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作用范文

2023-09-20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具有消化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78 例, 其中女41 例, 男37 例, 年龄最小27 岁, 最大71 岁, 病程最短1 年, 最长13 年, 选择时确认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史, 排除药物反应和精神因素。 通过胃镜、钡餐X射线、B超等检查排除具有其他胃肠道、 肝胆、胰腺等病变。 并且经中医辨证当属脾胃虚寒者。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餐后饱胀、恶心、反酸、腹部灼烧感、上腹部隐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等。 将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合治疗组, 每组各39 例。

1.2 治疗和疗效观察方法

1.2.1 对照组 每位患者在糖尿病常规疗法的基础上, 服用多潘立酮片, 用量为10 mg/次, 3 次/d; 多酶片, 3片/次, 3 次/d。 同时关注糖尿病人的血糖、血脂、血压的变化。

1.2.2 治疗组 同对照组一样, 患者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在此基础上加服黄芪建中汤, 方药组成为:黄芪30 g, 桂枝10g, 广木香、春砂仁、生姜、甘草各6 g, 党参、茯苓各15 g, 白芍2 0 g, 法半夏10 g, 川连5 g, 吴茱萸3 g, 大枣5 枚。 1 剂/d, 煎水成500 m L, 分3 次服用。

1.2.3 观察方法 1 个月为1 个疗程, 治疗期间严格对患者进行控糖, 并监控血压、血脂, 无特殊情况禁止服用任何其他中西药物。 疗效评定标准为: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饮食恢复正常。 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或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仅仅稍缓解或加重。 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 个疗程后观察分析各组药物疗效, 有效者继续服药治疗, 无效者停药改变医疗方案。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运用黄芪建中汤及常规西药多潘立酮片和多酶片分别对两组78 例患者进行治疗, 按照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为对照组39 例中治愈14, 好转13, 无效12, 总有效率为69.23%;治疗组39 例中治愈22, 好转11, 无效6, 总有效率为84.62%。 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 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消化功能障碍特别常见, 据报道, 大约有75%的糖尿病患者有胃肠部不适的患病经验[4]。 很多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餐后饱胀、反酸、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 严重时可能累及整个消化道。 但这种胃肠消化功能障碍的发作机制却比较复杂, 有很多种影响因素, 至今尚不明确。 所以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 医学界的治疗方案也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 其治疗还处于比较盲目的对症治疗阶段, 治疗效果也不十分明确, 并且极易复发[5,6]。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胃肠消化功能障碍的西药多是常见的增强胃动力和促进胃排空的药物, 如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等, 还有促消化的药物, 如该文用到的多酶片。 但多潘立酮片如长期使用其作用会逐渐减弱, 而西沙必利由于其对心脏的负极化影响而被许多国家限制使用[7]。 西药的组成成分比较单一, 决定了作用靶点的特异性, 具有相当高的专一性, 所以对于这种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的疾病西药就有了局限性。 而中药虽然也是活性物质作用于特异位点, 但会有更多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靶点而产生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这就显示出了中药的放大优势及整体治疗的观念[8]。 故笔者采用中医传统名方黄芪建中汤来观察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功能障碍, 期望发挥传统中药的优势, 对此病的治疗取得新的临床资料。

