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2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教学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从理论教学方面要求改革创新,在会计人才培养能力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从培养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高职 能力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新旧准则之间的较大差异,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准则的需要。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诚信执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为本,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保证,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会计人员依法核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会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

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在经济契约的签订、执行,在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职业道德规范问题。而在新准则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学中不仅应把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增设相关职业道德课程,同时在会计教学中要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或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新制度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诚信执业的能力,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

二、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处理选择空间的扩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这使得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教学的关键。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分析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从而为今后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提供借鉴。

三、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学术理论的后备人才的支援,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同样没有处于实践操作一线的人才的更新,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土壤。因此,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会计模拟实验阶段和毕业前到实习单位实习阶段。学校应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所用的资料,还是模拟实验的过程,都应加以充分重视,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公司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四、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将使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不断加快,一方面会计手段将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化,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并将会以几何速度不断发展,这种有别于传统交易及服务的交易活动,对会计的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假设、原则产生深远的影响,必然呼唤网络财务的产生和发展。

为适应这些需要,必然要求会计教育注重信息教育,使之贯穿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和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首先需要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从而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讨论,然后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知识将不断创新,“不创新,就灭亡”。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不仅会计学科会被边缘化,而且也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化竞争日益明显,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紧迫。

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本来可以由学生自己学习或思考的,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了,不仅占用了教学时间,而且还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钻研的锻炼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应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变,适当降低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课堂讨论、质疑、练习、实验等课时。在教育中应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个性发展中积极引导,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就会计教育而言,一方面,强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人才的意识,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六、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会计行业的社会化决定了该行业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会计人员必须真正热爱从而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跟得上步伐。由于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准则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在校学生所学知识在毕业以后也许会被淘汰,必须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会计专业学生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终身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毋庸置疑,充电的多少和职业发展的快慢几乎是成正比的,这就使得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是说,一个适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不仅要精通手中的专业工具,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对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学,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在校和毕业后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密切关注会计新学科的兴起和与会计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只有加强终身学习,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落伍。

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理顺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根本性地改革高职会计教育,开创高职会计教育的新局面,更好地适应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大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深入,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交融,要求我们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下分析创新高职会计教育理念。在这种全新的视野下,积极审视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内涵,也必然会获得全新的高职会计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朱锦余: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理念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5

[3]曹键: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新会计准则环境下[J].会计之友,2007.6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培养目标, 中级财务会计侧重于应用, 它按照财务报告要素展开, 重点讲解各种要素的核算和应用, 培养学生处理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能力。高级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各种复杂和特殊事项的解决, 重点讲述企业合并与并购、外币业务及金融衍生工具等, 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各种综合问题的能力。

2 内容构描

2.1 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主要教学内容是会计六要素的核算, 仍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 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 重点解决符合四个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因此, 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的介绍和运用。

2.2 高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是一种递进关系。高级财务会计以突破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的情形为对象, 重点解决不符合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如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 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合并、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分部报告、中期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等。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所以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分工关系。因此, 在教学中应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相结合, 高级财务会计应以中级的业务规则为引导, 既要理解中级的规则又要跳出中级的规则, 使特殊事项由复杂变简单, 在中级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前沿性的专题。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的讲解中有意识的渗透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2.3 中高级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级财务会计内容体系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有所不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 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 基本体现了企业在产、供、销、利润分配及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方法。高级财务会计内容体系, 是在中级财务会计内容体系的基础上, 增添了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教师在讲解时应讲清公司并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理解编制方法背后的经济含义和理论支持。

3 能力培养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战性较强的课程, 无论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 均需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3.1 培养职业判断能力

