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

2023-09-23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1篇

一是审计报告要有针对性。每一个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要分别给被审计单位和政府部门报送审计报告,而被审计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又是不相同的。因此,审计部门在形成审计报告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给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要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有理有据;给政府部门的审计报告,除了明确审计发现的问题外,更要在如何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撰写审计报告上下功夫。要严把审计报告写作的质量关,多学习优秀审计报告范本的写作模式和文字表述,不断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撰写审计报告时,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要全面反映,审啥评啥,重点突出,清晰表述,用词准确。修改过程要留有痕迹,切不可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交由一人独立撰写。此外,还要严格审核把关,切忌含糊或片面表述,千篇一律,内容空洞。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2篇

【摘要】审计报告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是体现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载体。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直接阅读审计报告。

【关键词】内部审计 问题 措施

一、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

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文规范性和报告内涵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基本构成要素缺失

例如漏列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期间,或未对审计范围受限等特殊事项进行说明。

2.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通常习惯性照搬照套以往报告格式和内容,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审计的不同审计目标,写不出特色,篇篇面目相似,乏善可陈,让管理层读之无味。

3.长篇累牍,重点不突出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事实表述不够清楚,词不达意,反映问题时未经提炼,主次不分,逐条罗列,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所在。

4.专业术语使用过多,影响可读性

此類内部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多简单地罗列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过程,没有结合整个业务操作过程来表述,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管理层阅读审计报告带来困难。

5.定性法规引用不够规范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或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引用有误,或引用的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或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

6.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往往过于原则、抽象,脱离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难以整改,或未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抵触情绪大,影响审计效果。

7.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客观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或评价时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任意拔高或贬低;或超越审计范围,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或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中,对现任与前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的界限不加区分。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过程不规范的原因,又有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审计项目时间安排不充分的原因,也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的原因。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的基础措施

(一)内部审计报告基本构成要素齐全

内部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标题、收件人、正文、附件、签章和报告日期六个基本要素。报告正文主要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组成,是报告的精华所在。审计概况主要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是对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所作的声明,如有未遵循准则的情况亦须做出解释和说明;审计结论是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做出的评价;审计决定是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是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

(二)遵循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

2.完整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基本要素俱全,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3.及时性原则。如无特殊原因,审计报告应及时撰写和印发,提高审计信息的时效性,树立审计良好职业形象,亦便于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

4.准确性原则。审计报告应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观点清楚、易于理解,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专业术语,段落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

5.建设性原则。通过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入分析,审计建议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便于被审计单位整改。

6.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应依据审计目标,明确审计重点事项,突出审计重点,反映审计重点问题。

(三)根据不同审计类型,做到内部审计报告内容各有侧重

内部审计通常会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各有侧重,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写出亮点和特色。如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主要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审计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领导人员任期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界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则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

三、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的增值措施

(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行业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加强内部审计标准控制体系建设

1.建立单位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标准,涵盖审计计划、组织分工、资源整合、现场管理、审计复核、审计结果公告等方面需要遵循的规范。

2.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技术标准,包括实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所应遵循的格式、内容和方式、技术与方法。

(二)以通用审计程序为重点,加强内部审计程序控制体系建设

1.以审计资源为控制中心,针对审计计划、资源整合、现场调控、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的审计人员行为,设计内部审计管理程序,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既要避免低风险领域审计过量和控制过量,又要防止高风险领域的审计不足和控制不足。

2.以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为中心,针对审前调查、综合判断、分析取证、形成报告等审计全过程的技术与方法,设计内部审计业务程序,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内在发展规律,识别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确定重点精确延伸。

(三)加强内部审计责任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审计控制标准和审计程序得以贯彻和执行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责任制,明确审计各个阶段、所有参与人员各自应承担责任的条件和责任,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检查制度 ,规范检查程序和检查方法,通过对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考核与奖励优秀审计报告,督促不合格审计报告的及时修改,增加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与审计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員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不作为或过度作为导致被审计单位或本单位乃至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严重影响审计形象的审计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分。

(四)加强内部审计项目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审前调查到位、审计目标清晰、重要性水平分配科学合理、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技术方法选用适当。

2.切实执行审计复核制度,由审计组组长、业务骨干、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及原始材料进行逐级复核,重点复核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和有关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如其分、措辞表达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实用和可操作。要特别重视现场复核和业务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3.形成审计业务会常态机制,在审计实施方案的确定、审计过程中重大发现、疑难问题讨论、审计意见出现分歧、审计报告定稿等关键环节,应经审计组业务会或审计机构业务会集体讨论确定。