该研究所采用的黄芪建中汤组方为:黄芪30 g, 桂枝10 g, 广木香、春砂仁、生姜、甘草各6 g, 党参、茯苓各15 g, 白芍20 g, 法半夏10 g, 川连5 g, 吴茱萸3 g, 大枣5枚。其中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因病例为糖尿病患者, 故去掉原方中的饴糖, 加吴茱萸以制酸, 选用半夏、茯苓温胃化饮。 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属植物神经病变的一种, 属传统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反胃”、“消渴”、“呕吐”等证治范畴, 病理性质虚实夹杂, 而脾虚是发病的根本, 故此病之责在于脾, 乃脾胃虚弱导致。 故重用黄芪, 取其益气升清之功, 是增强益气之力[9,10]。 并且黄芪的药理也非常适用于此病中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身份, 现代研究发现, 黄芪的药理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调节机体免疫力; (2) 促进细胞代谢, 调理血液循环; (3) 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 (4) 强心、护肝、改善肾功能; (5) 降压、双向调糖、利尿功能[11,12,13]。 黄芪的这些作用对病因复杂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宜。 笔者也注意到, 有不少研究者利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或者联合其他中医药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 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利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 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是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 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也尚不十分清楚, 质量上无法做到符合国际标准, 因此限制了一些中药的临床应用。 在该研究中, 由于笔者经验有限, 病例有限, 希望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能发挥出更多优势。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黄芪建中汤对糖尿病患者胃肠消化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来该院治疗的具有消化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共78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患者各39例。两组均在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用药,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和多酶片, 用量为吗丁啉, 10 mg/次, 3次/d;多酶片, 3片/次, 3次/d;治疗组采用中药配方黄芪建中汤。1剂/d, 煎水成500 m L, 分3次服用, 1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有效率为69.23%, 治疗组有效率为89.62%,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黄芪建中汤对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 极大程度的发挥了中药在此病治疗领域的优势。

关键词:消化功能障碍,糖尿病,黄芪建中汤

参考文献

[1] 王传高, 唐学英.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及其近端胃功能关系的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3) :42-43.

[2] 张月霞, 蓝宇.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及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1) :2192-2194.

[3] 周丽波, 王佳, 董柳.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变10则验案赏析[C]//中华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药学会, 2009.

[4] 李勇, 贺丹军, 魏睦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32) :3081-3086.

[5] 王艳萍, 杨鸿.中药辩证治疗消化功能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0) :204.

[6] 雷定超, 张兰兰, 周水平, 等.中药治疗糖尿病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8-9.

[7] 刘益国.黄芪建中汤联合莫沙比利片治疗糖尿病胃轻瘫[J].河南中医, 2015, 35 (6) :1219-1221.

[8] 陈吉生, 郑聪.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3) :276-278.

[9] 王曦宇, 刘迎雪, 徐岩, 等.黄芪党参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 (1) :337-338.

[10] 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30-31.

[11] 刘静凌.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5) :21-22.

[12] 张卫平.黄芪建中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6) :1103-1104.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男38例, 女21例, 年龄4~14岁, 病程12~67d。临床主要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发热、疲劳无力和食欲不振等, 听诊心尖区第1心音明显低钝。心电图结果:心律失常36例, ST段压低22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即患儿卧床休息, 进食易消化, 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能量的食物;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能量合剂、促进心肌代谢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如抗感染、控制心衰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黄芪注射液, 10~20m L/d, 加入5%葡萄糖液200m L中静滴, 每日1次, 10d为1个疗程, 给予2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患儿临床病情变化情况, 每个疗程结束复查1次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1.3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2]制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恢复正常; (2)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基本恢复正常; (3)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好转; (4)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无改善, 或者病情恶化。治愈、显效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患儿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4例和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4例和无效7例, 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心肌酶谱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 乳酸脱氢酶 (LDH) : (215.6±60.3) U/L、谷草转氨酶 (AST) : (58.3±13.6) U/L和肌酸激酶 (CK) : (200.3±48.9) U/L;对照组治疗前LDH: (209.2±63.1) U/L、AST: (57.8±14.4) U/L和CK: (202.8±50.2) U/L;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患儿LDH: (151.7±36.5) U/L、AST: (41.3±10.2) U/L和CK: (155.9±31.6) U/L;对照组LDH: (171.4±40.9) U/L、AST: (49.7±11.8) U/L和CK: (175.2±36.2) U/L。结果显示, 2组患儿治疗前, LDH、AS和CK水平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2个疗程后, 2组患儿的LDH、AS和CK水平均下降 (P<0.05) , 但是观察组下降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肝肾功能和血尿便常规异常变化,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 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 临床上以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为主。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及充血, 从而导致引起心肌细胞局灶或弥漫性心肌炎症病变;早期心肌在电镜检查时可发现病毒颗粒,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产生溶细胞物质, 使细胞溶解;后期心肌内找不到病毒, 但心肌炎变仍继续, 部分患者的心肌中可发现抗原抗体复合体, 提示病毒性心肌炎后期以免疫反应为主。

