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生产生活施加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遇到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笔者试图就此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品德 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的互动性和全球性导致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出现极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缺少甄别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不良影响。“网瘾少年”、“网络暴力”等都是这些不良影响的体现。网络的发展已经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并且,作为对新兴媒体的控制和引导,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对网络进行调整。但是,网络报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向众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展示着新奇、诱人、甚至荒诞的信息。因网络的互动性和快速性,这些信息被快速而全面地传播开来,并与影视、广播、报纸等旧有的主流传媒争夺市场。对于在“应试”和“正面”的思想教育中长大、习惯于接受现成观点和结论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而且,这种网络传播因为具备更大的选择性和更强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网络的社会性和隐蔽性,导致人们难以察觉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导致其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难以显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观点比较敏感,并经常有意探索所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网上所充斥各种信息却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网络上真实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中的真实世界容易导致青少年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会对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及学业发展。

3.网络的直接性、效率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使人们方便从自身出发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生活的改进,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网络对青少年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它逐渐地占据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多阵地。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和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教育学生的效果比一般的道德教育方式效果要明显的多。

二、青少年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网络的普及以及多种文化的冲击,当前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海量的网络信息获取容易,甄别困难,尤其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预防“网络毒品”危害,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庞杂,即使是成年人甄别起来仍显吃力,更何况经验阅历都尚未积累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众多的社会负面消息的传播,更容易使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不牢,甚至发生畸变。而且,网络上的众多色情信息以及新近发生的“艳照门”、“脱衣门”等事件,极易使青少年思想发生变动。

2.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为了尽量减小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网络游戏虽然对开发青少年智力有助力,但是,因为游戏的吸引力,又导致青少年容易深陷入其中,从而导致生活学习的节奏发生紊乱。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青少年的控制能力,减弱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扩大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从而使青少年能够控制网络游戏,而不再对网络游戏畏避如虎。

3.应对各种文化的侵袭,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最容易接受不同的思想流派,甚至是西方文化的糟粕,因为其的与众不同,更容易被喜欢特立独行的青少年所喜爱。只有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教授青少年去伪存真,辨别西方糟粕文化,才能有效避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偏移。

三、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1.以心理诱导为中介,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网络的交流方式已经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认可,有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上网时间最长的人群之一。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起到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涉世不深、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特点,但同时他们还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旺盛的特征。如果从心理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的信息平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筛选出网络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及时将最新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故事发到交流平台上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要开发多种渠道。博客、论坛等互动空间,QQ、MSN等即时交流,都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博客和论坛,更是因为方便学生隐秘地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并且这种解决方式可以被其他师生借鉴而备受学校师生们喜爱。学校可以组织力量形成自己的博客、论坛圈子,互相研讨,共同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2.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利用网络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学校是关键。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获取知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目前,学校大多已经建立起了校际局域网、开放网络教室等网络硬件,可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天地,并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师生共同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结合教育教学积极上网、文明上网。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很多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的直接影响者。父母对网络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有些家长盲目抵制网络,强制孩子不要接触网络,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家长联系制度,教师作为中间人,多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莫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总之,基础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因为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能够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地处理好上网与学习、上网与生活的关系。学校要趋利避害,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校园网,要经受住网络时代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

参考文献:

1.曾保春.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2.山西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调查协作组.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J].山西教育科研通讯,2005,(11).

3.赵锦权.体验性教育理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加强青少年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加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联系,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成为重要课题。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利用自有场地、优质师资、免费艺术培训等终身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了艺术教育进校园、学生课余进社区中心学艺术等活动,对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免费提供指导和培训。如此一来,在高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利用终身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要挖掘艺术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创建学习品牌。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夏庄街道传统民乐艺人演奏的崂山道乐由于缺少组织和经费等诸多原因,逐渐淡出舞台,面临失传的窘境。为了传承民乐艺术,创建一种有效的终身学习形式,夏庄街道决定创建“乐润学堂”,开展民族器乐培训活动,发挥老艺术家们的传、帮、带作用,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免费开展民乐培训。为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特聘请多位传统音乐专家和学者任教指导。学堂利用节假日时间,开设了二胡、笛子、扬琴、琵琶、葫芦丝等10个面向青少年的培训班,3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近几年,学堂又增加了古筝、扬琴、三弦、古琴、大提琴等培训班,现面向青少年的培训班达到20个,学员增加到400余名。

