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超市范文

2023-09-21

二元超市范文第1篇

1 我国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特征

1.1 我国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基础设施、师资、受教育机会差距过大

虽然世界各国城乡在经济, 教育等领域内存在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像中国城乡教育市场差距这么大的还是比较少见的。在中国, 城市和乡村两个教育市场, 国家给提供的财政支持的差距是惊人的。在基础设施方面, 城市有体宽敞的教室, 农村危房处处;在师资方面, 最优秀的教育人才都留在城市教育市场中, 就算是农村出生的优秀教师人才也是很少回到农村任教的。在农村教育市场, 基础教育部分, 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合格教师, 还存在着初中毕业教小学, 高中毕业教初中的现象, 乡村教育市场的师资需要大量的提高和改善;步入高等教育机会上, 两者差距也甚大, 犹于高校学费由多方承担的改革后, 学费成了农村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大障碍, 再者犹于两种市场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更造成了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巨大差距。

1.2 我国城乡二元教育市场两方的受教育者流通困难

就如劳动力二元市场一样, 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两者之间很少有流通。城市教育市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农村教育市场的受教育者很少有流如城市教育市场。当然农村教育市场的受教育者也有部分流入城市教育市场, 比如通过高考或是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入城市教育市场。不仅是行政上的隔离, 而同时又是体制上的隔离, 即不允许农村受教育者自由进人城市入学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 。城市居民受教育权力受法律保护, 可以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就算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教育市场, 但往往只是就读在教育质量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是收费较高的民办学校, 很难进入到教育质量好的公办学校。城市教育市场的受教育者就算可以自由流通到农村教育市场, 往往犹于农村教育市场中的教育质量低, 很少会有愿意流动到农村教育市场。

1.3 农村教育市场种中的职业教育发展更为缓慢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城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慢速增长的, 和城市的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1990年至2003年这14年期间, 我国累计仍然有2954万小学毕业生未升入中学, 9146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再加上少量青少年文盲, 共同构成了一支1亿多人的低文化层次青年群体, 这一文化弱势群体绝大部份集中在农村, 以每年1000万的规模冲击就业市场。近年来, 我国虽然开始注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 但是, 无论是从培训规模、培训速度、还是从培训内容来看, 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统筹规划, 分工协作, 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差距过大形成的原因

不紧在劳动力市场里存在着二元市场, 在教育领域内, 城市农村也存在着二元市场。虽然世界各国城乡在经济, 教育等领域内存在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在我国由于政治, 经济, 文化传统等多种原因, 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逐步形成了教育二元市场。

2.1 我国建国时所采用的二元经济发展政策是首要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之出, 我国建立了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我国采用了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虽然这使中国的工业化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城乡分割加剧。我国建国初期采用的这种政策, 从一开始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这种二元的经济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在文化, 教育, 医疗等很多方面的差异。

2.2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1958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自此, 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 也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以农村和城市身份为标志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使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 城乡分割体制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 它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与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原则相背。我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 将中国人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二元”户籍制度, 给城乡之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差异。

2.3 分级办学教育政策是城乡不平衡主要原因

198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确定了对后来城乡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的教育体制——“分级办学”。其指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 省、市 (地) 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划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在实践中形成了“县办高中, 乡办初中, 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再次确定了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 城乡的经济差距是巨大的, 这更加剧了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形成。

3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不协调的危害

3.1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具体来说,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 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 “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 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 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形成已经在起点上造成了城乡孩子的不公平。在过程上, 由于城乡在基础设施上, 师资上等巨大的差距也注定城乡是不公平的。在最终结果上, 城乡孩子在教育上也是不公平的。在2009年两会期间, 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众多代表的热烈讨论, 尤其关注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加剧了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

3.2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北京2009年3月13日电上午,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也处在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时期。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 如果你到农村去看, 我以为, 在那里有多少的投资都不算多。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 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农村经济的重要, 对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 充分的重视农村建设。然而,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 但起基础作用的是教育, 在建设新农村中, 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持, 一切成为空谈。城乡二元教育市场造成了教育质量低下, 培养不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和新型的农民。

3.3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乡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距过大,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 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包含量与质两个方面, 从人力资本的数量来看,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城市。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城乡比为1∶3.2, 初中为1∶1.3, 高中为3.5∶1, 中专为16.5∶1, 大专为55.5∶1, 本科为2 8 1.6∶1, 研究生为323∶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阶段城乡差距急剧拉大。这种不合理的人才模式和培养模式必然会严重的影想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 与经济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从宏面层面来看,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有着必然的联系。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反之, 则制约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来看, 教育能够产生收入, 受教育的层次影响着收入水平, 受教育层次越高收入则高, 反之则低。收入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多少。如果因为贫穷, 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受教育层次低, 意味着只能从事低报酬的工作, 就会走向“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这种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长期的, 不协调的存在, 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总之,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差距, 最终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差异, 而这种差距正通过教育向下一代传递, 这种二元趋势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如此循环往复, 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积聚沉淀, 将使城乡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4 协调城乡二元教育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温家宝总理说, 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对在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温家宝总理提出, 年内在教育方面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其中有一方面就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 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城乡二元教育市场。

4.1 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果将城乡教育分开, 从制度上安排两种不同的标准、质量和功能的教育, 那么这种上的“双轨制”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 它会加剧城乡的分割与对立, 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实上, 现行的教育架构重心已经偏向城市, 那么乡村教育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但是我们不是讲要城乡教育市场全部同质化。而是要把地方性知识和乡土知识融入到乡村教育中去, 加强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系和互惠利益。既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 又可以通过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 提供智力保障,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在培养模式和目标上要体现不同特色, 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4.2 加大对农村教育市场的投入,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 政府对农村教育市场的投入与对城市教育市场的投入是有巨大差别的。政府应该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后, 拨相应的资金在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上。在边远的农村, 山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危房, 基本的安全和受教育权没有得到保障。可以采取国家拨款和地方筹措方式, 加强农村教育市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构建和谐进程中, 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势在必行。政府应该加大助学贷款力度, 保障贫困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提供更多的免费或是收费较低的学校。

4.3 农村教育市场中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城市, 农村师资互助体系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 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要保障农村教育市场的师资来源, 给农村教育市场输入新鲜的血液。国家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如果在物质上给与必要的保证很多农村出生的大学生还是愿意投入农村教育建设中去。也可以在师范院校设立专门培养农村教师的班级, 给予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学生, 可以减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费, 也可以说为了保障农村教育市场的师资提供专门培养;还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采取寒暑假培训在省内高等院校内集中培训。也可以采取平时农村教师和就近城市教师交流方式, 提高课堂质量;可以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和青年志愿者计划。制定工资福利、职务评定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吸引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安心农村教育。

4.4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要放宽私人投资办学的政策, 用社会力量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 建立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的相关机制, 加大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 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资助农村教育的企业家的宣传, 国家给予投资, 资助农村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采用命名教学楼的方式促进企业个人加大投资。积极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对口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农村和城市二元教育市场的对口支持政策。发展农村教育, 协调城市农村二元市场, 逐步解决教育不均衡性, 特别是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差距过大问题,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要:我国城乡教育严重失衡, 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差距越来越来大, 已经严重到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我国城乡二元教育市场形成的特征、原因、危害方面分析, 试图从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对农村教育市场的投入,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市场中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城市, 农村师资互助体系;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事业。这四个方面协调城乡二元教育市场。

关键词:城乡,二元教育市场,浅析

参考文献

[1] 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EB/OL].人民网, 2005-08-07.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吕诺, 张宗堂.高中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瓶颈[EB/OL].新华网, 2005-02-16.

