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01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贸易合作愈发紧密,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促使我国农产品行业对外贸易更加繁荣,促进我国进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境电商在运营体系、配送途径以及本土企业自身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跨境电商;对外贸易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1 159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比增长31%。近些年,随着我国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使得我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且涨幅惊人,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前5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增长。跨境电商不仅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繁荣,同时又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及相关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存在技术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自身素质差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一)农产品进出口总额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仅半年的贸易总额就已达到1 159亿美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逐年小幅减少,从2017的年751.4亿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351.5亿美元,同比增长-3.8%;虽然2018年有小幅增长,但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进口额都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1 246.8亿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8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虽然贸易逆差逐年增加,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依旧蓬勃发展,农产品供应商应抓住机遇寻求发展。

(二)农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从出口结构上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水产品占比最大,在20%—30%之间浮动。2017年的出口额为211.5亿美元。而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产品出口额为84.5亿美元,逐年稳定增长。第二是蔬菜类,占比接近20%。2017年的出口额为155.2亿美元,到2020年上半年出口71.5亿美元,依旧呈现增长趋势。再就是,占比较大的分别为水果类、畜产品类,截至2020年上半年,水果和畜产品分别出口额为29.9亿美元和26.4亿美元。

反观进口,在进口品中占比最大的为畜产品,2020年上半年进口240亿美元,占比29.53%。但是2017—2019年间占比最大的却是食用油籽类,2017年进口额430.2亿美元,占比高达34.18%;而2017年以后,食用油籽进口占比却逐年减少,至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为196.4亿美元,占比24.17%仅次于畜产品。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的缘故,导致食用油籽进口大幅减少(见表2)。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电商产业不断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逐渐成为国家重视的一个领域。跨境电商是指不同关境的企业或个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国际贸易的一种跨国交易模式。通过跨境电商进行国际贸易可以降低成本、拓宽出口渠道、提高物流配送[1],进而弥补传统外贸行业存在的弊端,同時促进现代外贸行业转型升级。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海外爆发,导致海外市场需求降低,间接造成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低迷,到当年三季度才由负转正。但是,由图表可以看出,在跨境电商领域,进出口则一直保持大幅上涨的趋势。前三季度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1 873.9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大幅增长52.8%,为外贸进出口回稳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在深受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其中,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了31.1%[2]。与此同时,中国跨境电商贸易中出口量远高于进口量,出口贸易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新时代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积极性[3](见图1和图2)。

(二)跨境电商特征

我国的跨境电商具有全球性、无形性、即时性、快速演进等特点。(1)全球性。以网络作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地理位置限制,参与者只需将物品和服务信息上传平台,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便利性和快捷性。(2)无形性。与传统贸易的实物交易

相比,跨境电商将实物转化成网络中的数字符号。例如,传统听歌,需要去音像店买唱片实物来听,如今只需在手机音乐软件中,动动手购买即可听想听的任何音乐,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便利。(3)及时性。传统跨境交易中,交易双方往往需要通过信件、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易,耗时较长。跨境电商以网络作为桥梁,可以达到随时随地便可与对方进行沟通,极大提升了交易效率。(4)快速演进。随着互联网不断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工具的跨境电商也在飞速发展。各种新型交易模式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交易的多样性,也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三、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新模式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席卷了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国短期内控制住了国内疫情,缓和经济所遭受的打击,但是他国经济依旧遭受极大地冲击,这不利于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大力推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在推动外贸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了31.1%[3]。近几年年均增幅较大,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这不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上涨,同时也使国际经济适当回温,使中国市场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交易中,促进国际经济缓慢复苏。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演变成以B2B、B2C 和C2C为主的三种贸易模式。现如今,发展较好的B2B电商平台主要有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全球购、敦煌网、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等。B2C平台主要是亚马逊平台和阿里国际[4]。从交易成本来看,现有的三种模式都会导致农产品交易成本的上升,从而削弱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发展。所以需要创新农产品跨境电商模式,构建农产品电商F2B2C模式。

