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

2023-09-19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绿色营销具有深刻的伦理蕴涵。绿色营销秉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绿色营销坚持资源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利于确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企业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绿色营销妥善处理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问题,体现了企业保护环境、维护人权的社会责任伦理;绿色营销在推行品牌战略中始终贯彻绿色原则,把企业自身利益目标融入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体现了诚实不欺的伦理准则,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伦理形象。

[关键词]企业 绿色营销 伦理思考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党员总体情况及特点分析

(1) 7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占比超过60%, 与我国老龄社会呈现的“双高期”相吻合。

(2) 这是一支以知识分子为主、专家技术型人员居多的队伍, 体现出学历高, 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特点。

(3) 党性观念和政治意识强, 大多数党员能够做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 这是他们在科研军工单位长期形成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

(4) 有较强的发挥余热的意愿, 关注企业的发展, 对晚年精神文化有着强烈需求, 希望建言献策, 发挥余热。

(5) 老人比例逐年增加, 他们在生活照料、精神照顾等方面更加期望组织的关心, 对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二) 党支部总体情况及特点分析

1. 组织健全

能够按照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 配合党支部书记、选好支委和党小组长、加强党支部队伍建设。

2. 覆盖力全

离退休党组织主要采用“身份+地缘”的划分标准, 根据身份属性不同, 划分为离休党支部和退休党支部;退休党支部再根据居住地进行划分, 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确保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的组织体系之中。

3. 制度完善

党组织能够按照党章的要求, 制定了组织生活、报告工作、“三会一课”等基本工作制度。

4. 活动经常

离退休党组织能够坚持开展组织生活, 引导离退休职工党员紧跟时代步伐, 发挥正能量。

二、提升离退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问题

(一) 离退休党员老龄化、居住地多样化带来的问题

中电科二十所始建于1961年, 截至目前, 离退休人员高龄化趋势明显, 70岁以上占比70%, 整体进入“双高期”。因此, 这些老同志参加党内活动与否, 很大原因取决于身体健康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 他们的学习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行动自理能力都在降低。而更多年轻的退休党员, 选择居住得更加自由。异地养老、机构养老和季节性旅游养老的人数日趋增多, 这对我们对党员实施有效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 社会转型期对老同志思想意识带来的冲击

当前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 单位进入调结构转机制的改革深化期, 给离退休人员家庭和个人的生活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化, 如住房、医疗、养老金待遇、“三供一业”社会化管理等问题, 离退休老同志的诉求随之增多、思想不稳定因素增加, 统一老同志思想和行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复杂。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里, 负面信息传播的更快, 渠道更多。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老同志的思想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绑架, 我们如果信息掌握不到位, 解释工作不到位, 工作就很难开展。

(三) 新时代老同志需求和关注点更加多样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 物质精神文化丰富。退休后, 老同志非常自然的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上, 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 思想更加放松和自由, 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精神文化、健康养生、家庭生活、子女亲情、医疗养老等方面。因此相对于在工作期间, 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号召力, 都会有所下降。那么随着身体衰老,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生活的愿望会越来越低。我们的组织工作面实际情况更加复杂。

(四) 社会对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照顾多于约束管理

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照顾, 对他们的要求更加宽松。除了国家法律法规, 无法形成较强的约束管理。同时老同志退休后, 晚年生活自由化、意识放松、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偏激、自我约束力差等这都是正常的衰老生理变化。给我们组织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不可预见的困难。

三、结合实际融入精准理念提升离退休党组织力

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发展、老龄化问题凸显的复杂形势, 离退休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服务管理对象发生明显变化, 要有效提升离退休党组织组织力,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工作的指导意见》, 深刻认识和贯彻“精准”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 立足于央企离退休党组织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思想状态的老同志的不同需求, 分类指导、因人施策, 精心策划、精准着力, 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精准施力抓好组织建设, 确保政治领导力

根据离退休老同志身体、年龄条件复杂、居住地分散等特点, 采取细化组织网络、分类精准管理的办法, 始终保持确保组织和离退党员的桥梁纽带不断裂。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同志, 通过主题党日、学习教育、文化宣传、参观调研等途径丰富学习内容, 创新学习形式, 最大限度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党内生活, 同时让党员骨干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力所能及发挥作用。对于高龄多病的离休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 在重要节日、纪念日如:建党、建国、春节等, 均组织入户慰问;对于常住在外地的, 采取电话提醒、微信学习群和邮寄学习资料相结合的办法。

(二) 动态管理, 突出特事特办, 确保老龄化高龄化的情况下组织网络持续稳定

离退休老同志高龄化、高发病带来的问题很多, 特别是这些负责支部工作的支部书记、支委和党员骨干中, 会经常出现因为高龄、疾病或要到外地定居等原因, 不能再继续党内工作的情况, 这是我们离退休党建工作特点, 针对此特殊情况, 党总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下特事特办, 在上下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即支部书记有事支委干、支委有事党员骨干接上。从而保证了离退休组织网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 精准定位, 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提升群众凝聚力的

如何提升群众凝聚力, 其实就是我们的党组织如何在群众中发挥作用, 产生向心力。三会一课是我们离退休党组织发挥作用, 精准定位的有力抓手。离退休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一定要量身定做、有的放矢。因为离退休老同志特殊性, 需要为他们量身定做“三会一课”。首先, 创造离退休党员参加党内生活的严肃气氛、把握方向做好引导、设计好流程确保效果。

