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2023-11-26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我国国内的反恐怖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恐怖主义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内恐怖主义活动对高校的影响及当前高校反恐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反恐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反恐;对策思考

一、当前我国恐怖主义活动对高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但近年来,在国际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的背景下,我国恐怖活动再次呈高发状态,国内的反恐怖斗争形势也呈严峻性和复杂性,并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

(一)高校面临恐怖袭击的严重威胁

当前,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袭击目标时常指向了普通大众,他们企图以劫持、屠杀普通民众来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这一恐怖主义的发展势态,使得高校也极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目标的选择对象。这主要由高校自身特点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一方面,高校是人员密集场所,恐怖分子一旦选择高校作为袭击对象,就会实现大规模人员伤亡的袭击目的,制造较大的社会恐慌;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焦点,如果高校一旦受到恐怖袭击,在社会上势必引起极高的关注度,恐怖分子就会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内也发生了许多以学校为目标的暴恐活动事件,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校园已面临恐怖袭击的严重威胁。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特大凶杀事件及之后接连在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的小学和幼儿园内发生同样的恶意伤人事件。

(二)高校面临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渗透的严重威胁

当前,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东突”等恐怖主义明确提出了“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国际化”的方向,他们宣称:“必须争夺有知识的人,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场所,是各民族学生交融、学习的场所,现也已成为恐怖主义势力渗透和争夺的焦点。目前他们对高校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拉拢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在高校内传播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2014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因涉嫌与境外恐怖势力勾结,利用教师身份从事分裂活动而被捕,也表明了恐怖分子已将“手”伸进了高校校园。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内地就读的“内高班”和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活动。当前,随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不断得到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得以进入内地学校就读。但那些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民族分裂组织和极端宗教势力为了与我们争夺人才培养成果,通过经济资助、帮其出国留学等名义,千方百计地想在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发展他们所谓的“中坚力量”。

二、当前高校反恐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严峻的反恐工作形势,目前高校反恐工作研究仍然是空白,原有的一些应急机制和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反恐工作的要求,高校反恐工作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反恐工作缺乏重视,校园反恐工作机制和体制不够完善和健全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形势平稳,没有发生恐怖组织专门针对学校的恐怖袭击事件,使得高校对反恐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反恐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反恐体制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近几年来,随着“东突”等恐怖主义组织针对平民为目标的恐怖袭击事件的不断发生,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校园反恐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了校园反恐工作,但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反恐工作体制和机制,高校都在摸索之中。特别是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分子袭击平民事件,再次给高校反恐工作敲响了警钟,恐怖袭击不再远离校园,高校如何建立和完善校园反恐体制和机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传统的校园安保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反恐工作要求

一方面,在实践层面,我国高校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校园安保层面上,在应对恐怖主义事件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随着高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高校保卫部门的执法权被大大地削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充实到地方公安队伍中,但却达不到“高等学校治安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改革要求,从而也造成了目前高校整体的安保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反恐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各地区纷纷兴建大学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目前高校校园面积大,人员多,而且整个校园是开放式的,每天进出校园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非常大,这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各类安防措施相对薄弱,也给恐怖分子在校园实施破坏活动有了可趁之机。恐怖主义的袭击手段不断智能化、高科技化等特点,给高校防范恐怖袭击带来了难度。

(三)高校师生反恐意识和教育还相对薄弱

根据四川课题组《加强四川高校对“恐怖主义”防范的研究——基于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四川部分高校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高校对于恐怖主义一知半解的占了大多数,达到58.4%,甚至有17.2%的学生根本不清楚恐怖主义究竟是什么;学生认为恐怖主义离我们较近的占21.7%,远的占32.1%,说不清楚的占46.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对恐怖主义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恐怖主义离我们依然很遥远。关于校园反恐教育和演习情况,高校开设反恐教育的课程的占3.3%,未开设的占88.4%,不清楚的占8.3%;高校未组织过反恐防恐演习的占95.5%,不清楚的占4.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反恐这方面的课程,更没有举行过反恐防恐的实际演练,导致了学生对恐怖主义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由于高校师生对于恐怖主义的认知度还相对较低,对于恐怖主义的危机意识还相对较差,对于受到恐怖袭击时的逃生知识以及避险能力还很欠缺。

三、高校反恐工作的主要对策

2014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恐怖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斗争,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因此,高校在校园反恐工作中应该未雨绸缪,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打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一)推动高校反恐工作理论体系的研究

高校反恐问题研究目前尚是一个理论空白,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应对和管理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开展危机管理研究较早,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研究范围已经从专业领域过渡到综合危机管理领域,研究跨度已经从现场救助过渡到危机的预警、现场处置和危机恢复等全过程,危机应对的研究也已经涉及到机制、体制、法律、心理等方方面面影响因素。而我国反恐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理论体系框架、应急反应机制、相关体制和法律、危机预警、处置、恢复、应对心理、危机沟通等等研究尚在进行之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因此,开展高校反恐问题研究具有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将填补我国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对高校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思想认识方面,将反恐研究引入高校这个高素质人群密集的空间,将提高国家各个层面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加大对该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确保我国高校安全稳定环境的创建,在实际用领域,高校反恐问题研究,对在遇有恐怖主义事件的危机条件下学生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决策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校反恐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的校园反恐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是高校反恐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反恐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设。高校要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把校园反恐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定期分析、研究、部署校园反恐的有关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反恐措施;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反恐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校园反恐有关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高校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预案作为事前预防、事发应急响应、事中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应对程序和策略,是应急理念的载体。做好预案体系建设,“平时”可以根据预案有关规定,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战时”可以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予以处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因此,加快高校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才有可能更加稳妥地预防和处置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校园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方面,细化反恐预案内容,保证预案的完整性。预案必须在问题及等级、目标和任务、执行规划以及各种预警等内容上有详细的规定,确保能够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线预警和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进行反恐预案演练,保证预案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预案演练是检验、评价、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应当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对预案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加强高校反恐工作队伍能力体系建设

