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会计论文范文

2023-03-06

审计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政策跟踪审计成为国家审计越来越重要领域,国家审计机关在政策跟踪审计中具备哪些突出优势,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及审计实践,从监督职责法定性、监督领域全面性、治理地位独立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政策跟踪审计的实务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家审计;政策跟踪;优势

政策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总结30多年经验,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有效参与国家治理,发挥建设性作用,审计机关转型升级,完成国家法定职责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政策的程序性、执行政策的效率性、实施政策的效果性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障国家治理实现良治的新型审计方式。政策跟踪审计以保障实现政策目标为导向,既关注单项政策本身个体性特征及其效果,又重视区域甚至全国政策整体性效果;既关注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又着重于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源;从政策执行过程及结果入手,找出政策执行的难点,突破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点,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影响政策目标因素,及时全面反馈政策决策者,实现政策最优化。下面从监督职责法定性、监督领域全面性、治理地位独立性等方面说明审计机关在政策跟踪审计中所具有的突出优势:

1 《宪法》赋予了审计监督职责的法定性。《宪法》对审计机关的设立、体制以及审计监督权的行使都做了明确界定。是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工作的基石,也是政策跟踪审计法定职责的源泉。

2 《审计法》等专门法律法规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全面性,保障政策跟踪审计全覆盖。《审计法》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都对国家审计机关法定职责进行了明确,如《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七条:国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审计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这将国家审计机关法定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扩展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机关同级人民政府规定职责的范围,审计监督具有全面性。

3 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立性地位,是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独特优势。

3.1 国家政策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特征明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只代表特定或多數阶层,不可能照顾到社会各方面的所有利益、难以反映出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这是国家政策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大特点。政策制定注重科学性、民主性、程序性,政策执行注重时效性和适用性、不可随意的选择性,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注重考虑主客观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平与公正性评价是其生命线。国家政策的上述特点,自然要求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者、具体的政策监督机关,必须能够适应国家政策系列特征要求,把握权力运行基本规律、政策形式与内容等。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经济监督和服务政府工作大局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也成为审计机关政策跟踪审计中的能力基础。国家审计机关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化优势,审计机关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不同行业的审计或调查,对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审计大数据处理,已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向党委和政府系统提供真实、全面、完整的信息,便于党政机关进行正确、准确的判断,做出科学、高效、有质量的决策。

3.2 政策跟踪审计是国家在新时期、新常态下赋予审计机关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提高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其执行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法理依据。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地方各级政府要保障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定期组织开展对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为进一步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8日,两办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更加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为保障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国家积极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努力最大程度减少审计机关在执行包括政策跟踪审计在内的审计业务过程中受地方利益相关者的干扰,充分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自2015年6月起,国家审计署每月发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根据对审计结果公告研究分析,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全国政策跟踪审计对于加速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重大政策目标初显成效。根据政策跟踪审计建议和意见以及审计过程发现的重要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积极整改,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顺利改革,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业、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政策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2,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2,2.

[4]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10,9.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3.

[6]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2015,12,8.

[7]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网站.

作者简介:

高永峰,山东滨州市沾化区审计局财金科科长,历任企业科长、法制科科长,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审计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县级审计机关县域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部分人审计人员缺乏有关审计的风险意识。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在政府审计中的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些机关的领导对审计风险非常重视,但基层的审计机关却缺乏重视程度,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会产生局部性风险,但是通过管理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但是由领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风险其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由此带来的失误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最大的审计风险其实是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在看到发展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审计工作面临的巨大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2、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严重缺乏的复合型人才,是导致当前的审计队伍对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难以达到的主要影响因素。入世以后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审计风险,作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WTO的规则,国际通行的审计惯例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都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还停留在很传统的阶段,账目基础审计还是以手工为主,这样的方式和国际化的需要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审计机关,确定与当前实际情况向符合的审计策略和技术手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要以审计准则的方式将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除此之外,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基础的查账技能必不可少,同时还要求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电算化审计知识、政策法规及个人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从业人员少,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审计工作的特点就是项目多、任务重,这就要求配备更多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但当前的审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却是人员缺乏,这是机构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不想符合,所以每个从事审计的工作者都感觉到极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于不堪重负,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质量。

(二)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突破单一业务界限,而成为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经营和从事多种经营业务活动的综合经营体,因此,这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竞争中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增加工作人员出现失查或者失误的可能性。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风险,导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原因之一就是审计对安然公司大量从事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表外融资业务产生的表外项目风险无能为力。

2、 资料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可能。

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和反审计手段的增强,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受到被审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影响,若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者虚假信息,那么审计的结果也就不能准确反映问题,甚至出现偏差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除此以外,正常的经营管理中出现无意识的错误较容易被发现影响也较小,而舞弊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种行为多数是采用极为隐蔽的手段,一般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失灵,则更加大了审计局的检查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树立全新的审计思维