(四) 把准方向, 学习、教育、宣传有特色, 提升文化号召力

要深入了解老同志的关注点, 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爱好等等, 思想教育和宣传阵地方向要抓准, 必须适应老同志的身心特点, 产生吸引眼球、唤醒耳朵、触及心灵的效果。党员学习教育形式灵活, 方法得当、切合实际才有效果。学习内容丰富化, 组织科学知识普及讲座、组织观看正能量的影像视频等;身体不好、活动不便的, 我们送学习材料上门。同时, 党总支要始终明确组织好学习教育的重点是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队伍。抓好这支队伍的学习教育, 以点带面, 结合灵活的方式, 才能让离退休党员的学习教育真正产生号召力。

(五) 找准发力点, 强化党员意识, 提升党员的示范带动力

离退休党员居住分散、情况复杂, 在生活化的大前提下, 如何强化党员意识, 提升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需要我们在组织工作中切合实际, 主动寻找发力点。结合全年收缴党费、通知参加党内活动、发放学习资料等方式不间断、经常提醒他们, 并制定离退休党员行为准则等相关制度, 引导离退休党员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变、严守党的纪律, 任何时候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强化宗旨意识的党员义务。

(六) 提升组织力还需以精准的理念推动离退休党建工作全面创新

老年工作是为夕阳服务的工作, 却又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事业。它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离退休党建工作必须融入创新思维方式, 这才会让我们党的组织工作更具生命力和活力。离退休党建工作从工作对象、社会环境、目标要求来讲, 是无经验可循地。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离退休党建工作更加突显其重要地位。在所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离退休党建工作中大力推进制度化建设, 并且形成具备支部管理、组织网络维护、党员分类管理、文化宣传、思想维稳等多项功能的完整体系, 从而在制度化建设的基础上能够在离退休职工中系统化全面推进党组织工作。离退休党建制度化建设是从政治的高度出发,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根据离退休人群特点, 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新时代离退休党建工作是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 积极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问题, 只有这样, 我们的离退党组织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组织力才会持续得到提升。

摘要:离退休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退休老同志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强化离退休党支部和离退休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人们生产出商品,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商品性能以达成更好的生产与销售目标,必定会考虑商品的展示与宣传的方法与手段。商品只有在完成了消费后才可称为生产目的的完成。这个目的的完成需要多种传播媒介的介入。作为商品与市场的中介,广告是实现商品完成消费的手段之一,而现代城市中,作为各类商品的聚散之地的大中型百货商场,其临街橱窗成为用于商品展示与宣传的重要广告手段之一。即使在今天信息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大型高级商场以及消费综合体,对于各家的橱窗设计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当然,橱窗不仅仅属于市场,它们也属于整个城市。它们天然地具有美化市容的功能。面向商场外部空间的橱窗,也因此成为了城市的客厅,虽然客人无法入座,但它欢迎所有人来到它的面前,通过对于设计师精心设计的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中摆放的物品的观赏,未了解这个城市的经济生活、工业生产水平,以及这个城市的气质与情调。在城市被夜晚吞噬之时,商场橱窗里的灯光开始照亮橱窗。同时,被照亮的橱窗也成为了照亮街道的灯箱(广告中灯箱形式也许其初始发想就是来自于夜晚橱窗)。橱窗在夜晚的城市中成为了某种发光体,也成为一种照明与夜晚的地标。橱窗,这个属于半公共性质的商场展示空间,无论日夜,都是城市的装饰品。与城市融合一体的商场橱窗,是城市里永不关闭的画廊。橱窗既是商业文化,也是街头文化之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它们自然地成为了城市文化的视觉表征之一。

商场橱窗有时并非只是商品陈列与展示的所在。在某些特殊时期,它还要担负另外一些特殊的功能。这一点在麻建雄先生收藏并且捐献给武汉美术馆的武汉老橱窗设计作品照片中体现得非常清楚。这批在时间跨度上居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武汉老橱窗作品照片,恰好展现了武汉的一些商场橱窗在展示商品的同时如何展示意识形态的景象。这部分橱窗作品照片,给出了特殊历史时期里商场橱窗的另外一副面目,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商业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的社会秩序迅速建立起来,国家面临了经济重建与社会改造的新局面。不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得经济建设的步伐不如想象的那么顺遂。我们知道,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的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始终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强力掌控之下。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口号,展示其满足与保障日常民生的基本需要的意志。如何让市民相信国家经济繁荣与稳定,这关系到社会安定与政治稳定。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或“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时期,城市里的橱窗设计者也仍然要以丰足的意象来展示商品供给“欣欣向荣”的假象。因此,商店的橱窗设计美工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商场的橱窗并不是只是商品的展示与宣传,更是在根本上要与国家意志的贯彻、意识形态的灌输、社会动员的实施等政治目标联系在一起,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是要一体联动的。

