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

2024-01-27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极为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企业能否具备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在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国际经济,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企业必须要适应当前资本市场给企业经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使企业经营与管理更符合市场经济新环境。本文简要分析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价值,以及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经济管理创新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经济效益最大化;挑战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7.32

金融危机最早源自于美国,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各个经济板块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金融损失,很多国家的外贸企业都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为此,企业必须要做好应对工作,避免出现经济负增长,给企业营造良好的未来发展空间。

1 金融危机与企业经济管理分析

1.1 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资产的持续贬值,使资本市场的经济可用量变得更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大量企业甚至处于倒闭的边缘,给整个区域经济带来强烈打击。从整体上来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在进行金融活动时出现的危机。金融危机不仅给金融领域带来了较大影响,而且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重创。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部分大企业受到了诸多惠利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其目的在于尽快恢复市场经济水平,但也造成了企业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金融领域的投资意向变得更加消极,最终受到影响的必然是实体经济和市场经济[1]。

1.2 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做到与时代共进步、同发展,这是确保企业经营发展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从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来看,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十分清晰。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可以让企业组织内部结构更加合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企业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这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文化体系的构建是极为有利的。

在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的就是企业价值表现,并以此为核心,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管理。例如,对企业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投资与融资过程、成本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在资本市场运作的空间。尤其在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更需要以财务管理为主导,以强化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使企业经济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更好的决策建议,并把握好企业前进的方向[2]。

2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价值分析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企业在经济领域做到“增值保值”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积极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完备、强劲的经济管理措施,给企业带来更可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企业走出经济低迷期,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规避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风险的关键措施。经济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对经济资产使用、配置等方面的科学化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经济管理覆盖面的拓宽。在此基础上,可以让企业各个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之间的黏性更强,这对于企业应对更复杂的金融冲击和经济挑战有着积极作用,能够提升企业自身识别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与效率,进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3 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管理意识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也不断提高这项工作的整体投入力度,但从整体上来看,部分企业对于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而且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领域的现代企业中。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优化调整,使经济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性,但却没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意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身不属于经济管理岗位,所以,不需要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这样便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整体建设受到较大阻碍,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推进,也会给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外,企业在進行经济管理时,由于意识形态合理性稍欠缺,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向不够清晰、明确。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缺乏战略性规划指导,对于长期的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忽视了经济管理与金融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站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开展相应的经济管理建设工作,这样不仅浪费了企业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还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整体效果和效率[3]。

3.2 经济管理体系合理性有待增强

在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要想真正规避复杂多变的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作为支撑。虽然各个企业都已经着手建设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经济管理体系,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合理性有待加强。例如,企业未能明确各个部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经济管理工作全部交由财务管理部门,给财务管理部门带来了极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

部分企业领导未能参与其中,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清晰,甚至在个别企业中还会出现企业所有者“一言堂”的现象,董事会和监理会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显,这样会使企业暴露在繁杂的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条件下,无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动态化管理。

3.3 经济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当确保经济管理模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适应性,突出对一切与经济管理有关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这样才能使企业经济管理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需求。虽然企业正在逐渐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依旧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

例如,企业未能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进行有效融合,这样便降低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收集能力与利用能力。在收集经济管理数据信息时存在效率低、内容少、准确性不高等问题,而且无法从深层次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挖掘与利用,这样便给企业经济管理建设带来较大不利影响。部分企业对于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注入量不足的情况,这样便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始终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部分企业缺少云数据库的建设,ERP系统应用效果也不够理想,无法对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实施带来积极帮助。另外,部分企业在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存在照抄照搬其他企业模式的现象,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有针对性的进化与变革,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自身[4]。

3.4 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养,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很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一定业务能力,但却对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无法推进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对企业在金融危机时代的经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部分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个别经济管理人员存在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等负面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

