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1-25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企业控制理论认为,有效监督的根本条件有二:一是监督者能够真正代表出资者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是“积极”的责任人且具备行使监督权力的行为能力;二是监督者能够获得准确和充分的信息。本文以此为依据,结合农村实际,从制度环境、审计主体结构配置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问题

(一)农村治理结构失当,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缺乏优化的制度环境

1.乡镇政府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村民剩余控制权难以真正实现。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是指导、支持和帮助,不得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级管理者则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受“官本位”观念、“人治”意识和自身利益等影响,乡镇政府及工作人员对村级事务的干预普遍存在。比如,一些乡镇党委政府随意干涉村委会选举工作;或违反法定程序撤换任期未满的村委会,侵犯村民的任免权;或以“稳定”、“防止宗族势力”为借口,阻碍村民自治的实施等等。

2.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控制村级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根据代理理论,在村级治理结构中,全体村民与村级管理者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全体村民作为村集体资产和社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是村级事务的委托者,他们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委托给村级管理者,后者在委托授权范围内行使村级管理权力。由于两者存在利益冲突,村级管理者会产生“道德风险”,故需要对其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但是,由于如下原因,目前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非常之低:(1)监督主体与被监督主体权力地位错位。由于“官本位”思想及体制因素,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掌握着大量政治、经济资源的村级管理者不愿意放弃绝对控制权和既得利益。作为被监督者的村级管理者实际上成了农村社区大小事务的最终决定者,权力过于强大;而作为监督主体的全体村民,因其组织松散,文化水平低,监督行为缺乏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有力依托及保护,民主监督一般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作为监督主体的全体村民的权力实际上非常弱小。(2)农村会计信息严重不对称。表现为农村会计信息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明确、村务公开制度不落实等,致使全体村民难以获得实施有效监督所必需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3)民主意识尚未普及,民主监督的配套措施尚未落实,围绕民主监督的一些具体制度不足,如村民民主监督的组织渠道单一,而且很不顺畅等。

3.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村级管理者落实民主制度的动力不足。全体村民在选择了合适的村级管理者后,应给予适当的激励以促使其努力履行职责。但是,由于如下原因,有效的村级管理者激励机制尚未建立:(1)农村工作综合复杂,不规范,地区差异大,农村管理者往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比如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可能没有取得相应的管理业绩等。因此村级管理者的管理业绩难以用单一的经济指标加以衡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治安等社会性的工作,而且其工作努力程度与管理业绩缺乏相关性。(2)被激励者权力来源错位。由于传统的体制背景和赶超型现代化模式的现实需要,乡镇政府往往把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看作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给其下达大量的政务。在现行体制下,村级管理者的政治命运相当程度上掌握在乡镇政府手中,他们难以按照全体村民的意志去处理村务。(3)村级管理者不是国家公务员,其报酬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级管理者不脱产,根据各村经济情况给予适当的补贴。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农村,报酬较低且不能及时发放,村级管理者很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二)财务审计监督主体组织结构与权力结构配置不合理

1.乡镇政府职能部门审计监督权利过大、有效性较低。目前,乡镇政府职能部门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主要力量,有的还同时履行会计职能。由于乡镇政府掌握着组织资源、经费资源和制度资源,对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活动是否积极推行以及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对财务审计监督后果的功利性判断。另外,乡镇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仕途升迁来自于行政系统,他们缺乏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积极的”责任人的动机,当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与村级管理者串通舞弊时,财务审计监督便失去了公允性。

2.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审计监督权力弱小、有效性较低。全体村民是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和农村社区公共资源的提供者,村级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直接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积极的”责任人。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应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主要形式。遗憾的是其审计监督有效性一直较低,主要原因在于:(1)全体村民没有真正掌握剩余控制权,不能有效地控制村级管理者的选聘和辞退。从一般意义讲,剩余索取权是作为委托方的全体村民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村级管理者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而监督的有效性及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监督与剩余控制权应当相互对应。但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全体村民对村级人事管理权和村级财务权的拥有程度较低。(2)由于在权力掌握、组织程度等方面全体村民与村级管理者之间的不对称性,村民行使监督权力没有国家权力机构的依托,村级管理者作为被监督者权力依然过于强大,在缺乏各种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大胆有力的监督往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村民对审计监督的冷漠态度。

3.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短缺。鉴于农村民主制度的不足、村级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乡镇政府某些工作人员与村级管理者的串通舞弊等问题的存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村级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注册会计师在独立性与胜任能力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注册会计师尚未充分涉足农村财务审计监督领域。

(三)农村会计信息系统不完善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从现有农村会计工作的规范来看,首先,1993年实施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农业企业这一会计实体作为规范对象的,其内容庞杂,含农业、工业、商业、建筑、运输、服务业等,主要在原国有农场和少数新创办的非上市农业公司实施,难以成为处理村级会计信息的依据;其次,1996年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用以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但是其对村级会计信息的规范要求仅限于会计记录和简单会计报表的编报。上述两项法规主要不足均在于缺乏相关性信息及强制性披露制度等;再次,新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和企业会计制度则几乎不涉及村级社区的交易和事项。2005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村集体经

济组织会计制度”,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情况在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方面作了修订,但是在强制性披露制度、计量属性选择以及提供更优会计信息与额外会计信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全体村民与村级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所带来的一系列代理问题,使得村级管理者会计舞弊严重。在村级治理结构中,村级管理者比全体村民掌握了更多的有关本村当前状况和未来前景的信息,他们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为其自身谋取利益,也可能从事一些有损于全体村民利益的事情,如操纵会计信息、侵吞村集体资产等。

3.对村级管理者的管理业绩难以客观评价以及激励机制的不足,村级管理者很可能通过粉饰会计信息提高其管理业绩,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增加。

4.对农村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农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全体村民和乡镇政府,全体村民或无法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或因其不能真正行使审计监督权利而缺乏获取会计信息的动力;而乡镇政府则如上述原因不太关心农村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对策

(一)合理安排农村财务审计主体结构

1.乡镇政府的淡出。正如前述理由,作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的乡镇政府应当基本退出村级日常审计监督活动,只有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经济案件时,政府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才可组成联合审计组。

2.民主理财小组的强化。为真正发挥其内审组织的作用:一是全体村民应有权控制村级管理者的任免:二是提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专业技能。

