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营理论范文

2023-09-22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1篇

物资集团的多种经营企业和集团一起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走过了历经风雨的过程,今天终于见到了灿烂的彩虹。回首过去多年的艰辛和困难使我们成长、成熟,使我们的企业具有了较为健康的体魄去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从过去的“小作坊”发展为具备

了一定规模,有了“宏启”、“益朗司特”“北坛”等著多在地方晓有名气的企业。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要作到“三分天下”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但品牌战略应是我们多种经营企业作大作强的必由之路。品牌是产品的信誉和质量,是企业的素质和形象,如何实施企业的品牌战略,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要制好定品牌战略,坚定不移的走品牌战略。品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品牌;另一种是有意识培育的品牌。我觉得有意识的培育更有利于品牌的形成。要树立正确的品牌培育观,就是要经营者与管理者及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解决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认识到打造品牌是企业更高层次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谋求企业有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认识到品牌是多种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惟一途径。品牌,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自我教育是自我发展的基础。品牌更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任何品牌拥有者不都是简单的商人,而是一个思想家,创意者和商界领袖,它的所有举动都是对消费者的最大限度的消费开发,用品牌来领导市场,一个品牌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是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品牌质量。我们要抓住物资集团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完善自我,要加快多种经营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步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是生产优质名牌产品的基本条件。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新建的益朗司特生产线及老企业的改造等。

要加快人才的培养。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当今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未来,具有一流的技术、管理人才是办好企业的关键。这方面既要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又要树立“为我所用”的观念。技术改造要与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步推进,通过提高员工素质,进而生产出名牌产品。

提高创新能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应对市场竞争,就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用更新、更好的产品去满足用户,并且在这个领域有比较好的投资回报,这正是“第一桶金”的道理,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宏启抽油杆公司近年来走过了从生产普通d级杆,到hl级高强杆,再到抗扭杆、空心杆和加强杆的过程,是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使我们摆脱了低水平产品的竞争,带来了比较大的利润空间。我们尝到了创新现的甜头,新产品开发已经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又把目光方到了油田开发几十年来所产生的废旧抽油杆上,想让这些费旧抽油杆起死回生,这将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国内品牌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品牌创建初期,先把产品做精做好,从小而全到小而专,再到专而大、大而好。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自我规范的过程,因为品牌的运作同时也是一种市场运作的重要方式。同时,品牌的竞争又和产品的竞争有所不同,品牌更多的是形象上的,文化上的竞争,更是企业实力上的竞争。产品的市场是固定的,而品牌的市场是无形的,潜在的。所以,在品牌的竞争过程中,没有其他品牌可以打败另一个品牌,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更多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消亡。品牌能够建立和发展是由于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品牌的消亡也同样是其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我们的企业产品大多已经经历了小而全到小而专,向专而好范文版权所有大、大而好的方向发展。产品质量受人、机、料、法、环五种因素共同影响,这五大因素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忽视,努力把产品做精做好。在过去宏启抽油杆公司所走过漫长的发展道路中,也曾经有过急功近利的思想,使用过低品质的原材料造成很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这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也使我们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宏启抽油杆公司十分重视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api产品质量认证,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要靠诚信树品牌。企业只有讲诚信,重信誉,才能树品牌,才能发展壮大,长久不衰。诚信不是口头上的事,诚信是持之以恒的过程。对用户的承诺,不只是停留在过去讲的“三包”,而是要给用户提供增值的服务,带给用户更多的附加价值,努力做好优质的品质服务、全方位的品种服务、零距离的配送服务、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步的产品开发服务、合理的价格服务、诚挚的信用服务、全程的营销网络服务、个性化的差异服务和一流的品牌服务等等。要以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2篇

摘 要:分析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对广州市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战略的思考: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企业品牌文化;明确品牌定位,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

关 键 词:体育产业;体育品牌;广州市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upply brands in Guangzhou

YANG Xiao-sheng,SHI Min-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sports brand;Guangzhou