4.重视并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过程中,经常性地就管理状况、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和特殊事项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审计报告编制初期,应与被审单位就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进行必要沟通;审计报告初稿形成时,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对象)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对象)提出的不同意见,要将审计采纳情况,特别是不予采纳的理由及时反馈给被审计单位(对象),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接受。同时,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与其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促使其积极主动整改。

(五)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能力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履职观,既勤勉敬业、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遵守保密原则。

2.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工作经验,把审计人员培养成为熟悉审计技术与方法,精通审计业务,掌握财务、会计、金融等各类专业知识,熟悉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了解内部控制,懂得管理和沟通,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写作与分析、信息技术、外语运用等基础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阳承姣,审计师,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主要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广西师范大学审计处副处长。

(编辑:陈岑)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3篇

大城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河北平原低洼部分,属于子牙河的下流,是典型的冲击地段,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多年来大城县全县土体构型复杂。土种分布交错,加之不同程度的盐化,造成图斑而破碎。自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全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利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和河北省农业委员会《2010年河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大城县农业局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和《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要求,扎实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全县共有11个乡镇区,共393个行政村,1个国营农场的农用地参加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耕地地力是指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指导科学施肥等工作的需要。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协调,制定方案。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是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实施的重点支农惠农项目之一,为加强项目领导和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大城县县委、县政府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高度重视,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组织。县领导组织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宝华任组长、农业局局长刘承永、财政局局长李锡明任副组长的“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及主要负责农业工作的同志组成乡级领导组织。各村街主要负责人组成村级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人员,安排资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县土肥站、农广校、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站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技术组负责采样、化验、试验示范、宣传培训。配备专兼职化验员8人,土肥站技术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9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010年7月15日-16日派两位技术人员在秦皇岛市参加了全国县域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培训班。培训会后我县召开了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农委、气象局、国土局、水务局、林业局、财政局等7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拟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重点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

整体工作上下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大城县土肥站完成外界资料收集整理任务。在河北雅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等。

在此基础上,各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并积极配合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各项成果调查、核实、检验及工作报告的编写、农用地定级由大城县土壤肥料站完成。

三、耕地地力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应用

(一)主要成果

1、完成土样采集共计7600个。共完成野外调查表15200份,其中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7600份、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7600份。野外调查表涉及采样地块土地条件、农户管理、产量水平等诸多内容,是指导配方施肥的基础资料,并且许多因素是配方施肥的依据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填写规范准确、标准一致,施肥管理内容向地块户主询问后填写。

2、完成样品化验7000个。土样的测试化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重中之重,项目初期为切实做好室内化验工作,县农业局整合技术力量,化验室配备专兼职化验员8人。按照省土肥总站的要求,我们对土样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硫等项目进行了化验。主要测试方法如下:PH值的测定——采用土液比1:2.5电位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的测定——采用凯氏蒸馏法;碱解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缓效钾的测定——采用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有效硼的测定——采用姜黄素比色法;有效硫的测定——采用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到2010年3月底,化验土样数量为7000个,全部完成化验任务,共取得有效数据91000个这些化验数据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配方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验证样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每批样品都按省统一要求全部做了平行控制,对每批样品都插测了参比样,每60-80个加测参比样1个。

3、从大城县实际情况出发,选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单元、拟合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素的组合权重,最后使用加法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将大城县耕地分为4个等级。通过本次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次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这次调查是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已建有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上进行,这样不仅能为这次调查提供较好的图件数据资料,还可以提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二是技术含量高,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卫星数据纠正和野外核查,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三是成果应用性好,本次调查可以提供一套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的耕地地力现状调查资料,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手工进行农业土壤肥力与土地地籍管理的模式,为全县规划修编、用地报件等提供准确数据和图件。

4、收集整理二次土壤普查宝贵资料,包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志、土壤图等。对于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实现了永久保存,避免了珍贵资料的遗失。

5、全面查清了大城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耕地地力状况、耕地土壤资源特点,为全县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科学施肥、建设高产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6、建立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对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地理性质、水利、气象、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统一管理。