4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路探析

4.1 提高重视度,找准经济管理发展方向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企业必须要有积极面对的意识和态度。企业管理层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这一行为,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目标,将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的片面经济管理目标思想彻底消除,通过积极的创新和变革,使经济管理目标向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延伸,这是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企业需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对待经济管理活动,制定更为长期的管理规划。例如,企业要将投融资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将预算和成本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将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目标作为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国际化危机意识,将进出口贸易风险防控作为经济管理的关键点,为企业制定一整套完善、具有极高可行性的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和金融风控体系,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4.2 大力创新经济管理运行体系

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需要从创新经济管理体系的角度入手。例如,企业要创建独立的经济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企业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监督与评价。为了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经济管理机构要直接面向董事局或者监理会,不受到其他组织机构的约束,充分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独立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其他因素带来的不利干扰。企业要制定详细的金融资金检查机制,不仅要从事后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且更需要在预算环节和资金使用过程中进行评价与管理,确保企业金融资金不浪费,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针对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管理特点,企业需要增强内部组织间的配合与约束力度,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文化氛围,要落实人人参与的良好思想形态意识。单独依靠经济管理部门无法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很难在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带来比较好的风控能力,为此,企业必须要让基层员工也积极参与到经济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基层员工在数据信息收集、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4.3 做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管理层应当正视知识经济时代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要以饱满、积极的姿态推进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立,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通过该系统平台,帮助企业收集内部与外部一切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投融资决策活动提供详尽、准确的决策意见,这是企业当前急需的重要资源。

另外,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出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在部门间沟通与信息共享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经济管理相关数据信息的传递效率,保证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时效性。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基层员工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员工通过平台与企业管理层进行直接对话,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和投融资决策;另一方面要发挥出员工在经济管理中的监督和举报职能,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避免企业内部出现擅自挪用资金的情况,给企业经济资产营造安全的应用环境[5]。

4.4 积极打造具备极强战斗力的经济管理队伍

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冲击与挑战,也给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为此,企业应当将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作为经济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要积极推进员工培训和员工考核評价,给经济管理人员足够的发挥空间,要给每个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设计和规划,将其安置在最合理的岗位上,这对于提高经济管理人员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会带来积极影响。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针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引进具备较强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国际领域的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进而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

5 结语

新时期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极为复杂的工作内容,涉及的内容和方面比较广泛。为了能够让企业真正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必须要将经济管理创新实现常态化发展。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层重视度,找准经济管理发展方向,逐渐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做好人才建设和后备力量储备,推进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建立,完成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风控能力,给企业营造积极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何梅.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要点解析[J].现代盐化工,2020(03):100-101.

李专文.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时代经贸,2020(09):22-23.

石杭田.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探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9(09):109.

杨明.基于后金融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思路[J].纳税,2020(04):208.

王文彬.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J].营销界,2020(42):167-168.

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  朱静江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对长株潭产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战略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建设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程度越来越高。长株潭城市群有独特的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株潭产业集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关键。

一、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中偏东,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城镇最密集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称。长株潭一体化中产业集群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对在中部崛起中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的生态化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两个层面:

1.产业集群资源消耗大。资源消耗量最大的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首先,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目前唯一的水源是湘江及其主要支流,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水量的增加。其次,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开发区过多过滥,总规模超过投资总需求,引资难度加大,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据统计,至1998年,全地区14个开发区的总规划面积达287.93km2 ,起步面积72.24km2 ,而实际完成的开发面积只有37.96km2,开发区规模失控,引起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和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再次,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费仍将以煤为主,使得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湖南每万元工业产值耗用钢材、水泥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8倍和10~30倍。最后,长株潭地区的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资源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

2.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缺乏。长株潭地区出现产业集群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各级别行政区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等级体系,缺乏横向利益协调与互动机制,限制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长株潭产业发展的部门分隔、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存在,政府缺乏合理的规划、软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成为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在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与集群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存在的也基本上各自独立运行,没有与当地的企业形成良好的配套互动。这使得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群横向链条缺失,产业集群不能快速壮大。如长株潭的重型机械、机电等在全国闻名,但相应的配套的批发市场缺乏,大大减缓这些行业的资金流转、信息沟通,制约了这些产业的集群与壮大。

