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

2023-12-03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大多数理论同仁还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国家的安全与繁荣。笔者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既教育政策作为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教育平等观不同。教育政策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观的进步,也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平等

1、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主要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一种事实关系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平等是与不平等相对的,

『』“平等观念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1是针对特权提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至于丧失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契约。这种政治上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但是,“卢梭幻想的是将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

『』我们最好把它当成一种道德理想。”2可见,这里所说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价

值标准,一种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卢梭也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再回到自然平等的状态之

『』中去的。3针对不平等的存在和特权的泛滥,人们自然渴望能够拥有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于是,“平等”一词多出现在口号中,尤其是政治口号和思想理论中。所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还是停留在理论中而不能实现时,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而追求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公平”。王海明先生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相关的相同性,而不平等则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平等与不平等,一方面起因于自然,是自然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选择的,不能进行道德评价,无所谓善恶、应该不应该的,如性别、肤色、人种、相貌、身体、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平等于不平等。另一方面则起因于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选择、进行道德评价,有善恶、应该不应该之别的,如贫与富以及均贫富、贵与贱以及等贵贱、按贡献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这就是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社会平等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来说,是个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

『』平等正如无数先哲所说,实乃权利平等。4作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社会平等也就是公平、

公正。这是因为,“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

『』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罗尔

斯还补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正义观比另一种正义观更可取是因为它的更

『』广泛的结果更可取。”6

2、教育平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平等的界定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和人文主义

教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都提出过这方面的主张。而作为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口号,它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口号和普及教育的思想而出现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以智力平等说否定了“天赋观念”论,从理论上确认了人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平等

『』权利。7由此可见,最初的教育平等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平等而提出的。其次,教育平等是他通过普及教育来实施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响亮的口号,他主张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权享受教育,“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8最后,爱尔维修在智力平等说的基础上主张人人都应该

『』受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高等教育的权利。9由此可见,早期的教育平等思想是随着资产

阶级革命由政治平等发展而来的,主张的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是一种绝对平等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二、教育机会均等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同样,对教育平等问题的认识也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随着绝对的教育平等的无法实现,人们又回到了对教育平等问题的认识起点,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一重要的问题。于是,人们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把抽象的教育平等具体化为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权利的平等才有现实的意义。教育机会均等,从词源上说,是西方学者研究教育平等问题所使用的一个特定的概念。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以前的研究做了概括性总结,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经历了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结果均等论等三个阶段。

【10】

而在《新伦理学》中,王海明先生却认为,平等的历史进步可以分为四类或是四种形式,即(1)法律-政治平等; (2)社会平等; (3)机会平等;(4)经济平等。但是就具体的平等

【】问题而言又有三大平等,即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平等。11可见,教育机会平等或是

均等是教育平等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机会平等原则之一是竞争权利的机会平等与发展潜能的机会平等:机会平等原则也是一种权利平等原则。但是,一方面这种权利本身并非政治或是经济权利等具体的权利,而是获得这些具体权利之机会;另一方面,该原则所关涉的权利之机会,仅仅是竞争非基本权利之机会,而不是竞争基本权利之机会。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机会平等原则已经隐含于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原则。所有人虽不能获得各种均等的非基本权利,却有同等的机会去获得各种非基本权利:即每个人获得这些具体权利的机会是平等的。这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前途是向才能开放的。’‘作为向才能开放的前途的平等’。机会平等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平等,它是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平等;另一类则是发展才能、作出贡献的机会平等,它是实质的、深层的机会平等。萨托利对机会平等的分析也为这种分类提供了前提:“我建议把机会平等再分为平等进入和平等起点。”“平等近入就是在进取和升迁方面没有歧视,为平等的能力提供平等的进入机会„„平等起点的概念则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平等地发展个人潜力。”大体上说,机会平等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竞争权利地机会平等”,视竞争非基本权利地目标的机会平等,主要是获得职务和地位,权力和财富地机会平等。这种机会平等可以归结为“职务和地位唯才德是举而向所有人开放”。它是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平等。另一类叫做“发展潜能的机会平等”,是竞争非基本权利的手段的机会平等,主要是指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这种机会平等可以归结为“每个人的才德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和发挥”。它是实质的、深层的机会平等,也就是我所说的教育公平。

