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关系失衡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7

审计关系失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2009年以来,二十国集团(G20)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治理世界经济失衡的新框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当事方和G20的主要参与者,在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失衡调整进程的前提下,中国应确立参与失衡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应对策略。文章结合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分析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平衡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却呈现经济发展失衡的态势,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Rato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Global Imbalance(全球经济失衡)”的概念。世界经济失衡不仅表现为各主要经济体间的贸易失衡,还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并引发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主要表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这一共同挑战,世界经济中最主要的20个主体组成了新的全球协调机制——20国集团(简称G20)。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上,G20已经着手研究如何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及降低其不利影响。

以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因此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当事方。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互利共赢,增加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协调合作的实际收益,同时促进内外经济平衡。在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应选择何种战略对策以实现上述目标,这是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分析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二、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

1. 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针对G20机制的新特点,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中国应通过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促进非国家行为体的机制化建设、追求更加公平的治理模式等措施,完善G20框架下的全球经济治理。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主导下的G8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造成沉重打击,各发达国家迫于经济实力消长变化,纷纷酝酿以G20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既反映当前全球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的现状,也符合全球经济权利结构中日益增强的多极化趋势。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使得G20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方案和建议更具备合理性和权威性。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中国积极参与了G20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2. 维护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自身利益。

世界经济失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之一,中国与其他国家同样承担着该结果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世界经济失衡的获益者之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同时也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世界经济失衡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在世界经济失衡日趋严重、其负面作用日益显现的当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不仅要继续保持和增加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获益能力,还应确立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我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方面参与世界经济调整,履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为减少全球经济与金融不平衡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改善和消除本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失衡,实现本国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地增长。具体而言,我们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应该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出口核心收益由我所得;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游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取消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引导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流向,更多地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产业领域实施政策倾斜;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中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参与世界经济交往过程中,中国已逐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倡导者和制定者,具备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经济稳定的能力和条件。因此,中国应确立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机制的目标和战略,以有效发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开放,同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重点

1. 调整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

中国当前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由于在国内遭遇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变得不可持续。第一,大量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集中于城市,三农投资不足,导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持续。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扩大,但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使得中国内需严重不足。第二,经济部门二元结构不仅得不到改善,还趋于恶化。具有相对较大就业创造能力的民营经济部门由于无法得到国有银行等正规金融系统的支持而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原本就属于资本密集部门的国有经济部门则受到来自国有金融机构的各种“补贴”,从而进一步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这导致国有经济部门失业率上升,全社会就业增长相对缓慢,使得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第三,产生东西部二元结构的新问题。由于对外开放所促成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天然地有利于东部沿海区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出口导向这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下始终不敌东部地区。如果这一发展战略持续下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会持续扩大,对国内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当前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也是加剧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依靠投资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进口自然资源、技术和装备。因此,中国高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就必然会对世界各国带来乘数效应。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又高度依赖于出口,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又会给世界相关国家带来替代效应。自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逐渐变大,国际乘数效应相对变小,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加剧了世界经济原有的不平衡。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中国为实现经济增长而进口的原油等大量稀缺资源,导致世界稀缺资源价格上涨。

上述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对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的分析表明,为实现对内外经济失衡调整的目标,中国应调整其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依靠内需的基础上。

2. 调整中国对美国贸易和资本输入双重失衡。

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成因在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中美两国之间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失衡。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高达7 764.8亿美元,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国别结构看,美国对亚洲贸易逆差为4 112.5亿美元,其中中美贸易逆差高达2 783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及美亚贸易逆差中的比重分别高达35.84%和67.67%。中美贸易失衡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表现,客观上也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调整中美贸易失衡不仅是中国实现内外经济平衡的途径,还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重点。