二元超市范文第2篇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发展的指示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虽然在支农方面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出力度,但受二元财政的影响,城乡发展依然相对独立,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一体化发展。文章在梳理现有财政支农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城乡发展现状,分析城乡发展与财政政策存在不协调的原因,总结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经验与教训,最后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 财政政策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在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严重障碍。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必然要经历“依存、分离、融合”三个阶段{1}。消灭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的重点,是经济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运用财政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行政干预,是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贯做法。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动态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梳理

近年来,为了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在体制设计,资金安排,政策运用上有针对性地持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较好的保障和助推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财政支农力度逐年提高,据统计,在2003-2012年期间,累计安排的“三农”支出达6万亿元,年均增长21.5%。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提高城乡融合协调程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软、硬件均衡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政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财政资金,主要集中财力支持“三农”发展,选择农村最急需的若干领域,均衡区域差距,较好地改变财富过多向城市、向优势地区集中的局面,提升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保障重大政策的兑现,重点项目的落实。

通过对我国支农财政政策的梳理,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农业生产增收方面。以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农业损失为重点,实施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河流治理、水库加固、土地治理、支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现代种业发展、支持“菜篮子”生产和支持农业生产救灾、动物疫病防治、特大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治等一系列财政政策。(2)农业税费减免和补贴方面。自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以后,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市县实施了奖补政策,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如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等。(3)农村公共服务方面。为了缩减农村和城市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出台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教师特岗计划、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农合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农保制度、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财政政策。(4)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国家加大了农村扶贫的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2010-2012年分别为1618亿元、2272亿元和2996亿元。同时,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共同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利用合资、参股、控股、BOT等方式,引导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

二、我国城乡发展现状

国家和社会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城乡经济快步提升,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乡之间信息流和生产生活要素流互动加强、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二者协调发展关系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具体表现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行统一的城乡规划,行政村公路、客车班车、自来水、电、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实行村村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集中建设农村幼儿园,城乡社保、医保逐步并轨,实现养老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建设改造农村养老、卫生、文化机构,开展送科普、送书、送戏、送展览下乡活动。

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受优质资源集聚特点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越发突出。由于受教育、房价大幅提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那些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人群,大多生活在城市底层。目前,全国共有2.6亿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员在城市以打工方式生存,受原有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一群体无法在城市中享受到公平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就业机会,间接导致存在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另外,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也较大。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加。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35.8%~37.9%的范围内;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虽呈现下降的趋势,自2003年的45.6%下降至2012年的39.3%,但截至2012年底,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相差3.1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财政投入的城市倾向十分明显,致使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有效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但收效甚微。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上,医疗救助城市人均1027元,农村人均为895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2969.01元,农村人均为1055.89元;城市和农村的医护人员和病床数量差距也很明显。在教育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与较大的倾斜,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城镇相比,农村教育表现为学校规模、师生比、专职教师合格率、升学率等方面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农村学校师资限制,教育科学体系缺失不健全,教学主要以学科教育为主,综合实践课程形同虚设,科学教学理念实现程度低,仍然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农村学校执行撤销并点后,因为需要住校等原因,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学生辍学率有所提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我国大学生生源结构发现,1975-1979年出生的人口中,大学生生源城市与农村人数的比例为3.4:1,而1980年-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这一比例达到5.5:1。这也说明,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还存在质的差距。

三、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财政政策分析

根据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所投入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城乡差距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所实行的财政政策虽然在表面上缓解了城乡差距,但没有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财政支持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仍然是两个并行体系,二者之间尚没有进行必要的交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侧重城市发展。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在制定各项财政政策时,优先考虑城市的需求,通过“剪刀差”等形式,对农村资源多取少予。在城乡收支结构不对称的环境下,城市主导了国家财政制度的建立,城市通过筹集功能吸引大量的国家财政支出及社会财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使得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巨大差距。另外,国家通过再分配制度将统筹起来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到城市,进而加剧了城乡差距扩大,这也是农村自身积累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城乡差距现实加大差距扩大。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存在固化效应。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比值约为1:3.5,人均消费比约为1:3.16,由此带来的GDP的拉动力也导致城乡地位的差距。因此,从整体上考虑,政府一定会加强城市的财政投资,使得城乡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按照这一思想,城乡差距与财政支出不公的现象会循环往复下去。虽然政府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分担机制不清。我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已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仍不愿放弃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呈现出“逆城市化”的现象。主要原因为政府、企业和农民担负的转移成本分担机制不清,农民转为城镇户籍以后,需要担负更多的转移成本,如衣、食、住、行和租房费用等,而相对于农村户籍却伴随着政府多项惠农补助,农村土地大幅增值、集体财产入股分红等多个收益。同时,城镇企业要为农民工转户缴纳相关社保、福利等,财务成本提高,企业意愿不足。虽然政府财政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上述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2}。

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并轨困难。城市与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实现城乡均等并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呈碎片化,不同的人群享有不同的内容、不同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只能在现有的制度上增加有效投入,但是增加的财政投入也加剧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化。同时,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政府在城市市场失灵时更多地承担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职能部门大包大揽,而使农村财政供给不足,挤压了财政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

5.城乡产业结构支撑能力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够,产业支撑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不能全部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第三产业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在60%~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占比也在50%左右,而我国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6%,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差距。城乡产业的弱化也与财税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地方政府一般倾向于发展财税收益较高的产业,例如房地产,而发展工业需要较长的培育期,当期收益较少,政府投入大,短期内回报率低,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城乡产业结构虚化问题严重。

6.财政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因素。在解决“三农”问题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支出本身结构上也存在问题:(1)财政支出二元结构相对独立。国家从宏观上要缩减城乡差距,解决二元结构,但是在财政支出上,仅仅是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由于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如果不建立起城乡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平台,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再大,也不会改变城乡差距的现实。(2)财政支农结构有偏差。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方面,非建设性支出和事业费比重较大,在事业费中,人员工资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业务经费的比重下降,在基本设施建设上,对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受众广的水利工程、生态养护投入较大,而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科技基建等直接改善农民生产环境的投资较少;对于新建基础设施投入较大,而对于原有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较少。(3)财政支农形式单一。我国财政支农主要依靠直接补偿及少量以奖代补的形式支出。引导作用不足,以及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信用合作社等渠道外流,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我国现行的涉农财政政策大多采取中央与地方按比例承担的原则,其中农村承担较大比例,例如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承担2%,地方承担98%。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2006年免除农业税等一些列税收政策调整后,使得农村的本级财政收入锐减,使得农村财力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经验与教训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各国关注的基础产业,发达国家根据对农业发展的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由于各国的环境、政策执行等问题的约束,政策实施效果不一。分析国外的财政支农政策,有利于我们比照自身,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为此,笔者对财政支农效果较好的美、日、德和效果较差的巴西进行比较分析。

1.国外对农业发展的目的。根据重要程度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这是各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农业发展的立业之基。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财政支持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侧重于粮食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农科科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多;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粮食数量的提高,因此,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多。(2)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在所有的国家都存在,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转移的速度,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人均经营范围。同时,政府通过财政直补等多种形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3)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的财政投入。根据经济发展实力,对城乡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较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例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差距较大,环境破坏严重,例如巴西。

2.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通过对美、日、德等国家的财政政策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财政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1)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使得农业用地相对集中,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利用城市的吸纳作用快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对产业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利用财税政策的引导,吸引和鼓励工商业向城市郊区和偏远地区转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升当地的消费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增收。(3)重视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美、日、德等国家,都积极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既推广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又提升了农民对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美国的“工读课程计划”、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职业训练制度”。(4)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国家大多鼓励农民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民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以提高农民的收入,降低因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问题。例如,日本每年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高达11000亿日元。同时,利用充足的国家财政,建立农民和市民等同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

3.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虽然巴西政府采用财政支出等手段,以期望缩减城乡差距,但通过对巴西国内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些政策的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1)通过财政投入等政策,集中土地经营,但集中程度过高,出现大量失地农民,影响社会稳定。(2)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匹配。政府虽然通过土地集中经营,并利用财政等相关政策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由于城市化过速,工业化相对落后,无法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得转移农民生活更加落破、国家财政对这些转移人群的教育支出也相对较少,加大了他们失业的风险。(3)社会基础建设不健全。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等没有形成很好的规划,国家财政资金相对紧张,无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五、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调整路径

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外经验与教训,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