随着乐润学堂不断发展壮大,青少年学员演奏水平不断提升,艺术团逐渐活跃起来,各种演出比赛和社会公益活动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多元的学习内容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艺术学习,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开展青少年艺术教育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学生参与不足、街道发展不均及教育项目较少等。虽然近几年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当下争升优质初中、优质高中、理想大学的背景下,学生升学压力依然很大,“不管学什么都不能耽误学习成绩”的思想挤压了青少年发展艺术爱好、投身艺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发展水平不一,侧重点不同,使社区教育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青少年艺术教育水平;而且目前社区教育中心对青少年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等少数几个方面,项目较少,满足不了青少年艺术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整合、拓展终身教育资源,制定适合青少年发展的艺术学习策略。一要整合终身学习资源,培养艺术学习兴趣,大力宣传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艺术教育的文化环境,为热爱艺术的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和学校可利用百姓乐园、国学公园、区图书馆等终身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艺术学习。二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推行在青少年艺术教育方面成功的做法。例如:指导各社区教育中心开展青少年艺术学习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艺术学习提供上门服务,节省学生宝贵时间;开辟专门学习室,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学习场地;挖掘当地音乐、书法、繪画等方面的优秀艺术人才和百姓学习之星,为青少年艺术学习提供优质师资;积极创建青少年艺术学习品牌,形成艺术学习团队,提高艺术学习覆盖面和艺术教育水平。三要拓展终身学习资源,促进艺术学习多元化发展,鼓励培训机构举办艺术类公益课堂活动。教育机构可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课程特色,与学校、社区协同合作,开展艺术课程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弥补社区艺术教育课程单一的不足,满足青少年艺术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培训机构、学校、社区三方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培训。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曹霁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论述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指出了大众传媒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道德教育 影响 对策

传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每天所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是传媒,同时传媒也在潜移默化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习惯。可以说,传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这个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他们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因此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构成挑战。

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他们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四、对策及建议

客观上讲社会应该切实从青少年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适时采取必要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护青少年。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门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加大组织管理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二是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治)。三是逐步将政府的某些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和司法程序,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四是将青少年的媒体保护问题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五是政府要对媒体传播采取审查定级和特别准予制度,如美国新研发使用的V-Chip技术,电视台在播放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节目分类信息,观众可预先输入设定要求,例如若接收到成人类别的节目,电视机便会自动转台或关机。在香港特区政府草拟的《广播条例案》中,包括一项新政策规定,即要求“本地收费电视服务”及“其他需领牌照的电视服务”,必须设有家长锁码装置(即V-Chip)。类似的应用于电脑网络系统的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实践证明,依据纯技术手段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在一定意义和范围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某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了最有力也是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而已,接下去尚需深入一步,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在青少年教育和权益保护中向来占居突出重要的地位,在青少年媒体保护方面依然如此。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都主要是在家庭中与其频繁接触的。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否则家长便不能很好地教育和保护好他们的子女。或许,霍尔在本世纪初所说的那段话即是一个预言:“当青少年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他是航行于波浪滔滔的大海之中。……如果青少年要闯入成人的王国,他必须在其道路上努力、战斗和猛攻。”社会有责任帮助这些青少年,这不仅是为了青少年,也是为了社会自己。大众传媒发展将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要正确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者单位:朔州广播电视台 山西朔州 036002)(责编:郑钊)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从情感上接受法制教育,而且培养了青少年在法制教育中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可采用团体式、小组式或个别式模式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意志力”“责任感”“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责任感,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挫折应对能力和生命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青少年提高法制信仰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符合新时代下法治国家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犯罪人员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大部分青少年都有过违反学校甚至社会所制定的某些规则的经历。如今,单纯的法制教育难以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情感接纳”的保障,也是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法制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学校应以目标为方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生需要及现状,组织专家共同开发本校法制教育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弥补教材中的缺陷,在整个法制教育过程中关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在法制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减少青少年因心理疾病而违法犯罪的数量