F2B2C模式。F2B2C 是英文Factory to Business to Customer 的缩写,是制造商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信息的展示,将最终用户引至自有平台进行交易的一种模式[5]。F2B2C模式极大便利了三方。对于制造商而言,它扩大了销售区域,使销售范围更广,减少了中间平台,降低了交易过程中所需成本,使得銷售方利益极大提升。对于购买者而言,F2B2C模式提供了销售者一系列信息以及出售产品的一系列规章标准,保证商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以该平台作为中介,提升该平台的知名度,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运用该平台,提升该平台的知名度和利益。F2B2C 模式下第三方平台只是作为信息交互媒介而存在。在物流配送环节,销售者可自行选定物流平台和方式,不局限于原来单一配送物流公司,提升配送效率。有第三方平台,同时也能起到督促、追溯产品的作用,提升了配送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参见图3)。

(二)在配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贸易效率低下

物流网络缺乏系统规划,未能优化运送模式、工具和路线,导致配送时间较长,损耗较大,成本较高[9]。本土地域面积广阔,跨境电商路线覆盖一、二线城市,但是对于三线城市以及农村等偏远地区来说,跨境电商路线还无法完全覆盖,导致偏远地区存在难收货、难配送问题。

2.不必要中间环节过多

不必要中间环节过多,容易造成更多的成本损失,并且农产品保质期不长,一旦运送过程时间过长,易出现农产品不新鲜甚至是损坏问题,影响我国贸易信誉。

(三)本国企业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

优质品牌能够为产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早已畅销海外,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优质品牌,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8]。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还会造成仿造产品的猖狂与质量问题。由于中华文字比较复杂,常常有不良厂商以此来制作高仿产品或者抢占外国商标,欺骗消费者购买。比如,new balance品牌,翻译成中文是新百伦,于是很多国内商家取名新百伦,下面配英文却是new balun,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影响我国在国外信誉。

2.企业家观念落后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力,但是由于我国技术资金问题,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产生农产品毁坏等问题,致使企业家赚取不到相应的利润。还有一些无法企业会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进行一系列以假乱真的操作,将残次品放入运往国外的贸易品中,严重影响我国对外信誉与国内贸易企业的发展。

五、对我国农产品电商的政策建议

(一)对于国家层面

首先,国家应该设定一系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对于不同农产品根据相应的特性,制定“因地制宜”的标准。比如,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杀虫剂和添加剂等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残留物最大允许含量。又如,对于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制定相应的品质等级标准。再如,根据水果果实大小、新鲜度、果皮色泽、口感、食糖量、病虫害和物理损伤程度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各级标准[5]。其次,提升本国科技竞争力,进行更多技术创新。建设好农村物流基站,以及将跨境路线覆盖范围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跨境电商更加用之于民,便利人民的生活。最后,为了实现我国农产品的电商销售品牌策略,必须严格根据国家的“三品一标”来打造高质量的品牌,防止品牌过于单一,确保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满足海外客户对产品档次的不同需求,用质量换取市场[9]。

(二)对于跨境企业家

首先,要有充分的认知,不局限于短期的利益;要有长远目光,不偷工减料。生产的产品要严格符合国家“三品一标”标准,以质量来获取口碑。其次,企业家们应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跨境电商论坛,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努力打造出属于中国的优质品牌,提升本企业吸引力与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最后,近些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越来越迅速,逐渐增加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境电商业务需要既懂国际贸易又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还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各地区农产品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国际市场目标国家的产品偏好、消费习惯等[10]。各企业应该认真思考自己企业所需,做好规划,培养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四、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跨境电商模式不明确

随着跨境电商不断发展,逐渐形成B2B、B2C和C2C为主的三种贸易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使得许多生产者自建网站或通过第三方平台,以B2B、B2C、C2C等模式将商品直接销售给东盟的企业,甚至终端消费者[6]。实际上,跨境电商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过程,往往会导致过多的成本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过分缩短物流中的中间过程,会导致交易成本不增反减,最后造成交易失败。企业在进行跨境电商交易时应该选择更适合自己产品的交易模式,较少不必要的损失。

2.冷链物流建设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受限。农产品尤其是冷链产品对物流要求较高。但同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冷库容积小、功能滞后,所能覆盖的市场范围十分有限,对供应链条较长的跨境电商来说,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7]。同时,冷链物流的基建设施不完善。如物流中转站稀少[8],这对于以长途为主的跨境物流来说,使得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影响本国信誉与他国未来交易可能性。

3.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跨境电商方面尚未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在农产品生产方式、标准制定、质量安全体系更新上仍落后于他国。监管机制也不健全。这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各地区标准不统一,出口产品质量受到质疑,对我国农产品品牌信誉造成打击,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云.跨境电商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8,(12):80-82.

