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1-27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2013-2-16 15:47:41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Design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Art in Museum

【作者简介】赵春贵,天津博物馆陈列部

【内容摘要】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坚持做到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

【关 键 词】把握主题 实用 美观 经济 安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它凝聚着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陈列大纲见诸书面,物化的形象的陈列、展览依靠设计师进行一系列艺术创作才能见诸观众。陈列并非随意地拼凑摆放,它需要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施行。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体建筑“和平之舟”和雕塑“苦难的母

亲”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主体雕塑“冤魂的呐喊”

一、把握陈列主题

在我国,博物馆基本上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对于前者,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历史,准确地利用展品反映人和事件以及社会发展。这类博物馆陈列不能随意虚构情节渲染事件的本来面目,在陈列艺术处理上既突出揭示其展品的本质,同时兼及相互关联的其它方面。艺术类的陈列主要通过艺术实物,反映人类的艺术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美的本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教育。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应揭示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用科学的观点表现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群的生活状态。科技类的陈列在于展示人类科技发明创造成果,扩大科技应用范围,普及科技知识。概括来说这是各种类型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陈列艺术设计就应该围绕着这些宗旨进行整体的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它应该是惟一合适的,追求完美的,而不应当是程式化、概念化、一般化的方案,就是说,它应当是最大限度地适于表现内容的方案。

各种类型博物馆的陈列都有自身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艺术设计能不能紧扣住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艺术设计对陈列内容来说是再创作,应当突出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观众往往把参观博物馆陈列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为每一个陈列都是研究人员将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加以探讨,将人类文化的成就展示于世人面前,它既向人们传播知识,又使人们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新的创造力,其思想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陈列的主题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既反映着历史,又启迪着现实,忠实于历史,贴近于现实,这是各种陈列内容主题的共同特征,自然也是艺术设计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设计师要有坚实的生活实践和知识储备以及高度的艺术技巧,不这样不足以分别把握不同陈列内容主题思想这一精髓。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这也是准确表达主题重要的一点。本质上讲,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陈列艺术也不例外。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其一,内容决定形式,因而形式是适于表现内容的形式。我国文论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在这里是内容和主题思想,文是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陈列内容和主题思想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上面已经谈到了,能不能为特定的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则是设计师一个重要课题了。其二,形式对内容有积极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尽管内容是主导的,但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恰当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主题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产生广泛持久的社会作用。否则“言之无文、传之不远”,同样的文物,在库房藏品柜中和在展厅陈列环境中给人的审美感受不一样。为什么 ? 前者是孤立游离的,后者已经融合进陈列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主题统领下,在一定的形式结构、艺术氛围中展示着自己的身价和地位。同一个陈列项目,用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会收到不同的陈列效果,这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在起作用。所以说,离开陈列主题内容的艺术设计,形式虽美,但苍白无力;反之,没有优美艺术设计的陈列内容,不论内容怎样正确,也没有力量。陈列、展览设计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归结一句话就是: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内容,达到浑然一体。陈列艺术,其表现形式有偏重装饰美、偏重外在形式的特点,在设计中处理好内在形式和外部形式,也就能较全面体现陈列这综合艺术的个性特征了。

二、创造完美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美,特别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陈列、展览总是供人们观看的,除去内容和主题思想能够打动观众外,美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美观是陈列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师能否把握美观这一原则,也就成了设计成败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这一方面,博物馆陈列艺术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它以实物为基础,通过综合的艺术手段烘托内容主题,同时又有效地展现出展品的美感和组合,表现它们的形式美,陈列形象的美感作用观众是都能体会到的。

1. 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重在要寻找到好的表现形式,人们长期以来把陈列艺术设计冠之为形式设计,可见形式推敲的重要性。许多实例表明: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因为陈列、展览属于社会性大众文化活动,它对各阶层人士开放,它又是多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除去内容上尽量贴近现实,形式上也必然应当跟随时代脚步。美的形式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设计师应把握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这样在处理具体艺术性问题上才会有创作源泉和观众基础。脱离这个基础,供谁去欣赏?创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于摆好观众的位置,把观众纳入“展”与“观”的整体活动中来,把观众的参与作为形式构成的有机因素来作安排。

3.深圳近代史陈列中火车站微缩景观 4. 深圳改革开放史综合展示

5. 香港历史陈列景观中先民造屋 6. 香港历史陈列人性化设计中台阶与坡

道并行

7. 某出土文物展环境以黏土砖为衬托材料

在陈列艺术设计上,设计师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既含有民族的、地域的因素,还要有时代风尚,同时也反映着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和追求。陈列艺术设计中,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如数字技术的引进,过去纯静态的陈列被动态打破,橱柜式的封闭陈列已被开放的形式局部取代,完全的实物陈列已变为实物和场景混合陈列,这些手段既是科学的又是形象化的。它更有助于观众的投入和参与,特别是自然类、科技类的陈列、展览更是如此。

在对陈列艺术设计的探索中,还应当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广泛地吸收其它艺术形式来完善陈列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甚至现代装置艺术原理的具体运用,都会增强陈列的形式感和形式美。其它诸如景观复原、蜡像等,作为陈列内容的补充,都可以丰富陈列艺术的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师要有超前思想,不能停留在旧的模式上。应该追求博物馆陈列这一综合艺术高品位和高水平。

8.某陶瓷展柜内陈列以纹饰展开图辅助文物展品

2. 追求严谨的艺术结构

陈列艺术设计的组织安排,称为艺术结构。组织安排是对内容主题而言,结构是指内容组织安排的手段和方法。一个完整的陈列、展览,就是根据内容的提示而把一个个的实物展品组合、编排起来,从而反映出有关文化、科技或历史的主题。外在形式是靠展品以及烘托展品的物化环境共同显示出来的。这种显示是一种艺术的组合,它要求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品组之间、场景之间有机联系,达到前后连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一般艺术作品结构讲究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陈列艺术也是这样,它很重视序幕、主体陈列、结尾三块结构。无论在空间分配、分量安排、表现方法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中对陈列的艺术结构既要在陈列平面布局中做出安排,也要在空间序列中借用空间构成原理处理这种关系,不论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都应当在结构上做到紧凑而不松散,完整而不拖沓。另外,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处理结构问题,还应当注意对实物展品与辅助展品之间、立体展品与平面展品之间、动态陈列手法与静态陈列手法之间以及多种表现手法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给予适当的平衡和衔接,要从层次关系、前后顺序关系上进行部位或分量的调整,做到使陈列艺术结构在整体上严谨统一。

