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合同管理范文

2023-09-19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降低经济合同风险发生的概率,维护医院合法权益,保障医院经济活动合法、有序开展。

[关键词]经济合同    审计    监督    责任追究

一、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一是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经济合同数量庞大、種类繁多,部分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为合同缺少部分条款,缺少合同会签流程,合同归口部门不明确、多部门共同管理等。

二是经济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当前,部分医院的经济合同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管理,缺乏高效的经济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时进行信息共享。合同申请、审批、签订、执行、归档相互脱节,造成合同信息缺少完整记录,同时无法实时进行跟踪和查询。

三是经济合同管理过程监督不到位。经济合同管理过程监督是从立项到签订、履行乃至归档全流程闭环的监督,随着医院经济合同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合同管理过程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部分医院缺少对经济合同履行环节的监管;另一方面,立项、签订及归档等环节监管不细致、不到位,存在监管盲区。

四是经济合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包括对人、财、物的监管,部分医院只重视对经济合同管理事项的监管,往往忽视对不按照医院规定履责人员的追究。经济合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让违规人员有机可乘,导致未经审批私自签订或更改合同、未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合同等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医院经济合同管理风险。

五是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意识较薄弱。医院决策者对审计部门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经济事项的主责部门只专注于事项的及时开展、正常运转及按期结束,忽视了是否按照规定、流程签订合同,未意识到该行为带来的经济、法律等风险。

二、加强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良好的经济合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审计部门有序开展审计工作,依法依规履行审计监督责任。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完善现有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一是规定合同的当事人、标的、数量、价款、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基本条款。二是制定合同草拟和会签流程,具体规定主责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在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医院对外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主责部门以医院名义签订合同并依合同办事。主责部门经科学论证并与签约方充分沟通后草拟合同,启动合同会签程序,将相关材料提报审计和财务等部门会签,主责部门根据会签意见修改后报领导签批,加盖医院公章后合同生效。三是规定合同变更、合同解除程序。四是规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重新修订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以院内管理制度的形式传达至各部门落实执行。

(二)提高经济合同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创建经济合同线上审批流程。将合同审批流程固化于系统,减少人工操作,实现全过程跟踪、实时在线监督,有效防范经济合同审计风险。

二是强化经济合同大数据思维。通过加强经济合同数据的综合比对,提高运用数据核查问题、宏观分析的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发现经济合同潜在的问题,精准查找经济合同审计风险点。

(三)强化经济合同全过程跟踪与监管

一是经济合同签订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经济合同签订前,须经多部门会签。由主责科室进行科学论证后发起会签申请,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审核合同的预算及付款方,医院相关领导审核签字。各部门在网上流程中写明各自的审核意见,分工协作,切实维护医院利益。审计部门主要从经济合同立项、签约资质、合同条款等方面进行审核。(1)合同立项方面:审核立项手续是否齐全;相关科室是否按照医院制度、流程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突发性或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应有医院办公会议相关纪要。(2)签约资质方面:审核企业经营资质、经营区域等证明材料是否与合同内容一致;是否出示法人委托授权书;招标采购医疗耗材时,除审核营业执照外,还应审核经营许可证及生产经营许可证等。(3)合同条款方面:审核合同签约方名称与中标通知书中的名称是否一致;合同表的质量、数目、规格、型号等相关条款的内容是否清晰完整,且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一致,合同价格是否与中标通知书一致;付款进度、付款比例及质保金比例是否符合标准;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责任是否明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并跟踪落实,确保相关部门按照审计意见有效地整改合同条款。医院重大事项、金额数目较多的经济合同,由医院聘请专业律师或由院内法律顾问提出合法建议,以降低合同风险。

二是经济合同履行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审计部门应对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对经济合同进行事中与事后严格审计。主要监督服务质量是否到位、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是否及时收款或付款。对于服务类合同,应建立服务考核机制,制定详细的考核内容。相关部门根据考核内容定期检查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签的重要依据。同时,服务合同须保证连续性,杜绝出现时间间断。审计部门应及时梳理、定期更新,加强督导、实时跟踪,对于即将到期的合同,应通知相关主责部门,及时做好立项、招标等前期工作,以确保合同按时、按规签订,避免影响医院经济活动正常运转。