3.产业集群关联效应弱。首先,长株潭地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区域内引进的项目重复性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加工等产业同为长沙和株洲各大园区的支柱产业。其次,相同产业的各企业分布零散、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色尚不明显,集聚、辐射效应仍不突出,缺少大型龙头企业、著名高科技品牌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再次,产业集群链条太短,配套企业不齐全,严重影响集群效益。主要表现为区域内企业协作意识差,与本地的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缺乏竞力。据测算,湖南大型企业主导产品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在当地配套的比例不到30%。由此可见,长株潭地区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忽视产业结构内部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企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对这些资源开采的企业并没有进行集约型、生态型开采与利用。这种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粗放式经营的产业集群模式有悖于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称为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对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长株潭产业集群建立起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其面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行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正是要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模式,将对促进长株潭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动力。一方面,可把优化长株潭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另一方面,建设长株潭产业集群需要增加投入,可扩大内需、拓宽市场并促进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

3.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手段。长株潭产业集群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可树立和提高绿色形象,对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结合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1.建立以生态产业替换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解决广大民众的吃饭、增收和富裕,这些实际问题和长远生计得不到有效解决,生态建设很难取得持久的成效。因此,要形成以生态产业替换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构筑高效益的转换系统生态产业,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废弃物排放少,经济物质产出多。为此,应坚持科技促进经济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来推动物质的有效转换与再生,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充分利用和治污新工艺的推广,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第一产业则应发展有机农业,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开发重点,使其在农副产品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创造条件促使第一产业向工厂化、生态化和观光化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首先,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环境承载力下降,环境污染治理必须考虑区际协作,要求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个人等共同协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应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就是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范式,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通过产业生态集聚,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再次,应建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三市将以湘江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建立湘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管理机制,包括建立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以及跨行政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机制。

3.大力推广各类资本介入的多元投资战略。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污染治理, 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由于污染治理活动的排他性,靠市场机制对其资源配置是失灵的,因此治污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而生态建设可以通过产业置换,带来经济利益的高回报,吸引各类经济主体介入,如配合恰当的制度设计,引导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就会形成可持续生态循环经济。从现实情况看,在继续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调动民间及外部资本的投入,是推进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的重要举措。

4.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株潭产业集群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要逐步建立健全长株潭产业聚群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研究长株潭产业集聚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指标,还应考查资源和环境损失的状况,增设一些资源和环境约束型指标。加快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主动服务、超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全过程控制的工作机制,提高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水平;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有利于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环境友好型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天行,等.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7(4).

[2]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姜大源,李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肖杰仁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低碳经济是全世界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而在世界范围内提出的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进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满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合作的需要。本文将从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出发,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使用量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到21世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有效使用能源和环境保护将是我国在环境和资源方面将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随着国际社会和全球各个非官方团体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日益关注,全球气候治理的方案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调也在不断取得阶段性进展。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要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是世界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气候与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提出要把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和利用可循环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21世纪以来,在低碳环保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此方面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也相当重视。国内的一些重工业、高污染的内陆城市也开展了相应的实践。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的认识上和对低碳经济实施的具体措施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上也各有侧重。本文将在低碳发展的相关概念的综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控制最低限度对环境的污染,在以此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个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技术的创新、结构的转型和人类对环保观念的重大转变。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化石能、核能等多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手工作坊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世界各国重工业规模的无节制的不断扩张,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后续带来的多方面的问题不断地被世界各国所认识。随着大气污染、光污染、化学污染、水污染等的工业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城市”、“低碳理念”、“低碳制度”、“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等应运而生。经济与社会、能源、气候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可能将为全球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管理与创新技术,通过发展低碳型工业模式与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