7、建立了《大城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收集各种空间数据图件、填写属性数据表的基础上,顺利地将Arc/info文件挂接上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图层调用、编辑、数据查询、土壤环境评价等功能,提高了本次调查与质量评价的技术含量,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8、撰写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 报告详细阐述了本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野外调查方法、内容、调查步骤、样品分析和质量控制,论述了地力评价依据及方法,描述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属性,评价了耕地地力等级,并针对耕地利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9、完成了一系列数字化成果图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铁)、土壤pH值图。图件全部符合农业部有关规范。

10、通过本次耕地质量调查及地力评价进一步培训了土壤肥料、农业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做了技术储备。

11、档案管理是项目具体工作的记载、项目成果的具体体现,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了文件橱,明确专人负责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档案管理,对项目实施的有关文件、土样采集、样品检验、田间试验、校正试验、宣传培训情况、资金管理办法、合同书、实施方案等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归类,严格管理。为今后方便应用提供了保障。

四、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资料准备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耕地的各性状要素为基础,因此必须广泛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的各类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料,为评价工作做好数据的准备。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我们收集获取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及文本资料。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采样点所有化验数据及GPS 定位数据、土壤肥力监测点资料、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资料、土壤类型代码表、行政区划代码表。

2、图件资料。包括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最新的行政区划图 、道路交通图。比例尺1:5万电子版的。

3、数据库建设。 一是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以调查点为基本数据库记录,以各耕地地力性状要素数据为基本字段,建立耕地地力基础属性信息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可进行耕地地力性状的统计分析,是耕地地力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 二是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将扫描矢量化及空间插值等处理生成的各类专题图件,在MAPGIS 软件的支持下,以点、线、区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将所有图件转换统一到相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文件格式,最后均导入到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及大城县工作空间。通过空间数据文件与属性数据文件同名字段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并可进行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实时更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为了提高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我们加强了宣传培训,集中进行了土样和采集工作。

1、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明白纸,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培训,利用大城电视台在“大城农业”栏目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宣传,共播放30次,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测土配方施肥。

2、加强技术培训。三年来,共组织培训90期次,培训技术骨干810人次、培训村民、村干部14000人次、培训肥料经销人员380人次,共发放培训资料3000份。利用赶科技大集30次发放宣传资料18000份。

3、土样采集。按照项目平原区每100—300亩一个采样点的要求,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分布、肥力高低、作物种类等,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兼顾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在全县范围内布点。我们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各乡镇土壤图相结合,根据土壤单元,在全县采样7600个的控制下分配具体采样数量,并确定采样位置。在采样工作中,我们抽调农业局技术骨干18人分为5个采样小组, 2007年共采集土样4000个, 2008年采集土样2000个, 2009年采集土样1000个。2010年采集土样600个。

(三) 技术准备

1、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评价因子是指参与评定耕地地力等级的耕地的诸属性。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很多,在本次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中选取评价因子的原则一是选取的因子对耕地地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二是选取的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耕地地力的等级;三是选取的评价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选取评价因素与评价区域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依据以上原则,经专家组充分讨论,同时结合大城县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分别从全国共用的地力评价因子总集中选择出一些评价因子作为大城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由对耕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耕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单位、对象和基础图斑。同一评价单元内的耕地自然基本条件、耕地的个体属性和经济属性基本一致,不同耕地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耕地地力评价就是要通过对每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确定其地力级别,把评价结果落实到实地和编绘的土地资源图上。

五、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的工作过程,尽管已达到了摸清耕地地力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技术性很强,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制图技术、高等数学及土肥专业知识。但县上专业技术力量及人员相对缺乏,开展工作有较大难度,建议组织开展多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由于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两者进行叠加时会产生一些偏差.对于土壤类型复杂、土种随距离变化很快的地区,实际采样过程中所采取的土种是否为预定采取的土种具有不确定性。时间紧、工作量大、任务重、专业人员少,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而形成的建议和措施难以进行落实和效果验证.

