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

2023-09-16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推进了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而采用智能化管理的模式,在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帮助信息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在技术运行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进,提升网络管理系统的使用价值。通过技术的创新发展,让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扩大。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管理在先进国家已经属于较为成熟的产品。我国自引入计算机技术以来,经过不断的使用、创新、改进,在网络运用普及的当下,也实现了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上,通过技术的推广,大大提升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采用网络计算机管理主体架构的方式取得了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核心业务服务等级的监控力度不足

由于网络管理系统一向是将重心放在网络监控上,因此在网络性能指标的监测和网络故障查找方面,对于核心业务服务等级的全方位监控,由于力度不够存在漏洞。例如网络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参数配置不当,带来了主体的核心业务不够稳定,给安全攻击提供了机会。

(二)网络系统建设缺少长远目标规划

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由于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多是依据不同时期的应用需求而进行,独立的管理工具和软件工具,如网络系统、网络设备、故障排查、性能应用等,管理模块之间缺少统一性和集成性。因此难以实现综合化的全系统的技术信息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则难以找到故障发生原因。

(三)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匮乏

在网络系统管理的软硬件采购阶段,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没有跟上,导致后期的具体管理要求提出的时候,缺少适合的管理人员予以匹配,也不能根据网络管理软件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使用主体的具体管理要求。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勢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动,在网络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思想方面,进行网络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众多的部门,无论是大中型企业、银行金融部门还是邮电行业,都很注重网络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目前,在网络通用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中,适合我国的网络管理应用现状,有针对性地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网络管理技术,真正将网络管理的应用效率进行提升。

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利用SNMP控制网络层以及网络设备,在时间敏感的数据传输、实时的音频、视频传输等方面,如何很好地利用带宽资源,改变原来不区分服务的传输缺点,要根据服务的内容,给各个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网络管理吸收这种理念,将控制力从网络层渗透到了应用层,尝试新的变化。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核心是解决对象跨平台的链接交互的问题,例如OMG组织提出的CORBA就是理想的平台,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可以同时在进程中进行协调和交互,负责管理本地域的管理对象,完成全局网络的管理。在分布式技术应用中,可以利用CORBA技术,也可以利用移动代理技术,通过集中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实现数据管理,也就是在一个管理站中进行数据的采集、呈现,运用大量带宽,使用分发代码的功能,在网络层发现网关之后,同时向网关发送代码,减轻管理站的负担。

实现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提供多种级别的管理支持。对于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例如SDH网络等。综合网络管理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网管系统,采用综合的网管系统,针对建立起来的专用子网进行管理,也可以建立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建立综合化的网络管理,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多种机制的管理支持,对故障能够准确定位,对子网进行透视管理,采用一个操作平台,实现所有管理业务的运行。在种类繁多的网络管理系统中,例如SD H网络,IP网络等在使用中可以进行相互牵制。多个网络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特性不同的网络管理设备一旦被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不可分割的管理系统,成为一个综合网管系统,实现更有效果的管理。综合化的网络管理主体采用系统,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升管理系统的使用效能。

实现WEB管理,采取智能化管理,伴随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和策略系统的自调整自诊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例如运用自我诊断、故障自我排除、设备自我维护等先进技术,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实现最佳运行状态。这是一种网络管理系统的现代发展必然趋势。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对网络管理用户需求进行建立直接的联系。一旦网络性能发生下降,出现了网络运输状态不理想的时候,采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可以及时的进行网络资源监控,并启动系统的自动化操作,有效实时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WEB的管理,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可以实现浏览器网管系统中的控制和监控,另外,采用网络子系统的有效监控还能实现功能的优势互补。WEB管理性能能够采取统一的界面管理,实现系统上的可移动性,诸多优势体现出了系统平台的独立性。这一管理技术受到了开发商和用户的认可。

