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06

审计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县级审计机关县域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部分人审计人员缺乏有关审计的风险意识。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在政府审计中的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些机关的领导对审计风险非常重视,但基层的审计机关却缺乏重视程度,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会产生局部性风险,但是通过管理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但是由领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风险其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由此带来的失误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最大的审计风险其实是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在看到发展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审计工作面临的巨大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2、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严重缺乏的复合型人才,是导致当前的审计队伍对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难以达到的主要影响因素。入世以后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审计风险,作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WTO的规则,国际通行的审计惯例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都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还停留在很传统的阶段,账目基础审计还是以手工为主,这样的方式和国际化的需要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审计机关,确定与当前实际情况向符合的审计策略和技术手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要以审计准则的方式将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除此之外,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基础的查账技能必不可少,同时还要求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电算化审计知识、政策法规及个人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从业人员少,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审计工作的特点就是项目多、任务重,这就要求配备更多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但当前的审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却是人员缺乏,这是机构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不想符合,所以每个从事审计的工作者都感觉到极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于不堪重负,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质量。

(二)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突破单一业务界限,而成为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经营和从事多种经营业务活动的综合经营体,因此,这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竞争中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增加工作人员出现失查或者失误的可能性。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风险,导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原因之一就是审计对安然公司大量从事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表外融资业务产生的表外项目风险无能为力。

2、 资料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可能。

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和反审计手段的增强,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受到被审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影响,若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者虚假信息,那么审计的结果也就不能准确反映问题,甚至出现偏差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除此以外,正常的经营管理中出现无意识的错误较容易被发现影响也较小,而舞弊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种行为多数是采用极为隐蔽的手段,一般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失灵,则更加大了审计局的检查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树立全新的审计思维

(1)强化对审计风险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每一步都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2)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审计人员应树立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经济的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力避审计风险。

2、政府机关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树立

实践证明,审计人员强烈的风险意识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工作中既要认识到审计风险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做出的专业判断其实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这从实质上说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的准确性会受到判断主体、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其实是由很多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也是在综合了不同人员的判断而得出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谨慎,在尊重客观事实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评价结论。由此可见,要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升级部门都应该有计划地培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从而提高能力。

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我学习。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会计职称考试和CPA、CIA等资格考试,使每一位审计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

三是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只有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财经纪律;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工作踏实主动,认真负责。

(2)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和经济知识;审计技术水平,能掌握和运用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检查、考核和分析的审计技术;调查能力,能根据审计任务的要求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取得证据,为正确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正确的编写审计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其它资料。

5、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而是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对社会审计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已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国家仍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作严格区分,明确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减少审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明确会计工作中应有的责任,助推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安达市审计局)

审计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理、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就必须把握审计标准的内涵与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相关的审计标准。

[关键词]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运用

0 引 言

工程项目涉及诸多领域,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也较为复杂。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不但要审计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还要审计投资安排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政策;不但要审计工程项目的合理性,还要审计工程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所以,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需要在掌握财务、审计、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管理、预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跟踪审计标准,以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水平。

1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分析

1.1 跟踪审计标准的内涵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指的是对工程审计客体,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在从事工程相关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审计客体行为进行评价的基准。通常而言,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工程审计人员的检查与评价。为了确保审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工程审计人员在评价工程审计客体行为时,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工程审计客体的具体行为和审计标准之间的差别,合理评价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如果没有跟踪审计标准,就难以确保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计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规范,共同构成了跟踪审计标准。

1.2 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功能。①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确立了一套科学的审计行为模式,对审计主体行为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②充当工程项目审计控制的手段。工程项目审计标准反映了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与期望,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直接依据。对被审计单位而言,跟踪审计标准是一种监督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标准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工程项目审计的既定标准,通过相关审查。③降低工程项目审计成本。跟踪审计标准不但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指导依据,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规范化的操作要求,促使被审计单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1.3 跟踪审计标准的特点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可操作性是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用于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审计标准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工程审计跟踪标准在客观上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约束了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易于理解,没有歧义,在审计工作中能够被准确地运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法律法规的客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

2 跟踪审计标准的具体运用

2.1 内部控制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审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在跟踪审计中,根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审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全部制度文件,评估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是否存在需要建立却未建立的控制制度,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完备、严密、健全。其次,在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既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

2.2 概预算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工程项目概预算,是根据相关图纸、设备规格表、各种收费标准、概预算指标以及说明书等资料测算出的工程项目投资额。概预算是确定与控制项目投资、衡量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核工程建设成本、编制投资计划、签订施工合同以及控制施工图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查概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对概算的构成是否合法、正确进行审查时,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工程量是否按照既定的概算指标与概算定额进行计算,分析工具、材料、设备等的购置费估价是否准确,分析运杂费等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预算单价套用定额与工程量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间接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间接费的费用率和计算基础的确定是否合理。