2.机会平等原则之二是社会提供的机会与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平等。机会的提供者分为两类:社会提供的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机会。非社会提供的机会主要包括:家庭提供的机会、天资提供的机会、运气提供的机会。首先,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则所享有的竞争非基本

权利的机会是不平等的。其次,天资不同的人,竞争职务和地位、权利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起点和获胜的机会显然也是不平等的。前者的不平等是否公平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有一点却是没有任何异议的,那就是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很显然,接下来要争议的问题就是:教育属于基本权利还是非基本权利?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发展性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而后者的不平等显然是公平的。最后,运气所提供的收益,所提供的机会不平等,是幸运者的权利。这种不平等显然也是公平的。14

三、教育公平

公平:在《新论理学》中,王海明先生认为正义、公平、公正乃是同一概念,是行 为对象感受的行为,是给予人应得而不给人不应得的行为。公正是平等(相等、同等)的厉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是等厉害交换的善的行为,不公正则是不平等(不相等、不同等)的厉害相交换的恶的行为,是不等厉害交换的恶行。15显而易见,这里面是有一种价值评判标准的,这种价值评判标准是应该以人类的道德为基准的。正如王海明先生所说,公正与善一样,都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属于“应该”、“价值”、“道德价值”的范畴。16社会公正也就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所说的分配,亦即是社会给每个人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公

【】正: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是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17社会公平的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对每个

人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通过分析,发现按才德、成绩和努力(其实努力也是一种品德,成绩

【】与德才作出的贡献又是相关的)原则进行分配才是最公正、最公平的。18

同样道理,教育公平也应该按德才、成绩和努力原则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说,因材施教乃是最大的教育公平。具体地说,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基本教育权利完全平等,即免费地义务教育,保证所有人都能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国家、社会为此提供必要的保障,而不论其家庭出生、天资、运气等非社会因素如何;二是非基本教育权利比例平等,即按天资、努力、品德的不平等来不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而不考虑非社会因素中家庭出生地影响,这一点是很难地,却恰恰是显示教育是否公平地重要方面。如果在教育政策地制定中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是教育政策的巨大进步,也是教育的巨大进步,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1].周仲秋. 平等观念地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3].张志伟. 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18]. 王海明. 新论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6]. 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2、性别平等教育,我们在路上

3、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4、儿童性别平等教育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实施

5、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6、论开展幼儿双性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7、4岁~6岁儿童对性别类型化材料偏好和回忆的研究

8、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

9、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

10、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11、农村初中物理学习男女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策略研究

12、Baby♂VS Baby♀

13、男校女校还是男女同校?

14、男女生英语学习的差异

15、童书该不该有“性别”?

16、我国首部性别平等法规实施:男女平等进入法治时代

17、学校隐形课程对女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18、浅析性别教育的影响因素

19、《教育行动框架》中的教师教育及其启示

20、学前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21、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中的性别问题探究

22、大班幼儿性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

23、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小学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24、浅谈瑞典幼儿教育中性别不平等观念 存在的原因

25、浅析小学生的性别教育

26、论确定义务教育年限合理性的三维标尺

27、青少年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与引导

28、幼儿园师幼互动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分析

29、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比较

30、从分离到整合:基于国际经验对我国早期儿童教育保育政策的反思

31、\"反向依赖性气女性创业 与亲密关系实践的个案研究

3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不同教育阶段性别教育的差异及其启示

33、浅谈幼儿性别意识必要性和教育要素

34、“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探析

35、浅论媒介与女性形象的互动关系

36、宝宝性别趣问 辣妈抢答秘笈

37、学校教育中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因素解析

38、幼儿权利的保护原则及教育责任

39、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40、学科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的影响、原因与应对

41、平等、客观和全面的价值观:瑞典幼儿园的初印象

42、中国童话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43、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4、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创新路径分析

45、赋权型性教育:让学生学会管理性

46、语文教育与性别的关系

47、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妇女公平就业权利

48、中国大陆社会性别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49、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从教这么多年,年年都做班主任,苦与乐交织成我们的生活。在这些年班主任工作中,每次班级中男生人数都是远远超过女生,最好的时候女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最少时只占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男女比重严重失调,这个社会现象,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给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负担。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将直接影响整个人生。看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不想学习,行为散漫,不愿跟家长聊天沟通,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要么沉默,要么出言顶撞。如何让正处青春逆反期的孩子学会尊重和沟通、变得积极上进些呢? 案例分析