三是经济合同履行结束后的管理与控制。经济合同履行结束后,相关部门要对合同及时进行汇总、分类与归档,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等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认真总结整个经济合同流程中存在的纰漏,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医院审计部门定期对这部分合同的履行情况开展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并督促整改。

(四)健全经济合同责任追究机制

为提升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促使合同管理相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医院应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合同流转、审批流程,实时跟踪,做到执行有痕、追究有据;另一方面,对于未经审批私自签订或更改合同、未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合同的行为,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经济合同无效、赔偿、无法履行等情况给医院造成一定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五)增强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意识,是从医院决策层到普通员工自上而下的行动。一方面,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合同管理等相关讲座及培训,不仅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医院领导也应定期参加,让领导者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意识到合同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医院各部门统一组织合同管理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合同风险意识及管理能力,更好地落实合同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邮政编码:266011,电子邮箱:qdwssjqq@163.com)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一、引言:

按照公司2011年度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审计室对公司采购合同的签署、审批、履行等主要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查,审计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合适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按照既定的审计方案,结合其实际情况,对2011年1月1 日-2011 年8月31日 期间的重大采购合同进行了审计。

二、审计方式说明:

抽取固定资产、原主料、办公用品的采购合同各2份,检查其起草、审核、管理层审批、档案管理等工作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审计资料搜集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采访法,资料搜集形式有抽样调查、重点调查。

三、审计发现与建议:

审计发现:2011年1月购入的文件柜等办公用品,供应商为成都市青羊区亚华仪表配件厂,所属期为2010年订单,生管部门未对订单档案进行整理归档。

建议:于2011年1月份起制定的办公用品订单,整理后按顺序编号,并建档,以便于核查。

四、审计总结:

本次审计方案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检查所抽取合同内容的合理性:

(1)对所抽取的固定资产、原主料、办公用品的采购合同,进行内容上的审查,发现采购合同的起草、审核以及审批都有权限范围内的签字盖

章,格式合同的版本与公司要求基本相符。

(2)对所抽取的采购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审查,各类条款约定都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且同时维护了公司利益,不存在差异情况。

2、检查合同的实际执行情况:

(1)根据公司业务进展情况,经审计,合同中采购、验收等环节都得以较好的执行。

(2)采购合同付款台账,基本做到了清晰完整,不存在超出合同约定的款项支付和未经审核的合同。

3、检查合同存档情况:

(1)合同保管按照公司要求,按顺序进行了编号,便于核查。

综上所述,对于采购合同的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规范流程,合同的签署、审批、履行等完全符合公司对于合同管理的规定要求。对供应商评价、付款审批等环节的实务操作有适当控制,采购部门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对采购管理流程和岗位职责都较为熟悉。

五、后续审计跟踪:

1、根据报告中审计发现与建议的内容,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将立即进行整改,我们将在2011年11月实施后续跟踪。

2、2011年5月购入的固定资产密闭式混料机,正在验收,设备(固定资产)申购、审批、验收流程单尚未建立,故本次未经审计,计划11月份再对此进行后续审计。

合同审计的具体方法

(一)合同签订前的审计

合同签订前的审计是指当事人就相关事项协商达成一致,合同条款也已基本确定,但双方尚未签字前所进行的审计。合同签订前的审计是合同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因为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在实质上就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企业形象、信誉方面的损失,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故对于企业重要的合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项目立项时就开始介入,既便于了解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又为后续审计打下基础。

1、审计目标:

①确保合同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境外活动的需要;

②确保合同的条款完整,意思表达清楚准确;

③确保合同合法合规合理,避免经济纠纷,预防经营风险。

2、应索取的资料:

①对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企业法人代码证》的复印件;②对方单位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等级证书的复印件;

③对方单位签约代理人的本人身份证和授权委托证书;

④对方当事人开户银行账号、资信和履约能力的证明材料;

⑤选择对方签订合同的理由的书面报告(包括采购类合同的比价采购的书面证明、业务部门到对方实地考察情况等);

⑥合同拟制稿。

3、审查的主要内容:

①合同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合同项目的内容,审查合同是否符合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要求,履行该合同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利益;审查企业现有资源是否可以满足其需要;是否已列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投资计划或者其他计划,且符合该计划的要求;是否已安排了相应的财务预算。重大合同应有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经评审确认;