我们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 总有效率93.33%, 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6.67%;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患儿LDH、AS和CK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说明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安全性高。黄芪是我国传统中药, 祖国医学认为其具有益气活血、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黄芪含有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 具有强心利尿、抑制血小板聚集、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黄芪的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氨基丁酸和微量元素等, 经动物实验证明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以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为主, 所以, 给患儿应用黄芪后, 可以调节其机体免疫功能, 诱导体内干扰素生成, 起到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症损伤的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 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保护心肌细胞膜, 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 使受损的心肌得以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 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 ;治疗3个疗程后, 2组患儿LDH、AST及CK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 但是观察组降低更明显 (P<0.05) 。结论 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儿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修订草案) [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2) :75.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106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通过抽签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所有患者全部满足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将患有心力衰竭疾病、患有肿瘤疾病、患有高血压疾病以及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B2组(对照组53例): 男30例, 女23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6~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5±14.6)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3~26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1.26±3.85)年;B1组(对照组53例):男31例,女22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9~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6±14.7)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4~27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1.29±3.86)年;在一般资料方面,所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针对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首先对患者给予前期治疗,主要要求患者需要低蛋白饮食,对患者的高血压症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患者的舒张压为80~85 mm Hg; 将患者的贫血症状进行有效改善;将患者的酸中毒症状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症状进行有效纠正;保证患者的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电解质全部满足正常范围。 针对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达美康进行治疗,80~320 mg/d; 2~3次/d; 选择二甲双胍进行治疗,0.5~2.0 g/d,2~3次/d;选择胰岛素进行治疗,3次/d。 要求患者在饭前30 min,对患者选择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2]。 每周对患者的空腹血糖进行监测,在用三餐前后,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测量。 最终根据测量结果,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与此同时选择洛汀新(10 mg)进行治疗,1次/d。 针对B1组糖尿病肾病患者, 在上述基础上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 5 g/次,3次/d。 用药处方为选择黄芪、白术、川芎、土茯苓、淫羊藿、白茅根以及郁金等。 最终对两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3]。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Scr(肌酐)水平、 患者的BUN(血尿素氮)水平等进行观察对比。

1.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缓解或者全部消失; 患者的UAER以及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全部表现正常; 或者患者下降的程度大于50%;患者其余每项指标改善的程度大于3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缓解, 但是不满足显效标准。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表现为任何的变化,患者的相关化验指标未表现为任何的改变,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情况[4]。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 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所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见表1。

2.2临床指标

所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指标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 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肾病属于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并且疾病的情况较为严重。 患有此种疾病后,患者存在较大概率出现终末期肾衰竭的情况。 作为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患者出现了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后,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早期肾体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表现为一定增加,主要表现为高滤过状态,后续患者逐渐表现出间隙蛋白尿症状以及微量白蛋白尿症状。伴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患者逐渐表现为持续蛋白尿症状、高血压症状以及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 在此种背景下,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症状以及尿毒症等,进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死亡现象。当前针对此类患者在实施西药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以控制血糖为目的,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但是临床无法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针对患者选择中医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发挥滋阴养血以及化瘀通络的功效。 从而将糖尿病肾病的系列症状进行显著改善。