采用分步实施统一规划的方式,保证主体整体网络系统能够实现整体业务目标。同时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在建设中服务于网络系统稳定运行需求,实现主体网络各种业务系统的统一规划,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按照长远的完整的业务目标,进行统一的业务目标工作,而不局限于网络本身特定系统的管理模式。长远的管理目标一旦实现,主体就能在规划阶段进行网络性能的统一的监视。网络管理软件在业务系统的快速运行中实现合理配置,对业务流量流向进行分析。设计主体从业务端到服务端都可以进行分等级的监控,包括一整套管理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一次性实现主体建设。各主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型情况进行业务活动的整体集成化运行,前期采购的网络管理模块也能够在长期目标统一性的情况下,给后购买的网络系统管理模块进行对接,这样保证前后期网络管理系统模块能够进一步的形成集成结构,实现网络系统整体功能拓展。

业务监控功能提升。传统的网络管理往往是针对设备进行设置,不能直接反映设备故障。一旦出现业务故障,则容易导致整主体的业务难以开展。使用网络管理层次提升的方式,切实将网络系统的使用功能加以促进。对使用主体业务发展的网络管理系统来说,关注网络系统业务监控管理职能,开发管理人员,就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业务控制功能上。一旦发现故障发生,立刻进行问题排查,降低平均故障的修复时间,以提升管理系统的使用效能。
三、结语

目前网络管理系统在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通过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开发和应用,重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优化技术手段、拓展系统功能、做好长期规划目标的设定工作,以业务管理为指导,进行管理和应用方面的优化,实现基于WEB基础上的系统管理创新,采用智能化管理,确保网络管理系统故障得到实时解决,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充分挖掘管理系统的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单位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也日益明显,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已成为基层央行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央行治理;地位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银行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而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则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管理和处置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一种行为。中央银行治理与内部审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中央银行治理应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持强有力的内部审计。中央银行治理实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其目标就是为了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对于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发挥了其他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是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中央银行履行职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全面分析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研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相关措施显得尤为必要。遵循上述思路,本文从分析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出发,在剖析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审计准则,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二、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自人民银行成立以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在体制、机制和作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得到明晰,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职能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职能定位明确清晰。1998年,以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为标志,人民银行内部监督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行政监察、党纪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直接接受行长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2005年总行项俊波副行长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三个突出特点:职责范围比较全面、系统性比较强、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独立性。”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较高的独立性和明确的职能定位对于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内部审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已成为基层央行实行自我约束、促进有效履职的重要手段。

2.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内部审计发展规范。随着内部审计业务的不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也在逐年完善和健全,基层央行以总行制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操作程序》、《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制度办法为依据,结合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及办法等,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体系,为内部审计部门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有效促进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有序开展。

3.实施了全面的审计,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从最初的“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到目前的“一个确立、二个探索、三个深化、四个改进”,审计项目从财务、资金的合规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履职绩效审计,审计重点从查错纠弊向风险防范、工作绩效转变,较好发挥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央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评价和增值服务作用,但相对于国际准则来说,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客观性、审计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1.职能定位有待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界定为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咨询服务独立于确认服务之外,咨询服务与确认服务并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事业单位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目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也仍然是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更多注重查错补漏的合规性审计,很少融入被审计部门的经营管理中,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咨询职能。

2.理念策略滞后被动。近年来,一些基层央行尽管探索推行了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但仍然按照合规性审计的方式实施,缺乏与被审计单位必要的沟通交流,只注重展示所发现的问题,而不重视提出务实的建设性意见,出现了被审计单位“怕审计、烦审计、躲审计”的现象,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手段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会计、国库、外汇管理、金融市场等重要业务实现了网络化的计算机业务系统处理,而内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手工查帐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多表现为利用电脑编制审计文档和统计数据等,较少利用辅助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于相关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客观性有待增强。目前,受同事人情、自身利益及领导压力等因素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客观性削弱,审计项目及报告质量不高。有的审计人员抹不开情面,放弃原本正确的意见和结论,使审计发现的部分敏感性问题得不到客观揭示或报告。有的审计人员为了职务升迁,想争取好的人缘,对审计发现的一些较敏感问题存有犹豫,最终可能根据部门或个人利益取向作出取舍。有的审计人员为了本单位利益或迎合有关领导,不如实上报重大问题。