3.注册会计师的主导。因其独立性与胜任能力上的优势,注册会计师理应作为村级审计监督的外部主导,其审计范围是:村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审计;村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审计;村级管理者受托责任审计等。

(二)优化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制度环境

1.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一是切实赋予村民完全的民主权利,使村民真正拥有村级人事管理权和村级财务管理权;二是拓宽农村民主监督的渠道。比如,加强对村务公开制度的指导和监督;规定乡镇政府接待日等等。

2.合理配置权利。一是强化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宗旨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二是实现乡镇政府由领导职能向指导职能的转变,在尊重村民自治权利的基础上,以经济、法律和教育等综合手段指导农村工作;三是国家有关法规应尽快明确乡镇政府指导职责的具体内容,以利于改善乡村关系、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四是规范村级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提高其经营管理活动的透明度,消除村级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建立和完善对村级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给予与之工作难度、努力程度相配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使之有动力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增强村务工作的透明度。

(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作用

1.国家有关部委应尽快出台有关村级财务审计的法规,为注册会计师进入此领域提供法律依据。

2.明确全体村民作为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地位。即若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应由全体村民作为委托人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以确保审计的社会公信力。对涉及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农民利益的经济案件,注册会计师也可接受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如审计局、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审计鉴证。

3.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的风险,委派熟悉农村实际情况、通晓国家农村法规和政策、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工作,以保障审计的有效性。

(四)完善农村会计信息系统

1.增强全体村民等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督的动力和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作为委托方的全体村民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村级管理者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而监督的有效性及效率如何,则要取决于作为委托方的全体村民对剩余控制权即村级人事管理权和村级财务权的拥有程度,审计监督与剩余控制权应当相互对应。因此,切实保障村民合法权利及有效实施,并保证全体村民对村集体剩余的全部索取权利,村民就有动力去获取可靠与相关的会计信息,以评价、监督村级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供给主体。如,有效监督村级管理者的行为,并加大对村级管理者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完善村级管理者激励机制,降低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增强农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等。

3.完善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

(1)农村会计控制主要是规范村级会计基础工作、提高村级会计信息质量及对村级管理者的监督等。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是规范农业活动(指企业对生物资产转化为可售生物资产、农产品或其他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过程的管理)的会计处理、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是有关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些只是农村会计工作的部分内容,许多农村财务问题仍然需要做出有效制度安排,比如应当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完善村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内容,明确应披露哪些村级重大会计事项、披露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以提供充分相关的会计信息。

(2)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改革村级会计信息审计制度,取消有关“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对所辖地区报送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查”之规定,全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或者在乡镇经管站内部专门成立乡镇审计结算中心,以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4.实行村级会计管制的创新。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有选择地推行有关改革措施:如实行会计委派制、村会计集体办公、成立集体资产运营中心、积极推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等,以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部分农业类上市公司存在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从农业类上市公司三种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出发,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农业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动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业;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1.引言

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一直以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蓬勃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近年来,农业市场迅猛发展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是农业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经营对象,但是生物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生产繁殖、生长发育、死亡消失的自然规律的特殊性使得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都留有了巨大的盈余管理空间。过度的盈余管理不加以控制将会演变为恶意的盈余操纵,前有广为人知的绿大地事件,后有近年的獐子岛事件,它们都利用了生物资产减值的特性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案例,从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出发,分析了农业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借此规范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2.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生物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研究。

2.1.1生物资产准则研究。宋钦(2013)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中的计提行为中盈余管理的动机,指出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存货跌价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赖惠明(2015)对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的透明度进行考察,以期望为我国农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与改进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的披露提供实证依据。乔宏等(2015)分析了生物资产确认、计量、信息披露三方面的过度盈余管理手段,并且据此提出针对这三方面完善相关准则的措施。周冬华(2016)等指出现行准则抑制了企业通过非流动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却将盈余管理的对象转移成流动资产减值,所以建议重点监控流动资产的计提。何琛等(2017)建议报告中改进生物资产的披露细则,以降低生物资产盈余管理空间。

2.1.2消耗性生物资产研究。章琳(2015)发现拥有大量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农业企业的利润操纵动机强于普通农业企业,主要是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量不稳定,不稳定因素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现金交易、资产清点难度大以及公允价值难以推广。张心灵等(2020)研究发现,企业计提生物资产减值加重了盈余管理程度,特别是加重企业向下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企业更偏爱使用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通过计提生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更强烈。

2.1.3规范盈余管理行为策略研究。王婷等(2009)研究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对盈余管理方式的偏好,提出促进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相关建议。张华(2009)指出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随意性大,分类信息的列示较少,方式单一,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改进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吴君民等(2020)发现沪市与深市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存在差别,对其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2国外研究现状

2.2.1生物资产的研究。Bohu?ová H, Svoboda P.(2014)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框架,针对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的性质及计量方法设计了具体的记录程序。生物资产的性质作为区分消耗性资产、无记名资产和生产周期长的消耗性资产的标准。这与我国2006年发布的CAS5有一定的趋同性。Dékán IOMT,Kiss ?. (2015)通过研究IAS41准则从而对各种农业活动的生物资产计量做出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Gon?alves R, Lopes P, Craig R.(2017)研究发现,已确认的生物资产在公允价值上具有价值相关性,且在披露水平较高的公司中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同样的结果在对持有者生物资产进行分析时得到,但当它应用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时,结果表明投资者并不重视披露水平较高的公司的已确认生物资产。这说明了在生物资产减值披露方面对生物资产的类别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生物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42号标准,消除了自动摊销商誉的做法。Jordan(2004)指出在某一年盈利较低的公司可能會采取自由裁量减记,以进一步降低本期的收益,这是一种实际的盈利管理方法。Vinten(2005)研究得出,允许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后,小公司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而且比大公司更有可能提取大额减值准备。Jahmani(2010)指出公司使用第142号标准是为了管理收益的波动性。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进行了较为广泛的阐述和论证,然而已有研究虽然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生物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但仅选择了某一或某些视角展开论述,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

我国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CAS5)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模式为主、公允价值模式为辅的计量方式。国内学者侧重于探究企业利用生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针对性解决措施,因而忽略了对在不同视角下企业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的动机的详细阐述与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国际会计准则IAS41对生物资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且国外学者则侧重于生物资产披露情况,未曾对生物资产披露不足已产生的后果进行后续解释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通过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体表现,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利用生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丰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

