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论文范文

2023-09-16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印刷工程;实习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印刷工程是一门以信息可视化与传播为核心的应用性交叉学科,融合了计算机、材料、机械及光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型专业。目前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主要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而当前印刷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即聘即用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是印刷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1]。如何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人才是印刷专业教育者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以及与企业的交流中,内蒙古工业大学印刷专业通过对实习、就业等工作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对实习教学的认识与思路,以期对印刷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印刷工程實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首先应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的渗透特色实践教学,合理安排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学时分配,有效配置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知识体系,交替进行、有序安排,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训练,以实践技能促进理论理解,以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印刷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本科教学要求与行业用人需求,丰富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将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设计。在课程总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的比例,通过开设单独设置的专业实验课,改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效果,增设多种方向的选修性课程设计,拓展学生的专业兴趣,将增强低年级学生感性认知的参观实习与提升高年级学生综合技能的跟班实习进行有机结合。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行业对毕业生职业技能的需求。

三、改革实习模式,合理安排实习环节

实习作为实践教学中重要的课外环节,以其实际生产企业的实施环境而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而其实施运行的模式与实践训练的内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围绕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规划。

针对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印刷产业的地域性分布特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的印刷企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多样,而内蒙古地区的印刷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类型有限,为了让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不同的工艺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应结合产业地域特色,尽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印刷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的模式实现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习平台。

印刷工程的专业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类。其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参观生产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面向低年级学生,一般安排在前三个学期,适合选择有代表性的本地企业进行。鉴于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尚未深入,实习时间以1周为宜,通过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参观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日后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实践认知基础。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技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2]。面向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一般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鉴于沿海地区印刷业的发达与就业前景的广阔,适合安排在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进行,针对远距离的外地实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和质量一般安排4周以上为宜。通过对实践环节与假期进行合理配置,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通过统一安排、连续进行、先后完成的方式运行,横跨两个学期,并有效利用寒假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行业特征,为学生未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从专业教育的层面来看,能够充分利用先进企业的优势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通过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新型实践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实现了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优化实践内容,有效实施实习过程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实践项目及其相关内容。印刷专业的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安排在校内进行,内容与理论课联系紧密,运行体系便于管控,而实习环节主要安排在校外进行,借助社会行业的平台,依赖企业的资源环境。建立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实习目标的达成与实习效果的实现。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根据实习教学目标制定实习教学大纲、编写实习指导书,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组织安排、实施方式、考核评价等进行系统、完整的规划与设计。不同类型的实习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施运行方式,同时需要兼顾实习监管的可操作性。

其次,为优化评价体系、规范实习成果,可统一编制学生的实习手册,将实习计划、实习协议、实习申请、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以及实习期间的指导记录、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标准等实习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机的组合起来,编制形成一个格式规范、内容丰富、栏目齐全的实习手册提供给学生,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有效落实实习任务,又能规范学生实习成果的展示。

再次,在实习教学活动的实施运行过程中,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不同类型的实习运行中都可能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认识实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以参观企业的形式了解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产品类型,在保证实习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针对性不强、引导性不够、“走马观花”等现象的出现。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需考查实习企业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是否满足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否实现不同部门的轮岗作业,能否比较全面的接触到印刷全流程的各项工艺。毕业实习是完成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可以完成轮岗、定岗等跟班实习,部分已签就业协议的学生可以将试用期及就业考核等环节一并进行。在实施中,为了稳定学生的实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可与企业协商达成有偿实习的共识,结合企业的运行管理体制,制定有效地监督考核机制,以督促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实习阶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锻炼与收获的同时,保证了实习与就业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语

实习教学是学生获得行业认知、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工业大学印刷工程专业在多年教学探索与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印刷行业特点及其地区发展特色,通过制订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利用各方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印刷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炳涛,樊铁美,高德.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04).

