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实验范文

2023-09-17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挖掘;调动;激发;再学习过程。

【正文】 我记得是那一学年的上半学期,在给初二年级(2)班代物理课的时候,一次课后,我根据教材和课程进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了两个物理小制作的家庭作业,一个是制作潜望镜,一个是制作针孔相机,两者可选做一个,也可都做。制作材料自己找,要求在一周内完成,没过几天,同学们就陆续送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它们有的外观看起来很美观,有的实验效果不错。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作品。看到同学们制作热情十分高涨,经与班主任协商,决定星期五利用早自习课,组织全班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举行初中物理小制作评比活动。目的是想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之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物理小制作的制作技能。

到了星期五这天,同学们早早就等在了物理实验室门口。进实验室后他们很快就在班干部的指挥下各就各位,并把自己的作品写上标签放在指定位置。我简要说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和评比规则后宣布活动开始。当时活动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都争相拿着自己的作品同别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实验、观察实验效果。最后由我和班干部组成的评审小组根据外观和实验效果对所有作品进行了评比。一些外型美观且实验效果好的作品被评了出来,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品。评上奖的同学非常兴奋。没评上奖的同学通过评比也让他们发现了自己作品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作品选材不合适;有的作品粘连不牢、小平面镜装配角度不合适等问题,使得这些作品实验效果不佳。此次活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本次活动之后,同学们都写了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有的同学说:老师应该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我这次虽然没有做好,但我争取下一次做好。也有的同学说:这次活动得上奖得不上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我以后要经常参加这类活动。同学们的表现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学生们的潜力是很大的,主要看老师善不善于挖掘学生的这些潜力,善不善于调动同学们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有以下感想:

1.在实践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改进课堂教学,通过物理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并且物理小制作活动的制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通过物理小制作评比活动,同学们都感触很深,觉得物理这门课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门课,都表决心要学好这门课。

2.能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作用。

布置给同学们的两个物理小制作项目:潜望镜和针孔相机,所有材料都由学生自己找,并由学生在家或学校验证实验效果,个别学生家长也参与了辅导孩子制作,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大大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能培养学生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

这两个物理小制作在制作时要求一定要选材合适,且要装配角度要合理,粘接部分要求牢固、整个作品要求表面遮光性要强,否则制作出的作品实验效果就会不理想。比如制作潜望镜时,镜筒粘连部分要求严密、牢固,两个小平面镜片在镜筒两个拐弯处要成45度角,角度偏大或偏小观察效果都不会理想。这就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细致、科学、一丝不苟的作风,才能制作出满意的作品。这对培养学生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物理小制作活动,它还是与物理课堂教学直接有关的课外教育活动。

物理小制作活动,它能够与课堂教学相伴而行,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它是落实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通过物理小制作活动,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发现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以便以后改正:

1.学生物理小制作评比活动中,老师指导较少,以至于出现一些较差的作品。

2.学生物理小制作评比活动不应只在班里搞,要扩大范围,最好年级联合甚至全校联合搞。

3.学生物理小制作评比活动的项目和类型需扩大,以增加同学们选择的余地。

4.学生物理小制作活动应该和家庭、社会配合起来,家庭可作为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通过宣传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帮助。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2篇

一、课前小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物理课也不例外, 在物理教学中, 课题的引入就很重要。教师可尝试用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实验引入, 效果较好。我在上《压强》这一节时, 课前就做了一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小实验:老师手拿一个鸡蛋, 问:“同学们, 老师听说你们班有的同学力气特别大, 能不能请这位同学上来用他的手掌将这个鸡蛋捏破呢?”, 问题一抛出, 教室炸开了锅, 那还不简单, 于是就推荐了一位同学上来捏, 只见他的脸涨得通红, 使足了劲都没能将鸡蛋捏破。这时, 老师强调:同学们信不信, 老师只将鸡蛋在桌沿上轻轻一柯, 鸡蛋就会破。这时, 同学们给合生活中的经验, 脸上露出信服的眼神。这时, 老师顺势引导:大力士捏不破鸡蛋, 而只要轻轻一柯, 鸡蛋就会破,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将学的“压强”的知识, 同学们兴趣高涨, 学习的激情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课时小实验, 助推气氛高涨

