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

2023-12-21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王志信的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为论点,以王志信的这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昭君出塞》为例,首先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内容入手,再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而以点带面分析王志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志信;民族音乐;艺术风格;昭君出塞

王志信是现代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广为传唱的声乐作品。如《孟姜女》、《母亲河》、《昭君出塞》、《兰花花》等。

几十年来,类似中国传统故事文化题材的声乐作品早已涉足,可是很多篇幅短小,曲调单纯。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冲破的作曲家中,王志信就是其中之一。王志信的独特音乐艺术风格是值得我国许多音乐学者研究的,尤其是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再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王志信的音乐艺术风格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先后接触了许多王志信的作品,被其作品风格特点、旋律、情感所吸引,同时为能更多了解他的作品特色,笔者渴望不断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在不断学习探究过程中,笔者对王志信的作品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随着对王志信作品学习与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王志信音乐风格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歌曲再创作体裁都是以民间历史材料与风格为主,加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加工,使之更贴切我们的生活。让歌曲更具有韵味,情感更加真实,让演唱者能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涵。

本文就是在了解王志信的多部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演唱特色,并以《昭君出塞》为例对王志信的音乐作品进行浅述。

一、历史故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创作的一首广为传唱的历史故事歌曲,是王志信的创作中一首新现代性的民歌。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紧紧抓住故事的核心,将歌词与旋律合为一体表现得天衣无缝。并首次在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演唱,获得广泛的认可。

1、创作背景

王昭君是一名汉朝宫女,原名叫王嫱,长得十分美丽又聪慧。宫女进宫后一般见不到皇帝,皇帝是通过画工画像才挑选宫女。毛延寿是收取宫女贿赂的画工,谁送了东西就把谁画得美丽。王昭君并没有像其他宫女一样送礼给画工,所以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特别丑,致使王昭君被打入冷宫。

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展到一个强盛的时期,因为国家疆土的问题与北方的匈奴不断发生战争,匈奴在不断的战争的影响下,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匈奴统治者呼和韩单与为了民族和国家百姓的安定,主动依附汉朝力量,带了牛羊匹马主动与汉朝公主和亲。元帝同意,但是他认为当时匈奴的政治、经济力量远远落后于汉朝,所以他不愿意将公主嫁给呼和韩单与。经过与朝中各臣商量后,决定将后宫的一名宫女嫁给呼和韩单与。消息公布后,后宫宫女没有一人愿意。就在大臣们一筹莫展时,王昭君知道了此事。她为了国家百姓的利益,决定报名到匈奴去和亲,将自己毕生的幸福托付给遥远而陌生的匈奴。王昭君离开长安与元帝告别时,元帝才发现后宫有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子,而自己却不知道,想留下昭君,可已来不及。

王昭君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到了匈奴。与呼和韩单与成亲,第二年生下了一名儿子。三年后呼和韩单与死亡,王昭君按照匈奴的礼俗被迫嫁给了呼和韩单与的大儿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她很想回家但为了国家和百姓她牺牲了自己。她也渐渐习惯了这儿的生活,匈奴人民非常热情好客,敬重她、喜欢她,她也与人民相处得非常好。在这期间,她促进了匈奴与大汉朝的交流,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都为匈奴和大汉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劝匈奴统治者不要去发动战争,保住和平,也毅然将中原文化、手艺传给匈奴人民。自此,匈奴和汉朝60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战争,而且在经济贸易上面交流频繁。

2、歌曲内容展开

第一部分:离别家乡。前奏开始呈现出一条漫长的旅程路,节奏宽阔,速度自由,到了琵琶出现的地方,犹如马车行驶“嘎吱嘎吱“的响声,昭君的感叹便从这里开始了。昭君心头伤心可是却深明大义,坚信自己能让“从此长城无烽烟”的决心,为此作者讲这句进行了反复。