3.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关系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是否会被暂停上市,还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因为外部投资者是不会对经营状况不好的公司增加投资的。为了粉饰经营业绩、上市公司通常会采取多种手段、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3.1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巨额冲销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而不是非经常性的损失。为了保持企业良好的经营形象,上市公司并不希望出现持续亏损的情况。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仍然会出现亏损的状况。为了粉饰经营业绩,上市公司通常在第一年亏损时转回以前年度的减值准备,扭转亏损。但是当转回的减值准备无法扭转亏损局面时候,上市公司可能会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夸大亏损,这会留给了企业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缓解了企业以后年度的压力,为以后年度转回利润留下操纵空间。

2009年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大地)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动因在苗木死亡,因而该公司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间绿大地对其业绩报告进行高达五次修改,

2009年10月30日,公司发布2009年三季报称,预计2009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50%。2010年1月30日,公司将2009年净利润增幅修正为较上年下降30%以内。而公司2010年2月27日第三次发布2009年度业绩快报时,净利润又变为6212万元。2010年4月28日绿大地又将净利润修正为-12796万元。2010年4月30日,公司最终发布2009年年度报告,披露公司2009年净利润为-15123万元。变了五次以后,绿大地2009年的净利润从最初的盈利1.04亿元变为最终的亏损1.5亿元。从预报盈利到巨额亏损,引起了市场的质疑,经调查发现其资产减值的计提全部计入了营业外支出非经常损益项目,并且绿大地对资产减值计提时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存在巨额冲销的可能性。

3.2大量转回或少计提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会定期对公司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有恢复减值迹象的资产予以转回减值准备。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是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的要求,体现出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向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维护投资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愿。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会大量转回或者少计提减值准备粉饰业绩,操纵利润,营造虚增利润的假象。这直接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了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

2014年和2015年,獐子岛连续两年都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已经面临退市风险,2016年资产减值损失大量减少,扭亏为盈避免PT。獐子岛公司2017年处于亏损,2018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实现盈利。具体见下图

4.农业类上市公司利用生物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过度的盈余管理将会导致会计报表列报信息失真,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秩序的稳定。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利用生物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动因,对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提供依据和帮助。

4.1外部动因

4.1.1生物资产准则不够完善

CAS5规定生物资产可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动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允许转回,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在影响因素消失以后允许转回。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存在生长周期长、盘点困难以及易受自然风险影响等特点,难以准确判断减值金额,在计提减值过程中容易受到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影响,很可能出现高估或低估其减值准备的情况,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都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4.1.2盈余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优惠政策倾向明显。为了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农业类上市公司享受了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特别是在税负这一方面,农产品的税负相对其他产品而言本来就相对较低,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影响下,有些甚至直接免税。非税收优惠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几百万就需要缴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税金。因而其它上市公司利潤造假之前通常要考虑税负问题,而农业类上市公司无论是流转税还是所得税通常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企业的盈余管理成本。

4.1.3外部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会追求刑事责任,由此可看出,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般只是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遏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特别是对于市值达几十亿的大型上市公司而言处罚程度过轻。

4.2内部动因:

4.2.1吸收外部投资

相比短期盈利情况,外部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盈利情况。换而言之,当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净利润如果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就可以向投资者传递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信息。因而,为了吸收更多的外部投资,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加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其利润呈现平稳上升状态。

4.2.2避免ST或退市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就会被ST,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将会被暂停上市。企业为了维护其付出巨大成本获得的上市资格会通过各种手段满足保牌条件,大量转回或者少计提减值准备将会虚增公司的利润,避免被退市。

4.2.3配股动机

配股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迅速注入大量资金。根据《公司法》规定,配股条件之一就是配股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要达到10%以上。但是出于多种原因,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做到连续三年都做到如此。为了吸收投资促进公司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以达到配股目的。

4.2.4高管职业发展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面临升职或者无法连任时,可能会为了达到提高其在股东与董事会中的认可度,从而利用盈余管理使其在职期间业绩能力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当新任高管人员到位时,可能会虚减第一年的利润再在未来年度通过盈余管理实现利润的增加以彰显其工作能力。

4.2.5避税动机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增值税的税负都相对较低。因而农业上市公司的税负都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资本的逐利性,农业类上市公司避税动机会比其它类型的上市公司更加强烈。过度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是农业类上市公司实现其避税目的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5.农业类上市公司利用生物资产减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对应措施

过度盈余管理不仅会损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损害相关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相关准则的建议,以减少生物资产盈余管理空间,提高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5.1完善会计准则

根据CAS5关于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可以在影响因素消失后恢复,并包括在当前损益中。扇贝和海鲜等消耗性生物资产,从播种到收获往往长达数年,如果使用成本模式计量将会给企业留下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自身具有的特质,为了减少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笔者建议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做出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的修订。

5.2发展资产评估行业

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并不完善,限制了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同时由于农业上市公司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无法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市场,资产评估更难以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资产评估行业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资本市场发展。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需加大对我国资产评估人员的技能考察与监督,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做到对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准确、合理的评估。

5.3修改现有资本市场的相关规定

现在,我国证监会的IPO指标、追加发行、ST、上市废止,往往非常简单,例如连续3年的利润,近年3年中6%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等。特别是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证券管理部门会决定停止其股票上市。此时,一些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操作动机将更加激烈,以免被证监会摘牌。为了防止上市公司片面追求IPO指标,进行追加发行和解除上市,利用收益操作扭曲会计信息,我国应当使IPO、追加发行、ST、上市废止等规制标准更加合理,不再单纯以净利润为标准,而是建立全面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5.4鼓励建立吹哨人制度

企业内部监督不能完全解决盈余管理问题,还需要建立“吹哨人”制度。 通过外部监督,可以使农业类企业的行为更加标准化,避免滥用盈余管理。 要发挥监督作用,可以增加处罚力度,發布处罚信息,对企业形成一定的震慑效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公众监督渠道将被解除屏蔽,开通在线投诉监督及报告平台,建立健全的联动机制。

5.5改进税收政策

为了降低企业税负、提高利润,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避税。特别是对于农业企业而言,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农业企业享受了许多税收优惠,大大降低了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因此需对农业上市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改进,增加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限制条件。

6.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发生多起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不可否认,农业类上市公司因为其经营对象特性、生物资产准则、政府的有关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留下了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而农业类上市公司可能出于多方面的动因进行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仅给利益相关者和农业资本市场带来了伤害,长期下去也会对企业自身不利。笔者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发现,相关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仍然可以从完善相关准则出发,缩小生物资产盈余管理的空间,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促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心灵,赵浏寰,范文娟.生物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J].财会通讯,2020,(17):79-84.