②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包括:审查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违反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对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否有签订该合同的权利;对方是否有履行该合同的能力和诚意;选择对方签订合同的理由是否充分;

③审查合同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意思和文字表达是否清楚准确。包括:标的名称是否规范;数量和质量表述是否正确;价款和酬金是否明确合理;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和合理;违反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不同的合同,其条款和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般应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4、对于一些重大合同的审计,还应咨询法律顾问和相关方面的专家的意见,以便充分完善合同条款,防止在合同中存在任何法律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在合同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有:

①与执行该合同相关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金的代扣代缴的问题,特别是与个人或者外方签订的合同;

②与执行该合同相关的服务及后续服务的要求及相关费用的承担问题;

③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分担问题等等。

(二)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审计

1、审计目标:

①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②检查合同变更或者解除是否符合条件,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的主要内容:

①根据《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表》,检查各业务部门在面上反映的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类合同为基础,深入到合同执行部门,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对于未执行或者未完全执行的合同,查明未能执行的原因,以及是否明确通知对方;

③根据《应收账款分析明细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进行对帐清欠工作;④审查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是否符合原合同条款或法定条件。首先,应审查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是否合法,依据是否充分,相关手续是否完备。其次,应充分评估因合同变更或解除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害,要求对方给予足额的补偿;

⑤审查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及时、合理、合法的处理;

⑥审查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法、合理。

(三)合同终止前的审计

在合同已经履行,即将清算,以解除双方的合同责任之前;或者合同事项已经完成,单就相关票据入帐之前所进行的审计。一些非常重要的合同应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对风险的防范工作。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就审计工作中风险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在降低审计过程的错误率,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1风险与风险管理

我们常说的企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对未来发展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一般来说,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运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风险管理主要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中的风险性,使人们更好的追求安全和幸福,对以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由此发展起来的专门的科学。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就是企业管理的高层和企业员工共同对企业进行的过程,这种模式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和企业各部门的活动中,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将风险的管理渗透到整个企业管理各项流程中,同时更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风险的全面管理,上面已经简要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准确的说,企业的风险管理没有终点,整个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2)风险管理要受到管理人的影响,企业管理的成败主要是由企业管理人的影响。3)企业风险管理应该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并应以一种企业总体的风险组合的观点来看待。4)风险管理的设计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规避风险。5)风险管理仅为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提供合理的保证。

2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总的来说,企业有必要监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借此来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判断是否能够盈利。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风险也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工作就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的方式来增加组织的价值以及改善组织的经营情况。

2.2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的发展,也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不断地寻找新企业,同时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的管理工作,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1)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全面对风险进行管理。一个部门产生风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将风险传递到其他部门,这就像食物链一样,一环紧扣一环,这样一旦发生问题就使整个企业陷入瘫痪。这在日常审计过程中很常见,一般来说,一些部门为了逃避风险,会出现道德过度,将责任推脱到其他部门的头上,例如:一些采购部门,在购买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材料的规格和型号、质量方面的问题。而这方面真正出现问题时,责任已经推卸到其他人头上了,这些潜在的危险往往是通过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也带来了损失。但是审计部门却不一样,因为审计部门不依附于任意的结构和部门,审计部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随时性地、全面性地对风险进行預测,一旦在风险预测中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一个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来指导对风险的管理工作,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处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和短期计划目标调节实现对企业的风险管理。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可以将对整个风险评估的结果直接反映给董事会。这样由董事会来直接对风险进行掌控,同时也能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3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1)可以充分评估风险;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措施的恰当性、准确性;3)判断对风险规避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3.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风险识别是对那些企业、以及机构所产生的的风险进行判断和归类。也就说,判断企业面临哪些风险,并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整理和规避。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3.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主要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应用管理科学技术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的结果进行检验,来判断审计是否恰当。

3.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

对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以及已经存在的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针对整改意见提出整改措施。风险的防御是指在降低已识别出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总结: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必然要设计到风险管理领域,同时内部审计也是环境因素和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而言的,主要的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从而保障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正常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崔青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243-243.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2009,No.244(6):182-183.

[3]许苑.关于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9):88-89.