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肾微小血管糖尿病并发症, 主要因为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 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于疾病的早期,会表现出显著的阴虚燥热症状,如果临床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会导致无法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情况出现了严重的情况,表现出阴阳两虚的现象,进而导致患者表现出诸多疾病合并症的现象,从而造成患者表现出脏腑功能紊乱的情况,导致患者表现出运化障碍现象[5]。 患者表现出糖尿病肾病同患者表现出脾肾虚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对糖尿病肾病病机进行分析发现,同患者表现出体内糖代谢失调、表现出脂肪代谢失调以及出现蛋白质代谢失调具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蛋白质、 脂肪以及糖类,属于人体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终表现出的精微物质, 患者之所以出现了代谢失调的情况,主要因为患者脾胃出现相关原因导致。 患者表现出脾肾虚损情况后,难以有效化生精微,较易表现出水湿痰浊的现象,从而患者较易表现出低蛋白血症或者表现出高脂血症的情况, 进而表现出氮质血症现象,如果未经有效控制,会导致疾病情况逐渐严重[3]。

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始终表现出脾肾两虚的现象,最终会导致患者表现出肾功能衰败的现象。 针对患者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发挥益气补阴以及活血降浊的治疗效果。 针对糖尿病肾病,其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患病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因素参与,患者处于糖尿病状态后, 造成患者表现出早期肾脏肥大的现象以及表现出渐进性肾纤维化的现象。 针对患者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可以发挥显著的降糖以及降尿蛋白效果,此外可以将患者的肾功能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该研究中,所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在临床指标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 从而证明,针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改善, 最终将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凸显黄芪益肾颗粒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针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可以成功对患者的脂质代谢进行纠正, 针对疾病的恶化进行有效延缓,并且未表现出任何的毒副作用,可以有效确保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最终将患者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有效改善,显著改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黄芪益肾颗粒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6例。通过抽签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53例)选择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B1组(观察组53例)在B2组基础上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比较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空腹血糖等相关指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 所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在临床指标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P<0.05)。结论 针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黄芪益肾颗粒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发挥益气补阴以及活血降浊的效果,最终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4篇

1 选地与整地

黄芪对干旱、寒冷的环境耐受性较强, 但遇积水则易造成根系腐烂, 导致死苗, 因此选择合适的地块, 是种植出优质高产黄芪的基础。若栽培地区为平原地, 则需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较好、p H值在7~8的中性或中性偏碱的砂壤土或砂土来栽植。若栽培地区为山区, 则应选择疏松肥沃、渗水能力强、石块较少的向阳坡地。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 合理地深耕可以为根系的向下伸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促进根部的健壮发育。整地的时间以夏季为宜, 此时的温度较高, 降水量也较大, 非常有利于土壤中一些分解性微生物的活动, 此时整地, 翻入到土壤中的杂草易被分解成植物所需的养分, 避免播种后杂草丛生的现象[1]。整地可以通过人工或机器进行, 整地的深度一般在45 cm左右, 整地时需清除地表的石块、残草, 并将土块打碎, 将地耙细、整平, 做到地面无坑洼处, 为种子萌发提供有利条件。伴随着整地, 每667 m2施用2 000~5 000 kg的农家肥, 25~30 kg的过磷酸钙以及10 kg的尿素, 具体施肥量应根据土壤具体情况而定, 若土壤贫瘠, 则应多施;若土壤肥沃, 则应减少施肥量。施肥完成后, 可用辛硫磷粉剂消毒土壤, 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2 种子处理

由于黄芪种子外皮较厚, 正常的播种无法使其种子充分吸水, 若不进行种子处理, 种子的萌发率只在20%左右。因此, 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 以提高其萌发率。选取无病虫害, 表面具有光泽的饱满种子与等体积的沙子混合, 用碾磨工具将其碾压, 以刚好划破种皮而不损伤种仁为度。也可将种子用水浸泡处理, 来软化种皮。具体操作时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浸泡1 min, 浸泡过程中不断搅拌, 随后捞出种子, 将其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 并不断搅拌, 以通入氧气, 浸泡2 h后捞出种子, 盖上湿布堆闷12 h, 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 即可播种。