[2]王一涵,周咏梅.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9,(26):74-77.

[3]朱叶菁.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20.

[4]李灿,尹战洪.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21,(11):92-99.

[5]何琛,段萍华.盈余管理空间与生物资产准则的改进[J].财会通讯,2017,(28):25-28+4.

作者简介:

孙若兰(200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会计学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C133。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以搭建蔬菜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大数据平台为目标,详细分析了蔬菜产业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数据采集需求,提出平台架构由表现层、服务层和持久层组成,设计了基于智能化数据接口和第三方监管的蔬菜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的多终端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为监控广西蔬菜产业全流程信息、促进大数据落地应用和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精准管理;质量溯源;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框架设计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verall Framework Design of Vegetable Precise Management and Safety Monitoring Big Data Platform

ZENG Zhi-kang,WEI Jian,LI Minet al

(1.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7;2.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7)

Key words Precise management;Quality traceability;Industrial big data;Information platform;Framework design

當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与各个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并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又一次重要的技术变革[1],农业大数据也应运而生,并不断运用到农业全产业链中。大数据的“5V”特点[1]决定了需要通过搭建相应的系统平台来实现其分析应用价值,系统平台一般由基础设备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组成[2-5],主要通过数据标准化、交叉验证等处理,供用户进行深度定制、可视化应用和个性化定制等操作[6]。现有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注重的是“大”和“全”,而非“专”,“专”即从农业某一行业或单品种的角度来设计和应用大数据平台。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单品种间对大数据应用需求不同,某一行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需求又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单品种大数据是农业大数据落地应用的关键[7]。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秋冬菜蔬菜基地和“南菜北运”基地,2018年广西蔬菜(含菜瓜)种植面积达到143.97 hm2,居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首,总产量(含菌类)3 432.16万t[6]。广西蔬菜生产主要由外向型蔬菜、城郊型蔬菜和其他分散栽培的蔬菜组成[8],仅贺州市2018年销往粤港澳地区的蔬菜就达到125万t[9]。广西对蔬菜质量安全一直保持高度重视,但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仍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药使用和管理存在缺陷、蔬菜质量检测力度不够、蔬菜产品质量监控不足、蔬菜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影响到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的餐桌安全,迫切需要改变蔬菜生产机制,坚持源头控制,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大数据是蔬菜产业克服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10]。鉴于此,笔者以广西外向型蔬菜产业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需求为导向,从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4大环节为切入点探讨蔬菜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设计,为监控广西外向型蔬菜产业全流程信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1 平台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平台的数据来源与功能分布在蔬菜产业的各个环节,其中生产记录、操作数据、环境数据、交易记录等数据,是平台的基础核心数据。需要对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所产生的数据中关注度高、影响力强的重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形成对蔬菜产业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分析报告。

1.1 生产环节需求

平台在生产环节中的数据采集对象包括农资信息、种植信息、农事信息、管理信息和生产环境信息,涉及蔬菜种植过程中土地利用、农资使用、种植过程技术需求、劳动力需求与一些特殊工作的外包需求等情况,数据来源以自然数据、农资数据与生产记录为主,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数据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土地数据。采集土地使用情况、土地租赁需求、租赁与出让价格、土壤监测数据等信息,对数据进行同时期对比分析。

②农资数据。采集农资产品信息、农资交易信息、农资企业信息,对数据进行热度与市场走势分析。

③生产数据。采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信息、生产操作记录、农资使用记录,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④技术数据。采集新品种和优势品种需求、栽培技术需求、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对数据进行热度与趋势分析。

⑤劳动力数据。采集基地建设与生产过程中,长期与短期的用工需求以及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数据,对劳动力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与劳动力走向分析。

⑥外包數据。采集基建、生产、植保、加工、销售和其他外包需求信息,对外包需求进行热点分析。

1.2 加工环节需求

加工环节中,平台数据采集主要来源于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数据、加工操作记录与服务需求供给信息。具体包括以下数据:

①厂房数据。采集厂房环境数据、厂房场地租赁需求信息、厂房基建维护需求信息,可对数据进行市场走势分析。

②生产设备设施数据。生产设备设施需求数据、供应商分析与评价数据、设备使用与维护数据。

③加工数据。采集加工环境数据、加工过程操作记录信息、加工品研制需求信息、加工品包装设计需求信息。

④货源数据。采集基地直供、蔬菜企业专供、合作社推荐的蔬菜信息。

⑤劳动力数据。采集加工企业与工厂的长期与临时用工需求信息。

⑥外包数据。采集合作加工需求、委托加工需求、定向服务需求信息。

1.3 流通环节需求

流通环节中,以仓库储存、物流、交易数据为主,面向仓储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企业、零售餐饮企业进行数据采集。包括以下几类数据:

①仓储数据。采集仓库与冷库环境数据、仓储租赁需求信息,可对仓储环境数据进行平均分析。

②物流数据。采集物流公司数据、运输车数据、运输过程记录数据,可对运输时间与运输质量进行平均分析。

③批发数据。采集批发需求数据、批发价格数据,可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1.4 消费环节需求

消费环节中,平台以采集销售信息、提供蔬菜溯源信息、蔬菜产品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为主。

销售信息采集方面,平台对蔬菜产品的销售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反馈意见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产品的销售趋势与品质趋势。

蔬菜溯源信息方面,提供接入平台的蔬菜产品溯源查询服务与集成其他溯源系统数据的查询服务。

产品信息服务方面,平台提供蔬菜品种、种植技术、市场行情、科普知识、饮食健康等相关信息,为电商平台各类销售渠道提供蔬菜产品详细信息。

数据分析方面,对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与产品做热度分析,并结合分析结论发布消费者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相关信息与优质蔬菜产品信息。

2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2.1 平台设计原则

根据平台需求分析,平台设计遵循如下原则:

(1)先进性原则。平台设计实现蔬菜的大数据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最重要就是实现数据的存储与交互。平台实现与农业高新技术结合,包括实现蔬菜生产基地数据、蔬菜加工流通数据、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与气象传感器等物联网信息化设备的数据交互。平台设计充分满足需求分析内容,并具备良好的前瞻性,满足相关设备更新换代产生的系统更新需求,使平台在长期使用过程不需进行频繁扩展。