第二部分:到达匈奴。前奏为快板,变得热情欢快起来,加上人声伴奏“咳”,像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又显得粗狂豪爽的性格。马车的“嘎吱嘎吱”声音也变得欢快起来。

a段:昭君放眼望去,绿草、牛羊、毡房、马匹,还有热情的人民映入眼前,冲淡了昭君的思乡之情。所以整个a段都被欢快热烈的气氛笼罩。在这段中,王志信采用古琵琶曲《塞上曲》和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旋律作为素材,将其重组,使其变得更有意蕴。

b段:昭君“回首中原”思念故乡的感情,但看在“小麦数千英里,炊烟袅袅,黎民百姓生活和平”的景象心中非常欣慰。接后两句“啊啊”第一句有汉朝古典音乐的韵味,第二句有蒙古豪爽大气的韵味。体现王志信“两句同样的词一定要有不同的情绪”的创作理念。

第三部分: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待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乐曲的情绪转为激昂的,采用广板。 这时演唱者的声音、音量要求饱满,咬字清楚,体现出后人对王昭君出塞的事迹的感叹以及赞美之情。

二、王志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音乐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好的,王志信扎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中,通过亲自采集信息以及敏锐的发觉能力,创作出了一个个经典的音乐作品。因为拥有着一种音乐创作理念,所以能决定音乐作品的风格,下面笔者就从王志信的音乐理念和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1、音乐创作理念

民族精神注入音乐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民族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就应该拥有一个兼容的思想,善于去寻找素材。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每家每户都有故事以及传颂着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样的素材如此广泛,吸取它们优秀的地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耙”。创作者就应该谨慎选择,秉着与时俱进、挑选符合当代社会理念、积极向上的素材,注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于音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得以传颂。

多角度、多方面的阐述音乐。“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应当秉着的执念,学习的东西很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间就需要用到。“专攻”和“综合”其实并不冲突,但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更应该注重综合类的学习了,了解更多的音乐组成元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通过这种不同的视角进而打动观众。在王志信的音乐创作中,采用民歌、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来表现和包装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鲜明。这样的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其表现力足以满足各种品味的观众。

2、作品风格

每一个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都是有差别的,他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都不同,就算王志信的作品不写上他的名字,但凡是熟悉其作品的人一听也能识别出来是他的作品。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征。由以上王志信的两部民族声乐作品可以看王志信的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民歌改编歌曲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以下就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拥有背景故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详细的考察而来的。比如以上说的《昭君出塞》,还有一些王志信的著名作品《孟姜女》、《木兰从军》等,这些都是先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后成为王志信手中的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因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定,从旋律、节奏、伴奏、装饰音等编配上来进行演绎。比如《木兰从军》中,用较快的速度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曲调,体现木兰英姿煞爽、刚强有力、不输儿郎的形象,后又转为缓慢抒情的木兰归家时换装之后淑女的新形象;歌曲《孟姜女》中,正月时千家万户都热闹开心的迎春节,而孟姜女的丈夫却被抓去修筑长城,乐曲整体速度稍慢,节奏比较平缓,体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之情。后在捧着寒意寻找丈夫,却发现只看到一堆白骨时,音乐显得更加悠远,凄凉的感觉顿时出来。从这些可以看出,王志信对人物和故事情节把握的精准程度。

赞美女性人物。图表的用历史人物焕发出气息,无论是王志信的历史改编歌曲《昭君出塞》、民歌改编歌曲《兰花花》,还是创作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歌曲所描述的多为女性人物。王志信用不同的音乐语汇,既完美又鲜明的描述了这些女性形象,又延伸了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之情。丰富的创作题材,体现了王志信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腻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的微妙见解,用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结语

王志信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主要集中在民间故事题材,但是他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民间故事题材。在重大现实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上面也多有涉足。通过借物抒情,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真情,比如《我的草原》、《芭蕉泪》、《千里共婵娟》、《鸿雁》、《三色灯》等;通过重大的现实题材,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王志信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作品,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祖国山河图、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赞扬了一位位鲜活的人物、抒发了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同时展现了他个人的魅力。他不断创新和探索,将最美妙的旋律带给人间,给予人们惊喜与感受。

参考文献:

[1]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3]侯连娜.《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J] 2000年第02期

[4]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今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04期