3 播种

黄芪的播种可分为直播和育苗两种方式。直播播种时间以春季为宜, 方法主要有条播和穴播。播种时, 用适量的沙子与种子进行混拌, 随后将种子与沙子的混合物均匀的分撒到种植穴或种植沟内, 并在种子上覆上1.5 cm厚的细土, 随后将其压实, 并适当遮阴即可。由于黄芪长到3年后, 根系会扎入到40~50 cm处的土层, 起收起来较困难。采用育苗斜栽的方式进行黄芪生产, 不但可以将少黄芪起收的人工成本, 而且还能增加黄芪的产量。育苗播种的方式与直播相同, 播种后1年, 以斜栽的方式进行移栽, 移栽后的2 a即可采收。移栽时应避免弄伤主根, 以免形成鸡爪芪, 影响黄芪的商品性[2]。

4 田间管理

4.1 水分管理

黄芪出苗前的这段时间内, 若土壤较为湿润, 则无需浇水, 若天气干燥, 土壤墒情不足, 则应适当覆上少许稻草等覆盖物, 并浇水一次, 以提高土壤墒情, 促进出苗。定苗之前一般不浇水, 以防止水层在土表停留, 影响黄芪根系的向下延伸。苗期应适当的浇水, 但灌水量不宜过大, 以免沤根。夏季浇水应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 以免浇水使得土壤温度骤降, 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雨季, 如遇大雨, 应及时排水, 以防黄芪根系附近存有过多的积水, 导致烂根死苗的现象发生。

4.2 除草间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 出苗的时间也比杂草要晚一些, 因此适时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黄芪幼苗的养分竞争, 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当黄芪幼苗高度达到8 cm左右时, 进行一次中耕除草, 既可以疏松土壤, 又能达到除草的目的。由于此时黄芪幼苗的根系较浅, 中耕深度切勿过深, 以免使土壤透风, 将幼苗根系抽干, 造成小苗死亡。在封行前, 应根据土壤的板结情况和杂草的生长情况, 适时的进行中耕除草。无论是直播还是育苗, 黄芪幼苗的间苗一般都在苗高为6 cm左右时进行, 间苗时去除弱苗病苗, 当株高长到15 cm左右时, 按照穴播每穴留2株, 条播株距10 cm的距离定苗。若发现有缺苗, 则应及时补栽带土幼苗或补种已催芽种子。

4.3 施肥

黄芪为喜肥作物, 一般而言, 黄芪发棵期和长根期是需肥量较大的时期, 此时每667 m2地可施用1 000~2 500 kg充分腐蚀的畜禽粪便或40~50 kg的复合肥。具体的施肥情况应根据土壤肥力及植株的长势而定。若土壤肥力较低, 基肥施用又不足, 则可在苗期和初花期追肥两次, 以促进黄芪营养体的生长。若土壤肥料较高, 基肥充足, 幼苗生长良好, 则只在初花期追肥一次即可。

4.4 打顶

黄芪以根部入药, 因此, 为了加大黄芪根部的养分含量, 应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高度, 以减少地上部分对于养分的消耗。打顶的工作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之前完成即可。

5 收获加工

当膜荚黄芪生长到2~3年, 蒙古黄芪生长到3~4年时, 即可对其进行采收。采收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但秋季收获的黄芪质量更好, 因此一般在秋季收获。小面积收获可采用人工挖沟的方式进行收获, 大面积收获时则可用收获机对其进行收获, 收获时, 应避免将根挖断或者划伤根皮, 以免影响黄芪的品质。收获后应立即去除黄芪的芦头、茎部及须根, 并将根部带有的泥土洗净并晒干, 最后将其捆把装箱即可。