[2]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2008,(12).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成本核算不仅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包装印刷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企业自身出发,规范成本核算工作,为企业节约材料耗用与人工物资,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费用明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成本预测信息,在源头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本文就包装印刷企业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包装印刷行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包装印刷企业 成本核算 对策分析

一、包装印刷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包装印刷企业中普遍存在成本核算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导致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主要体现为: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不能根据当前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核算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整个流程也不够熟悉,导致企业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同时成本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偏低,有些成本核算人员易受上级领导授意指使,人为调节成本,导致成本会计核算信息不真实。

2.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准备不充分。

2.1首先从成本的三要素谈起。

2.1.1包装印刷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数量与种类较多,企业的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不健全,企业的材料物资入库、出库及库存数量不准确,事先也没有按照产品种类对材料物资出入库进行归集,最终导致材料成本核算不够精确。

2.1.2包装印刷企业属服务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例较高。如何精确地核算人工成本,并且同产品产量、质量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多数包装印刷企业采取的仍然是固定工资的形式,这样人工成本核算不能精确到具体产品,也没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生产效益。

2.1.3共同费用(制造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当前,我国包装印刷企业专业设备大多引进国外,单位价值非常大,导致共同费用中的折旧金额非常高。因此如何合理的摊销共同费用对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影响也是很大的。

2.2成本核算对工艺流程设计及每道生产工序的控制及监督不到位。包装印刷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大,生产时间短,从设计到印刷以及到最后出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是紧密相关的,只要其中一道工序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大量损耗和浪费。因此,通过成本核算对工艺流程设计及每道生产工序进行监督与控制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大多数企业往往没有重视这一点。

3.包装印刷企业成本核算得不到相关部门及领导重视,“算”“管”衔接度不够,在实际工作没有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包装印刷企业由于产品数量大,单个成本低,所以对于产品的成本核算得不到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算”“管”衔接度不够,在实际工作没有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比如,采购部门在具体采购时没有按照生产耗费定额采购,造成库存短缺或者积压。生产部门没有按照生产耗费定额领料,在生产过程中也没有依据成本核算要求对每一道工序損耗进行控制,既影响了生产,有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销售部门制定产品价格时,也有一套自己的成本标准,没有依据财务具体的成本核算,并未考虑到有些共同费用的摊销,产品定价偏低,最终影响公司利润。

二、包装印刷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相关的应对策略

1.全面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成本核算人员应在平时工作中主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成本核算原理和方法,熟悉掌握包装印刷厂的生产工序及相关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应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性,真正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从思想上、行为上约束他们的工作行为,营造良好的成本核算工作环境。

2.做好成本会计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2.1成本三要素。

2.1.1包装印刷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消耗定额。随着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与生产劳动率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企业应不断修订消耗定额,并严格按照消耗定额来进行材料及产品的收发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包装印刷企业所涉及的材料和商品的科目较多,所以应加强和健全企业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成品的入库,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办理审批手续,并严格进行计量和验收。不定时盘点企业材料物资,才能保证账实相符,保证成本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2.1.2企业应结合自身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等特点,选取合理的人工成本核算方法。比如,采取计件工资,按照劳动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核算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核算具体到每一产品质量、数量。同时建立企业奖惩机制,使员工薪酬和工作效益相挂钩,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企业的生产效益。

2.1.3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人员应结合包装印刷企业的特点决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共同费用摊销的计量方法。对企业单位价值较高的设备应在全面调研市场上该类设备的更新和使用年限后,确定合适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对该类设备进项折旧。在此基础上,再把计提的折旧尽可能合理的摊销到每一产品成本中去。

2.2企业应当从工艺流程设计开始,就要既考虑到客户的要求,又要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作为成本核算人员要准确核算每一道工序的投入和产出数量,合格率和次品率,进而核算出损耗率,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监督和控制。损耗率超过核定损耗的,要及时找出原因,对相关人员做出惩戒,并对相应生产工序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新工艺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降低次品率,进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有效降低。

3.提高包装印刷企业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算”“管”结合。首先应提高企业领导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成本核算不仅要对经济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还要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强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的事前审核和事中控制,并及时反馈信息。企业要将反馈的成本核算信息,充分运用在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根据现有库存确定采购数量,根据消耗定额严格控制生产领料和生产损耗,根据合格产品数量来计量工人薪酬,根据最终核算产品成本来与客户议价等等。总之,在整个公司运营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借核算成本为其产品的市场定价提供基础依据,而且还要通过运营分析和流程优化等发现成本变动的真正原因,控制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真正做到“算”、“管”相结合。

4.落实成本核算监督管理工作。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成本核算過程中。首先,企业应建立高效成本核算流程并严格执行,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成本核算事前和事中错误的流程点并及时纠正;其次,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事后监督,对事后核算的原始凭证、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进行仔细检查,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在准确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把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层组织和执行人,按照经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进行事前指针分解、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成效考核,加强对公司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包装印刷行业中,企业应在平时营运过程中正确面对企业成本核算的不足,积极寻找成本核算管理的最佳办法。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才能保障企业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包装印刷业还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生产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吝招.如何做好包装印刷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J].中国印刷,2014(12):48-49.

