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7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开放和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电子网络也称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工具和交流方式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拓展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广阔空间,实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和全面化,使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网络社会。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阴影,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阔青少年眼界,丰富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作用,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根据目前状况,本组成员在第十一周和第十二周在武汉部分高校展开一系列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问卷 调查表样卷见附表)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 240 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223份,针对本次调查,我们抽取80份问 卷进行整理,我们做如下数据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此次被调查人中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10%在10岁以下,35%在10-14岁,55%在14岁以上;对于上网时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 7小时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其中 7-14 个 小时的占 25%,14-28 小时的占 13.75%,平均上网时间在 28小时以上的占少数; 对于上网的场所,40%的人选择在家上网,认为在家上网感觉比较好,其余一些人则偏 向于在网吧或学校电脑室上网。网络涵盖的信息很 多, 80%的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聊天交 友,60 %的人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和网络电视、玩游戏,而用于日常学习查阅资料的占了40%,由此可见,青少年在日常上网过程中,多 数时间是用于娱乐方面,对于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值得我们深思。青少 年因上网而学习退步的原因多样化, 主要原因是上网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 来自学校与家 长的压力也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习退步。对于网上交友,大约 70%的青少年表示 支持态度,认为网上交友可以扩大交友面,随时随地的和亲人朋友联系。但由于网络上的不 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有大约 30%的人反对网上交友。正由于网络上的 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 50%的家长或监护人要求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 不健康信息,2.5%的家长要求在其监督下进行网络操作。在上网好处方面,86.25%的青少年认为开一开阔视野,73.75%认为可以加强与他人交流,45%认为可以拓展青少年教育空间,41.25%认为可以促进个性发展,仅仅有15%的青少年认为可以促进学业进步,5%认为没什么好处。 目前已有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 其原因主要有自己学习压力大或 学业不佳或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等。 以上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由此可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要站在一个客观合理的角度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

二.正面影响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 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

第一, 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 们的潜能。 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 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 快乐的学习。 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 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 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 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 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 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 不敢与外界对话、 交流, 而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可以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 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三,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 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 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四, 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 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 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 就掌握了及时 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第五, 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 减轻课业负担所造 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 BBS 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 主页正成为时尚, 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 开一个讨论区, 发一些贴子, 和大家交流, 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六, 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 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 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 只一味地埋头书海, 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 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弊端可控性,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 所存在的问题。

三.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 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第一, 网络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网瘾就象传染病,感染免疫 力较差的青少年,过分迷恋上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 吸毒。人们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此外,青少年网上无意 中接触的黄色垃圾,促使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再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通过接 触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容易产生性幻想,成为性犯罪行为的动机。

第二, 网络会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随 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 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 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这种交际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开阔眼界,但直 接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交能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熟人社 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 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交际态度的随便和不负责任,还直接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增 多。

第三, 网上“文化侵略”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长 期浸润在网络世界里的中国人,就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青少 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侵袭中难 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四,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 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般时刻侵蚀着涉 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 灵扭曲, 道德意识弱化。 网络的虚拟性、 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 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 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 BBS 上进行谩骂、 欺骗, 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 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 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四.对策和建议

从青少年自身出发,青少年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 德观、价值观,增强对网络的识别选择能力,自觉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浏览一些有益的网 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融入集体,把重心放到真实的生活中,不一味的沉迷于虚拟的 网络。

从家长出发,家长不要一味盲目地强调学生不懂事、不着调、不上进,开始埋怨、训斥 孩子,甚至用暴力来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 价值观念更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 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让青少年认识上网的利与弊,尽可能 利用现代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青少年正 确的使用网络。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 吸引力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程, 引导青少年心理上的 健康成长。

从社会出发,社会应该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设计一些 适合他们的网站,让青少年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社会要加强网络 信息的管理,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监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相关机构要对网络成瘾开展 系统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本次实践调查总结

