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范文

2023-09-18

儒家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儒家经济文化 东亚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东亚各国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则被认为是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主渠道。①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将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重要方面。②欧共体之父让莫内(Jean Monnet)曾经说过:倘若我今天开始建设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我首先将从文化方面入手。③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通过文化认同构建一个欧盟经济实体的重要性。那在东盟“10+3”体制中,文化认同是否有可能实现?

儒家文化在东亚可谓影响深远。儒教文化圈,是一个大文化圈不确切的简称,指的是中华传统文明在东亚影响所及的地区,包括中国(含香港、海峡对岸的台湾)、日本、南北朝鲜、东南亚诸国,部分影响远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的华人社区。这个大文化圈不论在人种、书面文字系统、家族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历史形成的共同性与相关性,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或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化圈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而儒家经济文化在近代东亚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东亚各国普遍存在“职分观”思想。在德川时代的日本宗教运动中已经形成了职业劳动观念。商人应该适应自身的身分,克己作为商人的“职分”。其次,以职分观为基础,发展出财富观、勤俭观和劳动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勤俭则是最古老的训戒。明清商人虽无清教徒的“天职”观念,但也表现出一种超越精神,深信自己的事业具有庄严的意义和价值,即所谓“创业传统”。此后日益把“勤”从治学为国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演变成治生理事的工商伦理。东亚的儒学传统一直强调勤勉、节俭、珍惜光阴、忠诚、正直等美德,这些美德是东亚社会形成工商节俭伦理的宝贵传统资源。只要这些传统精神伦理经过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的精神伦理,就可以成为东亚合作的核心内容。另外,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有一种与国家和社会命运息息相关的责任感,这尤其体现在企业家的身上。而一个由道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政府对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观调控作用。而这主要体现了儒家经济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以此为基础,儒家经济思想在东亚近代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加坡,儒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在道德建设上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政府不惜耗费重金礼聘海外著名儒家学者余英时、杜维明等学者宣扬伦理思想,在国人对政府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好处有了共识之后,组织编写“儒家伦理课程”,全面开展儒家伦理教育,新加坡是第一个将儒家理论编撰成课本在学校里当成道德科目来教学的国家。

如何充分发挥东亚地区相通的儒家经济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首先,弘扬儒家经济文化,用儒家经济文化指导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儒家经济文化追求“先义后礼”的经理伦理观,“均无贫”的经济分配原理和“俭以养德”的政治经济学原则,这对于中国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的功利主义会造成人们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滑坡。儒家经济文化倡导重义轻利的观念对国家经济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度膨胀的功利追求现象发挥制衡作用。“均无贫”的社会理想有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参与者关注他国收益,最大程度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俭以养德”的思想则鼓励东亚国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合作的深化。其次,积极完善文化合作机制与平台,充分发挥应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中国应主动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指导中国与东亚国家的儒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三,重视文化品牌的培育,培育一批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将儒家经济文化与文化品牌相结合,以文化品牌为载体扩大儒家经济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第四,积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如积极建立孔子学院,赢得东亚各国民众对于儒家经济文化的支持。

注释:

①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生论文,第86页.

②新华网.李克强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强调加强10+3务实合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3/c_1113240065.htm.

③曹德明.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9:135.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儒家文化范文第2篇

浙江衢州有孔氏南宗家庙,其影响仿佛浩浩之风。

建炎二年(1128),宋室南渡,在临安(杭州)建都,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护跸随行。次年,高宗赵构赐孔端友庙、宅于衢州。孔氏大宗就此在衢州安家,繁衍生息,至今将近九百年。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即于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召衢州第六代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赴京,令他载爵去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庐墓在衢州,且衢州已建家庙,不忍举家北上为由,让爵给曲阜族弟孔治。世祖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由此,孔氏这“天下第一家族”遂分成南、北两宗,衢州的孔氏家庙,也随之称为“孔氏南宗家庙”。