[2]   东方财富网.2020年中國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左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655657529335205&wfr=spider&for=pc.

[3]   陈傲.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改进的贸易引力模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4]   孟妮.助力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怎么干?[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3/01/1302139583.html.

[5]   蔡婕.新形势下的农产品跨境电商风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3):147-150.

[6]   周叮波.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跨境出口电商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41-144.

[7]   刘远震,石建斌.中国—东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4,(9):163-164.

[8]   狄昌娅,竺杏月.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困境与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7,(2):90-92.

[9]   李侃.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0,(5):249.

[10]   李媛,汪佳滨,李光辉.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0,(3):10-13.

[责任编辑   柯   黎]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并结合实际给出相应建议。迅速有效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推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 影响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分工专业化逐渐加深,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体系及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家,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服务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并非一番风顺,对我国而言,虽然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得到迅速发展,但长期处于逆差。除了自身服务产业发展不完善及贸易竞争力弱的原因外,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也是阻碍服务出口的原因之一。我国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的企业达31.4%,出口商品为40%,损失达359.2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将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而进一步显现。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根源

1.中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限制的客观原因。TBT措施制定和使用的便利性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为了顺应整体关税税率的降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TBT作为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的重要手段是必然的。由于各国政府自身能够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定主动权,世界贸易组织对它的限制也不够成熟,TBT的设定和实施并不需要通过国际组织批准。所以,相较与实施程序复杂的反倾销等措施,TBT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见效快的,从而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手段,短期内就可以实现限制进口,最终达到保护国内市场和劣势产业的目的。借助于保护消费者之名,把技术法规和标准等措施当作一种技术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明或暗最常见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因此,也就成为了我国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客观原因。

我国加入WTO时间较晚,出于各种政治经济原因我国直到2001年12月11日才最终成为WTO成员。此前的我国长期难以享受WTO有关协议对发展中成员方甚至一般成员方的待遇,被隔离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这对我国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不是WTO成员,我国不仅无法获得充分、稳定、确切的有关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同时也无法享受作为展中国家,《TBT协议》与《SPS协议》在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实施以及技术协助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差别待遇。最后,就贸易争端而言,我国面对出口中遭遇的歧视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只能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磋商,无法有效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问题。即使已经加入WTO,这些限制我国出口的重要问题也无法立即得以解决。

2.中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观原因。(1)我国服务出口产业的弱质性。近年来,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得以发展,但由于高新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相对于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依旧具有的弱质性,表现为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则占次要地位,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且质量相对落后,特别是出口质量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与一些展中国家也有差距。各国对质量水平的要求会随着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而提高。由于国际标准的提升与明确,我国产品出口将要面对的技术门槛也会提高。(2)我国国内较低的技术标准水平无法满足国际要求,导致我国产品在质量和技术得不到认可。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等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都较为落后并且不够健全。技术标准方面,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20206项,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仅有8931项,采标率为44.2%,而且其中相当部分还不是等同采纳。中央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各部门、以及各行业协会大都出于局部利益考虑,制定的规章、条例数量繁多,规定各却不相同,导致各种技术规则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在合格评定环节,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认证体系,分割管理和多头认证存在于商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出口各环节,使得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实行双重质量许可和认证规则,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制度;一些认证机构自身并没有取得国外的认可和授权检验,存在“小、弱、差”问题。(3)对TBT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够。鉴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又具有复杂性与隐蔽性等特性,使得我国很长时间内没有对它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在宏观管理层次上,政府有关职责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没有为企业建立起完善可靠的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信息的咨询机构,缺乏对国际通用标准和相应管理规定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国的TBT体系的相应了解,难以对相关产业的出口企业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从企业角度来看,TBT问题没有引起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的足够的重视,许多出口企业对发达国家技术性管理规定和手段的了解有限,缺乏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的了解,因此难以及时根据进口国的措施的调整,主动改善自身的产品技术标准。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1)利于迫使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传统旅游业和服务业作为我国服务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依然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而在国际新兴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中,竞争力弱,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不足,但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项目是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所在,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欠缺增加了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可能性。所以企业要跨越服务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服务行业转化为竞争优势部门,就须要加速技术创新。(2)有利于推动服务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因为在服务贸易出口中不断的遭遇发达国家TBT措施,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情况,我国不得不相应提高服务业的技术规定、标准化意识,落实服务业标准化程序,而服务标准化有利于规范服务业行为和市场、增强服务企业自律、发展壮大。(3)绿色壁垒促进我国绿色服务贸易的发展。绿色壁垒会有利于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促进产业的环境效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提高企业对环保投入的自觉性及环保意识。实现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绿色服务提供,扩大绿色市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1)增加市场准入障碍。我国服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会因服务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提高,最终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是针对服务人员资格要求而设置的壁垒。具体来说,在商务服务、建筑工程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领域都能对人员资格进行限制。而有些人员资格(如学历和执业资格)的获取,会增加准入的时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2)削弱服务贸易竞争力。在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后,服务企业如果希望跨越壁垒,则需要提高设备、引进专利、培训员工、花费高昂的费用获取国外机构的服务质量认证,而目前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水平较低,这些必然会增加我国企业资本投入压力,降低企业的利润,从而进一步削弱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3)增加国际贸易摩擦。服务的可标准化引起的服务标准差异是导致服务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时,由于对标准设立的不一致,可能会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