青少年时期是整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好时期。然而,青少年在面对日常生活、学习、情绪调整、挫折等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烦恼,尤其是在社交方面,青少年容易在一些负性事件中扭曲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表现厌恶或敌意。青少年出现的这些行为很容易致使他们改变“初心”,甚至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不良行为,进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

2.有利于促使青少年自觉将法律观念融入生活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学校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越來越重视法制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践行法制生活理念,让每个青少年处处守法和明智用法。青少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具有“可塑性”和“易受暗示性”,学校教育者可抓住这一特征,通过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向青少年普及各类法律知识,以弥补青少年缺失的法制观念和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

3.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强化法制意识

大多数青少年虽然思想活跃,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普遍存在自控力差、自律能力差、情绪易浮躁等特点。青少年容易受同伴的价值观影响,或者易被错误观念驱使做一些抵触法律的行为。学校或者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适当矫正一些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让青少年学会对社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做到“心中有法”和“有法自保”,以便青少年在面对负性事件时能克制冲动和理智对待。

4.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从而促使其形成坚定的法制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可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而坚强的意志力是产生坚定的法制观念的基础和前提,故学校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力在法制教育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回顾以往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很多是由于抵挡不住诱惑或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人生歧途。因此,学校要开展各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

(二)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多样化的法制教育主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法制教育中涵盖很多关于“人性”的教育问题,具体大致可从法制认知上和守法用法行为上体现出来。在法制教育中谈到“人性”就避免不了谈生命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主题之一,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能强化青少年“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除此之外,“理性对待他人”“学会自控”“意志力”等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品质、情绪行为自控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等重要心理品质,故可以说多样化的法制教育主题本身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着客观的联系,这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

2.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

首先,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这就需要青少年对自身的不良社会行为加以克制和反思,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学会用理解包容的心态和善意的举动去处理周围的事件。

其次,在法制教育中都会结合青少年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民风民俗来开展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活动,而青少年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通常比较积极,这种积极的态度促使青少年对法制有更深的体验,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品质。

二、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也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我们不能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严重失衡的未成年人,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减少社会犯罪和维持社会安定。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个别差异,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心灵成长。青少年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会有一些与自己心理冲突的地方,这就很容易动摇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在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在心理教育上将青少年合理的法律认知和情绪体验引导到个人的信仰中去。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应对、意志力培养、尊重生命、责任感培养四个方面的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法制教育必须开展的关键内容。

(一)挫折教育

有效的挫折应对方式是维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挫折应对方式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体验和反复磨练。西方大多数教育学者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未成年时期反复受挫和成功解决困难中获得的,青少年会在克服挫折后拥有幸福感。在法制教育中,青少年在面临挫折时应积极采取社会和道德认可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采取消极粗暴的方式去应付,因为这种方式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法制教育中青少年挫折应对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提高青少年挫折认知水平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学校教育内容逐渐增多,很多青少年无法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会出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许多挫折。倘若青少年因挫折而厌世,将对社会有潜在的危害。故学校应将挫折教育与法律教育联系起来,使青少年领悟到不良挫折应对方式的法律后果对自身和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使青少年将挫折作为自身成长的资源,这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挫折认知水平。

2.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

不同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接着也就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青少年心胸狭隘,功利心强,只要出现小挫折就容易紧张不安或者退缩,甚至会被不良同伴教唆而去做出违法行为。家校应该联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教会青少年挫折应对技巧,开展多样化挫折应对主题活动,定期邀请对青少年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到校介绍抗挫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挫折应对能力。