(2)安全性原则。作为蔬菜产品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平台,对用户以及相关接入设备需要严格控制,平台应采用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完全具备对重要数据、平台关键模块进行备份,遵循单一的职责原则,即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使平台拥有较强的容错力,确保平台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3)开放性原则。平台接入的外部设备较多,涉及农业气象、物联网信息化、卫星导航等相关领域设备,平台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平台延展性,在相关接入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时,方便系统进行延展开发、二次升级。平台对相关接入设备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依赖于某一特定型号设备,具备标准数据接口,能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4)实用性原则。平台设计需考虑系统使用的用户性质,在确保功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还应具有连接稳定、数据完整、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特性;使得用户业务操作上能够高效完成任务,摆脱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

(5)可扩展性原则。平台设计应有较好的外部接口,满足与各类外部设备数据的接入接出需求,如GIS电子地图、视频监控、RFID射频技术、BDS卫星定位等外部设备系统。

2.2 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将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到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测管理,将生产过程涉及的所有信息进行存储管理,为蔬菜的质量安全溯源信息查询提供数据支撑。平台接入的外部系统较多,数据传输量庞大、数据类型较为复杂,运用动态控件加载、分布存储,并以此基于SOA架构开发分布式平台。平台架构如图5所示。

表现层整体应用功能将通过门户方式进行展现,只需要处理和页面的交互,业务逻辑都是调用服务层的服务来实现。架构设计外网和内网门户,平台用户可通过登录相关系统开展应用和浏览查询信息资源。支持Web浏览器、移动终端(手机、智能终端等)等多通道的访问,蔬菜基地生产用户可以对蔬菜种植过程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管理,消费者可以使用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对蔬菜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溯源查询。

服务层包含了业务逻辑,负责对外提供服务。通过集群实现高可用机制,服务层的服务被表现层通过分布式架构调用。通常包括事务脚本、表模块、活动记录、领域模型等业务逻辑来实现数据交互。

持久层即数据库存储操作的数据层。平台集成了较多系统应用,各数据源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且各数据源存在异构性。分散在不同服务器中的数据源造成复杂、多样的访问难题,导致服务响应缓慢。平台通过数据库中间件法执行中间件分库分表算法,将数据操作发送到相应数据库节点,由对应的数据库服务器负责解析和获取数据,并通过中间件返回结果。

2.3 平台总体设计

根据平台需求分析,结合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开发广西蔬菜精准管理监控大数据与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平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蔬菜生产流通全程安全溯源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①农业投入品网络监管系统,实现农业投入品各类信息的可追溯化;②蔬菜生产全程智能管理系统,利用蔬菜生产的实时数据,结合专家知识库,实现生产全程智能化管理;③蔬菜加工流通智能管理系统,使用数据智能采集技术,如RFID、BDS等技术对蔬菜加工流通全程进行跟踪管理;④多终端的溯源查询系统,提供各类智能终端的溯源信息查询。二是蔬菜产品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大数据平台。集成蔬菜产销全程各类管理子系统,全方位监控蔬菜全流程安全信息,并提供数据的开放监管。平台总体框架设计如图6所示。

2.4 平台功能实现

根据平台设计功能,平台主要实现蔬菜生产管理与全产业链溯源服务。生产管理包含产前的农业投入品、生长过程中的农事和管理、产后的加工流通等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溯源服务主要利用二维码作为产品的身份ID进行蔬菜质量安全信息溯源,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的综合展示。平台展示界面如图7所示。

(1)数据采集。

平台的数据采集根据蔬菜不同生产环节的操作需求,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与手工采集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可以使用传感器与自动化设备采集数据的环节,使用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采集方式来替代手工采集带来的大量繁杂操作,但在不可进行自动化操作的环节,仍然保留手工采集数据的功能,以填补自动化与半自动采集方式的功能盲区。具体各类数据采集方式如下:

市场需求类信息:包括农资需求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土地需求信息、厂房需求信息、用工需求信息等需求或新闻类信息,此类信息可以通过运维人员进行统一采集后进行发布或导入,也可以由平台用户通过平台信息发布功能,在平台中发布企业或个人的需求信息。

作业数据:生产过程信息的采集利用传感器、RFID标签或二维码标签等方式,通过全自动或半自动的数据采集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在蔬菜生产全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平台配套的APP,对带有标记的RFID标签或二维码标签进行扫描,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记录相应的作业记录。在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可以通过使用生产设备上的传感器与识别器对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操作记录进行自动化记录。

环境数据: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可使用各类环境感知传感器進行实时监测。例如在种植环节,可针对土壤和气象数据进行持续监测;在加工、仓储、流通环节,可对厂房、仓库、物流等蔬菜的存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2)数据处理。

数据转换:平台的数据转换通常出现在硬件与平台的通信环境中,在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涉及传感器、生产设备与平台之间进行数据的相互通信。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以及设备控制器执行指令时,由于其硬件组成原理,通常采用模拟信号进行数据的回传与指令的下达,因此会对信号与数据进行大量繁杂的A/D与D/A转换处理。

数据清洗:在传感器回传的数据中,会存在一部分无效或异常数据,当这部分数据进入数据分析过程时,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会将数据转入数据清洗模块中,将无效和异常的数据进行剔除。分析时所用数据均是二次处理的数据,无效或异常数据将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存储。由于无效和异常的数据也有可能反映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是否进行数据清洗。

数据存储:数据的存储方式采用分库存储,不同的业务功能使用各自独立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通过数据的管理单元进行数据的关联与读取。同时,由于传感器回传数据量级较大,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快速读写,平台针对回传数据采用数据库表分区、数据分库等手段,基于数据库二维数据存储逻辑,根据水平或垂直拆分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多元化的拆分存储。

(3)数据分析。

热点分析:平台针对企业和各类需求方关注的土地租赁、厂房租赁、劳动力供求、农资供求、电商销售、物流记录、病虫害信息、农残检测信息等数据,以及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出现的热门数据进行热点分析,根据发生热点的地域、产业、受众群体、产品等分类进行热点与冷点分析,为需求方提供对应的分析结果。