(1)强化对审计风险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每一步都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2)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审计人员应树立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经济的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力避审计风险。

2、政府机关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树立

实践证明,审计人员强烈的风险意识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工作中既要认识到审计风险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做出的专业判断其实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这从实质上说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的准确性会受到判断主体、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其实是由很多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也是在综合了不同人员的判断而得出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谨慎,在尊重客观事实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评价结论。由此可见,要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升级部门都应该有计划地培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从而提高能力。

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我学习。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会计职称考试和CPA、CIA等资格考试,使每一位审计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

三是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只有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财经纪律;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工作踏实主动,认真负责。

(2)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和经济知识;审计技术水平,能掌握和运用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检查、考核和分析的审计技术;调查能力,能根据审计任务的要求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取得证据,为正确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正确的编写审计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其它资料。

5、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而是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对社会审计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已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国家仍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作严格区分,明确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减少审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明确会计工作中应有的责任,助推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安达市审计局)

审计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审计失败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均是不利的,也不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为了避免重蹈审计失败的覆辙,本文根据证监会2006年至2010年的处罚公告,对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避免审计失败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审计失败 审计失败原因 处罚公告 对策

审计失败对于报表使用者或者审计失败的责任者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国办发[2009]56号文件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事务所的格局、政策扶持和引导等方面做了专门的论述。为此,财政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部门做了诸多努力,以使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但是如果审计师发生审计失败,则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避免重蹈审计失败的覆辙,本文根据证监会2006年至2010年的处罚公告来分析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审计失败的对策。

一、研究设计和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审计失败仅限于上市公司,不包括非上市公司出现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的情形,所统计的样本主要以证监会在其网站发布的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处罚公告为依据,不包括受到一般的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的舞弊公司。

2006年至2010年,证监会共发布处罚公告226份,其中涉及审计师的有18份,但是,由于事务所之间的合并等原因,华夏建通的审计师光华所的审计资料已经找不到,因此,无法判断其审计失败的原因何在,因此,我们的样本总数为17个。在审计失败的这17个样本中,深圳鹏城、岳华和正源和信等三家事务所分别被处罚过两次,但是处罚所针对的上市公司并不同,因此,本文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样本进行统计,而仍然作为两个单独的样本进行统计。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除此之外,为了研究这些样本更详细的信息,也查阅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临时公告等,这些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劵交易所的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巨潮资讯网以及该舞弊上市公司的网站等。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程序不恰当

在可以统计的17个样本中,有13例存在审计程序不恰当的问题,占到可以统计样本的76.5%。这些不当的审计程序包括:缺少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实施充分的审计程序、未识别关联方、风险评估不当等方面。在具体的审计程序方面,函证、分析性程序、盘点、未实地抽查以及未抽查凭证等方面存在缺陷。其中,有8家审计师函证程序不当,有2家审计师分析性程序不当。

(二)职业道德方面

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基石,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最基本的要求。有12个样本因为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受到处罚,占到可统计样本的70.6%。

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原则,如果违背这个原则,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及审计的基础则不复存在,在统计的样本中,有1例(金荔科技的审计师万隆所)违反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此外,35.3%的审计师在审计中未勤勉尽责,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程序收集相关审计证据而没有进行、应当关注的而没有关注,造成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有4家事务所的审计师在审计中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应当合理怀疑而没有进行怀疑,当然也没有收集证据去证实或者否定这些合理的怀疑。

(三)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不恰当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支持,如果不能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则不能发表无保留和否定的审计意见;根据受到限制范围的大小,可以发表保留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载体,是审计过程的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应当有审计过程、实施的审计程序、收集的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主要内容。在17个可统计的样本中,有3例由于审计工作底稿不符合要求,或者审计证据不充分等受到处罚。

(四)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根据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对于审计工作底稿应当进行三级复核(一般为签字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三级),这是审计内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通过三级复核,可以大大减少审计失败的比例。但是有3家事务所没有进行三级复核、二级复核或者三级复核形同虚设,导致审计失败。

(五)没有具体的审计计划或者审计策略

目前的审计已经从制度基础审计过渡到了风险导向审计。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审计工作中心必须前移,因此审计师必须加强审计计划工作。计划审计与实施审计同样重要,但在可统计的样本中,有2例没有具体的审计计划或者审计策略,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失败。

(六)审计目标出现偏离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确定了目标后,那么审计师后面所做的工作全部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包括: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等方面。但是,万隆所在对金荔科技2006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其目标为“避免退市”,而不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鉴证意见,方向错了,审计失败不可避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并非一个。在可统计的样本中,每个案例平均至少有2个原因导致其审计失败(因为统计的原因,审计失败的原因可能要大于上面的统计数34),但是审计程序不当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是审计师导致审计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诸如违反独立、客观、公正基本原则以及审计目标偏离等,这是审计失败中罕见的严重性的原因,必然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三、避免审计失败的对策