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时代,商品宣传、或者说更具旧时代色彩的说法是广告活动已经被大体停止。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营经济成分占有绝对比重,个体经济比重已经微不足道,旧有的市场经济模式无法继续,城乡经济以及商品供应与分配只能是“按需”进行,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色彩深厚的广告活动,在当时被认为除了助长不切实际的幻想与不满,于计划经济模式并无好处。不过,就像捐赠了这批老照片的麻建雄先生所指出的,在那个时代,变相的广告活动还是存在。这种广告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那就是城市大中型商场的橱窗设计与电影院的电影海报设计。因为前者与国家工业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有关,而后者则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所必不可少。因此,尽管国家不断发动与开展各种政治运动,但仍然有属于经济理性的商品宣传的实践发生与存在,并且在如麻建雄先生这样的有心人的悉心收集下,作为这种商品宣传实践的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一橱窗作品老照片终于得以存留并重见天日。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在旧时代已然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在活跃的商品经济活动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大中型百货商场的商业展示形态中,其展示商品的橱窗设计尤其令人瞩目。许多大型百货商店拥有长达数米的玻璃橱窗,如友好商场拥有宽为7.5米、高为2.84米、深为1.6米的大型橱窗。这些橱窗中盛载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吸引行人驻足观赏,诱发购买行为的发生。即使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时代,这些商业橱窗仍然在起着商品宣传的作用,仍然需要各式商品来填充。不过,这种商品布置以及由此而来的橱窗设计,其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首先,这些橱窗里的商品陈列以及展示方式,必须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尤其是新时代的政治要求。它们既担负宣传商品的功能,又承载在某些特殊时期宣传新时代的政治诉求的视觉传播功能。这种橱窗宣传设计,正如当时的某位主管领导所说,要求从事橱窗设计的“美工人员应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自觉地积极投入各项政治运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牢固树立政治、生产、群众三大观点,本着政治是灵魂,商品是主导的原则,多种形式的(地)宣传商品,把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既为政治服务,又为经济服务。”(武汉市第一商业局王际清副局长的报告《巩固成绩吸取经验把商品陈列和橱窗宣传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63年11月30日,武汉市档案馆藏)。王际清在报告中还着重指出,“美工人员必须加强政治修养和艺术修养,美工人员的政治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能直接关系到商品宣传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强美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积极学习业务,就成为抓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同报告)而这些橱窗最终必须达到“思想高度化,艺术硬度化,生活深度化,商品风度化,费用限度化”的标准(同报告)。

为达成这个“既为政治服务,又为经济服务”的目的,当时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较为重视橱窗设计这种商品宣传工作。比如,1959年,在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武汉的专业美工人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商品宣传工作研究会。在1960年,武汉市提出了在橱窗宣传方面“学上海,赶北京,迎头赶上全国水平”的口号。为了取经,市里先后三次组织专业美工人员共36人到南京、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参观学习,并且也组织召开了橱窗陈列经验交流评选奖励大会。

而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后不久,国家商业部于1963年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商业广告工作研究会议”。这样的全国性专业会议在武汉举行,对于武汉的商品宣传工作与水准提升是一个促进。据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向武汉市政府提交的报告,此会议“主要研究另(原文如此)售商店商品陈列和橱窗宣传工作如何为生产为消费服务的问题”。该报告指出,“橱窗宣传的主要标志是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宣传商品形式,在橱窗摆设中要求有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及民族风格。围绕中心,结合季节、配合生产,进行宣传。”(《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关于8月份商业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商业广告会议的报告》,1963年6月2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其中“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及民族风格”被当时的美工人员简称为“四性一格”。据另外的文件,此“四性一格”乃中央提出的要求,因此成为当时全国橱窗美术设计的政治与业务的准绳。为了促进交流,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安排友好商场、硚口百货大楼以及冠华百货商店设立“外地示范橱窗”,请参加会议的19个城市在此三个商场的橱窗里展示它们的作品。(《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关于迎接全国十九城市商品陈列和橱窗宣传工作研究会的几项工作的通知》,1963年8月8日,武汉市档案馆藏)全国共有19个城市的大型商店的专业人员代表参加了这个会议。据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副局长王际清的报告,这个在武汉召开的会议历时11天。

如上所述,当时橱窗设计的基本要求必须是将“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紧密联系”。如何将“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当时的美工设计师们是一个挑战。他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时时变化的政治形势,并且要把这样的政治形势与美学在橱窗这个面向行人(当时是“工农兵”或“革命群众”)的舞台上有声有色地展演出来。而且,这种展现更应该以符合橱窗宣传的相对具有广告性质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对于由麻建雄先生捐赠的武汉老橱窗作品照片的深入仔细的考察,我们发现当时这些橱窗设计大致可以分成三类:1、用于单纯的政治宣传的橱窗设计,2、用于单纯的商品宣传的橱窗设计,3、结合了商品宣传与政治宣传的橱窗设计。

在第一类橱窗设计里,由于需要传播意识形态与国家意志,美工师往往以具有强烈的视觉煽动力风格的图像来图解、宣传一些特定的政治口号,以此促成橱窗观众对于意识形态宣传与政治口号的接受与理解。这些橱窗的设计风格,比较明显地以昂扬、夸张的构图来吸引关注。此外,由于某些特定政治事件与节庆(如国庆与建党庆祝等)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在某些时候橱窗也会成为为城市增添喜庆色彩的空间。在这些应景的节庆橱窗设计中,由于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商品在橱窗中的出现可能会削弱政治的严肃性,因此这些橱窗有时索兴被设计成单纯的政治宣传,即使有商品出现,也是作为一种装饰性要素,居于橱窗的次要地位。比如,创作于1950-1960年代的《庆祝祖国十五年来的伟大成就(友好商场橱窗)》,橱窗里完全没有布置商品,整个橱窗如同一幅具有装饰画性质的宣传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具有纯政治宣传性质的橱窗,有时就是中央精神、党报社论的橱窗化展示,或者是一件具三维性质的宣传画。