趋势分析:对市场需求信息、销售流通记录、生产环节记录、环境监测记录等具有时间连续性或空间连续性的数据,平台可进行数据的趋势分析,通过相关的关键指标,反映出市场需求、生产能力、气候气象对蔬菜市场的影响。

对比分析:平台以同期对比分析法为基础,采用同比结构组成、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速度等指标对蔬菜市场的供需、生产、物流、销售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可综合体现蔬菜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

(4)數据可视化。

针对具有区域性的数据,结合电子地图进行区域化的数据展示。可对热点分析的数据使用电子地图的热力图展示;对销售记录采用电子地图的散点图展示;对流通记录采用的电子地图的流向图或航线图展示;对具有详细统计的数据内容采用条形图与电子地图进行综合展示。

针对具有趋势性与对比性的数据,平台采用折线图、曲线图进行展示。例如,每月蔬菜仓管数据统计出的出库与入库数据可采用不同颜色的折线代表年份,以数量为Y轴,月份为X轴,使用折线图对蔬菜仓管数据进行展示。

针对具有分类与构成性的数据,采用折线面积图、曲线面积图、饼图、扇形图、旭日图进行展示。例如,每个月生产的蔬菜品种可以按年份筛选,用多个不同颜色的折线面积表示蔬菜品种分类,以数量为Y轴,月份为X轴,使用折线面积图进行蔬菜品种每月组成结构数据的展示。

3 结论

蔬菜质量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重点事件[11],建设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12],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蔬菜产业全要素关联分析[13],是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该研究针对外向型蔬菜的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需求,从“蔬菜生产投入品-播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出发,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安全信息记录跟踪,通过构建基于智能化数据接口和第三方监管的蔬菜产品精准管理与安全监控的多终端大数据平台,实现蔬菜产品生产全周期智能化管理和溯源。平台实现多终端多用户的接入,可由第三方进行监管。通过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全程智能管理、加工流通智能管理,实现蔬菜产品全流程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监管,并预留数据自动上传接口,自动采集上传属性不可修改的农资数据、环境数据、检测数据。避开人为干扰属性,避免蔬菜生产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销售需求对数据进行改动甚至造假,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蔬菜大数据服务将更加深入[12]。

参考文献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 秦小立,叶露,李玉萍,等.热带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设计[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1):130-136.

[3] 李瑾,顾戈琦.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0):1947-1952.

[4] 陶忠良,管孝锋,刘彦妮.基于精细农业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8(16):145-147.

[5] 周湘超,陈义明,朱幸辉.1种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架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41-245.

[6]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7] 杨绍功.王叁寿:单品种大数据是农业大数据的关键[EB/OL].(2018-11-20)[2020-10-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4111.

[8] 康德贤,蒋雅琴,甘桂云,等.广西城郊型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长江蔬菜,2018(9):4-7.

[9] 卢佳.125万吨蔬菜销往粤港澳地区[N/OL].广西日报,2018-12-26[2020-10-20].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81226/newgx5c22b822-17919853.shtml.

[10] 王晓东,于峰.基于大数据的蔬菜产业数据化研究[J].蔬菜,2018(5):27-31.

[11] 於文刚.基于RFID的蔬菜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6,6(4):48-50.

[12] 张开智,柳平增,姜红花,等.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7):162-165.

[13] 孙想,吴华瑞,朱华吉,等.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20(20):154-162.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困境,这对于该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制约。基于此,论文重点分析了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发展对策等相关内容,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农业企业;管理;困境;发展对策

1 引言

当前,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在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就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管理进行对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但是因为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問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大困境。

2 农业企业管理的主要困境

2.1 农业企业的技术相对滞后

从实践情况来看,针对相关农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农业企业并没有高度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优化,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特别是某些中小型的农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应有的力度,并没有充分实现创新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而这对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造成极大的限制。除此之外,尽管也有某些农业企业将相应的创新技术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作为核心的内容来主抓,但是相对来讲这些企业都是比较大型的农业企业,而且很多企业都是和国外的相关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所涉及的范围存在很大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行。而这样的情况也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力度不足,缺乏基础的创新战略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培育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激励等。

2.2 农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存在很大的限制性

通过实践调研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少,缺乏应有的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各个省市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分布最为广泛的往往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缺乏综合实力的小型农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效益,这对于我国农业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会造成很大限制。因为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所以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等相关方面就明显减弱,无法真正意义上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业产业市场中,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无法体现出相对应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的优势和价值。

2.3 农业企业缺乏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于相关农业企业进行调查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农业企业都缺乏应有的人才支撑,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高精尖的农业管理人才更是稀缺,而人才欠缺这类十分严重的短板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面临极大的困境,無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具备发展和创新的动力。除此之外,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到,很多农业企业往往不具备应有的人才吸引力,不能真正意义上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对于相关人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福利待遇等也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

2.4 农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过市场调研和实践考察能够看出,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方面也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应有的创新性和高效性,相关制度内容往往缺乏切实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各类工作无法在制度的指引下平稳有序地推进,更不能呈现出良好的创新效果。在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落实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等相关方面,往往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化的模式上,并没有构建系统完善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只是根据经验进行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对于发展环境缺乏应有、及时和有效的反应,不能适应当前变动的环境要求,在制度指引和战略规划方面也不够及时有效。

2.5 农业企业的资金不足

当前,在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等相关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针对基层的农业企业来讲,资金来源存在重大障碍,应有的融资渠道不畅。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特别是小型的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都是依靠个人积累,也有一部分农业企业的资金依靠亲朋好友筹借,有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是来源于民间借贷或者农村信用社贷款,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农业企业少之又少。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周期不足,由此导致很多的农业企业资金流转都存在巨大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对于各类农业企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限制,使其经营发展遭遇极大的资金困境,而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3 农业企业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着重做好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必要的保障,而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企业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要想确保农业企业技术实现创新,农业企业必须针对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进行更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并且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规划中将其有效纳入并形成战略地位,以此在全过程中有效融入技术创新工作。

3.2 健全农业企业管理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与时俱进,更有效地实现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专业化的生产和高质量的社会分工协作,通过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组织形式,使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保障。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构建与现在农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产权,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更有效地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当前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3.3 创新农业企业融资方式

在当前很多农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都是特别严重的困境,同时,也是制约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为其提供融资渠道,对于融资管理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国家相关方面的政策扶持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有效地争取相应的惠农资金和扶持基金等。以项目作为载体,有针对性地争取中央对于农业产业的扶持资金,进一步有效培育和引进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项目,形成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3.4 培养农业企业人才队伍

在当前的农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核心资源,必须重点关注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和管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或者困境,针对这样的情况,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分落实相对应的发展对策,在创新技术、制度改进、人才支撑、资金帮扶等相关方面着重加强,为农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晋鹏程.强化农业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J].山西农经,2008(5):57-59.