2.3 会计准则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使不同单位的财务资料具有了可比性的基础。在审计工程项目成本与收入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费用、工程成本、工程收入等的确认是否合理合法。在审计资产交付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试运转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的处理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是否准确。

3 结 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审计标准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等特点,能够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审计主体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应当灵活运用内部控制、概预算以及会计准则等审计标准。

审计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一个倍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首先研究了审计风险的定义及特征,认为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过程性、可控性等特征;然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接下来研究了审计风险的计量模型及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采取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等几项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使审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點、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審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

审计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个有针对性的、重点突出的、安排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对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将某项审计工作比喻成一次战斗,那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就是战前谋略、筹划的过程,如果谋略、筹划的得体、适用、恰当,那么这次战斗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出发点。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应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依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合适的人员和时间来进行。其内容应当包括:重要会议记录及相关文件;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更情况;有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生产作业计划;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外部审计检查结果等内部审计机构认为必须了解的相关事项。如果审计组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就编制审计实施方案,那就等于是闭门造车,该方案就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一样。

审前调查,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内部审计机构对其企业组织内部的经营规模、核算办法、选用的会计政策等都有所了解和撑握,所以有些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就忽视了审前调查工作。殊不知,正是因为审计组对此未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得审计方案编制就产生了肓目性,遗漏了审计事项,直接的后果就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甚至审计失败。内部审计机构应监督审计组实施审前调查,以便审计组编制出更有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失败。就内部审计而言,进行审前调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了解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找出其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地放矢。

二、全面审核实施方案是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点

审计组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后交内部审计机构审核,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由其委托的专设部门进行审核,这是对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所在。为了使审计方案更趋合理,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审核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审核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审计目标就是要达到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审核审计实施方案应首先审核审计目标能否实现,目的能否达到。审核时应围绕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删减或改变不可能实现的具体审计目标,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并将其现实化,合理化。

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审计目标是有区别的。如财务收支审计目标,是验证会计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验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可见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就(集团)公司而言,其组织内部规模庞大,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生产制造单位、经营单位、经费单位等于一身,所确定的内部审计目标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因此,审核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就不同的审计项目,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性质确定审计目标。

2、审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在对被审单位深入调查、了解过程中产生的,是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的依据。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如果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那么该错误或漏报事项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依据这一标准,审核被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管理当局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事项,促使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真实、准确、完整。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分析、理解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组织由于实施审计程序,对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内部审计组织带来的不利局面。这些审计风险有的是被审单位固有的,但有的是审计实施不当造成的,虽然具有客观性和隐蔽性,但更多的审计风险应该是可控的。要求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审计风险,制定出周密、恰当的审计实施方案,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审核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适当性

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的。如对某个单位销售收入实施审计,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标准确认,是否存在隐瞒、截留收入的行为,就是具体审计目标。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对所有审计事项给予足够的注视,充分考虑其恰当性,必要性,是否符合被审单位的实际。

审计的重点是指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上述对销售收入的审计,如在审前调查时发现产品收、发、存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销售数量计量不准确,销售收入计算失误,且金额较大,就应确认为审计重点。因此,要求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来确定审计重点。

4、审核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的可操作性

审计步骤是指审计人员从实施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一步步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如收集审计证据、填制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方法就是审计人员能用来收集有效的审计证据和得出审计结论的一切手段,如审阅法、核对法、比较分析法等。

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能够完成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保证,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的审计目标,因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5、审核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对审计成功与失败息息相关,为此,恰当地选择审计人员,能体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原则。审计组组长应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确定,必须选择具有领导、指挥、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主审应由审计组长委托,并应考虑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应由审计组长和主审协商确定,应充分考虑其综合业务水平,并应顾及其专业胜任能力。

三、对审计人员业绩考核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落脚点

无论多么完善、周密、适当的审计方案,多么恰当,适合的审计目标,最后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得以落实,都可以从审计结果中得出答案。因此,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才是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得以落实,审计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

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一方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有效监督、检查审计人员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示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去实施审计,撑握审计工作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有效地开展。因此要将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落实到位,达到控制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目的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完善、适用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作好内部审计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加强内部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对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强化对审计人员业务考核等方面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一定要加强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完善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制度。

审计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审计现场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审计现场;管理与控制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审计现场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重视查问题、轻视管理;二是审计计划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三是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僵化,审计项目组各自为战,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审计现场时间管理随意性大;五是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还不尽人意。部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凭主观经验多,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的意识不强,我国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体系及制度也还不完善,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应重点做好审计现场各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1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 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控制点如下: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六)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

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娄尔行主编. 审计学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晓霞. 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高校审计编写组.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冯均科主编. 审计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何庆林主编. 企业审计技术.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 张庆龙. 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杨忠莲,徐政旦. 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 审计研究,2004年1月.

[8]李树华. 独立审计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 上海三联书店,2006 .

上一篇:审计失败论文下一篇:审计调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