与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前期的发展一样,我国的能源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相伴而行的。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大刀阔斧的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逐步显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年加剧。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大跨步的发展和外资企业在华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问题由沿海发达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内陆偏远的乡镇、农村急剧蔓延。现在,气候环境问题与能源发展问题一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生产和物资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对现有能源的需求和使用量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建国初期经济落后条件下的粗放型经济的大范围扩张,造成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整个社会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国家内各个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状况还不平衡,环境污染和资源滥用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还相对滞后,科技、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的现状仍是我国现阶段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全球范围内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起维护全球气候环境的义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出表率。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

在2008年的两会上,有与会代表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议题。他指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跻身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开发利用低碳理念和科学技术发展自身经济的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未来在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在国家范围内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针对此议题立项,国家下拨专属财政资金以支持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立刻开始着手开展与此相关的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8年6月,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低碳经济研究院,围绕国家低碳经济的开发、规划、政策技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有力的一步,成为国内低碳经济研发的领军团队。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低碳经济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新的清洁技术、替代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型城市设计和建筑;建设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鼓励民众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倡导绿色消费等。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惟有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研发低碳技术的发展,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在长期规划上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转型的过程发掘和培育出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合理进行国家产业规划

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将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要从关注产业结构以及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低碳经济的开发应该从我国现有的条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按照一定的发展阶段、有秩序的,有目标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尽快制定适应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朝着低碳方向转型,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国家产业规划审批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快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低利用率高污染企业的排放量,严格控制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各个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以保证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满足国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放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要严格做好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加快制定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形成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操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不同地区分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推进。把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范围中,通过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增强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减少碳能源的排放量,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碳能源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研究碳能源吸收技术,让环境空气中的碳通过特殊技术、工艺以各种吸收、掩埋的方式进行回收或再利用,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都比我国早,比我国发展更快,他们其中的一些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在建设经验上也比较丰富。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刚刚阶段,还处于投入较低、人员有限、技术经验不足的阶段。针对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出发,促进低碳产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大力培养相关科学技术人才,组成科技研发团队,从科技、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快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发展速度,加快调整我国现有的不合理的经济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3.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地理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多煤,少油,少气,是一个以煤炭能源消耗为主体的国家。目前煤炭在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还多。虽然近年来通过从别国进口,石油在工业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利用率已经有所上升,但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按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工业上以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这就需要我国在工业技术上得到改进,大力发展碳中和技术,在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前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以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我国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节能减排上,大力推进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速度,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从而推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能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气候、能源、环境合作的要求。因此,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发展规划等方面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取长补短,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在国内,也要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低碳经济,从各个领域和行业着手推广,在普通民众中达成广泛共识,让低碳经济深入人心,以形成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普遍认可度。以便国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提供基础和保障。发展低碳经济其基础是结合产业规划、制度支持、科研技术,调整国家的经济产业发展结构,要求国家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生产方式和民众生活模式,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当今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在综合国力上有所提高,能否在经济上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制度革新、产业调整和技术开发水平。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能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发展相协调,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建设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为改进全球的气候变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顿楠.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能源消费问题探析[J].北方经济,2013(16).

[2]刘元.浅析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碳博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3]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的文化制约及其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赵培华.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5]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70.

作者简介:曲娜(1993- ),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经济学专业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党在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中国化

回顾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迎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正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

1.1 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依旧落后。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从分析揭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入手 ,创立了一整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未曾系统解决而为当今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普遍遇到并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2 邓小平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快速提高经济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村和城乡发展布局不合理,农村经济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邓小平以实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走得更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邓小平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只以提高经济为目标,只考虑工业发展,国家发展将失去均衡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也失去了它真正的含义。发展是全面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

1.3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思想的论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我国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要抓住机会,乘风破浪,开拓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发展常态下的新模式。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强调的发展不是我国传统的发展,它强调的是均衡发展,不是以牺牲为代价的发展,实现新发展方式,各区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之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同享受。

党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的深刻作用体现,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才能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内容

2.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为了解决发展落后的局面,国家将主要任务放在建设工业生产上,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后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提出不同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家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要求,由简单的“物质文化”转化为“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更加全面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是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财富也要跟得上;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生态建设不能落下,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很不充分的问题。这既是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2.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