明正统元年(1436),英宗朱祁镇下旨“访求衍圣公孔端友后”,孔洙六世孙(即孔子五十九世孙)孔彦绳遂于正德元年(1506),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家庙祭祀。1919年、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改任孔子南、北两地嫡长孙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最后一位“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祥楷先生,于1944年10月袭任,虚龄7岁;现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于1949年去了台湾。

南宋初追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的阙里孔氏,除奉命留守的端操、端稟、端立,以及仕外未归者外,为数甚多,计有孔子四十七世孙4人、四十八世孙21人、四十九世孙(除侍父祖者外)7人。这些孔氏后人或先或后到了衢州,嗣后徙而再徙,遂以衢州为中心,形成众多宗支。如婺州孔氏支派,就是孔端友的堂弟端躬南迁途中,行至磐安榉溪时,身染疾病只好停息,以后便定居下来,建了家庙,以祀先祖。孔氏南宗史研究专家徐寿昌教授研究结论,赐家衢州而后转徙、分徙,或南渡途中流寓江南而后分徙他乡,形成规模(宗支)且有谱可考者,至少遍及当今15个省、区、市所属的91市、县、区。虽然,早在唐代与北宋,就有孔氏族人因在江南为官未回曲阜而分别定居福建莆田、江西临川和浙江温岭,但毕竟不多。

孔氏子孙南迁,为儒学南渐开了风气。孔氏族人活跃于东南诸省,大多数或为学官,或当山长,教馆办学,训育少年,熏陶百姓,宣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为人根本,致力于民间教化。

流风波及,书院兴盛。以衢州为例,府城内外就有六座书院:明正、柯山、清献、定志、修文、青霞。大儒朱熹、吕祖谦、汪应辰、赵孟奎、张栻等均在明正书院往来讲学。即使地处偏僻的开化马金包山书院,朱熹、吕祖谦、张栻、江溥、陆九渊等人亦经常光临,且都留下记述的诗歌。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本在杭州凤凰山北建立万松书院。他特邀衢州孔氏南宗圣裔五十八世孙孔公衢、孔公绩兄弟到书院主持孔子祀事,并划出山地五顷,建造大成殿、明伦堂等附属设施,人称“孔家山”。孔氏南宗博士署与奉祀官府,自明代至民国,一直向万松书院派执事官。

至于孔氏族人,弘扬儒学,必身体力行。据徐寿昌教授刚完稿的《南渡孔氏科名考录》载,孔氏族人自四十八代到七十二代,考中进士50人,自五十二代到七十三代,考中举人74人。这些人或为京官,或为地方官,或主学政,官声尚佳,多有著述。孔濂,元延祐进士及第,官江西信州路教授,著有《五经图说》。孔庆云,光绪二十九年(1903)恩科举人,官刑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为国会议员,著有《国际公法》等。

1949年之前,孔子生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作为教师节的。

关于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孔大典,旧时的报章上曾有记载。如1948年8月27日《大明报》载《今晨祭孔大典教师节纪念会》一文:“本年祭孔大典暨教师节纪念大会,定今日在新桥街孔氏家庙举行”云云。

200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衢州市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祭孔大典。衢州市暨江山、衢江、柯城、龙游、常山、开化六县(市、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香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山东、北京、上海及南京、杭州、宁波、台州等地的600多位宾客和孔氏族人,济济一堂,在孔氏南宗家庙的大成殿前公祭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此后,每年以“公祭”“学祭”和“孔子文化节(祭)”轮流进行。从2009年开始,每年祭孔时,均邀请国外七八所孔子学院院长参加典礼。