[2]杨冕.基于WBS的包装印刷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王葆莉. 成本管理控制在CP包装有限公司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4]曹霞. 浅析如何加强印刷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J]. 经济师,2014,07:110-111.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3篇

“全国印刷看广东,广东印刷看深圳”。2006年,深圳印刷产业总产值达到近3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位居首位。

在2007年深圳两会中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文化产业”列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而印刷工业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文化产业逾40%,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然而,深圳印刷业的发展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以及周边城市印刷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对此,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印刷行业协会会长谭浩辉提议:深圳应促进印刷业融入循环经济,加强支持印刷产业的力度,扶持深圳印刷业参与国际竞争。

优势:领先全国

谭浩辉委员介绍,深圳印刷业借着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与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在26年间从特区成立之初的两家手工作坊式印刷厂发展至现在,已成为以数字化印前、胶版化印刷、机械化自动化印后加工、印刷材料高新化等为特点的,以高档书刊、高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以包装装潢为主体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圳印刷业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深圳已有2000多家印刷厂,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产值近300亿元。

2005年全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中,深圳企业占22席,其中前三名均为深圳企业。

困境:内忧外患

然而,深圳印刷业的进一步壮大正在面临多方面压力。

谭浩辉委员举例说,在深圳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下,一些印刷企业由于业务规模扩大需要扩建时,很难批到土地,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发展。这是深圳印刷业发展的内忧。

深圳印刷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土地资源比深圳要宽裕,近几年来吸引了很多国际印刷业巨头落户。例如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落户佛山,厂房占地面积1000亩,经过15年的稳健经营,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2005年出口总值就已达到11.8亿人民币。

与深圳毗邻的东莞印刷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2006年东莞印刷业增长近30%,产值超过200亿元,有赶超深圳之势。此外,长三角地区与环渤海湾地区的印刷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深圳印刷业如果不突破求变,将会逐渐失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出路:政府加大扶持主攻国际市场

谭浩辉委员认为,深圳印刷业在现有条件下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扬长避短,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印刷水平高的技术优势,发展高档印刷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此,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印刷业给予扶持。

一是要扶持一批龙头印刷企业。在深圳全市逾2000家印刷企业中,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但其中不泛许多优秀企业,全国100强企业中深圳企业占据22席就是一个证明。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挑选技术领先的约200家企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鼓励印刷企业发展科技含量高、高产出、低能耗、低声耗、无污染的技术,促进产业全面升级。此外,政府还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制度层面的支持,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研究与创新。在政府采购层面,应争取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向自主创新的企业倾斜。

二是应扶持市印刷行业协会等组织,大力推进深圳印刷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标准之争其实就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进入市场的入场券,进而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印刷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领域出现一个新特征:技术标准专利化。因此,在新形势下,以政府为引导,行业协会大力协助,企业积极参与而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必不可少。应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印刷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争取让深圳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印刷产业技术和服务标准中心。

三是应在深圳创建中国笫一所印刷产品测试中心,为印刷企业技术革新提供一个服务平台。目前深圳印刷企业众多,规模有大有小,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实力成立产品测试中心,因此,政府应投入资金或给予大型印刷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成立一个公共产品测试中心,为所有的中小印刷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不仅可调动中小印刷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资源。

四是应成立印刷行业在职培训中心,专门培训在职技工、技师、操作工等。随着资讯传播科技的发展,印刷业对数字印刷人才以及能够操作并懂得先进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而深圳印刷业目前20万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职业培训,企业想培训员工也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因此,政府迫切需要支持印刷行业协会或高职院等高校成立培训中心,为印刷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力资源。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调制技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引言