6 病虫害防治

6.1 紫纹羽病

黄芪紫纹羽病又称红根病, 是由木耳科, 卷担子属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常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 并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待春季气温回升时, 菌核开始萌发出菌丝, 侵染黄芪根系表面。感病初期的黄芪根部会出现白色至紫红色的线状菌丝, 后期形成紫褐色的网络状菌索, 致使根部自表皮向内部逐渐腐烂, 最终导致整个根部腐烂, 造成整株死亡。栽培时, 避免选择发生此病害的区域种植黄芪。对于发病植物, 应及时集中销毁, 以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每年的播种或者移栽前, 每667 m2施用100 kg的生石灰, 改变病原菌的最适生存环境, 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6.2 白粉病

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的豌豆白粉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侵染黄芪的叶片。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50%左右, 温度达到20℃时, 病害发生最为迅速。感病初期的叶片上会出现白色近圆形的斑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 斑点逐渐扩大, 白粉状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 到发病后期, 霉层呈灰白色, 中间还带有黑色的颗粒状病原菌。感染白粉病的黄芪叶片提早脱落, 影响光合物质的积累, 最终造成减产。栽培时切忌与豆科植物连作, 且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 以免植株徒长, 抵抗力减弱。在发病初期, 可用50%的托布津粉剂稀释1 0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每隔10 d喷施一次, 共喷施2~3次。

6.3 豆荚螟

豆荚螟为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成虫为灰褐色, 体长11 mm左右, 幼虫共五龄, 初生幼虫体色为淡黄色, 随着虫龄的增长, 体色逐渐变为紫红色, 老熟的幼虫体长约在16 mm左右。豆荚螟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也有少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羽化后在黄芪结荚处产卵, 孵化后的幼虫在荚上咬出小孔并钻入其中, 以种子为食。药物防治时, 可在成虫的盛发期, 用80%的敌百虫稀释1 500倍液进行喷施, 每隔10 d喷施一次, 连续喷施3~5次。

6.4 种子小蜂

黄芪种子小蜂为5种广肩蜂科昆虫的混合群体, 虽说然种类繁多, 但发生规律却很相近。种子小蜂以成虫的形式在黄芪种皮下面产卵, 孵化出幼虫后, 幼虫转入种子内部, 以种子为食, 并在种子内发育、化蛹, 最后只留下种皮。成虫羽化后, 从种子里脱出, 可转移寄生其他植物, 在后寄生寄主种子内越冬。防治该虫害时, 应避免选用带有幼虫的种子, 以减少黄芪种子小蜂的传播。药物防治可选用40%的乐果乳油稀释1 000倍液在黄芪青果期进行一次喷施, 以减少成虫数量。

摘要:黄芪以根入药, 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基于此, 介绍黄芪的栽培关键技术, 以期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黄芪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芪,中草药,栽培

参考文献

[1] 王国军.黄芪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月刊, 2016 (8) :101.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于2014 年3 月—2015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12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此研究中, 按照治疗药物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各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60 例。 对照组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40 例以及20 例, 年龄最大者为73 岁, 年龄最小者为44 岁, 平均年龄 (54.2±11.6) 岁, 平均病程时间为 (5.2±1.8) 年;观察组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8 例以及22 例, 年龄最大者为74 岁, 年龄最小者为43 岁, 平均年龄 (55.9±12.8) 岁, 平均病程时间为 (5.5±1.6)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对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研究性有所加强。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患者无严重心肝功能不全症状; 患者无肿瘤或者感染等症状;可以进行中药治疗[3]。

1.2.2 排除标准将由于泌尿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心衰等因素引发UAER (尿蛋白排泄率) 患者进行排除;将血清转氨酶上升的患者进行排除; 将存在过敏体质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予以排除[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西药治疗, 其中治疗内容包含胰岛素、对蛋白质的食用进行限制, 其每日的摄入量应在0.6 g/kg, 同时进行体育锻炼, 此外患者不应过度摄入植物蛋白, 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对症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复方黄芪汤, 此药方中包含30 g的黄芪以及车前子, 12 g的北沙参、 茯苓、泽泻, 10 g的当归、大黄、枸杞子、丹参, 15 g的淮山药、白术、川芎, 6 g的黄柏、仙灵脾以及3 的红花。 将上述中药进行水煎, 每日分两次服用一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判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对效果进行判定。 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血糖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者降低至30%以上, 肾功能恢复显著;治疗效果有效为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肾功能正常;治疗效果无效为患者临床无任何改善或者缓解, 血糖水平有所上升。 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5]。