[5]赵小梅.《从艺术歌曲<孟姜女>演唱中体会民族声乐教学演唱的特征》.《艺术探索》.2002年第二期

[6]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3月第一版

[7]胡郁清.中外音乐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新一版

[8]魏丽娜.《王志信的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枣庄学报》.2007年第六期

[9]魏丽娜.《论王志信新创民歌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十期

[10]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一月第一版

[11]柳旭辉.《浅议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色》[J] 《音乐创作》,2012年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2篇

1 质朴

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美。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 不难于曲而难于直, 不难于细而难于粗, 不难于华而难于质。”鲁迅先生的作品, 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天然无饰, 清癯素淡, 给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感触。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写道:“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23人, 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10弹。”这段近乎的白描文字讲述了作者沉痛的回忆, 一床被褥, 一只洋铁碗, 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细微和深厚;看似唠叨、繁絮的家常闲话, 恰恰却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独白。这样的语言, 文浅意深, 小中见大, 虽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和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 但是它却能把鲁迅先生内心激荡复杂的感情, 刻画得汹涌澎湃, 字字句句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至诚至爱的真情厚意。

2 凝练

鲁迅善于用最凝练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李乐曾在《论鲁迅的语言艺术》中谈初读鲁迅小说的印象:“精奇, 无一字陈腔滥调”, 又说“鲁迅的小说, 却绝不会让人产生这几句是可有可无、这个词语是可以删去也不要紧的想法。他的小说是可以拿来作范文背诵的。”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掏出一包洋钱, 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 抖抖的装入衣袋, 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 言简意丰, 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 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 转身去了”。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3 含蓄

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理论, 都十分重视含蓄的功能及其运用, 所谓“语句明白如画, 而言外有无穷之意”鲁迅深得其中三昧, 其作品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直截了当地倾诉给读者, 而是在含蓄之中留下许多“空白”, 希望读者自己去作进一步思考。《一件小事》讲的是一个冬天, 我坐人力车往S门;途中, 一个老妇人身穿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而“伏在地上”。接着, 鲁迅用一连串含蓄的字眼折射出作品的内涵:“我”怪罪老妇人“装腔作势”、“车夫多事”、“自讨苦吃”;而车夫“毫不踌躇, 仍然搀着伊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我”终于发现了被人力车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品主题的表达仅用一个“榨”字, 压出“我”的羞愧与自惭, 写出了“我”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差距。同时, 读者又能于其中产生更多的联想, 让各种各样的“我”都能在“人力车夫”面前寻找到差距而自惭形秽。

4 深刻

从历史上看, 浙江思想界与文艺界涌动着两大潮流——“飘逸”和“深刻”, 鲁迅作品完美地继承了“如老吏断狱, 下笔辛辣, 其特色不在词华, 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的文风, “他能够以极普通的常识为根据, 而道出人之所不能道, 不敢道, 不屑道。所以他的文章, 你拿到手里, 只感到他的犀利, 真是锋不可当。 (郭沫若语) ”《拿来主义》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先生这样表述:“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做‘发扬国光’”。“几位”、“几张”隐含大师不多, 作品极少, 几乎到了少而无奈, 寒伧可怜的程度。一个“捧”字颇富深意, 作为国民党政府御用文人的“几位大师”们在帝国主义殖民者面前必恭必敬, 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 “一路”点明此次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 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 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 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5 沉郁

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甚至散文诗歌, 鲁迅作品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据初步统计在《故乡》中, 第一段有“阴晦”、“萧索”、“荒村”、“活气”、“悲凉”这些词;第二段又是“悲凉”, 第六段“凄凉”, 四十七段“惶恐”, 五十五段“瑟缩”, 五十九段“凄凉”, 六十一段“寒噤”、“可悲”, 八十四段“悲哀”, 八十七段“害怕”。在《风筝》中, 第一段有两个“惊异”和“悲哀”, 第四段有“惊惶”, 第五段有“虐杀”, 第六段有“沉重”, 第八段有“惊异”, 第十段有“沉重”, 第十一段有“悲哀”、“肃杀”、“寒威”、“冷气”。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 “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这些词, 给鲁迅作品蒙上了一层暗暗的灰色调, 让人压抑, 让人沉重, 让人喘不过气。读者从中可以清晰地感悟到, 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悲观和失望心绪几乎到了极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 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 对人物性格特征准确地把握.恰因如此, 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行文如绘, 一语通透灵魂, 造成神情活现、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摘要:鲁迅的作品思想博大精深, 艺术风格多样, 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 隽永而含蓄, 诙谐而峭拔, 于个性的表达中酣畅着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理解鲁迅作品, 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关键词:质朴,凝练,含蓄,深刻,沉郁

参考文献

[1] 葛忠明.浅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6 (6) .

