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23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由于我国社会灾害教育的培育和普及严重不足,导致每当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人民都会遭遇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地震科普作为需要公众更为深入了解的社会灾害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它的推广与普及,对于减轻地震本身带给大众的巨大危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讨和总结了从经济学上分析如何构建和发展地震科普事业的方法和路径:从政府层面,首先是建立有利于地震科普传播的法律,然后成立相应的地震科普传播机构,再由这些机构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普及与创新探索;从市场层面,则是提供地震科普产品和地震科普服务,根据其在文化产业中的特点,将地震科普分成了九大类产业,并对地震科普传播产品进行了分类,最后为促进地震科普传播发展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震科普;地震科普事业;地震科普产业;地震科普传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9. 073

0      引    言

在我国,社会灾害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教育实践长期徘徊在或轻或重、忽冷忽热的纠结当中。以地震为例,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后曾兴起震灾科普热潮,但随后归于平静。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央明确规定将灾害预防、救助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环节,同时把“512”设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整个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呼唤与期盼前所未有,然而热度随后依旧逐渐冷却。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似的做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灾害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本文尝试以地震灾害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和发展地震科普事业的方法和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1      地震科普传播的重要意义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现阶段的人类科学水平,对这一灾害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在对地震的预报方面也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而同时对地震的预防能力也十分薄弱,在地震的灾害面前,人民的生活、生产受到很大的威胁。虽然我国曾有成功地对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做出短临预报的案例,但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人员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这使社会各界和地震学家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的复杂性。在这种局面下,就突显出可靠、全面地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也使地震研究机构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专家与公众之间交流、对话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科普宣传或教育就担当了专业知识与普通大众之间对接的平台。縱观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震灾害给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为人类带来了非常惨痛的教训,充分地提醒了我们,做好对地震灾害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等防震减灾方面的教育和科普宣传,对于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地震科普事业与产业

一般来说,地震科普事业是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地震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公共地震科学传播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而所谓地震科普产业是指从事地震科普产品生产和提供地震科学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性质看,地震科普事业具有公益性,地震科普产业具有经营性;从管理体制看,地震科普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地震科普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

2.1   地震科普事业

2.1.1   地震科普立法

国际上,地震灾害相关立法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指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实施法》等。我国于2002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而地震科普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修订);200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3号公布《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3月1日修订)。

世界上专门针对地震科普传播的相关法律是一块空白,但近年来,专门针对地震预警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防灾科技学院的李纪恩、李一行老师在2013年他们的论文《地震预警立法问题的探讨》中就专门提出来:“由于地震预警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错报或误报导致经济损失,进而引发行业、企业或公众的不满情绪等等”,探讨了地震预警立法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提出了地震预警立法的思路:主要涉及预警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发布和信息的利用3大方面;立法内容包括:发布主体、接收主体、发布条件、发布途径、发布内容和相关法律责任。

2.1.2   地震科普传播机构

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国家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中央、国务院和群众团体中有关科普工作的部门组成。随后,中国各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这对于有效动员各种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了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它担负着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的任务。中国科协所属167个全国性学会,其中138个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于1979年。在22个直属事业单位中,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从事科普事业的有14个。全国已建县级以上科协2 881个,学会65 482个,企业科协10 674个,大专院校科协328个,街道科协4 191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2 511个。科协机构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有系统的最完善的科普组织。

地震科普总体上是属于科普的一个分支领域,与之相关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性综合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部,委托管理单位为中国地震局。相关地震科普传播的政府管理及活动机构则主要由中国国家地震局承担,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15个直属事业单位(研究所、中心、学校),1个直属国企(地震出版社)和1个地震局机关。地震观测主体包括:188个国家级地震台,204个省级地震台,1 212个市、县级地震台和272个企业地震台。地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包括(截至2015年7月统计):正高级技术职务328名,副高级1 744名,中级3 287名,初级及待定职务(称)2 454名,他们构成了地震科普传播的主力。

