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范文

2023-09-19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高中已经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这给后续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物理基础,如何开展有效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怎样解决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教学的衔接成为大学物理教学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针对新课改标准下高中物理内容、目标及形式的变化,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措施,以期通过教学方面的改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积极探索物理发展前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物理课程标准;大学物理;教学;衔接

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于2006~2010年相继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这些变化势必对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物理带来一定影响。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在高中课改背景下,如何解决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问题成为当前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与同行进行商榷。

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掌握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为做好大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做好准备。2006~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此次高中物理课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采用模块式设计,共分为12个模块:其中必修l和必修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都为选修模块。这种选修的不确定性,造成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物理基础的非均衡性发展,因此在强调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基础或专业学生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课是一门基础课,它包括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并且还涉及各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在有限的学时里要想完成所涉略的全部大学物理内容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依据不同专业要有所侧重和取舍。

我们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高中选修模块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选修模块的情况和不同院系专业的需求,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按照需求教学,并适当补充高中没有学习而后继课程又需要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打好理论基础。我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针对不同专业院系的要求将大学物理分为两个层次,针对不同专业来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特别针对文科学生开设了《物理与文化》素质课程,有效结合学生基础和起点,努力做到搭台阶,小步走的教学策略,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确实做到了大学物理的教学和专业的有效衔接,起到了培养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作用。

二、针对高中教材新增内容,引入相应演示实验,重在培养科学素养

现代的教育理念均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传统教师讲授向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转化,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教材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针对高中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大学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演示实验作品。

对于那些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物理现象,由于学生头脑中缺少感性认识和体验,仅仅通过教师讲授来传输相关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是困难的,如果在教学中加强相关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创造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认识肤浅走向亲身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验分析等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演示实验已经成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如圆锥爬坡、尖端放电)一定要在课堂上演示,而对那些科技含量较高,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就安排在物理实验的演示室中进行。演示实验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课堂参与热情和活力都有所加强;演示室的现场观摩,更大激发了学生创新热情,引起了学生的更大思考,实验的强化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

三、加强经典与近代的融合,课程内容现代化

从高中物理新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高中物理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了与实际联系比较大的内容,紧密联系现代科技和社会问题。而现行的大学物理教材:在经典物理部分与高中物理内容重复较多,而近代物理内容却偏少,涉及前沿问题的内容也较少,没有体现物理在科技进步、航天技术、军事竞技等各领域中的生命力,课堂枯燥、教学乏味空洞、学生没兴趣、教师失去教学的幸福感。为了加强经典与近代的融合,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整理近代物理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现代物理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内容,编辑整理成教学素材,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实际,进行适当的介绍和讲解,在与经典物理内容相关的近代物理要进行扩展和加深,如以每年公布诺贝尔物理奖为契机,及时将相关内容和材料背景做成PPT,并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补充进来,最快的时间介绍给不同专业的学生。

将近代物理测量分析方法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如激光扫描自动测平、X射线衍射、红外测温、扫描隧道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电泳、差示扫描量热技术、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确定结构、激光俘获、CT、时间分辨光谱等等,结合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将相关仪器和内容与学科进行有效联系整合,让学生看到所学内容与现代技术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深切体会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根基和精髓,让学生感受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影响。

四、拓展知识,注重内容更新,课堂教学应用化

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后续大学物理教学也必须做相应的衔接调整,要注重内容更新,课堂教学应用化。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讲述物理学理论时能够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物理课可以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教学上进行教学内容拓展,强化物理学的科技含量,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如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介绍厄尔尼诺现象;讲方均根速率时介绍同位素的分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讲到致冷机时分析冰箱和空调的原理;讲磁场介绍了电子显微镜中的磁聚焦原理;讲传感器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大型建筑(桥梁、高楼、机场、舰船、飞机等)健康安全方面的智能监测;讲到光栅衍射,可以从光栅衍射拓展到单色仪等。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不但使得教学内容充实饱满,也使得所教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科技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心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能够让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低台阶顺利做好过渡和衔接,使得大学物理学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大学物理相关内容,并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深化改革,还需要我們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马书云.新课程下大中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8.