[2] 曹颖群.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J].现代语文.下旬 (语言研究) , 2007 (4) .

[3] 钱德宝.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8 (4) .

[4] 杨英霞.鲁迅作品语言运用赏析[J].教学交流, 2008 (5) .

[5] 罗姝芳.鲁迅作品词语锤炼艺术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 2009 (7) .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3篇

“陈设”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阳球传》中, 指除建筑内部顶、墙及地面以外提供实用或供观赏的摆放物。陈设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子系统, 也是室内空间有机组成。室内装饰、装潢即陈设设计的外化视觉效果, 如对室内各界面处理、材料挑选及家具、小品的配置。陈设设计从使用功能上分为:a.实用性——是基础, 决定着室内物质需求质量, 客观美化室内表现也打造空间层次感。b.观赏性——以放置具有观赏功能的工艺品类, 特具浓厚艺术氛围、陶冶情操, 增加人文气氛及精神需求。c.宗教性——为宗教活动服务的工艺品, 旨在表达人类某种心灵寄托。陈设设计是装饰和美化建筑环境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室内设计中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需要烘托艺术效果, 共同创造高性能的室内环境。我国的室内陈设设计有自己的原则:首先满足使用功能, 使内部环境合理、健康、人性化;然后满足视觉、精神功能的需求, 能将情绪、审美、意志等表现出来;之后体现形式美原则, 摆放位置既要符合空间构图关系, 又要蕴含节奏与韵律, 当然放置要注意主次分明;最后符合地域、民族特点及环保理念, 设计中体现各个民族地域间的不同风格与特点, 承传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唤醒民族自信心, 而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将环保意识也放置在首位, 才更有利于地域民族性升华[3]。

俄罗斯发展期间的建筑理论家金兹伯格曾谈论:“‘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 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精微细致的差别的特征称作风格, 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个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风格可称之为风度品格, 这就会完全体现在艺术家对于在创作中, 如何释放自己的艺术特色及个性。恰好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又与居室内环境中的艺术表现相关联;当然也是对应当下的绘画、造型艺术及文学等流派。一旦风格形成就会作为促进文化寓意的能动性, 也造就了风格内外合一。风格同时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涵盖了思想感情、作者修为, 但最突出鲜明的依旧是艺术形式。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流“大统—”的思想理念, 这又在室内陈设中有了具象的表述。笔者认为室内陈设的艺术风格为室内环境中的精神范畴, 需要施以相对应艺术形式外化。在室内环境中对陈设进行设计时, 首先会考虑格调是否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其次在摆设时应注重均衡感、主次之分, 以求空间的韵律感。在符合这两条后, 可以考虑到观赏效果, 及放置的安全性, 从而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我国在室内陈设中特别重视感性, 每一个物件的摆放都围绕一个“理”, 这种文化思想的根深蒂固绵延到现在。这不仅是其具有审美的外化表现, 而这些背后蕴藏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也是观念的外化。正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才对“意”有着执念, 使得“形”代代相传。可见设计美学、形式法则与文化寓意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我国社会不断发展, 各行业不可能是单独发展。以下笔者选择从设计、文化内涵入手来探究我国室内陈设艺术风格[4]。

