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范文

2024-04-25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1篇

初三年级:赵彦刚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谈谈我在新课标阅读后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标和原课标对比,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内容上做了简单的调整,对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更明确,教学者心中有底,对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用。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迎接中考,我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较少,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重于知识的传递,因为知识是不断的更新,而一个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的探索新知,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益一生。能借助于身边的器材自制教具把物理课上得有声有色,何愁学生不喜欢物理,何愁学生的成绩不提高!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学习和创新,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欢乐课堂!

二、我对初中物理改版后新教材的认识:

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新版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由原来的17章变为现在的22章,加大了文字量,增加了可读性,把学生容易掌握的力、声、光放到了初二,比较抽象学生难掌握的电学放到初三去学,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时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又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相对较难的电学也不再是障碍啦,自会知难而上,迎刃而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实用性、可行性更强,能全面的体现三维目标,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有所调整,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实施,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和实施,不断的反思自己,反思教学。

三.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编排上部分内容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

3、 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

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

3、dm

3、cm

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2篇

摘 要:课改的到来,对于高中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近阶段的新课程教学中,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一直在思索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提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做出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开展;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54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中物理科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角度思考,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初入高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从高中物理学科来讲,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很重要。为此,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做好功课,不仅对于高中物理知识了如指掌,对于初中物理也应熟知,这样对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很大帮助。

2.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物理教学,重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但是学生吸收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理解所讲内容,长此以往,容易对物理学失去信心,丧失学习兴趣。为保障学生学习信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进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新课改的精髓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接收。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有效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做好学生表现记录,以积分的形式为学生累计分数,最终体现在期末物理学科分数上。定期公布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优秀的学生作业进行奖励,不仅对优异的学生起到一种肯定的作用,并且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榜样。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高中阶段学习,对于以后的大学、生活都有益处,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若不发展创新,社会就不会前进,人类文明就会停步不前,因此,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古往今来,世界上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为祖国甚至为全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挑选一些资料做成课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历程、业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学习物理学树立目标,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是发明创造的先决条件,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接下来还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开始,通过观察,才能思考、表达。尤其在物理学中,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很多物理现象都是一瞬间,稍纵即逝。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对教师、甚至对教材的质疑、疑问,应认真对待,不能一味打击,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有在疑问中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人皆有之,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4.注重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学习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不仅要注重“教”,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讲解时,通过有目的性的示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从而逐步提高其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积极面对课改

课程改革是教育时代发展的需求,高中物理也不例外,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积极面对课程改革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不能认为课改与自己无关;第二,要从行动上去实现课改的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第三,要从情感上多多付出,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物理教师要用一腔热情去为课堂主体服务。

在之前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受到高考的钳制,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无形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授物理课程和学生学习物理课程都是件苦差事。有了这个思想上的拦路虎,我们还能轻松愉快地去开展物理教学与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争取让每位学生都爱上物理课堂,物理教师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很好地开展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胜朝.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优化高中物理教学[J].学周刊,2014,(02).

[2] 谷喜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如何实现高效教学[J].考试周刊,

2014,(16).

[3] 王洲松.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求知导刊,2015,(15).

[责任编辑 金 东]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3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 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 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变成为“教育家”;学生应由解题的“技术员”转变为问题的“研究员”。只有这样, 才能教出新教材的特色。

2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是新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利用者

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构成物理课程改革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物理课程资源的支撑, 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不能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 不能带来实际的效果。因此, 开发和利用物理课程资源, 为基础教育提供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是实现物理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物理教师来说, 也是应该具有的一种教学的基本能力。

大家知道,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需要每一个物理教师去挖掘, 去创造。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 物理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物理课程资源了,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 在执行物理课程标准中, 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来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物理老师根据实际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 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 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 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 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时间有限, 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物理教研组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 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 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 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 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 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方面, 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 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 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因此,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应是新时期物理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4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楷模。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做到及时充电,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作为物理教师更要加强学习, 适应改革。

5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 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将微观现象宏观地表现出来, 瞬间现象转化为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现象和规律, 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传统教学观念产生冲击, 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将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引入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引入课堂, 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相对呆板的教学方式, 加强了表现效果, 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 给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 其展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多媒体教学毕竟只能起辅助作用, 并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师不能用多媒体动画来代替物理实验, 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实际的教学课型和内容出发, 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 取长补短, 进行恰如其分的整合,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我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从追求教师数量的满足转为追求教师质量的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还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物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对物理教师有以下几点新要求。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师,物理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4篇