1.支持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城乡二元经济分化、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的必要手段。要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品牌优势,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源保障。要依靠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带动农户生产农产品原材料形成产业链,把产品加工业做精做细,增加产品科技附加值;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大开发力度、多创省级以上品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以特色升层次,以特色创品牌,树立园区新形象,形成市场新亮点。加大财政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要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信贷、保险、税收优惠等金融与财政手段,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对现有的涉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改变多头支出、政策混乱的格局。为避免有限资金过于分散,无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应该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在农村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上进行重点投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财政支出渠道梳理、分类后,完善财政支出投入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涉农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实现资金支出的各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形成“用钱必问效、无效必究责”的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投资评审等作用,积极借助审计、纪检、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力量,切实加强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丰富财政支农的方式方法,在农业直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融资增信、承担项目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金支持城乡协调发展。

3.建立公平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实托底保障。在财权上,建立稳定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在财政预算模式上实行全口径预算,降低事业性支出的规模,节约非农生产成本。在事权上,要围绕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展开公共产品供给,将责任下放至县、乡级政府负责。公共产品供给要分类、分阶段完善。我国财政支农规模远远低于城乡统筹的需求,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区现阶段的城乡统筹工作进行合理规划,保证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着手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金、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扩大中央财政支出责任,增强省级财政对辖区内的统筹责任。注重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发生。

4.构建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税收制度。构建地方税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建议将增值税划归中央,在零售环节开征销售税,将其作为地方税种,有利于改变地方政府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盲目追求扩张的现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消费税划归地方,征收从生产环节调整到消费环节,合理调整征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引导理性消费和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拓宽资源税征税范围,适当提高税率,加快从价计征方式改革,使之作为省级政府重要税种。尽快建立房地产税制度,使契税和房产税成为地方税潜在主体税种。加强辅助税种建设,重点是修订或开征城建税、环保税、社保税、教育税四大特定税种,完善印花税、车船税及地方特产税等零星税种。适度赋予地方税权,对税源零散、纳税环节不易掌握和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税,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畅通前提下,由省级政府制定税收基本法规,扩大地方税权空间,提高地方调控能力。

5.建立以一般性转移制度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的转移支付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确定转移支付形式,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进一步均衡地区间支出水平,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既可以引导地方政府减少干预经济的行为,也能较大程度地给予地方可自主支配的财力空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甄别、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整合,归并重复交叉、使用方向一致的,取消到期项目、新形势不需设立的项目。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协调地区间的发展。增强专项资金的分配透明度,在公平分配的同时体现激励性,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互动机制。完善转移支付的绩效考评机制,根据考评结果,相应增加或扣减地方转移支付规模。

6.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坚实保障。在宪法中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基本框架,奠定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础。加快研究出台政府间关系法和转移支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间财权、支出责任划分以及对下转移支付提供法律依据。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管理制度和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建立健全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借用还”与“权责利”相统一的债务管理制度。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土地股份制,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全力支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积极利用财税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满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增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合力。

注释:

{1}白永秀,王颂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14(2)

{2}楼继伟.财政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苏明.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与财政政策思路[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13(8)

{4}贾康,刘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要参,2010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142)(责编:吕尚)

二元超市范文第3篇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摘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基本矛盾促使其对自身的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资本主义的不治“顽疾”——经济危机——却一直伴随。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个新阶段:虚拟经济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全球化 虚拟经济危机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4.009

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令其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个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治之症——“周期性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由“实体经济危机”转变为“虚拟经济危机”,但其本质并未改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①但是,《资本论》出版后近150年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近70年过去了,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仍然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应当怎样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答案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中去寻找。

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全球化一方面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资本主义遇到新的危机,而且使经济危机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型的经济危机正在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和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21世纪初酝酿的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所谓“工业4.0版”。随着机器人、电子技术及人工智能所实现的跨越式进步,工业生产进入自动化与物联网及服务网络结合的时代,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环节都可以实现变换,工厂完全变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中的“智能空间”,是集成生产、仓储、营销、分销及服务于一体的数字信息链。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机制使科技和产业革命呈加速度推进,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快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利润。在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如果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个别创新扩散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行为,引发产业革命、管理革命、科技革命。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生活资料变得便宜,降低了劳动者的相对工资水平,使全体资本获得“相对利润”,即工资相对降低带来的利润增加。个别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强劲的需求,促进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劳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本再将科技进步纳入为自己服务的范畴,在利润的驱动下,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并扩散至全球。

但是,这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机制,同时也是激化劳资矛盾、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机制。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不得不使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应对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调整,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存在。

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經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加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为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新发展。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地位的措施。一是对分配关系作了一些调整。高额累进税的实行、最低工资限额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推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二是职工参与决策。有的国家的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对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三是职工持股。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使其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公司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一般不再经营管理企业,成为靠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职业经理人一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以及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他们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并享有丰厚的报酬。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由于工人阶级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这又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方面进行规制。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规范金融体系,构建各层次的科技创新机制,等等。

怎样看待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一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客观上是一个进步过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仍然具有一定活力的重要原因。这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正确性。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调整生产关系、调节经济运行、激发科技创新、实行管理变革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变化,无疑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吸取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营养”,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除了对立和斗争,也存在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一面。还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新变化,毕竟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提下的有限调整,而且这些调整也是被迫的、局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还将不断深化并以各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既然资本主义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那么是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只要搭上资本主义的“快车”,就能摆脱贫穷落后,成为“发达国家”呢?答案是否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全球资本主义的“二元结构”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永远都只能是一小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这后一类落后的、不发达的、成长中的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外围”或“边缘”。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落后,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继续发达的条件。资本主义周而复始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避免经济危机这个“不治之症”。

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及其特征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虽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危机进行了干预,但经济危机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复杂难治。据研究金融危机史的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统计,1618~1998年全球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38次,其中1825~1998年发生了25次,平均每7年左右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②早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到了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周期性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高度集中,借贷资本进一步发展成金融资本,出现金融寡头;资本主义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内部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国内部的输出过剩变成了具有世界性质的生产过剩,终于积累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義世界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最终酿成了爆发于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迅速传遍全球,又演化为“欧债危机”。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经济危机的最大特征是周期性发生,且每次大致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地不断运动。

经济危机的第二个特征是:贫困因为财富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会呈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大量商品过剩,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另一边劳动者因失业失去收入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销毁商品和设备的事情,历史上多次发生。

经济危机的第三个特征是:经济危机总是出现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1929年危机前,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所有的经济数据都令人鼓舞。结果短短几个月后却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危机。1989年东亚金融危机前夜,日本的所有经济数据都很好,无论是GDP增长还是居民收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盈利、财政收入等都大幅提高;政府负债也在下降,外汇储备增加,日元不断升值。但这时东亚经济危机突然席卷日本,使日本经济倒退20年,至今还萎靡不振。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无不如此。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前,美国经济处于最近20多年来表现最好的时候。

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伤害。以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为例,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间,美国人遭受了超过其资产净值1/4的损失。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最富有的5%的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1%的富人拥有40%的财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向世界扩散,终于在2009年12月引发了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酿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起因于美国过度“繁荣”的虚拟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债务支持的虚拟经济来带动经济,缓解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两极分化,劳动者收入相对越来越低,而买不起住房,造成住房等商品过剩。如果没有其他的措施,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爆发。这时,有人想出了对付生产过剩的办法:信贷消费。银行借钱给消费者买房,既拉动了过剩住房等商品的消费,资本家可以继续生产,暂时避免经济危机,同时解决了老百姓无钱买房的问题。但是银行知道,大量的贷款会有很大风险,于是有人又将“贷款”等债务“证券化”,做成“金融衍生品”在证券市场销售,既分散了风险,又使更多的人参与,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繁荣了证券市场。为了使人“放心购买”,保险公司介入给“证券”提供担保,保险公司再把保险单也做成“证券”放到市场销售;花钱请权威信用评级公司将这类证券评为“优级”,于是全球畅销。金融泡泡就这样吹起来了。美国的住房信贷证券化形成的金融衍生品,经过了“四级衍生”:第一级衍生,政府住房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等率先发行基于住宅贷款的证券化产品(MBS);第二级衍生,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从一级贷款商那里购买MBS,但不想长期持有这些资产,将MBS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混在一起,做成资产抵押证券(ABS);第三级衍生,金融机构通常会对ABS再证券化:将部分低等级的ABS转售给自己所属的特设机构(SPV),由SPV将这些ABS与其他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混在一起形成新的资产池,做成债务担保证券(CDO);第四级衍生,相对独立的结构性投资机构(SIV)购买CDO作为资产,采用内部增信法,对CDO再次证券化,即对CDO重新分级后,再以这些CDO作为资产保证发行短期资产支持票据(ABCP)和信用违约互换(CDS,又称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2007年,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规模是67万亿美元,有人测算CDO是1.2万亿美元,次级贷款余额1.6万亿美元,而CDS的总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GDP仅为13万亿美元,全球GDP也才5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对债务的“金融创新”,将债务放大了几十倍!

