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

2023-09-16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1篇

第一, 外来文化很明显地反映在中国古代建筑上, 这主要表现在石窟、寺庙、佛塔的兴建。

佛教在西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乞求长生不老, 则大力修建佛教建筑, 汉明帝时, 建了白马寺。中国石窟寺也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 约始于4世纪, 盛于5-8世纪, 其中以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最负盛名。寺庙方面, 则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最为流行, 有规制宏大的永宁寺、嵩岳寺、晋祠、独乐寺观音阁等。相应的, 一般佛寺都建有佛塔, 如形制雄健, 轮廓秀丽的嵩岳寺塔, 气魄雄伟的佛光寺正殿, 以及庄严寺木塔、慈息寺塔等。明清时汉藏回宗教也是以寺塔为主, 有五塔式, 布达拉宫、伊斯兰教礼拜寺及金刚宝座式塔等。这些建筑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 外来文化为寺观, 石窟壁画提供了题材。汉明帝时, 就为在白马寺壁绘千乘万骑象绕塔图, 是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流行, 南北朝时, 中原混乱, 民众生活于苦难之中, 而佛教宣扬的苦海轮回, 当世忍辱求得来世成佛的思想与当时民众状况相契合, 因此壁画盛行本生, 本缘故事画, 知敦煌莫高窟中的《鹿王本生图》、《舍身饲虎图》、《五百强盗成佛图》等, 很大程度上宣扬了佛教的忍辱受苦, 带来消极影响, 但某些题材也不啻为现实苦难的真实写照。隋唐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广阔, 场面宏大, 瑰丽典雅, 这与当时强大的国力有关。而且统治者生活奢靡, 追求来世的虚幻世界, 于是, 出现大量净土经变画。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是现存喇嘛教壁画的重要作品。但这已是石窟壁画艺术的落日余晖。明清时期, 很少出现优秀的宗教壁画。

第三, 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雕塑, 尤其是石窟造像的影响很大。近年在权宁寺塔就出土了一些残毁的泥塑佛像。北魏时期, 又相继雕造了昙曜石窟, 龙门石窟。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菩萨形象在美术中的变形, 知同《释氏要览》感叹的“自唐来, 笔工皆端严柔丽似妓女之貌, 故今人夸官娃如菩萨也”。

第四, 我们主要看外来文化对画家的影响。

首先, 外来文化为画家们提供了创作题材;其次, 佛教、道教的玄想, 心游八仞的思维形式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激活了他们超凡的想象力和奇特的夸张功能, 绘画讲究空灵, 虚幻的意境。曹不兴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 也是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頋恺之最为知名的创作活动是在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壁画;曹仲达以画“梵象”著称, 被誉为“曹家样”;“画圣”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 形成“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吴家样”;周昉也创造了“水月观音”体的“周家样”。直到宋元时绘画才突破了宗教题材及贵族范围的羁绊, 题材风格趋于多样化了。但水墨着色在山水中占有重算要地位, 人物画也走向水墨, 并且出现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 “四君子画”也广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这祥的审美体验与佛道宣扬的清心寡欲, 超然物外不能不说有某种联系。而且, 这时, 也出现了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元明清以后的画家就很少用到宗教题材了, 但许多画家所描绘的空灵的意境, 所表现的恬淡, 超脱的佛老精神境界却是依然存在。.

可见, 外来文化对美术的影响是很普遍的。至于在各个时期的影响大小不同, 发生的作用或正或负, 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 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所持的态度, 外来文化流行的程度及创作者的思想认识, 感情态度和艺术创造力的高低。不过, 我们要注意到, 美术的发展越来越趋于世俗化, 这就有待我们继续论述。

摘要:外来文化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影响是巨大的, 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它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进程所产生的作用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反映在美术方面的各种艺术样式和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外来文化,美术,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6.12.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2篇