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協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经济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化进程取得瞩目的成绩,但乡村发展还不充分,只有加快“乡村振兴”才能达到“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思想既来源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也根源于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如果加速工业化,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与乡村的分工,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就会鲜明起来,将会造成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失衡,因此提出“由社会全体成员所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来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促进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思想是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城乡关系论”的实际应用。

2.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全球迅速发展,各国各领域各行业联系更加密切,挑战也更加剧烈,诸如战争、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性疾病蔓延、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你我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国共产党十九会议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阐述,并纳入《共产党党章》。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新理念, 其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以创新为动力, 引领世界发展;命运共同体解决的同样是南北差异问题,与协调性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之间开放发展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新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再现。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价值

3.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价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理论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在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具体化、人性化的特点,从“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提出新要求,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推陈出新。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将满足人民的新要求为目标,推动新发展理念,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具有实践价值。“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对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期望 ”。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在众多领域还存在短板,党中央从实际出发,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目标,对国家发展布局提出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的部署是为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发展的总任务。

3.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历史继承和最新体现”。1982年国家推出“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的政策;1986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的新规定;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9年“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2017年农业改革又提出新的方案,将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农业增收;2018年我国在新时代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问题一直是党关注的重点问题,从政策上的支持,到结构上的改革,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不断进步。“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三农”问题明确发展内容。农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治理是社会基础,农民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实践价值。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小康社会不仅强调小康,更注重全面。农业发展是我国的短板,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一旦农业发展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振兴”也推动了文化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促进乡村文明。

3.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科学的世界观。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国际问题“世界怎么了”,党中央进行深入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世界眼光,提出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符合最大公约数的科学判断,这一世界观既是国家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实践价值。它为构建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對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不再采用传统的战争方式来解决,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利益共同体的构建,突破了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差异,在国家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会让世界人民接受,也能成为世界各国在制定政策时所利用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曾蔚.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辉,曹峰旗.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及现实启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

[5]徐国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环渤海经济瞭望[J].2019,(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陈玉斌,刘友田.新发展理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9,(02).

[8]常春,逄奉辉,沈旭,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627).

[9]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05).

作者简介:夏爽(198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是否构成刑法中的犯罪在司法实务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严格地从法教义学的角度出发,此类行为违反刑法相关规定,而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此类行为虽有侵犯市场经济秩序之虞,却没有造成对社会法益的严重侵害。对此类犯罪的构成要件解释,必须明确受到侵害的法益,同时区分行政法与刑事法的相互关系与边界, 最终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股权转让  土地使用权  集体法益  法教义学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009

土地的供求关系一直是决定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土地具有国有性质,取得土地的合法性是一切有关房地产行为有效性的基础。1995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下简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作出了规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27条,更是明确规定了违反土地管理办法,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了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行政机关没收违法所得。但是在司法实务中,通过转让股权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是否违反了原先行政许可的合法性来源的限制,且由此是否构成《刑法》所禁止的非法转让土地罪则引起了诸多争论。这种争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适用的冲突,也对我国司法权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问题的提出

目前,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司法实務中面临困境,在实务中以转让股权的方式转让土地是否触犯《刑法》第228条之规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形式上该类行为违反了土地国有及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基本要件。在实质层面,该类行为是否动摇了《刑法》第228条所保护的国家土地使用管理秩序则存在诸多争议。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有冲突的案例,2014年出现了第一起与之相关的案例,至2018年共有41起有关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刑事案件,其中与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有关的案件17例,在这17例案例中,有4例最终被认为构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6例被认为出罪,这种现状反映了当前对于土地使用权转让认识的分歧。

在安徽省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黄某伍等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案中,被告人被控以牟利为目的,以转让股权的形式,在未得到半数股东同意的情况下,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未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许可取得合法用地手续,擅自将自有用地,非法转让、出售给村民建住房,非法转让、出售土地面积共计1003平方米,得款129.7万元。被告人犯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而在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李某扩等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案中,被告人伙同他人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并获利210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构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并与其他罪行数罪并罚判处被告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审法院认为李某扩的行为不构成刑法228条所规定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撤销了被告人的部分量刑。