可是,泡沫总是要破灭的。当最初的买房者由于收入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时,这个“金融创新”链条的第一环断裂,银行收回住房,但住房卖不出去,价格下滑到底,银行只好破产。那些建立在“贷款”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瞬间化为泡影,一场金融风暴就这样来临了。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在不同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不同特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般表现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采取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措施及其他原因,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的反常现象,称为滞涨,即停滞膨胀。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虚拟经济危机”。但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源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个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利润要靠雇佣劳动来创造。在个别资本家看来,生产规模越大,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低,创造的利润越多。这些生产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有相对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才能卖出去,卖不出去利润就不能实现。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生产方面则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最终反映为生产过剩或者资本过剩;表现在消费方面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反复发作的病根正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会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不可抗拒、不可逃脱、不可避免的必然规律。随着经济危机一次次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在无法医治的顽疾的折磨下走向灭亡。

經济危机花样翻新,却病根依旧

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一直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本身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新自由主义回潮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和广度,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全球化”了。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性仍母庸置疑。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传统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转变为“消费过度”的危机;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表现为“消费过度”的危机,而不发达国家则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两个新特点说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在发达国家似乎呈现相反的情况——消费过度,而这不过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将“生产过剩”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而已。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发达国家往往“分工”生产(制造)环节,比如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发达国家“分工”设计、物流、信息和金融等服务行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际货币”、向不发达国家出售“债务”等方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商品用来消费,并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过剩资本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当发达国家内部的劳动者收入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则使用“借债消费”和发展虚拟经济等方式暂缓经济危机的发生。

资本主义通过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到不发达国家和发展虚拟经济虽然暂时消化了部分过剩资本,但并不能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爆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比如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至今已有9年,还没有看到结束的迹象。这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长到大大出乎经济学家们的意外。早在2009年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们就在讨论“后危机时代”的对策了,似乎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结束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今天我们也还不敢说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解释这种新型的经济危机呢?

其实,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也就是说,形式上的“消费过剩”危机,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動者收入过低导致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我们把“新特点”出现之前的经济危机叫作“实体经济危机”,把“新特点”出现后的危机叫作“虚拟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发展“虚拟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也不能逃脱经济危机,而且后果比实体经济危机更为严重。

虚拟经济的泛滥,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为对付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实体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主要形式是“信用消费”,再将信用消费经过金融工具包装发展出各种“金融创新”,推动虚拟经济发展,暂时缓解危机、转移危机,最终却导致了虚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消费”,那些过剩的商品就会继续出售,维持比较高的利润率,资本家继续生产,而且“信用消费”带动了银行、资产抵押公司、保险业等的发展,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使资本总量迅速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当购房者最终不能履行“按揭”合同时,银行收不回贷款,并在整个经济系统引起连锁反应,于是引发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是原先实体经济危机的“推迟”,因而也积累了更大的“能量”,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久度自然就大于实体经济危机。

引爆金融危机的国家——美国的数据表明,虚拟经济危机的基础和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消费不足引起的。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美国的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新高。《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他发现,两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即1928年和2007年,美国前10%人群的国民收入比重都达到了峰值。③另据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报道,拉塞尔·塞奇基金会跟踪研究了1984年以来美国各群体财产收入变化情况。研究显示,美国最富裕群体的前5%在过去30年里财产翻了一倍,前10%人口的财产增加了一半以上,而前25%人口的财产也都高于30年前,与此同时,美国人整体的平均财产却低于30年前。最贫穷的25%的人口的财产比30年前减少了一半还多。这说明,实行新自由主义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在急剧拉大,如下图所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治的“顽疾”

20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周期性经济危机,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确实能够缓解资本主义病症,但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反危机”不会有实质性效果。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赤字政策,用大量增加财政支出的手段如财政投资、政府购买、增加军费等,弥补市场投资的不足和消费的不足,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在经济危机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推高物价和通货膨胀。这些措施如果运用得当,在短期有一定效果,对刺激经济增长甚至延缓危机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看,非但不起作用,还会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使资本主义矛盾复杂化,导致更加难治的顽症。

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干预非但没有根治经济危机,反而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膨胀”,诱发了新型的经济危机。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三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扭曲,从根本上说,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伴随反危机的失败,凯恩斯主义退潮,自由主义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称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纷纷放松管制,但美国却通过“美元霸权”控制世界经济,开始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通过向不发达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诱使其按“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它主导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并推动私有化运动,控制他国经济、攫取他国利润、转移生产过剩危机。

新自由主义泛滥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等理论,试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变形”,它将成为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

自由主义经济的泛滥引爆了20世纪90年代的五次国际局部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当时都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发生,给他国造成灾难性后果,而美国等国家却从中获益。不过这几次危机最后积累成了2007年始于美国、迅速扩散全球的堪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又演变为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比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这是一次标志性的“虚拟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结论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是经济危机这个“魔咒”一直伴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从西方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缄口不言、束手无策的窘态看,从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走俏资本主义国家的事实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但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指南,是透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利器,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宝。事实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顽疾之所以不治,从理论上分析,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这个制度还在,危机就会在。尽管对宏观经济的正确干预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些局部调整能够减缓危机的发生,改变危机的表象症候,但无法根治这个顽疾。实践上分析,资本家解决危机的办法本身与危机构成一个死循环,危机爆发当然就不可避免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实行宏观调控,但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发生;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演变为虚拟经济危机。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④同时,社会主义中国有60多年的成功实践,事实说明,我国的改革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要防止滑入资本主义的“泥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

[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277页。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63页。

责 编/郑韶武

杨继国,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导,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马克思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主要著作有《价值运行论纲》等。

二元超市范文第4篇

-------- 全球长碳链二元酸产业市场发展及预测分

析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产业概述

第一节 世界化工产业回顾

一、经济环境及对化工业的影响

二、世界化工业运行形势

第二节 世界长碳链二元酸发展现状

一、世界长碳链二元酸消费结构

二、世界长碳链二元酸市场需求状况

三、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产业分布 第三节 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主要区域分析

一、亚太地区

二、欧洲地区

三、北美地区

四、其它地区

第四节 2013-2018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章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内长碳链二元酸产品概述

一、长碳链二元酸产品分类

二、长碳链二元酸消费结构

三、长碳链二元酸产业分布

四、长碳链二元酸生产情况

第二节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行业的影响

一、节能环保政策的影响

二、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标准

三、进出口政策

第三节 长碳链二元酸技术状况分析

一、国内技术现状

二、国内外技术对比

1、植物油裂解法

2、有机合成法

3、生物发酵法

第三章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市场供需分析

一、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二、中国长碳链二元酸产量

第二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需求分析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一、中国长碳链二元酸需求统计

二、中国长碳链二元酸细分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节 长碳链二元酸市场现状分析

一、产品出口为主,国内下游消费市场启动缓慢

二、产品成本偏高,行业景气周期波动风险

三、投资规模巨大,企业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第四节 国内长碳链二元酸市场价格分析

一、市场价格走势

二、不同产品价格对比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长碳链二元酸进出口分析(29420000类)

第一节 进口分析

一、进口量

二、进口金额 第二节 出口分析

一、出口量

二、出口金额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逆差

第五章 长碳链二元酸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国际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市场发展现状