在第二类橱窗设计中,由于具有明确的商品宣传目的,因此橱窗设计显得较为单纯。对于美工师来说,如何突出日用百货的商品属性,如何以喜闻乐见的橱窗设计风格来赢得行人(消费者)的欢喜并促使他们产生购买欲望,需要运用高超的视觉营销的手段。而这样的橱窗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了政治宣传的压力与负担,因此美工师的自由发挥度较大,对于他们来说,这同时也是一个努力探索商业宣传的可能性与展示自己的商业宣传专长的宝贵机会。相对来说,这些单纯宣传商品的橱窗给人的感受较为活泼,而且也较能感受到美工师的创意。创作于1950-1960年代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主要宣传商品是台钟,橱窗前景堆满了各式台钟,但橱窗背景设计成农村田野,右边配有一只报晓的雄鸡,远处是东升的旭日以及高耸的烟囱。这些意象都让行人想到早起以及报时,而引伸出来的视觉意蕴则是祖国大地朝气蓬勃、国家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不过吊诡的是,即使是在商品短缺的时期,橱窗也必须保持一种商品充足的假象。因此,在某些时代,橱窗还是一种促成对于制度的信心保证。或许人们能够买到的商品没有这么多,但橱窗并不给出这个事实。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幻想供应商,给出某种心灵的安慰。同时,这些橱窗还肩负宣传突出湖北武汉本地百货商品的任务与使命,因此“武汉制造”的商品如何宣传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类橱窗设计,则是尝试如何把意识形态与国家意志通过结合了商品的宣传来达成其宣传与传播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合”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其困难在于如何达成商品传播的世俗性诉求与政治宣传口号的“超越性”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美工师围绕商品来展开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通过巧妙的“构思”、商品的巧妙铺陈以及整体意境的设计,给出以物质来引导精神的视觉诉求。例如,麻建雄于1978年2月创作的《新的长征》橱窗作品,虽然目的是为了宣传各种类型的收音机,但画面中却是以新领导人华国锋的形象来带出新时代与新任务,而背景则以国歌与传播音乐的收音机建立起联系。这些橱窗设计,往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商品来搭建具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的空间,因此需要设计师在构思立意上的提升与突破。不过,有的手法后来也成为了某种套路而成为了陈词滥调。

从这些照片所展现的橱窗宣传实践,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即使是在政治挂帅的时代,国家的工业生产、店家的商业活动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是要继续,而这种继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橱窗宣传这样的商业广告实践来促进与巩固。而具体制作了这些橱窗作品的美工人员,则以他们的才华为促进商品的流通、确保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这些老橱窗作品中摄影所起的作用。由于这些照片是作为橱窗设计工作的记录与资料被拍摄与保存,因此文献性是拍摄时的最重要的考虑。而充分的细节记录,则是确保照片具有文献性的保证。唯有充分、精确的细节记录,才能让我们在今天时过境迁之后,仍然得以充分考察当时美工人员设计橱窗时的构想、视觉语言与形式的运用与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物质水平。与现代摄影史上将橱窗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的摄影家不同,这些武汉老橱窗作品照片的拍摄者以忠实再现橱窗作品为首要目标,因此所有这些照片在拍摄角度上都显一致,从正面取景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橱窗的整体面貌。而在夜间拍摄这些橱窗照片,则是考虑到橱窗的灯光照明效果此时最为稳定,因此摄影的光源有了基本保证。从画面看,这些橱窗照片的画面都消除了透视畸变,这可能与夜间拍摄也有关系。在人行道并不宽敞的情况下,夜间拍摄既可排除人来人往的干扰,也可使照相机与大型橱窗拉开适当的距离以克服透视畸变。所以说,这些充分地展现了橱窗内的各种细节的照片,其实是深思熟虑地考虑到文献记录效果的拍摄结果。唯其如此,这些照片才能真实地传达橱窗设计原作者的构想。这么说的话,其实这批照片也是中国商业摄影中的优秀之作。此外,这些具文献性质的照片的拍摄,也时时处处要求拍摄者排除自我意识,尽可能忠实地再现橱窗本身。

橱窗本身作为一种商品与意识形态展现“框格”,已经成为了令当时行人(消费者)驻足凝视的第一次“定格”提示。作为一种固定框架形态的橱窗,是一种“定格”了的展示空间。而拍摄这些作为视觉文献照片的橱窗作品的摄影实践,则是对于已然“定格”了的展示空间的“再定格”。因为这一“再定格”的拍摄行为,人们得以将不断变换也是不断上演的特定时代的橱窗这个商业与意识形态剧目作了精准记录,使之存留永恒。而通过这样的“再定格”(记录)人们的社会实践,则为人们的城市记忆、历史记忆提供了某种重要保障。而照片的从记录到记忆的性质与形态转换,借助摄影的功能使之悄然完成。而这正是摄影的独擅胜场之处。