一、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一) 共性分析

两类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都是力、运动学、机械能等知识。无论是从高考还是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说, 这些都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材主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高中教学和高中升大学的选拔考试。

(二) 差异性分析

1、三维目标的差异。

旧版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三维目标, 只是提出了观念、态度要改变, 提出了要联系社会经济问题, 这也就是新教材中STS (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由来。

新版教材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有对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的安排, 有对实验技能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考虑,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关注到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意物理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安排, 通过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尝试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特别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提倡科学精神, 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操,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 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2、教材编排结构的差异。

旧版教材共有两类, 分别用于理科生和文科生。共有三册, 分别用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教材的最后是物理学生实验, 有单独的篇幅。只有必修教材, 没有选学的教材, 学生实验也全是必做的。

新版教材是模块化的, 强烈体现了选择性。共有14个模块, 其中2个是校本模块, 一个模块36个课时, 2个学分。必修够6个学分, 才能顺利毕业。物理教材分为必修1、必修2、选修1 (1-1、1-2) 、选修2 (2-1、2-2、2-3) 、选修3 (3-1、3-2、3-3、3-4、3-5) 。学生必须在完成了必修1和必修2之后, 再在选修3中选择4个作为必修。

这就与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 高中时期, 学生能力分化大, 兴趣差异大, 学习内容应因人而异,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形成健全人格。另外, 2个校本模块是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究, 由学校选择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样更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地方差异性,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地理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同样是选修内容却要编成选修1、2、3呢?主要是三套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不同。选修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作用,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 社会的影响。

3、教材内容的差异。

这里主要分析旧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一册与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最大区别是新教材将“力”放在第三章, 并且改名叫“相互作用”。新版教材首先学习运动学的知识。以前力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环节。在初中, 学生已与物理学有了初步的接触, 但还是停留在套公式解题阶段, 对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学生刚升入高中, 科目种类突然增多, 难度明显增加,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段适应期, 这段时期学习能力不高。然而力学作为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一物理的重要内容, 非常重要, 学习难度也很大。力学作为第一章的确不合适。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物理学习也是如此。新教材第一章的大部分内容, 像“速度”、“时间”等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了解。这样,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学习。

通过一年的教学, 我们认为人教版必修模块 (1) 、 (2) 在一些章节的连续性上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或者说值得商榷。

另外新教材从运动学开始, 并引入矢量的概念, 在矢量概念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因为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是多一个方向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应是运算法则不一样问题。因为还没有建立矢量的运算法则, 在处理匀减速运动时, 矢量的符号的含义说不清楚, 只好硬塞给学生。因此, 如果从运动学开始, 最好不涉及符号问题。矢量概念的学习水平最好仅放在了解水平。

对新增内容:把握教材意图, 改变教法, 体现价值一共有7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编者的意图, 并不是增加高中学习内容, 主要是以内容学习为载体, 来体验过程, 领悟方法。上面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教材意图: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 领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观念。

教学流程:课前问题导学——课堂讨论体验——老师点拨提高——强化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 目的不是学习物理知识, 而是把物理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体验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体验物理学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领悟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 得其精髓, 古为今用。

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一步, 课前问题导学。回答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伽利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的精髓是什么?伽利略的成功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二步, 课堂讨论体验。在上述问题的指引下, 进行课堂讨论, 由于已经经过了预习, 讨论很成功, 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层次完全不同, 有的肤浅、有的深刻, 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 共享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伽利略当时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困难时, 让学生自己体验了不同质量的小球在同倾角的斜面运动情况, 并定量测量了时间与位移的关系。

第三步, 点拨提高, 强化研究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 总结出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把假设、实验、逻辑推理相结合, 并指出逻辑外推的推论同样要接受实验的检验。

过程不同, 结果也一定不同。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 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代大师的思维风范, 也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埋下了创新的火种。

(2) 教材意图: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 拓展视野。

教学流程: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类比联想——方法迁移

独立探究——体验方法互动交流——共享成果

精讲成型——注意个体差异性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物理方法或观念:守恒的思想、微分与极限的思想、利用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正交分解的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方法, 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的实验, 经历探究的过程, 强化对方法的理解, 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师要创设类比的情景, 合理设计问题的台阶,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不是学习的包办代替者。

精讲成型:这一步是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重要一步, 要让基础差的同学感觉他们的探究也有收获, 借助他们自己的探究、同学的交流、老师的点拨, 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规律。