二、主要国家市场发展趋势

三、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分析

四、亚、欧市场消费对比

第二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区域分析

一、市场需求区域集中度比较

二、市场需求主要省份集中度比较 第三节 国际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走势分析

一、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走势

二、长碳链二元酸各产品对比

三、影响长碳链二元酸价格主要因素

四、2013-2018年国际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趋势预测 第四节 长碳链二元酸细分产品需求分析

一、十一碳二酸

二、十二碳二酸(月桂二酸)

三、十三碳二酸(巴西基酸)

四、十四碳二酸

五、十五碳二酸

六、十六碳二酸

七、十八碳二酸

八、长碳链混合二元酸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九、其它产品

第六章 2013-2018年长碳链二元酸行业前景

第一节 行业发展环境预测

一、全球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二、主要宏观政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三、消费、投资及外贸形势展望

四、国家政策

第二节 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一、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分析

二、经济发展展望 第三节 行业供求形势展望

一、上游原料供应预测及市场情况

二、长碳链二元酸下游需求行业发展展望

三、长碳链二元酸行业产能预测

四、进出口形势展望

第四节 行业市场格局与经济效益展望

一、市场格局展望

二、经济效益预测 第五节 行业整体发展展望

一、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研究进展

二、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三、长碳链二元酸行业国际展望

四、国内长碳链二元酸行业发展展望

第七章 下游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高级香料

一、全球高级香料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高级香料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高级香料产量预测 第二节 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

一、 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发展现状

二、全球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产量统计

三、2013-2018年全球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产量预测 第三节 高档尼龙热熔胶

一、全球高档尼龙热熔胶发展现状

二、高档尼龙热熔胶产量统计

三、2013-2018年全球高档尼龙热熔胶产量预测 第四节 高温电解质

一、全球高温电解质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高温电解质产量统计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第八章 长链二元酸相关重点产品需求分析

第一节 尼龙11 第二节 尼龙12 第三节 其它尼龙工程塑料 第四节 聚酰胺热熔胶 第五节 麝香-T 第六节 高级粉末涂料 第七节 二元胺 第八节 二元醇

第九节 其它精细化工产品

四、2013-2018年全球高温电解质产量预测 第五节 高级润滑油

一、全球高级润滑油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高级润滑油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高级润滑油产量预测 第六节 高级油漆和涂料

一、全球高级油漆和涂料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高级油漆和涂料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高级油漆和涂料产量预测 第七节 耐寒性增塑剂

一、全球耐寒性增塑剂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耐寒性增塑剂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耐寒性增塑剂产量预测 第八节 树脂

一、全球树脂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树脂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树脂产量预测 第九节 医药

一、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医药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医药产量预测 第十节 农药

一、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分布

三、全球农药产量统计

四、2013-2018年全球农药产量预测 第十一节 其它行业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第九章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投资概况

一、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投资特性

二、长碳链二元酸投资在建项目分析

三、长碳链二元酸投资政策解读

第二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长碳链二元酸行业吸引力分析

二、重点下游投资机会

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

四、出口市场投资机会

第三节 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宏观调控风险

四、供需波动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第四节 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情况分析 第五节 中心投资建议

附录:国家化工“十二五”规划研究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世界长碳链二元酸消费结构

图表:2007-2012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市场需求状况 图表:2008-2012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主要区域分布

图表:2007-2012年亚太地区长碳链二元酸产量 图表:2008-2012年亚太地区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 图表:2008-2012年亚太地区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2007-2012年欧洲地区长碳链二元酸产量 图表:2008-2012年欧洲地区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 图表:2008-2012年欧洲地区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2007-2012年北美地区长碳链二元酸产量 图表:2008-2012年北美地区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 图表:2008-2012年北美地区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2007-2012年其它地区长碳链二元酸产量 图表:2008-2012年其它地区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 图表:2008-2012年其它地区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长碳链二元酸产品分类

图表:中国长碳链二元酸消费结构 图表:中国长碳链二元酸产业分布 图表:国内外技术对比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图表:2008-2012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市场容量 图表:2008-2012年中国液蜡产量(分地区) 图表:2007-2012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需求统计

图表:2008-2012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细分产品市场需求量 图表:国内长碳链二元酸市场价格走势 图表:长碳链二元酸不同产品价格对比 图表:2008-2012年长碳链二元酸进口量 图表:2008-2012年长碳链二元酸进口金额 图表:2008-2012年长碳链二元酸出口量 图表:2008-2012年长碳链二元酸出口金额

图表:2008-2012年长碳链二元酸进出口贸易逆差 图表:亚、欧市场消费对比

图表:国际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走势

图表:国际长碳链二元酸各产品价格对比 图表:高级香料产业分布

图表:2007-2012年全球高级香料产量统计

图表:2007-2012年全球高档尼龙热熔胶产量统计

图表:2007-2012年全球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产量统计 图表:2007-2012年全球高温电解质产量统计 图表:2013-2018年全球高级香料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全球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全球高温电解质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全球高档尼龙热熔胶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国际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趋势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高级润滑油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高级油漆和涂料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耐寒性增塑剂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树脂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医药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农药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世界长碳链二元酸产能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产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消费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区域市场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价格走势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出口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进口量预测

图表:2013-2018年中国长碳链二元酸进出口金额预测 图表:2013-2018年国内重点企业对长碳链二元酸需求预测 略„„

二元超市范文第5篇

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A.3x-2y=4zB.6xy+9=0

C.+4y=6D.4x=

2.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3.二元一次方程5a-11b=21()

A.有且只有一解B.有无数解C.无解D.有且只有两解

4.方程y=1-x与3x+2y=5的公共解是()

A.5.下列各式,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有()

①xy+2x-y=7;②4x+1=x-y;③+y=5;④x=y;⑤x2-y2=

2⑥6x-2y⑦x+y+z=1⑧y(y-1)=2y2-y2+x

A.1B.2C.3D.

46.某年级学生共有246人,其中男生人数y比女生人数x的2倍少2人,则下面所列的方程组中符合题意的有()

A.

二、填空题

7.已知方程2x+3y-4=0,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y=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为:x=________.8.在二元一次方程-x+3y=2中,当x=4时,y=_______;当y=-1时,x=______.

9.若x3m-3-2yn-1=5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_____,n=______.

10.已知是方程x-ky=1的解,那么k=_______.

11.二元一次方程x+y=5的正整数解有______________.

12.以为解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_________.

13.已知的解,则m=_______,n=______.

三、解答题

14.当y=-3时,二元一次方程3x+5y=-3和3y-2ax=a+2(关于x,y的方程)有相同的解,求a的值.15.如果(a-2)x+(b+1)y=13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b满足什么条件?

16.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x,y的值相等,求k.

17.已知x,y是有理数,且

(│x│-1)2+(2y+1)2=0,则x-y的值是多少?

18.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1)明明到邮局买0.8元与2元的邮票共13枚,共花去20元钱,问明明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枚?

(2)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笼中,若每个笼中放4只,则有一鸡无笼可放;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一笼无鸡可放,问有多少只鸡,多少个笼?

8.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消元

一、选择题:

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时,代入正确的是( )

A.B.C.D.

2.方程y=1-x与3x+2y=5的公共解是()

A.

3.若5x-6y=0,且xy≠0,则的值等于()

A.B.C.1D.-

1二、填空:

4.已知方程2x+3y-4=0,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y=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为:x=________.5、若方程x-2y+3z=0,且当x=1时,y=2,则z=______;

6、方程2x+3y=10中,当3x-6=0时,y=_________;

7、如果x=1,y=2满足方程,那么a=____________;

8、若4x+3y+5=0,则3(8y-x)-5(x+6y-2)的值等于_________;

初一数学同步练习;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测试题

一、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二、用加减法解下列方程组

1、

三、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四、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下列应用题

1、加工某种产品需经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人每天可完成900件,第二道工序每人每天可完成1200件.现有7位工人参加这两道工序,应怎样安排人力,才能使每天第一第二道工序所完成的件数相等。

2.某班去看演出,甲种票每张24元,乙种票每张18元,如果35名同学购票恰好用去750元,甲乙两种票各买了多少张?