而随着服务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而引起的贸易摩擦,将成为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我国服务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1.政府。(1)建设服务贸易领域技术性壁垒应对平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研究中已经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关于国际技术标准上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出口受限的重要原因。由于各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不仅条目繁多,又经常改动或修订,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很难了解进口国技术壁垒的具体措施及规则变动,最终导致了出口受限。商务部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认为“信息不灵,不知道对方规定已改变”是跨越技术壁垒的主要困难的企业,占到调查总样本的36%。因而,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在重点产业部门和地区建立健全技术壁垒信息预警服务体系,建立信息渠道,以方便企业有效获取相关信息、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从而实现有效跨越技术壁垒。目前,原外经贸部也于2003年初步建成了“全国净进出口宏观监测预警系统”的一期工程。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技术壁垒信息预警服务平台起步较晚,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相关的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积极开展服务贸易谈判。积极参加WTO服务贸易谈判及双边谈判,谈判都是削减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直接的手段,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削减也主要是通过服务贸易谈判达成的。GATS对促进服务贸易谈判,削减国的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服务领域TBT进一步削减主要是依靠不断的谈判实现的。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做出了相关承诺,相应地,也得到了他国开放市场的回报。谈判达成所需要的让步是相互的,在其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更多地开放服务领域市场时,我国也完全有理由要求对方让出一部分市场。只有顺应趋势,积极参加WTO服务贸易的谈判,才能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3)重视双边与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由于贸易双方沟通和谅解的缺乏,造成了国际上许多技术壁垒问题。双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逐渐引起了主要发达国家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相互认可协议是通过双边协调解决技术壁垒摩擦最典型的范例,,本国厂商能够通过互认可协议,在生产所在地获得认证而免于支付高昂的离岸认证费,并能实现产品从产地直接运往最终销售地,这种一种产品一次认证的模式,有效削减了贸易障碍。因此,我国应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运用多种合作和协调机制,尽快在战略性领域与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较多的国家建立双边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双方在技术标准规定与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合作的方式,有效跨越技术壁垒,从而便利贸易。(4)通过提升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绿化发展”。TBT中的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我国政府必适应的一种形势,实施国民经济的“绿化战略”。首先,树立可科学发展观念,提高环保竞争力意识,使贸易出口能力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次,应制定支持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以敦促环保产业作为发展出口产业结构的支撑点和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企业。(1)自身的技术水平需要提高。技术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之间技术差异,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的关键原因在于本国科技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主要贸易对象。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的技术投入、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是跨越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企业应注重从国外引进技术后的消化与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对传统产业的新兴技术改造。重视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开发投入的主体的角色转变,提升国内产品附加值,彻底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2)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提升争端应对能力。单个企业在应对复杂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服务贸易具有关系到国家的利益的特殊性,所以政府也应是应对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力量。企业要积极密切与政府的关系,主动和政府交流,面对一些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来处理。我国服务业起步晚,在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在新兴服务产业还比较薄弱,我国缺乏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企业在应对服务贸易壁垒时,一方面应加强行业自身联合,另外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也是有效途径。(3)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合资并购等方式跨国经营,绕过技术壁垒。企业可采取跨国经营如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从而绕过复杂、繁琐的技术壁垒限制。在投资领域,通过在出口目的国采取合资、独资、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跨国经营,销售渠道上则可利用外商的技术、生产标准、品牌和营销渠道,顺利避开该国设置的TBT限制;同时,转移投资可以扩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由此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模仿效应终将有利于国内企业跨越TBT的技术经验积累,并能增加相关产业跨越技术壁垒的机会。