六、大事记

1、2007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并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省土肥站组织的技术培训。

2、2008年省站组织以贾站长为首的专家组对我县实验室装备及实验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宝贵意见。

3、2009年农业部抽查实验室化验情况,我县对农业部提供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构全部合格。

4、结合土壤养分测试结果、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以及目前群众的施肥习惯、产量水平、气候等综合因素,我们制定了大城县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6月9日通过省级专家组认证验收。

5、根据农业部新修订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验收办法》要求,我县于2010年7月13日通过了河北省农业厅组织对2007-2009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的现场验收。

6、2010年8月中旬对2007-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进行省级集中验收。

7、2010年7月15日-16日派两位技术人员在秦皇岛市参加了全国县域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培训班。

8、2010年8月2日,将我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与河北雅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委托其完成我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9、2010年8月,完成了用于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所有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撰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打了良好的基础。

10、2010年9月-12月,着手撰写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完成所有图件、报告的编写、制作。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4篇

特色的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并直接影响着这些干部的荣辱升降等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本文结合青海销售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指标、评价内容以及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认识。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两个暂行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而且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的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不予披露,不明确责任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及事不及人。由于任期经济责任的风险较大,审计人员害怕承担风险,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没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只反映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而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及被审计者对这些问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四)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想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和工作事务。比如:“在任职期间,工作勤恳,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事实上也是不科学的。

(五)审计评价证据不足。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有的审计报告的主观意识就较浓,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进行评价。有些事项的提出也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都是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和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它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审计评价结论直接影响到领导人员个人和所属单位、企业的利益。为了准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地监督、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权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执法主体在组织机构上独立、工作行为上独立和人员及经费上独立。即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

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等。权威性原则是指确立审计主体依法行使审计监督、鉴证的地位和权利。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则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有了独立的组织

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那么审计的权威性也就树立起来了。如果在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遵守或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其评价结果就不会客观和公正。所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应维护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是指以事实为依据,全面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三)责权一致原则。责权一致原则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就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程度进行监督和评价,不能将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同期全部业绩的考核评定;同时,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有广义的经济责任和狭义的经济责任之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仅限于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这一狭义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要注意考核和评价与宏观经济和长远利益相关的经济责任。责权一致原则强调在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和直接效果时,考虑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错误的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界限。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审计内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领导人的经营能力。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与否,与单位领导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区分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的内容。违纪违规责任问题,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来说应区别情况,进行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即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五)谨慎原则。首先,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而又不可能进一步获取有力证据予以证实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法审查和核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或者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不能随意做出评价。其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再次,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对使用法规的正确性、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进行逐条对照,检查引用的法规在对象、范围上是否一致,在时间上是否过期失效,对违纪问题的处理是否于法有据,宽严适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较广,涉及到经济指标的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情况。任职期间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促进提高经济或社会效益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成效等;评价方式既有利用非指标的定性评价,又有利用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具体、直观、准确,既不易产生异议,也便于分析、考核、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一,定性标准。定性标准是从性质上判断被审计者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它主要包括真实性审计标准、合法性审计标准、效益性审计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标准。真实性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者任职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财务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三个层次。合法性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有违规行为和严重违规四种。效益性审计标准是指企业资金的使用能够实现其计划中规定的效益目标。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经济效益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经济性和效率性;二是效果性;三是收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考核标准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审查有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划出其中的冗余与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二,定量标准。定量标准是指从数量上通过比较分析考核和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行为的量化标准。主要是指一些技术经济指标。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和指标

青海公司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优势,首先听取纪检监察对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的意见,了解有无重大举报事项;其次开展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一)业绩比较法。主要为纵向比较法,即任职前、后业绩比较。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变化情况。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离任时与任职初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在具体工作中,对任期前就已经存在,任期内入帐的资产(如:加油站投资),在评价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时应予以剔除。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而分析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如:利润、销售量、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指标、质量安全环保指标等。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指标又分为效益类指标(利润)、运营类指标(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零售量)和控制类指标(质量安全环保)三大类。每年,公司与分公司一把手签定《关键业绩指标合同》,将上述三大类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年底通过业绩考核审计情况予以兑现奖金。

(三)环境分析法。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因审计相对经济事项来讲具有事后性质,因此在审计中要从事项发生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以理服人。

(四)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成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现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审计评价做到责任清楚和明确。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查证决策时的书面凭证,如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等,使责任界定有根有据。

(六)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可操作的内控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作出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必须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为依据,其评价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审查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确认任期内的经营业绩。

(二)审查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初和离任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资本来源情况,任期内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其他重大经济损失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三)审查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收支是否合规合法、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策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审查职工群众反映的经济问题和其他有关经济责任事项。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企业资金,有无利用职权挪用企业资金、侵占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将企业资金借贷给他人,或以企业资产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而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有无利用职权索礼受贿或内外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牟取私利。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遵守财经纪律情况。

(四)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评价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