目前,中美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中美制成品贸易逆差,这种逆差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对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使外商在华加工装配类制造业FDI扩大和对美出口增加引致的。表1表明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有逐年下降趋势,但2011年最新数据仍然分别高达35.8%、44%,加工装配类进出口贸易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出口为1 374.7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 044.5亿美元,占中美贸易顺差总额的72.4%。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产业在我国外贸出口行业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一种基于产业层次上的结构性逆差,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东亚产业转移,以及与此相伴的对华直接投资。因此,美国及其他经济体调整在华FDI规模和结构,减少其对华加工装配类产业的FDI,是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尽快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以降低中美贸易逆差。

3. 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

随着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为便捷。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较为发达的优势,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和国际资本流动,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不得不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这种循环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格局,也使得国际经济失衡变得更为复杂、更具有长期持续性。由此可知,要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现状,必须改革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内学者通过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措施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由于经济实力的迅速成长,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决定新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额度,明确反映出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地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中国的分配额度由3亿6000万美元增加到相当于108亿美元,考虑到总分配额度的扩大,中国的分配额比原来增加了约30倍,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在全部186个参加国中上升到第六位。中国已加快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步伐,与大多数东亚国家建立了双边贸易协定,完全有可能进一步与亚洲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贸易协定,并推广到多边、区域贸易协定,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内贸易中的结算功能,减弱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这是人民币汇率在体现市场供求原则下基本保持稳定的另一战略途径。

4. 加强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离不开国际协调与合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经济失衡的调整进行多边磋商,但是这种协调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与各国一道加快建立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制订和采取调整经济失衡的明确政策,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努力营造有利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但主要的经济失衡国家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以G8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其高消费、低储蓄的居民消费模式,高科技引领下占据国际分工和产业链高端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强化带来的资本聚集等因素,使发达国家得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较高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其代价便是国际经济长期失衡,全球经济资源向发达国家集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政策是在这种发达国家主导的传统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下的被迫选择。国外学者提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调整国内需求的政策对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政策的努力。因此,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调整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扭转世界经济失衡持续扩大的趋势。

中国应该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首先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调整责任,切实应对国内经济问题,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其次,敦促各国承担相应的经济失衡调整责任,东亚各经济体应逐步调整贸易结构,提高汇率弹性,协调汇率共同升值,日本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欧洲应利用强势欧元帮助美国吸收世界其他经济体出口。再次,采取措施加强应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多边协调和合作。例如,在G20框架下,各国在需求管理、收入分配、减少汇率和商品市场的不稳定性进行合作,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四、 结语

世界经济失衡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长期运行的必然结果。最初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间的经常项目失衡,已经逐步扩展到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扩大。因此,调整世界经济失衡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他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国际经济合作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必须通过参与G20平台的协调与合作,调整内外经济失衡,同时与有关国家共同实现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在G20平台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G20机制实现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以及中国内外经济再平衡。

参考文献:

1. 李杰豪.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47—50.

2.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 北京: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12月.

3. 曲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外交评论, 2010,(6):57—65.

4. 华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1):5—16.

5. 蒲华林, 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逆差. 世界经济研究, 2007,(2): 29—35.

6. 王道平, 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世界经济, 2011,(1): 52—72.

7. FRANCIS C., ALEX I., and AJIT S. Global imbalances, under—consumption and over—borrow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future polic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42(1): 228—26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712711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9SJB790032)。

作者简介:邓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薛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2—09—23。

审计关系失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一直以来扮演着经济顾问和执法者的角色,体现了内部审计服务与监督的职能。文章以电力企业为例,介绍了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逐步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的方法,提出了适时调整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力求对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电力企业;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应该突出监督和评价两大职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逐渐体现,国际上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分为保证、咨询和评价。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要更好地发挥“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一体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一)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在经济领域存在的弊端开始有所显现,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亟待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的产生、建立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并且是以经济监督为目的。我国法律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在国家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审计机关,并且不受任何其他行政机关团体的干涉,按照法律行使监督权。因此,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就是对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这也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利。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几年前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造假,内部审计人员舞弊,引起了轩然大波。所以,内部审计对电力企业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是其独立检查会计账目、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以及监督财政的行为,能够保障电力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决策和监督过程。因此,为了加强和改进电力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审计监督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与管理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管理企业资产,所以地位超脱,能够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管理和决策部门执行公证的检测和监督问题。第二,审计监督其他部门的工作,尤其是由内部管理部门兼任的监督,例如,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有自身利益的瓜葛。第三,审计监督不仅能够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也能够评估企业生产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即评审企业内部的各专业监督部门的内部控制活动。