一、关于美声唱法的传播

美声唱法是西方歌唱中的一个重要形式,这种唱法主要来源于意大利,且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对演唱者的内心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这种唱法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奔放的性格,美声唱法是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孕育出来的。这种唱法对演唱者的延长技巧以及声音的把握都与其他的歌唱方法不同。美声唱法的声音比较洪亮,演唱者的感情通常比较充沛,且美声延长的戏剧性也比较强,能对艺术情况进行有效的促进,演唱者在表演时,需要利用身体的每个器官来实现声音的共鸣,也需要加强真声和夹声的混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各个声区之间声音的完美融合。同时,美声唱歌对演唱者的吐字工作进行了严格的强调,演唱者的演唱过程中应该对元音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控制,这样才能够自由地实现音色的转换和对气息进行控制,让演唱者能够自由地进行歌曲的演唱,这样就使得美声唱法更加有魅力。

二、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文化的重大影响

1、美声唱法推动中国声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美声唱法的传播,使得中国声乐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新型的系统唱法,对中国传统声乐唱法的不足进行了有效弥补。早在上个世纪初期,一些传统民族声乐的先人们就创办了音乐艺术专科学校,并将美声唱法设置为一个重要的专业,这样促进了美声唱法在中国范围内的传播,也为中国的乐坛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美声歌唱家。音乐艺术学校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声乐教学工作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成立了众多的音乐学院,在这些音乐学院中,都设置了美声歌唱专业,这使得美声在我国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也为中国的声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2、美声唱法促进了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

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的发展中,主要是对戏曲艺术进行有效的借鉴,且演唱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演唱者的本声为主,演唱者的音色比较明亮和甜美,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同时,中国的声乐发声特点还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所有的歌曲都显现出了“字正腔圆”的特点,但是这样的声乐特点并不能推动中国的声乐走向世界。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声乐之间没有一个恰当的连接口,这都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美声唱法的传入,使得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逐渐走向世界。美声唱法并不会受到语种的限制,这种歌唱艺术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地适应美声理论体系的发展。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声乐家的演变,并对歌唱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运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习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学习美声唱法的发音,这样既能够吸收先进的声乐唱法,又能够对民族声乐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还应该将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结合美声歌唱方法,这样就能够形成一套系统的声乐歌唱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声乐歌唱体系,符合中国声乐演唱家的发展,也能够帮助我们的歌唱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例如:彭丽媛、宋祖英等声乐歌唱家都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歌唱家,也在世界歌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现阶段,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音乐人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声乐类别的形成,使得中国声乐事业越来越系统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理论,培养出了更高水平的声乐歌唱人才。在新的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声乐体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进而让世界加深了对中国声乐的了解,也推动了我国声乐演唱的发展,使我国的声乐演唱自成一派。

3、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文化

近年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西方的文化所包围。美声唱法的传入,其实是中国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美声唱法让中国人看到了一种与中国的传统唱法截然不同的声乐唱法,这种唱法更加具有穿透力,也更能够表达演唱者的感情。这样的声乐唱法让中国人感到新鲜和陶醉,在西方文化没有全面传入中国的时代,美声唱法的传播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人奔放、热情,并不似中国人这般内敛。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为中国人带来了比较特殊的文化享受。同时,对一些外国格局的欣赏,也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民族,进而加强了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价值观的了解。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它是不分国际的,也不需要进行翻译。音乐能够对全人类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承载,也带给人类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存在差异才加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动力。因此,美声唱法的传入,加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符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规律,也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声乐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另一个角度,美声唱法的传播,实际上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三、结语

总之,美声唱法的传播对中国声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不仅推动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也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够使中国声乐文化的发展满足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也帮助中国培养出了更加优秀的声乐演唱家,使中国的声乐演唱舞台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摘要:美声唱法是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的,且在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当中不断地进行传播与发展。现阶段,美声唱法已经成为我国声乐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文化能够加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有效地促进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传播,中国,声乐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 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9):77-78.