面对当前校园反恐的形势,高校应当重视校园反恐工作队伍的建设,做到经费、人员和装备到位。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保卫干部、保安为主要力量的校园反恐工作队伍,不断强化对校园反恐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演练,努力提升队伍在反恐工作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为校园反恐队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增加校园反恐经费的投入,为校园反恐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反恐装备和器材,确保校园反恐应急所需。

(五)完善高校反恐情报信息体系建设

情报信息工作是高校反恐工作的先导。实践经验表明:情报信息工作对维护校园稳定工作至关重要,掌握了情报信息就等于掌握了维护稳定工作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工作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应当切实做好情报信息工作,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反恐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高校要深入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根据情报信息工作需要,设置可靠的师生信息员,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各种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掌握各种涉及恐怖主义方面的信息,力争做到超前预警、事先防范,把校园问题坚决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建立与公安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对于一些涉及校园恐怖主义方面的苗头和信息,高校和公安部门要互通有关情况,确保共同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把各类恐怖危害解决在萌发状态或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六)加强高校反恐教育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对恐怖主义认知度和危机意识较低的状况,高校必须加强校园反恐教育体系建设,反恐教育是提升师生对恐怖主义认知度和危机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要加强对防范恐怖主义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班会、年段会、网络、宣传栏、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反恐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对恐怖主义危害和危机感,使师生具有反恐意识和防恐应急常识;其次,高校要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反恐防恐演习,加深师生对恐怖主义的认知,增强师生在遇到恐怖主义威胁时的实际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建.当前我国恐怖活动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方玉媚,王治华.加强四川高校对“恐怖主义”防范的研究——基于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3).

[3]汪庆华,宫凯.加强高校反恐问题研究 维护社会稳定[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4]杨祥彬.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保卫情报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5).

作者简介:林礼文(1978-),男,福建长乐人,本科,福州大学保卫部、人武部政保科科长,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保卫。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转载

标签:

教育

内容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精神文明身教三位一体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

(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

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家庭,就是凭借家庭的力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管教,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一要管子女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培养他们自立。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象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我们要借鉴国内、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良好的家教传统,把子女培养成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家庭成员。现在的青少年群体,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庭中铲除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观念的温床,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所有的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忍让、合作、助人方面的行为引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善意地与别人合作共事,以增强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各种活动,阐释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和人生道理,并有意识地安排子女参加一些社会交往,对一些事情和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子女对周围的事物抱正确的态度,懂得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同时,家长要运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实事求是地、公正合理地表扬子女的优秀品德,批评子女的一些不良倾向,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准则,改正不良的习气和错误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学校,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传播知识、造就新人的功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少年。学校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改革中。落实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原则,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要明确寓德育于教学过程的要求,坚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中国国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学雷锋和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贯彻学生守则和落实校训、校规、校歌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抓住升旗仪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军训、课外、校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等主要德育途径,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学生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就是全民动员,“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一要抓好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明确规范,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在理论上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分清道德建设的层次性,明确地告诉青少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要在实践中严惩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毒害青少年思想的社会垃圾。二是抓好社会义务服务制度建设。建议组织13岁至22岁成长期内的每一个青少年,通过每年的寒假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或其他特定时间,参加助老敬老、助残扶弱、扫盲扶贫、保护环境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以逐步累计的方式,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一定量义务社会服务工作,以培养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精神。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地点:龙回中学主讲人:赖庆明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使学生想学,学得好,真正掌握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知识。①开设法制教育课。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做到有教学教材,有专职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在平时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测验。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预防犯罪知识等”主题讲座,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还可组织学生每月搞一次有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其次,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法制教育内容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④建立法制教育辅导站,学校可以设立法制咨询信箱,每天中午在辅导室有法制教师值班,积极为学生提供有关法制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法制方面的问题。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

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法制观念强与淡薄,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制意识。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

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不给他们正确引导,容易使少年儿童走上歧路。因此社会要提供对儿童有益健康的活动场所,多出版一些有利于学生法制教育的书刊、影视等,让他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

你好!

此次调查是由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本中心是由内蒙古团委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联合举办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我们为了了解社区青少年的需求和所存在的问题,特对本社区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对于你的回答我们一定会保密。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这份问卷。非常感谢你的配合!

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个问题后适合你自己情况和想法的答案号码上画“√”,或者在__中填写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问卷问题: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的年龄:

A、14—16岁B、17—19岁C、20—23岁D、23岁以上

3、你当前的职业是:

A、中学生B、高中生C、本专科生D、上班族E、失业人员

4、你对社工这个职业有了解吗?