小和,个子不很高,喜欢田径,比较有个性,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脾气不太好,很冲,而且习惯很不好,有时上课要说小话,不想打扫卫生,还喜欢跟几个同学一起在教室吵闹,最重要的是他不把老师放眼里;无人愿意跟他同桌,有时会妨碍别人的学习。作为班主任,他是我心头的一块心病,算是我工作中的问题学生。所以对他关注一直以来相对较多,但在他看来我这似乎是跟他过不去,不管我怎样做他的思想工作,他看起来好像从来不领我的情。坦率的说我们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他对我的抵抗情绪比轿严重,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与家长沟通过,也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一意孤行。 原因分析

首先,小和的家中他最小,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在老家上学,原来小和也是在老家长大读书,跟爷爷奶奶一起,由于好不容易才超生一个男丁,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因此养成一些不好的脾气、习惯,后来该上初中了,父母才带他这个传宗接代的“香火”到身边,仅靠一点工资,生活不很富裕,因此他好像觉得在别人面前要低人一等,没有自信。另外,小和的这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从生理上讲,由于初中生生长迅速、身高体重接近成人、精力充沛,容易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心理上的断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运转要求初中生更多的跟从成人、更多的接受成人的指导,这样初中生

在生理上的需求愈益被社会所忽视或漠视,所以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容易滋生蔓延开来。其次,从小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诱因分析主要有三种:

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小和一方面存在如上所述的心理方面的正常需求,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更换,不能短期内得到老师的赏识,甚至逐渐产生偏见,所以标新立异心理越来越突出,直至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2、态度上的对立。老师面对男女失调且男生又不听话的现象,方法态度上不理智。很多学生的思想状态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产生这种情绪,主要以“管、卡、压”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断乳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催化剂。由此可见,老师的责任何其之大。

3、缺乏沟通关爱。我想,这应该是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父母都在打工,忙着挣钱养家,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没法与亲人去倾诉自身心理的一些烦恼,缺乏亲情,变得冷漠,时间长了,孩子也变得漠然了;二是学校,班级的女生少了,正处青春初期的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得不到异性的温柔一面的关怀,时间久了,好像自己不管怎么做,都没人欣赏,因此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还谈什么积极进取的精神呢? 解决方案

1、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心理现象的客观性。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时期出现这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但是不要纵容自己,更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的超越这一生命局限。

2、老师的关爱和方法问题。此年龄段的学生迫切渴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当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承认错误,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公正、正确,并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坦诚的向学生承认错误,同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才能保证师生的正常沟通。当你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之后,你将会发现,他们也是可以变好的。

3、不要运用高压手段管理他们。学生的逆反行为发生正是出于对师长的不满和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反抗行为减少,但是却增加了学生的愤怒,使以后更容易再度产生逆反行为。

4、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因为学生在自尊心受损时,往往会采取反抗行为进行报复。因此老师应多观察这样的学生,抽时间陪陪他们,聊聊天,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他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5、家长的配合。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进步,但不是告状,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6、适当安排性格开朗一些的女生与他同桌,慢慢改变其心理状态,让心胸开朗起来,笑容多起来。这样,他们的情绪就好了。 效果

小和在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和逐日的相处了解后,能够很好地与家人和老师同学相处了。学习上有动力了,学习更积极,成绩也稳步上升。他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准备考特长生上高中呢! 应避免的误区

1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老师应询问事情经过,少抱怨和责骂,以便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2 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

3 避免在任何一方情绪激动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一方处在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如急躁,暴躁,烦恼等,就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无法理智地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冲突。

总之,老师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信任、多一些耐心,家长不管有多忙,也得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在性别平等上,老师和家长及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改变观念,千万别宠男孩子,生男生女都一样。如果大家真的这样想了,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有这么多性别平等所滋生的问题了。这样,至少我们老师不会太心累了吧!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该研究以当今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提出了这一教育问题予以探究。经教育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二者的关系,才是符合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未来职业生涯,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人文素质 知识技能 全面发展 人格