[2] 孙新.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文化的影响探究[J].音乐时空,2015,(07):82.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3篇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在说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所创造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事物及人是内在修养, 强调以人为本, 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 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 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崇尚追求自然之美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清水出芙蓉, 天然来雕饰”有着水墨画含蓄、简洁、淡雅、形神兼备的风格, 道家主张无为自化, 得意忘言, 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

佛学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学认为,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 一切都在轮回之中[1]。尤其佛教在唐代流行, 其时期的很多画作都表达了禅宗的“放下”理念。

儒家重理, 提出格物致知, 提出了“用力少, 见功多”的原则。早先未来学者Herman Kahn称:儒家文化在东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影响, 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甚至中国, 都不可能如此快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2]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的思想。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 《道德经》中论述的“恍惚”和“不存在而有”的宇宙观, 与当今的混沌科学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在早期人们认识世界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上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但有时为了追求这种和谐又使人们在创新改造上产生了限制。

二、和式家具

1、和式家具的风格

和式家具, 主要以纯净清新为主要基调, 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随着装修风格的变化, 和式风格的居室——和室, 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很多家庭开始选择“和洋并用”的装修方式。

“和”室有一种特别的魅力, 它可以表现出平和悠长的意境。从天花板到地板都是最天然最质朴的材料, 多用原木、席、竹等, 同时尽量保持原本颜色不加任何修饰。

2、和式家具的特征

特征一:中心结构

在家具陈设方面, 十分喜欢井字之类的九宫格布局, 爱好回字家具摆放, 鲜少用家具做隔断, 追求一种空旷的美感。

特征二:自然风格

和式家具多用天然的材料, 装饰上也是, 就连景观等也用天然的材料。

特征三:清新朴实的装饰色调

和式家具多为中性色彩或是非常淡的饱和色来做点缀, 大多都是不饱和的颜色。因为他们在设计中追求一股禅意, 色彩太过跳耀则会丢失了原有想要寻求的东西。

3、和式家具的发展

1) 传统的和式家具

传统的和式家具设计, 明显是多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具的设计不张扬, 崇尚内敛与克制, 常用简朴。不露锋芒的自然的材料, 涂饰多保留木材原有的纹路, 创作出小巧而纤细、平稳而沉静的美感, 使得和式的传统家具设计中间充满了感染力。

2) 现今的和式家具

日本的现代家具主要是简洁精干的设计, 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出家具本身质朴的魅力, 它比繁琐的堆砌一些以及毫无意义的人工做作的装饰更为重要, 也更有意义。

在家具的造型多采用非对称的造型, 这种非对称的造型, 在设计上更为自由与放松。他们试图打破一种规矩的形式, 非对称被认为是和式设计艺术中独有的特质。和式家具设计, 可以使人感受到日本设计艺术中纤细的个性和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和式家具的发展和创新

日本是一个有着强大模仿能力的民族, 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在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 敢于大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并以此激发本民族的创造性, 最终以日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方式来展现给世人, 这些方式让和式现代家具设计既保持了东方文化的神韵, 又发展了西方文化的特色, 组成一派。

由于战后日本科技的高速展开, 受这股力量的推动日本特有的“HI—TECH”产品, 其许多作品都科技感十足、造型夸张、构思精巧。还有一种家具是Q版类家具。最后也是最受大众追捧的回归自然类家具, 这种是和式家具中最常见的, 也是最有和式家具代表性的家具类型, 在国际上也是和式家具的代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和式家具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传统家具的风格是吸收中国汉唐文化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在日本奈良时代, 是学习唐风最昌盛的时代, 而唐朝时期我国崇奉儒家思想, 唐太宗更是尊称孔子为“至圣”, 奈良时代基本上承袭唐朝的制度, 由此可推测一定也是深为信奉儒家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对和式家具影响的代表特征

在家具的造型上, 一眼就能看出和式家具受佛教影响很深, 大和民族也是个善于总结创新的民族, 现今的和式家具上逐渐发展出了其特有的东方禅味。尤其在座椅的线条中, 隐约可以发现好似枯山水感觉的弯曲线条, 不多加繁琐的装饰, 更重视家具本身实际的使用功能, 深具禅味。

日本的格子门窗是中国的宋朝时期传入过去的, 而以直线为主的家具设计与和式建筑的室内装饰风格相统一, 与建筑里面结构外露的木梁柱相互呼应和谐存在。在款式宽大而低矮的家具中, 在有榻榻米的简约房屋中, 在贴有纸的推拉门窗的空间中, 你可以放松神经, 席地而坐或随意而卧。

