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信贷范文

2023-09-19

阳光信贷范文第1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三大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防范风险,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进一步提升信用社社会形象。根据银监会《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主要意义

“阳光信贷”是指实行信贷过程阳光化管理,拓展贷款营销业务,优化信贷服务环境,加强贷款业务监督,为客户提供公开、诚信、高效的信贷服务。

推行“阳光信贷”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提升行业形象。通过实行信贷过程阳光化管理,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增加必要的社会监督,必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有利于促进业务拓展。通过畅通贷款申请渠道,公开信贷流程、服务内容,公布管片信贷员联系方式,实行“首问负责制”等,有助于解决“客户不知找谁贷款”、“没有熟人贷不到款”等问题,促进贷款营销。三是有利于实现便民惠民。通过实行公开服务、限时服务、违规处罚,提高办贷效率,真正达到便民惠民,吸引优质客户。四是有利于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通过实行信贷阳光化运作,可以抑制信贷人员权力寻租及潜在的道德风险,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五是有利于防控信贷风险。通过公开贷款条

件、操作流程、服务承诺以及设立投诉电话等,接受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防控信贷风险,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行。县联社针对工作需要成立 “阳光信贷”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姜建鹏

副组长:权佩丰、张波

成员:陈宏斌、王建刚、李少华、张利锋、陈卫民、赵宇哲、王军虎。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业务发展部。

(二)实施六项工作。一是推行公示制度,主动公示贷款种类、条件、流程、利率、信贷人员信息、办结时限及监督方式等。二是开展社会评议,按村组成评议小组,吸收威望高、情况熟的村民代表参与授信评议。三是实行阳光操作,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等,实行一揽子阳光化操作。四是承诺办理时限,业务各环节均要合理确定办结时间并及时告知客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在限定时间内说明原因。五是公开定价标准,公开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和各项优惠政策,严格遵守银监会关于整治不规范经营的“七不准”规定。六是强化社会监督,通过选聘群众代表担任阳光信贷监督员等方式,监督违规放贷和不作为行为。

(三)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手段。根据“六项要求”,

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程序。一是建立信贷服务大厅,按规范化标准将各种办贷流程和制度公示并上墙。包括:信用社资信等级评定小组,信用社授信领导小组,信用社风险管理小组,信用社五级分类认定小组,客户经理公示牌,岗位职责,办贷流程,服务承诺,信贷人员工作纪律、客户经理监督牌等共16个。二是设立客户经理便民服务牌,下发到村,公开信贷政策,明确信贷服务范围,客户经理联系方式等,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授信村评小组吸收威望高、情况熟的村民代表参与授信评议。

(四)推行贷款公示制度。在贷款正式发放前,将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基本情况、担保形式、审批金额等内容,在规定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一般采取固定公告栏张贴公告),进行3-5天公示,贷款公示期间,对所公示的贷款存在异议的机构内部员工或农户,应以书面形式向风险管理部提出异议。公示期届满未提出异议的,视同无异议。同时,设立举报箱,公布24小时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等措施,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贷款公示的普查、抽查和重点检查工作,保证贷款公示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阳光信贷”值班制度。各社(部)负责人每周至少在信贷服务大厅坐班一天。 营业期间由指定的客户经理轮流值岗,接受客户的贷款咨询和按照有关规定提交的贷款申请材料,及时将客户的贷款申请材料交给相应片区的客户经理。实行“首问负责制”, 建立服务事项登记制度做好记录,承诺办理时限,(小额农贷3个工作日,大额贷款7个工作日调查后给予答复)实现便民惠民,促进贷款营销。

(六)要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对于群众举报的冷、推、拖等不文明办贷、不依法办贷、不廉洁办贷的,或未按贷款限时服务承诺办理业务,尤其是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吃、拿、卡、要的工作人员,稽核监察部门一经查实,要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

三、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社(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行“阳光信贷”工作的重要性,并与辖内开展的信用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布署。要成立领导小组,加快信贷服务大厅的建设,尽快完善各项信贷制度上墙公示,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联社各部门要加强对包联社工作的督导,确保此项工作在9月15日前完成。

(二)强化宣传力度。各社、部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信用社点多面广,直接面向“三农”的优势,通过宣传页、宣传牌及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推进氛围。各单位主任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向联社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便于及时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阳光信贷”落到实处。联社九月份将开展“阳光信贷”工程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对经检查未落实各项公开上墙措施及其他具体要求,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没有坚持客户经理轮流值岗制度和服务事项登记制度的将追究社主任责任。