[4]舒史广.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提升铁路审计工作质量[J].中国内部审计,2011:67-69.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保密意识;自由裁量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表国家履行监督职权的各级审计机关部门,一方面,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社会主义财经法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履行监督职权过程中相伴而生了一些风险,譬如选择审计项目不具有代表性、审计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流于形式、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缺乏灵活性、审计报告或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不能触及审计发现问题的本质等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出现行政行为干涉民事行为、审计结果对审计对象不公平的现象,即审计机关面临着法律风险、廉政风险、保密风险以及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等风险,这些风险若不能有效控制,势必会影响审计监督、评价以及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基于此,研究审计机关审计面临的风险,并加以改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绝大多数研究针对的都是独立审计,其理论基础大多来源于《柯勒会计辞典》对审计风险的两点概括: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独立审计中关于风险的界定主要着眼点在于关注审计意见或结论偏离审计实际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上述结论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其实对于国家审计风险更应从广义上进行研究,除了研究独立审计准则所关注的风险点外,还应结合审计机关从事的审计实务工作,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关两个层面重新定位审计风险,既考虑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又关注审计机关本身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只有将具体审计项目和审计行为实施主体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所謂的“综合风险观”。结合“综合风险观”,笔者尝试对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界定为: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得出偏离事实的结论以及审计实施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产生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只有从这两个层面来界定审计机关所面临的风险,使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综合风险观”的理念,才能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监督和评价职能,从而规避无效审计行政行为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等特征,除此之外,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危害性和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监督的权力,其审计行为属于政府行为,而审计意见的偏差、审计结论的偏颇、审计处理的不当会降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进而可能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即审计风险的危害性。而所谓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则是指,伴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审计机关审计的范围广、业务种类繁多、涉及资金额度大,人事关系复杂,审计机关会因为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产生风险。

二、现阶段审计机关面临的主要审计风险

(一)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针对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其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审计的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所产生的风险。

1.审计计划阶段的风险。审计计划阶段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编制审计计划时没有兼顾到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审计资源的分配与具体审计项目数量之间是否匹配;没有考虑到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没有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没有考虑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比如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被审计单位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以及以前年度审计情况;没有考虑到公众关心的项目;没有将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审计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2.审计实施阶段产生的风险。审计方案的编制不切实际,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制定审计方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审计程序的选择不恰当,或收集一些说服力不强的审计证据;审计记录不全面、不充分,在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时语言表达不清晰,对于重要的资料没有附在工作底稿之后;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没有抓住违法的性质、动因、后果和违法构成等关键环节,导致对违法行为无法进行量化考核。

3.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审计报告撰写不规范,缺少报告要素,撰写不完整;针对审计所发现问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缺乏实务操作性。

(二)审计机关实施具体审计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1.审计法律风险。审计机关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例如征迁项目、新农村建设、惠农补贴、扶贫项目等。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目标是核实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核算各项目中涉及的各项成本,审查评估项目评估报告的评估方法和定价依据是否准确和可靠,审查评估现场情况与各项目提交的内容是否一致等。为了实现既定审计目标,有些审计机关过度关注审计目标的实现,过度依赖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缺乏项目领域知识而忽略项目本身所涉及的其他法律,比如征迁项目中忽视征收实施单位与拆迁户签订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否受合同法的保护。

2.审计质量风险。(1)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目前,审计机关的人员大多是审计、会计专业出身,知识面较窄,而审计项目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的能力,也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有效提升。(2)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当前,政府审计机关并没有完全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具体表现在部分领导并没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实施风险导向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风险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揭示问题。(3)组织架构不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双重领导的组织架构可能导致权力划分不清晰,在工作和项目之间产生冲突;双重权力容易使领导者之间产生冲突,在双方领导决策出现矛盾时,盲目审计行为时有发生。(4)聘用中介机构存在的风险。审计机关为了满足工作需要聘请外部中介机构时,外部中介机构可能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对项目审计缺乏持续性的问题,中介机构与被审计项目单位之间也可能存在影响审计独立性的种种行为,从而影响审计的最终质量。