【2】严俊.我国农业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1-5.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从媒介、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3个方面,建立关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分析求出三方利益均衡解,分别得出影响各个主体不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增强媒介的信息披露力度、加大对违规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等措施可以促使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最后就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共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媒介;政府部门;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动态博弈

近些年来,问题食品事件的不断发生牵动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前些年的毒奶粉、皮鞋胶囊、明胶果冻等事件曾给社会一度带来了恐慌,而从2014年以来,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国际知名连锁快餐店的供应商被曝在食品中使用劣质肉,再度引起了人们对于食品问题的关注。 中国幅员辽阔且人口基数大,市场上有数不胜数的小作坊和小企业,而由于监管监督资源有限,导致了监管的乏力。此时若政府监管不当、食品企业为追求暴利选择寻租投机行为、社会监督力量不足,食品安全问题就会频频爆发。不同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丁煌等认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例如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道德体系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1]。吴林海等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食品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透明度的缺失[2]。刘小峰等认为在政府监管策略方面,相比静态单一的监管模式,选择动态多样的监管模式可以更高效地帮助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3]。Jeremy研究发现,食品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其生产的食品质量,而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则需要由政府主导、企业承担、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共同参与来完成[4]。王耀忠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的食品问题监管体系,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权的配置问题,并对改革食品监管系统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5]。

从博弈论的角度,王中亮等基于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分别构建政府部门与食品企业、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证明了信息交流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6]。刘任重(2011)在博弈模型中引入罚金和公众满意度2个变量,通过模型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7]。Lin运用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政府、市场以及第三方部门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的过程,结果表明基于多个层面的共同合作机制更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8]。Hirschauser等基于博弈论建立了道德风险模型,并实证分析了食品企业的行为风险,展示了如何采用该模型根据情况的不同订立有效的合同[9]。刘松先等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和食品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作出的不同决策[10]。

综上所述,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食品安全的规制、行政政策、监管策略等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微观层面上,国内外学者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2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最终给出相应的策略,少有直接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食品企业、政府、媒介等3个主体的模型来进行分析。而食品安全的治理本就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汇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治理,即社会共治。由于实际考虑的因素较复杂,因此将食品安全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分为政府、食品企业、媒介(包含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几个主体来分析。本研究拟基于政府、食品企业、媒介3个方面构建三方博弈模型,来分析社会各方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模式。

1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博弈决定各自的行为。媒介决定是否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即监督、不监督;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管,即作为、不作为;食品企业决定是否生产安全食品,即违规、不违规。

1.1基本假设

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无法将所有影响因素包含在内,现只集中考虑最主要的因素,为了有效分析影响食品安全各个主体的行为,做如下一些假设:(1)假设博弈主体政府、食品企业、媒介均为经济人。(2)媒介主要指新闻媒体、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食品企业和政府的监督作用。(3)为了便于考虑,假设对于食品企业,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时,收入为0,违规生产问题食品时获得的超额收入为R。在政府监管时,食品企业为了获取高额收益会选择生产违规食品,需要对政府进行寻租贿赂,设贿赂金为αR,一般情况下,食品企业的贿赂成本低于其违规经营的超额收入。则当食品企业生产违规食品时,其收益为(1-α)R(其中0<α<1)。在媒介选择监督时,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在市场上获得品牌美誉度提升Ra,生产违规食品将会受到品牌名誉度损失Rb;媒介不进行监督时,食品企业在市场上的品牌美誉度不受影响。(4)假设政府部门选择对食品企业监管时,在媒介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政府接受贿赂被发现将被处罚β0R(β0>1),此时食品企业也要被处罚β(1-α)R(β>1),其中β0、β均为惩罚系数,罚金均归媒介所有;在政府不作为的情况下食品企业不会对政府进行贿赂,此时若食品企业违规生产被媒介发现,将处以 βR处罚。(5)假设媒介选择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为M,政府作为的成本为G,政府选择作为认真履行职责且不接受贿赂时,将获得公信力提升βm,政府选择不作为公信力将损失Rn;在媒介不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无论政府行为如何,政府公信力不受影响。(6)以上收益分布均为各主体所知。

1.2三方博弈的建立

根据上述假设分析,对食品安全问题各个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此博弈涉及媒介、政府、食品生产企业3个方面。食品企业和政府都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这两者可能会就利益关系协商达成均衡。媒介一方面在市场上随机购买食品,可能买到安全或问题食品,此时媒介会选择对生产问题食品的企业进行揭露曝光,另一方面对政府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监督。具体动态博弈过程如下:(1)参与主体:媒介、政府、食品生产企业;(2)博弈顺序:媒介——政府——食品生产企业;(3)参与主体维度及其概率分布:媒介:监督P1和不监督1-P1;政府部门:作为P2和不作为1-P2;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安全食品P3和生产不安全食品1-P3。本研究采用博弈树模型对各主体不同情况下的收益进行分析,收益矩阵见图1、表1。

1.4模型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媒介、政府和食品企业三方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结果,可以得出:

(1)从P1=1Ra+Rb(1-αP2)R+β可以知道,P1是α、β、Ra、Rb、P2的减函数,可见当食品企业的寻租成本越大,食品企业生产问题食品的概率越小,则媒介选择对食品企业监督的概率越小;β越大,表明食品企业因生产问题食品受到的惩罚越大,食品企业将会降低生产问题食品的概率,此时媒介选择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的概率也会减小;Ra、Rb分别表示食品企业生产安全或违规食品导致的品牌美誉度提升或损失,食品企业的行为好坏所带来的品牌美誉度影响越大,企业选择铤而走险违规生产的概率越小,安全生产的概率越大,此时媒介监督概率越小;政府监督的概率越小,则媒介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此时媒介选择监督的概率越大。同时,P1是R的增函数,表明食品企业选择生产问题食品时获利越大,则食品企业选择违规生产的可能性越大,此时媒介选择对食品企业监督的概率越大。