3. 创作完美的陈列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陈列这一艺术形式也具有形象性这一本质特征。可以说,形象性是陈列、展览反映生活的基本特性,不管是反映历史还是现实,都是如此。在创造美的形象上,陈列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可以做到具体、生动、典型。如果说文学作品创造形象是通过文字塑造出来的,那么陈列、展览区别于其它艺术则是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的,讲人是具体的人,讲物是具体的文物、标本,讲事是演变或衍生过的历史,讲环境则是原址、原状或以原址为基础的复原场景,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够达到如此真实可信。因而形象的具体化和科学性是陈列、展览的独特个性,由此而创造出来的陈列形象具备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

陈列形象除了具体化还有生动性的特征,艺术设计对于展品组合、场景安排都不是简单的分类排列,而是运用陈列特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的组合。这样,展品不再是独立的单个的器物,而是对于阐述主题思想有强烈内在说服力的陈列形象。文物组合会使缺乏生命活力的文物、标本透出富有深刻含义的信息,产生新的意味。另外,活泼多样的陈列手法,艺术设计中对各种展品加以精心装饰布置,揭示展品内在活力使其表面化,陈列在整体上也就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4. 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陈列、展览是讲究创造并善于创造环境氛围的艺术,愉悦美好的环境是陈列艺术美感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细作分析,博物馆陈列的环境氛围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直观的现场环境氛围,这是靠陈列现场空间、设备以及精美的展品、柔和的光线色彩、适宜的人控气候以及悦耳的背景音乐等综合形成的,给观众留有一种恬静、高雅的美的环境享受。陈列环境没有精心布置,观众得不到周到的服务,感受不到特有的艺术情调渲染,怎么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的观众呢?如果把博物馆陈列环境氛围搞成游乐园的样子,也是违背博物馆特性的。因此,设计师应当把握美的原则,这个尺度很重要。

另一种是对历史或自然环境氛围的感受,这需要依靠设计中对陈列内容的历史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引导观众在参观中体味这种旷古的历史氛围,如两汉历史陈列中运用了龙飞凤舞、朱墨、土红相间的漆饰纹样图案造型来烘托环境,人们自然有一种对汉代艺术雄浑博大的体味。热带雨林场景带给观众的绝不会是沙漠的干旱。这种历史氛围或生态氛围对观众起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传递作用。

三、满足实用功能

作为综合艺术的陈列、展览,不同于纯学术研究,也不同于纯造型艺术创作。它依据大纲内容做出形式设计,既要体现与思想内容完美和谐的内在形式,也要通过设计解决大量的外在形式,解决为数不少的符合布展要求、参观活动中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造型与结构问题。概括地讲,设计应适于陈列形式构成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满足陈列物质功能要求。

从现代艺术构成原理来讲,陈列形式构成是涉及平面、立体、空间和色彩各个部分的。而且这些构成形态又都交融在一起。如版面设计多运用平面构成,设备道具多来自立体构成,空间布局又完全是空间构成各种原理的汇合。熟练地运用构成原理解决形式结构问题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脱离具体陈列对象进行设计。艺术设计要围绕展品的布置和观众的参观来解决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仅展厅内主要有空间布局、展品布置、色彩光照、展柜道具设备、版面文字、参观路线等。布局是整体问题,它在限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安排,其任务是把一切陈列物件分门别类地进行组合配置,分别安排一定的空间位置,该连贯的连贯,该分散的分散。布局又同参观路线相联系,陈列内容要求连续性展出或非连续性展出,这就决定了布局安排的功能性特征。可想而知,通联式展柜展壁可满足连续展出,散点布陈的中间立柜、展台则适合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陈列,这足以说明展柜道具设备也具有特殊的功能要求。陈列形式构成和物质功能需要有着自然的联系,因此又应注意处理好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有变化但要合理,参观路线讲曲折但要通畅便捷,陈列设备道具应牢固稳定并便于调整,展品布陈错落有致系统有序,色彩光照应和谐宜人,版面排列高度应合适。总的来说应当是整体性强而不零乱。

陈列艺术设计想要做到科学合理,还应当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作衡量标准,将科学性渗透在各方面:比如版面文字大小、字形字体、配色应当以人的视距、视环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色彩的冷暖、光照的强度都应以测定的科学数据为准。科学重在严谨,不得丝毫疏忽,计算中的数据有时要精确到毫米,在图纸上要一丝不苟,否则部件之间无法吻合,比如玻璃橱柜的推拉轨道设置就相当精确。总的来说,科学合理应当着重以下两点:一是结构应符合力学要求。设计中遇到不少结构上的问题,结构的方式,结构点的部位选择,都与力学相关。展品的布陈涉及到重力、应力和静摩擦力作用,瓷器放在玻璃台上总有滑落的感觉,放在呢绒面上则就不用担心了。一些特殊的展品、超重的展品的承受关系应当有科学计算才行。另外设备、楼板的结构与楼板的荷载力都是设计中应科学计算不容忽略的问题。二是选材适应加工条件。陈列设计应用材料纷繁复杂,加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审美着眼于材料个性特征和肌理效果,科学着眼于材料的性能和加工适应程度,材料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此,设计师手边应有材料学依据,陈列艺术既用到硬质材料,同时也用到软质材料。以钢铁、木、石、玻璃等为主的硬质材料多用在设备和道具、空间环境构筑上,取其性能坚固耐用;软质材料如石膏、树脂、纺织品、人造革、涂料、纸绢等,取其有贴附性,多用在装饰和饰面工艺上。设计师应当熟知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空间场地是陈列、展览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陈列的规模和场地空间大小成正比例,选定场地应当以适用为宜。小不足以容纳展项,大则浪费面积并带来新的负担和不适用,过大的空间造成拉长展线,引起结构松散,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参观路线,这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陈列结构的合理性的。片面强调陈列空间的高大气势是不足取的。