2.1.3   地震科普活动及创新探索

中国的大型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与地震科普传播相关的活动主要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组织,截止2016年底,地震局与中国科协签订地震科普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普宣传平台、科普产品开发、少数民族科普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地震科普进入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注重开展“互联网+防灾减灾科普”,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活动。每年组织“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扩大防震减灾示范试点创建覆盖面,认定4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19个示范县、4 129个示范社区、5488所示范学校。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联合科技部编制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规划(2017-2030年)》。联合基金委设立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五部委联合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部署“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4大计划,推进实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地球深部探测”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3 100多个台站组成的、覆盖我国大陆的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建成异地互备的高速地震行业网络。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和亿级用户服务。启动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努力提升我国破坏性地震有效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充分发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加强部门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地震灾情应急防范督促检查,发挥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全国已建成80多支、1.3万余人的省级搜救队伍,数十万人的市县级搜救队伍,3 000多支、近30万人的地震志愿者队伍。建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3万余个,总面积4.7亿平方米。广泛凝聚部门、行业和社会乃至国外力量,与近50个部门、地方及高校加强协作,签署1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健全动员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有序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多元共治新模式。

2.2   地震科普产业

科普产业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社会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及其关联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经济组织及活动的集合。这个定义主要反映如下科普产业的内涵:

第一,科普产业一定是以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或其关联产品和服务集合。

第二,产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发生和发展。

第三,科普产业是经济组织及活动的集合,遵循经济规律。与公益性科普事业有所区别。

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普事业强调公益性,主要在政府计划机制下运行,对社会提供无偿的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科普公共产品和科普公共服务的活动。科普产业遵循经济规律,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科普企业为主体。

从我国现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来看,也没有直接涉及地震科普文化产业的内容。但地震科普文化产业却与各产业分类处处有所联系。

《分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基础上,规定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与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

文化服务部分包括:(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服务部分包括:(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產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其中,(1)、(2)、(3)可归入文化产业核心层;(4)、(5)、(6)、(7)可归入文化产业外围层;(8)、(9)则可归入相关文化产业层。《分类》根据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的关系,又将九大类文化产业分为24个中类。《分类》最后根据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将24个分类分为80个小类,对应相关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24个中类与80个小类都没有出现与地震科普直接相关的内容。但地震科普却又基本与《分类》中的各个类别均有所联系。如表1所示。

3   地震科普传播产品的分类

地震科普产业的分类是一个涉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大问题。

这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地震科普产业具体包含的类型做出粗略划分。地震科普产业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划分详见表2。

按照流通、消费等价值环节,可以将科普产业分为科普生产企业、科普流通企业。如表3所示,科普产业的相关产品、服务形态及产业链条。

4      促进地震科普传播发展的政策建议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要引导基层科普组织和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要加快地震科普传播发展的步伐,在政府政策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扶持骨干地震科普企业,培育地震科普产业发展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普企业,加大项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壮大科普企业规模,提高地震科普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科普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4.2   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研发中心,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应当着力推进地震科普产业的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和产业业态创新,而这些创新必须要有相应的研发基础。发展地震科普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相关专门科普研究机构中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的研发中心,引领地震科普产业的研发工作。同时,还可以依托大型科普场馆等地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实验室、地震科普产品的生产企业合作建设科普产品研发中心。

4.3   扶持新兴地震科普产业业态发展,增强地震科普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机遇,通过服务外包、地震科普产品与服务采购,扶持相关地震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会展、数字科普、科普旅游等新兴地震科普产业业态发展,推动地震科普产业跨越式发展。

4.4   实施重大科普项目,带动地震科普产业发展

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地震科普产业项目。要着眼于利用正在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地震科普项目中的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需求,带动相关地震科普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开发“国家地震科普动漫振兴工程”、“优秀地震科普作品出版工程”等重大地震科普产业建设项目。

4.5   积极推进和加快地震科普产业园区和地震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全国地震科普资源布局现状,结合各地区对地震科普资源的需求情况,加强对科普产业园区和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提高水平,促进各种地震科普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

4.6   推进地震科普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地震科普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应着力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发展数字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支持全国科普网络建设;推进地震科普网站整合,鼓励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等方式,推动地震科普网站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支持地震科普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科普创意与设计、科普动漫等领域;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地震科普产品。