对于网络青少年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鼓励青少年通过上网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对我国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上网也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也是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但青少年正处于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如果对他们的网上行为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他们将很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的缺失和情感的迷茫,产生许多不道德的网上行为。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势在必行。

小组成员:杨依霖、高榕、卓超、邱龙武、金武涛、李富强、程小奇、曾辉

冶金试点班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甚至走向了犯罪道路。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思想、道德、犯罪甚至身体各个方面,全社会应当积极配合,维护网络世界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良文化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网络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欢乐、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煎熬。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综合,构建起的一个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较恒定的行为模式,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

(一)网络文化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与跃升

网络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界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对传统文化规范则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和开放化使青少年的视野空前开阔,头脑异常活跃,它使青少年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网络把人与人以及社会与社会连接在一起,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诞生,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创造力最大限度膨胀与滋生的一片沃野,为青少年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平台。

(三)网络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

由于网络文化双向互动性和双向交往性,给人类多国别、多民族、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人类交往水平得以跃升,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社会编织于平行扩张的网络之中。

三、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

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四、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一)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的暴力犯罪

网络文化是种虚拟的文化。网络游戏多以扮演角色和互追杀等游戏为主,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往往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受网上暴力文化的误导而实施的暴力犯罪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亚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它是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品质之中,甚至形成种崇尚暴力的观念。这种暴力文化对于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三)因上网缺钱而导致的财产型犯罪

据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介绍,在2005年新收的三成未成年犯中,有相当多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犯罪规律,先是上网成瘾,然后为筹集上网所需钱则去偷、去抢,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去上网吧。

(四)因受网上色情毒害而导致的性犯罪

据统计,网上的非学术信息有47%与黄色、淫秽、色情有关,70%以上的性犯罪是受网上黄色信息的影响,因长期沉迷黄色、色情网络而导致犯罪。因为网络中传播的色情图片和信息对正处于性意识萌芽和成熟期的青少年带来的关于性的冲动和引发的性冲动是强烈而难以抑制的。青少年过早涉足性领域,网友间的强奸、诱奸事件时有发生。

五、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从而有待更加完善和易操作的法律出台,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相关立法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原有的管理制度合理化与效率化,真正明确文化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以及电信部门等管理机构的法律责任,为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安全上网采取的已有措施中,技术措施最显乏力。具体方法比如网站分级,国外已有成功先例,同时大量建立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公益性网站,对有效防范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一些技术先进、实用的网络过滤软件,尽量阻止各种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侵扰。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及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雪、胡敏洁,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王牧,犯罪学论丛(第四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96.

[3]华道云、李义丹、杨燕,大学生迷恋网络问题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6-89.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防范体系。在社会对策方面,既要加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又要加强网络自身的管理和安全;在刑事对策方面,既要加强刑事立法方面的建设,又要加强刑事司法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社会对策;刑事法律对策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之社会对策

(一) “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对策

所谓“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是指构筑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长和社区三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立体化的防范体系。这一防范体系的核心价值是教育,即对青少年的网上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之远离网络犯罪的陷阱,防患于未然。由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中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只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网上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少年网络犯罪这一社会弊病是可以根治的,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防止青少年涉足网络犯罪的根本方法。

1.学校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已成为为人们所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学校环境已成为人们必须经历的生活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教育场所,青少年在校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也正是进行各种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抓好学校教育也就抓住了最基础、最普遍、最深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2.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青少年网络经验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而且青少年除了在校期间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都处在家庭教育的氛围之中。因此,家庭教育也同样担负着防止青少年涉足网络犯罪的重任。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多下功夫,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社区教育

要求社区要注意主流文化的导向,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社区教育,广泛宣传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和积极建设健康的网络道德其次就要求社区各级职能部门恪尽职守,严格规范社区文化市场,尤其是各个网吧的规范经营,不留任何让青少年失足的缺口,为青少年的成长建设一个健康、健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再次,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主文化作用的发挥以及家庭教育的正常进行做好大环境的保障工作。