教育学中提到: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这表明:切忌在教学中唱独角戏, 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至关重要。尤其是农村学生基础差, 教师稍有不慎, 将会使课堂十分沉闷, 特别是在讲概念性的知识时, 学生们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记得我在上《力》这一节时, 讲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知识点时, 发现下面有的同学听得昏昏欲睡, 我临时将手向下一拍, “啪”的一声, 有的同学以为老师在发脾气, 我却笑着说:为什么老师的手感觉疼?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注意力也更集中了。讲“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 学生听后仍然是一片茫然。这时, 我灵机一动, 将窗外斜射进教室的太阳光射向凸透镜, 让学生用书在另一侧移动, 直至看到书上最小最亮的光斑时, 学生才露出信服的眼神:原来凸透镜真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哇。就凭这个小实验, 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有的老师认为, 新授课老师设计几个小实验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么, 其它的课, 比如复习课, 能否做做小实验呢?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如果在复习课中合理地穿插个别小实验, 无论是对知识的巩固还是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 效果都特别的好。普通中学的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很久, 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 从而产生困惑, 感到莫大的压抑, 导致听课无心, 思想开小差, 作业头痛。久而久之, 恶性循环下去, 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 合理地插入一些小实验。例如, 在复习大气压现象时, 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我做了瓶子吞蛋的实验, 在复习“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时, 我做了冷水浇烧瓶水沸腾的实验。学生顿时觉得上物理复习课不再枯燥, 以更高的激情投入到后面的复习中去。

三、补做小实验, 使知识前后呼应

补做小实验, 即为了后面的教学所需而重做的前面的实验。我在讲《平面镜成像》这一节中的成“虚像”这个知识点, 苦口婆心地说:“不能用光屏承接”即是“虚像”, 学生们仍然是“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此时, 我想:在前面光学的第一节《光的传播》中我们提到过“小孔成像”, 学生们忘得都差不多了, 能不能补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呢?我将多媒体教室的窗帘临时一拉, 在一张扑克牌上用牙签打一个小孔, 前面点燃一只蜡烛, 适当调整位置, 便在墙上看到蜡烛的倒立的像, 以墙为屏, 再与平面镜成像作一简单的对比, 事实胜于雄辩, “虚实”便一清二楚了。

四、创做小实验, 变不可能为可能

之所以称为“创”, 是因为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的实验是不可能去做的, 它是理想化的东西。多年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在想:能不能借鉴牛顿的“实验+推理”的方法呢?于是, 在上声学的“真空不能传声”时, 我做了真空罩实验, 当真空罩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时, 听见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 最终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在上光学时,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这个知识点时, 能不能插入真空罩实验呢?我将真空罩抽成真空 (以闹钟的声音判断) , 再用小激光笔射过真空罩, 随着铃声的减少, 射过真空罩的小激光的强弱并没有变化, 那不恰能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了吗?

总之, 物理小实验以“趣味性高, 实用性强, 操作、制作简单”等优点颇受任课教师的青睐。在实际的教学中, 多做物理小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不时插入物理小实验已成为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小实验以其“新颖、独特、灵活”而颇受师生的青睐。本文以实际教学中即兴插入物理小实验的几个片断, 抛砖引玉地点出了设计物理小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3篇

2017-03-15让物理变简单

实验步骤、操作、结论

1力学 基础性 1. 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 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 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液体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 4.算出密度:ρ

5.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形成密度的概念。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6.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同一直线(共线) 4.同一物体(同体)

7.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注意】

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8.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注意】实验中先确定杠杆受的作用力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实验必须尊重实验数据,不得随意篡改实验数据。

2电学 基础性

9.(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 0~3A 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0.5 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将电源、电键、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 量程。 3.闭合电键,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V。

10.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器材】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开关、电池组、导线若干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测定性

