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2024-03-11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解决外汇储备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新思维、依靠新思维,全面推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转型与创新。

外汇储备数量管理转型

当前,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的总体思路是:运用国际通行的外汇储备最优规模计量方法,充分考虑定性因素,动态确定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对最优规模范围之内和超额部分进行分别管理,积极推动外汇储备形成机制的调整,积极推动外汇储备持有主体的多样化。

一是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开放的契机,按照深化金融体系改革的精神,着力改变外汇储备形成的机制。改变过去以创汇为纲的对外经济思路及政策,追求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除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外,调整奖励政策,从而对增量有所控制。统筹资本项目开放的相关安排,继续深化藏汇于民的相关改革,控制热钱冲击造成的外汇储备短期增加。

二是动态界定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而确定富余储备规模。关于适度外汇储备,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适度储备的基准规模。目前與界定基准规模相应的因素包括:约为5?6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外债偿还用汇、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外商在华已实现尚未汇出的利润、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等。第二,考虑中国外汇储备的特性,预留安全规模。第三,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动态增量规模。

三是将适度储备和富余储备进行分别管理,对于最优规模范围内的外汇储备,以流动性为管理目标。对于超过最优规模之外的外汇储备,建立积极的管理模式,通过中投公司或者委托市场上的专业投资公司进行运作,追求收益或其他战略性目标。

四是对外汇储备的数量进行常规性监测与预测。防备在管理转型过程中导致的储备数量快速下降的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转型

外汇储备的结构如果不当,就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当前调整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总体思路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根据外汇储备不同部分的目标,结合资产组合管理等理论,科学、动态设置不同的资产组合,精细化地计量不同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调整外汇储备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在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普通提款权的构成中,特别提款权、普通提款权的调整有一系列的条件,因而,主要考虑黄金和外汇的结构调整问题。在黄金非货币化之后,黄金的保值功能仍比较突出,毕竟黄金仍然是信用货币的对立面。根据对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的研究发现,其黄金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一般为3%?5%,2013年年底,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我国应增加黄金储备的比例。

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仍以美元为主,这一原则短期内不应改变。但是,要考虑美元在国际市场购买力的下降以及美元资产的重估,这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来说,结果是灾难性的。从世界范围内而言,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美元与欧元的竞争趋于激烈。在个别年份,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美元债券。因而,可以根据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情况,适当增加欧元、英镑、日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控制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对美元资产的整体风险暴露。

调整美元资产内部结构。可以在计量和研判的基础上,考虑将部分美国政府债券储备转换为美国抵押债券、优质的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由于后者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美国政府债券,可以提高收益来对冲美元贬值的损失。此外,外汇储备应用方面,可以投向美国的实物资产、企业股权等领域,特别是外汇储备的超额部分。

优化金融资产与商品资产结构。综合目前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的主张,不少人建议将部分外汇储备运用于战略性领域,如购买石油、矿产、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或参股相关的国外公司。就必要性而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出发,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出发,从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出发,可以不断地拓展储备的应用渠道。就可能性而言,需要根据中国外交环境进行审慎探讨。对于外汇储备投资电网、收费高速公路、机场、页岩气等领域都可以研究。外汇储备投资范围的扩大,能够进一步优化储备资产的结构。

外汇营运管理体系创新

中国应当借鉴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管理的领先实践,以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思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营体制,用全新的思维理念、全新的管理体制应对日益复杂的外汇储备管理现状。要从外汇储备战略管理、顶层设计的思维出发,借鉴IMF储备管理指南与主要经济体储备管理的领先实践,制定我国储备管理的战略及规划。确定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相关制度改革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预测改革各阶段储备调整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做好预案。

构建消极管理与积极管理并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在外汇储备管理新思维的指导下,应构建消极管理与积极管理相结合的储备管理模式。对于最优规模范围内的外汇储备,即承担传统职责的外汇储备,实行消极管理、审慎管理。而对于超过最优外汇储备部分,应在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下,为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并以战略性和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进行积极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应该考虑以下方向:第一,由短期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由金融资产扩展到实物资产,在广阔的可行集范围内寻找投资对象。第二,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战略的角度出发,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金的视角看,可以大胆探索,谨慎操作,努力拓展储备的应用范围,重点考虑在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并购国外战略性资产,外汇储备可以相应地在这些领域使用。

实行外汇储备的分类管理

在实践中,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根据管理外汇储备的原则和要求,将外汇储备分为不同的部分。从资金上独立建账、独立核算,甚至交由不同的机构和公司进行管理,执行不同的营运政策、策略和投资基准,实行不同的风险评价、绩效考评方式,但共同服从于外汇储备管理的总的风险偏好和管理政策。

从中国的现实而言,还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划分为基本外汇储备和超额外汇储备。可将基本外汇储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干预汇率为目的,建立外汇平准基金,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第二类是流动性资产组合,该组合持有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对外支付的日常需要,需要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可由人民银行管理。对第二类资产还可以进一步分池,比如针对外债,设立偿债基金;针对企业和个人日常用汇,预留一定额度的外汇等。