纵观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国际、国内体育品牌群雄并起,如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和国内的安踏、李宁等,尤其是李宁、安踏等国内品牌的迅猛发展,并开始和国际体育品牌争夺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然而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多集中在福建省晋江市,如安踏、361°、匹克、特步、鸿星尔克、中国乔丹等。相比之下,体育用品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均早于福建晋江的广州市,虽然经济条件和设施远远优于福建晋江,却很少有像安踏、361°这样的国内知名体育品牌出现。

本文选出5家在广州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体育用品企业(广州市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闪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兰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全氏金公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康威集团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缺乏品牌战略意识,例如目前很多企业竞相降价促销,他们对体育品牌的经营只是停留在营销的层面上,而没有从品牌的层面高度着手。例如,广州市闪电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但闪电的商标注册却在2000年,显然缺乏品牌意识,更不懂得品牌战略。与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相比,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业显然做得很好,为了打造品牌,他们竞相采用“央视+明星代言”的模式,迅速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树立了品牌形象,孔令辉(安踏)、谢霆锋(特步)、蔡振华(喜德龙)、伏明霞(美克)、郑伊健(名乐)、吴奇隆(德尔惠)、王励勤(恩东)、陈小春(鸿星尔克)、刘德华(贵人鸟)等体育、影视明星分别在晋江运动鞋的名下做代言广告。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因此,成功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品牌战略意识,进行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而不是简单认为品牌战略就是给产品取个好名字,拍个好广告,然后花钱打广告。这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仅仅是处于营销4P中的推广层面,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要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要有品牌战略眼光,不要总是在营销层面花心思,只是想着广告投放、开拓新的市场,只考虑销售量,这些与品牌战略相比是短期的行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一个企业品牌的价值,才是企业生命力的真正体现。

1.2 品牌定位模糊

对于广州市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来说,他们很少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明确定位,尽管“定位”已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商业观念,中国企业家也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企业家打算去实践它,尤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正像阿尔•里斯在探讨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时说的那样,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并不懂聚焦战略,而是盲目地进行企业扩张,以至于消费者对那些知名品牌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随机采访的体育消费者中,仅有极小部分人能把一个品牌与其代言人对上号,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或者不关注这类体育品牌,他们只知道耐克、阿迪达斯、安踏和李宁等,而对广州市的体育品牌更是知之甚少。所以说,目前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市场定位模糊,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同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也没有明确定位,消费者不知道这些企业到底是以接受大批订单为主,还是以专卖店分销为主,产品的档次在消费者心中没有概念,大多数被消费者视为低档运动产品。

1.3 科技创新能力低

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所以很难靠高薪留住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多集中在初高中阶段,技术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很小,平均不足10%。同时,这类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没有雄厚的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晋江市的多数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研发新产品,因此也拥有了自己的创新科技,例如,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于2005年率先联合比利时著名的运动鞋研发机构RSCAN、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在国内设立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鞋安全性、舒适性的研究和鞋类产品研发创新,该实验室已被确认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现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级技术中心管理,同时拥有核心技术即“芯”技术[1]。另外,361°的“猎豹仿生”技术、鸿星尔克的“GDS全掌地面减震”技术、爱乐的“氢动力”等核心技术也被晋江体育企业持有。

2 广州市体育用品品牌发展落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缺乏企业家精神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进而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他指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2]。由此可知,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缺乏企业家精神,在访谈中,很多企业的老总心中没有太多的激情去打拼自己的企业,也感受不到那种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多数思想过于保守,不敢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创新。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而且是家族式企业,有相当一部企业老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多企业后继无人,其本身又缺乏精力和激情,对企业文化存在负面影响,对企业员工也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势必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一个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也是没有创造性的企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打造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品牌的内在动力,所以企业家精神是影响企业品牌发展的内在因素。