3.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km;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km,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的速度。

4.运输360吨化肥,撞在了6节火车皮与15辆汽车;运输440吨化肥,撞在了8节火车皮与10辆汽车,每节火车皮与每辆汽车平均各装多少吨化肥?

三、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8.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

一、选择题

(1)用加减法解方程组应用()

A.①-②消去y.B.①-②消去x.C.②-①消去常数项.D.以上都不对.

(2)方程组消去y后所得的方程是()

A.6x=8.B.6x=18.C.6x=5.D.x=18.2.

二、填空题

3.已知方程组两个方程只要两边就可以消去未知数。

4.已知方程组两个方程只要两边就可以消去未知数。

三、用加减法解下列方程组

5.6.9.10.(其中为常数)

四、解答题

11、代数式,当时,它的值是7;当时,它的值是4,试求时代数式的值。

12、求满足方程组中的值是值的3倍,求的值,并求的值.13、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0㎝,同时宽增加4㎝,就成为一个正方形,并且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求原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8.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拓展训练

一填空题

1.在方程中,若,则.若,则;

2.若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写成用含y的式子表示x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是方程2x+ay=5的解,则a=

4..4.二元一次方程有一个公共解,则m=______,n=_____;

5.已知,那么

二选择题

6.对于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为()

A.(1)和(2)B.(3)和(4)C.(1)和(3)D.(2)和(4)

7.若是方程的一个解,则等于()

8.方程组的解为()

9.已知满足方程组,则的值为()

A.-1B.0C.1D.

2三解下列方程组:

四、解答题

16、若,是方程组的一组解,求m的值。

17、已知等式(2A-7B)x+(3A-8B)=8x+1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求A、B的值。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

1、班上有男女同学32人,女生人数的一半比男生总数少10人,若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为y人,则可列方程组为

2、甲乙两数的和为10,其差为2,若设甲数为x,乙数为y,

则可列方程组为

3、《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4、一种饮料大小包装有3种,1个中瓶比2小瓶便宜2角,1个大瓶比1个中瓶加1个小瓶贵4角,大、中、小各买1瓶,需9元6角。3种包装的饮料每瓶各多少元?

5、2辆大卡车和5辆小卡车工作2小时可运送垃圾36吨,3辆大卡车和2辆小卡车工作5小时可运输垃圾80吨,那么1辆大卡车和1辆小卡车各运多少吨垃圾。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二)

1、若两个数的和是187,这两个数的比是6:5,则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2、木工厂有28人,2个工人一天可以加工3张桌子,3个工人一天可加工10只椅子,现在如何安排劳动力,使生产的一张桌子与4只椅子配套?

3、一外圆凳由一个凳面和三条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材可制作300条腿或制作凳面50个,现有9立方米的木材,为充分利用材料,请你设计一下,用多少木材做凳面,用多少木材做凳腿,最多能生产多少张圆凳?

4、某校体操队和篮球队的人数是5:6,排球队的人数比体操队的人数2倍少5人,篮球队的人数与体操队的人数的3倍的和等于42人,求三种队各有多少人?

5、某运输队送一批货物,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运送5吨,结果不但提前2天完成任务并多运了10吨,求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原计划每天运输多少吨?

6、某中学组织七年级同学到长城春游,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60座客车,则多出1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日租金为每辆220元,60座客车日租金为每辆300元,试问:(1)七年级人数是多少?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2)要使每个同学都有座位,怎样租车更合算?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三)

1、某学校现有学生数1290人,与去年相比,男生增加20%,女生减少10%,学生总数增加7.5%,问现在学校中男、女生各是多少?

2、某公园的门票价格如下表所示:

购票人数1人~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

票价10元/人8元/人5元/人

某校八年级甲、乙两个班共100多人去该公园举行游园联欢活动,其中甲班有50多人,乙班不足50人。如果以班为单位分别买票,两个班一共应付92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一共只要付515元。问:甲、乙两个班分别有多少人?

3、甲运输公司决定分别运给A市苹果10吨、B市苹果8吨,但现在仅有12吨苹果,还需从乙运输公司调运6吨,经协商,从甲运输公司运1吨苹果到A、B两市的运费分别为50元和30元,从乙运输公司运1吨苹果到A、B两市的运费分别为80元和40元,要求总运费为840元,问如何进行调运?

4、某班同学去18千米的北山郊游。只有一辆汽车,需分两组,甲组先乘车、乙组步行。车行至A处,甲组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乙组,最后两组同时达到北山站。已知汽车速度是60千米/时,步行速度是4千米/时,求A点距北山站的距离。

5、已知甲、乙两种商品的原价和为2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高10%,调价后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单价和提高了5%。求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各是多少元。

6、现有A、B、C三箱橘子,其中A、B两箱共100个橘子,A、C两箱共102个,B、C两箱共106个,求每箱各有多少个?

8.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一、填空题

1.若则x+y+z=__________________.2.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是否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______.

二、解下列三元一次方程组

4.5.三.综合运用

一、填空题

7.方程组的解满足x+y=0,则m=________.8.若x+y+z≠0且,则k=_________.

9.代数式ax2+bx+c,当x=1时值为0,当x=2时值为3,当x=-3时值为28,则这个代数式是_________.

二、解下列三元一次方程组

四.拓展、探究、思考

12.甲、乙、丙三个班的学生共植树66棵,甲班植树的棵数是乙班植树棵数的2倍,丙班与乙班植树棵数比为2∶3,求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13.三个数的和是51,第二个数去除第一个数时商2余5,第三个数去除第二个数时商3余2,求这三个数.三元一次方程组习题

1.解下列方程组

(1)(2)

2.解下列方程组

(1)(2)

3.有这样一个数学题:在等式中,当x=1时,y=1;当y=3时,y=9,当x=5时,y=5.

(1)请你列出关于a,b,c的方程组.这是一个三元三次方程组吗?

(2)你能求出a,b,c的值吗?

4.甲、乙两位同学解方程组,甲解得正确答案为,乙因抄错了c的值,解得,求的值

5.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

6.某足球联赛一个赛季共进行26场比赛(即每队均赛26场),其中胜一场得三分,平一场得一分,负一场得0分.某队在这个赛季中平局的场数比负的场数多7场,结果共得34分.这个队在这个赛季中胜、平、负各多少场?

7.某城镇邮局对甲、乙两个支局的报刊发行部2003报纸的发行量进行了统计,并绘成统计图,如下:请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回答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哪个支局发行《齐鲁晚报》的份数多?多多少?

(2)已知甲、乙两个支局的服务的居民分别是11280户、8600户,哪个居民区住户订阅报纸的份数多?试说明理由。

甲支局乙支局

8.去年我国遭受到非典型肺炎传染性疾病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下图(1)是某市某中学“献爱心,抗非典”自愿捐款活动中学生捐款情况制成的条形图,图(2)是该中学学生人数比例分布图。该校共有学生1450人。

(1)九年级学生共捐款多少元?