5.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不够、特别缺乏外汇、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致使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如在相关部门修订有关规章制度征求意见时,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因缺乏相关业务或管理领域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无法有效发挥咨询服务作用;对于科技部门一些应用系统开发,内部审计部门也往往因缺乏专业人才而无法及时介入开发过程提供咨询服务等。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央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要借鉴国内先进做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内审转型与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1.重新明晰职能定位,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效防范资金风险,更好地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风险防范是基层央行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应当围绕风险防范这个重点,逐步从合规性检查向风险性、有效性评价转变,要分析评价现行管理和控制手段能否保证目标的实现,查找控制盲点和缺陷;要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逐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防范过渡,由对结果的监督转向对过程的监督,变事后检查为事前预防,促进内部审计成果向管理成果转化,帮助改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基层央行依法、有效履行职能。

2.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增强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可在基层央行试行内部审计派驻制,派出机构实行逐级派驻、下派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内控机制。要求审计人员不参与相关业务的直接控制、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体系的设计,不参与业务工作或承担运营职责。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被要求参与运营或者业务运行控制活动等可能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工作,对以上业务进行审计时,相应审计人员应该回避。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基层央行的业务及其工作制度、操作规程,而且要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等相关业务技能。因此,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训内容上,要加强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知识的培训;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以查代训、专项培训及远程教育等方式。通过培训,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精干高效、各有专长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4.创新审计手段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落后的审计检查手段不仅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内部审计效率低、风险大等问题。要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单纯查账的做法,综合运用看、问、座谈、调查、函证、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审计手段和方法;要加强沟通协调,打消被审计对象的对立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发挥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现场审计效率。

5.加强审计活动管理,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改变自上而下直接安排审计项目的做法,把内部审计主动权交给基层央行党委(党组)和行长,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本行领导实施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基层央行要根据本行内控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配备情况,对有必要审计的领域或部门开展审计,及时发现和防范各种风险隐患或问题。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运用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确定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按风险高低制定特定审计周期内的审计计划,明确对高风险领域的审计频率,既要保证对主要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又要避免出现审计项目安排过多,内部审计人员疲于应付而降低审计项目质量的现象,确保有限的审计资源得到恰当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4 年1 月修订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徐联初: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保障央行稳健运行.新高度论文网,2006-07-20.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

[4]张 昆:试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武汉金融,2008(9).

[5]王道成:适应新形势 树立新理念 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会议讲话稿(2008.4).

[6]杨立杰:学习运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 推动央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N].金融时报,2010-04-12.

[7]将留新: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J].学理论,2009(22).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 计算机硬件的管理与维护

(1) 环境问题。计算机不应运行在有化学污损、强磁场和强噪声污染的场合, 更应注意不要将计算机布置的可能长时间阳光直射、温度过高及湿度过大的场所。

(2) 电源。良好的供电系统也是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重要的外部条件。首先, 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稳定的电源供电, 一般计算机采用恒定的220V、50Hz单相交流电供电, 其次, 各种电源和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3) 键盘。要养成正确的击键方法, 对使用频率高的按键要多加爱护, 防止液体浸入, 防止灰尘落入键盘缝隙。若有个别按键失灵, 要及时修理, 切勿强行使用。保持键盘清洁, 防止污物掉进键盘;日常清洁切莫用湿毛巾或水擦洗键盘。

(4) 硬盘。保持计算机工作环境清洁, 以免烟尘会造成其通道的堵塞, 造成读写错误。避免震动、工作台要求平稳, 特别在硬盘工作时, 不要搬动电脑, 以免震动擦伤磁盘造成数据丢失, 确须搬运时, 必须切断电流后再小心搬移, 避免冲撞。

(5) 显卡的维护。显卡是计算机的一个发热大户, 要特别注意显卡风扇的运转是否灵活、是否有明显的噪音等, 如发现有问题, 要及时更换显卡的散热风扇。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显卡的内核频率和显寸频率进行调节时, 一定要逐步提升频率, 不可一下子将频率提升到极限值。