四、保障展出安全

安全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这主要着眼于展品的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对展品来说,应尽力排除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因素的损害。设计师应从陈列环境、陈列设备、陈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处理。

1. 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创造对文物展品的科学保护条件

从保管角度讲,展品的保护是指两方面:一是博物馆小气候环境下对文物的科学保养;二是博物馆环境内对文物安全的保护。博物馆气候是一定人控条件下的小气候,常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示,这是立足于对展品的防与治,避免温湿度剧变,减少空气污染,防止灰尘、光线、昆虫、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当然,博物馆气候的创造是在大自然环境下的小气候,必然又要受到大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实中不管什么地方,温湿度的逐日变化,都要受到日照、降水、风沙、观众流量等因素的牵动。建筑房间的朝向、开窗面积的大小都是直接的波动因素。对展厅环境的这些要求与藏品库必备的文物保护环境要求是一致的,设计师应当了解并将其纳入总体设计思考范围中来。一般情况下,库房和陈列室的温度为 15℃ -25℃,相对湿度为 45%-65%。指标在此数值之内缓慢波动,对文物的保护是适宜的。调节室内气候的措施,就国内外博物馆而言都是现代化设备和传统方法并用,要因地制宜。

2. 防盗、防火、防震等技术预防是设计中另一重要安全因素

我国法规明文规定:“博物馆是国家必须严加防护的要害部门之一。”陈列厅是法规中列出的博物馆重点要害部门之一,它既是文物的存放点,又是观众的集散场所,同时也是筹备陈列展览的制作现场。水、火、电都在此范围内运作,防盗与防火是不能忽视的,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应同安全保卫部门制订防范措施。一些先进地区的博物馆其安全现代化程度较高,其展品、展柜、展厅、中心控制室、市内消防机构相联通。它从现代科技入手,与现代社会管理双管齐下,形成了博物馆安全保卫体系,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物展品在展览中失盗,展厅环境中火灾的发生,国内外均有报道,因而更应引起设计师的重视。

3. 其它安全因素

陈列艺术设计中安全设计的第三类问题也与设计师有直接关系。一是对展厅内外环境非安全因素的排除;二是对陈列设备安全系数的推敲;三是对陈列布展方式的选择。对环境应考虑门窗的护栏,水源、电源合理调整以及其它污染源排除。总体布局上也要考虑防盗和消防通道的畅通。为此,陈列室布展设计中对于空间环境的处理,涉及到布局安排、观众疏散通道调整,这不只是形式问题,应在科学合理布局后,有系统标志显示。

陈列设备应尽量选用安全系数高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在陈列布展方法上,应慎重选用艺术而又安全的方式。比如摆在方台上的器物是安全稳定的,但吊挂起来也许更活泼一些,但是吊挂的绳索如果不足以承受长期的应力,将会危及展品和观众的安全。实物展品陈列的高度,地面台座能否护卫裸置的展品,台面的质地会不会造成展品的滑动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应在设计中加以科学处理。

五、力求经济合理

我国博物馆陈列的经费比例近年在快速增长中,如何花好这笔钱,办出真正高品位的陈列,不能不考虑经济的投入和最后的效果。从实质上看问题,陈列、展览作为一类综合艺术设计,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本来就和经济有直接的联系。搞设计,不考虑经济就必然脱离实际。钱学森同志认为:“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考虑。”这个见解是很中肯的。实践证明,把经济作为一个设计原则提出来,不仅不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路发挥,同时可以使设计思维更趋于全面合理。事实上,经济问题是和实用、美观相关的。陈列设计的对象是展品和与展品相关的物质设备,这些设备的合理性本身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它的使用程度,二是所采用工艺制作的经济指标。可以这样说:华贵的东西 ( 包括设计和制作全过程 ) 就其客观效果来看不一定就适用。如果设计只求表面奢华,不尚纯朴,只能导致乞灵于贵重材料和繁琐装饰,暴露设计者艺术素质低下、修养不足。古希腊人说:“艺术家不能做得美丽,因此只好做得豪华。”可见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应该做到“惜墨如金”,摒弃繁缛装潢,努力在整体美学品位上下功夫。经济在这里既指耗费的多寡,为此应当进行预测核算,避免奢华,杜绝浪费。但也不能苛求无米之炊,而是经费投入合理,要求设计师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使陈列、展览设施达到实用、美观、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就有待设计师在调整下述主要的几个关系过程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1. 选用材料多作对比

能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点,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纹理、色泽、质感等特征,放弃一切虚浮多余的装饰,这是选材的着眼点。在材料设计中围绕着实用、美观和安全应作综合对比。因为陈列艺术设计中项目较复杂,用材用料较广泛,有陈列设备制作的材料,有环境装饰的材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饰面工艺不同,选用材料又各异,可以露材质,也可以纺织品蒙饰。同样是涂料饰面,可以用高级漆面,光滑如镜,也可以用亚光漆,温润宜人。进行材料选择不可能抛开功能要求、审美要求和安全要求,同样也不能不考虑经济这一决定因素。

2. 慎重选择制作技术方案

陈列艺术设计可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实施制作。所以有人说,陈列、展览是“聚技术总汇、集艺术大成”的综合艺术。在当今技术发达、艺术花样翻新的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有传统手工艺型的,有机械加工型的,有现代电子技术型的。比如陈列中见诸版面的文字处理手法,其技术和最后的形式即可列出许多种来。但是究竟哪一种更实用美观,更经济合理,这就必须要经过慎重选择。在选定某种技术方法时,同时要注意认真研究加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只有完善各个环节,并使复杂的工序达到简化,才能实现技术方案整体上的完美和经济。可以这样说,技术工序每复杂一步,就得增加一分经费投入,如安装陈列柜的大玻璃,如果按模数设计,选用标准尺寸产品就省工省料,否则横切一刀、竖切一刀,既容易损伤玻璃,又费工费料,所以充分发挥结构技术的特点,认真研究施工制作中各个技术环节,避免一切使生产复杂化的做法。选择切实可行的加工技术方案,必然减少经费投人。