将超额外汇储备分为两类:第一类,投资性外汇储备,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在一定风险限度内,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收益最大化,防止资产价值的蒸发。该组合由中投公司及其他专业性机构进行管理,此类外汇储备可以进一步分池。比如,分为固定收益类资产池、股票资产池等。第二类,战略性外汇储备,主要从国家战略出发,用于实物资产的投资,此类外汇储备可以进一步分池。比如,分为海外投资基金、原材料基金、石油基金等。

为了精细化地实现外汇储备的分类管理,需要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精细化地设置各层次的分池。从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基本职能和战略需求、战略应用出发,确定划分外汇储备的分类和细化的分池。通过精细化计量,测算各类外汇储备资金池需要的外汇储备额度。第二,确定各类外汇储备资金池的管理主体。有的分池只能由人民银行来管理;有的可以由中投公司管理,或者设立与中投同类的公司来管理;有的委托给金融机构或其他私人机构。第三,由财政部或人民银行确定每一类分池的投资基准和风险偏好。

健全外汇储备管理的组织体系

提高外汇储备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新的外汇管理组织体系,对财政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中投公司及其他市场化运作的机构的职能进行清晰地界定。在各机构内部设立独立的外汇与市场研究、风险管理、决策和交易管理的部门和岗位,配合储备管理模式、机制的调整,对各机构的组织体系、报告关系进行优化。

促成储备经营操作机构的多元化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外汇储备进行精细化划分的基础上,应根据各类组合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管理机构。如前文所述,对于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基金和维护外汇汇率的基金,可以由人民银行进行主导,以流动性、安全性为主题。中投公司应通过进一步健全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强化专业团队建设,切实履行好管理外汇储备的职能。

向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具备明确政府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出借外汇资金,或委托这些机构运营一部分外汇储备,目的是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了扩大外汇储备的营运主体,可以筛选一批国内合格境外投资机构(QDII),将一部分外汇储备委托给这些机构进行管理和投资。

从市场化、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尝试引入私人性质的专业投资机构或其他公司。这些金融机构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项目评审、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也可以依赖。一些专业公司在实物资产的投资与应用方面具有专业经验、专业团队、专业技术、专业的风险管理。针对各类外汇储备分池,可以使用招投标的形式确定3?4家专门的投资公司,支持外汇储备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目的是让这些机构形成竞争关系,在业绩和经营情况方面能够相互对比,有利于激发这些机构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展业绩评价。

拓宽外汇储备的应用范围

在外汇储备管理新思维的指导下,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当局应考虑稳步拓宽外汇储备的应用范围。中国应当更多地将外汇储备的运用纳入自己的全球发展战略中,实现从商品输出转向生产输出、资本输出。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只要外匯运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只要有足够的具有专业能力的市场运作主体,这些主体就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和国际范围内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机会,多渠道运用就能够得以实现。

第一,建立中国的战略性实物资产储备,包括战略性资源,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所亟需的原材料。当前,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石油战略储备,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范围内,也有建立其他实物资产储备的成功案例,这些实物资产储备对于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实物资产储备在推动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可以探索建立石油、重要矿产、重要原材料、农产品等储备。

第二,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探索建立各类海外发展基金。比如,探索建立一个以外汇储备为基础的原材料稳定基金,让中国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等。

第三,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为目的,探索进行海外股权投资。认真研究国际经济的波动,寻找收购契机,寻找有力的估值时机、介入时机。比如,对陷入困境的国际能源、矿产资源型企业及其他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增强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关键技术储备、市场占有和控制能力储备等。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取得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我国技术体系的创新能力,为摆脱产业“低端锁定”创造条件。

第四,通过金融创新,建立对外农业移民战略和农业投资战略安排,租用土地,收购农业企业的股权。

第五,增加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并且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外汇的使用,比如投资国外大型石油企业的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

第六,支持各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支持大量需要外汇资金的高新技术与重大项目的建设。

第七,反向购买国外拥有的中国债券和股票,即收购外国人持有的中国企业的股权。这些收购来的股权,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在国内市场上销售。

第八,支持金融机构受托管理外汇储备,用于支持大型资源、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先进制造业等项目的开发。

在进行重要商品和股权投资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重要商品和股权方面的投资涉及到所在国的战略利益,需要良好、稳定的外交环境。二是重要商品和股权的投资涉及到所在国的司法环境,需要深入研究所在国的法律。三是重要商品和股权的投资是专业性极强的投资行为,需要建立熟悉这些投资领域的专家团队,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四是对于建立重要物资、股权的投资,需要建立完备的投资后管理制度与设施。五是投资海外重要商品和股权,需要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科学地设计交易结构,既要尽可能避开所在国的监管和有关税收政策,又要实现其在国内的应用。同时应注意,为了拓宽外汇储备的应用范围,需要充分借助专业性投资机构的力量,不论是中投公司直接购买外汇、另外组建专业投资公司,还是委托其他专业机构经营外汇,都涉及人民币资金问题和外汇资金如何取得等问题。这方面也需要运用市场化的思路,加强创新。