衢州祭孔定位为“当代人祭孔”,参祭者穿正装,不沿袭古礼。对“当代人祭孔”的这一定位与实践,参加2004年祭孔大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任教于葛德斯堡大学的终身教授司马黛兰以书信的形式表述了她的看法:“我们看到你们在祭孔改革方面进行着严肃的、踏踏实实、成功的尝试……你们废止了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废止了牛羊祭品,废止了古乐旧器的喧闹,把钢琴搬到大成殿前是个很了不起的创造!你们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将孔氏南宗“始终和中央政权保持一致、失爵和复爵都宠辱不惊、始终致力民间教化”,归结为“孔氏南宗的三大特点”。

2010年,孔氏南宗家庙“南宗祭孔”典礼仪式,被中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孔子文化”要“重重落地”。

习近平又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近十年来,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孔氏南宗家庙的管理机构孔庙管理委员会注重“孔夫子进校园”的工作,与衢州市教育局合办全市小学生《论语》故事比赛、初中生《论语章句》作文演讲比赛,以及市属高中《〈论语〉语录》辩论比赛,以《论语》中某一章句为内容、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剧比赛。此外,孔管会自2004年起就开办免费的“少儿读经班”,并与衢州广播频道合作,开辟“空中《论语》课堂”;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要求所有学校的学生都会唱体现孔子思想的歌曲《大同颂》,并由学校的播音室作为“开始曲”在每个播音时段播放。所有这些,对于中小学生了解孔子文化与儒家学说,起到相当的“灌输”和普及作用。

从2008年开始,在新学年来临之际,孔管会与教育局每年在大成殿前举办“小学生开蒙仪式”。孔管会又与有关单位合作,每年制作21万支“《论语》语录铅笔”,赠送给衢州境内的小学新生每人一盒五支。每支铅笔上印有两句《论语》中的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往往眼熟会背,终生不忘。

“孔夫子进校园”如春草芃芃,生发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新的意蕴。□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儒家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之所以长期落后,除了训练管理等因素外,还有文化的原因,传统文化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的生活有很深的影响,但对中国足球来说却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和中庸、中和思想制约了我国足球运动的个性发展,而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群体主义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是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有利因素。要促进我国足球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利于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精华,改善和摒弃阻碍足球运动发展的糟粕。

关键词 传统文化;足球;影响

文化土壤是足球的母体,尽管足球还受到种族、体能等因素的影响,但无疑文化也是其中一方面因素。中国现代足球经过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与世界接轨。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以及包含哪些主要内容。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对足球运动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对足球的深层影响。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足球运动中,将文化对其的负面影响摆脱掉。使文化与足球更好的结合,更好的融为一体,这便是探讨文化与足球影响的价值。并且吸取各国丰富的经验与风格,使其与自身现状相结合,最后变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才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最好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简述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它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和无比深厚的思想内蕴,渗透着中国人民的哲理和智慧。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因素

一般来讲,衡量一支球队的水平至少应从以下因素去分析,即球员的技术水平,球队有没有核心的球星级球员,核心球员的技术水平,训练管理水平,教练指导比赛的能力和水平,球队的价值取向,球队是否团结,球队有没有大的比赛经验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制约足球运动发展

现代足球运动的特点体现在一个“争”字,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崇尚个性的张扬,高度激烈,对抗性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讲究一个“和”字,讲究“天人合一”,即讲究人与宇宙及个体自身的协调,统一,和谐,讲究永远不超越“中”的度,没有争强好胜的思想,这种提倡中庸,崇尚中和的道德思想,要求人们舍功利取仁义,安于现状,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造成了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定势和伦理氛围,所以,从深厚民族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我国古代足球运动“蹴鞠”体现的就是一种娱乐性质和表演性质。

2.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重文轻武,重静轻动

体育运动被儒家视为玩物丧志之举,自汉代大兴儒学之后,尚武之风大衰,而重文轻武之风则益盛。造成“秀才挟弓矢出,世人以不才目之。”的情景。古代人们鄙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形成的社会风气,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于剧烈的体育运动为世人所不齿,结果使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沦为宫廷宴会上的表演娱乐节目,失去了体育运动的本意。