(五)通过向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当事人询问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及运行状况,查询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资料,查阅以前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档案,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状况。

六、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评价应是审计范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其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对于与财务收支行为和经济行为责任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和责任,审计机关不予评价。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在责任人所属的职权范围内的经济行为,根据责任人批准的计划、制度、决议进行的经济活动,或责任人直接经办的事项,都应确认直接经济责任。非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主管责任。在审计评价中要将有关问题的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人。现任责任是要审计的责任人的责任,前任责任是责任人的前任所应负的责任。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对现任责任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接任没有经过审计的,更要认真划清界限,否则审计评价的参照系统就不明确,造成责任模糊。要按照有关的规定分清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目的是防止现任把责任推给前任,或者把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推到后任身上。

(三)审计评价用语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般要报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单位不一定了解审计部门的专业性术语,因此评价用语要考虑这一点,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此外,切忌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5篇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个有针对性的、重点突出的、安排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对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将某项审计工作比喻成一次战斗,那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就是战前谋略、筹划的过程,如果谋略、筹划的得体、适用、恰当,那么这次战斗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出发点。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应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依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合适的人员和时间来进行。其内容应当包括:重要会议记录及相关文件;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更情况;有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生产作业计划;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外部审计检查结果等内部审计机构认为必须了解的相关事项。如果审计组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就编制审计实施方案,那就等于是闭门造车,该方案就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一样。

审前调查,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内部审计机构对其企业组织内部的经营规模、核算办法、选用的会计政策等都有所了解和撑握,所以有些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就忽视了审前调查工作。殊不知,正是因为审计组对此未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得审计方案编制就产生了肓目性,遗漏了审计事项,直接的后果就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甚至审计失败。内部审计机构应监督审计组实施审前调查,以便审计组编制出更有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失败。就内部审计而言,进行审前调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了解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找出其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地放矢。

二、全面审核实施方案是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点

审计组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后交内部审计机构审核,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由其委托的专设部门进行审核,这是对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所在。为了使审计方案更趋合理,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审核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审核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审计目标就是要达到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审核审计实施方案应首先审核审计目标能否实现,目的能否达到。审核时应围绕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删减或改变不可能实现的具体审计目标,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并将其现实化,合理化。

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审计目标是有区别的。如财务收支审计目标,是验证会计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验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可见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就(集团)公司而言,其组织内部规模庞大,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生产制造单位、经营单位、经费单位等于一身,所确定的内部审计目标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因此,审核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就不同的审计项目,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性质确定审计目标。

2、审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在对被审单位深入调查、了解过程中产生的,是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的依据。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如果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那么该错误或漏报事项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依据这一标准,审核被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管理当局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事项,促使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真实、准确、完整。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分析、理解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组织由于实施审计程序,对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内部审计组织带来的不利局面。这些审计风险有的是被审单位固有的,但有的是审计实施不当造成的,虽然具有客观性和隐蔽性,但更多的审计风险应该是可控的。要求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审计风险,制定出周密、恰当的审计实施方案,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审核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适当性

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的。如对某个单位销售收入实施审计,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标准确认,是否存在隐瞒、截留收入的行为,就是具体审计目标。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对所有审计事项给予足够的注视,充分考虑其恰当性,必要性,是否符合被审单位的实际。

审计的重点是指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上述对销售收入的审计,如在审前调查时发现产品收、发、存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销售数量计量不准确,销售收入计算失误,且金额较大,就应确认为审计重点。因此,要求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来确定审计重点。

4、审核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的可操作性

审计步骤是指审计人员从实施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一步步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如收集审计证据、填制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方法就是审计人员能用来收集有效的审计证据和得出审计结论的一切手段,如审阅法、核对法、比较分析法等。

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能够完成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保证,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的审计目标,因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5、审核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对审计成功与失败息息相关,为此,恰当地选择审计人员,能体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原则。审计组组长应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确定,必须选择具有领导、指挥、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主审应由审计组长委托,并应考虑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应由审计组长和主审协商确定,应充分考虑其综合业务水平,并应顾及其专业胜任能力。

三、对审计人员业绩考核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落脚点

无论多么完善、周密、适当的审计方案,多么恰当,适合的审计目标,最后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得以落实,都可以从审计结果中得出答案。因此,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才是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得以落实,审计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