阳光信贷范文第2篇

为规范信贷操作行为,加大信贷管理力度,加快自身业务发展,促进信贷从业人员廉洁执业,警防信贷业务环节腐败风险,根据《湖北省农村信用社“阳光信贷”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支行成立以行长XXX同志为组长,支行员工为成员的“阳光信贷”小组。行长负责全辖“阳光信贷”工作。

二、具体方案

(一)推行“八公开”制度

一是贷款品种公开。及时将各类贷款品种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是贷款申报条件公开。明确贷款申报条件、申报方式、申报资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三是贷款办理流程公开。对贷款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向社会公开发布。 四是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公开。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因素,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实行差别化利率管理。

五是贷款收费项目公开。对贷款办理过程中涉及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

六是客户经理信息公开。将每个信贷员的照片、责任包片、联系电话、岗位职责向社会公开。

七是贷款监督方式公开。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意见箱、网站等接受社会公众的投诉和建议,由各分支机构直接向信贷管理部反馈。

八是贷款服务承诺公开。对廉洁办贷承诺、限时服务承诺、优质服务承诺等内容向社会公开。

(二)设立信贷服务专柜

主要宣传信贷政策,解答客户咨询,受理客户信贷业务等,及时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提供便利、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真正做到小额农贷“随用随贷、手续简便”。依照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流程规范、手续周密的要求,把贷款发放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和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监督之下。

(三)办贷服务承诺

一是各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内的贷款,在客户提齐贷款申报资料后,小额农户贷款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房屋抵押贷款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是超出分支机构审批权限的贷款,在接到客户申请后二个工作日内整理上报。联社审批的贷款自上报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审批到位。

三是省联社规定的低风险业务在收到客户提齐申报资料后一个工作日办理完毕。

上述限时不含由办理抵(质)押物手续、客户误时等非信用社原因耽误的时间和国家法定节假日。

(四)严格执行信贷“五严禁”

一是严禁直接或变相向借款人索取好处费。信贷从业人员不得接受借款人礼品、礼金和购物卡;不得向借款人兜售商品谋取利益;不得接受借款人的吃请等娱乐消费活动;不得让借款人派车、派饭、派钱、派物。

二是严禁经商办企业。信贷从业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经商、办企业。 三是严禁不合理收费。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不得擅自增设收费项目,向借款人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四是严禁向关系人发放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的贷款。

五是严禁授意或指使借款人违规达到借款或放款支付条件。

(五)考核与监督

阳光信贷范文第3篇

2012年5月6日,联社组织开展“阳光信贷”整肃行风行纪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自治区联社开展“阳光信贷”整肃行风行纪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方案。通过学习联社理事长的讲话以及联社安排的学习内容,我对开展阳光信贷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就是我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作为一个刚工作不到一年的我,虽然对信用社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次学习,使我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为三农服务的金融工作来说,有着很大意义,特别是从思想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和认识,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思想态度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作为柜员来说,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的客户,对信用社来说,最大的客户就是农民,而我们给他们提供服务的产品就是钱,存款、贷款、代理业务都会涉及到钱,理事长曾说过,只有每个月发给你的工作是属于你的,而其他的哪怕是一分钱都是客户的,我们在这个单位工作不仅仅是要管好自己的钱箱子,更重要的要有一个正确对待钱的思想态度,我时刻牢记这一原则,自进入信用社以来,从开始实习再到正式临柜,从同事们的教育和指点,再到自己对金融规章制度的认知,我收获很多,再通过这次开展阳关信贷学习有关于廉洁

从政的准则,根据准则中的规定,严以律己,端正思想态度,正确对待各项工作,管好自己的钱箱子,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业务,减少差错的出现,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开展阳关信贷学习,不仅仅是指在思想要认识到,更重要的事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不是自己的钱不拿,违反操作规定的业务不办,不论业务大小,平等对待客户,不论客户怎么吵,耐心向客户讲解,不断学习,向同事们虚心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本领。

作为刚进社年轻的我们来说,信用社的工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工作上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按照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在工作之余,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绝不参加赌博等违法违纪的活动,按照联社下方的员工八小时外自律来要求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讲究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合理使用钱物,养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

通过这次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是我会把这次学习阳光信贷当做一个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断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有点和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成为一个优秀的信合员工,为信用社的发展

奉献自己的力量。

阳光信贷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结合当下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从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为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针对商业银行长足发展而言,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但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水平有关,还和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莫大关联。为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应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化,以期商业银行在繁杂的经济市场中站稳发展的脚跟做铺垫。以下主要内容为 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