我国在现今的社会改革发展中不断进步, 经济与物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 对自身周围的环境提出高需求, 也就推进室内陈设艺术风格的演化。因此简单论述, 发展到当下的室内陈设艺术风格基本为:a.古典主义风格——归纳传统装饰形与神, 结合传统美学法则, 将现代材料完美依附在结构之中, 也是反映历史地域文脉的传承和怀旧情结的抒发。如, 中国的传统风格中利用屏风建立独立休息区。b.自然风格——崇尚拥抱自然, 结合当今高技, 让在忙碌生活的人们有身心放松的机会。主张使用天然材料, 释放材质本身纹理, 力求彰显悠闲质朴情调。如, 巧置室内绿化就可以实现自然氛围。c.高技风格——强调设计必须实现信息媒介的设计交流功能, 善用律动法则突出科技成就, 崇尚机械美。如, 铁艺陈设的合理放置。d.装饰艺术风格——源于20年代法国巴黎召开过的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 其室内家最普遍特点为使用人造胶木和不锈钢材质, 以图像研究与古代图腾为设计提供灵感。e.混合风格——近年来室内设计呈现兼容并蓄的发展势态, 杂糅式的室内装饰博物馆化倾向, 努力打造一种兼容艺术空间, 强调文化的整体协调性, 非专注某一文化风格, 由此这种风格受到国际推崇。

形式表现风格, 且形式变化会影响风格的转化。陈设艺术风格是要求与室内设计风格协同, 而室内设计风格其实来源于建筑, 而某种典型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可分割的。风格高于形式, 因为其涵盖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寓意。我国强调意境, 认为其是艺术作品外化后的灵魂所在, 用意境来衡量作品艺术的高低。但是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中, 只有意是万万行不通的, 只有意、形完美融合, 才能真正凸显我国陈设艺术设计与他国的本质区别。眼下我国的室内陈设艺术风格化已深得人心, 我们从繁缛的装修中解脱, 意识到一、两件陈设品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室内效果。用画龙点睛来说不足为过, 但翻阅众多资料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毕竟全球的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波及的学科领域繁多, 现有理论比较薄弱。笔者在文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限于水平和研究时间, 不可能有能更全面的阐述。比如, 探讨我国室内陈设艺术风格中的形式美法则及美学意义的问题。想要彻底解释这些问题的来源难度也就非常大, 在笔者文中的阐述基本不是特别透彻的[5]。社会进步促使人们思维意识的复杂发展, 但是借助了此意识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 通过此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且成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本文所能做就是为今后研究陈设艺术风格, 提供便捷搭建有关研究的理论框架, 理顺线索寻找我国室内陈设设计的未来出路。

摘要:室内设计是一个大的范畴, 其中陈设艺术极具自我表现意识。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欣赏、理解它, 并且用发展的眼光来继承展现它的美, 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设计因素。设计师通常使用现有的表现手法, 让使用者由此体会、感受及善用陈设手法, 但不可能用文字及语言表述明了。风格与形式就是室内设计下陈设艺术的重要概念, 通过外在供需表现形式和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所等定夺的, 陈设艺术所创造的设计美感也是当下研究室内陈设设计的重要手段, 在翻阅众多文献中都有涉及到, 但基本是分开论述。笔者在此文对陈设设计的形式、寓意及风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 为往后研究做足充分论述基础。本文以揭示我国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风格, 从形式美法则及其寓意作为切入点。在表述过程中, 运用横、纵向研究目的在于将室内建筑构建、家具、艺术摆设等相关元素纳入陈设艺术风格的研究之中, 并且从深广度上去研究对整体艺术风格做出规划。同时结合剖析我国室内陈设设计的完美案例, 对我国室内陈设艺术风格多角度分析, 望图构建属于我国室内陈设设计的风格研究的课题框架[1]。

关键词:室内,陈设,风格,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 朱钟炎、王耀仁、王邦雄.室内环境设计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 (美) 萨拉・布利斯, 徐军华译.异域风尚:全球的室内设计新理念[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4篇

文艺复兴时期, 西欧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 这种建筑的风格, 与以前罗马式厚重阴森教堂的风格不同, 利用时代科技的进步把彩色玻璃窗安装在墙面上, 玻璃的透光性极强, 光透过彩色玻璃窗, 形成色彩斑斓的光的自然瑰丽景观, 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莫测不容侵犯的感觉, 反映了浓重的宗教气息和中世纪城市欣欣向荣的物质文化面貌。以这些独特及特有的建筑样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风在影视和动画中的应用