1.5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PG (空腹血糖) 、2h PG (餐后2 小时血糖) 、Hb A1c (糖化血红蛋白) 、Cys C (血清胱抑素) 以及UAER (24 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6]。

1.6 统计方法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选择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以及整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经过复方黄芪汤治疗后, 40 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 17 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 3 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 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5%;对照组经西药治疗后28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 22 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 10 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 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83.34%, 两组数据经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 比对其FPG、2h PG以及Hb A1c, 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能

观察组60 例患者经治疗后, 其Cys C以及UAER分别为 (1.02±0.15) 、 (140.5±20.5) ;对照组60 例患者经治疗后, 其Cys C以及UAER分别为 (1.42±0.25) 、 (177.6±29.4) , 两组数据经对比可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0.6273, P1=0.0000;t2=8.0179, P2=0.0000) 。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 是因为患者糖代谢长时间产生异常现象, 同时肾脏出现炎症等[7]。 同时此病在发病初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进行临床常规尿检查中发现,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治疗, 不然会出现肾衰竭现象。 临床对此病的治疗主要为血糖控制以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进行抑制, 但是并无显著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中属于水肿、 消渴以及溺毒范畴之中, 同时此病的主要常见类型为气阴两虚[8]。 此研究中所采取的复方黄芪汤中的黄芪具备补气的效果, 同时具备消肿的效果; 而药方中的北沙参具备养阴的效果, 同时对患者而言起到清肺的功效。 白术以及山药则有助于健脾, 此外还具备养阴的效果。 当归对于患者而言, 可实现养血活血的目的。 而茯苓以及泽泻则可以起到消肿的效果。 枸杞子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补脾的效果。 川芎、丹参以及红花在此药方中具备活血的效果;而水蛭对于患者而言能够消除血瘀。大黄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具备清热的效果, 而仙灵脾具备温补的效果。 而大量的现代药理研究则表明, 黄芪能够对生长因子-β 进行有效的抑制, 同时对肾纤维具有延缓的效果, 而大黄可以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将糖尿病患者肾组织中的非酶促糖基化效果进行改善。

此研究中将该院收治的12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并将复方黄芪汤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分别应用其中,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为83.34%, 同时其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 由此能够看出复方黄芪汤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采用复方黄芪汤, 此治疗方法对患者而言并不造成严重的毒副反应, 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 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以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复方黄芪汤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该院于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此研究中, 按照治疗药物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治疗药物分别选择复方黄芪汤以及西药,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对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 其治疗有效率经计算后分别为95%以及83.34%, 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复方黄芪汤进行治疗后, 对血糖水平具有良好的控制, 同时对其肾功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方黄芪汤,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毅, 张勉之.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期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 (5) :353-356.

[2] Tsai, P.-Y., Chen, S.-M., Chen, H.-Y, et al.Proteome analysis of altered protein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 kidney using the fluorogenic derivatization-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J].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voted to Research in Chromatographic Method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Biosciences, 2013, 27 (3) :382-389.

[3] 肖云, 肖洁, 谢辉, 等.灯盏花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8) :2042-2044.

[4] 张晓燕, 陈赫军, 何芳, 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滞剂联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 (8) :905-911.

[5] 祁佳, 唐跃年, 张宇锋, 等.肾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系统评价[J].山东医药, 2015 (25) :12-15.

[6] 何邦友, 何芍华, 周建军, 等.复方积雪草加味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干预效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 13 (9) :811-812.