(二)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实施审计监督

电力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都要进行领导人员任期的经济责任制审计工作,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使之更加长远地发展,对领导人的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领导的经济行为和相关责任进行监督,既可以促使领导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也能够避免选拔任用干部的失察和失误,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的建议,促进企业的风气好转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提升企业效益。

(三)审计监督可以促进企业深化改革

审计监督的目的是服务,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工作就是相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号召,要自觉围绕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心。对于电力企业的审计而言,要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继续摸清家底、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对电力企业的审计监督,还可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治国有资产流失。

三、逐步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

国家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对企业财政、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检测监督,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及实现企业价值。按照电力企业的特点,其内部审计开展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及加强经济管理,也就是说,其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内向的,最终是对内服务于企业的管理者的。

第一,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及时进行审计检测,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同时也要及时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弊端,找出根源、及时采取措施。第二,为了避免浪费,要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障资产的安全。第三,在业务活动中,要保证企业的财务流程遵守国家的相关法纪,且不要脱离本企业既定的政策和目标。第四,根据审查结果分析出改进意见,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甚至进一步挖掘出内在潜力。

(一)服务职能体现于电力企业各管理层次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随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且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所在,尤其是基层的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决策层、管理执行层、管理水平、基层生产经营、经济效益都是审计的服务职能。

(二)深入宣传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我国一直以来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规定为:以本企业和下属单位为审计地点,以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为审计对象,行使独立的内部监督权。所以,大多数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都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差错纠弊,这是错误的观念,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就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意识到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面镜子,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宣传教育,使管理者和员工充分了解和认可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能够随企业实际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第二,要使领导者和员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是为企业服务的。

(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1.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共性问题就要从总体制度上找原因,对于典型性问题就要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警示和通报,及时反映给企业领导,要善于分析和总结,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写时,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尽量使用正面性质的措辞,不能单纯的披露问题,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更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偏好,要公正公平,但是也要时刻谨记服务不等于迁就,要按照规矩做事,否则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就失去意义。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任何行业,其主要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也不例外,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为企业服务,提高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

四、适时调整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电力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现阶段,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由“监督主导型”到“服务主导型”的定位蜕变,内部审计师企业内部非常关键性的组成部分,按照目前的职能和机制定位,内部审计能够帮助领导驾驭全局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顾问和执法者,也是管理体系中不能或缺的监督形式,努力实现从监督为主向兼顾分析评价为主,体现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监督。因此,要做到以下几各方面。

1. 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为了使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加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主动加强管理,以服务为目的,在严格内部经济监督的前提下,通过监督的方式,利益国家法律制度的条件,展开法制服务活动。在工作中,要深入调查企业的各个方面,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2. 以服务的心态加强工作协调。服务职能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能够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就是工作人员要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采取参与性的审计策略。因此,工作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各部门充分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充分合作,一起分析改进的必要性,才能找到真正对企业有帮助的可行措施。

3. 树立正确观念,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的一次“健康体检”。内部审计部门在行使监督权力时,虽然要按照国家法律依法办事,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服务,是以保护被审计单位为出发点的。因此,在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尽可能的提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真正做到帮助被审计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汇编[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学会,2009.