总的来说, 旧版教材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1) 重视基础性, 条理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教材讲解的很直接, 条理性很强。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旧版教材一开始就讲解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直接由加速度的公式推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同学知道了公式是如何得到的,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 物理意义是怎样可能就不太清楚。新版教材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前, 先学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 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公式。这就好比是把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再现, 让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但是简单直接的讲解节省时间, 使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 更适合高考。

(2) 学习知识的目标明确。旧版教材的编写思想, 选择的知识内容都是以高考为核心思想的。教材上的每一句话, 每一道题都是围绕高考,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同学们学习知识时目标非常明确, 高考考哪些平时就学哪些, 不考的可以不用掌握, 把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新版教材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

(1) 注意基础性, 兼顾差异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特别栏目提供了选择。“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课外读物”、“推荐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 具有一定差异性。

(2) 选材联系实际, 注重兴趣。注意学习概念、规律中所涉及的实例尽可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如果有好奇心, 他们会试图用他们的知识了解新的思路或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使用思想自发地去理解和观察现象。

(3) 加强了人文内涵。专门设有“STS”栏目,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当代学生的的时代特点与发展需要, 以日常生活、环境与能源、民主决策等内容为“STS”教育的切入点, 题材丰富, 视角新颖, 为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了解社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4) 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 使学生喜欢阅读, 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 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 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

4、学习方式的差异。

旧教材的学习方法比较单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为主, 学生通过上课听讲接受老师的思想, 很少自己动脑。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讲课, 只能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对于物理实验也是按照实验教材上面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来做, 没有太多的创新性。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勇于创新,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旧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1)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材里并没有专门设有“探究”的专栏, 只在探究性强的实验的标题上标出了“探究”二字。这里说的“探究”意义是很广泛的, 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书本上的小实验, 也可以是一些理论知识。凡是对未知的事情经过摸索达到已知都可以叫做“探究”。“探究”只是一种对学习自主的积极地的态度。对于物理实验, 没有指定的教材, 更没有指定的方法。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独自或者小组以“探究”的形式来完成的。

(2) 加强教学的交互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编写新教材的一大任务, 努力是学生从教育的“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脑, 发生疑问、进行思考、相互讨论。

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 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 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 保证双基的落实。学校每周安排4个课时, 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 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 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只有人教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 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手上都有3到5种教辅资料,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教辅资料, 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 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

比如,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教辅资料, 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 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 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我们坚持每周一次周测, 在进行测验时, 把几本教辅资料的练习题进行组合, 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 我们选取了《学海导航》, 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 题量适中, 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 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 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 长此以往,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 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 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 研讨课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功”、“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五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 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 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 课堂教学精彩了, 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轻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 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我们还特别注重收集学生对我们老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实践后思考

(一) 避免僵化的、形式化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流程, 把握课堂科学探究的内涵

1、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

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首先要区分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 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 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 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 这也是相对论起初不被人注意的原因。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所以在探究要素上可以包含科学研究的过程全部要素, 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 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 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 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 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要素的教学。不搞科学探究的八股文。

2、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我们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 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某些内容, 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如利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我认为该实验的意义是, 让同学经过体验形成这样的意识, 在一个新的领域应用原有的规律得到的推论, 一定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只注重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而不进行实验的设计、误差分析等;对斜抛运动的规律, 只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 直接进行理论推证, 不再猜想, 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 科学方法的教育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形成迁移能力

经过学习, 对于科学方法我们有这样的认识:科学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 离开了内容谈方法, 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东西。科学方法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在陌生的情景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完成。

经历某个情景, 感觉到矛盾存在, 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努力解决了矛盾, 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 再次经历某个新的情景、感觉到类似矛盾存在, 回忆经验, 解决了矛盾, 又一次的积累了感性认识, 然后还要经过多次的类似经历, 强化感性认识, 才能完成对一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抽象概括,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新的情景中, 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迁移, 理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强化。这就是实践论与矛盾论的观点。对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极限的思想, 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只要抓住一次一次的机会, 每一次都不急于求成, 让同学能感觉到矛盾存在, 老师要通过类比的方法, 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不断反复, 不断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最终形成类似情景下的自觉迁移,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新课程实施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进度、难度难以与高考节奏合拍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 必修 (1) 必修 (2) 只要72课时, 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 我们实际用了大约80多个课时。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 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 由于进度快, 反复少, 特别是规律应用的课时很少, 学生还是感到物理很难学, 极少数同学严重掉队, 甚至中途已经放弃物理学习。

同时高二内容比原先增加, 还有4个模块, 在高二阶段很难结束新课, 难以与高考时间节奏合拍。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 而课时又太少, 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 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