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一方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有效监督、检查审计人员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示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去实施审计,撑握审计工作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有效地开展。因此要将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落实到位,达到控制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目的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完善、适用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作好内部审计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加强内部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对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强化对审计人员业务考核等方面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一定要加强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完善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制度。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围绕完善项目形成机制、重视审计方案作用、强化审计现场管等方面,阐述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内部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虽有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企业内审计划缺乏针对性、内审现场管理不科学、内部审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项目质量,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笔者围绕五个方面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思考。

一、完善审计项目形成机制,精准科学确定审计项目

目前来看,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选择缺少科学性。审计项目的选择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果。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多数是被动地根据企业高层领导的安排确定审计项目,不能结合企业需求确定审计项目,这使得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要建立以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审计项目形成机制,围绕企业最需要、矛盾最凸显的问题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基于这种认识,内审人员可以从以下需求去确定审计项目:

(一)企业管理团队需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每年末对企业管理层访谈,以掌握企业存在的“痛点”“堵点”“矛盾点”,深入分析研判企业问题体制性原因和借助审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内部审计才能够将企业负责人的审计需求具体化。

(二)被审计对象需求。包括专业管理部门和各经营单元,这些单位的审计需求有两个层面:一方面,作为管理机构,他们希望获得其内部管理对象的真实信息,希望审计部门在这方面能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作为被审计对象,他们对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见解,希望审计部门把关注点放在对单位发展最有价值的领域。

(三)监管部门需求。监管部门熟悉政策,掌握监管导向,掌握被监管企业的综合信息并有独立评价,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一些动态引领。

(四)企业经营及管理需求。这是内审最重要的立项依据。审计是服务于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审计部门审什么还是要指向经营及管理活动本身。审计部门必须对经营及管理活动有自己的独立分析与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错综复杂,审计部门的能力及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储备又常常是有局限的。上述因素使审计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独立分析与判断很难做深做透,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在管理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强化现场管理,提升内审管理水平

(一)严格遵循审计方案,围绕审计目标开始工作。审计组成员要认真学习研判内审方案,做到将审计内容了然于胸。审计组长根据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对审计事项的执行、调整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确保内审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得到全面执行,并及时对相关审计事项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

(二)定期召开审计组工作会议。审计组成员应将审计事项进展情况、发现问题特别是疑难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沟通。对一些重要问题如何查证,如何定性,应进一步采取哪些审计手段,应及时向审计组汇报,以便集思广益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避免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或者避重就轻。

(三)建立审计任务清单、审计问题清单制度。审计组根据内审方案组织编写审计任务清单,对审计任务进行细化,将具体审计事项的審计责任落实到每位审计人员,并对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进行比对;要定时将审计组成员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总,以免问题遗漏。审计组长根据每个审计成员问题发现情况,对一些未能及时跟进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醒,并对照内审方案所列的任务清单进行对比,防止重点问题、重要线索的漏审。

三、注重成果转化应用,多渠道扩大内审影响力

内审要以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完善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审计成果转化,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重要作用。

(一)注重发挥审计报告作用,推动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宏观性、倾向性问题,注重从政策、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并将审计发现的重点、突出问题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企业领导层,让领导层及时知晓情况,为企业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有力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

(二)强化发现问题跟踪整改,切实扭转审而不改。实行审计问题整改清单销号管理,明确整改责任。要健全整改跟踪督导检查制度,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实行对账销号管理,并适时开展审计整改工作“回头看”,严防虚假整改;实行审计整改专题会议制度,对审计整改问题,召开企业领导层整改业务会,逐一审核过关;将审计整改责任严格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以推动审计发现问题彻底整改。

(三)将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企业目标绩效考核。将内审整改工作纳入企业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并与奖惩挂钩。这种做法将进一步强化了对被审计企业的刚性约束,极大提高了被审计企业审计整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审计问题整改率也会得到大大提升。

四、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提升审计质量

一要加强党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领导。审计署11号令对内部审计的体制机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强调建立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内部审计人员思想作风建设,引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牢记职业责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二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专业能力建设。要始终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为目标,将审计理论、审计署相关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种内部审计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三要完善内部审计队伍人才结构。要将内部审计岗位聘用与审计人员从业资格对应起来,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师职称、CIA等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参加审计职业后续教育,以建立专家型内部审计部门为目标,逐步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

基层内部审计要严格按照审计项目作业规范要求,加强审计质量制度建设,纠正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步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提高内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诗经楚辞取名大全范文下一篇:四季度安委会议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