1 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1]。

1.1 具备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1.2 理解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与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备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1.3 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1.4 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的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胜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历史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人文素质课程是帮助学生在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自觉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心智成长成熟的基础。在所有课程中,人文素质课程是最基础的课程。当今社会发展已经告诉我们: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从重知识、重技能、重智力转移到重为人、重文化成人。国内很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他们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访问调查发现,因长期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而且已经影响到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不得不在人文素质方面“恶补”这一课。

还是看看大家对人文素质是怎样评价的。一位名叫huhumin的网友曾在微博中说:一个企业的成长,貌似是要更多的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上进的,是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满眼的任务定量负荷、严密的管理,无时不刻的监督检查,苛刻的责任追究等等;另一位名叫奇Keith绋的网友曾在微博中说:人如果可以不用吃饭,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人文主义是拯救灵魂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国人已经长期以来漠视人文、偏爱知识技能很多年,而且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自“五四文化”以来人们认识到科学救国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亦有“矫枉过正”之嫌疑,已经经过几代人的实践证明,只强调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很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很多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很多怪事都出在因人文素质的长期忽视而显现出来。诸如“洋老外替国人抓小偷被打,却招来国人看客围观,无人上去帮忙”,国人麻木到这番境地与鲁迅笔下的阿Q无什二样。很多知识人也已倍感长期缺乏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渴望提高。近几年的“国学热”不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这已经能够说明人们对于学习国学、培养人文素质、感受人文关怀的迫切需要。

2 人文素质课程与科学技术课程的关系

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自己及他人之间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正确塑造学生的人格、意志、道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文是根本”,教育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正常成长,人生得到锻炼;开设科学技术课程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做事的方法。正如钱钟书所言“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中有一句话:“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精深练习,一般的人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以说人与人的能力实际上只差时间长短而已。但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显然是一万小时不够的,它是从孩童时就开始塑造、熏陶、培养的,在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所处年龄段正好是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这个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就尤为重要。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教育学生做有素质的人。

人文素质课程与科学技术课程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人文素质课程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全方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单面人”,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将面临社会的诸多问题而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困难表现的毫无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缺少足够的判断力,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诸多苦恼和窘境。他们常选择妥协、逃避的消极方法处理,而不能正确选择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坦然面对、去解决。

4 解决的办法

4.1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课程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道德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长河发展总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得以千年传承的渊源,没有再比消灭自己文化更可怕的事情了,只要文化不灭,中华民族将永存世界民族之林[2]。在继承中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责任。

4.2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仅片面强调科学文化、传授知识技能培养的教育办学模式下的“单面人”已经有悖于现实社会对于“人才观”的发展需求,只懂做事不懂做人,有知识技能而没有人文文化,面对外族来侵不打自跑;反之,仅有人文文化而没有科学文化,国家缺乏工业制造业支撑,面对外族来侵必将挨打,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可以重演的[3]—— 这是历史以血的经验教训验证过的。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德智体美和谐全面发展,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和谐统一,培养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的人才。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科学设置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整人格,正如一些教育格言所说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人格成长比知识技能的增加要重要的多、人格不好,本事越大危害越大”。很多教育家已经践行了“从小培养健康、阳光、快乐成长的学生人格,会奠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EB/OL].http://www.sina.com.cn,安徽在线-安徽日报,2004-08-30.

[2] 袁晓楠.林毅夫悼念王选:只要精神不灭“生命”就还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纪念王选院士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

[3] 郑德泉.国父孙中山亲颁“旌义状”以资嘉奖永春郑玉指先生之忠节,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Z].2012.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摘 要:纵观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现状,各类职校、中专、技校、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造成分散办学、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况,这种状况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探索研究走出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认识的误区,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 管理 研究

一、认清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探索和创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有运行方式认识之上的。纵观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现状,从组织形式看,大体有职校、中专、技校、各类培训中心。从隶属关系看,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中专、职校,第二类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校和部分培训中心,第三类是由行业和企业自我管理运行的一些职校和培训实体,第四类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校两跨。从所有制形式看,有政府办的,也有由部门和企业办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属民办的职业培训机构。