构筑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长和社区三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三位一体”防治体系,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结合上,没有三者的有效结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各自为战,会使这一防范体系的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积极配合起来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

(二)完善网络自身的预防对策

如果说加强教育是防止青少年涉足网络犯罪的治本之法的话,那么完善网络自身,使之更不易被侵犯则是防止青少年进行网络犯罪的治标之法,仅有治标之法没有治本之策,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是仅有治本之法没有治标之策也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因此,对这个治标之法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加强网络自身的管理和安全。

1.加强网络管理

加强网络管理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网络管理最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的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从事网络信息的人员的管理,即组织的管理。关于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制定统一的、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制度。

关于网络信息管理方面,要对网络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允许国家有关部门对利用网络设备发送、储存、传输或接收符号、文字、影像、声音或其它信息的行为进行监察,以打击网络犯罪。因为,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信息滤网政策,对有害于我国国家安全或是反动等信息,我国一概予以封闭。当然,这种监察应限于合理的范围内,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犯罪,并应遵守严格的审批程序。通过上述法律对互联网络进行规范的管理,也可减少、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

关于组织管理方面,在政府成立一个电信高级委员会和互联网监管基金会,专门负责为计算机网络设置规定网络道德观,监控网络的有害信;同时在各级公安机关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来管理网络安全。

2.加强网络游戏管理

电子游戏在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长的发展时间,所以多数发达国家都针对性的设置了一些电子游戏的分级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可以根据内容简单分为三级:适合青少年、家长老师指导下、只适合成年人。这样更易于分辨,易于管理。实现了分级制度,怎么知道玩家是不是哪类人呢?这可以通过实名制来实现。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的介绍,实名制有三个系统:一是注册系统,玩家需要提供身份信息;二是面向社会的查询系统,家长可以查询到孩子在玩哪些游戏以及在线情况三是认证系统,请公安部门配合对注册信息进行认证,一旦发现使用虚假身份注册的用户,将会对玩家级别、经验值、道具等进行清零。

3.加强网络安全

当前,对于保障网络系统安全,以下几种技术措施在对付来自网上的黑客攻击、黄毒、反政府信息、计算机软件病毒等非法事件入侵时具有一定的安全防卫作用。这主要有口令保护、加密、身份认证、防火墙四种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之刑事法律对策

如果说社会对策注重的是预防犯罪的话,那么这里的刑事法律对策则注重的是打击犯罪,任何防范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有必要对那些没有防范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应该予以坚决打击,这就要求在刑事法律方面为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一)刑事立法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即新刑法虽然在第九章第一节中增加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5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传统犯罪(第287条)等3类有关计算机犯罪的罪名,但是目前看来,这种简单的规定是远远不能适应打击网络犯罪需要的,更不要说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需要。首先,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来看,这是一类非常严重的犯罪。一方面它可以直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则严重危害到整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而从目前的刑法条文看,对计算机犯罪的量刑偏轻,而且-对不同的情况区分不是很明显,体现不出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其次,从这几种计算机犯罪主体来说,计算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其中并没有规定计算机犯罪。因此,这就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在刑法上无法可依,不利于打击这类犯罪;再次,刑法并未规定过失进入国家事务等特定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构成犯罪,只规定是“故意行为”,这是不确切的。事实上过失犯罪也可能给国家、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青少年在这类犯罪中,其主观上是过失的比重占到相当大的部分,不予处罚不足以有效打

击这类犯罪;最后,第285条虽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罪名和量刑幅度,但对“计算机系统”仅限定为“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等三类,范围过窄。