(二)意志力培养

青少年通常精力很旺盛,往往情绪易激动,控制情感的能力也较弱。大部分青少年即使知道不能在挫折事件中放弃自己,但常深陷其中困惑而难以摆脱。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意志力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青少年要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人间冷暖,经过自我的心理调适和他人的开导,才能逐渐培养起坚韧的意志力。否则,青少年容易因丧失自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在法制教育中从心理健康角度来探讨意志力的培养更有效果,具体有以下两点。

1.促使青少年深刻感受意志力的作用

学校教育者要理解透《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精髓,将该法常识普及给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一个基本的法律观念,并学会用观念为意志力传输动力。另外,教师还可安排青少年在体育课期间跑步半个小时以上,但不必要求青少年一定要跑完一个小时,以让每位青少年能深刻感受自我的意志力。

2.提高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意志力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鼓励青少年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当然活动要保障安全,在活动后要求青少年必须承受失败的打击,还要坚持做下一项挑战性活动,一直到青少年胜利为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常开展的“游戏体验”。在青少年参与活动前要给他们明确规则和惩罚措施,然后在活动后帮助青少年在认知上将收获迁移到法制思维上,使他们懂得守法的重要性和敬畏法律,以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三)生命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短暫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如何在生命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美的光彩,这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发现犯罪青少年无一不是生命意识淡薄,他们不了解生命对于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不知道尊重他人生命,甚至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他们犯罪最重要的根源。

在法制教育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尤为重要,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国外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就是为生命发展而开始行动,教育肩负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各种与生命有关的教育,需要引导个人从意识和行为层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青少年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偏幼稚和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特征都可能诱发他们发生“砍杀人”的事件。学校应抓住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课上通过展示各种案例和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生命观,并借此从法律的角度深化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

2.促使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青少年具有情绪不稳定、做事冲动和自尊心强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青少年稍遇指责或被挑逗时就容易攻击他人,甚至杀害他人。另外,还有一些青少年通过“自杀”方式来实现对父母的惩罚,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也会导致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如高空坠楼。结合我国目前青少年所出现的这类行为的心理特征,学校或社会要加强生命教育内容的宣传,多邀请法制校长等相关司法人员进校开展生命教育讲座,在学校各类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理念,以唤起青少年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责任感的培养

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几乎停留在服从或认同的层面,他们很少将法律内化成约定成俗的信念,这就很难形成责任意识和社会共识。在法制教育中学校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培养青少年责任担当意识,在团辅活动中每个青少年都能初步感受到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希望通过教育,他们能将这种感受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逐渐培养起负责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法制教育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青少年的社会意识还显得比较纯真,他们在思想上容易形成片面和主观的判断,他们往往会轻视自己的不良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学校有责任提高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加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并针对异常行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注重矫正青少年在法制上的认知扭曲,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2.规范青少年社会责任行为

青少年光树立责任意识还不够,还要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教育者都应该引导青少年养成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好习惯,教导青少年哪些是不能触犯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当青少年出现社会赞许的“社会责任”行为,教育者可给予鼓励或表扬。必要时可与青少年协商制定“社会责任”协议清单,以规范青少年社会责任行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在法制教育中,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发展规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团体式教育、小组式教育、个别式教育。

1.团体式教育

团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依据性别将男女生各自组成团体,通过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有利于使青少年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

2.小组式教育

小组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青少年之間可以深入探讨法制理念中的心理冲突,也可以促进青少年学习和接纳社会规则,甚至促使青少年对法律道德形成一个符合社会理念的共鸣,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3.个别式教育

由于青少年个性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在接受法制教育中所表现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针对这些个别的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特殊的心理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他们在法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提供“量身定做”的教育干预,这种做法有利于规范青少年自身的法律行为。

(二)在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鉴以往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形式和成功经验,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校教育条件。