三、结束语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低,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除了服务贸国际易竞争力弱,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因素。随着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将进一步受到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面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技术性壁垒,政府和企业应该协力应对。由于服务贸易涉及行业领域广,服务贸易领域技术性壁垒的设置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有效解决TBT问题,所以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由政府主导,以政府间谈判、协商来直接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技术性壁垒应对平台。我国遭受服务领域技术性壁垒从内因来讲是由于自身竞争力的不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服务贸易领域技术性壁垒的问题,还需大力提高服务贸易出口争力,政府、企业都应为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夏友富.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2002(10)

[2] 杨慧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度化趋势与我国预警体系的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09(8)

[3] 唐炎钊.我国应对服务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4] 禹佳.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责编:贾伟)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总体比较以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分析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现状,提出若干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 非均衡 贸易结构 对策

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同时也接受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目前中国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了,服务贸易中很多产业已经面临全面开放,就中国的服务贸易而言,如何改善非均衡的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的长远、健康发展,顺利应对过渡期结束后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非均衡的贸易结构现状

(一)总体分析

1,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以人世后的2002-2006年这5年15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及世界的服务贸易额为例,在15国当中,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市场占据主要的地位,其中,美、英、德、法、日这5个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在前5位,约占世界服务市场出口额的1/2左右。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中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和排名是逐年上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市场占有率高,名次也靠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是滞后的。

2,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其值等于1或-1,表示某行业只有出口或只有进口。TC指数的数值均大于O的国家有4个,分别是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新加坡,说明这些国家服务业的出口一直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数值小于0,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泰国的TC指数数值高于中国,说明他们比中国在服务贸易上更具有竞争的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虽然在数值上有所提高,但排名却始终在第9位徘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相比却是相对落后的。

(二)服务贸易各部门产业现状比较

1,各部门分布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方式落后,出口行业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为主。服务贸易分为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我国服务出口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为主,商业存在还未形成气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国际上最重要的服务出口方式就是商业存在,目前商业存在已经占整个世界服务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型产业,附加值低。这种主要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比例很低的分布结构不太合理。

2,主要服务贸易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国际竞争力测度工具,定义为: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率之比。RAC指数大于1则表示具有比较优势。作为传统的运输服务行业,虽然出口量在国内在前列,但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旅游服务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基础强项,也是我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部门,且仍呈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在90年代由于垄断形成的比较优势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削弱,其比较优势表现出不够稳定的状态。建筑服务也是我国传统的服务项目,虽然前几年曾经出现贸易逆差,但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裕的国家,具有发展建筑服务贸易的潜力。保险业服务的状况基本上和金融、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相同,是我国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也是调整整个服务贸易结构,使其逐步优化的关键部门。

(三)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和美国等国家,国内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若干对策

(一)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有关部门结合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二)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1,将目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内部条件看,要分析企业的自然禀赋、劳动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企业形象等各方面的现状,正确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认识到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优势将逐渐消失,新的优势将不断产生。要充分利用目前的优势,积极创造新的优势。从外部环境来看,要在市场、政策、法律等方面对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支持。

2,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总形成竞争优势;企业要主动参与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变挑战为机遇,在竞争中学习和提高;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三)通过优化国际货物贸易产品结构