(6) 显示屏。注意显示屏的正确清洁, 并加载屏保程序, 以延长其保护的情况下到处使用自己的可读写的外存储设备。

(7) 光驱的维护和保养。保护光驱主要从选择光盘入手, 首先在选择光盘时, 一定要购买有质量保证的正版光盘;其次, 要注意对光盘的经常清洁, 取放光盘时, 要从光盘的边缘处拿放, 避免接触盘面。使用完后, 应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

(8) 开机关机。要严格按照计算机操作先后次序启动机器和关闭机器;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真死机或假死机现象要判断清楚。不要频繁开关机, 也不要在开机状态下随意挪动或插拔非特许的外部设备。

(9)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的故障包含范围很广, 大到交换机、服务器的故障, 小到网线的故障。一般服务器和交换机等故障多数表现为系统兼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如出现故障, 可以查看使用产品是否是同一品牌、型号类别是否兼容来解决;如果存在着质量上问题, 应送去相关部门维修。对于网线的故障, 大多表现为信号衰减、端口接触不良、网线断裂等。这些都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造成的磨损, 可以更换新品来解决问题。

2 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与管理

(1) 创建合理的软件运行环境。根据用户实际的容量和格式需求进行硬盘分区, 选择最适合自己机器及应用需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类软件安装在不同的分区, 将不同用途的数据合理选择分区和目录结构进行存储, 这对于提高机器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采用硬盘分区:C盘用于安装winXP系统, D盘用于安装应用软件等。同时可以利用硬盘备份与恢复工具, 可以将硬盘分区或整个硬盘数据备份为一个镜像文件存储于其它分区或网络盘, 待需要时进行快速恢复。

(2) 适时适度地进行环境优化。优化的运行环境取决于合理的系统规划。不断的软件装卸和参数设置, 将使本已相对优化的系统环境荡然无存。因此, 不要在软件系统出现问题时去处理问题, 因为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 查找问题更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地过程。如果把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保护起来, 也就是把计算机软件系统恢复到安装后的初始状态, 即还原系统, 那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同时要有所针对地, 适时适当地, 进行系统环境的优化处理, 对提高系统性能是大有必要的。

(3) 加强安全保护。在注册表编辑器中通过对注册表的手工编辑, 可更加灵活多样地实现诸如隐藏驱动器图标和控制面板等相关功能单元, 防止未经许可地修改与操作所造成的系统崩溃;经常性地下载并安装系统补丁程序, 加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充分利用网络操作系统用户权限的设置, 限制用户行为, 并尽量不要在网络环境中以管理员身份登录计算机。

(4) 学会重装系统。在软件方面最多的莫过于是操作系统问题, 只要是软件上的故障, 最有效一招就是重装系统。可以学会用ghost软件备份, 在系统出现问题时, 只要用ghost软件花上几分钟就恢复好, 使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不会很费力。

(5) 及时升级病毒软件。计算机病毒是指人为制造的干扰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程序, 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等特点。通常, 恶性病毒往往没有直观表现, 但会对计算机数据进行破坏, 有的甚至会破坏计算机硬件, 造成整个计算机瘫痪, 杀毒软件是清除病毒最简单、最有效的工具, 建议应配备多套杀毒软件。比较好的方法是把杀毒软件安装到开放保护的数据分区而不要默认的安装在系统分区中, 然后把安装文件夹隐藏起来以防止被误删。这样一来, 杀毒软件在升级后, 病毒库里面的文件就不会随系统关闭而被清空掉, 这样就可以提高杀毒软件的查杀功能而有效的遏制病毒的传播扩散。

总之, 计算机维护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其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 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 并根据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原则和诊断方法对故障进行分析和检修, 随着技术的更新, 计算机故障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出现, 只有不断实践、摸索和探讨才能做好计算机维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已经成为国家建设和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设备。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 会面临系统、硬件、软件等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本文对此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军丽.计算机的维护与保养[J].中国机电工业, 2006 (16) .