2.2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作为影响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政府政策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体现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晋江市政府给予当地的体育用品企业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从企业的初创到质量立市阶段,还是从企业品牌立市到融资上市阶段,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例如,为了打造晋江市体育用品品牌,晋江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外地成功品牌企业老总对晋江企业家们进行品牌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组织企业家们走出晋江,到外地考察学习其他著名品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方式。2003年9月和2004年5月,晋江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企业总裁(晋江)高级研修班”,专门为全市企业家们授课。在品牌改制上市阶段,晋江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晋江市企业改制上市专家顾问组的通知》,聘请20位国内证券界领导、专家,成立晋江市改制上市专家顾问组,为企业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提供专业咨询,指导企业防范化解上市风险,除此之外还给予上市企业一定的奖励。因此,我们从晋江市体育用品业发展阶段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影响可以看出,晋江市政府政策在晋江市体育用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广州市政府对于当地体育用品企业的支持相对不足,所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制约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2.3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所谓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体育用品的几个企业和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聚集在一起。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为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另外,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企业重新进行市场的分工和定位,例如一些大企业开始将生产工序实行外包,从而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市场和技术的开发,而小企业承担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达到互惠互利。晋江市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2007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建立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目前,晋江全市有鞋业企业3 000余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近30家,规模以上鞋类生产企业产值占全市鞋业产值近70%,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产品质量、设计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晋江体育用品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产生了一批专门为生产型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从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衬、吹塑到纸盒、包装盒等均由专业厂家生产,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生产协作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晋江全市原辅材料年交易额已超过300亿元,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3]。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谈判、交易实施等方面的成本,有利于节约一个地区内的各个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费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的效率。

与晋江市体育用品企业相比,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产业没有形成集群现象,体育用品企业分布较为零散,这样就不能形成竞争优势,也不利于品牌的发展。

2.4 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

行业协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合法经济利益而自愿组织,经依法登记,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包括行业协会和商会。行业协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即同行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有3点:一是为同行企业提供信息,使会员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运作;二是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市场调研、广告等来提高该行业的地位;三是协调和解决同行企业之间矛盾,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成立于2004年的晋江市制鞋工业协会,其会员包括了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企业,鸿星尔克体育企业作为首届协会会长单位。协会成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防止恶性竞争。协会创办专门的网站,定期公布鞋业动态、市场需求等信息。总之,协会为推动晋江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福建晋江已拥有安踏、361°、爱乐、乔丹、美克、亚礼得、金莱克、德尔惠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和7项“中国名牌产品”以及许多福建省著名商标。还有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361°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喜得狼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喜得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12家上市公司。所以说,晋江市体育用品行业协会也为晋江市的体育用品业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避免了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展局面。所以,行业协会也是促进体育用品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广州市的体育用品业来说,尽管也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其作用确实不很明显。协会没有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协会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缺乏对体育用品企业之间发展的指导和规范管理。

3 广州市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战略思考

3.1 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品牌文化

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改变以前家族式管理的传统观念,不断弘扬创新、冒险、宽容的企业家精神,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和提升,在品牌经营中不但要考虑产品的销量、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还要注重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侧重品牌独特的个性,以此提高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形象,从而为品牌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2 明确品牌定位,提高品牌战略意识

广州市大部分体育品牌的经营只是停留在营销的层面上,而没有从品牌的层面着手。营销是手段,品牌是战略。营销和技术、价格一样同属于企业操作层面的策略。而品牌战略是从企业长期的发展出发,依靠各种品牌营销手段,注重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培养,使自己的产品形成品牌,从而规避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使营销变得更加简化,正如李光斗[4]说的,只有同质化的营销手段,没有同质化的品牌。如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等,根本不需要太复杂的营销手段,便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他们通过品牌战略打造了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来使企业长盛不衰。因此,体育用品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品牌战略意识,做出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以提升品牌的价值,这样才能持久发展。

3.3 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目前,广州市大部分体育用品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即产品加工的阶段,因此还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品牌竞争的强大武器,决定着品牌发展。所以,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进行技术创新,引进高科技人才,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方面多投入一些,争取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另外,企业领导一定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品牌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要将资金盲目投入到其他方面,从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毕竟,未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趋势必将是体育品牌之间的竞争,只有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为品牌竞争力,体育用品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广州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努力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体育品牌。

3.4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所以政府应加强对这类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咨询、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政策、品牌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机构优化,鼓励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从各方面调动他们发展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指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向政府建言献策,促进行业内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以服务为宗旨,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培训、商贸、融资等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纠纷;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问题,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推动企业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规避同质化竞争等。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做一些实事,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促进产业集群,实现集团化发展