开发货物贸易上下游服务,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使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增长相辅相成。首先,我国应强化以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为重点,以国际货物贸易出口带动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外贸发展战略。我国商品进出口规模都较大,因此要引导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争取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而且国际服务贸易中也时常伴随着国际货物贸易,尤其是那些带有商品属性的服务中我国要逐步开发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包括生产上游阶段的市场预测投资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风险资本筹集等服务;中游阶段的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服务;下游阶段的会展、广告、分销、运输等服务以及贯穿生产全过程的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数据处理、通讯、管理、培训、咨询、法律、公共关系等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服务,提升货物贸易的质量和含金量,进而带动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四)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等问题。为此,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制度。同时,应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和“灰色区域”,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减轻国外服务产业冲击的情况下,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快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奇缺,尤其缺乏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为此,需要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各层次和各部门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制定人力资本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通过某些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人才和技术;同时,大专院校也应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

(六)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加强服务贸易战略与策略研究,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发展。首先政府应对我国一些缺乏竞争力的稚嫩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服务业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因国外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竞争过度给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保持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加强政府间的谈判与协作。在确定服务贸易战略时,主要应处理好发挥比较优势与培养竞争优势的关系。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05年全球经济面临失衡,2006年又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直至2007年,这一状况仍未有所转变。一方面是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我国的双顺差现象严重。文章试从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入手,探求其内在形成机制,寻求解决之道,并针对长期以来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寻求我国的贸易失衡与汇率的关系。

关键词:有效汇率;贸易平衡;双顺差;协整分析

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和客观的评价,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和。但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失衡,尤其美国双赤字更加严重的情况下,我国贸易出现双顺差,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我国“操纵汇率”的指责,使我国汇率改革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相对黯淡了不少。时至今日,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连创新高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引起不少学者所争论。

一、我国贸易不平衡现状及成因分析

1998~2004年,中国贸易较为平衡,年顺差200—300亿美元;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到1019亿美元,贸易不平衡急剧扩大,2006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不断加大并延续至今,今年6月份贸易顺差额为269.1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8月贸易顺差又达到249.74亿美元,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我国贸易不平衡形势之严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和美国“双赤字”问题,而美国的“双赤字”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的结构问题,特别是美国储蓄和投资的失衡。理论上,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差就等于外贸的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外贸的逆差,就美国而言,美国应提高储蓄率,只有这样国际收支不平衡才能解决。因此分析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汇率因素所为。

(一)我国双顺差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我国决定利用外资的时候恰恰是拉美债务危机发生的时候。为防止我国出现类似情况,我国政府决定利用外资时,不采用借款,而采用直接投资(FDI)引入外部资本和技术。

(二)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大,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占我国商品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5%,加工贸易进口加上外商设备进口和一般贸易中的原料及资本品进口已占我国总进口的60%左右,可见,我国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显著的加工贸易型特征。

(三)中国的高储蓄率和欧美的低储蓄率,是导致中国对欧美高顺差的主要原因

麦金农教授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和欧美的低储蓄率(而且差异很大),是导致中国对欧美高顺差的主要原因,他强调要重视从储蓄率角度来观察失衡问题。我国的储蓄率太高是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高达40%左右,而美国的储蓄率通常在5%以下,有时甚至为负储蓄率。

二、对我国汇率变化与贸易平衡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一)基于弹性理论的分析

根据弹性理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具备改善效应的条件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当EX+EM>1时,其货币贬(升)值可使出口收入增加(减少),进口支出减少(增加),贸易收支逆差(顺差)减少,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否则,当EX+EM=1或EX+EM<1时,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不具备改善效应(会分别导致其贸易收支差额不变和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进出口弹性的计算和分析,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小于或接近1,基本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厉以宁,1991;陈彪如,1992;张明,2001;谢建国、陈漓高,2002;殷德生,2004),如:张明通过对1985~1998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0566和-0.0057,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仅为0.0623;殷德生(2004)的研究结果是,中国的进、出口弹性也仅为0.0112和-0.5689。按照上述结论推断,人民币的升、贬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不具备改善效应。

另一些学者计算出的进出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戴祖祥,1997;范金,2004等)。但是,马歇尔—勒纳条件通常对贸易小国适用,而对开放经济大国却未必适用,因为对于开放经济大国而言,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和政策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范金就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不适用于中国,其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促使我国贸易顺差的进一步增加。

