国风情一个是异域风情, 但是环绕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 不得不赞叹人类的艺术无国界。这也正体现我们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求知的勇气与崇高追求。

四、中国梦里中国情

“一带一路就像一对腾飞的翅膀, 让我们以雁栖湖为新的起点, 张开双翼, 一起飞向辽阔的蓝天, 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如此描绘。中国, 必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 肩负起自己在世界的责任与道义;中国人民, 也必将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胸怀与担当。一曲欢快的《课桌舞》, 将观众从几千年前的思绪中拉回现在。12名男生与12名女生, 此时推着滚轮课桌箭一样驶入台上。整个舞蹈大量使用街舞元素, 突出青年学生一代的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形象。舞者与道具之间形成完美融合。随着音乐的律动, 24名学生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深度情怀, 也以特有的蓬勃朝气契合此次的《丝路·青春》大型舞台剧的中心主题。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今的中国青年, 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的有力支撑, 也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大连艺术学院, 一直按照国家对青年一代培养的相关要求, 沿着“明德、精艺、崇实、尚美”的校训指示, 全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品格、高担当的新一代大学生。通过《丝路·青春》大型舞台剧的演出, 不但紧扣国家时代脉搏,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 更加提升学校自身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与价值。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 从时间到空间, 舞台上每一次跨越的展现、每一种动作的转变, 都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历练与提升。这是一代中国人的梦, 这更是每一代中国人的情!

五、结语

舞蹈的价值本质是以一系列高度程式化和概括化的表情动作进行有序组织, 用以反映特定事物的价值关系。它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动作和体貌姿态, 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提炼, 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之后, 体现生活中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多种价值特征。《丝路·青春》中, 正是运用了各类舞蹈语言, 有效结合音乐、灯光、服装、道具等现代化手段, 共同打造出一场音、诗、画的饕餮盛宴, 有效展现了本舞台剧的审美价值。

摘要: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 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 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大连艺术学院作为以文化艺术类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 一直把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产业服务密切结合。近几年来, 先后推出《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三部大型舞台教学剧目, 本次《丝路・青春》, 是大连艺术学院第四部推出的大型舞台剧。为了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也为了继续实施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活动, 大连艺术学院从年初即开始筹划该场以反映“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和宏伟事业的大型舞台剧。

别样作文范文第3篇

1 入境的朗读——在古人情境中感悟

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说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每吟诵之际, 如幽灵附体, 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 入神之处, 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 乐在其中矣”。在课堂中, 我们不妨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 通过学生带着情感体验的“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

在学生了解了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 (例如音节划分, 朗读的一般规律、用韵的情况等) , 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之后, 就可以构建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平台, 如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等, 让学生以“我”入诗, 走进诗的情境中去朗读, 与诗人的心灵共振, 从而读出诗的情感美和哲理味。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我们在朗读中不妨就让学生自己当一回白居易。边朗读边想象, 我终于来到了少年时期就心驰神往的地方 (杭州) , 阳春三月, “我”策马扬鞭于青山绿水之间, 从孤山寺出发游览西湖美景。一路走来, 那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迷人眼的“乱花”、没马蹄的“浅草”, 那初涨的春水与绿杨下的沙堤便一一呈现于眼前。诗情画意地读着, 心情自然而然地愉悦起来, 白居易对生命满腔的热情、对自然的喜爱就在我们轻快的朗读中发自心底流露出来了。朗读也便成了诗人的独白抒怀。

其实, 每读一首诗就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 感受一种人格。相信当“我”与诗人融合, 在古人的环境中投入地读诗时, 学生定能对诗词有“心”的感悟。

2 生活的比照——在现实生活中解读

生活在诗歌的国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颗诗心。如果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体验, 经常自觉地把诗词与现实生活相比照, 就更容易引起共鸣, 悟得真谛。古人惜别、怀念的诗词很多, 但表达的情感和风格却各不相同。其间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淳厚,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体贴关爱,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婉, 王勃“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的雄放,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自信, 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的深情悲凉……这些诗句其实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情感,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亲人的远行, 同学朋友的离别都可能引发离情别意和无限思念。由于当时的心情不同, 所联想到的诗句自然也不同。当此情此境, 用心去感悟, 就会倍感真切。

如果说古人的社会生活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 那么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则更能引起永恒的共鸣。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留下大量诗篇, 对景吟诗既是一种情趣, 一种享受, 也加深了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感悟。“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的壮美之景,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优雅之景, 生活中常能遇到。何况诗的外延也是生活, 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诗人刹那而直接的感受中结合广阔的生活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 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每有会意, 学生便有顿悟之感:原来那些情意深长、音韵和谐的诗句只是用最普通的词组成的最普通的句子, 正是自己要说的话, 只是没能说出来罢了。

3 心灵的悸动——在联想想象中印证

在生活中一些小的事物、小的情绪都可能触发感悟。孟浩然的《春晓》、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缘于这些小感触而创作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关键是如何去把握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是把捕捉到的那一丝心灵悸动转化成对生命的感悟的有效途径。

古人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遥想, 就是借助联想, 由眼前的小事物、小现象联系到气候季节的变化, 乃至天下大势。一夕风雨之后, 海棠花悄然的变化触发了李清照的感慨, 进而联想到世上的风雨, 景物依旧而人在憔悴。于是, 精巧的《如梦令》诞生了。教学该词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 说说看到了些什么, 听到了些什么。女主人余醉未消而慵懒的情形, 风雨之后, 海棠花凋零而使绿叶相对显茂盛的画面, 以及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内容很快就能被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再现。顺势引导, 深层思考:女主人为什么要借酒消愁?她有什么愁?作者想借这首词表达什么情感?