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体系创新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特征,外汇储备管理当局应借鉴目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外汇储备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从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而言,明确第一责任人应该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并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对于中投公司这种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主权基金,应按照成熟的经验明确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由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建立与各类外汇储备池投资基准相一致的风险偏好。确认和评估外汇储备管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并且定义在储备管理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指标。该风险偏好应既包括定量的指标,又包括定性的描述,明确风险的范围,以此作为投资组合风险计量的参照系,风险偏好的制定应根据所处经济周期实施调整。应当持续监督储备管理面临的风险暴露程度,以检验风险暴露是否超过可接受的范围。

建立健全外汇储备运营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流程体系。应该进一步研究明确与外汇管理运营相关的制度流程体系,从战略层面定期调整外汇投资的总体政策,明确一定时间范围内哪些资产是禁入的,哪些资产是审慎考虑的,哪些资产是可以积极买入的。

针对整个外匯储备管理组织架构设置授权和内控机制。明确规定若要成为外汇储备管理的受托方,必须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授权管理等方面符合标准。设计对于交易的授权机制,授权各类交易的审批决策权限,设计交易员与交易的内部控制。

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的风险评价机制。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由专家团队对投资进行风险评价。为了评估储备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外部脆弱性,应当有规则地实施压力测试,以确定宏观经济或金融环境震荡的潜在影响。

建立模型、机制及相应的专家团队。根据外汇储备的投资营运渠道,建立评级模型、估值模型,建立评价机制,建立专家团队。

建立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通过内外部审计,对外汇储备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对外汇储备投资营运的过程与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贯彻透明度原则,完善外汇储备的信息披露。显然,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各类外汇储备营运主体提高管理效益和风险防范水平。可根据IMF数据标准和各类模板,制定中国外汇储备的披露内容、披露模板,规定披露形式和频率。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远不及石油消费的增长,较大的能源净缺口意味着我国存在大量的石油进口需求。尽管我国为原油的净进口国,但我国仍有大量的成品油出口,且出口量持续上升。表面上看,成品油出口量的不断增长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然而,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我国成品油出口的真实附加所得要远远小于海关统计的出口收益。因此,衡量我国石油贸易的真实附加所得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国内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贸易自此以原油进口为主,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28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0%,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随着原油进口的增长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58.6%。2014年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底,进口量达15197万吨,同比增长10.2%。

尽管我国的石油贸易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及原油出口不断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出口量从2006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578万吨,且2013年较上年增长29.1%,2014年出口略有减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成品油出口1367万吨。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测度

所谓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消费者使用及后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活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国际分工格局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致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产品内垂直分工的轨迹演进,当垂直分工逐渐跨越国界时便形成了分工领域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处于生产不同环节的企业及所在国家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制造等各种增值活动,其相应创造的价值也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部分学者因此也将垂直化分工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可贸易品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也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都只是从事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模块,并获得相应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价值链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测度最广泛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与传统通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增加值进行估算。同时,KWW法将一国出口按用途区分,测算出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的增加值,从而避免了贸易增加值的重复计算,有效地改进了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WIOD数据库,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所得,获益能力以及贸易增加值的来源,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与结论

(一)我国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我国石油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小于发达国家,且通过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也逐年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每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单位出口的实际获益从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时,该行业出口对其增值的贡献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仅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我国石油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额的78.8%。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最终品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过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值则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达到74.7%。将中间产品出口再区分为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和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所谓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直接进口国的最终品。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进口国,在进口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通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中间出口品区分发现,直接中间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通过直接中间品出口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我们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进口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出口中进口品的含量,即垂直专业化率,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则说明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越高,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强。对我国石油出口而言,其国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2007年,我国石油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仅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对进口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我国石油贸易的结构来看,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品主要为原油,自1997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赖于对原油的进口,通过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石油行业获益能力下降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跨国分工的形成导致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或企业仅专注于垂直分工中价值链的特定阶段和任务,各国间形成了以产品价值链为链接的纽带,并取得相应环节的增值收益。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欧美等国家以掌握核心技术在专业化生产中获得高附加值,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这样的分工决定了我国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必须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因此,对于我国石油行业而言,依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进而提升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获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华,朱思敏.垂直专业化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3]柴斌锋,杨高举.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4)

[4]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袁剑琴,1985年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投入产出、宏观经济)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天然气已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之一,其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天然气供给不足、供需缺口拉大、对外依存度提升等都会影响到天然气的稳定和可持续供应。基于PSR模型构建了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对我国天然气总体进口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以2011年为拐点大致呈现“U型”,总体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2)从三个层面的相关指标来看,关联度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天然气的储备水平。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地缘政治风险;构建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提升天然气进口话语权;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建立健全天然气战略储备,提升天然气储备水平。