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分布不集中,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中实现突围,尤其是在产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生产体育用品的几个企业可以重新进行市场分工和定位,分别在产业链中专注于某个方面,例如有些专门进行市场开发,有些专注于生产技术创新,有些专注于原材料的供应等,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达到互惠互利。这样会吸引大量的相关企业进入广州,为体育用品的制造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减少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谈判、交易实施等方面的成本,为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提高采购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一些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也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重组改造,实现企业的兼并重组,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广州市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的兼并扩张之路,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也是未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向阳,周红妹.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45-48,70.

[2] 百度文库. 企业家精神[EB/OL]. http://baike. baidu.

com/view/299.htm.

[3] 魏忠俊. 福建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J]. 当代经济,2006,3(上):8-9.

[4] 李光斗. 洞悉市场营销奥秘的金玉良言[B/OL]. http://www.blog.sina.com.cn/s/blog-62707Be30100gw3d.

html.

[5] George P. Lamband Carrington Shields,Trade As-sociation Law and Practice[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7.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3篇

摘 要 品牌经营是企业运行的一种高级方式。出自荆州驰名民族品牌“活力28”的演变历程是品牌经营的重大见证,给我们三点启示:(1)品牌需要维护,更需要经营;(2)品牌应随企业的扩张走出地域的限制;(3)品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产品经营。当代,同样位于荆州的湖北长江医药集团应学习“活力28”的成功之处,摒弃它的失败之处,站在品牌经营的高度发展自己。

关键词 品牌经营 活力28 民族品牌 日化

一个位处荆州长江边的湖北长江医药集团,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获得了“湖北著名商标”,两年后又获得国家级的“中国驰名商标”。现该企业正立足于湖北面向世界进军,正筹划着不久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而成为具有国际品牌的名企。综观其成长经历,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抓早抓好抓住了“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为了有助该企业能早日和持续的成为世界级企业。笔者建议该企业的决策层应当充分重视和其处于同一地位并曾获得比其更高声誉和知名度“活力28沙市日化”的成长发展和曲折经历,吸取其经验,借鉴其教训从而达到正为其品牌的名称“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现将沙市日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及其后对来者的启示作以下分析:

品牌经营是指将品牌作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驰名品牌“活力28”的演变过程符合品牌经营的规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

一、“活力28”知名民族品牌地位的确立

说起“活力28’,它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只是小企业沙市油厂。为了物尽其用,用榨制食用油的副产品生产洗衣皂,并命名为“荆江牌”,跨出了向日化延伸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沙市油厂发展为沙市日用化工总厂。并在80年代形成了年产10万吨洗衣粉、1万吨液体洗涤剂、3000吨化妆品的日用化工企业,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及轻工部洗涤用品定点生产厂。1982年广交会上荷兰某公司提供的一种具有去污力强、用量少、超浓缩等特点的洗衣粉,受到了当时该企业负责人滕继新的重视,他火速组织工作人员研制,最终成功研制出当时国际上第三代最新洗衣粉——“活力28”超浓缩无泡洗衣粉配方。经过艰难推广,“活力28”一炮打响,在日化界掀起惊涛巨浪。人们买洗衣粉指名要活力28,各大百货店慕名前来签定购销协议。活力28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开创历史新纪元”,香港称之为“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此,“活力28”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知名品牌之路。10年间,“活力28”相继获得“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消费品”“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此间的“活力28”如日中天,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6%,令觊觎中国洗涤剂市场的美国宝洁、德国汉高们羡慕不已。

