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范文

2023-09-21

内科学范文第1篇

摘  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导师在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行的新时代,也是培养合格、同质化住院医师的重要保障。我院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性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结合学生需求给予相关专业临床方面及科研方面的有力指导,为学生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文章以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临床科研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全日制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双导师制;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隨着社会对全面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口腔医学对临床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共行虽然能有效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为把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临床医生提供制度保障,但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仍然有所欠缺[1]。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下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中指出,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良好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再次强调了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探究“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及体会。

一、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一)口腔医学硕士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致含有五个二级学科内容,即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其中口腔内科学又可被进一步分为五个三级学科,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和口腔预防学。目前国内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其中,“专业学位”学生在当前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安排下,一般在完成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学习,完成33个月的科室轮转后方可进行答辩。在这样的前提下,“专业学位”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样一来毕业生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且传统的“一对一”单一导师负责制很难满足学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的训练需要[3]。

(二)口腔医学硕士规范化培训任务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保障。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或协同单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随着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全国范围启动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的重叠日益明显,不仅培养内容繁重,培养模式也过于单一,很多硕士研究生错过了硕士学习期间科研训练的最佳窗口期[4]。尽管传统的培养方式能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学生难以获得思考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不仅无法独立撰写医学论文和开展课题工作,同时也将慢慢失去对临床工作中复杂病例的科学判断,无法跟上医学发展与时俱进的脚步。

(三)口腔医学硕士培养科研重视度不足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硕士培养的主体对象,主体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教育的培养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将获取文凭、顺利毕业看作学习目的,却追本逐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的提高,一味跟随式被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自我观念淡薄,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更是极度匮乏。科研重视度不足,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科研能力的教授与学习也会因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受到影响。

二、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双导师制”探索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导师制的概念主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型私人企业[5]。“双导师制”这一概念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率先提出并推广应用[6]。在近十年来的应用实践中,“双导师制”在教育学专业、药学专业以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当下,“双导师制”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与第一导师进行双向选择,随后根据硕士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安排进入科室轮转,与此同时,根据该学生的课题选择及毕业设计配备一位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锻炼和科研能力培养,在保障硕士研究生顺利轮转的前提下,有安排、有步骤地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着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小讲课、文献汇报等规范化培训内容,需负责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管理[7]。科研第二导师则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进展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同时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理论指导,保障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建立以及相关能力的锻炼。

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立,可有效结合两位导师在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长处,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临床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同时还可针对性帮助学生梳理科研思路,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导师间的相互配合,指导学生积累经验,大大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双导师制”的建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化临床导师资源的配置,缓解临床导师的科研压力,使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科研学习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首先,應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的遴选标准。遵循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负责临床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第一导师应综合考虑导师的临床教学能力、科研经费、科研课题情况进行遴选;负责科研理论指导和方法教授的第二导师应以导师承担课题情况及经费情况作为主要遴选标准。

其次,根据研究方向、临床实践方向在每个二级、三级学科组建个性化导师团队,不同导师团队之间人员可以适度交叉,但不应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不得影响教学质量[8]。这样一来,学生的科研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临床中发现和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可高效的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与不断优化,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化制度,针对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保障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使“双导师制”可以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从而为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建立“双导师制”的同时,应酌情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监督机构,实行人才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督促导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除了职能部门的定期考核和监督外,也应注重学生这一培养主体的反馈和意见,使得“双导师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三)“双导师制”的优点

“双导师制”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在口腔医学中,更是具有独特优势。从培养主体的角度出发,“双导师制”能在保障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其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科研思维的锻炼,同时为其毕业后撰写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打下夯实基础,其对学生的培养是系统的、全面的、长远的[9]。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于临床工作,临床则可以实现科研探究的转化,使其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因此,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硕士研究生们受益一生。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双导师制”是机遇更是挑战,导师团队在带教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导师间头脑风暴和新思维新想法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导师自身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积极性不高