关于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的认定方面,两起案件虽然事实有所不同,但是在关于通过股权转让土地使用权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的认定有所不同。在黄某伍案件中,司法机关认为未经法定审批程序报批上级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属于未经许可,从本质上来说,构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侵害了我国土地管理秩序。而在李某扩案件中,二审法院认为通过股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原始土地的获得已经得到了国家行政机关的批准,未实质侵犯《刑法》所保护的国家土地管理秩序,同时通过股权转让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小,因此若以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进行入罪则行与罚并不相适应。纵观两案,核心争议在于,首先,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其次,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是否侵犯了《刑法》第228条所保障的国家土地管理秩序。

分析两则案例的最终裁判结果可以发现,认为构罪的主要理由是股权转让导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法定程序,违背了法律规定,即满足了《刑法》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的构成要件。而认为不构成犯罪的主要理由是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以股权转让土地使用权进行禁止性规定,不能将这种转让作为刑事犯罪的前置依据,同时这种转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非法转让,其转让的土地的使用权已经合法地获得了,因此根据罪与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不应构成犯罪。可见,关于本条罪责,入罪相对侧重于《刑法》的形式主义而出罪更多地侧重于《刑法》的实质主义,即是以构成了《刑法》所述罪名的构成要件为准还是以侵犯了《刑法》所保障的法益为准,这即是《刑法》第228条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可见,大量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并不都是规范问题,还有许多事实问题及由此引发的价值问题。当法律规则的逻辑与社会事实的经验不对称时,法官需要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权衡。因此必须对以股权转让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行为进行法教义学的分析,对其构成要件进行严格确认,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逻辑分析基础。
对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法教义学的分析核心在于确定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脱离了严格的构成要件分析和对核心事实确认的定罪量刑,往往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当然,法教义学并非简单的法条主义,而是强调以法律规范为司法裁判的依据、框架和基础,这种分析模式在接纳社会经验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最终构建的是一种可知的规范规则处理模式。这种分析模式的构建,对于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刑事责任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构成要件角度来看,《刑法》第228条所规定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核心构成要件是“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因此入罪的观点认为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违反了土地管理相关法规,而出罪的观点则认为股权转让的行为并没有相关规定明文禁止,并不算是违反了相关法规。所以,判断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定性问题,必须从相关法规本身的性质以及定位方面进行分析。

虽然在入罪的裁判说理中,并不能看出严格的论证逻辑,但是从说理的过程中发现,入罪的核心逻辑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中对于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转让的禁止性规定可以适用于《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土地取得的行政许可制度,也就是说不能通过未经法律规定的转让模式来转让土地使用权,《行政许可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共同构建了未经法定程序转让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不法的法律结构,以此为逻辑,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满足刑法第228条所规定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构成要件,因此构成犯罪。而出罪的逻辑则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犯罪的构成要件,相关法律并没有对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禁止性规范,则不应以犯罪论处,而关于股权转让的效力问题裁判文书并没有进行明确。不考虑最终的裁判结果,这种司法逻辑在分析的过程中较为简单和形式主义,并不能充分地对这种行为进行明确定性。
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实质分析

《刑法》第228条所规定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的构成要件是分析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逻辑基础,在形式上厘清了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构成要件该当性,更应从实质上对其行为是否构成了《刑法》相关条文所维护的法益进行判断。而法益判断主要体现在对《刑法》相关条文进行目的分析得出法条所保障的基本法益,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发现具有社会意义的法益解释方式。