关键词:PSR模型;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熵权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文明,这对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已成为改善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1]2018年我国累计天然气消费量为2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成为拉动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开始我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生产量为14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2018年天然气的生产量为16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探明储量为6.1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7.6年,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性使得天然气的供气量短时间增加仍有一定的局限[2]。此外,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尚未成熟,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量产。

由于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增速低于消费增速,导致2018年我国天然气的供需缺口拉大,因此加大天然气进口成为维系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方式。根据油气产业蓝皮书发布的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进口天然气12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7%,对外依存度达到42.86%。2019年天然气进口量达1340亿立方米,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大。随着“蓝天计划”的贯彻落实、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一带一路”的推动,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国天然气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3]

我国天然气产业要深化改革,就必须守住天然气发展的安全底线。为此,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识别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及制定合理的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PSR模型,即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的用于研究环境安全问题的框架体系[4],作为一套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思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的评价[5]。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不少学者尝试将PSR模型思路应用于能源安全评价中。截至目前,只有Guo等[6]采用PSR模型对我国的天然气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但是研究指标不够细化,而且研究时间早,参考价值有限。大部分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我国整体的能源安全,例如胡剑波等[5]基于PSR模型,从宏观角度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评价分析;李雪慧等[7]基于PSR模型,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方法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评价,认为我国能源安全总体呈现向好的趋势。除此以外,部分学者对石油安全进行了评价,例如郑修思[8]基于PSR模型的思想选取了十项指标,构建安全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

王旻昊[9]认为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进口来源地稳定、运输线路安全和进口价格是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天然气进口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以其可以接受的、合理波动范围内的价格获取持续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充分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天然氣进口储备得以加强,供应安全进一步提高。

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多种研究方法对能源安全进行科学评价。Biresselioglu等[10]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土耳其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安全情况进行研究;Shaikh等[11]、Lu等[12]采用生态网络分析(ENA)的方法对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安全进行评价,提出国内天然气的供应对天然气安全的意义更加突出;李泽红等[13]运用HHI指数测评我国和俄罗斯天然气进出口的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均衡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进口风险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例如田家华等[14]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均方根的方法对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呈现“N形”变化趋势;吕涛等[15]通过灰色关联法分别对石油安全状况进行研究,以此确定影响能源安全的关键指标;孙涵等[16]基于熵权TOPSIS的方法对我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大量研究,为探讨天然气进口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有关能源安全的评价大多集中在石油和整体能源安全方面,对天然气安全及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2)关于进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安全评价标准尚未达成共识,指标体系的视角不同导致评价的结论也会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单一。此外,将PSR概念模型用于构建天然气进口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3)在评价方法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虽然能够最大程度上吸取专家的意见,但主观性太强,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由于指标得分中存在负值,使得评价的意义不明确。因此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我国天然气总体进口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主要因素,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这对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保障天然气的及时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选取

本文基于当前能源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李小亮等[17]、郭金栋等[18]、Jewell等[19]、胡剑波等[5]、李雪慧等[7]、郑修思[8]和郭明晶等[20]),根据PSR模型的思路,结合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从PSR三个层面选取重要指标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1)天然气进口安全压力是指国内外影响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的压力。在指标体系构建时,考虑到国内天然气的供需以及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压力层面指标除了选取境外短期压力,还选取了我国自身天然气供需、环境等因素带来的长期压力。

(2)天然气进口安全状态是一段时间内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以及变化情况。其反映在状态层面包含两个方面:压力之下国内资源的保障状态如何;压力之下我国是否依然可以有效地从国际市场获得相应的资源。

(3)天然气进口安全响应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既包括为防止突然性供应中断而采取的应急战略储备,又包括对外投资的提高。

(二)数据来源

以深圳LNG进口接收站投产为标志,2006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因此本文以2006—2017年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其中与我国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地资源潜力相关的数据,例如储采比、探明储量、进出口量等均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原油价格波动率为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进行测算得出;地缘政治、外交冲突指数、运输风险中军事政治则根据PRS Group发布的《国家风险国际指南》计算得出;天然气消费增速、消费强度、外汇储备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碳排放数据来自Climate Watch;环境治理投资的相关数据来自历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海盗发生次数的数据来自IMB Piracy Report。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首先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TOPSIS法确定评价值,最后根据灰色关联法确定各指标同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之间的关联系数,以此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因素。

(一)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16,21]

五、结果及分析

(一)熵权法权重确定

利用公式(1)~(3)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相关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初始值。通过公式(4)~(9)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压力层面在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中的占比较高,说明压力层指标是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重要方面。

(二)TOPSIS评价值法确定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

根据公式(10)~(14)得到贴近度以反映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TOPSIS原理,贴近度越接近1,安全水平越高。将表3的相关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大致呈现“U型”状态。其中2009—2015年超过一半的时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根据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评价标准,2010—2014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其他年份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可见我国进口安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06—201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1年降至最低,进口集中度由2010年的68.571%上升到72.464%,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除此以外,2011年布伦特油价剧烈波动,LNG进口价格由2010年的10.8美元/百万英热增长到2011年的14.1美元/百万英热。亚太地区尚没有成熟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因此LNG的价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风险增加。