2014年11月22日至2015年1月18日在武汉美术馆举办了由笔者策展的《为工农兵服务——武汉美术馆藏麻建雄捐赠武汉老橱窗照片展(1950-1980年代初)》,展览的题目来自展出作品本身。在某一件橱窗作品中,我们发现了醒目的“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而这个口号之下,还有更具体的子口号:“大力组织人民经济生活,把东西送给最需要的人。”这个子口号,似乎就是专门为主口号“为工农兵服务”下的定义。在这里,“大力”表明了政府对于保障民生经济的态度,但“组织”两字则又显示,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生产与供应的习惯方式与特色。而作为供应对象的“最需要(东西)的人”,应该指的就是广大的“工农兵”。因此,我们认为,“为工农兵服务”这个口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政治化的日常生活与已经日常化的政治之间在民生经济活动中的某种基本定位与价值取向。而这个“当时”,从时间上说,则是本展览所展出的这批武汉老橱窗作品所涵括的时代,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

感谢武汉商业美术设计界的老兵麻建雄先生收藏武汉老橱窗设计作品照片并且慷慨地捐献给了武汉美术馆。对于武汉市,这是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是一份横跨了近30多年历史的武汉城市记忆的视觉文献。对于新中国商业史与商业美术史,它们是一份有关中国商业发展史以及商业美术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这些武汉老橱窗照片中的商品本身,也构成了一部建国后的国产百货商品的历史。因为这些珍贵的视觉文献的存在,武汉的城市记忆与中国商业美术史都变得更为具体、真切与可感了。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关于伦敦2012年奥运会和残奥会赞助商的营销效果,新闻国际(News International)对超过1500人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消费者品牌认知方面,可口可乐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识别度最高的官方合作伙伴,大约在5位消费者中就有2位能识别出可口可乐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麦当劳在奥林匹克合作伙伴中识别度位居第二,1/3的消费者知道它是官方赞助商。

这两家食品饮料界的奥运营销老手之所以能收获喜人的传播效果,除了多年的持续赞助,其每届奥运会期间将传播做深、做透,实现与奥运精神的全面结合,是更为重要的原因,也是今年欲开展奥运营销的本土企业最应该学习的。

找准契合点

开展奥运营销,最难的但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寻找品牌与其所拥有的奥运资源的契合点,将奥运会的会徽应用于企业所有可利用的媒介载体如产品外包装、广告、渠道中还远远不能深挖奥运会真正的营销价值,仅仅一两件奥运营销活动也不够,消费者不会自己去思考品牌与奥运的关系,企业和品牌必须将奥运的理念与自身行动结合起来,最大化利用这个营销资源,通过具体的主张帮助消费者理解品牌的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奥运精神的渗透,让消费者形成深刻印象和认知,达到俘获他们内心的营销境界。

作为2012伦敦奥运会的唯一食品服务零售商,麦当劳今年计划在中国增开225~250家新餐厅,借助今年的奥运营销,希望能在中国实现加速发展。在具体营销手段上,公司希望全体员工都能与奥运联系起来,为此,麦当劳中国选拔出10名优秀餐厅员工代表中国的8万名员工飞赴英国,与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员工和经理人员一道组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2000名奥运冠军员工团队,服务奥运餐厅。

西王食品就是充分认识到契合点的重要性的一家本土企业。作为民族品牌中的新兴代表,它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跻身国内食用玉米胚芽油领域的前三甲,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发展战略:用3~5年的时间,在国内玉米油零售市场取得超过50%的市场份额,成为健康食用油领域的领军品牌。借力世界级的体育运动盛会开展品牌推广,是西王品牌战略规划的重要一步。

“奥运营销是战略性营销规划,是否选择奥运营销,取决于品牌发展的战略规划,奥运要为品牌服务。”面对奥运这个四年一个轮回的优质品牌营销平台,西王食品董事长王棣做了冷静的思考,而且他一早就认识到,今年的伦敦奥运,不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的企业不具备主场之利。“从营销与传播的角度看,‘客场’作战要另辟蹊径,巧用资源,以小代价取得大收益,争取‘海外栽树、国内开花’”,王棣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通过梳理“奥运营销”的价值链,早在2011年,王棣就果断决定让西王品牌签约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备战伦敦奥运会保障用油”,同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合作伙伴”、“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指定产品”和“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60周年庆典指定产品”四个荣誉称号,为西王全年的奥运营销计划取得独占性资源。接下来,西王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认为“遵循国际奥委会运动员食品安全检验标准,经过181项检测,其严苛程度远超过其他食用油的质量标准”是其最显著的品牌优势,于是从以上奥运独占性资源中确定“奥运冠军们备战伦敦奥运会指定的保障用油”作为西王食品奥运营销的核心强化点,几经锤炼,西王玉米胚芽油年度营销主题确定为:“冠军厨房,‘油’我保障!”,并制作出相关的电视广告通过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渠道广为传播。

整合资源

缔元信在2011年9月推出的《奥运产品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显示,电视和互联网是网民关注奥运的两个最主要的渠道,微博则成为用户最常用的互动工具。可以说,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有机结合正日益明显地改变着用户的生活方式。

2012年,当移动终端占据人们更多上网时间、微博等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视频和电视争夺观众眼球时,奥运资源如何分配,营销平台如何选择将成为各大广告主决战奥运营销赛场的另一关键所在。

在体育营销领域具备丰富经验的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面对奥运营销的机遇,倾力开展“羽林争霸”活动,作为奥运营销的主阵地。这是红牛公司联合英格兰羽毛球协会开展的2012红牛城市羽毛球赛总决赛,从4月7日开始,依次进行城市赛、城际赛和大区赛三个阶段的比赛,并于6月24日决出南北大区冠军,总决赛将于8月6日,即伦敦奥运会羽毛球项目全部比赛结束后次日在伦敦举办,除了“南北争霸”,总决赛还将上演一场“中英大战”——“羽林争霸”总冠军将与英格兰俱乐部甲级联赛冠军进行一场友谊赛。英格兰羽协商务总监菲奥娜·杨表示,英羽协将把“羽林争霸”总决赛作为一场中英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具有英国特色的文艺团体现场演出,并在当地最大的华人社区进行宣传。