第一, 培养职业判断能力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前提。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财会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对会计系统内所涉及到的各种类目以及信息作出的评价和评估。会计职业判断并非是财会人员的主观意识和随意判断, 应当遵循行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职业判断框架。行业会计准则, 就是财会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 应该始终从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和评估所得会计信息, 而不能做出超越会计职业范畴外的判断;遵循职业判断的基本框架, 就是财会人员在发挥职业判断能力的过程中, 要始终秉承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的基本判断程序和步骤, 不得随意做出假设, 或者依照不被认可的计算以及统计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 应选择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法规, 综合运用确认和计量的各项会计原则, 作出准确无误、客观公允的职业判断。

第二, 培养教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是提升学生判断能力的基础。新准则体系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很大, 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财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才能在业务中自如应对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只有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运用得当, 才能发挥其核算、监督和服务的职能, 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关可靠的备选方案。为了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 贯彻实施会计改革,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国际性的交流合作, 必须坚持不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然而, 高职财务会计教师多数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和会计环境判断能力, 需要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师进行培训, 以更新其教学理念, 提高其指导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三,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是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日益增多的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 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实现了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全新理念的变化, 大量会计业务的处理, 很难在新准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 依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这使得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是提升学生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 更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途径。

3.2 培养管理思维能力

第一, 管理是现代财会工作岗位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也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 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逐渐的分化为两部分, 即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财会部门在企业的运行管理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下, 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数据核算与统计知识, 还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企业经营信息作出职业判断, 给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第二, 是财务会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世界竞争将从以经济为基础的竞争转向以人才为基础的竞争,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总量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在以知识为基础, 以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 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人才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的确认、计量、收益和权益的分配等问题已成为财务会计服务于社会的新课题。

第三, 是适应企业业务拓展的客观选择。现代会计事务将改变传统的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记录和总结, 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 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 编制成会计报表, 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不仅对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地反映和监督, 更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的决策参考。

3.3 培养实战工作能力

第一, 摒弃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快速变迁, 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和人才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多是对会计制度的讲解, 教学大多按照会计理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这一线性模式开展教学, 这种模式无形中割裂了会计事务的客观联系, 并与会计实务程序相抵触, 学生无法将各章节整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不生动, 将本来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业务简单化,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造成学生只会做虚拟的会计练习题, 而对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不会分析处理, 不能高效提升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第二, 根据企业需求设计教学目标。企业领导全面掌握单位财务人员结构和需求, 企业财务人员全面熟悉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及管理动态。通过校企合作, 邀请企业领导, 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同设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以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人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 人才能力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 按照岗位特点确定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计: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设计: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 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 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 并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完美的整合, 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完全融合。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 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程序, 共同制订计划, 共同或分工完成工作实践, 提升独立工作能力。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财务会计的职能及功能变换日益凸显。笔者就中高级财务会计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旨在提升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中级与高级,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丹桔.浅谈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J].活力, 2009 (2) .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温度: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浩瀚海洋中遨游, 渐次体悟到阅读的快乐, 循序渐进, 逐层升温, 最后点燃写作激情, 让写作成为“赏心乐事”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 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 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阅读就好比地基, 写作如同大厦, 只有地基夯实牢固了, 大厦才会安稳如山;群文阅读好比燃料, 海量阅读会引发燃点, 让学生写作的欲望升温, 最终一挥而就, 落笔成章。“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 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 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效地和别人沟通交流。可见,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需要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试想, 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 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大量的阅读就是学生的“源头活水”, 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持久的写作养分。

笔者在执教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时, 印发了她的另一组文章《我很重要》《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和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节选) , 这四篇文章都关乎亲情, 且直击内心, 摧人肺腑。围绕这个主题, 笔者让学生感受母爱, 体悟亲情, 学会感恩, 给学生呈现了三个作文题目“学会感恩”“亲情无价”“妈妈, 我想对您说……”, 让学生任选一个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笔者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先让学生通过系列文章来感受浓浓的亲情, 激活沉淀, 温暖内心, 最终情动于中, 一吐为快。读着这样真实的文字, 学生如临其境, 深受感动, 写出的文章自然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的有温度, 有内涵, 有情感, 有自我的文章。