4.7   建立健全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

由于地震科普产业的散缓小弱,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直是个空白,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地震科普产业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是推动地震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繁荣和发展科普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隨着地震科普产业的发展,科普产业标准数量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日益凸现,加快地震科普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4.8   实施地震科普产业人才建设工程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技传播与普及专业;支持地震科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培训地震科普创意研发设计、地震科普产业经营管理、地震科普服务营销经纪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普研究机构和科技、文化企业开展地震科普产业人才的国际交流;支持地震科普企业、地震科普研究机构引进外国科普产业人才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端科普产业人才;培育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管理团队和科普产业领军人才。

5      结    语

地震科普教育传播作为社会灾害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自身特有的行业领域特点。作为科技、经济与文化的特定领域结合点,正在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发展地震科普产业,应当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要为前提,以回应科普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和优化科普产业结构和科普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地震科普内容产品的创新和科普服务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昌泳. 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J]. 科普传播,2012(11):5-6.

[2]李纪恩,贾鹏民.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立法若干问题探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7,33 (2):1-5.

[3]李纪恩,李一行. 地震预警立法问题的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2013(5):17-21.

[4]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2006.

[5]董光璧. 探索科普产业化的道路[J]. 求是,2003(5):48.

[6]胡升华.“大科普”产业时代的来临[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11):69-70.

[7]曾国屏. 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J]. 新华文摘,2007(10):122.

[8]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 理论探索,2011(3):5-13.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16年2月, 我国政府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 关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 重点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即“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教学实践表明,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点, 正是科技兴趣最广泛浓厚的时期, 这是开展科普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受到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有相对的局限性, 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传统科普形式主要是报刊宣传, 实物或模型展示, 影片或电视演播等。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和信息技术提高, 我国数字科普迅速发展, 取得一系列成果。数字科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 采用艺术的表现形式, 以网络和其他数字媒介为载体, 发布和传播科学观念及科技知识, 在传播的过程中强调分享与互动[1]。

当前各省区、市的数字科技场馆蓬勃发展, 充分反映我国各级政府和科协对数字科普的高度重视, 也反映出社会对数字科普旺盛的需求[2]。专家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数字科普将逐步超越传统科普。数字科普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展陈手段, 采用文字和图片, 利用音频、视频、动画, 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网络互动、网络游戏等形式来传播科技知识, 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趣味性, 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科技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途径

地方科技馆是中小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设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 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 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展现科普魅力, 使广大家长了解展览信息, 通过及时更新展品, 提高科普趣味性和实效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科技场馆。当前科普资源在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呈现多样化, 应当充分利用与整合科普资源,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进行制度创新, 搭建起模式多样化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科普资源能力建设,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一) 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联合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阵地, 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联合, 介入科普教育有着现实性和必然性, 高校是科技知识密集的地方, 师资力量和科研设备齐全, 进行科普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建立良好的科普激励机制, 使高校科普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3]。

(二) 科普网站开发建设

科普网站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个人开展科普活动。依托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尤其是虚拟博物馆、网络实验、互动游戏,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吸引力更大。为了有效发挥数字科普资源的最大效能, 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网站的建设质量。如科普网站可以通过三维形象制作立体画面, 把科普知识形象传输给公众, 众多先进数字技术, 如网络摄像机、遥感 (控制) 技术, 3D、4D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数字科普。数字科普信息量巨大, 可以资源共享, 实现公众上网主动点击浏览和参与交流, 网民可以通过网页上留言 (输入文字) , 上传帖子 (包括图片、声音、录像等数据文件) , 可视通话讨论, 与网站及广大网友互动交流。

科普网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功能、网站内容整理、网站推广、网站改版等, 在前期网站定位、内容差异化、页面沟通等过程中需要网站策划人员、美术设计人员、WEB程序员共同完成。科普网站可以依托微博、微信、博客、网络社交平台等社会化媒体, 增强科普网站与用户的互动, 吸引用户参与科普网站的建设。科普网站要及时跟进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形成相关专题, 及时提供相关的全面、权威的科学信息[4]。