因此,鉴于我国对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规定过于粗陋和制定单行刑法条件不成熟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对我国刑法中网络犯罪的相关规定进行重新修订,在刑法第九章增加一节专门规定网络犯罪。在这一节的规定中,除了要避免犯罪主体过于狭窄、处罚范围过于狭窄、犯罪主观方面不科学以及量刑不适当等缺陷以外,还要在此节明确规定网络犯罪的范畴,增加相关的犯罪罪名,以囊括各种类型网络犯罪,使现实中五花八门的涉及网络的危害行为有法可依,处罚有据。比如增加破坏计算机设施罪,第286条规定了“破坏计算机系统罪”的罪名及量刑幅度,其中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了对系统功能、应用程序或数据等破坏的行为方式:删除、修改、增加、干扰等,这是一种针对系统的内部破坏,或称软破坏;此外还有一种针对系统的外部破坏,或称硬破坏,比如破坏计算机的某一重要硬件或附件等,也可能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造成系统中存储、处理或传输的数据丢失或出错,并产生严重后果。如按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量刑,那么可能造成“重罪轻判”、“有罪难判”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节中要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加以特别规定,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这类危害行为做出不同于一般主体的规定,为这类主体的这类危害提供定罪量刑的刑法依据。

另外,在立法的过程中,要聘请一些网络行业的权威人士,因为网络犯罪毕竟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型犯罪,应聘请一些专家传授有关知识,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以避免网络立法中的缺陷,甚至是失误。

(二)刑事司法方面

1.加强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建设

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所以网络警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政治素质高、懂得法律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较丰富的信息网络知识。由于我国在信息网络领域没有人才沉淀,真正的网络人才供不应求,在警察队伍中更是凤毛麟角。另外,网络警察只精通电月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通商务、人类行为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否则想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很难的,由此可见,迅速培养熟悉电脑、训练有素、综合素质较高的“网络警察”已成为今天提高警察素质、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条件。

除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以外,整个网络警察的装备也应该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然而,我国网络警察的现实情况显然不容乐观。而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专门机构建设中竟然没有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建设,这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与打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一专门机构和人员中应该有更为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处理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

2.加强国际合作

“网络无国界、网络犯罪无国界”,由于国际社会在网络中确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类犯罪的预防和打击也需要跨越国界,要求运行在其中的每一个国家在打击犯罪时责无旁贷。虽然网络无国界,但是各国的法官所依据的法律内容不一,不同国家、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及法律准则不同,对于网络行为的定性可能截然相反,这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司法冲突,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网络社会秩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对网络社会的犯罪问题进行共同的治理。

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是有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偏少,尽管各国都受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困扰,但是在这方面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却没有太大的进展。鉴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应该在加强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同时,更应特别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该促成国际网络犯罪协会青少年分会的成立,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经验交流和合作,以更好的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

(三)社区矫正方面

青少年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如前文所述,产生的原因比较特殊,主要与他们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犯罪具有冲动、非理性、以及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的特点。这种状况下,如果一味使用监禁刑,只会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如何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者既不完全脱离正常社会,同时又能实现对其惩罚的目的?社区矫正制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社区矫正(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但是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具体到青少年网络犯罪而言,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实现矫正工作者的专业化和专职化,提高矫正者的综合素质;(2)将心理康复矫治手段大量、经常性地运用到社区矫正中;(3)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罪犯积极参加社区矫正,以求早日回归社会;(4)重塑青少年的人生信仰;(5)引导这类人员正确发挥其网络技术特长。

总之,网络社会已迅然而至,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力军,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水平,在网络生活和实践中,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科学、理性的辨证思维,遵守网络规则,这样网络陷阱、电子海洛因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网络社会就会变得文明、高尚,青少年在网上生活也能得到健康成长。我们相信,网络技术将同社会准绳——法律以及人类本性——良知一起,引导我们这个世界走向更加繁荣、更加文明的明天。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网民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城区,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

调查还表明,在中学生中有80.4%的学生上过网,少数学生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28小时,平均一天超过4小时。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59.7%的学生在家上网,14.1%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而只有3.6%的学生在学校上网。父母的学历越低,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越大;父母学历越高,学生在家上网的比例越大。

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不断扩大,上网时间有所增加,上网地点也有所不同。互联网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青少年上网的一般活动