实施的途径具体有以下几种。

1.围绕着法制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开设心理课

教师在心理课堂上可以围绕“意志力”“生命教育”“责任感”等主题来开展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着重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使各个法制教育内容紧密衔接起来,要体现出完整性。另外,心理课上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如采用“游戏”“讨论”“分享”等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理解法制思想。

2.通过校园心理剧传播法制思想和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青少年在生活中通常会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有些青少年对法律会很困惑,有些会惧怕,有些甚至因无知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生活中的这些案例就可以作为校园心理剧的素材,学生通过扮演心理剧中的角色,不仅可以体验法制的威慑性,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里自觉抵制不法行为,更重要的是让观看心理剧的青少年深刻理解法制学习的重要性。

3.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使青少年内化法制观念

教师将法制中部分内容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内容,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方法引导青少年初步感知和体验法制对自己的影响,并促使青少年正确应对心理困境,同时改变之前对法制的错误认识和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从而实现青少年内化法制观念的目的。

4.对个别学生在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在法制教育中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认知失调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发现在书上所学到的一些法律知识和自己观念中的有出入,而自己又无法在认知上调整过来。青少年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寻求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求助,不然可能会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尤其对于那些缺少家庭关爱和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他们容易在犯罪中寻求自身缺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5.借助以“法制心理”为主题的黑板报宣传法制思想

学校和社区应该积极宣传法制思想,传播正能量,为法制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目前黑板报是我国各社区普及法制思想常用的手段,然而,青少年是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群体,各社区和学校应当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制作相应的以“法制心理”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便能吸引更多青少年自觉加强法制学习。

四、结语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责任感,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挫折应对能力和生命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青少年增强法制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符合新时代下法治国家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媛.当代初中生法制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书明.健全中学法制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Z1):7-9.

[3]庄伟民,侯占英,赵领军.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43-44.

[4]郑巧东,蒋志城,江平.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意识与心理健康研究[J].兰州学刊,2005(2):294-297.

[5]胡静娴.打造阳光心理 增强法制实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48-49,64.

[6]陈柏林.如何在法制教育课中渗透心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50-51.

[7]王世忠,徐育红,王旭飞.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和预防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36-237.

[8]王瑜.青少年法律意识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34):152,158.

[9]胡孟丽.谈生命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5):57-58.

[10]李琼瑶.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37-39.

[11]刘博敏,刘丹.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与职业,2015(12):53-55.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572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现,母亲的作用从辅助到主导,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言传身教到技能培养,从照顾到教导,从迷茫到清醒;从无序到有序,从传统到现代再到传统,从困惑到超脱,从管理到伴随,从生活辅助到精神塑造,从性格到品格,从生活到思想,从言行到三观,其角色值得研究,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母亲地位的变迁。

关键词:母亲;青少年;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是从不成熟的童年期走向成熟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灵在不断丰富,情绪在激烈波动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心理上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常常出现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母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母亲在一角色的作用,首先分析青少年时期的特点。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自我闭锁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等多个方面。在具体教育环节,要注意这些问题,顺势利导。

二、母亲角色

(1)传统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相夫教子被设定为女性的基本责任。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母亲身上有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更能注意到孩子的发展变化。但,在传统家庭中,母亲的地位较低,做决策的是父亲,事情不管结果如何,父亲都是对的,母亲都是错的。在传统上,母亲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孩子受母亲的影响较小,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2)后现代。改革开发以来,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凸显。传统教育和后现代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几个交锋后,我国青少年教育,从传统教育直接转入了后现代教育的行列,后现代思想快速占据主流。伴随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直接转变为无法阻挡的爱,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需求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

三、母亲教育重点

(1)生活照料中的教育。在后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母亲不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起居,而且承担起孩子语言、认知、感官、性格、行为习惯等等的训练和教育,生活中一切都由母亲代劳。后现代教育,生活照料太多,孩子独立性不强,而任性较强。母亲应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不要让他逃避、推卸责任。(2)行为习惯教育。在后现代家庭教育中,要注视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母亲的示范效应。母亲一定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3)情绪情感教育。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的健全离不开母爱,她滋养着孩子,安抚着孩子的灵魂。母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性格脾气,母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心中的焦虑,母爱能让孩子学会宽容、忍耐和理解。