一、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详细内容如下:

(一)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忽略了信贷风险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轻视本质、重视形式的现象十分严重,严格管控贷款的拨放,但是并不深究贷款人应用这笔资金去做什么,若是贷款人不能及时还款要怎么做,欠缺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如此便会加大信贷借款风险。另外,工作人员通过职务之便,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帮助贷款人弄虚作假,以获取私利,进而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问题[1]。

(二)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

诸多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中,欠缺科学有效的规划,集中性偏高。在部分地区存在商业银行垒大户的情况,大量资金被用到电子通讯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等发展较好的行业中。此种集中性的投放方式,体现在地区、行业以及客户均十分集中,如若贷款人的经济发生问题,势必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另外,整个外部风险均会转到商业银行中,让行业银行的资金无法流动。如果银行的资金链断裂,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中,一定要展开合理规划,如果不然一定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2]。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一些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时,所采用的手段还十分陈旧,没有第一时间引入新的方法与技术,致使收集贷款人信息时,易发生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等问题,进而让风险识别所参考的信息来源途径变小,无法第一时间正确的评估风险。另外,欠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致使银行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有效对接,部门间欠缺良好的沟通。另外,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在对贷款项目展开审查工作时,易发生审查不及时或者不全面的问题,进而给贷款风险评估工作带来影响,使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3]。

二、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详细内容如下:

(一)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详细分析社会金融发展现状,易思刀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意义,在确保完全了解有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树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第二,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大对员工思想教育力度,通过思想方面来促进工作人员态度转变,要求工作人员一直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如此才会确保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4]。

(二)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

在国家经济的鼎力支持下,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良好的发展情景,商业银行在投放资金时,一定要做好规划工作,将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当做发展的重心。在展开信贷业务时,需要加大助学贷款、大小型企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贷款金额,促进小型企业长足发展,进而实现稳定社会、推动经济的目的。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商业银行也需要增加对农村用款的贷款,如此不但可以推动三农经济发展,还能那个切实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我国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做铺垫[5]。

(三)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

第一,构建合理的标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确认贷款人的经济来源,进而实现从根源上控制信贷风险。第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与监测,利用大数据收集贷款人的信息,构建高科技测量模型,第一时间识别与控制信贷所产生的风险,进而减小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率。第三,运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评估信贷风险,通过动态管理的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减小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商業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其时确保商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点。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J].山西农经,2020(08):161-162.

[2]曲成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10):126-127.

[3]朱阳,贺宝成.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37-38.

[4]刘佳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156-157.

[5]崔跃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1):11-12.

阳光信贷范文第5篇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在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潜伏着一定的风险。文章分析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农户小额信贷是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的、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基本宗旨的信贷服务。该类服务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专门从事小额贷款的机构提供。农户小额信贷对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其他信贷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其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

一、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一)小额农贷政策认识上的误区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时,一些农民群众在接受此项服务的过程中,对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小额信贷理解上出现偏差,他们认为这是国家的救济扶持政策,不用还款。所以想方设法争取贷款,不管是否用于生产经营,只要能贷到款就尽量贷,不考虑还款问题,一些农户贷款到期后不愿还款。

(二)小额农贷经营风险

1.自然风险

农户小额信贷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主要投向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农业和农副业生产的收益是农户还款能力的重要保证,但是种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因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信贷资金逾期、沉淀或呆滞,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呆账坏账由此产生。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主要是产品结构变化和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随着农产品流通和交易的范围扩大,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都有可能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且相对固定,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而且在农产品的种植中,农户普遍存在着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在别人取得成功,获得高收益时会盲目效仿。这会导致一个地区的作物品种单一,供过于求,产品销售受阻,利润降低,收益大幅减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以产品趋同和信息不对称为代表的市场风险广泛存在,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造成欠贷问题。

3.道德风险

相对于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不需要实物抵押品,是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的本息偿还,金融机构凭借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信用体制尚未健全,法律意识淡薄,信用意识不强,许多农户在小额信贷实际操作中未意识到其背后的法律责任,存在转借、冒名的问题,赖债、逃债思想较重,常有到期不还的现象。农户小额信贷涉及面广,且手续简便,在发放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操作失误。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借名、冒名贷款,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风险。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信贷分散,执法成本较高。因此在小额信贷的推广执行过程中,道德风险时有发生。

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资金短缺和投向单一

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初始运营资本规模一般不大,满足不了农户的需要,再加上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不超过净资本金的50%),资金来源渠道匮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使得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