电视广播技术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电视广播当中,一般采用模拟调制技术来控制调节信号。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中出现了新兴的数字调制技术。该技术与相应解调技术共同应用,对稳定信号传输质量、推动电视广播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数字调制技术概念及重要性

(一)概念和原理

目前随着数字调制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数字电视广播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有单载波和多载波两种。这两种传输方式的应用和发展,实际上也是数字广播系统发展的缩影。不管是串行还是并行的数据传输方式,都是由数据帧作为响应符号,它决定了调制方式[1]。数据帧在相应的调制方式下加载到载波之上,方能实现数字传输信号的生成和传输。当然,信号传输期间,信道的概念十分重要。针对载波进行相位调制时,需要做好符号映射的相关处理。

在载波的振幅、相位的处理当中,需要做好二者关系的管理。使用数字调制技术器件,载波振幅和相位之间的关系与波形有关。在针对载波进行管理应用的过程中,振幅和相位是重要的技术参数。

在具体调制方式之中,单载波的调制原理,主要是指在载波波形变化期间用符号帧形成整体,由各种类型的波形变化构成符号帧。相应符号主要代表调制过程中载波技术参数的变化情况,对载波幅度、相位等技术参数的把控至关重要。另外,这些符号通过串行方式按照一定标准排列,形成单载波。而多载波的调制原理中,子符号中所对应的载波有所差异,其对应的载波存在不同,此时以叠加的方式来形成所需要的特殊输出信号[2]。

(二)重要性

在当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产业当中,数字调制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是确保数字电视广播正常运行的关键[3]。数字信号的产生和传输有严格的标准,确保其稳定准确至关重要,而数字调制技术是数字电视广播中的信号保持稳定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国调制技术发展迅速,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调制技术应用价值极高,逐步对传统模拟调制技术实现了替代。尤其是当今地面数字广播行业中,不同的应用单位对信号传输方式和制式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相关单位对相应技术足够了解,确保信号传输质量及稳定性。

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相关技术及标准

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相应标准在近年来逐步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该体系主要对传输系统中信道编码、载波技术参数的参考标准进行界定,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主要有两种技术参数标准。

(一)多载波方式

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行业中应用数字调制技术,多载波的传输方式在结构、传输机制方面的技术原理都较为复杂,其帧头、帧体相关符号数有差异。目前该方式的帧体部分主要由3780个符号构成,也就是说这些符号所代表的载波在调制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针对性作用。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传输系统当中,应用多载波技术可以很好控制传输信号的系统稳定[4]。

另外,以多载波为传输形式的机制当中,PN序列可以很好控制信道中存在的造影。一般在无线信道运行过程中,如果系统本身及周边环境存在噪声,很容易导致系统稳定性和信号传输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针对相位噪声的检测抑制至关重要,并且还需要考虑信道运行机制的流畅性。在多载波技术应用中,其存在一定的保護间隔,而这可以很好应对多经干扰问题。

(二)GB20600数据帧结构的应用

在该结构中主要有三个各有不同的帧体,它们构成了相关PN序列,而不同的帧体传输时间也有所差异。在帧体当中,数据块占用时间一般为500μs左右。当然,PN序列不同,信号帧占用时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角度来讲,相关技术参数的差异性,意味着广播电视信号接收、发射过长都会受到影响。随着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加深,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信道编码所需时间存在不同,进而可以满足多种信号传输需求。

三、数字调制技术及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发展前景和要点

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广播行业相关新兴政策逐步推动,相应的技术规范也不断完善。这对数字电视广播产业的发展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数字调制技术及电视广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很明显,数字调制技术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的应用,是满足社会各界稳定信号传输要求的关键,其发展前景被广泛关注。

(一)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展趋势

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产业展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大量新型地面通讯设备的应用,给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进一步发挥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价值[5]。与此同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产业在市场多样化需求和数字调制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将呈现范围更广、更灵活的信号传输体验。当前,很多地区用户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使用都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体验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地区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深对数字调制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将其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保证信号传输稳定可靠的基础上,提供更高水准的多样化服务。当然,相关单位也需要针对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制定合理的规划,将商业、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同时带给社会更好的服务体验。

(二)数字广播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数字调制技术的影响下,已经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针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调控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当然,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飞速发展,除了政策支持以外,与当今技术环境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当然,在相关技术应用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目前以数字调制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在研究方面容易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某些地区市场需求较弱,导致该地区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一直很低,不利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产业的均衡发展。对此,相关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对用户心理、需求、体验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在公共服务的理念下均衡发展相关技术。另外,还要注意维持数字电视广播行业的行业优势,在此基础上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的创新水平,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行业当中,对数字信号质量和稳定性的把控至关重要,而新型的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当中,相关单位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挥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商业性和公益性方面做好平衡,全面推动数字电视广播产业的均衡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贺学飞.数字调制技术与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建议[J].人文之友,2018(10):86.