A、非常了解B、知道C、知道一点,但不全面D、完全不知道

5、你遇到困难时首先向谁求助:

A、父母B、亲戚C、同学D、朋友E、街道 F、社区相关机构G、各级工会H、共青团L、妇联组织 J、社会工作者K、偶尔碰到的人L、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

6、若你做了错事,父母的态度与做法是:

A、讲道理、开导我B、体罚C、责骂D、不闻不问

E、赶出家门

7、如果有人引诱或威逼你做危害社会或他人的事情,你会怎么做?(限选三项)

A、当时答应,事后不做B、告诉父母C、告诉警察D、请社工解忧 E、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人F、与朋友商量对策G、答应了别人就会去做 H、只能去做,不做怕遭到报复

8、你是否了解有关违法、犯罪、刑事处罚方面的法律知识?

A、知道B、知道一点,但不全面C、不知道

9、寒暑假你主要的课外活动内容有哪些?

A、家务劳动、照顾弟妹B、学习(做作业、阅读、写作等)

C、上网玩游戏、聊天、打电子游戏D、打工挣钱E、在家看电视 F、体育运动(篮球、足球等)G、和朋友玩游戏

H、在家闲着无聊,什么事也不干

I、参加兴趣班、夏令营、冬令营或社区组织的活动

J、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

10、你一天大概上网多长时间(最常时间段)

A、3小时以内B、3—10小时C、10—20小时以上D、20小时以上

11、如果你觉得你上网时间过长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你需要我们帮助吗?

A、需要B、不需要

12、如果我们中心与社区联合开展青少年活动,你是否会愿意参加?

A、非常愿意B、愿意C、勉强同意D、完全不愿意

13、你是否参加过青少年心理专业辅导?

A、经常B、有时C、偶尔D、从不

1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参加培养综合能力的训练吗?

A、很愿意参加B、无所谓C、不愿意参加

15、你希望接受培训的内容:

A、一般服务技能类(厨艺、美发、美容等)B、维修类(电器、汽车等)

C、金融投资类(保险代理、证券投资等)D、IT类(软件编程、电脑应用等) E、外语类(英语等)F、销售类G、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

16、你希望社工还可以为你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可多选)

A、进一步的学习机会B、法律方面的咨询和援助C、推荐工作

D、社会救助E、人际关系处理F、家庭矛盾调解G、心理辅导H、倾诉交流I、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

17、你认为你(或其他人)不参加社区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这种活动没意思B、没有时间和精力C、跟我不相干

D、会被别人笑话E、社区活动宣传不到位F、父母不同意

G、不知道有社区活动H、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

18、你对于在社区开展有关于青少年的活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立足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现实观察,阐述了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方向的风向标,认为研究同辈群体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难题的关键,同辈群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为进一步研究同辈群体提供借鉴,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问题

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松散性群体[1]。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高校环境中,它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舆论世界,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微观环境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造就青年大学生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为解决现实矛盾,除了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外,还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微观环境,同辈群体则是备受关注的微观环境之一[2]。笔者选取辽宁省八所高校作为抽样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理、工、农、医、文、师、艺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2 781份,有效回收率为90%,对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即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形成的基本认识是,研究同辈群体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同辈群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一、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

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现实难题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收到实效,一直是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而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虽然各类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确切地说,许多活动都流于形式而走了过场,没能切实收到实效,教育的效果与开展活动的初衷相悖,事与愿违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难题?笔者认为,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两个基本范畴上,更多地关注了教育主体。组织者从教育主体的主观认识出发,忽略了活动内容与教育客体的契合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疑不会达到预期目的,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1.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首先,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它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得以正常实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活动的行为人就是大学生群体,同辈群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同辈群体处在活动的主人翁地位上。其次,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舆论主体,它能够对个体思想产生催化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后的对比,学生产生各种舆论,舆论的大小和是否正向,是教育是否奏效的标志,学生思想的转化常常是在舆论的催化下得出的。再次,同辈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环境,它影响学生个体正确认识的形成。学生个体思想认识呈动态变化,周围人际环境即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个体随波逐流,当学生个体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时,教育效果实质上受同辈群体这一动态环境所左右。

2.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如何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如何营造出正向的舆论环境?如何把握学生的动态环境变化?即是说,如何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同辈群体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着力点。首先,掌握同辈群体,就能掌握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行为主体的特性,从同辈群体的角度出发实施的教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骤然生效,行为主体的优势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会得到顺利开展。其次,掌握目前学生中间流行的主流舆论,就掌握了大学生独有的社会舆论环境,将舆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引领学生主流舆论朝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发展,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收到实效。再次,掌握同辈群体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掌握了学生个体思想成长的动态环境,使个体思想成长方向符合教育目标的导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收到实效。

二、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

大学生普遍树立良好思想品德是高校育人中的难题之一。思想品德包括心理特点、思想倾向、行为习惯共三个方面[3]对其进行调查发现,八所高校抽样对象均没有达到教育要求,例如,32%的抽样学生不具备健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51%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5%的大学生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缺少集体观念和助人为乐成分。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普遍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现实难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造成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是由教育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学生观造成的。