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可以吸收存款的金融企业,但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投向大多集中于同一产品或同一项目,导致放贷的地域和行业相对集中,信用风险无法被有效分散。在农业生产经营增长潜力有限的情况下,较高风险的存在导致农信社在开展无担保的小额信贷业务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二)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缺乏灵活性

我国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形成,贷款利率的上限限制与农户小额信贷的业务成本风险不对称,风险与价格对等的定价原则很难体现,农户小额信贷缺乏激励机制。当前小额信贷期限最长为一年,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期一般较长,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脱节,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周转,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中低收入阶层,而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评价是依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农户信用档案资料。很多农户凭借关系而取得贷款,通常为取得贷款而虚报数据,而且评级也没有复审机制,贷款额度核定不准确,从而引发了贷款风险。

(四)贷款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不对称

目前有很多农信社采用了贷款责任追究制,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贷员的压力。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且小额信贷费时费力,农户的违约风险较大。对于这种工作量大、责任大、风险高、奖励少的业务,信贷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

三、我国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要放宽小额贷款公司成立的条件,培养更多为农户服务的专业性小额信贷机构。要降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进入门槛,以便于吸收更多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以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此外,中央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农信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以有效调节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并引导农业银行以及其他的商业银行进入农村信贷领域,进一步缓解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二)稳步推进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得小额信贷的定价机制变得更加灵活,它允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成本和风险控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只有在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小额信贷才能商业可持续。中央银行应该尽快适当放松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管制,从利率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加强此类农贷机构贷款定价的灵活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小额信贷机构应该合理利率定价,客观反映资金的价格,使小额信贷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商业可持续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业务覆盖面。

(三)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农户信用评级能及时掌握农户信用状况,同时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对农户的家庭住址、人口、田亩、经济收入情况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经常更新,这样,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违约风险。要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道德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及利率。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约束作用,通过多途径定期公布信贷违约者名单,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大违约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大其违约成本。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则降低其信用等级,取消其贷款的资格。其次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违约贷款的催收力度。

(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信贷员应主动跟踪农户小额贷款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农户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其次要加强对小额贷款者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更好地运用贷款资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农户家庭生产水平,使农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六)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采用“小额农贷+保险”的模式。对于发放小额农贷的农信社或小额贷款公司而言,这消除了部分贷款的后顾之忧,在得到保险公司保障的情况下,风险降低了,损失也降低了。而对于农户而言,有保险公司做担保,这明显是给自己的信用增值,增大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对保险公司而言,又拓宽了盈利渠道。

(七)加大对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

农村小额信贷是为解决“三农”弱势群体资金而设立的,国家应大力扶持。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发生自然灾害时对农户损失的弥补。

参考文献:

1.张洁.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与管理[J].价格月刊,2007(11).

2.王树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6(3).

3.孟建华.中外小额贷款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02(12).

4.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5.黄毅.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下)[J].银行家,2006(1).

6.朱决胜.新农村建设期待小额农贷持续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7(3).

7.赖建华.对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研究和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4.

8.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D].安徽大学,2004.

9.余红莲.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

10.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阳光信贷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贷政策 信贷结构 效应

一、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理论上而言,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是指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还应该包括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即调控货币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包括其在不同企业、不同执行单位的分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贷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各国货币当局通常把总量控制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着力点,并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投向,以实现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不承担结构调整、信贷创新等多重任务。而我国的信贷政策不仅要进行窗口指导,还要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从货币理论看,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职能是属于货币政策范畴的,而诸如出台消费信贷政策、助学贷款政策、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政策等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的职能,实际上并不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而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目前市场经济仍不发达,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信的贷配给现象出现信贷市场失灵,信贷配给理论否定了利率自主调节,市场自动出清的假说,为政府的市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克服市场波动,维护市场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引导信贷结构趋于平衡。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要更好地分析信贷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理解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常认为,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通过运用利率、准备金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借助市场平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市场有效运行状态下的资金总量调控问题,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从而保持币值稳定。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政策工具,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战略和产业政策,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着力解决“市场失灵”或“市场分割”状态下的资金结构性配置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控手段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性手段和调控措施。

信贷政策的内在要求是结构性、区别对待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在要求是总量性、一视同仁的政策。现阶段,我国信贷政策发挥作用的不少领域是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投向不断优化,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三)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

信贷政策传导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信贷政策媒介和信贷政策目标。信贷政策通过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的运用,影响个人、企业、银行等媒介的信贷行为,从而实现其目标。