对于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实质分析的前提是明确《刑法》该罪名所保障的法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所保护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土地市场秩序所体现的法益主要包括了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土地市场准入秩序以及土地市场管理秩序。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实质上是侵犯了土地市场的准入秩序,因为在初次交易过程中土地收购方不具备土地市场的准入资格,这种资格是通过股权转让形式二次获得的,也就是说股权收购方由于未经土地管理部门的许可而进入了土地市场,其所侵犯的是一种土地市场准入秩序,因此对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实质分析核心在于明确作为法益的土地市场准入秩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本质上是一种“非货币财产”,这种非货币财产在《公司法》的角度具有和货币同等的价值,因此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只是公司非货币财产转让的一种类型,其应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并不引起目标公司名下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股权转让不影响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变更,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仍然是目标公司,部分股东转让部分股权之前和之后,享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合法主体都是该公司。
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的新路径

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而刑法是维护正义的最后防线,刑法的正义性价值包含了处罚适当性、罪刑均衡性等基本的价值取向。而刑法的任务就是为了保护法益,不同罪名具有不同的需要保护的法益。确定刑法要保护的法益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判断刑法要保护的法益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社会管理秩序所保护的法益,与其他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有所不同,其强调的是一种和个人法益有所差别的集体法益,集体法益以“制度保护”及“对制度的信赖保护”为核心,保护的客体集中在制度等公共层面,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也是刑法设立之初的一个重要目的。“集体法益”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刑法,作为个人法益的衍生概念,集体法益将社会公共利益抽象化,强化对于秩序本身以及对于秩序的信赖的保护,这种保护是一种抽象的保护。不同于个人法益严格地界定行为-客体的分析,行为虽然对客体造成侵害,但却并不意味着对集体法益产生直接的危害,行为的价值与结果需要更加严格地界定。基于这个角度,如果将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认为是一种抽象危险犯的类型以强调对于集体法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则扩大了犯罪的构成范围,造成了对于集体法益的“过分保护”。

对于市场管理秩序以及市场准入秩序这类比较抽象的集体法益的保护,必须明确地将具体犯罪行为对法益的侵害进行具体化。针对市场管理秩序的侵害,往往是一种抽象的侵害,也就是说犯罪行为与法益侵害并不是完全等价,而针对特定法益的侵害必须是实际的和可以具体化的。《刑法》第228条所示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这种行为,侵犯的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集体法益,但是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其以股权转让款的形式支付的土地对价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土地市场准入秩序。根据《刑法》的实质解释,这种虽然在形式上可能具备部分构成要件,但并没有侵害《刑法》所保障的法益,缺乏实质上的法益侵害则不应当作为犯罪论处。

面对刑民交织、刑行交织的犯罪,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一个行为同样受到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所规制的情况下,适用哪一种法律进行管理最为恰当。刑法是一种具有重制裁特性的法,只有当其他秩序法无法进行规制时才应当适用刑法,面对侵犯社会经济管理秩序的犯罪,应将行政不法和刑事不法进行界分,行政不法主要是一种程序违法而刑事违法侧重于实质违法,因此更应分清行政法和刑法的边界,在没有明确的实质法益侵害的前提下引入刑法进行低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管制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而土地管理秩序和土地准入秩序主要是由行政法进行管理的,如果将“未经法律许可”作任意的擴大解释,而不考虑具体行为对于集体法益的实质侵害的话,则不构成刑罚的必要性前提。

綜上,基于对法益保护的实质层面和对秩序保护的法益分析,将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列入《刑法》第228条所打击的犯罪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具备实质集体法益侵害的违法行为列入了犯罪的范畴。同时,由于行政法和刑法的规制边界的模糊性也造成了在适用具体法律上的分歧,无法遵循罪刑适应的基本原则。因此,针对社会秩序保护条文打击的行为,刑法必须明确其所保护的法益,厘清其和相关法律的关系,强调刑法的正义性和社会性基础。
结论

对于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体现了我国目前在社会经济秩序管理领域对法益和行为间关系界定的模糊现状。如何兼顾保障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和维护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自由,我国经济刑法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讨刑法所保障的法益和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刑法精细化发展和刑法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邹清平,2007,《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探析》,《法学评论》,第4期。