同辈群体在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处于外部环境位置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首先,同辈群体具有心理活动的诱发作用。出于交往的需要,同辈群体成为学生心理活动产生的诱因,这种诱因给思想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积极作用,它们会左右道德发展的方向及快慢,同辈群体诱发良好的心理因素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动力。其次,同辈群体具有正确观念的催生作用。同辈群体对社会的观念形成不同的舆论,当正向舆论占据主导地位时,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会对学生个体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同辈群体成员与之发生认同,催生学生个体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再次,同辈群体具有行为对照的自省作用。学生同辈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习惯虽大体相同但良莠不齐,通过比较能够鉴别出身边的优劣,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起到自查自省的作用。

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如何诱发思想品德的心理活动?如何产生正确思想观念?如何借助周围实例来达到自省?即是说,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找准切入口,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切入口。首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通过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搭建广泛的交往平台,使交往的需要成为学生心理活跃起来的诱因,诱发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活动。其次,当同辈群体正向舆论观点悄然形成的时候,通过对其褒奖有加,使之对其他群体成员产生强大的压力,促使学生个体将正确思想观念内化成自我观念。再次,搜集同辈群体的日常行为习惯,按照思想道德的行为要求进行归类,优劣行为习惯成为思想品德好坏的代名词,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通过对比联想到自我,达到在自我反省中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方向的风向标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发展方向是高校育人中的难题之一。目前,各类高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大学生并未普遍确立起正确行为方向,例如一份学生调查,“人生的价值取向应该坚守什么原则?”回答“集体主义”的占46%;回答“利己主义”的占3.31%;回答“整体主义”的占11.23%;回答“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占38.5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笔者认为,“学生社会”中的主流“社会规范”缺失,学生群体的行为发展方向不明确是主要原因[4]。大学校园的社会化特点是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即同辈群体的社会心理,它是指大学生普遍认同的时代潮流[5],它构成了“学生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如果主流“社会规范”没有建构起来,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发展方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难以实现。

大学生同辈群体处于主要影响因素的地位上,具有明确目标、引领方向、调控行为的作用。首先,同辈群体具有明确目标的作用。学生个体的品行教育离“学生社会”的现实情况距离较大时,学生个体对教育内容的信服度快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同辈群体中有影响的人和事、言和行,这便构成了模仿和从众的行为目标。其次,同辈群体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同辈群体作为“学生社会”人际群体同样具有社会评价的功能,当用群体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行为时,道德评价就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它驱使学生个体在群体舆论的感召下,朝向同辈群体引领的方向发展。再次,同辈群体具有调控行为的作用。同辈群体中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是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当符合规范受到赞许时,自我行为得到坚信。

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如何引领大学生确立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如何使大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关键在于看清风向标,同辈群体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行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用社会属性的观点,来看同辈群体这一风向标,就看清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教育目标和要求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社会,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契合度,增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公信力。同时,抓住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且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言和行,树立起学生舆论中的风向标。其次,广泛利用“学生社会”的评价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行为评价标准,通过同辈群体中的行为评价产生巨大号召力,让同辈群体这一风向标发挥引领方向的作用。再次,广泛了解同辈群体中学生“社会规范”,让“社会规范”发挥出约束道德行为的力量,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发挥同辈群体风向标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2]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61.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4]熊花.大学生行为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1.

[5]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13.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接受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辽南高校为研究视角”(W2014312);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梦思想的普遍接受问题研究”(L14BKS008)

作者简介:郑蔚(1991-),女,山西忻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关于“新语文教育”的概念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您主张语文教育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落实“科学”与“民主”,但您又曾经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请问您是怎么区分“科学”与“科学主义”的?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缺少科学性。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韩军(以下简称“韩”):“新语文教育”不是“‘新的’语文教育”的意思。“新语文教育”的“新”,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指五四新文化,“新语文教育”就是在五四新文化精神指引下的语文教育。“新语文教育”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否定传统,反而是回归并尊重传统,反对浮躁的创新,要除“新”布旧,要返本归根。“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语文教育的传统,一个是五四新文化的传统。

五四新文化提倡科学,科学就是求真,“新语文教育”就是要“循求”语文教育的“本真”规律(不问新旧,唯真必循),同时,让学生说真话、做真人;五四新文化提倡民主,民主就是对人的尊重,“新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与教师的自由与个性,塑造自由的、有个性的人。

首先厘清概念。科学主义是一种独尊自然科学的思潮,是一种科学万能、科学迷信、科学至上论,又名“唯科学”或“唯科学主义”,其特点在于将科学的有限原理转换为无所不包的教条,从而使之超越了具体的知识领域。科学主义的内涵:

第一,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即科学知识不仅是必然正确的,而且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第二,科学方法万能。用权威的韦氏英语大辞典的解释,即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知识。

第三,科学没有界限,即宇宙万千现象,不存在科学不能研究的对象。由于科学的方法往往被理解为科学的核心,是科学用以研究任何对象、获取任何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作为科学主义特征之一,“科学方法万能”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科学主义是把科学推向极致,推向“科学迷信”,“宇宙万物唯科学至上”,这,恰恰是反科学、反科学性、反科学精神的,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本质恰恰是对立的。科学主义是一种迷信(对科学的迷信),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却是一种理性精神、有限精神、怀疑精神。

提倡“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跟提倡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用严格的哲学定义来说,“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负向词,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是褒义词、正向词。