[2]于军,朱伟玲.论大学物理热学部分与中学物理的有效衔接[J].物理通报,2011(03):11-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潮兴兵,刘坚强,魏健宁.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目的、方法及要求[J].大学物理,2010(2):47-53.

[5]李民生,席红叶.对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6):30-32.

■ 编辑/宋 宇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仿真物理实验室是专门为中学物理教学开发的软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结合新课改理念简单阐述了仿真物理实验室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意义。即运用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仿真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新课改;创新;自主探究

仿真物理实验室是针对中学物理教学而设计的一个实验器具完备的综合性实验室软件,由多个模块组成,分别是主模块、光学模块、电学模块、热学模块和初中模块。它提供了运动对象、小球、弹簧、绳子、连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并集成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搭建实验室,创建各种物理模型,模拟实验全过程。该软件还提供多样的数据输出方式和分析方法,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物理过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开放的物理教学平台和自主探索性学习平台。

下面结合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就仿真物理实验室运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运用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教学中,而且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严谨、认真、耐心的科学态度。

但是在传统中学物理实验室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甚至相反,让学生经常对正确的理论产生过分地怀疑;还有些中学出于安全考虑和为了避免仪器损失而在实验室规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甚至,有的学校教师因为实验室太小,仪器缺乏,上实验课需要的时间太长影响课程进度等原因,不愿意带学生做实验等等。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恰好可以大大改善传统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种种制约。在操作实验之前,学生先在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帮助熟悉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熟练之后再实际操作,既做到真正动手,又避免了仪器的损坏,还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仿真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帮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不受仪器短缺和害怕损坏仪器的影响,以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搭建自己创作的实验模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使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才会创新。正如,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探未发明的新理”和“入未开化的边疆”,指的就是“发现”。

二、运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物理概念、定理和规律的讲解中,经常会采用实验演示法,对一些抽象的,难以观察,和课堂中难以真实再现的实验,比如,说明牛顿第一定律的伽利略理想实验,磁感应线的空间分布,LC回路中自由电子的振荡过程,核爆炸等,教师无法进行实验演示,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的困难,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定理或规律,甚至逐渐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失去兴趣。而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仿真模拟、永久再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微观现象可视化,瞬间现象永久化,可以避免过于空洞的描述,是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这些难以理解和观察的实验现象或概念更清晰、直观、深刻地印入学生的脑海,实现对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有助于发挥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学最优化。

仿真物理实验室不单单是对实验的模拟,也可以用来帮助分析物理规律。例如,平抛运动是垂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从自由落体运动到平抛运动,将一维空间转变为二维空间,对这两种运动进行对比的时候,就可以创建两个小球,设置高度和速度等相关属性,使其从空间中同一位置开始分别做自由落体和平抛运动,然后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提供的一种闪照的数据输出方式,便可清晰地看到两种运动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再如,简谐运动的新课教学中,学生习惯了分析恒力作用下物理的单程运动,对振动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存在思维定势,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辅以仿真模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利用它来方便地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课件,突破技术屏障,使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于中学生自主学习中,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中学生课后通过做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时,会遇到一些情况复杂的物理场景,尤其是对在电场、磁场或者电磁场中运动的粒子的复杂轨迹的分析,可以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对软件自动生成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模型再现习题中的物理情景,加深印象,进一步分析问题,细化知识点。对课本中的实验与探究部分的预习,更是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的印象,便于对物理定理或规律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对物理学科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努力求知,乐于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的心里素质,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也是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

仿真物理实验室作为目前中学物理学科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术软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在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它是一种创设真实情景的工具,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都应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不可盲目地运用,更不可将仿真实验取代传统实验,应该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总之,合理地将仿真物理实验室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使其有效地服务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邵泽义,秦晓文.圆周运动的模拟实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突破学生认知障碍[J].教学仪器与实验(月刊),2003(3):26.

[2] 刘玫.金数龙仿真物理实验室介绍[J].物理教学探讨,2004, 22 (225):44.

[3] 傅梁镇,陈德华.《仿真物理实验室》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2004(12):21.