(三) 电子科普读物开发

在国家政策鼓励科普出版的良好氛围下, 科普图书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出版的青少年科普图书, 绝大部分都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质量低下等问题。科普作品形式过于单一, 主要局限于平面媒体,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有待加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内容宽泛但不综合, 本本都像百科全书, 不能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综合认识。一些科普图书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缺乏科学工具的意识。科学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

科普读物从编写角度来看, 要围绕一个概念, 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编写。从编写团队来看, 需要科学家、科学教育者、儿童文学家、科普作家等多方协作。科普读物的内容要精炼有序, 要指向一个核心概念, 以该核心概念为中心, 内容选择和编要为核心概念服务。电子读物也叫电子出版物, 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目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都是常见的电子读物, 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低廉的阅读成本、广泛的传播面、更新速度较快等优点[5]。

(四)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科普APP开发

为了发挥数字化科普的优势, 可以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科普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普的新生渠道, 对科普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它的开发和完善需要一段过程。科普App是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体验的工具性应用程序, 它的出现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科学的新途径。科普App为使用者提供科学知识和信息, 通过新颖形式设计和生动的用户体验,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6]。以各种MOOCs (大规模网络课程) 形式所推出的App, 改变人们学习科学的方式。科普App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 科普App可以作为科学课程查询、科学方法运算、课堂知识补充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移动设备陆续被采用之后, 科普App会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趋势性工具。

(五) 组建流动科普车进校园和社区

为了发挥数字科普的优势, 实现科普人群的大面积覆盖, 组建“流动科普车”, 定期进行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或周末等时间, 携带科普展览仪器、视频图片等宣传材料, 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针对社区居民比较关心的保健、医疗、社会热点等问题, 结合文明城市与安全社区创建, 制作科普专题片, 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安全知识, 使居民成为科普工作的受益者和传播者。流动科普车为青少年、社区居民提供科普服务, 使他们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丰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知识。流动科普车突出灵活性和数字化的特点, 有效解决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开展学校和社区巡回科普讲座, 操作便捷高效, 提升科普服务效能。

总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数字科普能够充分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和关注点。地方科技场馆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采取不同形式与方式的科普传播方式, 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 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拓展校外科技教育渠道。

摘要:数字科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 以网络和数字媒介为载体, 发布和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途径包括联合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 开发建设科普网站、网络游戏、科普APP等, 组建流动科普车进校园和社区等方法。

关键词:数字科普,科普网站,网络游戏,科普APP

参考文献

[1] 滕艳霞.浅谈数字科普的发展[J].科普研究, 2011 (S1) :82-85.

[2] 刘利芳.我国科普网站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广场, 2014 (2) :127-129.

[3] 吴君, 李洋.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科普研究, 2014 (2) :66-72.

[4] 张浩达.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数字科普发展研究[J].科普研究, 2014 (1) :12-19.

[5] 徐海峰.常见电子读物格式及其阅读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4) :17-18.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培养科普意识

学校倡导教师从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入手, 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分析内隐的科技含量。老师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探究、领悟、运用、创意四个目标的落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更加注重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成分, 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 摸一摸, 想一想, 说一说, 做一做,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青年教师张凌云看到学校不少的老教师因长年在讲台上吸纳粉笔灰, 引起口腔炎、咽炎、肺炎等职业病, 有的因此英年早逝, 在上美术课时, 就成功引导学生张环宇发明了《卫生黑板擦》,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获重庆市二等奖。

二、科普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培养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我们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延伸, 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系列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 年龄跨度大, 科技教育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及认识水平开展科技教育:低年级掌握简单科学知识, 了解一、两位科学家的事迹, 参与“四个一” (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小设想) 的活动;中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发明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 了解五位科学家的事迹, 参与“五个一” (科技活动) 活动;高年级, 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并能讲给同学听, 参与“六个一”活动 (小论文) , 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活动。由于学校开展系统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如学校教师引导学生在云阳县人和工业园区进行“移民产业发展再就业现状调查实践活动”, 2011级1班学生谭晨晨和喻明月两位同学, 看到制衣厂的女工长时间坐在凳子上头昏腰酸, 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制作了《马桶式防疲劳升降坐凳》, 在重庆市第26届创新竞赛中, 荣获一等奖。类似这样获大奖的活动还有“云阳新城人居饮水工程的调查活动”、“农村沼气池建设现状调查”活动等。