经过一番合理的联想与理性的思辨之后, 我们不但欣赏到了词作借助问答表达情致的技巧和作者清丽自然的语言, 也能体会作者淡淡的愁绪, 并联想到许多有着相似命运的闺阁女子的愁绪。善于联想, 读古诗词就不会孤立地局限在只言片语, 而用心去感应, 并拓展到许多相关的方面, 这样感悟就更多、更广、更深。花草的春荣秋谢, 月的圆缺, 一次偶尔的邂逅, 都可能带来心灵的悸动, 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相关诗词的意境, 就更好地感悟了诗词的内涵。

4 理性的探究——在意象词义中发掘

古诗词无论是意象还是词章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蕴涵丰富文化意象的词语月亮 (思念) ;柳 (送别) ;流水 (时光) ;菊花 (隐逸) ;道路 (人生) , 常见的修辞手法, 送别、乡愁等情真意切的恒久主题都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如古诗中的“月亮”这一意象自古以来, 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故乡明月中的思乡之情、松风山月中的隐逸之情、寒林残月中的忧愁之情、中秋圆月中的相思之情……不同的作者, 不同的境遇, 不同的创作风格构成了古诗词中风格不同的“月亮”, 即便同是苏轼笔下的月亮, 那“黄州月”与“密州月”也情态各异。于是,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围绕“月亮文化”主题, 我设计了一些选题, 如“古诗中月亮表达的情感”、“解读东坡 (李白/王维/孟浩然) 的月亮”、“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美称”等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以协作组为单位, 任选一个探究任务, 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和声像, 以“小课件”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探究任务。在课堂上, 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成果, 并说说自己的感悟。通过探究, 学生对古人丝丝入扣的月亮情结和含有月亮意象的古诗的感悟必然又深入了一步。

有时由于古诗词意象的丰富性和词汇含义的不确定性, 留下许多谜团, 即使是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这既增加了我们理解上的难度, 也增强了探究的趣味。如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间?李清照的词多写愁, 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中的“愁”有什么不同?李煜和李清照的词都以清丽自然见长, 风格相近, 都写愁绪, 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体现出性别和性格的差异的?如对这些问题作些探究, 有利于学生提高鉴赏水平。

5 深沉的玩味——在咬文嚼字中体验

玩味则是通过探究更精确地理解词意, 寻求情感和意趣上的共鸣。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 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 只能藏在心头。恰如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 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西楼、月、梧桐、秋。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 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如钩的残月, 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 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愁。秋天梧桐树正在落叶, 更给人萧瑟感, 故而寂寞。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 这些景就变成词人自己处境的体现了。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味”, 能把那些细腻微妙的情感充分体会到, 并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引导学生细细玩味这多情的“雨”, 我们就能穿过雨的迷蒙洞悉古诗词创作者的内心, 那感悟也就更贴近原味了。

6 入情的创作——在演绎诗意中创新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歌本是有情物, 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凝练的诗句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积累体验达到一定量时, 入情的创作便能激发出学生内心诗意的潜能。他们能从作者创作体验中获得情感信息, 并生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 伴随情感的升华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真切感悟。

深入一步的可采用扩写与改写的形式代古人抒怀, 与古人对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词给了我们纵横驰骋的想象空间, 若能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储备, 融进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 以诗般精美的语言去填补诗词中的艺术空白, 那必能使所解读的古诗词更丰满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可演绎出多少游子的“秋思”与怀想。当学生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感悟那首《虞美人》时, 创作出“一泻千里的明月下, 他倚着汴京小楼。从前金陵故国的美好往事又一齐涌上心头。一幕幕春花秋月却不堪回首, 仿佛锤子重重敲击而止不住疼痛。黑暗来到脚旁, 吞噬掉他的影子, 如同冰山上的烛光, 凄美而无望。尖利的刀刃将要击穿灵魂, 一切都再不能倚仗, 所有美好倏忽消失在远方。他仿佛一下子被孤零零地抛在旷野之中, 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的片段也就很自然了。

如此“以写悟诗”, 既加深了对古诗词的感悟,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提高了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 感悟古诗词少不了与作品的对话, 少不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更少不了知识的积淀、情感的投入与理性的思辨。

最后, 让我们以荷尔德林的诗句“人,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作结, 让古诗词感悟与学生的生活对接, 让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 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尽情领略古诗词的精微与精妙, 以别样的情怀走进精彩的古诗文世界。

摘要:广为传诵的古诗词, 尤其是被当作经典选入课本的古诗词, 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荡涤, 大浪淘沙, 传承下来的名篇精品。优美的意境、独特的意象、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精美的词句, 给我们带来精神的享受, 心智的启迪。有许多情感超越了时空, 至今引发人们的共鸣。对于这样一些永恒的美, 在教学中,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把握它, 感悟它;对于一些作者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创作的, 反映当时的背景和微妙情感的作品, 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它, 玩味它。

上一篇:小学节能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商务局法制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