[4] 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1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1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6]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 1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2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辉(1987.10~),女,籍贯:天津市蓟县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知识讲解,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素养培育。因此,本文围绕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展开探究,阐述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积极性,培育学生良好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模型

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照顾所有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需要合适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特别是在新教材引入研究性学习、探索性活动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抓住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概述

物理中的情境指的是物理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虽有了一定储备量,但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了解甚微,且并不能将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应用场景,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融于情境中,使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物理知识的实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容。物理中的模型是通过将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模型的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轻松。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用,教师可通过营造真实的物理知识应用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后,逐步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构建物理模型。综合而言,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将复杂的知识内容简化,以及促进学生形成物理思维逻辑,深入掌握物理知识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策略

(一)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知识中虽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物理实验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并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共同带领学生展开探索。通过具体完成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记忆更有帮助,同时能够促进高中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基于物理实验,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不仅能够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度的测量”章节知识时,这节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原理。这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教师中的物体展开测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中的模型种类较多,但实际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对象模型,这种模型类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更加注重对主要内容的保留,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展示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其中涵盖磁感线、质点、点电荷、电场线、轻弹簧、完全弹性体、理想气体等。其次,是条件模型,这类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部条件分析,进而构建较为理想的模型状态,其实际过程中涉及面窄,主要是应用于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研究。最后,是过程模型,这类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物理的现象与本质进行研究,即通过体现出的物理现象深入挖掘本质,涵盖了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恒定电流等知识。

(三)借助情境和模型解题

运用情境和模型解决实际物理题目,对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解题均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感受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物理思维逻辑,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

题目:一辆动车R以V1速度向前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看到有另一輛动车X以相对较慢的V2速度向前匀速行驶,于是动车R司机立即开始刹车,动车呈现匀减速状态向前行驶,试问如何能够避免两辆动车碰撞,加速度a应具备或满足何种条件?

分析:将动车X假设为参照物,即R与X做初速是(V1-V2),加速度a呈现匀减速行驶状态。若动车R相对于动车X速度为0,两辆动车将不会发生碰撞。因此,假设动车R的车速减至与X相同,那么R的位移是d。让学生根据题目文字叙述还原出用以形象描述物体运动情景的一种简图(运动示意图),同时在图上标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状态量和位移、时间等过程量,还原题目运动情景。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新型技术理念和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

通过模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题物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发东. 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209.

[2]徐清.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名师在线,2017(01):54-55.

[3]冯楠,王林. 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27-28.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 彭志永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剖析,提出了“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并思考怎样推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新课 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自始自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根说过:“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无怀疑的快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实验。”同样,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验教学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力求通过实验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在“新课改”下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就必须对现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为急务。

二、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落后性和局限性

当今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而中学物理实验室特别是农村中学用的还是八十年代的“小车+木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用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大多数与科技前沿相距太远,受到教材、场地、实验器材以及时间等的限制,实验就只能停留在教材中和实验室里,使学生感觉物理实验毫无趣味可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能动性以及探究性。

2.单一性

我国实验教学的一个怪现象是“录像实验”和“试题实验”。为了应付中考,教师想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绝招:用“录像实验”详细讲解实验要点、步骤,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用“试题实验”讲原理与设计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动脑不动手”。这种浓缩的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应付考试有时还比较管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与其它大量的信息资料表明的是同一个事实: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处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达到“我看了,我记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达到的效果,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该做的实验不做,一带而过给出结论,忽视了课堂的探究过程,学生往往处于“我听了,我忘了”的状态,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些印象,但容易遗忘。

3.包办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基本的实验技能,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动手不动脑”,出现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教材所要得到的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去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体会不到实验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究与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失去了兴趣,出现有些学生相互之间抄袭数据,甚至瞎编造数据,这种实验报告就显得一点儿没有意义,且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培养初衷。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似乎也比较注重探究性实验,然而往往有不少实验的探究只停留在了表面上,要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上的探究,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比如,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七节《磁生电》为例:本节课为典型的探究课,教材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师教学设计时一般安排为随堂实验课。学生按图连接电路,按表格填写实验现象,然后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竟如此轻松!学生感叹,那么简单的结论,法拉第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去探究!为什么学生竟会有如此的想法?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探究的艰辛?原因在哪里?原来是在课堂探究实验中教师给定的预设条件太具体化了:实验器材,线路连接,具体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表格都有了,有时教师从教学时间考虑,甚至连实物图都事先给连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只剩下在表格中填“有电流”或“无电流”,实验中其实就没有了探究的味道。至于本实验的关键与重难点,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归纳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应该说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挺高的,可是不少学生在课前预习过教材,在做实验之前也就早已知道了结论,这样的探究还有多少是真正探究的价值!