二、深度:群文阅读是从单文本走向多文本, 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的阅读方式, 其纵深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群文阅读”的“群”有“群体”“众多”“海量”的意思, 通过大量的、多元的、有机的文本阅读, 学生无论是知识容量、理解能力, 还是鉴赏能力、写作能力, 其纵深感都大大提升。这远非单一文本所能比拟的。例如, 笔者讲授《六国论》的写作技巧, 提到文中开篇一句“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就直接摆出了中心论点, 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称为开宗明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笔者又展示了《俭以养德》《想和做》《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三到万》等系列文章来分别说明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文本中间提出论点、文本末尾提出论点和从文本中归纳出论点等几种方式。其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典型的末尾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这种写法又叫卒章显志。而西汉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中心论点, 也是卒章显志的写法。与《六国论》写法相似的文章, 还有吴晗的《谈骨气》, 文章起首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就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属于典型的开宗明义写法。通过这种多文本展示, 学生就基本上弄清楚了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这5种方式。接着, 笔者布置了一道以“机遇”为话题的材料作文, 要求学生写成论文体。全班50名学生, 每10人一组, 笔者安排这5组学生分别按标题、开头、中间、结尾和归纳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作文。现炒现卖, 依样画葫芦,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学会了议论文提出的不同方式, 而且议论文的深度也有了提升。

三、广度:群文阅读改变传统阅读习惯和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拓展了文本的广度, 学生的心灵在书山学海中自由飞翔, 全方位地得到了知识的濡养

群文阅读如果引导得不好, 可能失之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最终浅尝辄止, 收效甚微, 这也是群文阅读最大的症结所在;如果处理合理,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充电”“洗脑”“补血”, 实现利益最大化。假以时日, 这种海量阅读一定会内化到学生的血液中, 将学生雕琢成大器。

重庆很多名校越来越注重群文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灵魂的洗礼, 沐浴书香, 自由成长。比如, 重庆11中将“大阅读”活动分为“主题阅读”“常态阅读”“活动阅读”三大课程, 在全校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狂潮;重庆37中的“品读经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将《弟子规》《三字经》规定为学生的必修功课, 必背篇目。在我们学校, 自上而下, 阅读活动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我校已经举办了两届读书节活动, 这些活动分为“名著互市周”书展活动, “经典伴我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演讲活动及“书香伴人生”现场作文大赛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让学生终生受益。

笔者在讲解《论语》时, 也会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国学经典推介给学生, 有时也会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其中的片段, 撰写读书笔记, 交流阅读体会。在海量阅读中, 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濡养, 语文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726。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 缩短专业课程、实践工作间的差距。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融合实践工作, 对自身体验、认知予以总结, 不仅可对理论知识予以深化, 还可缩短专业课程、实践工作间的差距。例如:实践操作过程中, 教师可向岗位人员探讨及学习其经验, 在弥补自身不足的情况下, 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以便更好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行创造条件。

(2) 强化自身科研能力。无论是在普通高职院校, 还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 科研工作均是其薄弱环节, 而注重科研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则是民办高职院校理论、实践融合的前提。以专业教师为例, 因其专业知识尤为浓厚, 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其参与至教学科研项目, 则不仅可为院校科研开发创造条件, 还可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

(3) 便于学科梯队的构建。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创建的“奠基石”, 而教师更是为其“栋梁骨干”, 只有对教师予以针对性锻炼、指导, 才可强化其“挑担子”的能力。由此, 注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可做好学科“新血液”的补充, 还可在优化师资结构的前提下, 增强学科教育水平。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