3. 紧凑安排工期

设计完成后,制作施工总有一定周期。周期长短直接与经济发生联系,因而紧凑安排工期也是陈列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点。一般说,陈列、展览中的制作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两类。前者涉及技术质量,后者涉及艺术质量。质量和工期似乎又是矛盾的两方面,对于一定的项目给予充分的制作时间是必要的,对于整体的陈列、展览工程项目来说绝不能采用松弛的施工安排,一定要把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结起来,做到同步正常运作,避免一些工序不能很好衔接,延误时间,拖拉工期。特别应随时矫正实施中的方案局部变动问题,避免返工误工。这里应该借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管理,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陈列、展览中,有经验的设计师都清楚,经济问题和美学问题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个问题要求统一时,经济问题总是具有决定意义。设计师对经济问题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不愿竭尽一切努力降低造价成本,不在实用和经济的条件下来处理美观问题,必然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博物馆事业在中国已历经百年,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最快的发展时期:数量增多,投资加大,陈列展览品位在努力提升。但实践的步伐匆匆,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陈列展览的一些基本理论需要廓清。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殷墟博物苑与虢国博物馆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 更是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 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 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1961年, 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 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 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 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苑”。

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 是在取得惊世发现的虢国贵旅墓葬群的中心区域建设起来的一座综合性、全面展示虢国文化的博物馆, 由虢国春秋、虢国出土文物展、梁姬墓出土文物展、虢国车马坑展几个专题展馆组成。该馆始建于1984年, 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属仿古歇山式建筑。

二、陈列艺术的比较

两家博物馆都属于历史类型的博物馆。在级别上均属于国家级AAAA单位, 也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均以收藏、研究、教育为基本功能。但两家博物馆在文物的整体陈列与设计上区有很大的区别:

1、文物陈列艺术的整体性比较

文物陈列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 以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辅助展品, 按照既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 进行直接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1]。而社会历史陈列, 主要是系统地展示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2]。依照此理论依据两家博物馆在此方面有着一些区别:殷墟博物苑以商代文化为主体;虢国博物馆以周封国国故的历史遗存为主题。最显著的区别是殷墟博物院是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散列的陈列着甲骨文窖穴坑、乙组遗址、乙七墓葬群、甲骨文碑林、殷代车马坑展厅、妇好墓等展厅。虽然有自己的主题, 但在一个很大的面积上以这种方式的陈列给参观者的印象是空旷而无序的。作为博物馆不单单是将文物陈列出来, 更重要的就是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和艺术的思维。如果仅仅将文物随意陈列, 那就不是博物馆了而是标本室, 变相的文物库房或文物地摊了。殷墟博物苑占用着很大的面积, 却以零散的形式设置展厅, 且在殉葬坑的陈列上粗制滥造, 很难找到文物陈列的氛围。这样的陈列很难准确的表达其陈列思想和陈列内容。

2、文物陈列一般艺术规律的比较

从文物陈列的一般艺术规律来看: (1) 形体、明暗与色彩。博物馆的每一个陈列品如果用点来看的话, 那么在着一个个点的设置上应该有其规律或逻辑, 将此点连成一线, 最终构成一个整体的面。明暗与色彩除去文物保护所需要的条件之外, 应该利用色彩所给人的心理, 给观众更强有力的展示展品。 (2) 质感与量感。物品本身能所具有的质地有时无法清除的表现出来, 这就需要用其他的物品来衬托出其给人的质感。如石器用麻布作衬托就能更好的展现。而物品的大小也是除了本身大小之外, 应该运用展框和其他辅助的设施将其大小合理展现。殷墟博物苑在甲骨文碑林展示区用了很大的石块刻上甲骨文, 但露天的展示将一个本来不大的东西放大以后就很难表现其量感。文物陈列室技术同时也是艺术, 如何将文物运用现代化的手段陈列展示给观众是博物馆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作为两个全面展示商周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应该在文物陈列的一般艺术规律多多做做文章。

3、博物馆基本功能的比较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但河南的博物馆似乎只是收藏。其教育功用也许就体现在殷墟博物苑大门上的是几块河南省所属的院校的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牌子上了。两家博物馆的服务均以当地为主, 学生票仅售给当地的学生。这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有所出入。在文化遗产世界化的今天应该更新博物馆的观念, 走出去, 也许才会拿回来。这样也许我们还会在一个个本来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没有被别人申请走之前会有一丝安慰。其次, 文博单位是事业单位, 那么在其教育与服务上就应该更多的有人文理念, 应该更新观念使其教育功能更充分的体现。

文物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沉淀着人类历史, 它们穿越时空, 将历史演绎为千年亘古不变的沧桑与凝重;它们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缩影, 其重要性已经无法用

“不可再生”来诠释。因此, 珍惜和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在文化遗产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座博物馆都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也成了每一件出土文物的“新家”。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功能, 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世纪是希望与光明同行的时代, 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新环境的重要时代。如何有效展示和陈列文物以便使博物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基本功能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陈列是技术更是艺术, 而其陈列设计更是决定了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与品位。因此, 建好博物馆才能使历史不再遥远, 使文明不再褪色。

记忆也许会褪色, 但每一件文物与珍藏他们的博物馆将回千年不变的向我们一直诉说着记忆与文明。

摘要: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教育为基本功能的事业单位, 在文化遗产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座博物馆都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河南省的两大大型博物馆的整体陈列艺术与设计做以比较研究。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陈列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2] 国家文物局、文博学会, 博物馆陈列艺术[M].文物出版社, 1994年

[3] 理智.遗址博物馆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博物馆讲解员语言艺术与讲解技能所需要的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在基本步入小康社会之后, 除了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温饱问题, 我国开始更加注重我国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国在博物馆方面的投资也逐渐增加, 并将很多博物馆都设为免费参观, 更是经常组织一些相应的学校学子定期来参观博物馆。因此博物馆讲解员必须可以在对于藏品的讲解时, 适应时代的潮流, 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体使用不同的讲解技巧以及一定的语言艺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博物馆讲解员还应该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来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