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干医师,在承担常规医、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负责相应的导师工作,使得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增加。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导师任职过程中的诸多琐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导师培养质量评估系统和奖励制度的不足,部分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以及培养内容的认识不足,都可以影响导师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导师沟通不足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也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导师则应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文献指导、课题选题、论文撰写等。“双导师制”不仅强调不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强调各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导师间沟通能帮助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些沟通包括临床和科研培训的内容、方案和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作出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导师工作有效性。师生间的沟通能帮助进行相互了解,学生意见的反馈和反思是督促导师制度进步的关键所在。有效地沟通还可帮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进度,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优化“双导师制”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制”遴选制度

导师遴选要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政治素养,针对不同导师专业能力的鉴定和评估应有所不同,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是遴选合格导师的保障,同时也是组建优秀导师团队的保障所在。临床导师的遴选应着重关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都应纳入遴选要求。科研导师的遴选需保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包括近5年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以及研究成果等都应纳入遴选的考核范畴。遴选的导师应进行科学的集体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动态。导师岗前培训应充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同时还应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责任,才能做好导师的分配工作。

(二)规范“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导师管理制度,保证双导师实施的规范化,严把质量关。应不定期开展学生反馈,对导师管理进行动态监督,监督部门应关注“双导师制”运行现状,并根据学生反馈和导师间的沟通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改进,把有能力的临床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

(三)完善“双导师制”考核制度

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新型导师模式,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将科研成果、临床考核成绩等客观指标以及学生反馈等主观指标纳入考核,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师,应适度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进而督促导师工作,帮助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对于未完成培养内容或培养目标未达标的导师,应做出相应的考核,全面调动导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时还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不同导师课时津贴、工作量计算等优惠政策,设立优秀导师奖,奖励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优秀导师[10]。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口腔材料、成骨、肿瘤、炎症的研究具有极大转化潜能,“双导师制”考核制度中应充分考虑口腔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应量化考核指标,保障“双导师制”以及相应考核制度的顺利执行。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項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在保障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学生科研思维与能力的锻炼,激励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满足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飞,肖刚,郭青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学系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5):715-717.

[2]孙莉.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88-1791.

[3]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7):73-75.

[4]马艳艳,杨凯,郑东翔.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比探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4,22(5):286-287.

[5]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4-58.

[6]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01):65-67.

[7]刘春晓,王小文,吴婧,等.双导师制及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9,3(3):253-256.

[8]夏维.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29-30.

[9]徐佩华,仲志成.研究生培养的多导师制探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38-40.

[10]林欣,戴艳梅,郭怡熠,等.口腔专科医院研究生培养精细化管理模式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2):42-44.

内科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口腔内科学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需求,提高该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针对该校学生实际情况和现有教学条件,以《口腔内科学》为研究对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口腔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口腔执业医师考试。

关键词:口腔内科学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教学模式

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已经进行了20年。在这20年间,医学教学工作于执业医师考试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重视,医学生培养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衔接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之一,是国家口腔执业医师理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内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也是口腔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必考内容。通过对近年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试卷进行分析,发现我校现有《口腔内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國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发展趋势和临床岗位要求。为提高口腔内科学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铺垫,我们开展了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口腔内科学教学改革。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发展趋势,分析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对已参加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口腔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考试通过率的因素。

1.1 教学内容陈旧欠缺

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相比,口腔内科学部分教学内容陈旧,需要删减;部分教学内容欠缺更新,没有将最新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修复材料纳入教学中。

1.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临床思维不能有效建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1.3 考试形式单一,试卷结构与执业医师考试不匹配

执业医师考试包括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大部分,若实践技能考核未通过就没有资格参加综合笔试,因此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口腔内科学教学质量非常关键。以往课程考试偏重于理论考核,而理论考试题型也与执业医师考试大有不同,忽略了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检测和对执业医师考试的适应能力培养。

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口腔内科学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建设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实习、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具体改革措施

2.1 整合出与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吻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内容,调整现有《口腔内科学》教学内容,删减陈旧、不常用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增加病例教学内容和技能考试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部分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使其既满足考试的要求又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让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掌握口腔内科学的必备知识,了解口腔内科学的新技能新方法。