[2] 陈柏康.浅谈计算机维护与故障排除[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4 (10) .

[3] 谢瑞杰.计算机维护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及处理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冲击,这也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号召,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过去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从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学校过去编写和不断修改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计划”虽然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保证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培养出大批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社会上的普高热一浪高过一浪,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这也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许多职业学校对之感到困惑,缺少对策;教师对之很不适应,常埋怨现在的学生难教、课难上;学生也学得无奈、学得苦闷。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应对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创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11月7日-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部署实施《决定》,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国务委员作了工作报告。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强调,“十一五”期间,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还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突出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经济社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决定》和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社会发展和进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化课轻专业课的现象。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校主要是按学科设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各科之间缺乏协调,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重复,反映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内容很有限。这样,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而操作技能却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现代化企业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仅娴熟,且技能面要宽;特别是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此,必须对现行课程进行大幅度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中心”向“职业能力中心”转变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现代化工业为起点,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绝不可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社会,认真调查与研究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岗位,依据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应走在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代表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面,反映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迅速地、有质有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提升产业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服务,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而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第一线实践人才,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教育的落脚点是技术性。因此,中职学校除了强调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外,还特别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使学生融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更好前景。但近期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然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点,也就是要能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课程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脱离市场的职业教育,不管其形式和内容有多么的先进,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最终都会被淘汰。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以降低理论难度,突出实践能力,这种培养目标而转变,固然,需要通过新的课程来加以完成。新的课程体系,应淡化学科概念,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训内容,选取各个学科与培养主线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新方法、新信息的传播,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专业建设模式。专业改革与建设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做到专业根据市场设、学校围绕企业开,开发校本讲义和教辅材料;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采用“基本素质课、岗位技能课、发展潜能课、顶岗实训课”的以能力为中心的4块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市场”的开门办学模式和“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编写或选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理论教学尽量减少繁、难的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侧重于专业技术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方法和手段等。精简课程内容,把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

文化基础教育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加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教学内容要抛弃深奥晦涩的学术风格,以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突出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要求知识技能范围相对较广,理论知识深浅适度;既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又注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内容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第一要精简教学内容,强调“够用、必须”就行。二是减少科目,实行综合课程。

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自我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使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业专长和社会需要,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教学实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常常是通过阶段教学来实现,每一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要适用这种阶梯上升的能力培养的需要。

结合实际的改革设想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这个时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他们学习的目的、兴趣、动力等波动性大,由此而引起的学习成绩也易出现波动。鉴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继续保留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及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进行重新组合。具体做法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生按原计划安排进行基础课程的统一学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教务科及教研组将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发展潜能进行评定,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发展愿望,把整个年级学生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重新分班。“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培养办公文员型人才,主要适用于:计算机和常用办公设备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初级技能培训、操作培训工作等。学生以女生为主,还有部分毕业后能进企、事业单位作为办公人员的男生。主要课程有:写作;礼仪;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办公人员常用计算机知识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培养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公司的销售、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工程实施人员;软硬件产品的售前、售后客户服务工作;从事计算机操作、测试、维修工作;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工作;计算机网页设计等。主要课程有:营销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工程;平面与三维设计;网页设计。另外借助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长。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多证书”培养,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同时建议学校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充实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 语

总之,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使学生具有扎实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IT行业培养合格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 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 计算机在教学和实施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设备, 但是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 学校经费相对有限, 因此, 学校机房都是逐年的添加新电脑设备, 这样会造成计算机型号不一致, 硬件不一致等现象, 造成日常维护的不便[2]。学校机房一般放置50~80台计算机, 如果给每一台计算机装系统时, 一台计算机占用1个小时, 机房如此数量的计算机将会浪费很多时间。

2 目前高校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机房安全问题

在安全方面上, 目前高职院校机房存在两方面的安全因素, 第一是物理安全, 另外一种是网络方面的安全。所谓的物理安全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的损坏。