二、对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艺术与讲解技巧的改进

(一) 在讲解过程中与参观者互动的讲解技能

在之前的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传统讲解时, 一般都是博物馆讲解员对于文物进行讲解, 游客作为旁听者在一旁进行吸收博物馆讲解员所讲的知识。但是这个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很多游客在听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十分厌烦, 甚至会感觉到对于文物整个历史的了解失去了兴趣, 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在博物馆讲解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自身与游客的互动。比如当博物馆讲解员在介绍一件秦朝的物品时, 可以向游客进行提问, 比如问游客, 在秦始皇统一七国时使用的是什么方式?学习过历史的游客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到, 合纵连横的方法 (把这个问题换的有深度的问题就行, 别的不用改了) 。这样博物馆讲解员再进行讲解, 一些游客会因为刚才回答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而认真听博物馆讲解员的相关讲解, 进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除此之外, 博物馆讲解员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提出比较难的问题, 使得游客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然后博物馆讲解员会告诉游客, 答案就在接下来的讲解之中, 然后进行讲解, 在讲解结束后再询问问题的答案, 对于回答出来的游客, 可以给予纪念性的小奖品进行鼓励。这样可以通过巧设悬疑的技巧来激起游客的听讲兴趣。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与游客间的互动, 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 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整个讲解过程中的主导者, 博物馆讲解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博物馆讲解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对于整个讲解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博物馆讲解员通过其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来影响游客, 为他们加深对于文物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博物馆讲解员对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应该做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博物馆讲解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可以观察游客们的反应, 当他使用一种方式来为游客进行讲解时, 游客们是否愿意去接受讲的东西, 在讲解结束后, 博物馆讲解员可以通过询问游客几个讲解中的关键点来借此了解游客们听讲解的效果。或者直接与游客进行沟通, 通过沟通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针对游客提出的建议, 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改正。在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时, 也可以对于自己一些突如其来的灵感进行记录, 在之后的讲解中使用新的方式, 观察游客的反应, 通过不断的实践, 总结出最好的讲解方式, 使得自己对于文物的讲解可以绘声绘色, 吸人眼球。从而更好地帮助游客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物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 使用新的科学技术的讲解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我国对于博物馆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 很多新兴科学技术被应用到我国博物馆中, 比如新兴的电子档案, 以及讲解机器人, 又或者是3D还原技术, 这些新兴的技术, 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将其进行合理的应用, 使得自己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3D视频还原技术, 博物馆讲解员只需要进行稍微的引导, 向游客解说, 接下来将带领大家进入这件文物的过去。之后只需要和游客对于视频一同进行观看, 并辅以自己适当的解说, 就可以很好的使游客了解这件文物。又例如现在走在科技最前沿的机器人, 博物馆讲解员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通过其生动有趣的讲解, 不仅可以很好的吸引游客的兴趣, 更能节省自己的体力, 在一些精彩的地方进行补充与拓展, 将自己与机器人达到完美的配合。这样, 通过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对于文物进行讲解, 可以很好的帮助游客理解文物, 更能节约自己的工作量, 最主要的是, 将新兴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弘扬。

三、结束语

博物馆讲解员的存在至关重要, 其代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 向游客们轻轻讲述他们之前的故事, 一个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底蕴和内涵, 因此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对自己的语言艺术与讲解技能进行不断的改进, 使得自己的讲解更加精彩, 可以更好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我国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开始修建越来越多的文化博物馆, 而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国民在满足基本的温饱之后对于自身精神境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参观博物馆时, 很多人想深入了解所观察的文物的历史以及其文化溯源。因此对于博物馆讲解员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其要求主要表现在在对文物进行讲解时使用的语言艺术与一定的讲解技能, 使得自己的讲解清晰明了, 使游客可以很容易的听懂。为了达到这两点并非易事, 需要博物馆讲解员做出很大的努力。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讲解员语言艺术与其讲解技能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个相关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语言

参考文献

[1] 周瑶.人际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讲解探析[J].文物春秋, 2017 (03) :45-51.

[2] 叶巧玲.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中的语言应用[J].大众文艺, 2015 (07) :51.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分析,首先从展品解说牌的种类入手,然后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应用现状,阐述了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结合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对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展品解说牌 博物馆 社会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我国文化底蕴的主要地方,而且博物馆也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重要旅游地。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游客对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系统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博物馆需要完善展品解说牌的信息,创新展品解说牌的形式。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了解展品信息,在了解展品信息的同时受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但是目前游客对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较低,以至于展品解说牌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进行研究。

1 展品解说牌的种类

在博物馆中,展品解说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一个展品放置的小说明牌,第二种是挂在展示厅中的说明牌,主要是介绍背景知识的展板。在博物馆中通常是说明牌和展板互相搭配,为游客全方面介绍展品的信息,向游客传递博物馆中展品的意义和历史内涵,从而使展品解说牌可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1]。

2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和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的博物馆变成了游客了解历史和陶冶情操的主要地点。而且,很多专家都在加深挖掘博物馆的功能和意义,然后提出有助于博物馆发展的有效观点和建议,其中主要针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展品解说牌中的两个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理论就是展品解说牌内容的“ABC原则”和“3-30-3”法则。但是这两个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应用这两个理论的展品解说牌的时候,解说内容很少,这样致使没有办法把展品的详细背景介绍给游客,致使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 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效果

3.1 展品解说牌是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体现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展品解说牌不仅仅是介绍珍贵展品的,也是介绍一般的展品的,博物馆要禁止出现对一般展品给一个笼统的名称介绍[2]。由于每个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对展品解说牌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有的游客只对珍贵的展品感兴趣,有的游客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展品感兴趣。展品解说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渲染博物馆整体的展览效果,因此在设计展品解说牌上,从内容上到字体上都需要注意,这样可以使展品解说牌的特点突显出来,也可以把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突显出来,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品解说牌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3.2 展品解说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摆放

博物馆要想通过展品解说牌,挥社会教育功能,就需要合理科学的对展品解说牌的摆放。由于每个展品的展品解说牌的尺寸较小,而且展品解说牌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因此展品解说牌的摆放位置没有明确的要求,博物馆只需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科学合理的摆放,统一的摆放在相应的器物前面就可以。不过由于展板受到展示馆的空间和展览主题的影响,博物馆需要结合展品的摆放位置进行悬挂,使游客可以更好的对展板内容进行阅读,从而使博物馆通过展板和解说牌,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教育功能。