打个通俗的比方,就一目了然。我们可以说“既坚持经验,又反对经验主义”,“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反对闭关锁国”,“既相信自我,又反对自我迷恋”:“经验”是好的,而“经验主义”就是“经验”的过度膨胀;“独立自主”是好的,而“闭关锁国”就是“独立自主”走向极端;“相信自我”是好的,而“自我迷恋”就是过分迷信自我。“坚持经验”与“反对经验主义”并行不悖,“坚持独立自主”与“反对闭关锁国”并行不悖,“相信自我”与“反对自我迷恋”并行不悖。同样道理,“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与“坚持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并行不悖。

17年前的拙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严格区分“科学主义”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在严格的意义上提出“限制科学主义”。拙文原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剖解和抽象,更不反对“科学”和“理性”本身,相反我们更提倡抱持一种科学态度、理性态度。这是我们必须申明的。我们只是不同意科学主义的理性哲学观和语言观,反对那种抛开了语言人文精神本质约束的纯知性的漠视情感的泛滥无度的科学主义的理性剖解与抽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主张限定科学主义,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拙文已经发表17年了,17年前有的先贤与同仁在没有弄清哲学基本概念的情况下,误读我的观点,把“科学主义”理解成“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同义语,以为“限制科学主义”,就是“反对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比如张志公先生、于漪先生就如此解读我的文章,把我误当成“科学精神的反对者”。17年后的今天,仍有人把“科学主义”等同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把“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径直理解成“限制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就让人惊愕了!

由于概念不清,也就出现了一些不伦不类、不规范的提法,比如“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规范的提法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哲学界的共识是:科学非万能,科学方法不能迷信,科学本身不能狂妄,科学不可能解决宇宙间所有问题,因此,科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是无限度的,没有边界的。因而,语文教育界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能够解决语文教育的所有问题。

语文教育界,既严重存在“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因此,语文教育界在大力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必须高度警惕科学主义的泛滥。多少年来,语文教育界似乎只注意到了前者即科学不够的问题,却没有注意到后者即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提“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不但无碍于,反而有益于“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

首先说说语文教育中“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

如,小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哪些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知识?训练哪些具体的语文能力?应该背诵哪些篇章?应该阅读哪些文史名著?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又应该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知识?哪些具体的语文能力?阅读哪些文史名著?这些理应有一个详细的表格与说明。小学、初中、高中在学习、训练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时候,界限在哪里,各自训练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详细的表格与说明。

建国已经六十年了,很多行业的详细的标准都制定得非常具体、明确了,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以上这些却是非常模糊的。现在的情况是,初中老师并不十分明确小学生掌握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篇章,阅读与写作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高中老师并不十分明确初中学生掌握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篇章,阅读与写作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基本是一种似有若无的模糊的状态。

由于模糊,导致这样的情况:掌握出题权力的人(中考、高考以及小学考查),出题时模糊,除了教材无所凭依,甚至有时想当然。而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们,为了应对考试,在无所凭依的情况下(他们本应凭依课程标准),丢掉课程标准(有时甚至丢掉教材),一门心思凭依试题进行教学和复习,为考出好成绩,老师们无限度扩展教学与复习的边界,铺张教学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限度给学生补充课外语

汇、课外篇目,大事进行习题训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负担就无限度地膨胀。

以上是课程标准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教材也有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举例来说,对于那些几十年来各种教材都一直选用的经典课文,究竟应学习哪些内容,学习到什么深度、广度,边界与限度究竟在哪里,没有明确规定。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究竟应该学习、训练哪些内容,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限定清楚。第一线的教师上课时,基本就根据个人情况,自我发挥,畸深畸浅、畸广畸仄的现象就出现了。

以上就是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地方。

同样,语文教育中,存在“科学主义泛滥”问题,即滥用科学,滥施科学方法,寄希望于用科学解决语文教育的所有问题,毕其功于一役。

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讲深、讲细、讲透、讲全,教师讲解讲不够、学生做题做不够。各个学校、各个语文老师之间,竞相比赛谁把课文挖掘得更深、更细、更透、更全,竞相比赛谁做的语文习题更多、更广、更深。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现象,实行新课标前后,没有根本改观。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学生一),每册大约12篇(或15篇);初中大约十分之四(或二分之一),每册十三四五篇;高中应该突破二分之一(达到十分之六),每册15篇以上。

顺便提供两个资料。第一个资料: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有一套高中的国语教材,六册教材所有篇目均为文言。第二个资料:台湾有一家出版社编写的台湾高中国语教材,所有篇目全部是文言。

二、让背诵、吟唱回归,让背诵、吟唱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具体说就是把文言的背诵、吟唱放在第一位。所谓背诵、吟唱放在第一位,首先是放在人生阶段的第一位,其次是放在上课时间的第一位。

18岁(尤其13岁)之前,人的记忆力是最强盛的,理解能力却相对较弱,18岁之后,人的记忆力慢慢走下坡路,理解能力逐步强盛。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阶段,背诵、吟唱应当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一手段,比教师的讲析、学生的书面做题,重要得多。后者只能是第二手段、辅助手段。

把背诵、吟唱放在语文课上课时间的第一位。建议一上语文课,从第一分钟开始的五、六、七、八分钟内,铁定归入背诵、吟唱时间。一堂课的四五十分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有黄金时间与垃圾时间之分:25分钟之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是黄金时间;25分钟之后,学生注意力开始下降,进入垃圾时间。背诵、吟唱,理应放在黄金时间。可现在通常的做法是,背诵、吟唱在正式的语文课上没有地位、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书面做题,背诵、吟唱被挤到了课下,学生只能回家背诵或者挤占休息时间背诵。一堂语文课四五十分钟,居然没有五、六、七、八分钟的背诵、吟唱时间,而老师的分析、学生的做题,却要独占全部时间,岂不荒唐?