3.审计廉政风险。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亡国亡党。防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部门,查处了大量违法违纪问题,为我国的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工作中依然存在审计腐败现象。首先,随着审计监督范围的扩大,涉及的问题更加繁杂,有时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有可能成为审计机关对权利滥用的借口,进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其次,审计人员与审计项目的关键人员若存在利益或近亲属关系,可能使审计人员丧失独立性产生不廉洁的行为。再次,参与审计的中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可能会串通审计机关人员,产生廉政风险。

4.保密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基于审计机关工作的特性,日常工作中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日常事务和涉密信息,如何保证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审计机关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5.自由裁量权分析。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由选择的权力。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學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做出选择的权力,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解释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是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具有适用力的法律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其中任何一种规定行事。我国学者在论及自由裁量权时,也突出了其中的基本内涵:选择。

根据不同国家对自由裁量权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自由裁量权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使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方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可因地制宜,凸显灵活性,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然而,有些审计机关以自由裁量权为借口,对原本应施以重罚的采用了轻罚,对应该采取处罚措施的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逃避了法律制裁,影响了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三、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一)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具体审计项目产生的风险,在制定具体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之间的匹配关系,做到将有限资源运用到必须接受审计的项目中去;对具体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分清必审和选审项目,做到应审必审;兼顾上级机关临时安排的审计任务;对于有些审计项目的产生,可能源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特定环境,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留有余地,避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新审计业务由于审计资源调配有限而形成掣肘现象。

针对审计实施过程所产生的风险,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力争使审计方案符合审计实务、周密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在获取相关审计证据时,应充分考虑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关联性,记录重要审计程序及审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判断,对于重要资料应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附录;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以相关、可靠、充分性作为判断标准;在编制工作底稿时,应以完整性、清晰性为标准,突出重点。

针对审计报告产生的风险,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结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尽可能做到要素齐全,针对审计发现的重点问题,应描述清晰、界定到位;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尽可能突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审计机关所面临风险的防范对策

1.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审计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原有的审计法规部分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审计需求,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业务执行标准,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保证审计效果更加符合审计的目标,从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避免因法律过时、不完善导致的审计人员执法风险。另外,审计机关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业绩考核机制,敦促审计人员依法审计、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自觉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

2.改善人员知识结构并探索机构改革。(1)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审计理念和新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同时,审计机关在招聘审计人员时,要转变传统的人员招聘结构,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以满足业务多样化的需求。(2)目前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效率的有效发挥,为此,有必要探索审计机关人财物的垂直管理模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真正履行审计监督权,有效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揭示问题。(3)加大审计资源整合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整体合力,按照“块块包干,条条为主”的原则进行分工,力争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3.开展廉政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1)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审计机关应注重审计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設,使每位审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担当意识。同时,可以考虑成立廉政风险防控部门,由专人负责廉政风险的防控工作,并明确相关人员的廉政责任,做好相关人员的廉政教育工作。(2)审计机关应当营造重视风险的工作氛围,做到警钟长鸣,提醒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以及因自己工作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使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审计质量。(3)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有效推进,作为国家机关的审计人员,必须增强自身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依法审计,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

4.强化保密意识。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存在保密过度或公开过度的风险。为此,审计机关应本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强化保密意识教育,使审计机关及相关人员认识到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哪些能够公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公开,从而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实现对有关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又避免以保密为借口,掩盖其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舞弊行为。

5.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不是审计机关及相关个人的个体行为,也不是不受约束地滥用权力,更不是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达到规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为此,相关部门应对自由裁量权做出规范,既不徇私枉法,又能通过审计起到威慑作用,这才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最高境界。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毕秀玲,刘洁等.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关键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6,(06).

[ 2 ] 毕秀玲,张蕊.PDCA视角下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财会研究,2017,(01).

[ 3 ] 孟亮.浅论新国家审计准则下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OL].www.audit.gov.cn/n6/n41/c18971/content.html.

[ 4 ] 关金宝.审计机关要从八个方面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N].中国审计报,2012-7-20.