2.2 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口腔内科学涉及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3个部分知识体系,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各异。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牙体牙髓病是口腔内科常见病,占门诊就诊率80%,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教学重点,而诊断和治疗是教学难点。我们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和项目教学化教学的方法,将任务和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临床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黏膜病病种繁杂,具有同病异症,异病同症的特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是教学难点。我们采用了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还原临床场景,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诊疗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新的教学方法带动了教学模式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重视技能考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技能考核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安排了实训课,但学时相当较少也缺少实践考核,未能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有效测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实践实训课,实训项目贴合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增加了实践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训课和临床技能的重视,为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做好铺垫。

2.4 改革试卷结构

传统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称解释、判断题、简答和论述题,偏重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执业医师考试均为选择题,除了考核基础知识外,还有病例分析题,试题量大面广,这对临床经验不足的毕业生难度较大。为使学生尽早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教研室积极建设口腔内科学试题库,尽量覆盖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同时对期末试卷结构进行调整,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为学生日后参加国家考试起到正确引导和增强信心的作用。

3  成果

在开展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口腔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一年后,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口腔内科学发展趋势,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吻合,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宽,通过对观察组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评价,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强。

3.2 课程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课堂参与率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在学习《口腔内科学》同时,能与其他专业学科融合,带动了专业能力的整体提高。

3.3 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投入,通过自身学习和接收学生反馈,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既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又促使了教师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教学改革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探索过程。在现有条件下,我们以《口腔内科学》为突破口,做出了初步的尝试。根据研究经验,在今后教学中我们继续以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满足既满足考试的需要,又满足岗位能力要求,为用人单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春,吴勇,李润琴.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改革医学职业教育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0):21-23.

[2] 廖苏芳,杜金刊,赵永明,等.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医学生技能培训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66,99.

[3] 杨眉峰,肖惠.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57-160.

[4] 郑福祥.以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开展外科学实训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5):95-96.

[5] 齐建强,李鹏董,任新生.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18-119.

内科学范文第3篇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知识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以及机体与外界因素对发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详细讲解 3.病理生理和病理:一般讲解 4.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5.辅助检查:详细讲解

6.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7.治疗详细讲解、指出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8.预后和预防:一般介绍

阻塞性肺气肿 [目的要求] 1.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概念

2.熟悉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特别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为肺气肿的过程及其病理变化特征

3.掌握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知识,特别是肺气肿的体征、肺功能改变的特点以及X线的特征性所见

[教学内容] 1.概念 重点阐述

2.病理生理及病理:一般讲解 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辅助检查:重点讲述X线、肺功能和血气分析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治疗:一般讲解

7.预后和预防 :一般讲解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临床表现的特点、诊断方 2.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

3.熟悉慢性肺心病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理、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原理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详细讲解) 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器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详细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讲解) 6.治疗:(重点讲解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7.预后:一般讲解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其发病与过敏因素及某些诱发因素的关系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并发症等

3.掌握根据本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的不同类型,采用综合的防治方法来阻断引起哮喘发作的各个环节

4.掌握重症哮喘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患病率,发作的季节性,发病年龄、性别比较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 4.实验室检查详细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等 7.防治重点讲解 8.预后一般介绍

呼吸衰竭 [目的要求] 1.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分类:一般讲解

3.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详细讲解 4.临床表现:重点讲解

5.诊断:重点强调血气分析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6.治疗重点讲解 7.预防:一般讲解

肺 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休克肺炎的治疗

2.了解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绿脓杆菌肺炎、真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理:一般讲解 2.病理和病理生理:详细讲解 3.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重点讲解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重点讲解休克肺炎治疗

其他类型肺炎(自学) 肺结核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2.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教学内容] 1.概述 简介

2.原理和病理:一般讲解

3.肺结核演变过程、常见临床类型和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般讲解 6.并发症

7.治疗:重点讲解抗结核适应症,各型活动性肺结核化疗方案 8.预防:详细讲解

胸膜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结核性胸膜炎防治方法 3.了解脓胸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讲解 结核性胸膜炎为最常见 2.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一般介绍 3.临床表现:一般讲解 4.辅助检查:详细讲解

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6.治疗:重点讲解结核性胸膜炎治疗

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和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 3.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和预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生理 3.一般讲解临床类型