(2)从P2=M-(1-P3)βRR(βα-β0)(1+P3)看出,P2是α、β、P3的减函数,可见当食品企业选择寻租成本越大时,食品企业选择生产问题食品的概率降低,从而政府选择对其监管的概率也会降低;食品企业因生产问题食品受到的惩罚越大,其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越大,政府承担的监管压力减小,其选择监管的概率越小;政府接受食品企业贿赂被查处时,受到的处罚越大,政府选择监督的概率越大;食品企业选择安全生产的概率越大,则政府监督的概率越小。同时,P2是M、β0的增函数,表明媒介监督成本越大时,媒介选择监督的概率减小,此时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大,选择监督的概率越大。政府部门因接受食品企业贿赂被查处时,其所受惩罚越大,政府选择监管的概率越大。

(3)从P3=G=P1Rn+(P1β0-α)RP1Rm+(P1β0-α)R看出,P3是α、P2的增函数,可知食品企业寻租成本越大,其选择安全生产的概率越大;媒介选择对政府监督的概率越大,政府恪尽职守的概率越大,则食品企业合规生产的概率越大。同时P3是Rm、Rn、β0的减函数,可以看出政府尽职与否造成的公信力变化越大,政府选择对食品企业监管的概率越大,食品企业选择安全生产的概率越大;当政府接受贿赂时所受处罚越大,则选择监管的概率越大,食品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概率越大。

2结论

结合本研究关于媒介、食品企业、政府三方博弈模型的结果分析,综合看来,加大对食品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食品企业投机取巧的寻租成本可以减少食品企业违规行为,加大社会媒介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以及政府行为的披露力度和透明度可以间接地减少食品企业违规行为。综合看来,食品安全问题仅依靠单方面的监督监管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各个角色的协同共治。本研究从社会共治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大媒介披露力量,提升媒介监督地位。本研究的“媒介”概念包括社会上的新闻媒体、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的监督监测机构等社会组织。媒介作为社会共治的一种重要力量,在沟通政府、企业、消费者中起纽带作用。媒介可以对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监测情况公开披露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对于问题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完全、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披露,让违规不诚信的食品企业失去在市场上继续发展的机会,“使违法者倾家荡产”。同时,对于优秀的食品生产企业,媒介也进行宣扬,让社会公众知道哪些食品企业是值得信赖的,从而帮助这些优良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做法可以大大降低公众与食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也会促使食品企业积极生产供应安全食品,提高食品生产质量,提升自身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提升媒介监督地位,发挥各个社会组织的力量对违规行为揭发检举,可以间接地增加违规食品企业对政府的寻租成本,从而促使食品企业严格生产安全食品。

(2)建立食品安全度透明度指标,构建食品信息共享平台。为了帮助提升媒介的信息披露能力,降低媒介监督需要花费的成本,还可以集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食品安全度透明度指标评价体系。针对食品市场上的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门类进行指标设计,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都能进行食品安全度、信息透明度进行打分,并按照得分给出评级和排序,并定期进行公布。长此以往,市场就会对优良企业、一般企业、较差企业进行区分,例如可以按安全度、透明度综合得分将食品企业分为不同等级(例如A、B、C、D 4个等级),这样就可以集中有限的监管监督力量对综合评分较差的企业进行着重监管(比如被评定为C、D级的企业)。

此外,还可以构建食品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食品企业生产质量黑白名单激励机制,通过对第三方监测数据、消费者投诉数据和食品行业协会数据的分析记录,对食品企业建立品牌名誉度档案。对于违规企业进行追踪记录,计入黑名单,对优良企业进行奖励鼓励,计入白名单。媒介客观正确的信息披露可以对今后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处理、社会的监管以及社会共治都有促进作用。

(3)加大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从目前的市场情况及法律法规现状来看,我国对于食品违规问题的惩罚力度对于食品企业具有的约束力和震慑力还不够,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暴利,仍然可能选择违规生产。因此,要加大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例如食品企业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则永久吊销该企业的经营执照,并且永久不得再进入食品行业,其企业法人今后也不得从事任何行业的经营。

(4)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复杂,层级较多导致监管过程中的责任不明确,因此政府各个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并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避免重复工作和推脱。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子平台、大数据等手段对食品企业的各方面运营信息进行及时把控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采取最及时、最准确的治理措施,最大化降低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丁煌,孙文. 从行政监管到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突破——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1):109-115.

[2]吴林海,刘晓琳,卜凡.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思考: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5):116-121.

[3]刘小峰,陈国华,盛昭瀚. 不同供需关系下的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策略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143-150.

[4]Jeremy M. Government as a driver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UK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OL]. (2004-02-16)[2012-01-20]. CCSR Research Paper Series-ISSN 1479-5124,2009.

[5]王耀忠. 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6]王中亮,石薇.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机制研究——基于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14(5):66-74.

[7]刘任重. 食品安全规制的重复博弈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1(9):167-171.

[8]Lin Q.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J].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Science Proccedia,2010(1):423-428.

[9]Hirschauser N,Musshoff O.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to behavioral food risks:T case of grain products[J]. Food Policy,2007,32(2):246-265.

[10]李艳波,刘松先. 食品安全供应链中政府主管部门与食品企业的博弈分析[J]. 工业工程,2007,10(1):35-38.吴云良,朱科峰,柏亮,等. 农业科研系列职称评审组织流程网络化平台建设——以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627-628.

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舞阳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夏粮(小麦)播种面积58万亩,单总产达历史最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7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0.3万吨,平均单产达到438.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粮食达到967.3公斤。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年加工小麦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有8家,主要有华鑫面粉、舞莲面粉、明汇面粉、汇丰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奥克啤酒等企业,粮食商品率达57.9%。近年来,舞阳县农林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合格农田林网达2606个,控制率达96.1%,为全县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舞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舞阳县农林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努力,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县已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台作社8个,拥有社员58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5个,在投资规模上从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农林局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真正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实质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指导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近几年来,舞阳县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强力推进特色乡镇经济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乡村典型,通过政策重点倾斜、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加压激励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业成亮点,种植增效益,养殖提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食生产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稳定面积,合理布局,增产增效。二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主要通过间作套种等措施,使经济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经济作物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是实现农产口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今年前三个季度,舞阳县农林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全县的沼气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对改善能源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县共建沼气池39000座,沼气使用普及率达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户联户沼气工程的800立方主体工程也已竣工。

上一篇:私募基金法律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产业组织理论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