[ 5 ]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5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时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审计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成果,努力开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在发挥审计职能中宣传审计。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财政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几年来,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经常利用审计成果和审计力量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交办各项任务,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重视《审计法》的宣传工作。为加大新修订的《审计法》宣传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经常深入审计部门,专题听取审计部门就《审计法》修订的意义、内容、精神实质和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宣传、贯彻、执行等方面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提出新思路,明确新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也大篇幅进行报导,为宣传审计工作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协调机制。市人大财经工委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与审计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就预算审计监督重点事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前,市人大都要把人大预算监督重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使其审计方案更为充实完善。

三是充分反映审计成果。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是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跟踪监督,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按照“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整理“大财政”审计成果,使审计监督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在审计监督中突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适应人大加强预算监督的要求,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预算执行审计重点,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人大监督。为加强对市级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进行审前调查时,时时把握每个阶段财政管理的重点,认真编制审计方案。针对人大提出的“过去提交的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多、不敢把问题点到单位,导致部分单位‘年年审计年年犯’,说过撂过,整改效果较差”等问题。从2005年起,审计部门一改过去的做法,按

照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讲实情,报实账的原则,要把问题点到单位的要求,真实全面的反映审计情况。同时,市人大为审计撑腰壮胆,市人大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减少审计部门的外在压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点到“某单位违反规定,白条列支、超标准、超范围滥发钱物73.1万元”、“某单位一年召开各类会议18次,会议费支出18.2万元,90%用于招待费开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某单位长期吃“空额”等问题。市人大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各位委员发言积极,评价很高,认为这次审计报告是“历史性的进步”,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对各单位触动很大,不少单位主动将整改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和审计部门。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支农、科技三项费、“双亿工程”、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十堰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关注的重点、热点,同时也是市人大交办的重点审计任务。为此,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按照资金流向,跟踪到项目和资金使用单位,监督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2005年,审计部门根据市人大的要求,重点对城建、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主管部门及企业等25个用款单位的延伸审计,查实存在预算安排不科学,造成专项经费不专等问题,如“城维费”用于基本支出占预算的81.6%,用于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购置支出仅占15.2%,其它支出占3.2%;科技三项费、技改资金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等诸类问题。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转市政府。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责成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根据审计建议修改完善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支出效益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为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审计部门以支出效益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查阅、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综合评价,使其财政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部门支出总量及行政运行成本审计,选择一部分单位,对其投入的人、财、物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分析,查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大审查批准部门预算提供依据。如2006年对招待费项目审计查明某单位招待费支出73.4万元,仅烟酒副食支出就高达26.97万元,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审计综合分析提出了压缩某些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的建议并得到落实。开展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效益审计,最大限度的节约政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近几来通过对40个建设项目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700万元,为政府节约资金800万余元。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审计部门每年对一级预算单位按30%的比例、二级预算单位按25%的比例进行审计和延伸审计。针对有些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问题,审计部门从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审计部门还积极参与市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每年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在提请人代会审议前,审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财经工委的初审,对部门预算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初审质

量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计合同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管理审计最早起源于西方美国,在我国刚刚起步。管理审计是以管理为向导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目的,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是企业审计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文章阐述了开展管理审计的目的,指出了企业管理审计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管理审计; 财务审计;企业管理水平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172

1 引言

审计是二次监督的重要手段,可以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计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管理审计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个很宽的概念,是将管理与内审融为一体的综合审计,其概念是在原来审计的范围上得到了延伸。

2 开展企业管理审计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内部审计为切入点,着重分析风险管理审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落脚点。

意义:以经营管理为核心,打击犯罪,揭露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促进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 企业管理审计存在的不足

3.1 认识不够

许多企业对管理审计认识还不够到位,还停留在财务审计的层次上,即停留在内控制度、业务活动、业绩的考核上,而没有看到管理审计在企业发展的三大作用——没有看到对内控的管理作用,也没有看到具有有效地识别防范企业风险的作用,更没有看到为企业创造增加值的作用。

3.2 独立性不够

审计人员开展管理审计工作,最大的难度还是不够具有独立性。一方面审计工作会受到企业领导的指示与暗示,审计人员迫于压力,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审计在隶属关系上还不具有独立性,有的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财务等其他部门。还有审计的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要经过审批机关进行审批才能计划使用,这样由于来源与使用受到约束,影响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

3.3 法律规范不完善

企业管理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还有待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就目前看,国家对企业审计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详细的条款,缺少规范的审计程序,再有审计公告制度不够完善,以上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管理审计效率。