二、“活力28”的衰落

随着“活力28”洗衣粉的成功,滕继新也不再满足洗衣粉的单一,借势发力,一口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餐洗、洗发水、香皂设备,为活力28规划了一个大日化的美好蓝图。从长远看,单一的产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难以规避风险,多业并举可以给“活力28”分担风险,同时也能分享品牌知名度。但过度的膨胀让“活力28”资金严重匮乏。1996年在资金不足,而政府尚未允许上市的无奈之下,“活力28”选择了与当时不太知名的德国邦特色公司合资。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活力28”以品牌和生产设备一起作价7000万转让给了邦特色,成立了美洁时公司。颇具戏剧性的是,3个月之后“活力28”才被批准上市。但是这次合作并没有为“活力28”带来预想双赢的结果,倒是德方用合资公司办事处来做美洁时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从而加大了合资公司的销售成本和削弱了“活力28”品牌的市场。与此同时,企业决策者尴尬地发现,自己一直不想做的日化还在艰难地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转,成了赖以生存的源泉。但是作为中方拥有的新创品牌波尔,还未绽放就无可奈何地凋落了。波尔源于活力的英文POWER的谐音,本想活力再现,但先天的缺血让它举步维艰。

1999年,是活力28集团彻底走向落寞的一年,这一年“活力28”出现亏损。作为湖北省的龙头企业,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察首先从活力28开始,本想作为典型学习的企业,却在调查中让证监会大吃一惊。就是这个连续3年绩优的公司,蕴藏着巨大的黑洞。调查组不得不放慢调查其他企业的步伐,并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关于活力28的问题。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对股份公司核销集团公司一个多亿的违规做法进行报道。不过,实质的东西总是被忽视,股份公司与集团本是一家,这种违规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经营上的问题。活力28的陨落,无非是集团多元化,资金严重分流,经营由之恶劣的众多企业中的一个翻版。任何企业的衰败,无不与之经营下滑密切相关,而违规行为不过是其中一个体现罢了。随着盖子的揭开,证监会勒令活力28资产重组。2001年1月,荆州的民营石油企业天发集团重组活力28,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天发集团对上市公司进行资產置换,上市公司将日化剥离出去,ST活力被更名为天颐科技。至此,这个日化行业与证券市场的双料明星正式结束了其光辉历程。

“活力28”集团重新成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但已面临超过2亿元的债务。但是,天发集团并没有扔下活力28,并且着力向德方讨回活力28商标。经过艰苦的谈判,活力28商标使用权在2003年初重回活力28集团。但这个时候,天发集团自身也开始走向末路,已无力再投入资金重振活力28。2003年收回品牌后,“活力28”公司面对这个昔日的金字招牌却无能为力。

三、品牌经营振兴“活力28”

2007年11月,荆州市政府引入湖北稻花香集团筑巢荆州。停产近一年后的“活力28”品牌被湖北稻花香集团以租赁方式经营,租期为30年。当时在白酒行业颇有建树的湖北稻花香集团信誓旦旦:将全力打造“活力28”新形象,助其重返日化神坛。沉寂了十年之久,“活力28”回归“舞台”的第一声宣言“霸气十足”:争取在3到5年时间里重返中国日化行业第一阵营。2008年2月25日,湖北稻花香集团荆州活力28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活力28”的回归之旅由此开场。稻花香集团接手后,先后投入约1000万元对原来生产线进行维修改造,使活力28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投产。然而,稻花香的壮志雄心并未如期实现。此时中国日化市场的环境早已物是人非,“活力28”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在竞争激烈的日化市场,重出江湖的“活力28”依旧沿用过去的经营思路,仍将洗衣粉作为主打产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失去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活力28”不仅没有起死回生,反而亏损严重。据了解,稻花香集团接手经营后的“活力8”连续3年亏损5000万元。2011年初,由于亏损严重,稻花香集团一度对“活力28”失去信心,甚至准备停产。几经努力,活力28总算尝到甜头。2012年1月,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实现盈利80万元;全年销售额达到7400万,实现盈亏扭转。但是“酒越放越醇,越放越香,品牌是越放越臭”,2012年4月荆州活力二八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易行槐致信楚天都市报,他在信中对“活力28”这一品牌的现状感到担忧,“‘活力28’作为湖北的知名品牌,它的品牌价值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消减,10年内若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前途未知。”他希望在荆州实施“壮腰工程”的大背景下,能够复兴“活力28”,让这个品牌再度焕发活力。对易行槐的上述表态,对此表示关心的人士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重申稻花香入主活力28时所作雄心壮志的表态。而更有人士认为这也许是稻花香想见好就收借机体面下台的预告。因为不论哪种理解要想在市场环境发生剧变的条件下重振一个“老品牌”没有全新的思路和措施则谈何容易。