(二)基于实证文献的分析

张静在其博士论文“人民币均衡汇率与中国外贸”中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人民币真实汇率偏差与中美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估计的中美进出口增长率的联立方程组表明,人民币真实汇率偏差并不是影响中美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国内外的需求变动才是影响中美进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脉冲响应和情境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以上的结论,并且说明汇率偏差如果被人为的调整,将会使中美增长更趋平稳,但并不会从根本上促进中美贸易。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分析方法对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作实证研究,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1980~2006年的年度数据,其中,汇率采用的是实际汇率,并且取对数,实际汇率的计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美国经济分析署的有关数据并参照许少强等《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中的计算,用RFE表示,我国的贸易差额用TB表示,单位亿元。

(一)协整关系检验

利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分为具体的两大步骤: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TB和RFE的平稳性。第二,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协整回归,并对残差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ECM系列平稳,则表明TB和RFE具有协整关系,给出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否则,TB与RFE不存在协整关系。

1、单位根检验。在经济计量分析中,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被称为协整关系,协整理论是计量经济学中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会引起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在回归分析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根据协整检验的步骤,首先必须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由检验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TB与RFE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性的特征,但是一阶差分经检验后表现出平稳性的特征,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TB~I(1),RFR~I(1)。因此他们满足构造协整方程的必要条件,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EG协整检验。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TB=5759.12-1032.42*RFE

(2.01) (-1.74)

R-squared=0.12

Adjusted R-squared=0.04

DW=0.4

F=3.011387

由回归方程可以得出:ECM=TB- 5759.117545+1032.416122*RFE

由表1所示的ECM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可以看出,ECM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TB与RFE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是Granger于1969年提出的,后又经过Hendry、Richard等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检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Y在包含过去信息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即称X对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经过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的结果也显示,当确定5%的显著性水平时,且滞后期数分别取1—3期时,都接受零假设,即TB不是RFE的Granger原因,RFE也不是TB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对我国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无论从相关系数(-0.35)上还是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上都显示不存在密切相关性,而且分析均显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也就表明了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我国的贸易差额影响十分有限,因此汇率政策并不是调节我国贸易差额的有效手段,美国等对我国汇率的指责也是毫无实证根据的。诚然如此,但也得出启示,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我国的贸易差额,为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做出应有的大国贡献。

(一)进一步加快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扩大浮动区间,继续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不失时机的推进外汇市场进一步改革,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主动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调控机制,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既可采取现货交易也可灵活采取远期、掉期等交易方式,进一步做活境内的外汇市场。

(二)积极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的战略,增强国内市场的自我吸收消化能力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如何合理利用我国高额的储备及合理的储备规模成为国内积极讨论的热点。鉴于目前的国内消费不足,应将一部分外汇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譬如解决体制转轨中的历史痼疾、社保缺口、重大基础设施、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战略投资,以降低国内储蓄率,增强自我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利用了目前的高额储备,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坚持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引入外资要有战略性安排,应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快改善国内融资体系和放开境内各种市场化融资工具的限制,让企业的资金需求尽可能在境内得到满足,同时宣传和方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减少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替换后的收益代价。

(四)应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无论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看,还是从保证当前我国汇率机制改革成功的角度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同时,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既稳定增长又不至于产生资产泡沫,必须加强海外房地产资金流入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对于流动性资本跨境移动的管理。近期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务危机,更在此问题上给予了我们警示。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2、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研讨会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

3、张明.人民币贬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的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1).

4、殷德生.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与收入弹性[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5、范金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7).

6、任兆璋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7、欧元明.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8、张静,汪寿阳.人民币均衡汇率与中国外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远不及石油消费的增长,较大的能源净缺口意味着我国存在大量的石油进口需求。尽管我国为原油的净进口国,但我国仍有大量的成品油出口,且出口量持续上升。表面上看,成品油出口量的不断增长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然而,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我国成品油出口的真实附加所得要远远小于海关统计的出口收益。因此,衡量我国石油贸易的真实附加所得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国内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贸易自此以原油进口为主,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28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0%,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随着原油进口的增长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58.6%。2014年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底,进口量达15197万吨,同比增长10.2%。

尽管我国的石油贸易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及原油出口不断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出口量从2006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578万吨,且2013年较上年增长29.1%,2014年出口略有减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成品油出口1367万吨。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测度