慢性心力衰竭

1.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2.一般讲解实验室检查

3.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4.重点讲解治疗 5.一般讲解预后

急性心力衰竭

讲授急性左心衰竭

1.详细讲解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3.重点讲解治疗

心律失常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生机制和介入性治疗技术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药物治疗原则

2.详细介绍常见心律失常的人工心脏起博器、电复律的适应证,快速性的心导管消蚀治疗的适应证

概述

1.一般讲解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律失常的分类 2.详细讲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的诊断

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心电图检查和临床意义 2.详细讲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一般讲解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房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房性早搏的心电图检查和治疗 2.详细讲解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一般讲解房室交界性过早搏动、逸搏心律的心电图检查 2.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重点讲解 4.预激综合征

心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 一般讲解室性早搏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室性心动过速 详细讲解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般讲解

心脏传导阻滞

1.概述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和分度 2.房室传导阻滞 重点讲解 3.室内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自学)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自学)

高血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压的判别标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临床类型和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 3.了解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 [教学内容] 1.概述血压判别标准

2.一般讲解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 4.重点讲解治疗 5.概述预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自学)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2.熟悉冠心病的分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心绞痛的预后和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新技术 [教学内容] 1.概述冠心病的定义和分型,心绞痛的定义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2.详细讲解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3.一般讲解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4.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5.详细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重点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7.概述预后 8.一般讲解防治

第三节 心肌梗塞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预防 3.了解病理、病理生理和预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一般讲解病理和病理生理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详细讲解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5.重点讲解治疗

6.一般讲解预后和预防

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病理生理、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3.了解预后和介入性治疗新技术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 2.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3.详细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一般讲解并发症和预后 5.详细讲解治疗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和治疗 3.了解并发症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和病理、病理生理 2.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并发症,预后和治疗

心肌病(原发性)(自学)

急性心包炎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和主要病因类型 2.熟悉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了解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预后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2.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一般讲解主要病因类型、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

心肌炎

[目的要求] 1.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病因和病理 3.预后

[自学内容] 1.和病理

2.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讲解预后

消化系统疾病

胃 炎

急性胃炎(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2.熟悉与胃炎有关的胃的生理解剖内容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自学内容] 1.一般理解急性糜烂胃炎的概念和发病情况 2.一般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一般理解病理特点、部位及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 4.重点掌握临床表现:间歇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特征 5.重点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6.重点掌握防治 慢性胃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2.熟悉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及国内外诊治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1.概述

2.详细介绍病因和发病机制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详细讲解辅助检查 5.重点讲解诊断 6.重点讲解治疗 7.一般讲解预防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药物治疗 2.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及治疗的新进展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定义、发病率、流行病学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了解病理 4.重点了解临床表现 5.一般讲解并发症 6.详细讲解辅助检查 7.重点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解治疗:治疗目的和原则,重点介绍药物治疗 9.一般讲解预防

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并发症 4.了解本病的病理特点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般讲授病因及发病机理

3.一般讲授病理:介绍本病的病变部位及病理特点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一般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详细讲授治疗

肝硬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措施 2.熟悉本病的病因,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及国内外新进展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流行病情况,简要介绍病因、病理形态等分类2.详细讲授病因

3.一般讲授病理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重点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9.一般讲授预后 肝性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3.了解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及预防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 2.详细讲授病因和诱因 3.详细讲授发病机理 4.一般了解病理,自学 5.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9.一般讲授预防预后 急性胰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各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2.熟悉本病的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了解病理:自学 4.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5.详细讲授并发症 6.详细讲授辅助检查 7.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授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3.了解发病机理及病理 [自学内容] 1.一般理解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简介感染途径及发病机理 3.一般理解病理

4.重点掌握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归纳如下 5.掌握辅助检查

6.重点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 7.详细讲授治疗: 8.一般讲授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要求] 1.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国内外新进展 [教学内容] 1.一般讲授本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一般讲授病因 3.重点讲授临床表现 4.重点讲授诊断 5.重点讲授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