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抑制中国足球的发展速度

有人认为西方民族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性格,而东方的中国则是一种内在超越型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性是儒家思想晚期和佛道融合的产物。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足球运动发展有利的因素

悠久的中华文明,一直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优秀的中国文化一直是我们生活中所遵循的准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我们只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水,永远也不可能真实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键在于其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它可以同化任何文化[7]。唐朝盛世,因其包容了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并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事业才有大唐盛世的辉煌,直到现在,外国人还都知道中国的代表服装是“唐装”,而国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

2.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兵家思想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的近现代是一段多灾多难的历史,八国联军的入侵,改朝换代的动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让我们的民族饱经血泪,但无论多么艰苦,我们都没有退缩过,因为我们有一种精神叫做自强不息,把这种精神运用到足球中,一定可以使我国的足球发生从内到外的本质的变化,其实自强不息也正是一种可贵的体育精神,不坚持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而现在我国足球却未能将自强不息融入其中,中国足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发展。却又好像在传统文化中迷失了自己。足球场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把我国的兵家战术思想运用到足球运动或足球训练管理中,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3.中国传统文化能净化足球

现代足球运动是对野性的极端热望和有力弘扬,是野性与文明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美,然而这种野性美却经常被球员或球迷们演绎成一种野蛮的暴力。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足球存在着冲突,我们要想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就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严重冲突。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足球运动发展的精华,为更好的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服务,改善或摒弃那些不利于足球运动发展的文化,使中国足球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国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我国足球落后的原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5.

[2]胡德同,刘健.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足球运动的影响[J].九江学院体育学报,2006,(2).

[3]田祖国,陈云.中国足球与儒家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7):7-9.

儒家文化范文第4篇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辉煌历史的美好追忆,对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经历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全面复兴的殷切期盼。本文通过对“中国梦”内涵与传统儒家文化的渊源的探寻,以及同“美国梦”的比较,探索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梦 儒家文化 新时代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了讲话稿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中国梦”,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习总书记的表述看,“中国梦”有以下三个特征:

1、时代性——中国梦是所处伟大时代的梦想;

2、历史性——中国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

3、人民性——中国梦是凝练了全国各族人民最根本愿望的共同梦想。

一、“中国梦”的内涵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特征,即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梦,才算真正的中国梦。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提出两种社会理想,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公天下,即大同理想;二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是家天下,即小康社会。这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梦想。这才是古今中国人的梦、真正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现实的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家天下。虽然是家天下,只要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与**,就算是好的,可以称之为“小康”。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都是家天下。四千多年以来,没有大同社会。因此,“小康”就成为古今中国人追求的现实理想,即所谓中国梦。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培养、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志”,再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志”就是理想,丰富的理想可以称之为梦想。太高的梦想虽对人鼓舞,但不能实现。切实的理想,又有具备达到这一理想的条件,有达到此理想的措施及为之奋斗的信心,这种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就是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

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上道体概括为“仁爱为本”。这正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而下之器即制度之用概括为“法治为用”。综合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仁爱为本,法治为用”,简称为“仁本法用”。“仁”是道、是体;“法”是器、是用。

二、“中国梦”与儒学文化的关系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狂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百年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特质不同内容的成果,而其价值指向,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

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追寻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其间,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的优秀传

1 统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价值资源。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建设文化强国,是在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开拓,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儒家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源泉。儒家思想一贯倡导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强调的是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中国精神。

“中国梦”的思想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记者见面会上已经提出,但由习近平同志加以明确化和系统化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这个24字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16个字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自于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贯穿这16字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以贯之’之道是儒学的‘仁爱’精神。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与仁爱精神,正是习近平‘中国梦’论述的思想来源。