学习语言,主要依靠记忆与模仿。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忽视了记忆与模仿,根本难有成效。几十年来,不断有人盲目地、人云亦云地批评、挞伐所谓的“死记硬背”,这种批评与挞伐,在其他学科或许是对的,是正面的,,而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却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已伤及了全中国几十年语文教育的效率。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时期、任何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不敢大幅度地提升背诵的篇目数量与文字数量,反而是大幅度地削减背诵篇目数量与文字数量。

2 广大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不敢大张旗鼓、心怀坦荡、拿出专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吟唱,反而是大张旗鼓、心怀坦荡、长时间地在课堂上分析、讲解、做书面习题。

3 所有正规的语文考试,不敢加大考核背诵的赋分,不敢加大考核灵活运用经典文言名篇名言的赋分,反而是尽量减少对背诵的考核。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历史已经证明,背诵、吟唱强化,背诵、吟唱量增多,语文教育的效率趋高;背诵、吟唱弱化,背诵、吟唱量减少,语文教育效率趋低。我个人以为,背诵、吟唱的方法,是中国几千年多少代语文教师对世界语言教学宝库的卓越贡献。

当然,我不赞成“死记硬背”。可人们在持续不断批判“死记硬背”的时候,却把背诵、吟唱的卓越的教学法给否定掉了;而在否定背诵、吟唱的时候,代之而起的,却是中国语文教育几十年来,对深、细、透、全的讲解、分析、做题的全面推崇,当今已经到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地步。

弱化背诵、吟唱,降低背诵、吟唱数量,强化分析、讲解、做题,在过去六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新中国几代青少年在中小学语文课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高考与中考,应该适度减少社科、科技类说明文的题量与赋分,适当减少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题量与赋分,减少小写作的题量(目前高考试题小写作题量有增大增繁的趋势),而加重考核文言、古诗词背诵的题量与赋分。另再创造一种新题型——专门考查中学生对于文言的运用能力,比如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用文言名句去概括、描摹、评述这个场景,或者自写晓畅的文言概括、描摹、评述这个场景,即不但考核文言、古诗词的背诵,还要考核对于文言、古诗词的灵活运用。

四、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白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血脉关系,明白学习文言之于白话的极端重要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文言是“核心语言”,白话是“衍生语言”;“衍生语言”是依附在“核心语言”基础上的。那些白话文写作出色的作家,大都是文言底蕴特别丰厚的人,他们大都在青少年时期都熟读或背诵了海量文言、古诗词,所以,他们成年后写出的现代白话文,往往简洁、素朴、凝练、雅致、灵动、自然、言简意丰,往往一字文言力顶干钧,一句诗词活色生香。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茅盾、巴金、郭沫若、老舍、张爱玲等现代白话大师,之所以能在1 949年前的“他们人生的青年、中年时期”,挥笔写出那么辉煌、灿烂、流传千古的白话文篇章,全部得益于他们在1 900年前后的“他们人生的少年时期”饱读、饱背了海量的文言、古诗词,他们成年后在自己的白话文里,全部借鉴了文言、古诗词的语汇、章法、意象、布局、气韵。换句话说,正是中国古代的文言滋养了、培养了中国现代的白话大师;再换句话说,青年、中年、老年的白话文之所以写得通灵剔透,全部得益于少年文言底蕴深厚、扎实,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所以,少年时期,多学文言,“似难实易”,最终效果是“事半功倍”;少年时期,只学白话,“似易实难”,最终效果是“事倍功半”。

回答第二个问题。你的问题大概意思是,文言给人的印象是,思想内容陈旧,远离现代生活,语言文字繁难冷僻,难认、难解;这些,跟培养现代学生的自由精神、个性,似乎是对立的、矛盾的。

其实不然。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

一、语言是人的精神、个性的根基。

人的精神自由、个性舒展,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而是建立在语言根基上的;没有语言,人的精神自由、个性舒展无从谈起。或者说,一个人,连一种语言都没有彻底掌握好,精神如何自由、个性如何舒展?一个人,彻底掌握了一种语言,对这种语言的语汇积存十分丰厚,能够娴熟、灵动地驾驭这种语言,那么,他的精神才“凭言”而自由,他的个性才“凭言”而舒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语言是人的精神、个性的翅膀。

那么,怎样才能彻底掌握汉语,积存丰富的汉语语汇呢?就是大量学习文言、古诗词,尤其在1 8岁之前(13岁前更加重要)。学好了、学透了汉语的文言、古诗词这种“核心语言”,那么,再学白话文就容易了,差不多就能掌握汉语、灵活运用汉语了。