2012—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由0.362上升到0.513,呈稳定上升的趋势,总体安全状态相对乐观。2017年我国受“煤改气”工程的影响,天然气的需求提升,供需缺口拉大。同時,国内天然气的自给率和储采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三)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对天然气安全进行评价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个指标与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联程度,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公式(15)~(16),得到各指标与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的关联系数及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每个层面选取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分别为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和天然气储备水平。

其中最大差值Δmax=0.985。

以上述指标作为关键因素,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面临如下威胁:

(1)对外依存度提高,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2017年,随着“煤改气”工程的大力推进,天然气消费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管道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5.9万吨,同比增长8.8%,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4.3%;LNG进口量为3828.5万吨,同比增长46.4%,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55.7%。对外依存度提升到39.9%,无论是管道运输还是海上运输都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管道运输的威胁主要来自中亚、缅甸、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液化天然气进口主要面临运输航线中的海盗、恐怖主义等风险。近期,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美韩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美欧、美日零关税贸易协定的签订,均对我国进口天然气造成严重的冲击。

(2)被动接受天然气进口价格。

由于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形势相对紧张,加之我国天然气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被动接受天然气的定价成为我国天然气进口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天然气价格主要同日本原油价格挂钩,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东亚天然气进口国只能被动接受天然气的定价。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2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未来如果我国继续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资源,将不得不接受美国的亨利交易枢纽(Henry Hub)的定价机制以及其他贸易政策的钳制,致使我国天然气进口的议价能力减弱,话语权较低。天然气的价格过高或者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均对我国天然气的稳定供应造成重大影响。

(3)国内天然气供给能力不足。

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但是供应增长相对较慢。2017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份额的2.8%,储采比为36.7年。从整体来看,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我国页岩气等勘探开发的技术尚未成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量产,导致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此外,我国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投资量的减少也造成了天然气的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关于常规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世界平均水平是22.5%,而我国仅为15%。2017年我国油气勘探投入为597.5亿元,同比增长13.3%,开采投资为1629亿元,同比增长22.2%,即便如此,2017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供给增速远远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天然气的安全冲击较大。

(4)天然气战略储备欠佳。

储气库是天然气进行季节间资源调配不可缺少的保障设施。根据国际煤气工业联合会(IGU)的标准,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时,天然气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应当超过消费量的12%。而我国截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26座地下储气库,储气调峰能力达140亿立方米,但对外依存度高达43.7%,战略储备水平仅维持在4.56%左右,与12%~15%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遵循科学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借助PSR模型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TOPSIS方法确定PSR准则层以及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PSR准则层:1)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所面临的压力在2011年以后虽有增长,但是增速相对缓慢;进口安全状态的波动性相对较大;进口安全的响应层面则稳步增长。具体表现为,2006—2011年压力层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012—2016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7—2013年状态层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014—2016年呈现飞跃式的增长,2017年有所下降;响应层面,从2006年开始,其影响的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一直呈现上升向好的状态。2)通过三个准则层面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压力和状态层面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要明显高于响应层面,而2011年之后正好相反。

(2)目标层:1)2006—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以2011年为拐点呈现“U型”状态,2017年呈现下降趋势。2)根据评价标准,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介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其中2010—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其余年份处于临界安全状态。3)压力层面在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为0.474。

(3)关键指标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各层面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分别是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和天然气储备水平。

(二)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仍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进口安全等级较低,进口安全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围绕当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分析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在完善现有天然气进口渠道、加强在友好度较高的国家建设输气管线的联络线基础上,积极开拓和培育新的进口渠道,积极寻求资源丰富、能源出口依赖度高、地缘政治稳定的国家,多形式、多路线、多国家和地区进口境外天然气,分散进口资源中断的风险,降低对单一进口来源的过分依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天然气战略合作,扩大进口来源。

(2)构建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提升天然气进口价格的话语权。

在亚太地区的天然气贸易层面,联合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国,合作建立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的定价规则,制定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的价格基准,形成统一的定价机制。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双边和多边综合协调运行机制,合力构建新的价格体系,形成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天然气的基准价格。

(3)加大天然气开采技术研发,提高国内天然气生产量。

结合我国天然气资源贮藏存储的地质特点,在国家层面上设立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勘探开发投入,坚持因地制宜的勘探开发理念,加强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争取在技术提升和成本降低上获得突破,实现国内天然气生产量短期内提高。

(4)建立健全天然气战略储备,提升天然气储备水平。

建立健全我国天然气战略储备,首先从整体上推进战略型、季节型、调峰型和商业型战略储气库的建設。将储气库纳入国家天然气整体管网建设中,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破除天然气市场管道瓶颈,提高我国天然气稳定供应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在建设我国天然气战略储气库中的积极作用。例如政府应当对天然气战略储备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在进口通道和重要城市建设战略或应急储气库;天然气相关的企业和工业用户应当建设商业型季节调峰储气库等[24]。另外还应适度储备替代燃料,强化应急预案,建立响应机制应对需求侧的紧急情况,结合实际需求,利用递减、关停用户气量等非市场手段应对供应紧急事件。

参考文献:

[1] 马杰.大国博弈下的天然气贸易态势及中国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1):62-67.