首先, 经历单一。以本市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可知50位任职教师中, 均存在教学经历单一的现象。由师源层面来讲, 则由其他高校调入、企业调入、毕业生直接入职为主;而从教学经历来讲, 仅6.20%教师存在2年以上教学经历, 25%以上教师为1年教学经历, 余下则未有教学经历。该项数据的显示, 以高校毕业入职、其他高校调入为主的教师, 虽具备相对充足的理论知识, 但因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经验的欠缺, 导致其实践教学丧失其根本价值;而由企业调入的教师, 虽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 但却因教学经验、理论知识的匮乏,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 缺少实践教学渠道。常规情况下,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为学科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院校指导、挂职锻炼等方式。从当前局势来看, 诸多教师校内、校外培训均局限在理论讲座, 难以对专业学科予以涉及, 使之欠缺系统性和专业性价值。另外, 于企事业单位挂职的教师中, 虽取得部分成效, 但也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由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的制约, 导致教师难以顾及挂职工作;企事业单位则因期限短、流动量大、水平参差补气等问题, 参与度极低。

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对策

(一) 推动校企合作

若要做好校企合作, 则可在强调“校企合作、工作融合”教学理念的同时, 全方位推行校企合作。即民办高职院校借助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 以便在强化校企合作认知、理解的情况下, 逐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以多元化的层面, 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予以强化;制定校企合作教学新思路, 提高其可行性;明确对办学目标予以定位,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增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和健全校企合作功能, 借助对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把控, 培养既定人才, 以此落实教育目标、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二) 注重教育目标、社会需求间的衔接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 教育工作应以教育目标、社会需求为准绳, 以免更好满足企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对此, 高职院校需聘请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以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双重层面上, 执行专业化教学, 再借助教学机智的整改, 融合职称评定等操作, 使之在激发教师教学动力、教学激情的同时, 全方位提高实践应用和科研开发等活动中。

另外, 民办高职院校可通过“双师”结构队伍的组建, 融合专兼结合的教育方式, 专业教师由行业影响力人作为带头人, 兼职教师则由校外教师过程, 辅之师源拓展等方式, 构建校企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 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强调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作用。

(三) 融合教师奖惩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聘请中, 不仅需要考核其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还需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予以审核。特别针对新引进的教师, 则借助道德教育、道德培训等方式, 聘请企业家、商业精英和成功人士执行各类行业讲座, 以职业道德名人事迹讲述的方式, 强化其思想觉悟, 以便做好教育工作和思想观念的凝聚。另外, 高职院校还可和企业制定“订单式”合作模式, 以追踪毕业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为导向, 对教师实践能力予以考评。若教师表现优秀, 则可给予物质奖励;若表现不合格, 则不准其申报职称晋升, 辅之教务处和教学督导等部门, 对该部分教师予以管控, 要求其做好教学方案和实践能力的改进、优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肩负着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而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化, 则是提高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 于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期间, 做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管控, 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还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根本措施。

摘要:鉴于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化, 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着质的转变, 即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人才, 而是逐步向实用性、实践性人才拓展, 而这也对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 笔者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探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对策, 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 肖怀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化工, 2017 (1) :81-83.

[2] 周慧芳, 季学冬, 高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6) :28-29.

[3] 杨震伦, 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6 (19) :66-67.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 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型机构,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步伐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急需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然而, 由于缺乏对馆员职业能力的开发, 多数馆员即便拥有高学历馆员也只具备一般业务能力, 普遍存在专业技能欠缺、信息利用能力薄弱、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极不适应读者需求和现代化图书馆发展需要。

以贵州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 全馆共有馆员25人, 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匮乏, 该馆25人中研究生10人、本科生12人、大专生3人, 但是图情专业馆员仅3人, 占总人数的12%, 还均是超过50岁的老馆员;计算机专业人员2人, 占总人数的8%;其他馆员的专业基本以文科为主, 总体上图书馆急需的图情、计算机等专业人员极为匮乏。二是职称结构断层, 该馆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1人、研究馆员1人, 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人员3人, 拥有中级职称人员6人。虽然近年来通过积极申报, 副高级职称人员有所增加, 但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总体偏低, 表明该馆馆员队伍总体水平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年龄结构老化, 50岁以上7人占总人数28%, 40-49岁6人占总人数24%, 30-39岁7人占总人数28%, 20-29岁5人占总人数20%。该馆中老年馆员占比超过50%,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馆员老龄化问题将日益严重, 急需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充实到馆员队伍中来。四是男女比例失衡, 25位馆员中, 男生4人, 占总人数16%;女生21人, 占总人数84%;男女比例达到1:5.3, 女馆员占比过于偏高, 对图书馆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极大影响。