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西融合创新的新传统。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中国元素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对中国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思想路径和精神动力。中国模式是一个由层次、要素、特点等组成的结构。它的表层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中间层是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深层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与中国精神。中国梦着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从文化意义上看,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尽管儒家大同理想在历史上从未实现过,但它所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思想主张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国梦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都强调“民本”思想。二是都倡导“为公”意识。三是都主张“诚信”理念。儒家历来重视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信作为“仁”学的五端之一,是人安身立命之基。四是都追求“大同”目标。儒家大同理想中主张打破自然地理疆域的界限、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正处于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我们在努力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因此,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现实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锻造了新的历史构架,继承和创新了中国精神,为中国人达成百年复兴夙愿提供了可能与保障。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乃圣贤之志民族之情;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之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恰是‘大同梦’的合乎时势的历史传承。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中国梦和美国梦相通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其一,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梦;其二,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健康之梦;其三,实现身心和谐的内心和肉体健康之梦。中国梦和美国梦,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就是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2013年 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结束后,会见记者时说道:“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但是,“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二是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三

2 是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四是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五是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六是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七是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尽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美国梦经历变革,中国梦也是动态的,辛亥革命以来,百年历史镌刻着几代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主题。

四、如何实现“中国梦”

“道路自信”源于国情,“中国梦”依托实事求是,“中国梦”实现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就是把握国情;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为了实现“中国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实现中国梦,需要五个坚持: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五、结语

儒家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东乡族人民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本文试从题材内容、艺术特色、故事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等方面对东乡族民间故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东乡族;民间故事;民俗文化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因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曾被与回族混为一谈,又因其语言近半与蒙古语相近而曾被称为“鞑子回”、“东乡土人”,历代官方一直没有承认东乡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设立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从此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献资料对东乡族的记载凤毛麟角,所以,民众口耳相传、世代沿袭的民间口头文学成为认识和研究东乡族人民生产状况、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情感的一笔珍贵资料。在东乡族形式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一、东乡族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

东乡族民间故事大多是民众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集体创作而成,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

东乡族形成于元末明初,由于元代的民族政策,回族人的地位一般都高于汉族,所以,东乡地区的社会较为稳定。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使东乡族人民深受统治阶级的镇压和迫害。东乡族的民间故事从普通民众生活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露官僚地主阶级的贪婪和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体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三个县的衙役》、《新媳妇驱鬼》、《尕孙子》、《背地的故事》、《俄晃祖哈》,还有“玉斯哈的故事”系列中的《三不做》、《打饿虫》、《怜悯》、《撒谎》、《二两银子的工钱》等。

(二)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通过描写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表现东乡族青年美好的爱情观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类作品有《双双金鸟》、《蛤蟆姑娘》、《白羽飞衣》、《挡羊娃和牡丹花》、《沙郎哥》等。如《双双金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勤劳的青年洒力海在放羊时认识了漂亮的姑娘索菲亚,他们约定每天在山岗上相会。有一天,索菲亚没有如约而来,洒力海被告知原来是黑鹰地主绑走了他的心上人,洒力海在昂唐本驻(金鸟)的帮助下救出了索菲亚,他们在一起过了330天幸福的日子,但最后还是被发现了,黑鹰地主火烧牛星山,洒力海和索菲亚化作一对灿烂夺目的昂唐本驻飞向天空。

(三)山川风物传说

代表性的作品有《璐妇人斩蟒》、《赤孜拉妩滩》、《称够湾的传说》、《勒退夫斩妖龙》、《九泄和龙宫窝的故事》等。如《璐妇人斩蟒》讲述了东乡族迎婚曲“哈利”的来历;《赤孜拉妩滩》讲述了赤孜和拉妩与毛速木恶魑(妖怪)斗争的故事,不仅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爱情,也赞扬了他们为当地百姓除害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葡萄山与高陵峙》在讲述洮河两岸山川由来的同时,也蕴涵了东乡族与汉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些故事表面上是对地方山川风物来历的解释,实际上则表现了东乡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