据红牛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羽林争霸”活动,公司以“全媒体投放+线下活动”全方位支持。红牛的代言人——今年奥运会羽毛球赛男单冠军的最大热门人物林丹同样在这次“羽林争霸”活动中担任大使,不但自导自演赛事宣传片,还录制赛事主题歌《热力战放》的MV,更是积极参与策划“羽林争霸,一人一拍”红牛趣味对抗赛。对奥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代言人价值的深度挖掘,成为红牛伦敦奥运营销的亮点。

2012年对于西王食品公司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奥运营销年”,公司全年的营销活动和媒介策略也都围绕奥运开展和制定,公司从一开始就注重让品牌在与奥运巧妙挂钩的基础上,组合运用不同形式的营销工具和方法,使营销资源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奥运营销的常规做法有:赞助奥委会、签约运动员、宣扬奥运文化等,近年来随着奥运经济热潮的升温,与奥运相关的各项费用不断提升,营销成本高企,同时媒体环境的泛化以及传播过度等问题出现,使得营销收益难以保障。”王棣指出。

在媒介组合方面,西王全面调动电视、平面、网络、户外、楼宇、在途、终端等媒介,将品牌支持奥运的相关信息全方位进行传播,电视广告同时也以网络、楼宇在途和终端视频的形式投放,尽可能覆盖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具体的营销活动方面,西王玉米胚芽油通过与相关报纸媒体合作,开展读者“奥运竞猜”、“奥运知识竞赛”及“奥运征文”等趣味性互动活动,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与消费者深入沟通,传播西王玉米胚芽油品牌荣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备战伦敦奥运会保障用油”的信息,并讲述西王玉米胚芽油的健康功效。报纸媒体的报道集合了广告、公关传播和消费者互动等多种营销功能,亦可应用于线下的主题路演和社区推广活动以及终端促销活动,既是成本低廉的促销赠品,又是西王玉米胚芽油品牌内涵的传递,是“文化赠品”,而线下的报纸派发又能够促进线上读者互动活动的参与。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有所回报,大部分企业由于营销战略不当只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伊利作为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乳制品,深刻认识到奥运信息长线传播的重要性。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告诉《广告主》杂志,伊利品牌今年的奥运营销,会根据奥运的进行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营销主题都希望能契合消费者当下的心境:奥运营销启动阶段,以刘翔为主角的电视广告3月份正式上线,同期刘翔、李娜、孙杨的系列平面广告也将配合电视广告出街;下一阶段,伊利会以网络为主平台,开展大型的奥林匹克消费者互动活动;在奥运赛事进行阶段,伊利也会播出特别定制的赛事广告,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如今,伊利2012奥运战略已经正式开启,伴随着地铁、公交、电视广告、微博的全方位宣传,近日,伊利还启动了覆盖全国的消费者参观活动,让消费者零距离了解伊利“奥运牛奶”的生产过程,成为加深消费者印象、强化奥运营销效果的重要环节。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营销人才战略的误区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叫喊这句话,仿佛人才工作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工作了。但真正情况是这样吗?

1.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战略实施。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先确定战略,再确定组织和流程,最后是人员安排。

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制定宏伟的战略后,却找不到人才来实施。于是,企业要么只能暂时将战略束之高阁,先去招募人才,要么仓促起步,最后壮烈落马。

TCL近年来在市场上的失败,专家们列举了千万点原因,但有一点原因从未被提及——人才。TCL在与长虹彩电大战中一战成名,决定因素是TCL独特的深度分销渠道模式,这也是其后数年中TCL笑傲江湖的法宝。可以说,TCL拥有家电业最强大的渠道,也拥有家电业最优秀的渠道人才。

然而,正因TCL的渠道人才太强势了,而品牌、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彻底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使得TCL整个营销体系成跛足状态。因此,当品牌、策划人才稀缺的TCL进入其他领域时,策略仍然重度依赖渠道原班人马,硬套渠道模式,而此时已非彼时,焉能不败?

战略变了而人才不变导致的失败仍在上演。某休闲食品巨头去年大举进入凉茶市场,但其所用营销队伍大部分抽调自原有队伍。当原班人马仍然采用“高空广告+地面流通”的休闲食品运作模式来操作凉茶市场时,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吉姆·柯林斯在《从良好到伟大》一书中提出了“第五级领导者”概念。而“第五级领导者”的工作中,第一是人才,第二才是战略。他们吸纳称职的人,淘汰不合格的,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然后,他们才去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企业可以找到N种战略,但它一定要选择适应自身人才状况的那一种战略。

2.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市场变化。

沃尔玛中国内地首店在1994年开业,但其人才招募和培训工作从1992年就开始了,整整持续了两年!反观中国企业呢?