当代主要的哥特文化表现方式——视听

科技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信息的爆炸, 当我们进入后现代主义之后, 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单纯的语言文字带来的视觉感官, 开始寻求更强烈刺激视觉感官的方式, 于是视听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中越来越收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 成为人们的新宠。而在这个艺术风格中的佼佼者就是蒂姆·伯顿曾在迪士尼工作, 喜欢电影特效、特技等, 制造特殊的诙谐讽刺, 热衷描绘错位, 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常以黑色幽默, 独特的视角著称被好莱坞称之为“鬼才”。类似风格导演天野喜孝, 是一个能画能导的一个全才大师, 他笔下的设计:消瘦的脸、尖尖的下巴、一般冷冰冰的味道。颜色方面采用了高饱和度的原色, 在适当的渲染、配色、构图后, 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性格又各异的色彩毫不冲突排斥, 反而显现出一种特别的调和感、饱和、浓艳, 金色和黑色运用形成的暗黄调, 微微透出一种带点邪气的华丽与神秘。以下是哥特风应用在影视和动画中的经典作品分析。

1、《爱丽丝梦游仙境》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人物造型上, 导演用拟人的手法, 给予动物以人的特征, 这样不但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色彩运用方面, 使用不同的色彩去代表一段情节和场景, 利用夸张的色彩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描摹情节, 影响带动观众的情绪。片中将影响情绪的色彩概念倒用, 用鲜艳色彩表达凶恶和丑恶;用单一色彩去表达善良和正义, 取得了较好的讽刺效果。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叙事表达上, 运用不同角度的镜头配合场景特效形成合理的视觉感官差别, 使本片人物造型的特征被最大化的利用, 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观影视觉感受。有时候利用音乐或者运用物体遮挡来处理转场。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处理音乐方面:管弦的主旋律始终贯穿影片, 富有代表的主要章节旋律在重要情节点出现, 起到调动情绪和提请注意的作用。其他时间则作为背景音乐出现, 达到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

2、《僵尸新娘》

影片的两条线索分别为人间与阴间;在人间用单一的蓝灰色冷色调, 毫无生气, 灰暗单调;而阴间用丰富的暖色来变, 色彩明亮有层次不单一, 为影片增加了活跃氛围点, 使影片有对比不单调乏味。而整片中的色彩带入都是有僵尸新娘艾米丽的出现, 穿着白色婚纱, 手捧着花的她给打破的。随后, 在维克多被带入阴间时, 影片的整体色彩也一瞬间被彻底点亮:色彩丰富神秘的绿色酒馆里, 红胡子的将军、带刀的蓝色小矮人、蓝紫色的保罗接二连三的登场;舞台的背景为紫色, 传来讲述艾米丽遭遇的悲惨故事的歌声, 这个场景导演采用了绿色的灯光, 这让平时看起来恐怖的骷髅白骨们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可爱, 不再显得那么阴森和可怕。色彩让阴间世界别具“人情味”。当阴间的骷髅来到人间之后, 无色彩的人间也因为骷髅们的到来而变得五彩缤纷;再由艾米丽对维克多的成全幻化成蓝色的蝴蝶飞出, 而渐渐落幕。全片人间以灰色作为基本色调, 反而让僵尸新娘为人间带来彩色, 引出五颜六色的阴间色彩, 最终以地下阴间的绚丽色彩照亮了地上现实的灰暗, 随着剧情的发展, 色彩也不停地起伏、变换、交融, 真切自然地表达出导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3、《理发师陶德》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 不同场景的交替之间,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无色彩的场景与有色彩的场景之间的切换。而该片就将这种黑白和彩色的对比运用到极致。影片在陶德现在的生活中不停地插入以前的生活的回忆, 现在与过去来回不停地切换。过去的生活是彩色的, 现在的生活都是灰色的, 了无生趣。影片中, 蒂姆波顿善于先用无彩色极力渲染“黎明前的黑暗”, 再用有彩色的转场划破黑暗, 带来光明。黑白与彩色在影片中既有“共时性”的并置, 又有“历时性”的交替, 他们之间频繁的对比, 交错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独特细腻的影片格调。