三、科普教育与艺术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培养综合素质

科技教育中蕴含着艺术和劳动教育, 而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又促进科普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三者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因而, 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了学校以科技、艺术、劳动修德、激趣、启智、健体、陶情、促能, 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把学校办成融科技、劳动、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心。如:在科技绘画比赛中, 举办科学幻想画创作讲座和绘画展览, 在创作作品时对学生提出构思独特创造性;画面丰富有艺术性;同学合作有协作性等要求。这样, 通过一个活动的开展, 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毕小江老师根据开展活动经验, 撰写的论文《多样化教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在云阳县2010年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四、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民德小学是一所库区移民子女学校, 贫困生、留守生、学困生、问题生 (包括身体残疾生) 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为让移民孩子及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女跟县城里的其它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为学生着想”的办学宗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提出了“追求人人成长, 更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培养“合格+特长”的优秀小学生, 倡导用教师的爱抚慰学生幼小的心灵, 浇灌孩子干涸的心田, 着力打造亲情和谐校园, 把学校办成“移民子女”成长向往的乐园。把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普知识, 引导家长协助学校开展科普教育, 支持孩子搞发明创造, 可以说在科技制造过程中, 已经有不少家长已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如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家庭特点, 绝大多数父母工作繁忙, 常加班, 独自守家的小孩为了不挨饿, 常以面条充饥, 但因年少缺乏经验, 面条多少难把握。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方便千万家小发明创新活动”, 该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大力支持, 他们与孩子共同研究, 一样的好奇, 一样的参与, 使该项活动大获成功, 不仅让孩子们受到科技熏陶, 也让家长们有了科学的育人理念。2011级6班学生徐靖皓和母亲吴洪平一道研究发明的《面条计量器》, 能将面条分仓存放, 多少自由决定, 可分量为1000克、500克、300克、150克、100克等, 煮面条时就能按需所取, 面条从分量仓口直接进入锅里, 无需手接触面条, 既卫生, 又便捷。该项活动在云阳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各位领导:大家好!

根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xxx社区认真落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创建内容,制定《xxx社区科普工作长远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普及科普知识、提升全民素质的各项活动,先将今年来社区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xxx社区基本概况

xxx社区地处凤泉区,是由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在建社区,总面积约326亩,规划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的配套设施有2000多平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超市、xx酒店、居民会所、幼儿园、xx农贸市场、洗浴中心等。社区已提供住房1752户,可入住居民5000余户,人口达20000余人现实际入住居民达800余户,人口约2500余人。社区自06年成立以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创建和谐社区“166工程”为行动指导,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居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社区行政服务职能突出、公共服务内容全面,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营造提升全民科学的良好氛围。 市、区政府及科协对我社区科普工作非常重视,首先我们把做好科普工作作为首要重点工作来抓,把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到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的总体目标中去,以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普学校、阅览室、室内健身中心积极营造学科学、懂科学、树文明、讲道德的良好科普氛围,以“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阵地,开展社区居民学校、家长学校,定期组织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等有利资源对社区居民进行家庭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功德教育,以讲座、座谈会、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多种形式实施居民教育,为能让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开放社区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科普和法制宣传文化长廊,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意义上多角度的进行社区居民的普法、普德、普和、普善。充分把社区科普工作提升到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

二、创新科普工作方式,加强社区科普能力的建设

我社区从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入手,在xxx房产董事长超前的开发理念和倾力支持下,拿出2000多平方米门面房,用来做社区服务、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的场所。以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家组成联管会在服务大厅合署办公。实行 “一站式”服务机制,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社区联管会会议,听取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挖掘居民实际需求和困难,为居民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社区洗浴中心的完善配套让社区每个居民真正生活在一个文明祥和的居住氛围之内。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注意安全健康及综治工作,购置20多万元监控设备,全区安装15处360°旋转摄像头和红外线对射系统,组建30多人的24小时治安防范巡逻队,成立xxx治安服务分队与辖区派出所联防共建,形成了社区平安技防、人防全覆盖,无缝隙。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高,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且群众威信高的人员进入调解员队伍,打破人们认为只有退休老大妈才从事调委会工作的观念,提高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水平。推进社区调解的规范化建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科普社区