(四)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

东乡族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寓言,表现的是民众在生活中的感悟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和哲理,体现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如《虚荣的喜鹊》告诉人们贪图虚荣只会害了自己,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麻囊与霍霍兔》、《何了和地达达》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可恶的地狗》、《猫和狗的古经》、《牛心洞里的白鸽子》、《老虎和兔子》等故事则从各个侧面揭示了不同的哲理,寓意深刻,给人们以不同的启迪。

二、东乡族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东乡族民间故事不仅具有民间故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普遍特征,也因其独有的民族语言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理想与现实结合

任何民族的民间故事中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成分,这也是民间故事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东乡族民间故事自然也不例外。阶级斗争是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常见话题,故事中的财主、富汉或仗势欺人,或强抢民女,或千方百计克扣工人工钱,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映,但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地主阶级被聪明机智的劳动人民所愚弄和惩罚。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并不符合生活逻辑,处于弱势的劳动人民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被剥削被压迫的现实很难改变,民间故事的结局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和他们惩恶扬善的心理要求。

另外,像《挡羊娃与牡丹花》中牡丹花变成的漂亮姑娘趁放羊娃不在时为他打扫房间,烧火做饭;《后阿娜的心肠》中主人公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推入井中不但没死反而听到了一段神奇的对话,他按照对话的内容去做,不仅帮助巴彦(财主)找到水源,挖出了金子,还收获了美好爱情,而狠心的后娘和弟弟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孤儿与后娘》中神奇的老汉、《咯日——八石》中神奇的碌碡等这些幻想性较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性善恶、嫌贫爱富、社会不公等现象。故事中贫穷的男主人公勤劳勇敢,美丽的女主人公温柔善良,这些都是民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代表。而他们的美好爱情与奇妙的遭遇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民众常把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和投射到民间故事中。

(二)语言特征

东乡族民间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既没有光彩照人的词句,也没运用太多的修辞,即使把它讲给一个白丁,他也会听得明明白白。但不管是曲折的情节、各色的人物形象,还是丰富的思想感情、朴素无华的语言,都可以将其表现得详尽透彻。口语化是东乡族民间故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例如:

后阿娘听的牙痒痒哩,手都攥出水来了。她狠狠地对自己的尕娃说:“阿妈的心头肉肉,崩心烦,没个啥!他的悄悄事咱们也明白了,没怕的!明个儿阿妈把你也搡到那井里去,你听听神仙们的说话,也能就成这么富哩!”(《后阿娜的心肠》)

不料乡爷也动气了,骂得更凶了:“你是个吃屎的憨娃娃吗,玉斯哈是个‘古当赤’,他的话你就当真了?”(玉斯哈系列之《撒谎》)

蛤蟆姑娘长大了,阿达、阿娜想一定要给她挑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婿。

阿达说:“姑娘莫嫁给有钱汉,有钱汉的心肠是铁石蛋。”

阿娜说:“穷汉姑娘嫁穷汉,和和气气赛蜜甜。”(《蛤蟆姑娘》)

这些语言简洁、凝炼、新鲜,生活气息浓厚,不但群众熟悉,而且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女性形象突出

东乡族大部分爱情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忠于爱情、不畏强权、视金钱权势如粪土的贤良女子,而智勇双全的女性形象则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新媳妇驱鬼》的女主人公胡菲叶利用汤瓶扮成筛淌(妖魔)吓唬地主,不仅救出了被关押的丈夫,还帮长工们讨回了工钱;《璐妇人斩蟒》中为夫报仇的璐妇人最为机智勇敢,她揭了无人敢揭的榜文,带领他人制服了万恶的蟒精,最后还继承了土司之位且深受百姓爱戴。民间故事中塑造了忠贞、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她们的美好品德和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乡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东乡族民众进步的思想和观念。

三、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民间故事只是民俗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民俗文化也往往通过民间故事来表现和传承。仔细挖掘东乡族民间故事可以挖掘出不少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语言民俗