(2)该校学生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A、B、C、D、

2、方程组的解是()

A、B、C、D、

3、方程组,消去后得到的方程是()

A、B、

C、D、

4、设则()

A、12B、C、D、

5、设方程组的解是那么的值分别为()

A、B、C、D、

6、方程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A、4B、3C、2D、

1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7、中,若则_______。

8、由_______,_______。

9、如果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那么数=___,=__。

10、购面值各为20分,30分的邮票共27枚,用款6.6元。购20分邮票_____枚,30分邮票_____枚。

11、已知是方程的两个解,那么=,=

12、如果是同类项,那么=,=。

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每题6分,共36分)

13、

14、

17、(为常数)

18、(为常数)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每题7分,共28分)

19、初一级学生去某处旅游,如果每辆汽车坐45人,那么有15个学生没有座位;如果每辆汽车坐60人,那么空出1辆汽车。问一工多少名学生、多少辆汽车。

20、某校举办数学竞赛,有120人报名参加,竞赛结果:总平均成绩为66分,合格生平均成绩为76分,不及格生平均成绩为52分,则这次数学竞赛中,及格的学生有多少人,不及格的学生有多少人。

21、有一个两位数,其数字和为14,若调换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就比原数大18则这个两位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求解)

22、甲乙两地相距20千米,A从甲地向乙地方向前进,同时B从乙地向甲地方向前进,两小时后二人在途中相遇,相遇后A就返回甲地,B仍向甲地前进,A回到甲地时,B离甲地还有2千米,求A、B二人的速度。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检测题(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方程组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A.B.C.D.2、方程组的解是()

ABCD

3、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则这个方程组是()

A.B.C.D.4、某年级共有246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2人,问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若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为y人,则()

A.B.C.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

B、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C、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是它所含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D、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定由三个三元一次方程组成

6、在方程中,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则()

A、B、C、D、

7、方程2x-3y=5,xy=3,,3x-y+2z=0,中是二元一次方

程的有()个。

A、1 B、2 C、3 D、

48、方程2x+y=9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9、在解方程组时,甲同学因看错了b的符号,从而求得解为;乙同学因看漏

了c,解得,则a+b+c的值应为( )

A.2 B.3 C.5 D.7

10、在某校举办的足球比赛中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班足球队参加了

12场比赛,共得22分,已知这个队只输了2场,为求此胜几场和平几场.设这支足球队胜x场,平y

场.根据题意,列出如下四个方程组,其中正确的是()

A.B.C.D.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在方程3x+4y=16中,当x=3时,y=________,

10、如果x=1,y=2满足方程,那么a=____________;

12、方程的解是 。

13、如果,那么。

14、若方程组与方程组同解,则m=___

15、若方程的两个解是,则_________,_________

16、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它的解为,这个方程组是_________.18、若方程组的解和的值相等,则=.

19.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y=9的所有正整数解是

20.小亮解方程组的解为,由于不小心滴上了两滴墨水,刚好遮住了两个数●和,则这两个数分别为().A.4和-6B.-6和4C.-2和8D.8和-

2三、解答题:(共40分)

21、解下列方程组:(每题5分,共20分)

(1)、(2)

(3)(4)

22、用16元买了60分,80分两种邮票共22枚。60分与80分的邮票各买了多少枚?(6分)

23、(本题8分)先阅读,然后解方程组.解方程组时,可由①得③,然后再将③代入②得,求得,从而进一步求得这种方法被称为“整体代入法”,请用这样的方法解下列方程组:

24、《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8分)

25.(8分)某酒店客房部有三人间、双人间客房,收费数据如下表.为吸引游客,实行团体入住五折优惠措施.一个50人的旅游团优惠期间到该酒店入住,住了一些三人普通间和双人普通间客房.若每间客房正好住满,且一天共花去住宿费1510元,则旅游团住了三人普通间和双人普通间客房各多少间?

初一数学同步练习: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课时测验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①3x=5;②a>2;③3m-1≤4;④5x+6y;⑤a+2≠a-2;⑥-1>2中,不等式有()个

A、2B、3C、4D、

52.下列不等关系中,正确的是()

A、a不是负数表示为a>0B、x不大于5可表示为x>

5C、x与1的和是非负数可表示为x+1>0D、m与4的差是负数可表示为m-4<0

3.下列数值:-2,-1.5,-1,0,1.5,2能使不等式x+3>2成立的数有()个

A、2B、3C、4D、

5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不是x≥2的解B、0是x<1的一个解

C、不等式x+3>3的解是x>0D、x=6是x-7<0的解集

5.不等式x-2>3的解集是()

A、x>2B、x>3C、x>5D、x<

56.满足不等式x-1≤3的自然数是()

A、1,2,3,4B、0,1,2,3,4C、0,1,2,3D、无穷多个

7.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a<1的解集为x<2,则a的取值是()

A、0B、1C、2D、

38.四个小朋友玩跷跷板,他们的体重分别为P、Q、R、S,如图3所示,则他们的体重大小关系是()

ABCD

二、填空题

9.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7,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10.下列各数0,-3,3,-0.5,-0.4,4,-20中,______是方程x+3=0的解;_______是不等式x+3>0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等式x+3<0.

11.不等式6-x≤0的解集是__________.

12.在-

213.若∣m-3∣=3-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4.三个连续正整数的和不大于12,符合条件的正整数共有________组.

三、解答题

15.根据下列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1的和是正数

(2)y的2倍与1的和大于

3(3)x的与x的2倍的和是非正数

(4)c与4的和的30%不大于-

2(5)x除以2的商加上2,至多为

5(6)a与b的和的平方不小于2

16.根据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得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若A-B>0,则A>B;若A-B=0,则A=B;若A-B<0,则A

17.规定一种新的运算:a△b=ab-a+b+1.如3△4=3×4-3+4+1,请比较(-3)△5与5△(-3)的大小。

第二课时不等式的性质

1.“x的2倍与3的差不大于8”列出的不等式是()

A、2x-3≤8B、2x-3≥8

C、2x-3<8d、2x-3>8

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2的解集,正确的是()

ABCD

3.不等式<6的正整数解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果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二元超市范文第6篇

在李斯特所处的时代, 人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则是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刑事人类学派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二则是以菲利为代表的刑事社会学派运用当时颇为流行的社会学方法对犯罪进行解释。而李斯特则是从但当政策任务的社会的国家观念出发, 以实证科学的观点探究犯罪的原因。

对于龙勃罗梭将犯罪视之为行为者生来资质上必然的产物, 各种犯罪行为皆源于行为者的本质的“天生犯罪人”学说, 李斯特认为其对犯罪人的研究在新学理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良上都值得称道, 但是却仅仅关注犯罪人的形象特征, 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层面的研究。同时, 李斯特对于刑事人类学派以遗传为中心, 使人类的性质全然服从于自然的立论基础产生了质疑。在李斯特看来, 遗传因素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才表现为犯罪的, 犯罪人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普通人只不过是因为其外部环境结合时的幸运才没有沦为犯罪而已, 纵然客观上确实存在因为遗传因素而成为犯罪人的情形, 而犯罪人之所以陷于犯罪的状态, 无非是由于生存的命运外界的关系所致。概言之, 李斯特认为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作用更为重要, 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对于菲利提出的犯罪原因三元论, 李斯特虽然同意菲利将社会因素归为犯罪的原因之一, 但不主张将自然因素独立于社会因素之外。在李斯特看来, 可以将自然因素归为社会因素的一种。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 李斯特举例加以说明:比如, 菲利认为冬天财产犯罪较多, 而夏天风俗犯更为常见, 这便说明气候即自然因素对犯罪有影响。但是李斯特却不认同菲利的看法, 作为反驳, 他指出, 冬季财产犯罪多余夏季的原因实质上仍然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冬天人们需要添置衣物和增加燃料供给来抵御寒冷的天气, 但是失业问题严重, 很多人没有工作, 继而没有收入来源, 是故其只能通过盗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易言之, 菲利只简单看到了表面现象, 而没有深层剖析冬天犯罪增多的真正原因。

在批判地吸收了主张犯罪系行为者生来资质上必然产物的犯罪原因一元论的刑事人类学派的观点和菲利提出的个人、自然和社会的犯罪原因三元论的观点的基础上, 李斯特提出了对其自身刑法学理论构建和世界刑法理论发展都颇具重要意义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犯罪原因二元论的主张。

在笔者看来, 李斯特的这种犯罪原因二元论确实如大多数学者所言, 是人类学和社会环境说两者的对立的折衷。③但这丝毫不影响该学说的学术价值, 原因有五:

其一, 就其理论创新性而言, 李斯特一方面, 他彻底摒弃了刑事古典学派主张的绝对意志自由的的观点。另一方面, 他又批判性地吸收了比利时学者凯特莱“犯罪因一切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观点、刑事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学说, 以及菲利提出的个人、自然和社会的犯罪原因三元论。继而, 其从个性与共性, 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上, 既认识到普遍的社会关系对犯罪形成的重要影响。又承认犯罪人的个人特殊性格对犯罪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二, 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确实为人们正确认识犯罪原因提供了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李斯特曾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德国刑法教科书》中谈及了自己对于犯罪问题研究方法的见解:在他看来, 从生物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犯罪原因的方法, 分别是将犯罪现象描述为一个人生活中的实践, 主张从犯罪人的体形和所处环境去研究犯罪和将犯罪现象解释为社会生活中的时间, 主张应从犯罪的社会结构及社会缺陷中去研究犯罪。毫无疑问, 这两者的研究对象相同———都为犯罪, 但是其研究方法却大相径庭:犯罪生物学是对个体的系统观察研究;而犯罪社会学则是对群体的系统观察研究。虽然这两种研究的切入点都为人们探究犯罪的原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但是经过思考,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显得过于片面。而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认识到“犯罪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是由一些具体的犯罪构成的;每个具体的犯罪也只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 要想对犯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人们应该将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用此种方法研究的结果去验证彼种研究方法的结果”。④

其三, 李斯特犯罪原因二元论是其提出犯罪人类型论的基础。基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犯罪原因二元论的认识, 李斯特根据个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情况相互作用的状况不同, 将犯罪人分为两种类型:他将那些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并非自己先天原因而实施犯罪的人成为瞬间犯罪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偶犯。而把那些由于遗传等先天因素而具有潜在的反社会倾向的人称为状态犯,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惯犯。顾名思义, 瞬间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并不是其内在因素引起的, 即其并非刑事人类学派所说的“天生犯罪人”, 他们的犯罪行为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 诱发其瞬间产生犯罪的冲动, 突然之间实施了犯罪的行为, 这种人再次实施相同性质的犯罪的可能性较小, 不具有反社会性, 是故李斯特并不主张对其采取什么特别的改造措施。相反的, 对于那些具有内在不良性格倾向的犯罪人, 由于其犯罪是由其自身的因素引发的, 同时考虑到这些人极有可能一有条件或机会就再次实施犯罪, 是故, 应对其采取特殊措施。此外, 李斯特还进一步阐明对不同情况的状态犯应分别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对于虽然具有先天或后天的犯罪倾向, 但是能够改善的犯罪人, 李斯特主张对这些人处以自由刑, 并进行教育矫正, 以使其能够回归社会。相反地, 对于那些不能够进行改造矫正的不可改善犯罪人, 李斯特所持的观点是, 既然其几乎不可能回归社会, 那么就应当采取措施使其与社会永久隔离。

其四, 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对刑事政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 李斯特认为犯罪原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同时其又基于外界因素是犯罪的主要诱因, 个人因素由于外界因素的诱发而使其犯罪的认识从而格外重视社会因素。而在众多社会因素中, 李斯特又格外重视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从其驳斥菲利论证自然因素可归为犯罪原因的例子的理由中便能够一览无余。因此, 其关于刑事政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考虑的。作为刑事政策学科的巨擘, 李斯特的上述思想在我们今天的刑事政策中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现在所指的广义的刑事政策就包括居住政策、教育政策、劳动政策等。

其五, 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是其提出目的刑的重要依据。既与康德、黑格尔等提出的报应刑相对立, 又和以往刑事古典学派的贝卡利亚、费尔巴哈的一般预防学说有所不同, 李斯特从其犯罪原因论出发, 主张在适用刑罚时, 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实施犯罪的人, 而不是犯罪本身, 提出“应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 并认为可以通过教育预防犯罪、纠正潜在的犯罪倾向。这便是李斯特首倡的, 被视作是刑法理论一大进步的目的刑主义。

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从共性与个性、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上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 其理论堪称近乎完美, 然而, 经过笔者对李斯特该犯罪原因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之后发现, 就该理论本身和以其为基础形成的李斯特的刑法理论而言, 犯罪原因二元论确实存在偏颇之处。

首先, 以笔者之见, 社会因素并非如李斯特认为的那样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李斯特运用反例法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学说所进行的反驳一样, 我们依旧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推翻其犯罪原因二元论的反例———相同的社会环境下有人犯罪, 有人不犯罪,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并不鲜见。后人对犯罪原因的大量研究表明, 引发犯罪的原因是来自很多方面, 而且这些因素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犯罪原因既非只有李斯特所提出的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又不像他所认为的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犯罪原因还可能包括心理生理亦或是历史文化等因素, 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 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也并非一成不变。

其次, 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将犯罪原因仅归结为个人天生的亦或是后天受社会影响的, 这未免显得过于机械, 而且颇有一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将犯罪人理解成是在天生素质和环境支配下的, 毫无自由意志, 注定实施犯罪的消极意味。虽然其对刑事古典学派主张的人的意志绝对自由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这一点通常被看作是刑法理论进步的表现, 但将该哲学观运用至犯罪原因的研究中, 显得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除此之外, 李斯特基于犯罪原因二元论所形成的犯罪人类型论和目的刑理论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因为李斯特格外重视社会因素, 所以他基于对社会的危害性将犯罪人划分为偶犯和惯犯, 即前文所提及的瞬间犯罪人和状态犯罪人。这种划分方法无疑是对刑法理论的一种创新, 但是其对这两种犯罪人所实施的刑罚, 在笔者看来, 颇有不妥之处。就以近来公众颇为关注的醉酒驾驶撞人案而言, 如果按照李斯特的观点来看, 因为那些醉酒驾驶的人实施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不必采取特别的改造措施。但是对于公众来说, 他们似乎更为关注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而并非犯罪人本身的情况。这一事实一则与李斯特否定犯罪行为的独立意义而关注犯罪人本身的观点相冲突, 二则如果按照李斯特基于犯罪人再次实施相同犯罪的可能性的观点来看, 这些醉酒驾驶者应当归为偶犯, 也就是状态犯。但是这样一来, 其所受的刑罚就会减轻很多, 这那势必会引起公众不满。笔者对于李斯特该提倡的看法是, 仅从李斯特进行该划分的标准上来看, 就不难发现其更大程度上是站在国家决策者控制社会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而极少估计作为公民个人的情感感受。

李斯特从其犯罪原因论出发, 主张在适用刑罚时, 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实施犯罪的人, 而不是犯罪本身, 提出“应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 并认为可以通过教育预防犯罪、纠正潜在的犯罪倾向。笔者认为, 这种刑罚观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 认为刑罚是惩罚行为者的观点过分夸大了行为人社会危险性的意义和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本身固有的独立意义。按照李斯特的观点, 刑事责任的根据仅仅是各个行为人主观的, 个别的社会危险性以及行为人适应社会能力的大小。正如马克昌教授一语中的指出的那样, 这实际上是放弃了量刑的客观标准, 其结果必然是量刑上的主观的随意性。另一方面, 李斯特将教育刑作为其刑罚理论的核心, 虽然这一提倡通常被视之为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在笔者看来, 将教育视之为刑罚的目的, 而忽视报应刑的作用, 这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了。毕竟, 离开了刑罚的强制, 刑罚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新派刑法理论代表人物, 李斯特以其复兴刑事政策、提出犯罪征表说和目的刑主义而闻名世界。尽管我们依旧可以指出近乎完美的李斯特的犯罪原因二元论的局限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李斯特的伟大。陈寅恪先生曾说, 做学术的态度应该是“应具了解之同情”。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就不会去苛求前人。

摘要: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原因论是犯罪学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各学派的刑罚观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其犯罪原因论的不同, 犯罪原因论体现了一个学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刑罚观与其犯罪原因论是否自成体系, 是检验一个学派或学者能否自立于学术之材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犯罪原因论就有什么样的犯罪观和刑罚观。作为新派刑法理论的代表人物,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 形式社会学派创始人弗兰茨·冯·李斯特认为要想对犯罪进行有效的斗争, 首先要认识犯罪的原因。是故, 其刑法理论中, 对于犯罪原因的探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将对其刑法理论基础的犯罪原因二元论进行评述, 希望以其犯罪原因二元论为切入点来了解李斯特博大精深的刑法理论世界。

关键词:弗兰茨·冯·李斯特,犯罪原因论,社会学,刑事政策,刑罚

参考文献

[1] 徐爱国.论19世纪刑事实证学派方法论上的转型[J].法学家, 2006 (3) .

[2] 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53.

上一篇:经济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五一劳动节短信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