3.4 审计氛围不佳

目前管理审计的范围仍以财务审计为主,以“秋后算账”,事后监督为主。在处理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以批评教育为主,多是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缺乏实际指导。这样一来,审计人员下大力量寻找工作中的不足,而被审计方消极配合,双方关系僵硬,这样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达不到审计所需要的效果。

3.5 审计手段落后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多功能的电子数据平台,新工艺、新技术日益发展,这些给企业管理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工艺手段,缺少强大的信息系统做后盾,审计还仅仅停留在对财务业务进行查账的水平上,没有对整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分析,新技术的应用与软件的开发更无处说起。这让许多犯罪分子钻了空子,如许多计算机高手利用企业审计软件弱化,防隐蔽措施差,而窃取了企业信息。

3.6 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在企业管理人员中,财务人员、人力资源都很受部门以及员工的欢迎,因为他们关系到部门以及员工自身的切身利益。而审计人员尤其是管理审计,做的工作是所谓的“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甚至有的部门与员工在工作上还给设置阻力,所以一些人员宁愿做财务,也不愿做审计。还有一些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转岗而来,他们缺乏相关的管理审计经验与理论知识,使得审计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佳。最后许多企业管理审计一般都是刚刚成立,在人员的数量上以及质量上都欠佳,这也是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因素。

3.7 审计程序与方法不当

管理审计的特定性要求它有独特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它着重审计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就是说管理审计在对问题的分析上,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而没有片面地从业务角度出发。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在审计上,仅仅从财务业务角度出发,审核其经营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而没有站在管理的角度审核其合理性。

3.8 风险防范作用发挥不佳

企业在生存发展中要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形成不同的风险,企业管理审计作为二次监督的高级管理层,要责无旁贷地在企业风险管控中发挥作用。但是许多企业的审计,面对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人财物的配置等,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的分析。在对外投资时,对决策的投资没有详细分析,补救措施也很少。

4 开展企业管理审计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抓好以下工作。

4.1 提高重视程度

企业领导要提高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将直接影响审计的效果。审计工作首先要练好内功,领导在这一环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相关管理人员也要以审查受托管理责任为己任,明确自己在本岗位的责任与义务,高度地重视本职工作。最后其他部门以及人员也要认清管理审计的含义及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工作。

4.2 树立新理念

首先应该明确管理审计是财务审计向管理的过渡,它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据表面的分析上,更应该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全方面。如项目投资、工程的在建、合同的签订、施工的设计、用人的决策等这些也要纳入管理审计范畴。另外,也要从单独的事后分析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跟踪分析转换。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强调如何分析问题,并出具指导性意见。

4.3 建立独立的管理审计体系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创造最大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审计的根本点与出发点。企业要建立独立的审计体系,以此更好地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有个标准的审计定位,要以此为准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审计标准。其次,审计人员的配比上,要体现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再次,在审计的经费使用上,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要大力支持。还有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主管领导以及总会计师,还包括社会各界专家以及知名人士。另外在管理审计的运行上,要体现出管理审计的特殊程序与审核方法。最后,在审计的评价上,要体现出考核的公平性与公开性,要突出评价过程中的意见及整改措施。

4.4 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审计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人员不要为审计而审计,被审计人员也不要消极怠工,双方应该在友好的氛围下,共同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协商处理问题的对策,一同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另外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精神,用企业正能量感染员工,让员工在管理审计中发挥助手与参谋的作用,打消双方工作中的情绪化,使管理审计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

4.5 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企业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审计人员要从单纯的财务管理向复合型人才过渡。一是要深入基层,掌握企业最基础的动态信息,使审计建议有的放矢。二是企业通过集中培训以及外派人员进修等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三是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四是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与指导来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4.6 充分發挥管理审计的三大作用

管理审计的三大作用是促进企业内控的有效执行,有效地抵御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增加值的最大化。这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强化企业内控管理是管理审计的基础工作,企业审计要全面细致地做好基础工作,为企业防范风险、创造增加值打下良好的基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企业时刻应该准备着。企业完善审计基础工作,防范企业风险最终目的是最大化实现企业增加值。

5 结论

管理审计是企业审计发展的方向与需求,企业要切实开展管理审计活动,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15(33).

[2]鞠文举,牛胜芹.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审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5(3).

[3]杨晨.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财会学习,2019(3).

上一篇:团员自检自查材料范文下一篇:招投标实施条例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