二、所谓文言、古诗词禁锢少年学生的精神自由,不利于少年学生个性舒展的说法,历史证明,是没有根据的。比如,上面我们所说的现代白话文大师——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茅盾、巴金、郭沫若、老舍、张爱玲等,他们青少年时期,饱读、饱背了大量文言、古诗词,不但没有禁锢他们的精神、个性,反而使得他们的精神、个性更加自由、舒展,他们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精神解放的先驱,反而证明,汉语的文言、古诗词这种博大精深、灵动的“核心语言”,有利于滋养而不是败坏、活化而不是腐化、舒展而不是禁锢青少年的精神和个性。

回答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文言教学的情趣问题,情趣又连着效率。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古诗词涵养。

那些觉得文言、古诗词难教、难学的,多是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很少觉得文言、古诗词难教、难学,中老年教师反而对白话文教学不感兴趣,而对文言、古诗词教学却特别“上瘾”。不少中老年教师的文言、古诗词课,学生大都喜欢听,因为他们讲得有趣、有神、深入而又浅出。这是为什么?这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的问题。

是否可这么说:对文言、古诗词的喜好程度,代表了一个人的汉语修养程度,代表了一个人的汉语水平。一个教师如果不喜欢文言、古诗词,那么,他真的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语文水平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将白话文比作流行音乐,那么,文言、古诗词就是古典音乐。一个只喜欢、只欣赏流行音乐的音乐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音乐教师。同样,一个只喜欢、只欣赏白话文,而不能发现文言、古诗词的美妙的语文教师,也不能算合格的语文教师。流行音乐有流行音乐的美妙,古典音乐也有古典音乐的美妙,文言、古诗词亦如此。

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文言、古诗词,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由衷甚至铭心刻骨地喜欢文言、古诗词。教师必须走进文言、古诗词的殿堂,登堂入室。它的博大精深、精粹、精美、精妙,需要你自己细细体味;慢慢地,它把你的灵魂都“勾引”住,那时你真的会“上瘾”,你就会疯狂爱上文言、古诗词。

做到这一步是根本的。这样,你才会用文言、古诗词的妙处去“逗引”“魅惑”你的少年学生,用汉语的至纯至美把学生的灵魂深深牵引住。

其次,文言教学的方法要改革。

教材中文言篇目的选择,要突出语言的经典性、故事的情趣性、文字的可读性,要把文言思想教育意义放在第二位。教材的编写者,还要对每篇文言进行创意设计,意趣结合,方便一线教师,或尽量提供鲜活的、动感的教学素材,让教师自己创造。

文言的教学,要“静动结合、古今结合、理性与感性结合”。文言本身似乎是静止的,教师却要采取灵动的方法;文言课文是古代的,教师却要借助现代的手段;知识、能力是理性的,而学生却喜欢感性的教学过程。总之,用一切手段,让21世纪的学生走入文言、古诗词的殿堂。让文言、古诗词入其眼,入其心;动其口,动其手,动其魂。拙著《韩军和新语文教育》中也有几篇文言、古诗词教学实录,有教授李商隐的《隋宫》的,有教授杜甫的《登高》的,有教授苏轼的《赤壁怀古》的,有教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其中的方法可供大家参阅、批评。

二、关于教育对象

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而“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传统。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困惑:“新语文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具有现代精神的“新人”?

韩:“新语文教育”的回归传统,是回归千年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的传统,是用传统方法来培养掌握了汉语母语的现代“新人”。

回归文言,是为紧紧扭住汉语的“核心语言”,以提高现代少年学习“写白话”的效率;回归吟唱与背诵,是强调对精粹语言的深层感悟,来诱发现代少年的语言模仿与创造力;回归读书,是以举三反一来弥补举一反三之流弊,让现代少年在广见博识的基础上识见广深。

其实,“新语文教育”回归传统,并非否决、背弃现代,而是以培养现代新人为终极目标。

“新语文教育”提倡重视文言,还有一个主张“要写白话”,就是“重文写白”;我们只是通过文言来学习“写白话”,绝非全盘复归文言教育。“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做现代人,学写白话,“新语文教育”反对现代学生用文言交流,开历史倒车。

“新语文教育”提倡背诵、吟唱,还有一个主张是“咬文嚼字”,就是主张精粹、精妙的语言文字,还需要师生细细咀嚼、品味、共同讨究,而并非一味主张摇头晃脑地吟唱、死记硬背。

“新语文教育”提倡大量读书,“举三反一为主”,还有一个主张是“举一为辅”,“新语文教育”从来没有反对“举一反三”,并非只让学生读书、教师从来不举一。

所谓做现代新人。我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母语掌握得非常好,能快速、精确阅读,能快速、准确表达,记诵了大量经典诗文,读大量名著受过精神陶冶,我觉得,他就具备了现代人所要求的基本语文素质了。

“新语文教育”提出回归传统,就是拣拾起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现代学生的现代语文素养。

用不恰当的话来说,语文教育如果是“世俗的生产”,培养现代社会具有现代精神的新人就是“神圣的革命的召唤”。只有也只要,抓好了语文教育的“世俗生产”,才是也就是,最好的“神圣的革命的召唤”。

三、关于教学方法

朱:在2010年4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论坛”活动中,您做了一节主题为“诵读辨写”的示范课。在课堂上,您给出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背诵。您自己也诵读了《致大雁》的几个段落。请问,“新语文教育”下的阅读教学,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韩:先说状态。“新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先把读书放在第一位。