那么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一般是什么,他们上网都做什么呢?根据上海闸北网的一份调查显示:50%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位居青少年上网目的的第一位,其次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为了获取学习知识”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位居第三位。

青少年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分别占62.1%和42.1%),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8.8%)、教育学习类网站(27.1%)、占卜星座类网站(23.8%)、文学社会类网站(23.8%)、电子购物类网站(10.1%)、其他网站(9.5%)、性爱色情类网站(4.5%)。

参与调查的1200多位学生中有75%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低于5小时,有68%学生表示只在双休日才上网,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更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在一项关 1 于你热衷于玩网络游戏吗的调查中,87%的学生表示能适可而止,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网络游戏。

三、青少年上网的益处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为何如此之大呢?这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需要倾诉和交往,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恰恰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综合而言,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都使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更新地掌握讯息,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会参与度,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四)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但是,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例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目前的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不良内容泛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4月22日,一则来自南昌的新华社讯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其父母在为全然不知其逃学而自责内疚的同时,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了“三问”: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网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为什么 2 形同虚设?青少年迷恋网吧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人们也开始反思青少年上网给家庭、学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合而言,青少年上网的负面影响如下几点:

(一)上网成瘾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过度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和早中期的智力开发受到遏制,同时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中国教研和科学计算机网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网络犯罪的低龄化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群体。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青少年观念错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四)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使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和网络孤独症。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网络在为“性格内向”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无限制地泡在网上更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关注。

五、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3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法律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重要手段,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一款、第三百六十七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

(五)项都对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做了具体规定,各地方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加强网络网络法律知识宣传,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远离不健康网站,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了解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三是要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专门开辟宣传正面信息、符合青少年特点,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来贴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当前,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与日俱增,而正规、健康的上网服务场所偏少,致使青少年涌向营业性网吧。由于目前营业性网吧的技术防范措施还具有相对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管理和监控访问不良网络的行为。因此,净化网络工作迫在眉睫。现在许多向青少年开放的上网场所(含学校等内部场所)已经实行终端管理的模式,即统一接口、源头管理的办法。同时,在平台内开发和装备系列管理软件,实现统一管理功能,通过网页内容识别和分级过滤技术将各种不良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和有害网络信息,一定程度上净化了青少年的网络环境。

四是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将从2002年11月15日起执行,新规定的出台,为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在网吧营业时间,网吧的数量,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进入网吧这几大主要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为职能部门执法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完成的课题调查中,有48%的中学生反映网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只有14.4%的学生反映其所光顾的网吧对顾客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社会上网吧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青少年的网络生存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明显,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吧经营 4 的管理,是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第一关。公安、文化、工商、信息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协作,加大管理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新闻媒体要对新规定进行充分的宣传,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是强制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7月16日零时开始,金山、网易、九城等公司开始在旗下的游戏中嵌入防沉迷系统。用户申请注册新账号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前注册的老用户可以在6个月的时间内补充填写实名信息。为了核准玩家是否年满18周岁,所有用户账号、实名身份信息将提交公安部门验证,未通过的将被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查询系统也同时上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可以在提供必要的文件后,向运营商提查询子女是否在玩网络游戏。这个系统只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更不是说安装了防沉迷系统后就万事大吉。例如玩家假冒别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而这种行为是不能用系统本身来解决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该系统的推出是以青少年健康为出发点在实行过程中,只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将监管真正落实到提供网络服务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该系统的实施效果更上一层楼,让玩家对该系统的看法得到改观。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网民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城区,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

调查还表明,在中学生中有80.4%的学生上过网,少数学生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28小时,平均一天超过4小时。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59.7%的学生在家上网,14.1%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而只有3.6%的学生在学校上网。父母的学历越低,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越大;父母学历越高,学生在家上网的比例越大。

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不断扩大,上网时间有所增加,上网地点也有所不同。互联网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青少年上网的一般活动