早在2000年,《销售与市场》就以连篇累牍的文章预告了中国即将到来的渠道变革:超级终端的崛起。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看到了这一变迁,着手培养KA运营人才。但更多的企业仍然抱住流通渠道不放,没有从战略层面重视终端人才的培养。

结果,当这些企业发现不得不直面那些现代连锁终端时,却没有相应的KA部门,没有专业的KA运营人才!而那些提前做了终端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企业,却能借KA之力迅速攻城拔寨,颠覆市场格局。南京雨润就是通过KA连锁的专业运作,迅速成长为行业前三!而更多的企业,只能饮恨连锁,渐渐萎缩,甚至退出市场!

企业的营销人才战略,一定要建立在精准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在判断清楚未来几年的市场变化后,企业要果断投入,培养能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营销人才。

3.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营销战略。

上海一家冰洗家电企业,近年来一直埋头深耕三、四级市场,保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下一阶段目标是进入二级市场。鉴于当前的市场操作需要,企业专门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省区经理。

然而,队伍改革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该家电企业当前各省区经理皆是该公司创业元老,无一不是在企业工作过8年以上,他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式,市场操作趋于保守,加上年龄偏大,他们很难学习和接受新的市场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拱手让出省区经理“宝座”。

该企业老板是个重情义的人,不肯落下卸磨杀驴的恶名,于是省区经理改革计划就此流产。本来企业在安徽区域招到一个非常不错的省区经理,却因为安徽的老经理不愿退位。只得把新经理派到另一空白省级市场。失去了原有的市场资源,加上没有市场基础,新经理在新市场也操作艰难。这些新加盟的省区经理便萌生去意。

不“杀”老将,或许可以为老板博得“最佳雇主”的美誉,但市场呢?

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以加速度在发展,而其人才战略是一定要领先于企业发展阶段,人才队伍是一定要适应企业发展阶段。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看到了,却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人才革命。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

在很多企业,营销人才战略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并负责实施。这是不对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平台和一部分方法,却无法保证成功实施。确保营销人才战略成功的主要推手,是营销最高领导和经理。这必须是营销一把手工程。

毫无疑问,营销总经理肯定是企业里最忙的一个领导了。但不管多忙,营销人才战略的实施都应该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组织就是这么现实,如果营销老总不严肃对待,没人会相信这是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经理们也当然不会加入了。事实证明,营销出色的企业,其营销老总甚至一半时间都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具体涉及选、育、用、留四个方面。

1.选准人才。

“选对人才”是首要问题。错误的人才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可以打倒一个企业。 “找对人才”包括三个步骤:

一、准确界定职位所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界定最适合人选的条件;

三、让候选人才与他所负责的职务相匹配。

2.培育人才。

培育营销人才,不是过场式的入职培训,也不是泛泛的销售培训,而是基于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明确目的、有系统的培育。

首先,培训必须要符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需求。企业能提供员工所真正想要的培训,甚至可以降低员工流失率,但并没有太多企业看到这一点。

在实施育才计划之前,我们得知道什么样的培训能让员工满意。很多员工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管理者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需求。

找到员工的需求之后,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即使企业无法做到,尽早发现也是好事,至少不用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培训投入。

其次,营销人才的培育要同时着眼于眼前业务需要和未来业务持续发展。

企业3年、5年后要往哪里走?那时的营销模式是什么?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分析企业需要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据此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项目。

这一点,企业的培训经理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营销人才战略是营销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

当然,最后企业还需要科学、有效的营销人才培育手段。这一点,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他们也总结了无数的人才培育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3.人尽其用。

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上,这是用好人才的唯一标准,几乎每一个营销管理者都知道。但这也是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一个环节。

误区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条千年古训害人不浅。一些营销管理者片面认为,用人就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充分授权,事情交给他之后自己什么都不管了。缺少必要的

“疑”,甚至导致检查、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纪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到坏结果出现,一切都晚了。

而“疑人不用”则走入了另一极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味的“疑人不用”,常常就会失去人才,导致

“无人可用”。

正确的用人观点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既要用人,也要监督、考核,做好过程控制;疑人要用,要善于分清人才的优缺点,把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误区二:爱用“听话人”。

几乎所有的营销管理者都认为,用听话的人,便于指挥,不会违背上级旨意行事。唯命是从的人往往是守成型的,改革创新精神差,打不开局面,甚至连小事也难办好。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灵活性,即使上级指令有误,他也照办无误。

桀骜不驯者虽野性难驯,甚至有时顶撞上司,但性格刚直,做事果断,敢说敢干。上级有错误,他会及时指出来,在执行上级指令时,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长期维持现状等于走向灭亡。营销是一项创新的职业,没有创新,就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市场也会在守成者的“一丝不苟”中逐渐萎缩消亡。

误区三:无过即有功。

在许多企业里,对营销人才的业绩评定往往以“无过”来衡量。大量事实表明,干工作越多,尤其是营销创新方面越多,失误也就越多;循规蹈矩,不干或少干,当然失误就少。 在日本,许多企业采用“以过错论英雄”,员工过错越多,便奖励哪位员工。当然,这里所指的“过错”并非主观上造成的,而是因为创新过程中的无意识失误。方法不一定有效,但该方法背后体现的“鼓励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在营销管理者的用人中,还存在任人唯友、过分追求道德完美、主观考核等误区。

4.留住营销精英。

一项调查表明,各企业的营销人才年流失率平均在30%~80%之间。且工龄越长,流失率越大,第一年平均流动率为32%,而第3年高达76%。平均流失一个销售人员,企业的直接损失是其月薪的4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留住优秀营销人才的重要性,并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努力和探索。他们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竞聘上岗、广阔的职业升迁空间、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方法,以留住队伍中的营销精英分子。