总论(自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

2.了解泌尿系统的常见临床表现及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3.了解泌尿系统学科的发展动态 [自学内容] 1.扼要复习泌尿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2.重点自学常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和原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及学科发展动态

肾小球疾病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2.掌握肾小球疾病的现行分类方法,各型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肾小球疾病概述(自学)

1.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2.讲解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 3.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 4.一般讲解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自学) 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慢性肾小球肾炎 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详细讲解治疗和预后

肾病结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原理及病理改变

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概念

2.一般介绍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一般介绍病理改变,以微小病变肾病为主,简介其它各型 4.重点讲解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5.详细讲解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 6.详细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7.重点讲解治疗并简介预后

肾盂肾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与感染有关的因素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肾盂肾炎和下泌尿路感染的关系,需鉴别的主要疾病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念

2.详细讲解病因、发病机理;简介病理改变 3.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简介并发症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详细讲解治疗,简介预后

急性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达到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抢救措施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念

2.一般讲解分类、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3.重点讲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慢性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2.熟悉尿毒症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 3.了解对尿毒症的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要领和分期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3.重点讲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4.一般讲解诊断和鉴别诊断 5.一般讲解治疗和预后

血液和造血系统

贫血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贫血发病机理的分类、治疗原则 2.熟悉贫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 3.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了解概述 2.一般讲解分类 3.一般讲解临床表现 4.掌握诊断 5.掌握治疗原则

缺铁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病因、诊断及治疗 2.熟悉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了解铁代谢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铁代谢 2.一般讲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临床表现 4.掌握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2.悉本病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了解发病情况,有关发病机理的学说 [教学内容] 1.概述 2.一般讲解病因 3.一般讲解发病机制 4.了解病理 5.掌握临床表现 6.掌握实验室检查 7.掌握诊断 8.一般讲解鉴别诊断 9.掌握治疗

溶血性贫血(自学)

白血病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白血病的概念

2.了解本病分类、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概念及发病情况 2.分类

3.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熟悉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分类、预后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分类 2.掌握临床表现 3.掌握实验室检查 4.掌握诊断 5.鉴别诊断 6.掌握治疗原则

7.一般讲解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第三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2.熟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1.临床表现特点 2.实验室检查 3.诊断依据 4.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6.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

第六章 淋巴瘤 [目的要求] 1.掌握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熟悉临床表现及分期

3.了解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及分类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理及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出血性疾病概述(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2.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发现和诊断 3.了解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述

2.掌握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扼要讲解止凝血机制的三要素 3.掌握诊断 4.一般讲解防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了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概述

2.掌握病因和发病机制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4.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 6.重点讲解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自学)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概念,发病病因, 发病环节及特征性病理改变 2.熟悉并掌握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常见并发症 3.熟悉掌握现代的综合方法

4.一般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明确讲解糖尿病的概念及其本身含义是一个综合征 2.一般讲解糖尿病流行病学 3.详细讲解两型糖尿病病因 4.一般讲解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5.诊断 6.鉴别诊断

7.并发症一般讲解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详细讲解慢性并发症 8.防治围绕三级预防,抓住现代综合疗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要求] 1.一般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分类 2.重点讲述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概念与分类

2.一般介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概念及其病因和发病机理 3.重点讲解甲状腺激素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特点 4.特殊临床表现 5.详述诊断依据 6.鉴别诊断(一般介绍)

7.治疗重点讲解抗甲药疗法机理,用法及副作用

结缔组织疾病和风湿疾病

总 论 (自学)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目的要求] 1.了解RA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2.掌握R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与治疗 3.熟悉RA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RA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2.重点讲解RA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RA的实验室检查 4.重点讲解RA的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目的要求] 1.了解SLE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熟悉SLE的病理

3.掌握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讲解SLE的病因 2.详细讲解SLE的发病机理 3.了解SLE的病理 4.重点讲解临床表现

5.重点讲解SLE的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解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重点讲解SLE的治疗

中毒

中毒总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急性中毒病人的一般处理原则 3.熟悉急性中毒伴意识改变病人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介绍国内外临床毒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2.着重介绍中毒病人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详细讲解中毒病人的治疗原则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磷杀虫剂引起中毒的机制 2.掌握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掌握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治疗原则,解毒药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介绍有机磷杀虫剂的吸收和代谢;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发病机理 2.着重介绍采集病史及体检