(二) 馆员职业精神缺失。受外界思想影响, 图书馆员普

遍感到没有认同感, 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在长期借借还还的机械重复劳动中, 逐渐呈现出麻痹漠然的职业倦怠心理, 对工作消极抵抗, 普遍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观能动性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有相当一部分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受重视, 没有前途, 于是不思进取, 不愿花心思下功夫在工作上, 更不愿多花精力去学习图书馆专业知识。二是馆员责任心不强, 管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没有图书馆工作经验的馆员较多, 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 许多新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大家不愿多说一句话, 不愿多做一件事。工作中除了简单刻板地完成上书排架外, 对书库卫生、桌椅摆放、学生举止等书库总体状况基本不进行管理, 使偌大一个图书馆仅沦落为学生的自修室, 并且还给学生留下了脏乱差的不好印象。

(三) 馆员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图书馆工作, 久而久之使馆员产生了压抑、不满、苦恼等情绪, 形成了消极、麻木、疲惫的职业倦怠心理, 导致馆员工作纪律松散, 服务意识薄弱, 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缺少奉献精神, 工作能力下降, 工作效率降低。一方面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由于对图书馆这一职业的价值认同度较低, 许多馆员缺乏深入钻研业务知识的动力, 不及时学习图书馆新知识新业务, 长此以往, 馆员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也就无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 最终导致整个图书馆缺乏活力, 整体工作迟滞不前。另一方面服务工作亟待创新。由于管理工作滞后和服务意识缺失,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多数还停留在借借还还、查询检索等被动简单的服务形态, 深层次的知识性、学科性、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还基本只停留在口头上, 图书馆的阅读宣传推广、与读者沟通交流、图书资源充分利用等服务工作也远没达到应有的影响效果, 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因此, 传统高校图书馆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二、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 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馆员素质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指图书馆员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职业品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心和荣誉感等多种品质的总和。图书馆工作是知识性服务工作, 图书馆员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图书馆整体实力和水平, 并直接影响着读者服务工作质量。高校图书馆工作更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因此对高校图书馆员道德层面的要求比其他馆员要更高。首先, 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馆员要正确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充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要具备为人正派, 不谋私利的良好品质。其次, 要增强服务意识。在为读者服务中要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 把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 积极维护读者公平、自由、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合法权利。最后, 要加强协同合作精神。馆员之间要充分发扬相互配合, 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帮互助、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 要讲团结讲风格, 不计较个人得失。

2.加大培训学习, 强化队伍建设。馆员素质问题是制约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新组建高校图书馆多数馆员专业不对口、工作经验欠缺的情况, 高校图书馆必须切实加快馆员队伍建设, 重点要充分重视现有馆员的在职培训。要以馆内常规培训、外送培训、交流学习、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为馆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使馆员及时补充新知识, 培养新技能。一方面, 图书馆应根据发展需要, 有目的地对馆员特别是新进馆员进行急需的、定期的专业在职培训, 可以请馆内高级资深馆员进行专业辅导培训, 重点培养馆藏文献资源分布、信息资源获取及组织等方面能力, 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及应用技能, 与读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同时可以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馆员为新进馆员提供实际工作技能指导, 帮助新馆员随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针对馆内中层干部、业务工作表现突出的业务骨干, 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高层次外送培训, 送到知名院校图书馆接受专业、系统的图情知识培训, 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创新发展的本馆图书馆专家。同时通过组织馆员参加图情专业学术讲座、研讨会、推介会等综合大型会议, 让馆员在学术交流中开阔眼界、创新思路、不断进步。