就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总体情况而言,目前仍处于分散办学、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种状况势必造成以下问题。

1.社会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管的技校不能正常享受普教毕业生资源,因为初、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由教育部门垄断,将技校排除在外。同时,教育部门分管的中专、职校掌握不了庞大的社会用工信息,缺少实际技能实习场所和毕业生安置渠道,因为他们同企业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垄断割裂的结果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

2.分散投资重复建设

现在各类职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训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有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规划,各自的规划都建立在对职教市场发展的不同定位上,这样从地区资金的投入使用上势必会造成分散和重复。

3.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相对较乱,没有一个有效的宏观管理协调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部门间很难形成共识,缺乏一个发展的总体

规划。

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省、市大多都做了相应调整,而我们一直沿用至今,致使兰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处于一个较落后状态。

二、走出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认识的误区

1.误区之一:重视普通教育,忽略职业教育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从1979年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4.7%上升到目前的56%以上;虽然认识到培养一个大学生耗费公共财政是培养一个职校生的8~10倍;虽然认识到通过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如技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一个现实,但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具体的管理力度,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上讲,仍没有将职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普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职业教育是个别部门和企业自己的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明显太低,重科举轻技艺的观念仍然非常普遍,这种认识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就业市场结构性严重的失衡。

2.误区之二:重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忽略以技能为主的技工教育

同属职业教育,虽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技工类的教育,但多年来社会上对技工类的教育实行了一种歧视性的政策。在资金的投入上,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可以享受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校却相对较少;从学生的来源上看,教育部门为自己系统内的职校、中专的招生提供便捷的通道,而对技工类学校设置各种障碍,不但在招生中没有纳入初、高中毕业生志向填报的范围,更有甚者对系统外技工类学校发布“禁招令”,不得踏入中学的校门。前几年有一种倾向性的说法,“要求市财政要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支持,技工类的学校以后要逐步走向市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国为此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国还将职业学校分为三六九等,那还怎么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呢?

3.误区之三:以普通教育的模式来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普通教育教会学生广泛的书本知识,职业教育教会学生在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普通教育的课堂在黑板上,职业教育的主课堂是在车间里、机器上。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德国的教育理论、实践性融为一体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另一类是国际劳工组织借鉴瑞典、英、美等国的职业教育方式,开发出来的旨在提高培训效率的MES模式;还有一种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适应岗位需求为动机的CBE培训模式。但不管哪类模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学员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的实践性与学员动手技能的培养。因为我们都知道黑板上是种不出大米、造不出机器的。目前,中专、职校大部分都沿用了普通教育教学的模式,而技校类的学校,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实践课的比例不能少于教学总学时的50%,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

三、搭建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平台

1.搭建职教、普教相分离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职教同普教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从教学的方法上、手段上、毕业学生岗位的走向上都有很多不同点。如果生硬地将职教、普教混为一体,扼杀职教特性,还不如将职教、普教相分离。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如澳大利亚采用职业教育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全国培训局是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高机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种行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这样把职业教育变为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两个不同模式的教育体系。按照这种模式,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个并列于普通教育的新机构,将目前的中专、职校、技校、各类培训中心、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纳入到一个大职教的管理机构中。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张扬各自的长处特点,培养出各自准确定位的社会不同需求的人才。

2.搭建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工管理的社会化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学校、企业三者宏观上可完全融为一体。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的安置三方面完全可对接。市场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矛盾可得到缓解,市场前瞻性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也好解决。学校不再为市场人才需求的定位、学生的实习、毕业生的安置发愁。政府也不再为实训基地建设分散投资所困惑。这样做只是削弱了一些部门的权利,但对社会、对企业、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管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一种思路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交给教育系统统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社会资源,但不能将两种不同类的教育在一个模式下去完成。

3.搭建统筹管理、分工合作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在分属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主管的技校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就业市场的优势,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建立一个共同拥有的有效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的管理、协调下做到优势互补,使得目前情况下的职业教育基础发挥最大的社会化效益。

在这个平台有效的管理下,教育部门管学生的进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学生出口,并将技校的招生纳入到教育系统。初、高中毕业生志愿的填报范围内。

只要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心,只要是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各类人员在社会资金的使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享受上都具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能力