四、总结

崇尚自然氛围, 手工制作与舒适使用相互结合的和式家具, 现今甚至于家居生活, 都给人带来深厚的东方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很精致的在在其中展现。继承着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原始形态的崇拜, 原封不动地裸露出金属板格、水泥表面、木材质地或装饰面, 故意在显示材料的本来面目, 加以精密的打磨, 表现出素材独特的肌理感觉, 这种粗糙而精致的空间效果拥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感受, 但是, 却意外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得到潜在的情绪补偿。包含着对自然和对“禅意”的追求。传统的和式家具如何将和式传统家具中的部分精华与世界家具的优点之间相互结合起来, 形成“新日式”, 这便是一些重视珍惜传统文化的设计师们的努力方向跟追求。

如今, 和式家具设计中所体现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多功能实用性与文化性, 已被现代家具设计用来广为借鉴跟发展。

摘要:和式家具中东方风情是和式家具在形成之初受到影响最深的一种文化, 去了解和式家具中的东方风情是在研究传统和式家具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4篇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画境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具有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特质。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是盘根错节, 难分难离。中国园林品题内容常采用古代诗文名句, 或借助典故中优美意境来深化景观文化内涵, 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美感。这些文学性品题与园林空间环境相融合, 诗化了园林景观, 升华了景观意境,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采。如匾额“与谁同坐轩”, 出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空幻、悔悟和淡漠感。中国古代画家在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 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 要像绘画那样, 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如同《园冶》所说:“多方胜境, 咫尺山林”, 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 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极强的感染力。另外中国山水画的画面安排, 十分讲究构图层次。园林的空间构图在布局上就是成功的运用借景、障景、对景、点景等手法。

2 中国古典园林与儒家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 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倡“天人合一”之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在物质层面上, 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方位、尺度、装饰、色彩, 植物等方面都被融入了儒家“礼”的思想规范。明清时期, 建筑装饰用色要按等级来定, 明黄最为显贵, 为皇室所独有, 而黑、灰、白则为民居专用色。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 采用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 以体现严格的礼制观念, 强调尊者居中和皇权至上的等级制度。比如,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精神层面上,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等设计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义于物, 以物比德等文化思想。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3 中国古典园林与道家思想

道教是本土宗教, 它与儒、释并称三教,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老庄尊崇的天道是纯粹的自然之道, 认为天道无为, 人性应与天道同化, 万物皆应顺应自然, 保持自然之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 政治斗争矛盾突出,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理想破灭后, 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他们躲避政治斗争, 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 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在这种情况下, 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由于隐逸思潮的影响, 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 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正如《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它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另外, 道教的神仙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得到深刻再现。如秦汉宫苑运用蓬莱神话的仙海神山景观, 创作了“一池三岛”的布局, 成为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模式, 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 如拙政园的中部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 象征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神仙。

4 中国古典园林与阴阳五行思想

中国早期的阴阳说与五行观念是殷周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作用的推动下发展和变化, 并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 又称堪舆, 它糅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 通过审查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 以择定吉利的建筑基址和布局,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 是我国古代造园、建宅的重要理论依据。风水术在古典园林选址时一般要求“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 藏风聚气”。这对园林空间布局以及造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在皇家园林颐和园内, 它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位于整个园子的构图中心, 背靠万寿山, 前临昆明湖, 恰好处于理想中的基址位置。

5 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思想

佛教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我国,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 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佛教文化的传入, 促进了中国寺庙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而禅宗思想促成了古典园林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的形成。禅宗追求的是在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 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在园林艺术创造手法上, 以有限的“笔墨”去表达无限的“意境”, 唤起人的联想并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

中国寺庙园林在地理位置上, 选择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参禅修炼的清净场所。在建筑上, 由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 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 以对称规整和封闭静态的空间, 表现宗教的神圣。寺庙园林在营造上以禅宗精神贯穿始终, 由于寺庙园林面积有限, 造园家常常运用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与扩大, 使得“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长河,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它以道家思想为底蕴, 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阴阳五行说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 是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 铸造了东方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魅力, 成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绘画、诗词文学和哲学思想以不同的文化特征,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自然,意境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 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15~17.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5篇