3.3 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意见

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对展品解说牌的建议,使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可以更加完善,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3]。由于每个游客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底蕴是不同的,因此提出的意见也会有所不同。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有效地对游客的意见进行整理,然后挑选出有价值和可行性较强的意见。博物馆需要有针对的结合游客的意见,对展品解说牌进行创新,然后再把创新后的信息反馈给游客。这样可以在不断的创新中,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从而使博物馆在以后的展览中,可以更好的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4 创新展品解说牌内容,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中的展品解说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给游客接受展品的信息背景,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但是由于每个游客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不同,因此展品解说牌的内容就需要涵盖不同层次的游客。简单来说,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展品信息背景最大程度的表现给游客,让游客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对展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4.1 创新说明牌内容

说明牌是介绍单个展品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游客了解展品的有效途径。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游客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程度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展品解说牌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4]。因此博物馆需要对说明牌中的内容进行创新,加强说明牌的信息量,让每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从展品说明牌中学习到知识,从而使说明牌,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可以在说明牌上添加展品的图片、文物号、详细尺寸、功能作用和流传的经历以及研究现状等内容,然后在文明说明牌上附上二维码,可以依靠信息手段,让游客在手机上也可以观看到解说牌上的内容。针对比较有价值的珍贵展品,博物馆可以针对此类的珍贵展品另外再做展板进行描述。然后在制作说明牌的时候需要注意说明牌字体的大小、字体间距的远近、字体颜色的搭配,特别需要注重对生僻字和次的注释,然后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況,制作英语说明牌。

4.2 创新展板内容

说明牌和展板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同的,说明牌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基本介绍,而展板展示的内容是展品的时代背景等,两者在内容的展示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展板的内容基本都比较枯燥无趣[5]。因此,博物馆可以在展板原有内容之上,进行创新,可以注重描述展品的器物组合和展品衍生的意义。在描述的时候,需要突出展品和其组合的独特性,避免展板上出现一些复杂的论证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出展品组合的内部关联。这就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品的时候,把存在关联的展品放在一起,从而激起游客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展板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5 结语

博物馆是蕴含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的作用。展品解说牌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因此博物馆需要加强对展品解说牌的创新,吸引游客进行阅读,从而达到对游客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博物馆需要丰富展品解说牌的内容,提升展品解说牌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安排展品的摆放位置,博物馆管理人员还需要注重收集游客参观以后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博物馆可以通过展品解说牌,更好的发挥出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泽,李冬蕾,郭蕊,等.基于“5W”模式的博物馆解说系统现状探析——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J].经贸实践,2017(9):269,271.

[2] 朱慧芬,孙玲,施凯依.中国博物馆展品解说牌英译研究——以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2):46-51.

[3] 王克敏,蔡君.云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效果评价研究[J].热带地热,2015,30(4):408-413.

[4] 周洁茹.翻译伦理观和博物馆解说牌示汉译英翻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6(7):16-19.

[5] 郝明勤.浅谈博物馆解说之转型[J].四川文物,2017(4):97-98.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宣传窗口,青少年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如何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博物馆社教功能,是当前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文博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主要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浅析民族地区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举措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

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基本情况介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2009年以新馆新貌屹立于张家川镇滨河西路。作为反映区域文明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文化底蕴丰厚,现有历史文物陈列、民俗文物陈列、马家塬遗址及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馆藏书画精品陈列四个展厅,馆内现有各类藏品2511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9件/组,二级文物61件/组,三级文物279件/组。其中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的陶器,秦汉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宋、元、明、清时期盈润秀美的瓷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作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1年对外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各类游客逾82万人次,常年开展各类社教活动、四进活动、临时展览和馆际交流活动,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文物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水平更加优化,已成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市名片。

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就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对青少年教育教学提出新的建设性意见,提出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了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

2.1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丰富社会教育实践内容,利用传统节日将青少年“迎进来”

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先后与全县30多所学校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在春节、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主动与学校对接,共接待青少年50多万人次,开展系列社教活动100余次,近20000名青少年参加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图1)。

2.2 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四进活动,加强馆际交流,让历史文化“走出去”

为加深青少年对张家川县域文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积极主动联系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将“流动博物馆”带到学校,将历史知识带进课堂,通过现场讲解、课堂教学、趣味互动等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拉近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让那些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有了近距离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图2)。

2.3 充分发掘馆藏资源,积极开展进课堂活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走进张家川镇沟口小学开展“阿阳讲堂”,为青少年零距离传授地域文化和文博知识,使文博知识从以前的“进校园”逐步转变为现在的“进课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以基本陈列为出发点,将历史知识和馆藏资源、传统文化和马家塬西戎文化相结合,采用PPT课件教学形式,选派优秀讲解员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向同学们介绍张家川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博物馆文物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短短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受益匪浅。此项活动在全县中小学陆续開展,截至2020年,该活动走进了20余所学校,共开展了50余次,使全县10000余名青少年从中获益(图3)。

2.4 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互动体验活动,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会百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文物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增强与青少年线上交流互动,针对这一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成效明显。自2019年以来,我们陆续开通快手、抖音等官方账号,推出了一系列线上互动活动,系统介绍了如弧边三角圆点纹彩陶盆、清代书画作品张锐花鸟通顶屏、国宝文物青铜茧型壶等各类文物资源,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快手和抖音平台上发布精品文物视频和专题社教互动活动30余场(图4),累计播放量300万人次,尤其是元宵节猜灯谜线上活动,关注度非常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面临的问题

3.1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模式相对单一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博物馆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博物馆教育包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思维和艺术素养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青少年主动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思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博物馆教育模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只重视被动教学,而忽视因材施教和主动性;在教育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体系建立,而忽视综合运用;在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思维创新发展能力;在宣传服务上,只重视灌输思维,而忽视主动引领。这些教育方式和博物馆社会教育格格不入,而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殿堂,采用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形式,是青少年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有场所。在目前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模式下,怎样建立青少年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博物馆社会教育需要考虑的,在博物馆开放式的教育学习中,开发科学合理的教育项目和多元化的模式,让每一位青少年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互动、交流,从而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博物馆体验式和探索式教育价值更加凸显。