[2]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3]詹姆斯·罗瑟.最佳实务——四个革新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罗道宏.电力企业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J].贵州水利发电,2012(19).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富阳供电公司)

审计关系失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和运行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又必须在内审部门的监督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基础;重要保证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管理,而内审和内控都是应管理而生,如何剖析并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定义

(一)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保证单位人员均按照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序地进行着各项生产管理工作;能够保证业务活动均按照恰当的授权以正确的金额,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进行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实行并对其作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它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所开展的一种监督和评价活动。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其中监督位于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控系统的特殊构成要素,它独立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是对其他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应监控职能所生,是企业内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也是企业内审的重点。

二、内部审计是如何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

(一)事前控制

建立内部控制组织,内审工作首先介入,考核一下,组织机构的设立是否遵循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原则,是否达到完整缺一不可。内部关键岗位的设定是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等特点科学设置,是否以书面形式描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是否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按照上述程序建立的组织机构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关系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二)事中控制

内部审计全面贯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整个过程。

1、预算控制

预算编制大多存在以下缺陷:(1)预算过程编制简单。主要审核预算人员编制过程,只是简单的凭主观臆断还是经过深入调查,长时间编制完成的。(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审应该遵循零基预算法,杜绝基数法,主要通过查阅编制预算人员的原始工作资料来考核。(3)预算内容不全面。没有的项目巧立名目安排资金,必须有项目反而没有资金预算,发生时缺乏相应的预算数据控制,成为了某些单位的蓄水池。此时应加强预算项目的审核,控制此种事情发生。

2、收入的控制

收入的界定主要根据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应该认定为收入的坚决予以入账,坚决杜绝帐外小金库的设立,造成职员犯罪,国有资产流失。内审主要通过审核票据的正确使用,资金的来龙去脉和外签合同的有效管理流程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支出的控制

企业支出主要有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支出。在这些环节都必须附以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支出的合理合法性。(1)在采购方面,往往是企业的主控点。常常出现采购人员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现象。这时审计部门应该查阅材料质量检验资料,质量是否符合生产要求,进而佐证是否有采买人员弄虚作假现象;同时还要进行市场调查,比对价格的合理性,从而杜绝故意抬高材料价格而从中吃回扣现象发生,导致加大生产成本。(2)生产方面支出主要执行生产成本管理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各项成本支出;销售费用方面的支出严格和销售收入挂钩,严格控制在可接受的一定比例上。(3)对待债务的管理也不能忽视。近几年大上项目、高额举债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倒闭现象频频发生。对举借债务必须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专业论证,论证举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建立债权债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债务业务的审批。(4)厂部管理费用的控制,既要保证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又要遵守各项财务制度,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使各项支出发挥最大的效果。支出首先应编制预算,严格按审核批准的预算执行,对于有限定用途的支出,不得任意挪用。对国家限定的开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支出标准执行。职工待遇、招待费、公车运行费、差旅费均是内审的重点。

(三)事后控制

通过内审我们能够发现两类问题,一是我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譬如有些工作岗位没有单独设立,削减了其职能;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脱离单位实际;授权审批范围不够明确;不相容岗位不分离等。二是我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虽然滴水不漏,但没有真正得到很好的执行,如虽设置了不相容岗位,却出现了一人兼岗,从而缺乏了约束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相当完善,但却出现不遵守形同虚设现象等。事后控制针对发现的两大问题分别制定解决办法,并监督执行。

三、通过内审找出内控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

本着遵循责、权、利相统一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制定并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严格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1、实行问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制度是依靠相应的惩罚机制而被有效执行的。问责制作为一种惩罚机制,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深度和广度。2、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实行单位、负责人和员工表彰机制,建立货币与地位的激励机制。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1、设立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应当建立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正常经营保驾护航。(2)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漏洞,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危险,确保企业高校运作和发展,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战略。(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张亮 .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 会计研究 .2012年01期

[2]范经华.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探讨[J].审计研究 2012年05期

[3]李红星. 集团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建设研究[J]. 中国商贸. 2014年29期

上一篇:企业管理内部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央行维护金融稳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