一、北魏时期封建法制儒家化的回顾

北魏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 儒家中心思想并没有对北魏初始阶段的法制有任何的影响。因为在孝文帝改革前, 北魏政权受到汉魏、两晋法律的影响, 并且借鉴学习了十六国的封建法制经验, 并结合胡汉的法制, 使得北魏在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法制是呈多元化的。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北魏中存留的一些奴隶制度、原始部落文化习俗对当时的社会有一定影响, 造就了北魏社会形态的严峻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 才使得当时的北魏未能涉及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

促使北魏初期法制状态得以改变的重要标志是游牧文明的鲜卑习惯性法的实施。它作为鲜卑族发展的产物, 即可以被视为北魏法制建立的起点, 也可以被视为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坚实基础。原因就在于鲜卑族这个古老的、公平的游牧民族, 在占领匈奴故地后, 建立了强大的、系统的军事联盟, 提出了鲜卑习惯法, 要求族人公平的看待仇恨、杀戮, 并且正视男人与女人的地位, 使族人都参与社会劳动甚至是族内战争。将鲜卑族这个游牧民族的特性显露出来, 以便族人可以良好的生存和生活。鲜卑习惯法是鲜卑法制的原始形态, 其是游牧民族在生存中所孕育的游牧文明。鲜卑习惯法作为早期的民族法律, 在鲜卑族逐渐动荡和变化局势中所淹没, 但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明灭的。鲜卑习惯法是随着鲜卑族军事和民族法制的解体而被取替的, 提出新的法制。所以, 鲜卑习惯法推动游牧民族法制发展的基石, 也推动了法制儒家化的发展。

根据儒家的民族观而论, 华夏与夷狄的根本区别是文化。的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家思想处于滞后地位, 但是从历史长河来看儒学的发展一直未脱离对其他文化的学习与使用, 这是儒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有所影响的根本, 也是华夏文学成为夷狄效仿和借鉴榜样的原因。之所以说, 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处于滞后地位, 主要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长河中, 三百多年的时间里, 没有出过一位儒学大师。那么, 处于滞后地位的儒家思想为什么对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思想影响较大呢?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虽然处于衰败且低落的时期, 但其在民族思想方面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却有很高建树, 使得儒家民族思想对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影响颇深, 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封建法制, 使法制儒家化[3]。

二、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影响

在整个中国法制史中, 法制的儒家化演变实质上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制进化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比较兴盛。外来的夷狄之教迅速赢得了大批古代人民的信奉, 使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威胁。此种情况下, 儒家民族思想不得不开始向文化层面论争, 而在文化层面论争的结果, 就是儒家思想成为上承两汉经学, 下启宋明力学的重要连接, 由此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影响颇深。也就是, 从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禁令, 至开元时期出现的《永徽律疏》, 这期间经历的汉魏、两晋、北魏、北齐等历代王朝, 其法制逐步改革、推进、完善、巩固, 更加符合儒家纲常伦理, 被沿用到隋唐时期, 也为我国现今法治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所以, 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影响颇深, 即改变了北魏法制乱绪之态, 为唐代开辟了新的法制风气, 促使中华法系持续、良好的发展[4]。

三、结语

综合以上北魏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制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出封建法制的演变漫长而久远, 受多种社会因素所影响。但对封建法制影响颇深的就是儒家思想。尽管儒学在当时处于滞后地位, 但儒家民族思想对北魏、南北朝、乃至隋唐法制的影响较深, 使得封建法制逐步符合儒家纲常伦理, 为促进中国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 北魏法制儒家化对封建社会法制有重要的影响, 更是推进中华法系持续、良好、完善发展的前提。

摘要: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影响颇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发展鼎盛时期, 本文为了能够探究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影响, 重点回顾和分析北魏封建发展儒家化, 了解封建法制儒家化的形成, 以希望可以深入了解封建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法制儒家化,封建法制,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云飞.回顾法制儒家化对封建法制的影响[J].法制博览, 2012 (10) :125.

[2] 任红.论儒家礼法结合思想及对封建法制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10 (24) :59-60.