4、《鸟之歌》

该片是东映推出的一种新影像, 就是有声漫画, 是将各种静态图片 (比如水墨画、插图、水彩、版画、CG图等) 融合到一起, 同时加入音乐和配音所展示的一种特殊动画。片中讲述的也是一个幻象世界, 以对白来推动故事发展。画面色彩是根据片中的七分段故事来定的, 每一段故事有一个单色的主色调, 例如片中所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待到故事讲完之后画面才出现色彩斑斓华丽丽的色彩。画面氛围都是用一个大面积的暗色或者亮色来衬托, 显现出梦幻丰富的色彩。

5、《百年幻影》

该片形式同上, 但是唯一不同的就是画面色彩没有鸟之歌那么丰富多彩, 而是采用唯一的水墨形式, 黑白灰的交织缠绕描绘一个灰色腐烂的世界, 影片中的氛围处理方式, 跟鸟之歌相似, 都是用一个大面积的暗色或者亮色来衬托。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去勾勒外形, 而是很随意洒脱但又不是没有意义的线条。

三、结语

从漫画的线条中寻找到灵感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视觉艺术就是二维动画。线条的移动能够产生各种不同感觉的动感, 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官。在动画诞生后的半个世纪, 黑白线条是二维动画表现的唯一手段。在现在色彩作为动画和电影最重要的一环, 必须非常重视。由于综合上述各影片及相关动画作品的研究分析, 若想传达出希望表达的寓意, 就须按照上述影片的处理方法来叙事

摘要:西里尔布莱克说过:“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 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前景。”哥特艺术具有一种高亢阴冷的独特气质。“恐惧、死亡、性、怪诞、野蛮、黑暗、高耸、阴森、诡异、神秘等这些词汇成为了哥特式风格的代名词。这些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领域。哥特式绘画人物通常脸色苍白带血, 姿势扭曲夸张来更好地营造出诡异、惊悚的气氛。

关键词:哥特艺术,动画,造型特点

参考文献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失衡的表现》——百度文库.

[2] 原因探究:单线平涂作为二维动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张然.

[3] 《当代哥特文化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回杨1004-3926- (2005) 04-0358-03.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5篇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论艺术作品的风格范文第6篇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是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诗风,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李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之浪漫,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他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他的诗歌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他在诗中很少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具体的详尽的记述,他所要书写的不是具体的生活历程,而是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的理想和爱憎。在那些揭露现实的诗中,他也并不对所要揭露和批判的事实作具体的细致的描述,他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也不是在叙述了具体的事实以后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发表议论,他只是把事实概括的描述,而在描述中倾注诗人的强烈的爱憎。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具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许多诗歌抒发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经历的丰富人生,心头汹涌的时代波澜,血管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表现出的豪放飘逸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象出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于此。其实自贺知章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唐天宝元年,三十多岁的李白前去谒见当时已经名重海内的贺知章,拿出自己的作品《乌栖曲》》,贺知章看后赞赏说:这首诗真可以泣鬼神了!李白又拿出《蜀道难》让其指教,贺知章看后称李白为“謫仙人”,于是,李白以诗仙之名登上诗歌的舞台。后来,李白回忆贺写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当然这种定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可是我们读着他留下来的诗歌,循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轨迹,走入李白心灵殿堂的时候,仍可感到诗人的诗篇魅力无穷。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诗句里。如《独坐静亭山》:

“众鸟离飞近,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绝句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不仅诗人看山,山也在看诗人,浑然一体了。诗人把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富有性灵。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韵味无穷。再如《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说春风吹过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让人折柳枝送别,话语极为明白易晓,景物很简单,情思事实上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的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的湖泊,美的传说,空灵明快,跃然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

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生长在蜀地,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历代作品均以山川险阻备言蜀道之难。而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高俊险阻,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览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闷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感慨去日苦多,因饯别友人,他登上高楼,望长风飞燕,俯仰身世,感慨万千,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心情,暗喻自己和朋友们的才学和抱负,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全诗一唱三叹,跳跃起伏,前后照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显示出豪放气质,荡涤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慷慨苍凉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一个崇高的心灵的人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

李白诗歌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是人格气质的直接投射,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