四、驰名品牌“活力28”品牌经营艰难演变的启示

“活力28”曾经创造了中国民族品牌成功运作的典范。它的发展记载着一代人的生活以及变迁,更承载着荆州人民对工业兴市的期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兴衰成败,换来的不光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有志者们对这一品牌由盛及衰的研究探析。笔者认为“活力28”的兴起与衰落都与品牌经营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中小企业,“活力28”成名之始,只是为了取得盈利;而到了“活力28”成功之时,该集团预借其品牌推广其它产品,这也符合品牌经营中大型企业的一贯做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但可惜的是,“活力28”集团扩张无度,违规操作,以至迅速陨落。纵观中国品牌发展格局,“活力28”的陨落不是孤例,也绝非偶然。曾经风靡一时的“凤凰”自行车、健力宝、“美加净”等行业龙头,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不难发现,这些品牌的没落存在一定的共性,站在品牌经营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品牌需要维护,更需要经营。“活力28”集团以一句“活力28,沙市日化”确立了其日化行业的领导地位,但是在之后却未见维护措施。(笔者认为维护措施包含产品创新,质量保证,优化服务等)有的只是借力“活力28”品牌的衍生品,在没有创新的品牌面前,“活力28”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激流中“不进则退”。

其次,在中国“入世”以后品牌应随企业的发展而突破地域的限制,而应面向世界作出筹划。作为海内外知名民族品牌,“活力28”依然以沙市名牌定位,同时后来又作出为当时人们所不知的品牌入股的合作决定,寄希望于外资企业这个救命稻草。殊不知,正迎合了外资搞垮民族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惯用手法。

最后,品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产品经营。拳头产品使品牌得以树立,品牌经营则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空间等。“活力28”的兴起得益于超浓缩无泡洗衣粉的创新,而其又反哺促进该企业业绩的增长。只有构建创新的产业体系,其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4篇

摘 要:实施汽车品牌销售不仅有利于引发汽车市场的理性变化,而且有利于规范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行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4S店的状况不甚乐观,这值得我们思考,但这与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没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汽车品牌销售;含义;作用

从汽车销售发展趋势来讲,发展汽车品牌销售是一个大的趋势。在国外,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汽车市场,目前基本都属于这种品牌销售的模式。这证明汽车品牌销售是有很强生命力的。

在我国,汽车品牌销售最早是由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开始的,当年东风雪铁龙就在武汉建立了全国最早的样板销售店,集中体现其形象与产品。后来广州本田大力推广4S模式,4S店也在全国逐渐蔓延开来。

1 汽车品牌销售的含义

《办法》第三条对汽车品牌销售做了界定:所谓汽车品牌销售,是指汽车供应商或经其授权的汽车品牌经销商,使用统一的店铺名称、标识、商标等从事汽车经营活动的行为。其核心在于授权销售,围绕授权销售这一核心,汽车供应商(包括生产企业和汽车总经销商)通过签订授权经营合同,授权汽车经销商在一定的区域从事特定品牌汽车的銷售活动。其目的是达到汽车供应商营销体系的统一运营,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因此,实践中,又将汽车品牌销售称为汽车品牌授权经营。作为对“汽车品牌销售”的全面理解,汽车品牌销售作为一种“汽车经营活动”包含了汽车销售和服务两个主要方面。

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汽车品牌销售的基本运作模式是:①拟从事品牌汽车销售的企业,应取得汽车供应商的授权;在取得汽车供应商授权后,由汽车供应商统一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②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两级审核后,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品牌汽车经销商名单,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公布的品牌汽车经销商名单,对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进行变更,统一核定为取得授权的“某某品牌汽车销售”;③汽车品牌经销商与汽车供应商签订《授权经营合同》,双方按照《授权经营合同》的约定使用统一的店铺名称、标识、商标在一定的区域从事特定品牌汽车经营活动。