那么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一般是什么,他们上网都做什么呢?根据上海闸北网的一份调查显示:50%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位居青少年上网目的的第一位,其次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为了获取学习知识”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位居第三位。

青少年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分别占62.1%和42.1%),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8.8%)、教育学习类网站(27.1%)、占卜星座类网站(23.8%)、文学社会类网站(23.8%)、电子购物类网站(10.1%)、其他网站(9.5%)、性爱色情类网站(4.5%)。

参与调查的1200多位学生中有75%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低于5小时,有68%学生表示只在双休日才上网,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更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在一项关 1 于你热衷于玩网络游戏吗的调查中,87%的学生表示能适可而止,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网络游戏。

三、青少年上网的益处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为何如此之大呢?这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需要倾诉和交往,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恰恰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综合而言,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都使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更新地掌握讯息,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会参与度,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四)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但是,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例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目前的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不良内容泛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4月22日,一则来自南昌的新华社讯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其父母在为全然不知其逃学而自责内疚的同时,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了“三问”: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网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为什么 2 形同虚设?青少年迷恋网吧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人们也开始反思青少年上网给家庭、学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合而言,青少年上网的负面影响如下几点:

(一)上网成瘾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过度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和早中期的智力开发受到遏制,同时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中国教研和科学计算机网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网络犯罪的低龄化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群体。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青少年观念错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四)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使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和网络孤独症。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网络在为“性格内向”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无限制地泡在网上更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关注。

五、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3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法律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重要手段,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一款、第三百六十七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

(五)项都对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做了具体规定,各地方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加强网络网络法律知识宣传,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远离不健康网站,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了解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三是要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专门开辟宣传正面信息、符合青少年特点,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来贴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当前,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与日俱增,而正规、健康的上网服务场所偏少,致使青少年涌向营业性网吧。由于目前营业性网吧的技术防范措施还具有相对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管理和监控访问不良网络的行为。因此,净化网络工作迫在眉睫。现在许多向青少年开放的上网场所(含学校等内部场所)已经实行终端管理的模式,即统一接口、源头管理的办法。同时,在平台内开发和装备系列管理软件,实现统一管理功能,通过网页内容识别和分级过滤技术将各种不良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和有害网络信息,一定程度上净化了青少年的网络环境。

四是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将从2002年11月15日起执行,新规定的出台,为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在网吧营业时间,网吧的数量,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进入网吧这几大主要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为职能部门执法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完成的课题调查中,有48%的中学生反映网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只有14.4%的学生反映其所光顾的网吧对顾客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社会上网吧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青少年的网络生存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明显,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吧经营 4 的管理,是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第一关。公安、文化、工商、信息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协作,加大管理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新闻媒体要对新规定进行充分的宣传,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是强制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7月16日零时开始,金山、网易、九城等公司开始在旗下的游戏中嵌入防沉迷系统。用户申请注册新账号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前注册的老用户可以在6个月的时间内补充填写实名信息。为了核准玩家是否年满18周岁,所有用户账号、实名身份信息将提交公安部门验证,未通过的将被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查询系统也同时上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可以在提供必要的文件后,向运营商提查询子女是否在玩网络游戏。这个系统只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更不是说安装了防沉迷系统后就万事大吉。例如玩家假冒别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而这种行为是不能用系统本身来解决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该系统的推出是以青少年健康为出发点在实行过程中,只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将监管真正落实到提供网络服务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该系统的实施效果更上一层楼,让玩家对该系统的看法得到改观。

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心理健康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就网络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网络成瘾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查询。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青少年在上网时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约50%的

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

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5)、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

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其次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6)、次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

2.消极影响。

(1)、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荒废学业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3)、影响社交能力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4)、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

的危害。而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

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5)、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

1. 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

(2)、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

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3. 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4)、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

(1)、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

(2)、培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

5 、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6 、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家规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并规定了由文化部门进行监管。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一规定,加大对违反这一规定的网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7、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上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