[2]张彦,杨晨.广播电视卫星信号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10):281.

[3]张华.数字调制技术与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7):9.

[4]张洪波.广播电视卫星信号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探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7(3):94-96.

[5]战涛.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的原理及应用[J].艺术科技,2018,31(1):198.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黄山发射台)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及研究假设,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在对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与外部创新要素的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都起到积极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且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该研究方法为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创新要素协同;创新绩效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novation Elements Synergy’s Impa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Ling , CHENG Xin, QIU Jian-hua

(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Key wor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ynerg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最终是由创新绩效来反映的。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参与主体因追求各自局部或短期利益而导致创新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从协同的角度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这些因素的掌握有利于监控创新的运作,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1]。而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创新绩效本身的构成指标上,对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掌握重要绩效影响因素、全面客观评价创新绩效并对其优化提供有效依据。

一 概念模型的设计

英国经济学家J.Langrish(2000)总结出6个导致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权威的杰出人物支持创新活动,有其他方面的杰出专家支持创新活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创新组织内的良好合作,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Moreno,Montes(2004)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就必须先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团队凝聚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Griffin (2003)对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要素的投入进行分析表明,那些研发和市场投入协同配合得好的企业,其研发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另外,一些学者就企业内跨部门协同配合程度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有的还做了实证分析。但多是分析研发与市场营销的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未从系统角度对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学者马宁等人(2006)通过调研,以专利数量、创新产品数量和创新产品销售比例作为度量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指标,用统计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从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看,官建成(2004)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划分为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共7类[2]。

基于已有研究及对我国多领域企业的调研分析,本文探讨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技术要素本身内部的协同以及企业内部多要素的协同三方面。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可以从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合作的关系、政府和中介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体现。基于已有研究及我国企业的特点,将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划分: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学习能力、资源配置和组织创新能力是另外两个很重要的能力分支。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度量应采用综合性指标,因为单一指标很难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绩效。本文采用中间过程产出指标、最终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来综合度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中间过程指标主要包括专利申请数、科技论文发表数、技术诀窍数;最终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开发的新产品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物耗(能耗)降低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用减少环境污染程度来度量。综合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它们之间关系及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Goldenberg K(2003)认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当寻找一个平衡点,该目标应通过寻找研发与企业战略及内部组织设计的方式之间的平衡来实现,技术与其它因素的平衡发展会给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结果带来正面效应[3]。许庆瑞(2006)认为,技术创新必须牵涉到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相互配合,非技术因素主要指对市场的开拓、对科技人才的有效激励、创新组织的合理设置以及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这些非技术因素只有和技术因素本身获得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及创新绩效的优化[4]。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的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1: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两两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2: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3: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梁雨谷(2004)指出,企业研发机构内部要促进研发行为与研发管理行为之间的协同,应形成超前研发、应用性开发、成果转化及科研管理等各项行为协调的局面[5]。陈钰芬(2009)指出,技术要素内部也是存在相互影响的,超前研发与实用开发之间关系的合理处理、科研资源在创新各环节的合理配置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都是技术要素内部要考虑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并能增进创新产出[6]。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本文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4: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5: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Laursen K &Salter A(2006)对工业企业的62个新技术项目做了实证分析,表明研发和营销的投入匹配度越合适,项目成功率就越高[7]。国外一些学者(Joe T 2001;Gupta A K,Rogers E M 2002)对各部门间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各创新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源、制度等多边协同度越高,越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加快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速度,增强企业技术积累和创新产出[8]。许庆瑞、郑刚(2006)认为企业应当突破线性创新流程的范式,追求企业内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发展,并认为这种协同对企业积累技术知识以及企业绩效可能有促进作用[9]。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本文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7: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8: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9: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Faems D & Vanlooy B(2005)指出,企业创新的成功不仅与其自身的资源有关,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对本企业创新的影响也很明显,各创新组织间应加强合作和交流[10]。Michael D S(2000)分析了产学研合作行为及各合作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除了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创新工作外,还应从外部获得创新资源,如应建立和维护好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处理好和政府以及中介组织的关系,提升参与外部创新合作的能力[11]。这些行为的加强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的业绩。Cooper R G(2003) 指出企业拥有的资产、创新能力与环境不协调是导致绩效下滑的主因[1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0: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11: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1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H1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目的是测量6个潜在变量(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 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的观测变量。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研究量表,并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性对问卷中的观测变量进行了改进式设计,并用调整后的量表做了实验性测试与访谈。实验性测试后的观测变量中,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有5个观测变量(技术与市场、技术与人力资源、技术与战略、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组织);技术要素内部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5个观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8个观测变量。总计27个变量构成问卷的项目,变量的计分方式均采用7级打分法,从1到7代表程度从最低到最高。