2.2 机房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灰尘能使机房计算机的电脑的部分元件散热减弱, 容易造成C P U烧毁和主板电路内部的短路。电脑室内的光线要适中, 不能太弱, 更不能太强。因为强光长期照射显示器, 会导致显像管的老化。温度问题, 电脑很多部件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内才能正常运行, 否则会导致频繁的死机、非法操作、元件烧毁等不良现象。

2.3 机房软硬件维护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之多, 而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 导致机房的任务重, 机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因此计算机硬件的损坏机率加大。如何快速维修硬件设备变得至关重要[4]。

除了硬件的维护时, 机房软件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 计算机网络明显提高了工作、生产的效率。因此, 学校机房应相应增加各个学科的专业学习。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只有软件也不断升级, 学校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机房在软件维护上不断更新, 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 面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一个高效的计算机机房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机房管理制度》来管理人, 用制度来约束人。日常管理工作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例如我校机房相应制定了《机房公物损坏赔偿办法》、《学生上机实习守则》、《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制度。

3.2 加强机房的安全管理

提高机房的安全性及稳定的运行, 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机房的安全性, 应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 应加强用电安全, 机房的电源、线路错综复杂, 任何一处的差错, 小则可能引起设备的损坏, 大则可能引起火灾, 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第二, 应定期检查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 随时更新服务器漏洞, 微软公司为了弥补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在其网站上提供了许多补丁, 可以到网上下载并安装相关升级包。

3.3 加强机房的环境管理

如何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机房环境管理这个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个良好的机房环境不但可以延长计算机的硬件使用寿命, 而且还可以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所以机房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 保持机房的清洁安静, 温度适宜。

3.4 机房软硬件的维护

3.4.1 机房硬件维护

机房管理人员在进行硬件维护时, 首先应具有扎实的硬件维护经验, 并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硬件情况, 清楚常见的硬件损坏情况、损坏硬件的维护方法等。

3.4.2 机房软件维护

机房软件维护主要工作是系统出现故障、安装型的应用软件、防范病毒和软件的更新升级。电脑系统故障方面, 主要是当操作系统不能稳定运行时, 维护人员应查找相应问题并解决。

4 结语

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其他课程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质量, 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学校加强机房维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知识, 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机房的路子, 并逐步提高机房的管理水平与维护效率。

摘要: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其他课程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质量, 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状况, 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机房的管理现状, 从制度、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着重论述了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关键词:机房管理,机房维护,管理与维护

参考文献

[1] 黄旭鹏.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技巧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2 (12) .

[2] 肖章林.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9) .

[3] 谢燕萍, 张维维.计算机机房管理经验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

专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摘 要:讨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使我们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以较小的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软件;专业人员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1)信息量大,沟通困难:从一般意义上讲,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最关心的是进度、投资、质量和合同,其实,最首要的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管理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众多,传统的方法如开会、发文等方式,信息传递的效率很低,根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有三分之二与信息沟通有关。

(2)动态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合同等在实施过程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在变化,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但项目目标控制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这往往感觉难于把握,能够随时掌握动态的数据并进行汇总,更显得十分困难。

(3)文档管理:工程的图纸、文件、资料等文档,量大而且一般以纸面的形式保存,查找和保存起来非常困难。往往随着工程的进展,很多的资料容易丢失,如保管不当,使用中就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2 计算机管理的要求

(1)数据电子化: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只能对电子化的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人们对相关工作进行电子化操作,对数据进行电子化转化及储存。数据要存储在数据库中,文档要用Office等软件书写,图纸要用CAD等软件绘制,纸面的东西要扫描成图像文件等。只有进行了电子化,计算机才可能帮助大家来进行管理。

(2)网络化:只有在网络化环境,计算机才能发挥无穷的魅力。网络下,用户可以方便地沟通、共享数据和文档等,没有网络,往往就是信息孤岛。

(3)采用专业软件:计算机是个工具,能够让它发挥作用,必须有配套专业软件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P3ec、Microsoft Project等项目管理软件,清华斯维尔、广联达等量算软件,宏业、鹏业等计价软件,Primavera Contract Manager(原Expedition)等合同管理软件。