[3] 邓乐.从<唐律>“十恶罪”看儒家对封建法制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32-33.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范文第6篇

根据周礼、汉书等文献记载,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油画”。早期的“油画”出现在棺椁之中, 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传教士例如郎世宁等人进入皇宫专门给皇室贵族画油画, 那时西方油画渐渐进入中国, 后来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量的西方文化融入中国, 戊戌变法之后众多学子游学归来, 带回了先进的理念, 例如;徐悲鸿在中央大学开设了艺术科, 林风眠在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那个时期画派分为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 林风眠为首的新画派庞薰琹为首的现代派。那个时期中国正是战乱的时期, 国难当头, 许多油画家反映战乱, 揭露事实, 比如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站》等, 在“新美术必须与人民结合”的观点下, 风景、景物题材画的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画。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继而在文化扫荡之后, 油画成为了“造神”的工具, 当时的典型作品是《黄河颂》, 青年画家陈丹青等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文化开发时期, 绘画形式多种多样, 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打开了绘画主题新的大门, 中国油画逐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延边地区文化特色

延边地区全称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 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首府是延吉市, 延边地区以朝鲜族为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北亚金三角地带, 是连接朝鲜、俄罗斯、中国东北的交通枢纽, 朝鲜、韩国文化在这里与中国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碰撞, 他们兼收并蓄, 保护自己的同时, 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财富,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 他有着特定的区域,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其生态、民俗、习惯在一定的地域与环境相融合, 不同的自然人文所产生的文化绘画上的差异会长期存在, 是多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1) 居住在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淳朴善良, 他们深受中国孔孟文化的影响, 遵礼仪, 讲尊卑, 他们勤劳朴实, 勇敢善良, 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朝鲜语, 在饮食方面, 他们喜欢吃汤饭、拌饭, 泡菜等, 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虽然韩国与朝鲜说着一样的语言不过在饮食起居方面还是有着一些差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使延边地区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 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形成自己的风格, 融汇成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三、延边文化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文化发展,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附有特色, 就像一个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一样的树叶, 特色显著的延边州地区文化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也有深远意义。例如, 在延边地区油画大多数题材都是“长白山”“白桦林”为主的风景画, “打年糕的少女”“做泡菜的少女”这种反映朝鲜族生活的人物画。我曾在广西南宁就读本科, 在南宁的四年期间, 通过我的发现, 南宁的风景优美, 所以创作背景主要以岭南山水风景或当地特色为主, 这就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对艺术家的影响,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不受那个地方的影响反而被其他文化影响这是不现实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 长白山坐落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 丰富的林业资源, 魅力无比的长白山天池, 都能成为画家笔下的杰作, 长白山是吉林省文化的象征, 同时也是延边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一批以孙天牧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形成了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山水画风格, 被称为长白山画派。长白山画派的诞生对中国油画甚至绘画界的影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长白山画派的形成与延边文化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联系;由此可见, 延边文化促使了长白山画派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延边文化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 使中国油画更加丰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风土人情影响着画家们。

四、延边地区绘画风格与南方绘画风格的区别

延边地区画派多数为长白山画派, 他们追求气势宏大, 作画内容也多数是长白山景区或长白山地区风土人情为主题, 南方地区风景优美, 秀气灵动, 绘画创作题材多数是山水风景, 亭台楼阁, 古街古巷。延边地区处于中国北方, 我国北方天气寒冷, 空气干燥, 山石形象的形象轮廓, 所以画风大气凌然, 追求气势, 而南方气候温和空气潮湿, 山林景色温婉柔和, 所以画风追求细腻丰富。

五、总结

艺术家受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进行的创作, 是对当时生活在哪里的风土人情, 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地域文化总是对画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些平凡的事物, 景色影响着画家, 虽然看似平凡但却充满生活趣味, 地域文化的影响使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多了一丝烟火气息, 拉近了欣赏者和创作者心中的距离, 让我们在画中找到共鸣, 这就是地域文化对中国油画影响的重要意义, 然而延边地区的文化特色, 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

摘要:这篇论文将通过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与发展做出研究与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油画创作与其他创作一样受地域文化, 风土人情, 历史背景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社会环境, 人文风俗等, 这些不同的地域性差异影响着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 使中国油画风发展趋于多元化。

关键词:地域性,中国油画,延边

参考文献

[1] 姜芬芬.《浅析中国油画民族化》[J].《美与时代:学术 (下) 》2012年.

[2] 金荣.《地域文化对新疆油画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

上一篇:软件系统安全保障措施范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