留住营销人才的具体方法,业界多有著述流传,本文不再赘述,但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对有特别贡献、有突出才能的人要有“破格提拔”机制。普通员工能让业绩稳定,但“英雄”式的营销精英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突破。这样的人才,如果还让他在基层慢慢苦等苦熬,他短期就可能会“飞”走或被对手挖走。

二,激励制度要与企业所处阶段相适应,以达到最大化激励营销人才动力为目标。比如,创业之始,企业家底薄弱,宜采用低底薪+高提成制度,以刺激营销员努力创造销售业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留住人才,宜采用高底薪+低提成制度,以增强营销人才安全感。

三,营销队伍要形成梯队。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设立半级制度。如在销售主管和业务代表之间设一个主管助理的职务。他们除了履行业务代表职责外,还承担一定的协助主管管理的工作。

表面上看,增加了一个营销层级或增加管理成本和一定的人力成本。实际上,该制度的设立不但提供了销售主管的储备力量,同时,为一些表现良好的营销人提供了一个升职空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积极性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企业营销力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的关键竞争优势,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论文阐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研究分析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就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办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产品价格信息越来越透明,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由“以产品为驱动”向“以服务为驱动”转变。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将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之一。

1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

客户关系管理(CRM)既是一套管理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企业客户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的经营战略。企业通过客户资源的数据库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現企业管理系统的不足,通过完善客户管理体系来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全面协调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客服系统管理、售前和售后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2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思考

2.1强化客户维护意识,发展战略客户

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基于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要增强对客户的识别能力,对客户进行细分:首先,企业要大力拓展利润客户,发展战略客户。对于企业而言利润客户的存在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求销售人员要准确识别利润客户,按照利润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对于中小企业销售人员而言,需要对企业的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准确识别出利润客户,然后建立专人对接机制,增强客户的稳定性。其次,企业要加强对战略客户的管理。如企业要设置战略客户服务部,做好相关市场营销的记录管理工作,以便定期对战略客户进行分析,了解其产品需求的空档期,以此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企业产品销售的成功率。

2.2收集客户信息,制定营销方案

在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殊性等特点,具体管理工作涉及科学分类、产品质量和服务、客户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整理等,这些工作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点,有利于获取完善、丰富的客户信息,使企业加强对客户实际需求的了解,能够让服务更加有针对性,以此为基础调整市场营销方案。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其用于收集客户信息方面,建立起客户信息管理平台,针对信息记录、信息库更新进行补充,不断优化客户信息,获取更多新型、全面的客户需求,通过这些内容调整市场营销方案、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管理部门应有效保护客户隐私,遵循隐私保护和规避理念,以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减少法律纠纷问题的出现。在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将客户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以及客户忠实度作为重点,通过有效方式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力度,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分销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关键,是根据产品特性来进行设计的,要考虑中间商,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位于营销渠道的起点和终点,根据这些元素来设计营销渠道和策略。由于每位消费者都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销售点在运营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同的消费心理,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销售方式要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理念和偏好。

2.3收益有长度——建立稳定持久客户关系

开发新客户与留住老客户是企业持续获利的保障,但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远高于保留现有客户,与客户建立持久稳定的关系是留住客户的有效方法。持久稳定的客户关系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支撑力,它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的收益,但从业务表现上看,它可以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收益。客户关系营销、客户忠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都对企业与客户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客户关系营销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企业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客户忠诚管理帮助企业让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并进行重复性购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收集、储存和共享客户多维信息,更精准地了解客户关系情况,采取准确的对策,有效地改善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帮助企业与客户建立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让企业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是利润的源泉,不但让多次交易容易实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收入,还会让交易程序化,大大降低了搜寻、谈判和履约成本,从而最终降低企业与客户的整体交易成本。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还会让老客户主动为企业进行有利的宣传,不但让企业吸引到更多的潜在顾客,实现客户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多,同时减少吸引新客户所需支出的费用,从而降低了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可以使客户降低对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敏感度,使企业避免卷入价格战。当经济态势不良时,客户会更倾向与熟悉的企业合作,良好的客户关系能成为企业的缓冲器,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让企业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2.4 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必须要重视客户的体验获得感。长期以来企业市场销售的流程比较烦琐,例如,销售人员只是与客户进行销售方面的沟通,而产品的质量问题则由客户联系企业的售后部门,导致客户的满意度不高。所以基于个性化消费模式的发展,企业必须要改进业务流程,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首先,企业要改进销售业务流程。对于企业而言,在改进业务方面需要对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流程进行梳理分析,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市场营销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其次,要把控服务质量,兼顾服务个性化。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市场营销中不同的服务质量必然会造成客户出现不同的满意感。例如,客户在不同时间所获得的服务体验是不同的,因此基于维护客户关系的视角,企业需要把控服务质量,突出客户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变革的时代,客户已经掌握了主动权,而不是任由市场来“宰割”,原以市场为中心的策略不足以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要意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还需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首先要有企业高层的重视,其次要有明确的权责制度和分工流程,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要关注客户和团队的需求,及时总结和分析制定出差异化的策略,从而不断优化和提升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玲.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1):80-81.

[2]韩丹阳.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与运用探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162-163.

[3]林海仪.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思考[J].中国商论,2020(07):65-66.

上一篇:大学生宿舍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型企业品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