1.消除职业教育在社会化管理中的不公平地位

当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公平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概念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呼唤教育平等权利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兰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会影响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职业教育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相比于高等和普通教育的不公平,也表现在隶属于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同隶属于劳动系统主管的技校在各个方面待遇明显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造成学校间硬件投入上的不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素质的不同,学校发展中享受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同。这已成为制约技工类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不能因不同的隶属关系人为的分割学校的等级。再说,这也不符合中央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方针。

所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水平,使兰州职业教育有个大的发展,首先就要让现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技工类学校处于一种平等、公开的竞争环境中,使技工学校也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2.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

首先,从职业教育需求的三方,即:社会、学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个明确的定位。社会的定位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人力资源储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定位是要把办学着力点放在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上。

3.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只有调动各级、各层次和不同类型职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兰州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社会的宣传,逐步消除“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旧观念,逐步创造一个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要根据兰州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

男女平等教育课程范文第6篇

一、关于受教育权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 受教育权的精神实质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平等的享有权利, 不受到任何差别的对待, 受到国家同等待遇的保护的权利, 更是权利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平等权与其它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有所差别, 这主要因为平等权自身不包含具体的内容, 仅仅是当权利的主体在行使其它权利的过程当中才得以体现。当受教育权和平等权复合时就具备了公民权以及人权的双重属性。从公民权角度看, 它的主要依据为宪法以及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人权的角度上看, 它的主要根据为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为此, 平等受教育权所蕴含的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人人平等的享受任何接受教育的权利, 坚决反对各种特权以及歧视等现象的发生。

(二) 关于受教育权的特点与性质

受教育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 广义的教育主要包含有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等级学校的教育。狭义教育主要是指公民进入特定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一种权利。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生存境况息息相关, 公明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关于受育权的的相关法律保障

在《宪法》中第三十三条有着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为受教育权提供出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以及保障。在四十六条有规定, 任何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此外, 从《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宪章》上来看, 受教育权属于国际上公认的基本的人权之一。对于这种权利来说, 是人天生就开始具有的, 它与一个公民是否可以有尊严的生活着产生直接关系, 更是公民能够实现其他人权的重要前提。按照国际法的规定, 和人权相对应的义务主要是由国家这个主体来承担的。所以, 保证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是国家必履行的义务, 是一种国际责任。

三、受教育权实现的社会意义

个人受教育的实现可促使社会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而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可促使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社会法律法规、道德的巩固。其具体表现为:1.个人受教育的实现, 可以从根本上来提高公民的素质, 一方面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更是实现文明社会的重要前提。其次, 一个人教育智能的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实质上都是教育作用于人的一个过程, 其本质主要是对一个人所受教育成果的评价。所以, 教育和接受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伴随终身的, 剥夺或者否定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是不人道的。充分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努力消除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别对待现象, 实现人人平等接受教育才体现出受教育权的精神实质。

四、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中存在的歧视问题

(一) 受教育权不平等以及“差别对待”

“差别对待”主要是指对于条件相同的人们给予不同的待遇。当前, 在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的“差别对待”已经发展成为了歧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农村中, 少年以及儿童受教育权的“差别对待”。由于我国特殊的资源分配制度以及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导致一部分群体因为拥有了城市居民的资格而享受了在教育方面上的特权。我国城乡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使得公民在教育待遇上遭遇明显不公平的对待。我国实行了大一统学校撤并后, 我国农村中很多年龄较小的儿童,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只能在就近的代办教学点上课, 缺乏了接受基本义务教育的条件。2.父母进城务工后子女跟随的“差别对待”。虽然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已经明确的规定了, 任何一所公立的学校都不能够拒收进城务工的随迁子女, 但是因为缺乏强而有力的保障措施, 当前很多学校还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 依然以各种借口拒收或者是缓收。这些现象明显都没有符合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最低要求。3.不同地区考生受教育权的“差别对待”。我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 在实际录取学生的过程当中, 主要是使用分省定额的划分办法来进行招生录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高考制度主要是以选拔高能力人才为标准, 具有明显的公正性。但高考制度恢复后, 统一的高考内容以及统一的考卷在录取分数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二) 受教育权不平等以及“无差别对待”