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力求在多重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寻求最佳效果。在众多目标中,信贷政策主要关注三个目标,一是调整信贷结构,二是鼓励信贷创新,三是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兼顾其他目标。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我们主要是考虑信贷政策的调整信贷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效应。要实现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只有通过信贷政策工具或手段的运用。

中国目前的信贷政策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等;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二、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目标多重性导致目标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对信贷政策没有广泛一致都接受的内涵界定。从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措施覆盖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既有对不同行业,如农业、中小企业、房地产等方面的信贷政策支持,也有对不同地区,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方面的信贷政策支持;既有对不同社会群体,如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信贷政策支持,也有对“非典”、禽流感、雪灾、地震灾害、猪肉涨价等应急性事件的信贷政策支持;同时,现阶段我国信贷政策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推动金融创新、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衍生职能。正是因为实际操作中信贷政策涵盖内容宽泛,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分不开,信贷管理和信贷风险防范分不开,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风险监管政策之间是什么关系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界定,信贷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信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如何加强有机协调配合缺乏明确、清晰的制度保障。

(二)信贷政策长期化效应缺乏保障。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实际工作大部分涉及信贷政策,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没有清晰明确各自的“信贷政策”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十三项职责、第二十三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六项货币政策工具中都没有明确提到信贷政策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章第三条和第三章第十五条关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目标、业务范围和职责界定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包含信贷政策管理的内容。信贷政策宏观管理法律依据不明确,直接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信贷政策制定、管理和组织实施方面职责不清,信贷政策管理责任模糊,短期、应急性的单项贷款政策或贷款管理制度比较多,信贷政策长期、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三)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导致信贷政策效果不明显。一是信贷政策一般是非市场调节手段,而且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再加上部门间监管协调不充分,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大多是“软约束”,导向力不够,从而影响了信贷政策的有效传导;二是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社会认知度不高,影响信贷政策顺畅传导;三是信贷政策制度设计缺乏符合市场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主体执行信贷政策内在动力不足。信贷政策媒介由于自身的利益驱动,逐利的动机让他们可能不按信贷政策导向进行信贷行为,从而弱化了信贷政策的效应。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信贷增长是各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利益的驱动会促进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安排上更倾向于目前效益较好的地区和行业以及利润较高的中长期贷款,这样就较难改变目前的信贷集中到部分地区、部门行业和期限结构的错配,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与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出发点的矛盾阻碍了信贷政策的传导,从而弱化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一)多种调节手段组合使用,提高信贷政策调整效应。一是比例控制。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合理控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贷款比例,扩大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控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信贷比例,扩大能源、科技、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产业的信贷比例。二是利率调节。实行结构性的利率政策,使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衔接起来。具体地说,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行业差别利率,对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发展项目和出口企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等,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实行高利率政策。三是拓宽再贷款的信贷调节功能。近年来再贷款,主要是调剂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和保证其支付能力。下一步要偏重于结构调整,按照国外一般做法,融资的主要领域有:政策性融资;对出口进行优惠融资;对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倾斜式的融资。四是延伸具有信贷政策功能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在再贴现方面,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再贴现率,诱导商业银行增加支持发展的产业的货币供给,减少对限制发展的产业的货币供给。另一方面,进一步运用差别准备金制度。依据对国有商业银行用于优先或限制发展产业部门的信贷投放量或投资量确定低的或高的准备金参数等等。

(二)深化信贷政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执行力。一是明确法律依据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强信贷政策监管协调。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贷政策制度建设和政策系统性设计;把信贷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及财税政策、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以及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个部门和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机联动效应。二是抓住调控重点,加强总结评估和国际比较研究,创新信贷政策管理模式,拓宽信贷政策调控视野。三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信贷政策产品化。没有信贷产品,信贷政策调控缺乏有效依托和支撑。不注重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信贷政策调控有可能损害金融效率,缺乏可持续性。四是加强政策宣传解释,提高信贷政策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力。通过加强灵活多样的政策宣传解释,建立中央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互信机制,使全社会在更大范围内理解央行的信贷政策导向,感受到央行信贷政策的调控效力,努力探索开创央行信贷政策管理新局面。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首先,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推进工业化为突破口,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实体经济的附加值,提升信贷主体的竞争力,从而吸引资金投入。其次,是优化信用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加快金融安全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尤其要进一步总结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适合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信用较高的企业和个人,促进金融支持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弱势群体贷款难的瓶颈问题。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和社会弱势群体大额贷款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社会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江曙霞等.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00,(3).

[3]金永军 陈柳钦.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行业非对称效应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穆争社.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上一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下一篇:诚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