社区经常性组织各种文明建设活动,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文明新乡人”、“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充分带动了社区居民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社会之间的文明创建行动;社区还举办中秋文艺晚会、圣诞狂欢晚会、书法摄影大赛、庆“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等二十余次活动;为进一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还组织成立了老年人秧歌队、文艺宣传队,合唱团、书法协会等团体;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棋牌、台球、乒乓球、象棋等老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努力是居住在xxx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刊《xxx》社区刊物,同时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明社区创建知识、社区新闻、科普健康法律知识等版面,加强阵地宣传教育。完善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构筑了连接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平台,为文化创先活动打下牢固的阵地基础。

新时期社区科普工作要有一种开放的眼界,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xxx社区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社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科普社区、“五好”基层党支部等十余项省市殊荣。并取得了“全国绿色社区、全国和谐社区”两项国家级至高荣誉,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奋发求实、开拓创新,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 ] 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 ] 应急科普 科学传播 现状

  [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今的应急科普发展如何?本文立足于应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应急科普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刘彦君认为,应急科普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应急科普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1 ]。杨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应急科普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针对已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种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容易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 [2 ]。张英从灾前应急知识的科普、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科普、灾后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几个层次来理解应急科普的内涵 [3 ]。刘倩分别从公众需求、应急最终目的和政府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应急科普 [4 ]。虽然各个学者说法不一,但其中都蕴含一个核心要义,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应急科普就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发前预防、事发时应对、事发后处置和恢复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托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性开展。各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应急科普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法规。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创新文化和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结合重大热点应急事件,组织媒体与相关专家共同解读该领域应急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另一部分则由科协组织开展,最为突出的是在搭建传播平台、聚集科普资源等方面,科协系统以应急科普常态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资源供给方面,我国应急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扩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12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另外还有专家团队26个,团队人数473人,培训的学员人数约60万人次。全国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的资金投入共计约12266万元,其中中国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属单位的经费达4863万元 [5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气象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同时,我国各类应急科普场地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普场地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不到20家,至2019年,数量已上升至142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从2008年的不到100家,发展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仅有29家,但到2011年,总数已达到260家 [6 ]。

在传播方式上,依靠多种科普载体,应急科普形式逐渐丰富。各地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逐步增加,例如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在景区宣讲活动中通过印制防火宣传手提袋、制作印有应急科普知识的矿泉水瓶、在旅游景区大屏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救援知识。大众传媒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流专业媒体也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权威的应急管理类期刊 《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救援》《中国减灾》等也为应急科普工作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国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应急科普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单位举办的“2020年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共吸引了全国超207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避险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也为“学以致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对重大应急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应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仅《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应急科普知识,有关宣传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导致应急科普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能靠经验来组织应急科普工作。

 (二)应急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匮乏

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经费4.45元,平均每95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而要想跟紧发达国家的脚步,人均年科普经费就要超过10元,达到平均每60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虽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公众需求。应急科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如聘请科研专家开展讲座、购买媒体宣传版面等。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而且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见效缓慢,又不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考核,导致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放到别处投资,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对应急科普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应急管理系统的专职科普人员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科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三)应急科普远离公众,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8.47%。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应急科普本身来看,应急科普知识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技术性强,这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说是一项考验。目前部分应急科普内容滞后,与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价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创新、枯燥乏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一些科学解释缺乏专家的支持,使得权威来源与专家难以对接,伪科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以上情况都导致應急科普工作远离公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法规,研究制定应急科普政策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应急科普的工作主体,界定各部门法定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部门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时细化应急科普工作业务流程,做到条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应急科普工作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应急科普工作不断改善,持续进步。此外,给予应急科普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门参与应急没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应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科普工作。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应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应急科普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发线上线下多渠道应急科普平台,充分挖掘应急科普资源。

 (三)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通过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应急科普相关领域专家加入。构建应急科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职称评定、社会宣传等方式,对在应急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他们的应急科普积极性。

 (四)创新应急科普形式,探索应急科普宣教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打破时间、距离限制,整合多方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接受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过平台线上直播和设置“专家问答”环节,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应急科普动漫或应急科普小游戏,将晦涩难懂的应急科普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识,使公众在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学到应急科普知识,并且不易遗忘。由此形成“互联网+”应急科普新模式。

 五、结束语

应急科普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迈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完善国家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及运营机制,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警示我们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要尽早、切实发挥应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张英.提升基层能力,筑牢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完善 [J ].生命与灾害,2020(5):8-9.