[2] 冯雁,沈晓悦,贾蕾,等.从天然气供需关系看我国“气荒”原因[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6):142-144.

[3] 邹才能,赵群,陈建军,等.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J].天然气工业,2018,38(4):1-11.

[4] 严筱,陈莲芳,严良,等.基于PSR模型的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评价[J].中国矿业,2016,25(1):43-49.

[5] 胡剑波,吴杭剑,胡潇.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8):62-64.

[6] Guo M J,Li W J,Wang W S.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as Natural Gas Resource Security Evolution Trajectory Based on PSR Model[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953-954:720-729.

[7] 李雪慧,史丹.全球能源格局变动,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改善了吗?[J].中国能源,2017,39(09):25-31.

[8] 郑修思.我国石油供应安全评价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9] 王旻昊.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5.

[10] Biresselioglu M E, Demir M H, Kandemir C. Modeling Turkeys Future LNG Supply Security Strategy[J].Energy Policy,2012,46: 144-152.

[11] Shaikh F, Ji Q,  Fan Y, et al. Modelling an Optimal Foreign Natural Gas Import Scheme for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 Engineering,2017,40: 267-276.

[12] Lu W W, Su M R, Fath B D, et al. A Systemat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Natural Gas Supply Security[J].Applied Energy,2016,165:858-867.

[13] 李泽红,李静楠,杨洋,等.中俄天然气贸易安全格局与态势[J].资源科学,2018,40(11): 2143-2152.

[14] 田家华,田时中,赵鹏大.减排约束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评价:2006—2014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22-29.

[15] 吕涛,郭庆,富莉,等.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J].中国矿业,2017,26(5):40-45.

[16] 孙涵,聂飞飞,胡雪原.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3): 477-485.

[17] 李小亮,陈彦玲,董正信.基于PSR框架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16(1): 62-66.

[18] 郭金栋,王恩元.煤炭能源安全测度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 112-118.

[19] Jewell J, Cherp A, Vinichenko V, et al. Energy Security of China, India, THE E.U. Aan the U.S. UNDER Long-term Scenarios: Results from Six IAMs[J].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2013,4:1-3.

[20] 郭明晶,卜炎,陈从喜,等.中国天然气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12): 2425-2437.

[21]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權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34-42.

[22] 王晓宇.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6-10.

[23] 孙晓东,焦玥,胡劲松.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4): 63-68.

[24] 张书铨,孙竹,刘扬.2017年季节性供气紧张的原因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8,38(7):120-128.

责任编辑:曲 红

Key words: PSR model;  import safety evaluation of natural gas; entropy weight & TOPSIS metho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在不断兴起,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现阶段,在石油企业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相关人员需要针对新能源环境下的石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石油企业;新能源;管理

引言: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企业必须对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层次多

石油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职能型的,呈现金字塔形分布,高层管理者位于金字塔的顶部,中层和低层管理者则沿着塔顶向下分布。企业内部按研发、设计、生产、财务、营销等职能进行划分,其主要特点是“工、管”分权。各部门职能往往交叉重叠,由于企业信息系统化程度低,使各职能部门构建的信息节点形成信息孤岛。

1.2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我国石油企业都是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法,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重领导政绩、轻经济效益;重粗放式经营、轻集约式经营;重资产管理、轻资本运营;重产品推销、轻市场营销;重外部环境、轻内部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视金融资本,忽视人力资本;重视人际关系,轻视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重视职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忽视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等。

1.3缺乏创新思维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可是不少石油企业在管理中,过于注重实践形成的经验,不仅导致了许多重大的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严重的损失,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凭感觉行事,有的习惯照搬国内外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

1.4缺乏战略思维

石油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现阶段,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石油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往往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重视经验,忽视知识,重视领导能力,忽视信息管理,重视领导拍板式决策,轻视科学民主决策。

1.5缺乏系统的管理创新

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全面、深刻的再认识,无法从总体上把握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企业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是事物,或是生产、或是人事、或是销售、或是材料。管理的出发点是哪儿有问题管理哪儿,对于管理问题的处理均为就事论事,就部门论部门,就环节论环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很少作通盘考虑,虽偶有零星、局部的创新成果,其产生的效益也被部门之间的摩擦抵消,难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这种零星、局部的小改小革,无法触及那些只有系统管理创新才能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企业运转的效率未能得到大幅提升。

2在新能源环境下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措施

2.1理念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精神基础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必须抛弃落后观念,石油企业不仅是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同时也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树立竞争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不断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尊重知识和人才,注重用户,注重质量,重视速度,重视效益,鼓励竞争,鼓励创新,主动适应并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2.2制度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石油企业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带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效率低、效益差。企业内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体制性障碍依然制约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注入新的机制,形成新的活力,真正回归企业本质。