(二)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典型企业(以生产型工业企业为主)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钢铁企业12家、铝工业企业11家、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7家、生物科技企业6家、新材料企业8家、环保企业14家、IT企业16 家、汽车行业企业 5 家、化工行业企业8 家、建筑行业企业14 家。采用电子文档和印刷品的方式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涉及的区域包括深圳、广州、长沙、武汉、郑州、成都、重庆等地。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性,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研发部门的主管、研发人员及其他一些相关性比较大的部门主管。我们共发出问卷480份,收回396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33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 69.6%。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对调查结果采取Cronbach α系数进行了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了0.7,显示了本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的问卷由前人文献经过适当修改而来,因此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考虑到国情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定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对具体测项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27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 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采用 AMOS7.0应用软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需要首先建立各个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如上所述,本研究的潜在变量有 6 个,观测变量有 27 个,依此可从协同角度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一)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对于利用AMOS7.0估计出的初始模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用各种拟合指数对模型做整体的评价;二是检验参数的显著性,评价参数的意义和合理性[13]。本研究先采用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来测度初始模型拟合的质量,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所列出的初始模型拟合指数可知, /df<5,是符合检验要求的。其他的拟合优度指数中,RMSEA=0.068>0.05,但根据标准小于0.08仍可看作是合理的。

对模型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评价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二是对测量模型的负荷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17]。对初始模型的路径进行估计与检验的结果见表3。

中列出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以及相应的C.R.值。结构模型中的所有路径的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表明其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对初始模型的测量模型进行估计与检验后发现,“(B4)技术与文化?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的负荷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从实质上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或者只是留于形式,没有真正让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有效激励作用所致。因而,需要对原模型进行调整,即去除该测量指标,并需对调整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和检验。

(二)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经过调整与修正之后,调整后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结构模型以及测量模型都得到了验证,其最终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数都有所改善)。

(三)效应分解

变量之间的总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所产生的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不需经过中间变量,其作用程度由原因变量指向结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来表示;间接影响是指原因变量通过中间变量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其作用程度可以用原因变量指向中间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乘以中间变量指向结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的乘积来表示[18]。在本文的最终模型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中间变量,技术创新绩效是结果变量。从协同角度探讨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各方面变量对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间接影响进而总影响的结果可以从表4中得到体现。

(四)研究结果

通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方法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关系分析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它们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本文得出汇总表5。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本文假设的支持情况。

由以上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于间接效应明显小于直接效应,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也可从图2中得到体现。

五 结论

研究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这四个环节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因素必须与之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技术与战略及文化等因素越是协同发展、研发资源越是合理配置,企业多部门之间越是有效协同配合、企业与外部合作越是紧密,越是会产生更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另一方面,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这四个环节又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积极影响,企业越是善于消化吸收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努力加强自身的技术积累,越是有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间接效应明显小于直接效应,所以是不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而改善管理决策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官建成.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1):1000-1004.

[3]郑刚.全面协同创新—迈向创新型企业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46-49.

[3]Goldenberg,K..Finding your innovation sweet spo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 (3):120-123.

[4]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J ].科研管理,2006,27(2):22-28.