数量和难度, 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 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 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 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 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 事前都必须想清楚, 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 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 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 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 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 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 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 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 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 如何解决重过程教学与教学评价重知识应用的矛盾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5篇

此次物理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以及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理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逐渐把自己从课堂的主讲者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及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对物理科学兴趣的培养力度,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另外, 教师要及时的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和反思, 逐步优化自己的物理教学方法。

2 转变学生角色

以往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理论的灌输, 以课本为中心, 过度夸大了理论的重要性,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单一, 这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物理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物理学习的主人, 因此, 在课堂教学当中, 应当使学生树立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会自我调控, 通过自主学习, 将科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能较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 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 以帮助学生逐步转变他们的学习角色。

3 转变教学理念

新物理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理念认为:物理课课程是集教师、学生、课本以及实验为一体的综合体, 教师要通过教学来达到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及合作沟通等目的,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可将课堂模式改为教学互动, 让学生事前预习课文, 并在课堂上讲解, 提高他们的自学主动性, 加深他们的理解, 同时还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转变教学模式

在一些中学,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给学生讲一种类型的物理题, 他就只会做这一种类型的题, 对于形式上稍微发生改变的物理题却不知从何入手, 这就是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之处, 部分物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对一些物理概念根本不作解释, 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 结果造成学生基本概念不清, 遇到一些稍复杂的物理公式更是一塌糊涂, 新物理课改的核心就在于对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传统的照本念经式的物理教学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于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 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具体如下。

4.1 转变教学方式,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新物理课改实行以后,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 在传授物理知识时, 始终保持要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给予学生一定的发表个人思想的空间, 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对各个学生的思想予以分析, 对较好的一些思想观点, 要给予表杨, 对予错误的思想观点, 要予以纠正及勉励, 让学生在平等的课堂环境下体会到开动思维的乐趣, 以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另外, 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实际, 最终也应用回归于实际的学科。因此, 物理教师在教育过程, 就要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物理理论都是由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而成熟的物理理论又可以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 要鼓励学生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 逐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生活物品去演示及研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研究能力。

4.2 备好每一节课, 注重教学创新

新物理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实验内容, 比例大幅度增加, 这就决定了以往旧教材的备案及方法均不适于新教材, 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的内容, 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具有教育为终身发展的思路, 从多角度考虑来构思教学内容, 同时,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一些难度大而又无条件做的探究性实验,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 此手段现象直观, 表现生动, 一方面可较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接受,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做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并设置一些良好的问题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讲电这一章时, 就可以给他们演示人体带电后头发竖起的现象, 在具体操作时, 要先准备好泡沫塑料板, 毛皮, 绝缘凳, 铁架台, 金属板, 导线及电羽等物品, 然后用毛皮摩擦塑料板, 并站立在绝缘凳上, 一手持金属板的绝缘柄, 将金属板放置在塑料板上并与铁架台相接触, 之后接触金属, 重复以上行为几次后, 就会使人体的带电量逐渐加大, 最后可看到手中的验电羽张开及人的头发竖起。在学生看到该现象之后, 要先使学生思考此现象的原因, 很多学生可能都会认为此现象只是单纯的电荷转移现象, 其实不然, 此现象是由于与塑料板接触使金属板下表面感应起电, 教师可逐步的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原因方向思考,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曲线运动的内容, 先用小球做曲线运动实验,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并归纳曲线运动的规律。

4.3 改变物理教学成果评价标准

以往的物理教学评价标准, 完全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考试虽然也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但考试成绩的高低, 只能是对物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方面测试, 对于学生掌握的物理技能及实验则毫无评价在内, 这种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 在教学评价制度上必须要有所创新,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 教师应在日常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物理技能应用给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好的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 同时, 也可在考试时加设实验考试内容, 以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4.4 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树立学生的成败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的物理观念, 在进行实验探索时也会经常性的遭遇失败, 此时, 教师就要纠正学生的错误, 并指引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在学生屡遭失败时, 可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讲给学生听, 如爱迪生, 他在经过1600多次试验失败后, 才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5 结语

物理新课程的改革, 对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这种变更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素质, 改善物理教学质量的大胆尝试。因此, 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不断的加强学习, 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行, 高中物理以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已不再适用, 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及工作经验, 详细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变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理念,转变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明.人教版物理新教材的创新之处[J].山东教育科研, 2001.

[2] 谭乙森.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求索[J].物理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5.

上一篇:民俗文化教育下一篇:广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