读书是人的生活,是一种非常自然、随意、轻松、快乐的人生状态,是一种享受。读书,如果时时刻刻想着效用,那么,就非常累,压抑,

沉重,所以,先要把所谓的“效”——立竿见影的“效”、考试分数的“效”放在一边。既然读书是一种人生状态,那么,就应随时随地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人生习惯,成为每个学生的生活常态,成为每个班级生活的常态,成为语文课的常态。

如此,学生的泛读就得以展开,博览群书就是最平常的景观,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就非常自然,如此,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精读)的必要的前提。

也就是说,“新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广见博识而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的,没有读书的“文化积淀”,学生在具体的篇章阅读(精读)教学中就不可能形成“文化联想”与“文化想象”。

想想,如果学生一直读书极少,整年面对的就是课本、练习册、《读者》、某某晚报、某某文摘那几本书刊,学生没有基本的“文化积淀”,也就不能展开基本的“文化联想”与“文化想象”,想让学生的阅读(精读)能力有较大提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说乐趣。做任何事情,没有乐趣,就无法做第二遍,更不可持久。阅读教学几乎是贯穿整个语文教育始终的一种“漫漫长跑”,语文教育的路途有多长,阅读教学的路就有多长。时刻让学生在我的阅读教学中保持一种乐趣,是我追求的。所以,构造乐趣课堂,避免枯燥乏味,太重要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氛围,需要幽默,需要师生共同“唱念做打”“摇头晃脑”,需要教师全副身心的投入,需要人格魅力,需要教师调动丰富的素养,需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每个细节……

最后才是方法。有泛读的方法,有精读的方法。

我只说一个小方法:避免面面俱到讲析,寻找精微的细小处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方法。

举例来说,我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抓住一个细微的小问题,统领全篇。这个问题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是这样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同样也是写三国,却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同之处是两个字:一个称人物为“英雄”,一个称人物为“风流”,为什么苏轼不用“英雄”偏偏用“风流”?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细微的“水花”,我就靠这个细微的“水花”,掀动学生思维,掀起“洪波巨澜”,统摄《赤壁怀古》全篇。

再比如,讲授鲁迅的《药》,我抓住五个道具:(1)满身油腻的灯盏;(2)发光的茶桌;(3)满幅补丁的夹被;(4)大铜壶;(5)橄榄。这五个小小的、不起眼的道具,被大多数教师忽视,更被学生忽视。这些无言的、小小的道具,其实一直都在“说话”,都被鲁迅安排了含义,都暗中指示着某种意义。我就让学生探讨,以此统摄对《药》全篇的阅读理解。

这种做法,小处开口,进入洞天,文章再长,都避免了耗费时间,避免了讲滥讲全,更培养学生的慧眼。

四、关于教育现状

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分别于200 3年和2003年颁布,中学语文教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几年过去了,您认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

韩:我个人觉得,大概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尊重与回归传统不够。

我指的是大小两个传统。大传统,是两三千年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小传统,是叶圣陶先生等先贤1949年前所初创的语文教育传统。这两个传统结合,就抓住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规律。

概括来说,“大传统”指的是,大量阅读,背诵、吟唱、抄书,不求甚解;“小传统”指的是,读读诵诵,讨究讨究,再读读诵诵,再讨究讨究。

上世纪40年代后,中国语文教育几乎彻底抛弃了大传统,而对小传统又缺乏深刻的洞悉、烛照,再加上各种波折,使得中国语文教育越来越偏离这两个传统。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育,仍有小曲折,但大体是越来越近地靠近这两个传统。

这个问题,不只是2001年、2003年以后的问题,而是40年代之后就有的问题。40年代之后,中国语文教育可用三句话概括:第一,一直是西化的历史;第二,一直是“非语文因素”持续冲击语文教育的历史;第三,一直是“语文教育传统之舟”沉没、追寻、打捞的历史。

第二个问题,“理论家”喧嚣,实践家沉默不语;“教育家”鼓噪,语文家沉默不语。

“理论家”“教育家”抢夺了这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话语权,而实践家、语文家却退避三舍、沉默不语。

所谓实践家,指的是长期在中小学第一线辛苦教学、卓有成效、经验丰富的一大批语文教师;所谓语文家,指的是教授中小学语文课或教授大学语文课非常出色,同时自己的文章又写得非常出色的“语文人”。

我们语文教育改革的话语中,长期缺乏这些实践家、语文家的声音,舞台上缺乏他们的身影。而那些占据舞台的“教育家”“理论家”们,极少或干脆没上过一天中小学语文课,有的即使上过,也十分蹩脚,但他们却自以为是,自奉专家,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鼓噪、喧嚣,指手画脚。

2001年、2003年以后,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又走过了一番曲折,与此有关。

第三,语文教育华而不实、繁而不简的现象,一时间不可遏制;语文高考、中考改革停滞不前,短时间难有改观。

朱:您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

韩:一、敬畏传统与先贤,阅读传统与先贤,继承传统与先贤。二、躲开“教育家”“理论家”,聆听实践家、语文家,用课堂来说话。。三、无论教学、考试,务实去华,删繁就简,趋拙避巧。

上一篇: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讨论式教学初中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