孙笑侠,2016,《基于规则与事实的司法哲学范畴》,《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刘艳红,2006,《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中国法学》,第5期。

雷磊,2016,《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北大法律评论》,第2期。

王永茜,2013,《论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环球法律评论》,第4期。

责 编∕周于琬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工业化给世界经济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我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走低碳经济之路势在必行,本文重点阐述了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主要以低碳经济为主,而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又是低碳消费。低碳消费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逐渐养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它是消费者对子孙后代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是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对于我国房地产来说,其开发量大、耗能高,节能减排意识却很淡薄。因此,为了对社会和后代负责,建筑业实现低碳发展势在必行。随着全世界都在寻觅绿色健康发展道路的同时,房地产业也不甘落后,正在积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1、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突飞猛进,逐渐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建筑面积与年俱增,但我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能源耗费越来越多,房地产业的节能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房地产业要实行低碳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不能对此充耳不闻,必须认清形势,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绿色家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支持与努力,我国房地产企业应顺势而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2、我国房地产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房屋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房屋建筑面积在70~80m2,而我国建筑面积超过lOOm2的住宅楼数不胜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面积不是很大,但其房屋结构、布局相当合理,并且周边环境优美雅致,居住条件十分优越,虽然我国早在2006年就出台政策,要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开发商品房总建筑面积要低于90m2,不过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城市未达到这一规定,同时在已达到这一规定的城市中,部分房屋仍存在采光不足或通风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低碳房地产发展的步伐。

2.2 我国小区的绿化美化不够合理

居民小区绿化不合理也是制约我国房地产低碳发展的主要问题。居民小区内大部分地面都被水泥或者柏油所覆盖,裸露在外的土地微乎其微,而仅有的绿化区域内,大部分都被草坪所占据,树木的栽植量屈指可数,这些不合理之处会严重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同时在树木的栽植方面也存在缺陷,为了强调美观,大部分居民小区所栽植的树木的叶子都比较稀疏,这种树木既起不到遮阳的效用,又无法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2.3 我国建筑业使用的建筑材料不科学

当前,我国建筑业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大多达不到环保规定,并且在实际使用时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当下,水泥被大量地应用到房屋建设中,这不但会造成粉尘污染,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我国建筑业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不够,煤炭和石油依然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这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产生浪费能源的现象。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

打造绿色建筑,发展低碳经济是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不但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够增强房地产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并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广大消费群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对低碳房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购房的主流趋势。

3.1 住宅产业化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住宅实现产业化是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住宅形成产业化既能提高建筑质量,又能节能降耗。因此,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与房地产企业的相互沟通,企业可轻而易举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可大大降低能耗,为社会节约效益,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3.2 提高开发水准,合理规划户型布局

粗放式管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管理模式,开发商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率,往往以毛坯房的形式出售给消费者,从房屋装修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环保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应该以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房屋为发展目标。为了房地产企业能够长远发展,房地产商应树立全局意识,大力开发结构科学合理的房屋,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购房需求。

3.3 推进环保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低碳房地产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尚未成熟,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探索研究,保溫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房地产行业中,绝大部分开发商都会采取安装大面积玻璃的方法来增加房屋的采光度,如果用低辐射玻璃取代普通玻璃,不光能提高房屋的采光度,而且最大的益处就是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功能,可降低空调的利用率,从而做到节能、环保和低碳。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我国应用的最多的就是太阳能,主要是应用在照明,和为住户提供热水,这些新型能源的应用为国家节约不少能源,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3.4 立足实际,长远发展

我国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我国还有很多人民群众没有达到基本的住房要求,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要求,尽量做到低碳发展,多开发小户型的房屋,在房屋建设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节能观念和习惯。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主动探索行业低碳发展模式,积累发展经验,进而带领全行业在低碳发展上取得突破。

4、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排放量,这也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房地产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们希望企业坚持先进的理念,坚持超前的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带头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未来。

上一篇:血站设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名师特质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