[7] 周巨伦.前列地尔注射液结合肾衰泻浊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5, 29 (2) :103-104.

黄芪的作用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4例患者有56例系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患者, 48例为门诊就诊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46例,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54岁。均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1]。并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肾炎等非糖尿病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因素;1个月内未用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糖尿病病程 (8.5±2.2) 年, 糖尿病肾病病程 (1.2±0.4) 年, 血压[ (164±10) / (100±10) ]mmHg, 尿蛋白定量 (1.0±0.4) g/24h, 血清胆固醇 (6.1±0.8) mmol/L, 血清甘油三脂 (1.8±0.8) mmol/L。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治疗A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治疗B组36例, 男20例, 女16例。各组基本情况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3组病人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对照组只口服糖适平或注射胰岛素;治疗A组在常规降血糖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100mg口服, 每日1次;治疗B组在A组用药基础上每日加用黄芪50g, 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疗程4周。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脂及空服血糖值。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后各组病例的血糖、血脂及24h尿蛋白定量, 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治疗B组尿蛋白排泄量较其余2组明显减少 (P<0.05) , 且其血糖控制情况也较其余2组为优, 治疗A组与对照组比较, 尿蛋白排泄量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即使血糖控制尚好, 也可随着病程延长而出现进行性加重。因此, 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降低尿蛋白, 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及脂质过氧化等原因, 导致肾小球处于高灌注, 高滤过状态, 加之在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基底膜带阴离子的硫酸乙酰肝素含量减少, 电荷屏障功能减弱, 以及过度蛋白非酶化致肾小球基底膜成分异常交联增加, 滤过膜孔径改变, 致尿蛋白排出量增加[2,3]。由此说明, 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及脂代谢紊乱, 可降低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量。故对照组通过控制血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尿蛋白排出量。

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是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诸多因素之一, 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通过阻滞该受体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而起作用。氯沙坦的肾脏保护作用已被证实。它可通过降低系统以外的机制直接和间接降低肾小球内“三高” (高压、高灌注、高滤过) 减少尿蛋白量[4,5,6]。治疗A组与对照组比较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注:与其余2组比较, *P<0.05

有实验报告显示, 黄芪具有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及双向免疫调节功能, 同时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 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加氯沙坦治疗B组, 其血糖及24h尿蛋白排泄率降低优于单用氯沙坦A组及对照组 (P<0.05) , 其血脂控制也较为理想。所以, 黄芪与氯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多方位改善肾小球功能, 使尿蛋白排出量明显减少, 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有积极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与氯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10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4例, 仅给常规治疗;治疗A组34例用氯沙坦;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排泄量、血糖及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B组尿蛋白排泄量较对照组及治疗A组明显减少 (P<0.05) , 且血糖控制情况也较其余2组为优, 血脂控制也较为理想。治疗A组与对照组比较, 尿蛋白排泄量虽有下降,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黄芪与氯沙坦联合应用疗效相加, 能显著降低尿蛋白排泄量, 有助血糖控制。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排泄量,黄芪,氯沙坦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949~966.

[2] 陈孝珍, 王云超, 汪荣杰.高血压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排泄量的影响[J].新医学, 1999, 30 (1) :13~14.

[3] 侯凡凡.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氧化应激反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7, 13 (6) :376~378.

[4] Gasparo MDE, Levens NR.pharmacology of angiotensinⅡreceptor[J].kidney Int, 1994, 46:1486.

[5] Loutzenhiser R, Epstein M, Hayashi k, et al.charcterization of the renal microvascular effects of angiotensinⅡantagonist, Dup753:studies in isolated perfused hydronephrotic kidney[J].Am j Hypertens, 1991, 4 (4) :309.

[6] Tall NW, Brenner BM.Renalprotective benefits of RAS inhibition:from ACEI to ayniotensinⅡantagonists[J].kidney Int, 2000, 57:1803.

上一篇:经济学基本公理范文下一篇:大班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