从表面上来看, 无差别对待”好像是遵循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但实质上还是存在着歧视。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差别对待”经济条件有巨大差别的群体, 导致了那些家庭条件贫困的群体在实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缺乏真正的公平性。相关调查发现, 教育上的花费已经成为了拉开城乡居民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无法担负起高昂学费, 很多家庭经济及困难的孩子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外出打工。以上事实都充分显示了, 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子女来说, 很难去避免“非故意歧视”现象的发生, 受教育平等保护也很难真正实施。2.无差别对待”性别不同群体, 导致很多女性, 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的女性都缺失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权力。

五、正确看待差别对待标准,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

国家有义务有责任区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保证他们可以公平的享有参与社会竞争权利。为此, 应该要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条件下, 正确确立受教育权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 从客观角度正确分析是否需要差别对待的相关因素

要想真正的改变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就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区别。基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需要进行差别对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某种事实上的不利因素。

主要有年龄、身体、生理等各方面, 例如残疾人、来年人以及自理缺陷者。或者是因为一些社会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 例如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等等。对于这些人群来说, 表面上看似乎享有同其它人一样教育权利, 但是他们实质上拥有的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

2. 实际担负能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我国已经出现了断裂的社会现象。社会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导致很多人无法负担相应的费用。同时, 市场机制的产生也给更多才智原本平庸的人获取原本不能获得学习机会, 以上两者都显示出了不平等性。所以, 要想防止社会矛盾的发生, 就要给予那些低收入者适当的帮助, 让他们可以获取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

3. 特定职业的合理区别。

对于律师、老师、会计师等这些特定的职业, 在就业上岗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 同时, 立法的分类差别一定要合理, 不能够为了某部门或者是某个地方的利益来确立, 要具备一定过得客观性。

(二) 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减少逆向歧视可能性

平等原则的内涵势必要求差别对待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保证受教育权平等的侵害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为此,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考虑:1.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的时候, 要尽可能的使对待的获益方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应该要选择可以把对对方的侵害降到最低的方法, 把追求平等实质作为最终目的, 在最大的程度上来减少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权利上存在的差异。2.当部分差别对待的立法或者是相关政策可能会对部分人群造成侵害时, 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来避免。例如:应该要确保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规定城市中各公立学校必须在无条件下接受任何一名农民工子女入读。从根本上来减少“逆向歧视”的可能性。

(三) 严厉禁止教育费用快速增长以及乱收的行为

现阶段, 我国受教育人数众多, 但是教育资源明显相对不足, 如果只是依靠国家的投入, 根本无法真正实现受教育的实质平等。虽然非义务教育的政策对以上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费用快速增长以及乱收问题, 这些高额的费用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水平, 给很多家长以及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为此, 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要不断完善相关教育费用政策, 禁止教育费用快速增长以及乱收的行为的发生, 制定出各种助学贷款政策, 保证教育收费的公平公正性, 保证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 实现受教育权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四) 努力提高全民重教意识

全民重教的含义主要是指充分尊重每一位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只有努力提高全民重教意识, 不断加强宣传和学习, 努力完善各种相关的法律制度, 对于侵害公民受教育权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才可以从根本上来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促使每一位公民的受教育权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道, 我国公民在受教育平等权方面还存在很多歧视, 导致很多人群仅仅拥有形式上平等的权利。为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的改革力度, 确立出一套完善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制度, 方能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摘要:从客观角度分析, 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着“差别对待”的现象, 形成了一种歧视。现本文主要详细论述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探讨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精神实质、受教育权的主要法律依据, 分析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中存在的歧视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有效措施, 望为有关部门作为有效参考, 促使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从形式上平等乡向实质平等转变。

关键词: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参考文献

[1] 计莹.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13, 18 (09) :111-114.

[2] 余雅风, 劳凯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 2012, 67 (02) :991-995.

[3] 余雅风.从平等权视角看学前教育中的政府职责[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15 (07) :117-120.

[4] 程样国, 王鹏程.城乡贫困群体问题的解决与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56 (07) :772-775.

[5] 朱应平.教育平等权的司法保护[J].政治与法律, 2013, 27 (01) :666-668.

上一篇:能力决定你的高度范文下一篇:年轻干部如何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