2 汽车品牌销售的作用

2.1 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有利于引发汽车市场的理性变化

中国汽车市场的初级消费性质特别明显,初级消费本身最大的特征是市场的大起大落。要么是一窝蜂的都买,要么都不买。规范的市场和有序的竞争局面将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实施汽车品牌销售,可以使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汽车经销商淘汰出局,有的经过汽车供应商的授权成为经销商的二级网点,使汽车销售的渠道更加直接,有利于克服某些不利于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比如:经销商层次过多过滥的问题、价格混乱波动太大的问题以及“车虫”拼缝现象较为普遍等问题,有助于整体汽车市场价格的透明和稳定,对国家更有效地管理汽车市场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汽车市场将变得更加规范,也使消费者选车、买车、用车更加放心,从而引导消费者向中高级汽车消费发展,最后的结果,会促成消费者从非理性的消费向理性消费转化。

2.2 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有利于规范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行为

在汽车品牌销售模式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需要克服的,比如汽车供应商压经销商建立库存,经销商相互压价销售造成市场价格混乱。《办法》在设计品牌销售模式时,对汽车品牌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使之成为约束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行为准则,同时也起到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作用。

《办法》从以下方面对汽车供应商的行为进行规范:①应当与经销商签订授权经营合同,授权经营合同应当公平、公正,不得有对经销商的歧视性条款;②除授权合同另有约定,汽车供应商在对经销商授权销售区域内不得向用户直接销售汽车;③汽车供应商应当根据经销商的服务功能向其提供相应的营销、宣传、售后服务、技术服务等业务培训及必要的技术支持;④汽车供应商不得干预经销商在授权经营合同之外的施工、设备购置及经营活动,不得强行规定经销数量及进行品牌搭售。

同时《办法》对经销商的行为也进行了规制,比如:①经销商应当严格遵守与汽车供应商的授权经营合同,使用汽车供应商提供的汽车生产企业自有的服务商标,维护汽车供应商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所经营品牌汽车的销售和服务水平;②经销商必须在经营场所的突出位置设置汽车供应商授权使用的店铺名称、标识、商标等,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事非授权品牌汽车的经营;③除非经授权汽车供应商许可,经销商只能将授权品牌汽车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

由此可见,在汽车品牌销售模式下,对于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双方而言,其约束是平等和公平的,《办法》完全没有让经销商完全听命于汽车供应商的价值取向。

2.3 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是汽车品牌销售的根本目的之一。业内人士分析,《办法》的实施无疑将为消费者购车带来更多便利。今后汽车销售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规模效应,《办法》的相关规定则将起到净化汽车销售市场的作用,使一些不具备实力的经销商退出市场,整合市场资源。

《办法》确立的汽车品牌销售一些基本规则,如“汽车供应商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汽车质量保证和服务承诺,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车型,并采取积极措施在合理期限内保证配件供应。汽车供应商不得供应和销售不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未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汽车”(第19条);“汽车供应商应当加强品牌销售和服务网络的管理,规范销售和售后服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其授权和取消授权的汽车品牌销售和服务企业名单。对未经汽车品牌销售授权或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企业,不得提供汽车资源,汽车供应商应当合理布局汽车品牌销售和服务网点。汽车品牌销售和与其配套的配件供应、售后服务网点相距不得超过150公里”(第20条);“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明示汽车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内容,按汽车供应商授权经营合同的约定和服务规范要求,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并接受消费者监督”(第29条);“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明示所经营品牌汽车的价格和各项收费标准,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实行明码标价”(第30条),等等,都是从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拟定的。

总之,实行品牌销售后,消费者只要到自己想要买车的品牌经销店,就能放心地买到自己满意的车。

鉴于国内汽车4S店“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在维持,仅有三分之一盈利”的经营状况,有人质疑4S模式,进而质疑汽车品牌销售本身。其实,4S模式只是实现汽车品牌专卖的表现形式之一,4S模式不应是品牌专卖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汽车品牌销售的唯一形式。汽车品牌销售的核心是授权,只要经过授权,不论在汽车市场,还是4S店、3S店,甚至汽车超市都可以卖车。《办法》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只允许4S店一种模式卖车一类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引导必须要搞4S店模式。因此,无论如何不能把品牌销售等同于4S店专营,出现上述“不乐观”的状况也不能归咎于汽车品牌销售本身。何况,4S店的建设也是企业投资行为的一种,之前的可行性分析也不应是花架子或走过场,应当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则,汽车供应商在招募经销商时,一般也遵循诚信、公开的原则。到目前为止,就笔者所知,尚未闻听哪一家4S店是被汽车供应商采用欺骗或胁迫手段拉上“贼船”的。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5篇