三、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促使物理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物理实验的趣味化

物理实验根源于假设加验证的探究性质,这决定它具有极大的动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但是以往物理课程教学因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系统”,使物理实验的“学术化”偏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物理实验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望和动手学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反要求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有教师创新关于“力”的实验:设计了筷子提米、瓶口吞蛋、不沉底的针等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效果也明显。有效地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趣味实验等新的实验形式,使实验系列化、多样化,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

2.物理实验的微型化

微型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具有仪器简单、村料少、省时省力、现象明显等特点。由于微型实验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微型实验的器材来源广泛,取材容易,可达到人手一套器材,从而能实现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和自制教具或学具,既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又增强了自信心;既体验了自主实验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实验的参与意识。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物理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理由创设一些新的物理实验形式,如“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4.物理实验的社会化

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这些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作为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应用的原理。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物理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致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1.改“落后性”为“先进性”

对现有物理仪器设施设备尽快更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实验更加直观、简便、准确,更具有吸引力。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近代物理实验,让实验走在教材的前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

2.改“局限性”为“开放性”

经常开放实验室。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也能达到将实验室“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让学生摆脱课本、实验室、器材的限制,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改“单一性”为“多样性”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力的合成”为“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现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地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讲开关时,教师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常用的开关;讲变压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家用电器中的小型变压器或参观发电厂。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修理实验仪器、开设小型家用电器等课外活动小组,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入生活,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改“包办性”为“独立性”

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严密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实验技能。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尝试课本外的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研究白炽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可以指导学生独立设计电路(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接法,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等),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如电路不通、缺少器材等)和记录、处理数据,最后再与额定值相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学生的独立实验是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1注重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是整个个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物理教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起着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必须考虑周密、符符合规范化要求,处处发挥典范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仪器、药品、装置置必须精心准备,并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故障,考虑好应急急措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找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和减少误误差的方法;认真设计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时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其次在演示实验中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的语言,文文字和图示, 准确的展示实验现象, 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目的明明确,思路清晰。演示时要让学生观察什么现象,注意什么变化,化,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使他们集中思维理解解问题,不致给其他的现象所吸引。如在做口吹硬币跳栏杆(气体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实验的时候,不能只顾实验有趣好玩,玩,要弄清楚是什么力使得硬币跳起来越过栏杆。

另外,实验中教师可借助一些扩展性实验,来促使学生全面面地看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教师师不能贪图省力仅仅演示玻璃管竖直置于水银槽中的情况, 否则则会导致学生误认为大气压只与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和重量有关。关。而应将实验稍作扩展:如让演示玻璃管倾斜放置;不同内径玻璃璃管对比演示;向水银槽中加少量水银;使玻璃管上提下插(管口口不能离开水银面)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托里拆利实验验装置所测出的大气压数值仅仅取决于管内外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度差这个本质特征。

2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操作的实验,也也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 其特点是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从以往的分组实验中来看,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一部分学生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也没有明白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一部分学生偷偷地做着与学习内容无关关联的所谓“实验”,学生高声喧哗,随意走动,课堂秩序混乱,部分分教师缺乏组织,陷入无法管理的困境。因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精心设计实验过程:一方面课前要对实验材料准备充分; 另一方面教师课前要把本节课上的实验自己先做一遍,对各种误差和容易出现的错误产生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实验开始前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清楚本实验的难点、重点、明白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2 重视各种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产生危险的情况要及时指导,严格要求学生按规程操作,要了解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养成科学认真的作风。在实验中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要谨慎对待,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的治疗,坚决杜绝不管不问或救治不力的现象发生。

2.3 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实验中,教师应做好小组的合理分工,谁负责取材料和整理材料,谁负责动手操作,谁负责记录和汇报等都应明确规定。而且这些分工过一段时间应调换,这样就不会导致有些人没事干,有些人霸着干,使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也使每个同学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2.4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