[5]梁雨谷.企业技术中心价值导向管理的理论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77.

[6]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4):1-9.

[7] Laursen,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 (2):131-150.

[8]Gupta,A.K.,Rogers,E.M..The R&D_marketing interface in the high-tech fir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2(2):12-24.

[9]许庆瑞,郑刚.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3(2):135-142.

[10]Faems,D.,Vanlooy,B.,Debackere,K..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 a portfolio approach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 (3):238-250.

[11]Michael,D.S..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11 (2):255-273.

[12]Cooper,R.G..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43(1):38-41.

[15]唐春晖.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J].中国软科学,2006,(4):59-65.

[13]杨敏杰,高长元.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虚拟企业合作绩效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108-111.

[17]徐兰.基于结构方程的区域创新体系子系统影响程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162-165.

[18]林嵩,姜彦福.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38-41.

印刷工艺论文范文第6篇

2014年,我国报纸印量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而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报业印刷形势紧迫。与此同时,报纸印刷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报业印刷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报纸印量连续三年负增长

2014年,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对全国报纸印量的调查统计工作中,共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厂共计150家企业报来数据。这150家报纸印刷单位2014年的报纸印刷总量为945.29亿印张(如表1所示),应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69.5%。以此计算,2014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360亿印张,较2013年的1505亿印张减少145亿印张,下降幅度为9.63%。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量连续第三年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2012、2013、2014年,全国报纸总印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86%、7.67%、9.63%。2014年我国全年耗用新闻纸305万吨,较2013年的338万吨降低9.76%。

按照印量分档,分析不同规模的报纸印刷厂的印量变化是观察我国报业印刷行业的一个视角。从近三年的调查情况来看,2012年只有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呈现下降趋势,降幅达4.40%。2013年只有年印量在1亿印张以下的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呈现上升趋势,增幅仅为2.10%,而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和2亿~5亿印张的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降幅分别达到9.31%和9.30%。2014年,所有年印刷量分档的报纸印刷厂的年印量都出现了下滑,尤其是年印量在2亿~5亿印张的报纸印刷厂,年印量较上年平均下降10.67%,其次是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报纸印刷厂,年印量较上年平均下降9.85%。

在2014年的报纸印量调查中,印量负增长的单位有114家,占被调查单位的76%。2013年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33家大型报纸印刷厂中,有32家在2014年的报纸印量下降,所占比例高达97%。

从全国六大地理分区看,2014年各区域报纸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降幅在10%左右。其中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最突出的东北地区2014年年印量为74.35亿印张,相较2013年的85.44亿印张下降12.98%;西南地区2014年年印量为104.51亿印张,相较2013年的116.86亿印张下降10.57%。

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报纸年印量统计情况看,报纸印量下降也是较普遍的,2014年共有23个省市报纸印量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10%的有天津、山西、辽宁等13个省、市,印量增长的有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8个省、市、自治区。

广告收入是报社营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分析报纸的广告刊登情况,也是解构我国报业印刷发展的一个维度。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发布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2014年度报告》显示,自2012年我国报纸广告刊登额由增长转为下降后,降幅逐年扩大,2014年我国报纸广告刊登额锐减18.3%,比上年多出10个百分点。2014年,报纸各行业广告全面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广告几乎都在下降,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广告从上年增长17.5%急剧转为下降,降幅达到23.8%,汽车行业广告降幅高达35.6%。广告下降在报纸广告版面的减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14年报纸广告资源量(报纸广告占版面积)下降了20.9%。报告还指出,2014年报社或报业集团的产业布局和经营收入结构也出现了变化,过去广告收入普遍占70%~80%,而现在一批报社或报业集团的经营收入中,来自报纸广告收入比例已经下降到50%左右,报业的经营开始走出单纯依靠报纸广告的模式。

同时我们也看到,报纸印刷厂的转型升级正大步向前。近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不少报纸印刷厂正通过转型升级,积极应对电子化冲击,并取得了一定的先行经验。如人民日报印刷厂先后引进单张纸彩色数字印刷机和喷墨轮转双色数字印刷生产线,实现了“传统轮转+数字单张+数字轮转”的配置,这种配置既能指向图书市场、广告市场等新的市场方向,也能为将来可能实现的数字与传统市场的融合提供可能;北京日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则计划从“互联网+”“工业+”“文创+”三个方向发力,在报纸印刷、非报纸印刷、非印刷三个领域里大展拳脚,从而以互联网精神搭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平台,打造一条以“印刷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报纸印刷质量稳步提升