3.重点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重点介绍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的治疗,解毒药的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总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防治传染病的成就 2.熟悉传染、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

3.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2.一般介绍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1.重点讲解管理传染病 2.一般介绍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3.一般介绍保护易感人群的办法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及其危害性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几个病毒标志物的意义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特点 5.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理、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6.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7.熟悉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概述 2.重点讲解病原学 3.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4.一般介绍发病原理

5.一般介绍临床各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特点 6.重点讲解病理生理 7.详细讲解临床表现 8.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预后

9.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10.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11.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自学)

第三节 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理及病理 2.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要点 3.熟悉流行性出血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4.掌握各期的治疗原则及各种疗法的应用时机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概况、形态,血清学分型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重点讲述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及鉴别诊断 8.一般介绍预后

9.重点讲述治疗:治疗原则,各期治疗原则 10.一般介绍预防

第四节 艾滋病(自学)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乙脑的病原及流行病特征 2.熟悉乙脑的发病原理及病理特点 3.掌握乙脑的诊断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乙脑的病原学:病毒特征及其抵抗力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乙脑的病理解剖及发病原理 4.一般介绍并发症及后遗症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述诊断与鉴别诊断 7.一般介绍预后

8.重点讲述乙脑的治疗关键 9.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细菌感染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脑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及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3.掌握流脑的抢救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性问题 2.一般介绍本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一般介绍并发症及后遗症 6.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7.重点讲述诊断和免疫学诊断 8.详细讲述流脑的治疗 9.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痢疾杆菌的分类及特性 2.熟悉菌痢的发病原理 3.掌握各型菌痢的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 4.详细讲述菌痢各型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菌痢的实验室检查 6.详细讲述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和预防病原治疗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原学特性及发病原理、病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肥达反应的意义,各种培养的时机选择及并发症 3.掌握本病的病原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伤寒及副伤寒的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和病理 4.详细讲述临床表现 5.详细讲述实验室检查 6.重点讲述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与鉴别诊断 8.重点讲述治疗 9.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10.一般介绍副伤寒与伤寒的异同

第四节 霍乱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

3.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述本病的病原学 2.重点讲述流行病学特征 3.重点讲述发病原理及病理 4.详细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实验室检查 6.一般介绍并发症

7.重点讲述诊断和鉴别诊断 8.重点讲述本病的治疗 9.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自学)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本病的发病原理 3.掌握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病原学 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

3.重点讲述本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4.详细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5.重点讲述本病的诊断 6.重点讲述本病的防治

内科学范文第4篇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内科学范文第5篇

主诉:发热、咳嗽、咳铁锈色痰伴左右侧胸痛天

现病史:患者天前因淋雨受凉感冒后出现发热,畏寒、寒战,体温波动在37~39℃之间,尤以夜间为甚,出汗多。并出现咳嗽,咳铁锈色痰,量不多,无臭味。感X侧胸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伴全身肌肉酸痛。无盗汗,心悸,头昏、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在当地我医院门诊予以“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点滴1次/日天,”等药抗炎治疗天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门诊求治,门诊摄胸片示:“X肺第前肋间中内外带片状密度增高边缘模糊阴影”, 血白细胞:10/L,中性:%,淋巴:%。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X肺炎”收入院。起病以来,精神差,食欲下降,睡眠尚可,大便干结,小便色黄。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次/分,呼吸:次/分,血压:/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热病容、步入病房、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由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和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面颊绯红,鼻翼煽动,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眼睑无浮肿及下垂,眼球无突出及凹陷,各向运动正常,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球结膜无水肿,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3cm,对光反射灵敏, 辐辏反射正常。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溢脓,乳突无压痛。外鼻无畸形,鼻腔通畅,无脓性分泌物,副鼻窦无压痛。唇无紫绀,齿列齐,牙龈无肿胀,无舌肌萎缩及束颤,口腔粘膜完整,扁桃体有无肿大,悬雍垂居中,咽部不充血。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颈静脉不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幅度减小,X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语颤增强,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和细湿性罗音,其它肺野叩清,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双肺均未闻及哮鸣音和胸膜磨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和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2cm, 心界不扩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脾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活动自如,四肢关节无红肿畸形,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无杵状指(趾)。肱二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存在,布鲁辛斯基征,巴宾斯基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胸片(2001/09/00日)报告:X肺第前肋间内中外带片状模糊密度增高阴影。血常规:白细胞:10/L,中性:%,淋巴:%,嗜酸性:%,单核:%。