完成实验后,实验器材必须归位,这是很多学生容易忽视的环节,而且通过整理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在每次做实验结束后都应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5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除具备一些基本情况外, 最主要的还应该由实验名称、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老师评价构成。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实验报告, 不但能正确地了解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而且还能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把正确的辅导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中安排了很多小实验及小制作, 并且在作业或练习题中还配有大量的实验型习题。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应用的器材都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但作用很大,除有一定趣味性、实践性外,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延续。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是将学习课本中实验时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设计方案、准备器材、实验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系列实践和操作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生的实验技能大有裨益。例如,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十分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智力。

物理小实验一般都是利用课外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进行,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失败,因此教师在课堂内要对学生生所要做的课外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实实验准备;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观察;三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验记录和分析、写出实验结果。

学校实验室要定期对学生开放, 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拟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自主实验。学校或班级也可以召开“小实验表演”、“小制作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普及实验教学不是一个口号,在当前全省开展的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活动, 为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真正贯彻执行。

摘要: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本文从注重演示实验教学、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三个方面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物理实验教学范文第6篇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结构, 最普遍的相互作用, 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且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也是物理研究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科学。经过长期的发展, 特别是从伽利略的开创性工作, 人们终于树立起正确的观念, 把物理学从一门以纯思辨为主的哲学, 转变到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和理论并重的科学的研究轨道上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医学实践中, 到处都有物理现象。教学中, 面对种种物理现象, 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 每一个物理现象都好像是一个“谜”, 他们总是想揭开这个“谜底”, 探索其中的奥秘。历史上, 一些物理学家正是从物理现象入手, 去研究和探索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本质, 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物理规律的。在物理教学中, 大多物理实验也正是从观察现象出发,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

物理实验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在课堂上, 演示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物理实验, 要把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生动, 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进而使学生认识现象、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毫无疑问, 设计好的物理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传授物理科学知识, 我们既要搞好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教学, 但同时也要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去考虑, 重视其中的思维方法的教学。

总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实验应当起到的重要作用, 就是通过观察来启发思考、掌握知识、促进思维, 又经过思维活动来提高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 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 物理实验的教学实施

通过物理实验, 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直观地、有条理地展示学生面前, 不仅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 学生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对于物理实验, 教师既要重视它的准备工作, 实验步骤和研究实验的方法, 也要周密地考虑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物理实验的教学实施, 应着重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目标要明确

物理实验是用来配合内容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实验 (如作为新课导入的演示实验, 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等) , 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 在“电磁感应”教学中, 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 有直导线切割磁感线;线圈相对磁场运动;条形磁铁相对螺线管运动等。在实验中, 要注意充分地发挥此类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条理性。只有清楚地表现出物理现象, 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特别是演示实验的开展, 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 从表面到本质, 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对于物理实验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 都要有明确的条理性, 要重视实验的程序。实验过程要表现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让学生从中形成较强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进行思考, 通过思考来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

2.2 实验现象要直观

物理实验离不开观察, 而观察是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具有直观性是演示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关于物理实验的直观性, 在设计时应重视如下两点。

首先, 对于演示实验中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明显直观。为了现象直观明显, 选用的器材尺寸要合适, 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足够、刻度线条要清晰, 要使教室里靠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楚。这样做, 虽然实验的精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但可用其感受的效果来补偿。必要时还可借助投影仪等来增强现象的直观性, 提高观察效果。另外, 仪器的摆放位置, 被观察的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 也会影响实验的观察。对于这些问题, 在准备实验时都应充分考虑到。

第二, 器材的选择要简单。特别是用于巩固或建立概念的一些定性的物理实验, 没有必要选择复杂、精密的器材。例如, 在演示“液体表面的收缩趋势”这一现象时, 采用一个自制的金属丝环, 配以洗洁精溶液, 就能把液体表面的收缩趋势直观、明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清晰地揭露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教学中, 还有不少演示实验也是这样, 它并不一定要盲目地去追求精密、复杂、昂贵的实验器材。