(一)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当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师收集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也是审计师工作的具体体现。上述审计失败案例中,有76.5%的样本由于审计程序不当,造成发表了不当的审计意见。

在审计程序中,函证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如对银行存款、应收款项等往来款项、关联方的识别,函证程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上述8例因为函证程序不当而造成的审计失败案例,要么是应该进行函证而没有进行,要么是对函证没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控制。

分析性程序也是审计师在收集审计证据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审计程序。分析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非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的一种程序。这种程序应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可以节省时间。舞弊的财务报表其财务数据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比率或者态势,这种不正常可以引起审计师的合理怀疑和关注,应当采用其他的审计程序收集证据来证实这种怀疑是否恰当。

除此之外,盘点程序、对实物资产进行实地查看、对凭证进行抽查等程序也非常必要,这些程序对于查验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以及书面资料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审计程序。只要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专业素养,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一定能够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可以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提高专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石。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一旦丢弃,则必定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师在承接业务中,应当评估自身是否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诸如金融业等业务特殊、风险较高的行业,尤其要更加谨慎。

审计师在审计中要恪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职业谨慎和合理的怀疑精神,按照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过程。

(三)深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状况

在承接业务时,除了要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外,还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客户的状况。国内外的文献以及前文的数据表明,审计失败案例均是发生舞弊的一些公司。而这些舞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避免亏损、避免戴帽、避免退市、上市圈钱、虚增业绩、提高股价、隐瞒不利信息等;舞弊的手段主要有虚增资产、虚增收入和利润、隐瞒重大事项等。因此,如果客户在被审计年度业绩比较差、属于ST类的公司、需要配股、关联方交易频繁等时,审计师应当特别予以关注,在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等方面要更加谨慎一些。

在连续审计中,要了解年度之间是否有重大变化,在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根据变化的情况修改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

(四)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加强对审计过程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工作底稿执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由于整个审计过程的执行以及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都会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因此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和签字注册会计师这三级对工作底稿的复核,对于避免审计失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恰当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高质量审计的前提。实际上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水平不高,没有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主要原因是其审计计划能力不强,其实质是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不强。

审计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监督作用中日渐突出,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愈来愈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控制与防范

审计风险与审计工作同在,伴随着审计工作全过程。随着审计责任的加大,审计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普遍认为有效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努力规避的问题。

1 努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素,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2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增强化解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具有一种客观辩证的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具体地融于审计活动中,用正确、科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审计人员客观准确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审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做好审计工作。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机关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及其损失。要认识到审计风险既是自身的职业风险,也会对审计人员自身形成政治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自觉形成防范审计风险的思想意识。

3 努力规范审计行为,扎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质量检查、考评等制度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化,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针对不同的审计阶段,建立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案、审计信息发布和总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规范有效;通过对审计机关外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检查来达到对审计质量责任的控制;建立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使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审计质量的意识;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和追究审计责任,切实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4 积极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审计部门管理水平

建立审计部门质量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执业监督的作用,还包括加强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在事务所内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制度,并得到切实的执行,以保证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专业标准执业,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从各环节上控制审计风险。针对国家审计机关除了要建立健全强有力地内部约束机制外,还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审计机关可按照机关管理的控制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对审计机关辅助办公系统(OA)进行完善,内容涵盖财务管理、文书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考核体系管理、人事管理、政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规范机关基础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审计机关管理高质、高效。

5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当前计算机已同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明显地强化了工作手段,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开展审计势在必行。审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首先要普及,并逐步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其次,要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在一些项目审计中进行试点,再经修改完善,提出需求,再推广使用。以审计方法的高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因此,这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调整自我,并在调整中开发风险分析和防范方法,加强风险理论研究,深化审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遏制风险的目地,才能更好地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道琴,王淑晶.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No.01.

[2]邓芙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北方经贸.2010 No.03.

[3]吕博.论审计风险[J].宁夏审计.2000,(2).

[4]傅卫民.浅谈审计风险的防范[N].中国审计报.2000年.

审计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IAASB,2005):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的审计模式相比,现有准则强调将对客户情况的了解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被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包括内控制度),来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以此为导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将整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我国已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并形成适当的审计策略。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四)审计风险三维分析模型 上述三个审计风险来源方向构成三维分析模型(如图2),审计师根据不同维度上的风险组合来评估选择适当的审计策略。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高风险后,审计策略应该更加详尽,能够尽可能审查出风险;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低风险后,审计策略则可以相对简单。通过策略与审计风险的不断匹配,审计师可以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针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审计策略从而为以后的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准确匹配提供依据。

21世纪的审计是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而风险评估过程又是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直到审计师的目标实现即建立充分合理的判断。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是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审计策略的确定,可以将审计风险识别与分析模型转化为审计风险分析专家系统的功能逻辑基础,并通过技术及辅助技术的实现,更加快捷地帮助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编辑 熊年春)

上一篇:管理审计论文下一篇:国家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