3.加快考核激励机制建立, 激发工作热情。激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新组建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切实加强管理, 引进激励机制, 加强图书馆员业务管理, 明确馆员岗位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激发馆员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 促进馆员职业能力开发, 加快业务成长。考核与激励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动力和有效管理方式, 也是促进馆员不断加强学习, 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动力推手。图书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加强业务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 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严格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 馆内对馆员实施按需设岗, 择优聘用, 奖勤罚懒, 同时执行岗位轮换制度, 强化馆员业务综合能力, 让馆员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在馆内营造一种既严肃又宽松, 既紧张又活泼的竞争发展格局。

(二) 馆员要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以下2各方面:

1.强化业务素质。图书馆是提供图书文献信息服务的窗口平台, 图书馆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图书馆职能的充分发挥, 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图书馆员应该切实加强业务素质培养, 特别是在新形势新要求下, 图书馆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 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二要广泛涉猎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三要加强科研能力, 四要提高信息素养, 五要切实提高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水平, 同时具备较强的信息服务意识、知识管理意识和业务创新意识, 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新要求。有研究表明, 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仅占在校学习知识的10%, 其余90%都是通过工作实践自学得来。可见, 图书馆加强对馆员的业务培训是一个方面, 但更重要的是馆员自己要加强自学, 积极应对业务能力薄弱, 所学知识老化的现象, 通过自学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加强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馆员沟通协调能力是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切实提高馆员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必须处理好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馆员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领导的关系、馆员与工作、学习、休息的关系。其中要重点处理好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图书文献交流传播中心, 提供借阅和咨询服务是一个需要不断沟通协调的过程, 馆员必须在工作中切实加强与读者的有效沟通, 应设身处地时常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 要以最大的热忱和专业的精神尽职尽责为读者解决困难和问题, 久而久之,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 馆员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 知识得到补充, 思想得到启迪, 思路更加开阔。

列宁曾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在信息渠道多元化和信息知识大爆炸的当今时代, 图书馆正面临着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为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多功能、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步伐, 图书馆员必须树立危机感, 直面自己的职业现状, 重新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价值,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 进而更好地提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培训学习、加快激励机制建立, 切实加强馆员业务素质修养和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提升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姚军.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7) .

[2] 杨永生, 初景利.国外对图书馆员能力与核心能力的研究评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9) .

[3] 刘金玲.谈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科技风, 2010 (19) .

[4] 谭祥金.图书馆管理综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70.

提升能力培养会计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新任青年教师的特征

(一) 思想开放,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通过调查, “80后”、“90后”的新任青年教师的思想比较开放, 并且思维敏捷, 善于创新, 互联网技能强于老教师, 对于新生事物能很快适应, 在专业的发展方面也有较强的积极性, 与学生容易沟通。

(二) 工作稳定性差

通过调查, 部分青年教师容易受经济发展影响, 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业之外的事情上, 坐不住凳子, 对专业技能专注的能力不够, 这对其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新任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一) 学历层次、专业对口率均不高

通过调查, 本科学历的近90%, 会计专业对口率仅有30%, 师范毕业的少之又少。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聘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 很难招到会计专业的, 尤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更难, 大多都是学习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学历低或专业不对口的教师, 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专业基础性训练有局限性, 直接影响了其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 教学技能相对欠缺

这些新任教师, 往往是走出大学校门就踏上讲台, 又由于不是师范毕业, 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调查中发现有以下欠缺之处:

1. 课程整体设计不完善

新任教师没有教学经验, 对教学内容的宏观设计与把握不够, 教案缺乏自己的设计, 大多是采用其他教师的教案,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 很少有更新、补充, 不能与时俱进,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体现不充分。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备课不认真。

2. 课堂教学组织不够

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环节单一, 课堂缺少学习目标、教学互动、课程总结、作业布置等;二是部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 不能很好地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 由于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欠缺, 导致照本宣科, 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解, 也不能完全放开, 课堂气氛沉闷;三是管理课堂不够, 与学生沟通不容恰, 导致课堂纪律不好, 效果不明显。