2.3 实验要具启发性

物理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物理实验的启发性, 就是能够通过观察启发思考, 使学生通过思考来认识现象、掌握规律,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要使实验具有启发性, 需要以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前提。当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意料时,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才有可能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 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 就可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 (准备一枚硬币和一个纸片) 。第一次, 当同时从静止开始释放硬币和纸片时, 硬币很快落地, 而纸片则在空中缓缓飞舞而下;第二次, 当把纸片搓成小纸团, 再和硬币同时释放时, 小纸团和硬币就几乎是同时落地了。这一简单的实验就可启发学生去思考, 纸片和纸团, 质量并未改变, 为什么前后两次实验的结果不同呢?通过启发思考, 从而提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并纠正了某些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模糊认识。

通过物理实验引发问题, 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 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 还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和思考, 才能领悟道理, 掌握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

2.4 实验中要重视方法教育

实验的探索性, 就是根据某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特点来设计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 认识物理规律, 并掌握其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例1: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对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F=ma) 的实验, 一般需要准备一个小车 (也可用两个小车同时作实验比较) 、一根细线、几个砝码、一个砝码盘、1个节拍器 (或用秒表) , 车放在较为光滑略微倾斜的实验桌面上 (实验前调节桌面倾斜, 使在无拉力作用时, 小车恰能在桌面上作匀整直线运动。即使小车所受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恰好等于斜面对小车的滑动摩擦力) 。实验时, 绳的一端跨过桌边的定滑轮, 下挂砝码盘, 盘里可分别放不同数量的砝码;绳的另一端系于小车, 以拉动小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拉力大小可以认为近似看作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重量) 。

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需说明, 在此类实验中, 由于使用的器材比较简单, 实验的结果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见表1) 。

通过实验,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速度a与外力F的关系 (见表1中的第1、2次实验记录) ;二是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见表1中的第2、3次实验记录) 。

分析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 总结出加速度与外力、加速度与物体自身质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正确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例2:单摆周期实验。

在教学单摆的周期公式时, 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带着问题去思考, 探索单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事先, 可让学生每3~5人结合为一个小组, 每组准备一块手表、一个直尺、一把小锁和1米多长的细线, 并自制单摆。测量时可分别取摆长为00.1m、56.0m、25.0m时, 记录摆动50次所用的时间 (告诉学生摆角要小, 要控制在5o以内) 。实验数据记录于表2中。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 计算出不同摆长1次全振动所用时间 (即周期) , 并从中找出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即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

在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提高了实验能力;通过记录和计算, 提高了计算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 提高了思维能力,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3:泊肃叶定律实验。

在教学泊肃叶定律的过程中, 通过实验, 研究粘滞性液体 (如洗洁精) 在粗细、长短不同的管子中流动, 一是找出流量Q与管子半径r的关系;二是找出流量Q与管子长度L的关系。通过实验分析, 可得出结论:在管子两端压强差∆P一定的条件下, Q与r4成正比;在∆P和r一定的条件下, Q与L成反比。这就是泊肃叶定律。

可对泊肃叶定律作进一步讨论:

(1) 流量Q与管子半径的四次方r4成正比。这说明, 管子的半径的粗细对流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 在压强差、管子长度等相同的情况下, 要使半径为的管子与半径r为的管子有相同的流量, 并联细管的根数需要24, 即16根。

(2) 流量Q与管子的长度L成反比。管子越长, 对液体流动的阻力越大, 流量越小。

(3) 另外, 流量Q还与液体的粘滞系统η成反比。液体的粘滞系数越大, 流量就越小。

在运用泊肃叶定律讨论人体的血液流动时, 应考虑到血液循环系统的复杂性。由于血液是一种复杂的液体, 还由于血管具有弹性, 与刚性的管子不同, 其半径是可变的, 这些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血液循环的流量Q。

上述的探索性实验共同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方法教育。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 在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 要学会并善于从中剖析不同量间的关系, 有时可先保持一个量不变, 来探索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各个击破, 从而得出完整的结论。通过类似的探索性实验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 还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从类似的实验和学习中逐步地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应是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摘要:本文讨论了物理实验的意义, 在物理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包括实验目标要明确, 实验现象要直观, 实验要具启发性, 以及在实验中要重视方法教育等。

上一篇:税收征管现代化范文下一篇:生物科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