报纸印刷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我国报业印刷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自1990年起,就开始对全国主要报纸印刷质量进行检测工作,如今这一工作已经持续了25年。参检单位都很重视质量检测工作,并不断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定期认真地邮寄样报。很多报纸印刷厂都反映,经常进行严格认真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对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有帮助,对稳定和提高报纸印刷质量有积极作用。

2014年12月,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质量检测审议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区69家报社印刷厂的116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和确定了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质量的检测结果,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报纸印刷质量,以及如何理解和贯彻报纸印刷质量国家标准,执行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要求等议题,进行了认真交流和讨论。

2014年参加质量检测的共有85家出版单位的89种报纸,经过检测和年终的质量检测审议会,被评定为印刷精品级的报纸有54种,获奖比例为60.7%(2013和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6.8%和50.6%),被评定为优质级的报纸有35种。2014年,我国报纸印刷业继续贯彻报纸印刷国家标准,执行印刷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要求及检测办法》,各地区报纸印刷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了全面提高,部分报纸印刷厂样报的印刷质量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在2014年的印刷质量检测中我们也注意到,我国报纸印刷质量仍存在着一定的上升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在墨色的掌握上,有的报纸印刷厂印刷的报纸实地密度值不达标,造成标题发灰,文字过浅;在图片的制作和印刷中,存在较明显的偏色;个别图片不完整,有影响图片整体效果和边缘完整的绝网;图片套印误差超标,视觉观察图片边缘有漏色;在报纸的外观上,折叠误差超标,叼针孔过大。

高水准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报业印刷技能人才培养

印刷高技能人才是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印刷业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为提高报纸印刷技术水平,尽快掌握行业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正越来越受到报纸印刷厂的重视。对此,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中国报业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印刷工(报轮组)的竞赛工作,在全国印刷技能大赛组委会及秘书处的领导和帮助下,历时近一年,于2014年8月23日在北京印刷学院圆满结束。该大赛是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得到了各报纸印刷厂的普遍重视和广大青年技能人才的踊跃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从筹备到组织都认真、严谨有序。早在2013年9月,本届大赛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展开。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组建了第四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印刷工(报轮组)专家组,并特别设立了专家组QQ群。经专家组成员讨论、研究和征求意见,第四届全国印刷技能大赛报轮组竞赛实施方案于2014年4月正式发布,方案包括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操作竞赛两部分,各赛区严格按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了初赛。同时,专家组成员还对报轮组试题库进行了修订,补充了题库中内容上缺项的题目,并对答案中不标准、不完全的部分作了修改。第四届报轮组试题库有试题1189道,在发布后获得一致好评,保证了各省、市初赛和全国决赛的需要,满足了参赛选手备考的需要,同时这个题库对各单位日常的职工培训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另外,在报轮组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经征求和听取意见,确定了各省、市参加全国决赛的选手名额,经全国17个省、市赛区组委会选拔,共有96名选手报名参加全国决赛。在报轮组的决赛中,担负报轮组决赛评判工作的裁判员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共22人,考虑了地区和个人的专业特长,有较好的代表性。在评判工作中,规定了裁判工作程序和裁判员的具体分工,并写入大赛指南,严格执行。全体裁判员严格执行竞赛实施方案和裁判工作守则,认真严格执行比赛规则和比赛流程,公正、准确地完成了决赛的裁判工作。在本届大赛的全部裁判工作中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此次决赛应到选手96名,实到94名。参赛选手认真参加比赛,表现了很好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技术理论和报纸印刷实际能力的高水平。最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广西日报社印刷厂、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浙江广育爱多印务有限公司、常州报业传媒印务有限公司、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重庆重报传媒有限公司印务中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公司、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鄞州日报报业有限公司、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印务中心、湖北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人民日报印刷厂等15家单位选派的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次技能大赛不仅是我国报纸印刷技能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切磋,同时也为我国报纸印刷厂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为促进我国报业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就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