东乡族民众主要的交际用语是东乡语和汉语,在个别较为偏僻封闭的村落不会说汉语的人很多,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所以,民间故事在传承中势必保留了独特的民族语言。在已经整理出版的东乡族民间故事里,一些特定的称谓或说法也都以民族语言的形式保留下来。如最常见的“阿达”(父亲)、“阿娜”(母亲)、“妮哈”(女儿);如“古经”并不是指经文,在东乡语中是故事、经验的意思;在《新媳妇驱鬼》中老头号准备给自己的大儿子娶媳妇,“他从兰朱巴咋雇来了木匠,从果朱巴咋叫来了泥水匠”,这里的 “兰朱巴咋”和“果朱巴咋”在东乡语中分别指的是兰州城和临夏城。

此外,在东乡语汇中还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这些在民间故事中也随处可见。除民俗语言外,民间故事中还多次出现民间谚语、“花儿”体民歌等民间文学体裁,对民间故事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物质民俗

《三姐妹》故事中曾提到母亲回娘家带了油香和一只鸡,大姐姐骗妖怪说要让二妹妹去取油琼锅馍……这里便隐含了东乡族的饮食、礼仪文化。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的干旱地区,耕地主要是山地,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土豆、豆子等,所以日常饮食以面食、土豆为主。故事里提到的“油琼锅馍”是种特制锅烧烤的烙馍,“油香”是一种油炸食品,也是东乡族待客送礼的食物,而且东乡族还养一种称之为玄鸡的鸡,且喜拿玄鸡作礼物。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也谈到了东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假扮母亲的毛速木恶魑骗孩子们开门时被识破,三姐妹分别描述了母亲的装扮“黑布包头插玉簪”、“身穿夹袄翡翠绿”、“褐黄裤子扎宽宽西裤”。东乡族妇女的服饰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较为艳丽,上衣领圈、袖口都有绣花,下穿套裤,用飘带束住脚管,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妇女一般都戴盖头。

就生产方式而言,东乡族形成之初重视手工业、畜牧业,善经商,轻视农业。从明清两代开始,汉族传统的农耕经济影响逐步扩大,最后形成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这些生产方式的影子。在机智人物玉斯哈的故事中常出现“脚户”、“杭其赤”之类的词,这些是对那些从事商业、手工业的人的专有称呼。研究东乡族的历史可以知道,明代曾在河州设立“茶马司”、“番丁”等商业机构,从事长途贩运的脚户(即马帮)人数众多。“赤”在东乡语中是匠人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免古赤(银匠)、妥木赤(铁匠)、伊哈赤(钉碗匠)、坎池赤(麻织匠)等,这些与东乡族的先民“撒尔塔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社会、精神民俗

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民俗文化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民间故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新媳妇驱鬼》中胡菲叶用的汤瓶是一种尖顶、壶嘴弯曲的器皿,是穆斯林洗“小净”时用的水壶,它同吊罐(洗“大净”时用的器皿)一样至今都是东乡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必备物;《三姐妹》提到“隔壁的奶奶家做洒大哈”,“洒达哈”是一种追念亡人的仪式,在做“洒达哈”时要宰羊宰鸡,炸油饼子给邻人舍散……民间故事中涉及的婚丧嫁娶、民间禁忌等都表现着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东乡族民间故事的产生和传承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它既受伊斯兰文化和汉族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又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对东乡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该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东乡族民间故事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临近地区和民族的民间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且我国民间故事中的“狼外婆型”、“田螺姑娘型”、“神奇助手型”、“神奇宝物型”、“动物对话型”、“长工斗地主型”等一些经典的故事类型在东乡族民间故事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异文或变文,这也是我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马自祥.东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郝苏民主编.东乡族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4]郝苏民主编.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林继富.民间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马自祥.东乡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上一篇:企业文化宣传下一篇:绩效工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