四、母亲教育特点

(1)工作细腻,有利于提高子女智商。母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一改传统教育的家长制和家规体系,作为女性,母亲工作普遍仔细,感情细腻,对孩子和顺,关爱倍至,投入增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接触社会机会多,认知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出的孩子智商普遍提高。(2)性格柔和,孩子暴力倾向较弱。母亲性格一般比较柔和,对孩子比较关照,很少有暴力行为的示范效果,孩子一般暴力倾向较少,子女一般比较本分,不惹是生非,相对比较文静。男孩子相对缺乏男子汉气概,女孩子相对独立。(3)热爱生活,理想目标比较现实。在母亲的带领下,子女相对更加投入具体生活,对于平静的家庭生活比较熟悉,理想抱负相对不如以前远大,目标更加接近实际。(4)过分溺爱,子女独立性相对不足。在母爱的呵护下,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身手,依赖性较大,独立性相对不足,有时缺乏责任感,关爱他人的能力不足。(5)观察和分析事物,正能量不足。女性相对弱势,容易从不利因素着手,在母性关怀下,看待事物更多地看到负的一面,正能量不足。面临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积极面对,千方百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容易怕事,少魄力。(6)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成长在幸福中,习惯于好吃好喝,很少从事体力劳动,一旦遇到困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7)彷徨心态较重,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在母亲的教育下,子女容易两难抉择,一方面自身动手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弱化。另一方面,对于外物又完美心态,其实也是彷徨的,想尽善尽美,又左右为难。

五、母亲教育改进

(1)改进方向。1)提高子女自主生活能力。在母亲教育背景下,要加强子女自主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专门安排有关活动或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孩子意识到,生活和工作的差异,家庭与社会的差异,付出和获取的关系,并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孩子对父母培育投入的理解和执行。2)加强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在母亲教育为主的条件下,应加强孩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让子女意识到家庭关怀是一种保护和临时性的环境。3)强化责任心。在母亲百般呵护下,更要关注责任心的培养,不能因为对子女的爱,减少了孩子的责任心培养,责任心的培养也是一种关爱,一种负责人态度。4)加强自控教育。在母亲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得风得雨,万事皆备,太多的满足了自身欲望,而自控能力略显不足。要加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切记万事有度,超越原则,得陇望楚,过分张扬必然有其反作用力。(2)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很多,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结合孩子自身情况,首先发现孩子爱好、特长和优点,做好扬长工作,发挥子女优势,让孩子找到自信,不断积累成就感,责任感和攻坚能力,提高孩子的能力和韧劲。其次,帮助孩子查找不足,尽量补短,实在难以弥补的,要让孩子避短,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优势集成,共赢和发现友谊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孩子思想自由,追求平等,发扬民主,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防止我行我素,个性十足。既要实现多元化发展,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要识大局,得人心,有原则,懂规范,做事有本有眼。青少年的培养一方面关注其生活质量,造就青少年感情细腻,处事智慧,另一方面防止形成老爷思想,小姐脾气,形成难以管理,难以担当大任的局面。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性,责任感,吃苦耐劳,自控能力。(3)改进评价方法。从效率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取得的成绩,获取的效果,利用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完善的标准体系,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估青少年培养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改进。从方向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方向与个人潜能、资源禀赋的关系,看是否充分发挥了青少年个人特长和天赋,充分发挥环境优势,造就一类人才。要多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科学评价发展方向问题。从适应性上评价,评价青少年培养的社会适宜性,让广大青少年与社会接轨,深刻认识到社会状况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关系。通过个人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的对比,采取适宜的方法,造就适宜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宁,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现状及其改进策略,吉林教育,2015.2

[2] 廉永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焦作大学学报,2014.9

上一篇:心理素质下一篇:素质拓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