3. 实践技能比较欠缺

会计是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 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教师, 对于如何设置会计账簿、如何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对账与结账, 如何编制财务报表, 自己都还不熟练, 又怎能培养出实践技能强的学生。

三、新任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通过调查, 各学校对于新任的会计教师采取了以下有效途径, 来加快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一) 加大岗前培训力度

对于非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 岗前培训尤为重要。可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规律更系统的认识, 提高他们对教学环节、教学艺术的把握能力。

(二) 行之有效的“导师制”

新任教师到岗, 就确定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很强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作为其导师。导师在教案编制、教学程序、教学管理、实践技能等方面给予指导, 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新任教师要虚心向“导师”学习, 跟导师听课, 既能快速熟练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技能, 又能提高课堂讲授技能, 夯实教学基本功。经过一个循环, 新教师在课程重点难点关键点、课程脉络、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使用、师生互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实践证明, 通过新老结对, 一般三年左右就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大部分教师考核为优秀。导师也可带新任教师进行科研项目, 使他们更早地入门科研工作。

(三) 校内专题培训

利用校内的教学名师、职教名师、骨干教师等教学精英对新任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说课、教学信息化手段、教学课件制作、与学生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 既提高了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也大大提升了新任教师成长的速度。

(四) 以督促改

各院校都建立了教学督导巡查与反馈制度, 以定期和随机听课、抽查、反馈教学全过程为管理手段, 通过随堂听课督导与反馈制度、多媒体课件、教案抽查与反馈制度、试卷检查与反馈制度等, 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书面形式将检查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并持续跟踪, 来督促教师不断改进, 教学能力、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五) 提升实践教学技能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 其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特征, 对于会计教育,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非常重要。而新任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为提高他们的会计工作技能, 除了跟导师听课外, 一是聘请专家进校园, 主要聘请注册会计师、会计领军人才、行业专家、企业财务精英到校进行讲座、技能辅导;二是带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 主要是不同类型企业、代理记账公司等, 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通过练手工记账、会计信息化处理, 掌握会计工作的实践技能。

(六) 以赛促进

对于学生有会计信息化省赛、国赛, 对于教师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校赛、省赛、国赛, 一方面通过老教师带领参与指导学生大赛,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本人参加各项校内、省内大赛, 通过指导学生训练、自己参赛, 迅速提升新任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各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大赛中都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项, 而对于教师本人参赛获得的奖项和优秀指导教师都是很高的荣誉, 能得到这一殊荣也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肯定。

(七) 合理的薪资激励制度

新任教师与所有教师一样, 采用统一标准的薪资评价与分配制度, 而不是按照职称为评价标准, 以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学校督导评价、系部评价、学生评教等, 评价出等级, 享受相应的薪资待遇。这对提高新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推动作用。

(八) 引导新任教师积极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学校为了培养新任青年教师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寻求发展, 一是开展教学反思, 培养新任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培养教师的积极性、自信心, 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体系, 明确自己发展方向。二是树立教师专业发展长远理想, 提高专业素质、技能、专业知识等综合素养。

三是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 更长远目标可考取注册会计师证。四是提高学历层次, 本科学历的可考取硕士, 硕士的可考取博士, 只有这样才能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以上有效途径, 经过几年的历练, 从调查对象来看,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快速成长为会计专业的骨干。

摘要:新任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其教学能力不强。文章对黑龙江省三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任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发现青年教师学历、专业对口率不高, 教学能力不强。本文主要从高职新任会计专业青年教师特征、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高职院校对新任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建议, 以激发青年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任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永, 黄玉书, 胡新岗, 陈熔.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浅析[J].河南农业, 2016 (9) :21-22.

[2] 苏晓丽, 吴红, 祝木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研及分析[J].职业时空, 2016 (6) :103.

上一篇:欧式简约室内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矿井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