11.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电源、电键、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R=U/I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2.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 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器材】电源、小灯泡、电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P=UI

【实验步骤】

1.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2.如图所示连接电路,电键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3.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探究性

13. 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 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5.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1.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 3.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3光学 验证性

14.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 2f 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 f、2f 相比较(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2f 之间(f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 以内(u

2.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u﹤v 成放大的像

1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实验方法归纳

1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2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

U 、电功率PUI 。 Rms、重力Gmg、速度v、杠杆平衡VtF1L1F2L

24.压强:

pF

Spgh

浮力:F浮=液gV排 热量:Q=cm(t2-t1)

等公式。

3转换法的应用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4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5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6类比归纳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4篇

1 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 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 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例: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之后, 要求学生课外做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针孔照相机的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并得出实验结果, 老师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太阳光经过茂密的树林会在地上形成光斑等例子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 以及小孔所成像的特点等。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 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上跟生活经验有矛盾的知识的认识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学生一开始容易接受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这种观点看似跟某些生活经验相符。如:用力推桌子, 桌子才会运动;停止用力, 运动就停止。类似这些例子, 由于学生对力的认识不深, 忽略了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就容易误解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了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使学生对惯性产生感性认识, 可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做的小实验。在讲新课前就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器材, 如:长桌面、小斜面、毛巾、玻璃板、刻度尺等, 进行下面实验:让小球在同样高的斜面上自由下滑, 先后分别通过毛巾、木板、玻璃, 记下球在三个水平表面上通过的距离。如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为:

表面球通过表面的距离阻力

毛巾表面17.5cm最大

木板表面36.8cm较小

玻璃表面66.3cm最小

学生得出的结论:在越光滑的表面上, 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 滑过的距离越大, 就越接近匀速直线运动。假设小球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就不会受到阻力, 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且速度保持不变。从而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个小实验, 再结合老师的分析引导, 就较容易使学生接受: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3 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课外小实验是由老师提出要求,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 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例:在压力和压强这一节课后由于学生对压力和压强概念认识不深, 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为此, 我设计下面小实验要求他们课后完成:在无盖的木盒上糊一张白纸作为支撑物, 将半块砖轻轻地平放在白纸上, 则白纸能支撑住砖;若将砖轻轻地竖放在白纸上, 则白纸破裂, 砖落下。通过此实验, 学生就会对在压力一定时, 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的关系, 加深了理解, 认清了压力和压强两者的区别。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4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 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小实验或观察性实验, 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例:在摩擦力教学后, 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哪些地方应减小摩擦?哪些地方应增大摩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观察、讨论、分析、弄清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特点, 使学生能自行解决自行车因摩擦引起的各种故障。这样, 通过多些课外观察或小实验, 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5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多样等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例:在讲热现象之后, 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纸锅烧水”;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后, 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蜡烛跷跷板”。要求学生自己课后动手试做。并选择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6 可以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课外小实验不受教材的限制, 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来迅速地接受新的信息, 开阔眼界, 活跃思想。例:在讲液化这一节课时, 结合将气体液化可以使体积缩小, 便于储存和运输这内容, 分析我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 用到氧和氢作燃料, 而这些作为燃料的氧和氢都是以液体状态装在火箭里的。这时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参观“航天奇观”时, 注意对这一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这样就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 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以上几点说明课外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重要的, 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中, 一再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而课外小实验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 要尽量提供条件, 让学生在课外多做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全面发展的小实验。给学生提供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由此可见, 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课外小实验由于不在考试范围, 被很多老师所忽略。实际上, 它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小实验,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92.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周围的许多教师中,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残留在部分教师头脑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不能立即消除,仍然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具体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并且有条件做的许多重要实验,因嫌麻烦而被人为取消,或者只在“黑板上做实验”,造成学生“听实验、背实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例如:在进行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的“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猜想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电流和电阻在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表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这里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究出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导线,从材料上看,有的材料是铜,有的材料铝。从粗细上看有的要粗,有的细。从长度上看,有的长有的短,让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上一篇:物理性质下一篇:高一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