3.2 博物馆参观学习流于形式

现阶段,博物馆与学校大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的统筹、协调、共赢关系,无法形成固定的常规化模式,缺乏对博物馆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像县级博物馆只是单方面主动联系、组织,学校只是被动接受,有学校甚至从未组织过校外教育活动,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当前,唯分数论依然在学校、家长中存在,青少年面临着升学压力,学校、老师、家长就对一切课外活动进行“封杀”。而学生参观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博物馆教育没有了生存空间,无法真正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今后博物馆和学校在教育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

3.3 陈展能力不高,社教项目单一

由于基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比较固定,形式单一,更新较少,不能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要。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致使陈展策划能力不高,进而导致教育项目单一,这就需要基层博物馆规划长远目标,转换工作思维,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精品展览,依靠适宜的展览活动方案,给予视觉冲击,提升展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让青少年充分理解展览文化价值和内涵,深度结合思想和艺术增加社会效益。这是博物馆,尤其是偏远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也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个趋势。

4 建议及思考

4.1 提升博物馆“第二课堂”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场合就青少年教育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他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博物馆是青少年与社会互动的最佳场所,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博物馆教育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一种主要的历史知识传播途径,更是一种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从而让青少年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功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教活动,在协同完成一项活动或一件作品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到同伴的需求,可以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慢慢学会尊重、包容和理解。

4.2 加强馆校合作,建立规范化教育体系

目前,博物馆建立规范化的教育体系,是社会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效方法。博物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学校搭建良好平台,共同促进馆校之间的联动,充分利用馆藏文化文物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加强研学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4.3 策划适合青少年的博物馆展览和社教活动

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博物馆教育展览和活动,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确定特定主题、展览和方式来开展,在活动中,教育人员应与参与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互动,以保证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对展览和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策划和组织。前期对观众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中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展陈质量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升、展览形式的满意度、互动体验的增设、观展的目的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次数的要求等,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馆藏特色延伸教育活动,密切联系相关展览,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让青少年在参观和体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内涵,进而拉近文物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4.4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

当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方式大多以静态模式展示,观众很难直观了解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县级博物馆应从实际出发,找准地域特色品牌,将博物馆馆藏资源深层次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博物馆要双管齐下,把展览和教育相结合,策划适合青少年的特色教育活动,动员博物馆策展人员、文物保护人员、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讲解,策划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尤其是到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活动。实施精品战略,将其做精、做强、做大,形成独特优势和较大影响,使之能够为該馆创造社会效益。从当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发展实际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开展研学教育活动,需要研发相对应的系列活动项目,从学校教育教学入手,研究开发历史、科技、自然的系列活动项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用好用活馆藏资源,取其精华,使县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落地开花。

5 结语

博物馆教育是当今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博物馆社教人员需要在最新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深层次理解,策划社会教育活动方案,开展有价值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寻找适合当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将祖国的未来培养成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高尚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小博.我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2):9-19.

[2]毛维维.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创新社会教育方式—浅谈十堰市博物馆“十博课堂”活动[J].青年时代,2018(34):71-72.

[3]景泽时.县级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以古浪县博物馆为例[J].丝绸之路,2020(3):160-163.

[4]周明.浅析博物馆对青少年课外教育功能的拓展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上海教育,2020(1):62-63.

[5]苏佳.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福建博物院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3):34-35.

[6]曹丽芳.浅议青少年教育在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3-224.

[7]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8]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R/OL].[2020-10-19].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9/content_5552487.htm.

博物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今儿童美术教学已迈向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美术学习不单纯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成为一种文化学习。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美术课堂的不足,搭建一个近距离接触艺术、感受本土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儿童美术学习;博物馆教育功能;文化学习

博物馆是当地民族历史的展现,它的本土化、多样化、个性化应该深入每个人的骨髓。每个博物馆都有独特的藏品,每个藏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阅读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近距离观赏藏品之美,能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无形地受到文化熏陶,并从中发现和学习能让自身发展的信息。这种独特的教育功能,让它日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终身学习的场所。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它虽然不是一所专业学校,但能跟学校一样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这种功能不仅是对成年人、青少年有极深的影响,对儿童的美术学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1 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越性

当今儿童美术教学已向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美术学习不单纯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成为一种文化学习。时下,许多美术课堂都会与文化相结合来设计课堂的主题,用丰富的图片或者摄像资料来开展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在不断改造,各种文化充斥于社会当中,大量外观新颖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新鲜事物的刺激很容易冲淡儿童对本土文化的印象和热爱。光靠图片与摄像材料支撑的美术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文化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需要耳濡目染和不断的体验。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弥补单一美术课堂的不足,给予一个体验美术、感受本土文化的平台,能从中培育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帮助儿童理解和区分丰富多样的文化。

2 博物馆教育资源融入儿童美术学习的意义

将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资源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使美术课堂不再是看图绘画,而是一项生动活泼的文化体验活动。将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资源联系起来,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独有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让儿童可以不受课本的拘束,从视觉上满足发展阶段的好奇心,从内容上开拓自身的想象空间。将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资源联系起来,让儿童在有趣的故事、充满内涵的艺术作品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能从中提高审美文化素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3 教师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

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博物馆并不缺乏教育资源来开展学习,但要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施展并不是静态的经营就可以达成的,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教师需善于利用资源