诊疗计划:

1、明晨抽血查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痰培养、痰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

2、胸片动态观察。

3、抗感染:

4、祛痰,止咳。

5、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对症处理。

内科学范文第6篇

摘   要:《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掌握具有直接的作用。而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建立图片与视频声音的课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于微课在临床《内科学》的实践操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科学》  微课  实践操作

在临床《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而《内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同时也是临床各科的一个基础。《内科学》相较于其他的医学课程一样,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许多内容无法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微课的教学优势在于不需要固定的教学场所与实践,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在使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边讲边做等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需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

1  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微课的时长通常在7到10分钟之内,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以及快速学习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种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是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视频,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计算机都可以进行在线播放观看[1]。因此,可以说微课主要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某项重难点进行详细教学的全部过程。

2  《内科学》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强调的是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人体生命健康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专业型医学人才。而微课的优势在《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中体现为,微课不会受到时间、场所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随时进行学习。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微课的教学视频来源不同,所以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效果,所以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

3  微课在《内科学》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3.1 微课选题

微课选题可以说是制作微课作为关键的环节,选择的题材决定了后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的时间通常为5~10min,所以教师需要在10min的时间内,讲解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与操作过程,并且还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所以,在设计内容方面就需要适合多媒体特性[3]。微课这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选择的题材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那么明显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微课选题必须要适合多媒体表达,同时还需要将微课的实践教学优势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因为《内科学》中的知识点非常多,就像一颗大树,一个主干上会有许多的细致末节,如果将其全部放在微课中,将会导致讲解过于宽泛、严重超时等,从而导致讲解停留于问题表面,无法体现微课的优势。所以,在应用微课时,要考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可以讲解清楚,如果不能的话,可以将内容进行拆分。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其不足之处为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因此,在对于《内科学》开展微课的教学时,必须要选择一个独立的知识点[4]。

3.2 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基于《内科学》建立为学习平台,并设计开发一系列的微课练习题、测验卷等资源,将《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学习教材与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在延伸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范围以及知识面。

3.3 微课内容的建设

《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微试验、微视频、微原理以及微讨论。其中,微试验主要是对于必须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而实验过程则需要保证清晰与直观的特点;微视频是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概念;微原理会在具有原理性知识点的地方出现,例如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治疗原理时可以采用;而微讨论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包括在线答疑、在线调查等。

3.4 明确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

首先在开展《内科学》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之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备课,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因人施教的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课中开展《内科学》的实践操作教学前,该课程作为理论练习临床实践的课程,《内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立足于临床实际,同时也需联系理论知识,切实的指导临床实践。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内科学》开展临床实践操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拥有技能来处理病情。所以,在《内科学》的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3.5 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建立《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确认授课方式。微课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操作教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的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换成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课教学模式。其次,强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同时还需在微课中加强重点与难点操作的侧重[5]。另外,还需要增设练习以及测验的方式,在播放完微课视频之后,需要学生及时开展课后练习、章节练习等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而微课的出现满足了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开展《内科学》课程的时间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因此,《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有对于《内科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为《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提供了促进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丽娟,罗建江,王玲.浅谈《中医内科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及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7,35(4):64-66.

[2] 王轲,武晓慧,严琴琴.内科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设计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8):252-253.

[3] 陈曦,王铃,冯长卓,等.微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3):52-55.

[4] 包扬,戴惠,王秀阁,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7):9-11.

[5] 荣震,张因彪,莫春梅,等.微课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學学报,2019,22(1):124-127.

上一篇:节水灌溉技术范文下一篇: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