(4)专业人员:计算机、网络及专业软件都需要由专业人员来操作,可以说专业人员是计算机管理的前提。

(5)信息的系统管理:项目确定后要及时建立项目编码体系:可参照标准的编码系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加以修订,编码应根据“工作分解编码(WBS)”、“组织分解编码(OBS)”、费用编码体系和档案编码体系;工程分散编码中土建要分解到工序,设备要分解到零件,在此基础中实现进度、资源、费用、质量、合同的有机统一,同时满足单项管理特点,使各单元系统之间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3 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因素

(1)管理模式:国外通过多年对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研究发现,管理模式是最主要的原因。工业时代建立的以专业分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信息社会,变得反应十分迟缓,弊端越来越明显。项目的管理和企业的运营,需要设计、技术、施工、设备、物资、运营、财务、市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由于部门的分工及壁垒,往往使信息难于顺畅流动。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建立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企业纷纷把管理模式从部门管理转向过程管理。ISO9000、过程重建(BPR)、知识管理(KM)等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大面积的应用。过程管理模式,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打破部门的界限,按照重新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企业网络信息化的工作模式。

(2)人员素质: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人为前提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的选择。信息系统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很难提高,对很多新的观念及方法就不可能接受。很多系统开发得很好,可就是用不起来,原因就是软件与企业的专业人员素质不合拍。

(3)对信息系统或软件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专业领域上的应用,软件公司、广大的用户比较难于把握。用户往往是站在自己部门工作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软件公司应该对相关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下,解决用户具体的需求,如果不能达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系统就很难建设,工作很难推进,所以在选择相关成品信息系统或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软件的开放性或扩展性。

4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信息量大,沟通困难要求使用网络、电子文件进行交流沟通,动态控制时需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手段处理大量的数据,成本控制时需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手段来完成量算及造价分析以提供效率。以此我们提出解决方案:

(1)计算机及网络系统(Network):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配备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等硬件环境,是项目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各种系统及应用软件:采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来支持相应的工作。

(3)人员保障: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以保证项目管理系统的顺畅运行。

(4)组织及管理保障:需要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系统相适应,明确目标责任制,从组织安排上保证项目管理系统的顺畅运行。

5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1)办公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日常办公事务的效率,内容包括领导信息查询、公文管理、会议管理、公司公告板、电子邮件等。

(2)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3)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行业质量验评规范、规程和标准光盘数据库,建立与验评标准相应的验评表数据库,方便工程项目的验评,方便总公司远程质量监控、行业质量标准升级和质量验评统计汇总。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工程信息、质保体系、验评范围、质量纪录、验收项目、竣工报告和查阅标准等。

(4)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贯穿整个项目,为特定的项目目标服务。项目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包括设计、施工、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等过程,涉及办公、合同、财务、设备、物资、计划等环节,是一个需要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用来总体协调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各种工作。项目管理系统一般可分成以下部分:①合同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合同管理;全部经济合同台帐及合同附件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合同终结、工程竣工价格结算信息的维护和管理;②投资控制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编制工程预算、编制现金流计划、编制现金流实际、系统查询报表等。③资源管理。对企业项目经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控制;④风险管理。系统采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原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期、成本,进行量化分析,项目进度计划和预算成本完成百分比。

以上四个系统是紧密联系的,办公信息系统供企业的领导层决策使用的,其它系统的综合信息,要通过办公系统,提供给企业的领导。各系统之间,必然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整个系统应该是完整和集成的。这四个系统中项目管理系统是最复杂的,也是核心系统,他管理着合同、投资、进度、资源、风险等,其中的核心是项目管理软件。现在的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进行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网络计划,这种方法是统筹法的一种。在一个项目中有许多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有着工艺上或安排上的顺序问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影响着任务的进度;任务本身需要占用资源而产生费用(合同确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数据是在变化着的,大量的数据需要使用计算机及项目管理软件来处理,并为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以完成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5).

上一篇: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情况范文下一篇:职业人生的规划与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