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现实主义诗人杜甫②有精当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以内行对诗的直感,以精警的诗句,对李白诗歌作出了准确而简要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漂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能够超拔流俗。他举重若轻,挥瀚雾散,笔走龙蛇,从而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篇章。“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然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③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以概括李白的诗歌风格。南宋藏书家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飘然有超世之心”的性格与“逸荡隽伟”之诗句,构成了他诗歌飘逸的风格。也就是说,李白诗歌飘逸的风格,不仅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而且是通过语言的外壳表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飘逸的风格,辨识其诗的真伪。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常常不是用抽象的理论概括,而往往是用感人的形象描述。对于李白诗歌风格之研究,历代更多的人,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其诗歌飘逸的情态,有很强的可感性。李阳冰称“其言多似天仙之辞”。④刘全白谓“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⑤从他们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具体描绘中,显示与概括了李白诗歌风格的特征,前人或径直称其诗风格飘逸,或以形象的笔法,状其飘逸之态。由此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特征,但它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飘逸风格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描写了李白这种飘然若仙之状:“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架,想见飘然之状。”李白性格爽朗,胸襟开阔,志气恢宏,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逸闲适与不执着世情的心境。《山中问答》表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安逸心情: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里流露出飘飘出尘之想。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譬如《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道,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写沿途风物,并对行者以安慰,这是送行诗常见的格局,此诗不以构思精巧见称,而以飘逸取胜。妙在将极为艰险之旅程,写得轻松而优美,使行者不但不将蜀道视为畏途,而且如寻幽探胜,以勇往也。友人赴蜀,蜀道之艰难崎岖不可回避。“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如此艰难的情景,写得却十分轻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秦栈”、“蜀城”之风景又如此可爱诱人。《唐宋诗醇》的编者评云:“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此诗虽写旅途之险峻,却能以轻快的笔调出之,气度从容,极尽潇洒飘逸之态。又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此诗写峰峦迭嶂摩天入云的深山老林中独有的恬静幽美的境界,神韵悠然,逸态横生,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足以概括这类诗的艺术特点。李白送人、登览、怀古、访友之作,大都写妙手偶得,毫不费力,却极见艺术功力。

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晴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这首诗写景清新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江上枫叶纷纷落去,溶进了多少诗人的辛酸和感慨。明朝文学家王士桢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李白的五言近体诗,短篇乐府及部分七言绝句,都具有这种艺术特色。

李白飘逸风格的表现,或在情绪上有飘逸出尘之想,或在诗人风度上有飘逸洒脱之态,或在诗的标格上骨秀气清,语言无粘皮带骨之病,无艰深带涩之弊。大体而言,一为俊逸,其诗神韵悠然,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妙。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 特色之二,这类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杨载《诗法家数》云:“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以此形容李白的吟酒诗,也是恰切的。李白的吟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于言情述志,写诗人本人与他人的狂欢痛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有的于诗题著上“酒”或“醉”之类的字,诗里却不著一字,于诗外虚写之,如《铜官山醉后绝句》;有的在诗中以一句或数句加以概述,如《江行寄远》、《饯校书叔云》、《金陵凤凰台置酒》;有的在全篇中铺陈开来,如《襄阳歌》、《将进酒》等,而像《月下独酌》、《待酒不至》等篇,几乎无一句不与酒有关,重重叠叠咏吟酒。

李白的吟酒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抒写平生抱负,讽谕时政世事,倾吐真挚友情,悼念亡友和表现诗人的思想、生活状况等。对李白那些吟酒讽谕时事、倾吐离情别绪、悼念亡友的诗篇,我们还是应加以肯定的。这些诗作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或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友情,同时说明,一个有作为的诗人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对吟酒诗中表现诗人思想和生活状况的部分,我们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鄙弃功名富贵的诗句,我们也应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对我们今天批判金钱万能、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对吟酒诗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的思想内容,我们则应持批判态度。像“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邯郸南亭观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这些诗句,终究不宜传诵。对李白抒发因从政受挫而抑郁不平的吟酒诗,是他在“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写的,宛转表示了对封建统治者、达官贵人们的不满,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于不满的同时也丝毫未减弱他的爱国之情,即使在流放夜郎之后,他还在高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对权贵小人不满之甚,正说明他对国家热爱之深。李白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诗人。

上一篇:立足德育阵地建设范文下一篇:旅游英文常用词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