 [4 ]刘倩.浅析国内应急科普现状 [J ].现代职业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6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孙玉.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J ].人民论坛,2020(15):210-211.

 [8 ]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科普科技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我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开展“科普月”、“科技周”、“四下乡”等一系列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通过创新科普手段拓宽科普宣传阵地开办《科普大蓬车》电视宣传栏目,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普及推广一大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取得的成绩应当说是有目共睹。广大农民群众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理念目前正在深入人心,正在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当看到,当前我县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而言仍然偏低,特别在农村,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广大农村中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的人很少,文化知识相对高一点的农民,大部分出去经商办企业和进城务工,实际剩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加上政府公益性科普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在科技推广普及比较侧重于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而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导致目前我县特别是在农村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反科学、伪科学、迷信愚昧的东西还很有市场,这也给了一些人利用这些东西欺骗群众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现状与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与“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适应。这个问题,目前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发〔2006〕7号),省政府也于最近制定了下发了《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33号),对提高全民科 1

学素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四大科普工程”的决定。四大科学素质行动是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四大科普基础工程是指: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就我们县来讲,当前要认真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就如何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而言,我们认为,结合我县实际,应当重点从以下一些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因此,各级各相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工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移民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做到有目标计划,有工作安排,有条件保障,能够因地制宜地抓开展相关工作。

二是结合重点项目实施,强化新型农民培养。近年来,我县承担实施了大量国家农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培训项目,其中大部份是科技型项目,要继续结合粮食、水果、蔬菜、花椒、蚕桑、畜牧、沼气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实施,加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或科技致富能手。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专合组织目前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学技术,学经营管理,让有组织、有规模的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工作占领应有的文化阵地,以此让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发展漫延空间。

四是大力开展各种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扩大科技宣传的声势和影响。近十年来,我县由宣传、科技等部门牵头每年都坚持组织开展了如“三月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五月科技活动周”、“金熊猫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已形成了惯例,深受群众欢迎。发送资料,开展咨询,举办培训,由专家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对增强群众科技意识,解群众关心的生产技术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抓好这些活动的开展,要加强形式和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五是努力增加科普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即建立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活动站是在乡村组织农民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宣传栏是农民身边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员是植根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科普工作者,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在60%的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并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紧扣国家的安排和部署,在我县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新村的打造中,坚持新建、完善和利用相结合,要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科技大院图书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等设施和有条件的企业、农技协等各类基地,通过充实健全其科普功能,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要由农业、科技、组织、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共建,以争取财政资金和吸纳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普宣传栏;要在乡村科普组织中的骨干、基层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回乡知识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拔乡村科普员,形成能够覆盖全县的新型科普网络。

六是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强化青少年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要从青少年抓起。近年来,我县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以来,由教育部门和科协推荐上报的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实践活动有100多件作品获得省市表彰奖励,汉一中、汉二中还被命名为

全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目前,我们要巩固这些成果,还要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要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性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教育活动,并通过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通过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社会群体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带动全社会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七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浓厚氛围。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节目套数的增多,科教类电视节目对促进人们增强科技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级科协的支持和县广播电视部门高度重视精必策划下,去年我县又开始开办了《科普大蓬车》电视栏,今年又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制作,使全县科普宣传工作步入了经常化、生活化轨道,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节目制作范围,建议由广播电视部门与农业部门共同配合,结合我县农村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拍摄制作一些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乡土科教片,以丰富农村科技文化生活。同时,《新汉源》也要加强对农村科技示范典型、致富能手的宣传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掀起向身边典型学习的热潮。

上一篇:少先队组织建设范文下一篇:师范英语实习生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