所谓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消费者使用及后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活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国际分工格局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致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产品内垂直分工的轨迹演进,当垂直分工逐渐跨越国界时便形成了分工领域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处于生产不同环节的企业及所在国家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制造等各种增值活动,其相应创造的价值也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部分学者因此也将垂直化分工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可贸易品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也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都只是从事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模块,并获得相应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价值链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测度最广泛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与传统通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增加值进行估算。同时,KWW法将一国出口按用途区分,测算出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的增加值,从而避免了贸易增加值的重复计算,有效地改进了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WIOD数据库,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所得,获益能力以及贸易增加值的来源,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与结论

(一)我国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我国石油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小于发达国家,且通过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也逐年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每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单位出口的实际获益从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时,该行业出口对其增值的贡献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仅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我国石油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额的78.8%。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最终品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过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值则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达到74.7%。将中间产品出口再区分为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和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所谓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直接进口国的最终品。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进口国,在进口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通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中间出口品区分发现,直接中间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通过直接中间品出口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我们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进口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出口中进口品的含量,即垂直专业化率,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则说明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越高,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强。对我国石油出口而言,其国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2007年,我国石油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仅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对进口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我国石油贸易的结构来看,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品主要为原油,自1997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赖于对原油的进口,通过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石油行业获益能力下降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跨国分工的形成导致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或企业仅专注于垂直分工中价值链的特定阶段和任务,各国间形成了以产品价值链为链接的纽带,并取得相应环节的增值收益。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欧美等国家以掌握核心技术在专业化生产中获得高附加值,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这样的分工决定了我国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必须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因此,对于我国石油行业而言,依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进而提升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获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华,朱思敏.垂直专业化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3]柴斌锋,杨高举.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4)

[4]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袁剑琴,1985年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投入产出、宏观经济)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有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有利的“走出去”时机和投资成本降低等机遇,又有贸易保护主义和东道国的政治敌意等挑战,并结合国际直接投资有投资增速波动化、投资地区扩散化、投资领域集中化的趋势演变,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趋势。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对外直接投资;趋势研究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分工国际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将会以更快的进度推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加快。

2、一些发达国家受到次贷危机冲击较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的生产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企业要重新思考发展战略并积极引进外资来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3、人民币升值减少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目前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低利率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从而降低本国汇率,相较之下,我国具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实施了渐进式的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

(二)面临的挑战

1、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复苏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竞相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贸易保护壁垒,在进出口、投资等领域设置诸多限制和障碍,这不利于各国经济的交流发展,尤其对企业的跨国投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东道国政治敌意。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开展跨国并购产生政治上的敌意和对我国企业性质认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购案件“流产”。

二、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一)投資增速波动化

总体而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不会骤减,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投资增速会出现一定波动。由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受到较严重的经济冲击,一些大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会重新考虑投资实力和投资成本,因而影响投资决策,导致资金在全球重新进行分步。

(二)投资地区扩散化

尽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贷危机的泥淖,但是他们统一的地区市场、熟练的劳动力、成熟的供应商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流向有着广阔市场、丰富资源以及良好经济表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将持续成为投资热点。

(三)投资领域集中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领域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以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为例,1990年投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存量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1%和49%;2006年,两项指标则变为28%和62%。这种存量结构的变化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通信、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自身战略调整,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使得涉及商务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台支持等服务领域业务将增长迅速。可以预见,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加倾向服务业,特别是向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领域集中。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分析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以来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其中以国有企业居多。具备规模的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占据投资主导地位必将成为新的投资趋势。

(二)投资方式多样化

首先,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公司并购为主,因为其进入市场和获得资产的方式快于绿地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以绿地投资和合资企业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投资方式将越来越复杂化,不再单一采取用资金直接购买股权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会更多地采取股权置换、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提高对外投资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正在与国际同步,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不断增强,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投资区位多极化

从长远来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投资会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依然会保持主导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优势。投资于周边国家,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及语言文化上的趋同,可以有效避免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亚洲地区很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与中国接近。其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以资源国家为导向的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主导。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轨迹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过了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这样一种发展过程,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资源开发这个阶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鹏程,仲鑫.200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N].理论前沿.

[2]陈禹彤.2010中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N].

[3]于明言.2010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N].开放导报.

[4]朱邦富.2009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N].

上一篇:服务贸易发展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技工院校汽车电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