2.3机制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持续动力

石油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人本管理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立竞争开放的选拔任用机制,灵活多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改变员工的素养、态度,引导员工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还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推行知识管理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促进本石油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

2.4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

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我国石油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物探、测井、钻井、录井等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考虑对各油田分公司研究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目的是集结各油田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展一些共性技术研究、协调工作,并统一使用地质、开发等资料;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5文化创新是石油企業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

我国石油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伴随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经过广大员工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竞争发展的理念,坚持继承与发展的思路,继承发扬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发挥“铁人精神”,增强行业荣誉感及新时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石油企业再次腾飞的主要动力和凝聚力;通过创造多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条件,举办多种多样的技术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各种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2.6组织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有利保证

由于竞争环境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企业战略的需求,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弊端不断显露,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形势,必须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保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石油企业应在改制的前提下,通过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强化生产过程研究、经营决策、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比较迅速,我国石油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进程中,需要吸收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把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与石油企业的特点有机结合,大胆改造、创新,不断丰富和充实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浅析现代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4-5.

[2]张航.论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与创新发展思路[J].中国石油石化,2017(03):135-136.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油气储运设施是连接石油工业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其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介绍了油气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从储运介质的易燃易爆和毒害性、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两个方面论述了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通指出第三方破坏是导致管道发生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打孔盗油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油气储运; 石油石化; 安全; 长效机制; 完整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而油气储运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的利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从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油气储运设施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大力进行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性的建设,从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避免事故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能源稀缺且分布不均的国家,所以为了满足稀缺之地对油气的需求,对于油气储存与运输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大。油气是一种高危险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储运特殊性,对储运设施的安全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任何环节的管理不善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环境污染、财产损失、能源浪费,甚至会涉及人员伤亡。因此,进行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性研究,建立设施安全施工制度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一、油气储运设施概述

为了论述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要先了解油气储运设施的定义,掌握其分类才能开展更好的安全实施工作。油气储运设施指的是油气储存与运输所用的设施,将石油工业产、运、销等各个环节连接到到一起。基本包括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管道运输四种方式。我国最为常见的是管道运输。例如中石化,多是通过提前铺设在地下的天然气与石油管道进行运输。虽然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我国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工作,提高油气储运设施的安全水平。

石油的储存设施主要是油库。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油库具有多种形式。依据油库的经营形式与管理体制的不同,我们可将油库分为独立油库与企业附属油库两种。若根据石油的储存位置与方式,可以分为山洞油库、地面油库、海上油库等。依据油品的运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路联运油库、水运油库等。根据油品又可以将其分为成品油库、原油库等。不同油库储运设施对安全提出不同要求。

天然气储存设施主要用于供气调峰,可以分为中长期的调峰与短期调峰。前者常使用地下储气库与各类LNG设施,根据地质构造可分为盐穴型、枯竭油气田型等。LNG设施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地上罐、地下罐、双容罐、单容罐等,每种分类根据不同情形可以继续分出小分支。后者则多用储气罐与输气管道末端进行储气。

二、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2.1储运介质具有危险性

天然气与石油均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属于易燃易爆物质。经常在马路上出现的石油运输车辆的车体上明确标明了“易燃易爆物品”等警告字样。汽车在加油、加气过程中都要保持熄火状态,是为了避免车体发动机运行出现火花,导致点燃成品油,发生爆炸事件。原油、成品油等不仅具有可燃性与易燃性,还具有挥发性。油品蒸气、天然气常常在油气储运设施区域弥漫、扩散或在低洼处聚集,在空气中只要较小的点燃能量就会使其燃烧。所有加油加气站都标明:油库重地,禁止打电话,禁止明火。当体积分数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一旦被引燃,即可能发生爆炸。一个小小的火花都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会产生严重危害。天然气与油品具有较宽的爆炸范围,爆炸危险性比较大。此外油品挥发出的蒸汽亦具有毒性,油品的易扩散性、流淌性等特性会对人与动物造成严重危害。例如,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油船泄露事故,对附近的海洋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致使大量鱼类与海鸟的死亡。储存介质的危险性充分展示了储运设施安全性的重要性。

2.2油气储运设施为重大危险源

随着石油气需求量的发展,油气储存与运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油气长输管道具有管径大、压力高、线路长等特点。甚至在某些城市存在市区的市政管线与油气输送管道上下交错的情况。市政管道因为市区人口扩增、城市规划等特点经常需要进行挖地挖管进行重新改造。这无疑增加了油气长输管道的危险性。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伴随着油库储罐容量不断增大,大型浮顶储罐单罐容积已达15×104m?。油库区域内储罐数也较以往密集。国内储罐数因市场需求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多种类型储罐容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国家安监总局文件安监管协调字[2004]56 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长输管道周围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安全影响因素众多,受到自然灾害与第三方破坏的概率较高。设施建造途中,若不能严格根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进行施工,也会对油气储运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易发生事故。