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鉴别博物馆资源,还需要加以利用,把静态的经营转化为动态。组织儿童参观博物馆,是一项让儿童近距离与历史接触、培养儿童文化意识、激发儿童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在参观博物馆前,首先要确定好课程的目的和流程安排。现场写生要有针对性引导,培养儿童主动思考的能力,绘画形式不能过于复杂,从外观造型上引入,从装饰特点、图案纹路等细节启发儿童的灵感。博物馆很多珍稀藏品都有独立的展柜,底下还会配合放大镜展出,教师应鼓励儿童近距离跟文物接触,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儿童兴趣。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博物馆看花眼,用有趣的细节带他们进入观察状态。另外,不少博物馆利用本馆资源,每年都会开展许多文化惠民活动,其中还策划了很多与馆主题相关的亲子活动、儿童绘画活动,如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开展的“快乐陶吧”“通草画艺·古韵今绘”。“快乐陶吧”是专门为少年儿童打造的传统陶艺体验活动,以可园博物馆的建筑为陶胚的原型,以可园博物馆建筑特色为创作方向,在陶胚模型上进行绘画创造。“通草画艺·古韵今绘”同样是为儿童打造的绘画体验活动,只是形式有所不同,是以可园博物馆藏品为临摹题材,在通草画纸上进行简单临摹。引导儿童通过手上的临摹活动,提高认识并掌握艺术形象特征的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参与其中的儿童都非常主动积极。“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一条馆训。从听课、参观博物馆再到动手体验,一步步带领儿童走进博物馆,让儿童亲身体验,得到全方位的感知。教师应意识到利用此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以此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3.2 教师需善于开发教育资源

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要求教师对博物馆的资源加以开发,引用到儿童的课程设计,将课堂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过去常以传统节日与美术课堂结合,但发现随着儿童各方面的成长,课题能展现的内容已经不再能满足孩子学习文化需求了。想展现、挖掘更多的本土文化资源,还需将博物馆的资源与美术课堂相结合。博物馆是展示人们历史文明的地方,博物馆资源的优越性和独特性都是无可比拟的。

我曾以故宫的“奉旨旅行”行李牌开展故事,用图片带领孩子走进故宫,走进皇帝生活,并制作自己的“金牌”。如果在课堂结束后再组织与课题对应的参观行程会更有利于让孩子们去了解当时背景下的文化。我再次尝试将本地的文化资源引入,将可园博物馆古建筑特色及其主人张敬修引进课堂,以求达到让儿童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人物特点、建筑特色的效果,并通过连续两次的课堂呈现,加深儿童印象。第一节课是以了解主人张敬修为主,画面主体是张敬修的卡通人物,人物周围用大小不一的圆形包围,在圆形内绘出张敬修喜爱做的事情。在此课堂中,孩子除了能学习到简单人物的绘法,得到绘画能力的提升,还能了解到家乡文化,认识到张敬修的基本背景、爱好,并接触中国画兰花。第二节课画面设计主要从可园博物館建筑特色提取了造型特征,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播放短视频,观察建筑的特色,让孩子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并在黑板上展示提取的部分造型特征,鼓励孩子把特征应用在画面之中。让孩子了解古代人是穿什么衣服、建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惯,形成文化意识。在逐步尝试将博物馆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培养起孩子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更容易辨别出不同时期人物服装、物品以及建筑风格的明显特征。教师范画对主体特征表现得越形象具体,孩子们对主体的认识就越深刻,体验感也会更强烈。

4 博物馆需强化自身职能

把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要求博物馆儿童活动策划者理解和掌握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推出适合儿童的艺术体验活动,提高教育意识,恰当地引导儿童才能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在儿童艺术体验活动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传递知识的人员,但大多数博物馆工作者对儿童教育缺乏教学经验,在过程中对儿童引导较少,活动结束后有些小孩的作品可能只是缺乏观察和思考的乱涂乱画,这样的绘画活动是不会给儿童带来感知和启发的。要有效保证其学习效果,工作者需理解和掌握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特点,改进活动讲解方式,提高教育意识,提升语言技巧。首先,活动刚开始时,就要想方设法引起儿童的注意,把他们的目光集中到讲解人的身上,巧用图片、影像、场景和语言,营造有趣味的、神秘的学习氛围。在博物馆里,我看见过拉着小孩讲话的父母,而小孩心思却在别处,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在你身上,所有的讲解都是浪费时间的,真正的学习和思考是发生在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其次,要恰当运用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想象力。成人化、抽象化的语言,是不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这很难让儿童集中注意力。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施教者的话语上。例如,在引导儿童画一个多层冰淇淋时,当我说“今天我们来画一个三层的冰淇淋”,孩子表现出一般的兴趣,而当我看到另一位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大大的冰淇淋”“大大的冰淇淋可以给谁吃呀?是不是可以给大象吃”“大大的圆还像什么”,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说出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事物。用夸张的说法举例孩子们生活中没有的事物,他们可以学会联想。用同类形状进行引导,他们会想象生活中类似的事物,可以学会自主学习和创造。再次,巧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加儿童自信心。对于每一个儿童的作品,就算看不懂他的画面,我们也可以这样问:“你画得很棒啊,可以给我讲讲你的画吗?”如果想引导他继续画,可以这样说:“你已经画得很好了,但是我想告诉你,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画啊?”巧用语言与儿童进行交流,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传播,鼓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巧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在艺术活动中,切勿过多地告诉儿童应该如何画,要巧用引导性语言让儿童学会观察、开启儿童的想象大门。如在可园“快乐陶吧”传统陶艺体验活动中,对于孩子在可园古建筑为原型的陶胚上作画的过程中,可以这样问:“房子还可以是什么样的花纹啊?”“看一下周围的房子,跟你的有什么不一样啊?”直观的视觉形象能使儿童直接感受,只需稍加引导,让儿童学会观察,启发他们的灵感。倡导博物馆的儿童活动工作者提高教育意识,把博物馆教育资源落实于儿童美术学习实处。

5 结束语

我们不难看出,博物馆资源与儿童美术学习关系紧密,它既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文化教材,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美术学习基地,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化资源,向孩子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们的生活。文化传承就应从娃娃抓起,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儿童美术学习中有着重大意义,能为当下儿童美术教育领域带来新局面,让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方式的不足,从而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有趣味的美术教育方式。实现这个目标需多方合力,不仅需要博物馆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儿童美术教师有意识地对博物馆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让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完美地结合到儿童美术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黄朝辉.利用博物馆資源丰富美术课堂[J].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9).

[2]贾佳.将博物馆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让我受益匪浅[J].速读·中旬,2014(11).

[3]吴敏.浅谈儿童美术教育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作用——以珠海市博物馆为例[J].文艺生活,2012(7):232-233.

上一篇:信息化会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旅行社经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