【结语】:

我国正处于油气需求量持续增长时期,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管道的设计者、施工者与管理人员对油气的危险性都需要有深刻的认知,深入了解油气的特点,根据运输环境的异同,制定设施风险制度, 并据此制定详细的防范措施。要进一步规范管道加剂输送作业规程,细化管理,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设施项目在设计阶段必须通过安监部门审查。一方面可以落实设施工程安全评价,及时排除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油气储运工程形成良好的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能够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降低油气储运设施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油气储运》2006年第1~12期总目次[J]. 油气储运. 2006(12)

[2] 关中原. 致《油气储运》的作者和读者[J]. 油气储运. 2011(02)

[3]我国油气储运高等教育喜迎60华诞[J]. 油气储运. 2012(06)

[4] 孙富科. 试析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5)

[5] 王翰. 油气储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 电子测试. 2013(11)

[6] 张蓓. 油氣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J]. 化工管理. 2013(22)

[7] 吴迪. 基于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3)

作者简介:

王政 (1972.2- ),男 (汉族),山东济南人 ,专科 主要研究方向:油气储运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提高, 现代化建设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表现出了工业化社会的特色。以石油产业和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问题。

现实中, 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构成,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数量庞大, 而石油和天然气都处于一种严重的供给不足情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的石油供应开始出现巨大的市场缺口, 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 (石油) 的集中爆发期。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了石油进口国, 并且逐渐由市场一般性能源产品, 转变成了供求稀缺性产品, 国家不得不加大投入进行战略储备, 同时进一步在原有油藏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开发。

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在产业方面不存在可持续性, 因此对于石油工程技术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开发潜力和应用技术方面。如何在已经探明储量的基础上, 实现石油资源的尽可能利用, 这是石油工程技术关注的重点所在。

2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分析

石油工程技术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石油能源供应的重要手段, 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特点;但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还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 以下作者针对现状进行分析。

2.1 石油工程技术缺乏应用市场

近年来,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石油能源缺口越来越大, 我国对外的石油依赖越来越严重;相对而言,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早期“贫油国”是由产能不足造成的, 而目前“贫油国”则是有市场供需造成的。2013年, 我国的石油能源总体储量在全球排名第14位, 但是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市场供需矛盾, 进口依赖度只会越来越大。

而相应的, 通过石油工程技术来提高我国石油产能,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周期,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在市场上的应用价值不明显。

2.2 石油工程技术缺乏创新机制

我国的石油工程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的缺陷, 尽管在人才教育中已经开设了石油工程技术的服务内容, 但所涉及的内容都比较陈旧, 运行机制也显得十分僵硬。很多石油工程在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中, 认为创新工作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因此研发部门的实际作用发挥并不是很大。数据显示, 目前在我国石油工程中所采用的设备、技术、工艺中, 65%左右是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或技术购买。

2.3 石油工程技术人才机制欠缺

我国在石油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缺乏高端意识, 尤其是受到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就业压力影响, 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关注封闭式的应用训练, 而在科技创新和高等技术方面的培养缺乏有效地模式。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多年, 在大部分领域都得到了验证, 但石油工程技术与石油产业联系过于紧密, 人才的出口渠道较为狭窄, 结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低级人才和中级人才过剩, 但高级人才却严重不足。

3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 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能源多样化利用上, 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要摆脱能源利用的束缚, 一方面要从市场角度出发, 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 寻求新的能源开发领域, 如海洋石油、原油精炼技术等。

3.1 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石油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面对国外石油行业对先进技术的封锁, 必须提高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中的自主性科技含量, 例如在完井、清蜡、密封、防腐蚀等方面, 也包括相关服务性维护方面等。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需要构建适应的机制, 尤其是要以石油企业作为主要的平台, 开放国内的技术交流合作, 加强科研互动沟通, 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

3.2 市场应用机制的培养

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应用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市场的认可, 技术也就没有研发的价值。应该以市场为前提, 以企业为平台, 以高校或研究机构为支撑, 构建一个完整的市场应用培养机制。在这一体系中, 最重要的是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优化, 最终作用在石油工程技术方面, 通过新发明、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投入, 将经济力量进行优化, 实现市场的良好反应。

3.3 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

人力资源是一切产业运转的基础。针对于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 要注重突出现实应用和市场体制, 摆脱长久以来的理论知识枷锁。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以功能性创新配置为关键, 注重实践;同时, 适当地调整目前石油工程技术的人才结构, 将低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内。

摘要:石油工程技术包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适应于石油工程行业的勘测开采、生产管理、维护服务等多方面内容。石油和煤炭、天然气被成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能源之一,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石油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能力。作者基于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采油技术,发展趋势,能源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宝.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风, 2013, 04:130-131.

[2] 王立勇.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8:52+202.

[3] 朱颖超.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 2009, 01:32-36.

[4] 杨静楠.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研究[J].化工管理, 2015, 06:27.

上一篇:视觉文化时代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实践评判孔子学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