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有句名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短长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要重要得多,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成了品牌贫乏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国外企业携其品牌优势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竭力抢占我国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以后,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一、中小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问题

环顾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它们仍是以打价格战为品牌经营的主要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这种价格竞争仅仅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有效的竞争方式应该是寻求新的差异点,建立品牌优势。品牌个性是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重要特征,它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一种独特的个性。这是进行品牌经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目标,但国内品牌在个性利益诉求方面则没有那么明显和独一无二。在此情形下,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会很低,导致重复购买行为也较低,所以很多品牌在市场上会很快消失。过去中国的企业很少能真正认识到消费者导向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去创建、发展和管理品牌。长期以来,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没能培育出多少知名的品牌,导致其近年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速度放缓,因此迫切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当看到那么多的品牌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人们不禁感慨品牌长生不老的秘方在哪里?殊不知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是核心的问题:消费者心智研究,即所谓的品牌定位。品牌竞争力来自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和良好信誉,而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则来自企业的品牌定位。品牌经营的首要问题就是做好品牌定位.定位决定一切。这就是秘诀。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品牌定位才可能创立强势品牌。品牌定位就是把企业所期望的形象建立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通过一定的沟通方式把品牌确定在消费者的某一个特定的心智位置上,形成与竞争品牌的差异性特点,突出鲜明的品牌特征,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及增加品牌价值的行为和过程。

大企业挟其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做品牌的条件自然是得天独厚。中小企业毕竟不同于大企业,它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那么中小企业该怎么办?那就是中小企业决不能畏缩胆怯,它们应该努力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并努力把品牌经营好,才能把企业做好做强甚至做大。

二、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品牌定位能否成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品牌定位就是要为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鲜明的形象,品牌定位要定在消费者的“心”中。从某种意义来说,品牌定位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心理过程的概念,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要善于“攻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向消费者袭来,令消费者应接不暇并无所适从,而人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消费者只会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兴趣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国外的一项观察表明,消费者把商品从货架上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平均只能仔细考虑1.2个品牌。所以,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必须仔细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激发消费者的情感.不失时机地进行市场调查。

2、产品属性

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依托.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有用性和功能。中小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必须采取不同的定位策略。品牌定位必须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突出产品的特质,使品牌定位与消费者的需求相适应。中小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尤其是实施名牌战略时,往往存在“名牌就是高档”的误区,认为名牌就是高档,就是精品。其实,名牌不一定与高档商品划等号,大众化的商品同样也有名牌,茅台是名牌,北京二锅头也是名牌。由于中国目前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档商品的消费还局限于少数的消费群体中。中小企业在品牌定位时一味追求“高档”,必然会丧失基本的市场份额,更不用说创名牌了。再加上有的产品使用局限性较大,如家庭厨房中使用的“洗洁布”,无论怎样包装都难以使它与“高档”结缘。脱离产品自身的用途。采取拔苗助长式的高档定位策略,人为提高产品的属性,必然导致品牌定位的失败。

3、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品牌定位还应该分析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特别是竞争者的定位信息。这是因为,品牌定位的核心是展示其竞争优势,是通过一定的策略把本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传达给消费者。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在于谁能把企业自身特有的优势即比较优势有效地融入到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去,从而塑造出个性化的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比如:彩电作为一种常用的家电产品,其核心功能无非是传递图文信息,给家庭带来娱乐而已。在这种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企业应该从产品的内在功能、品质、服务等多方面找出自己与竞争者不同的“差异”来,作为定位的论据。如在手机市场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它们强调的品牌利益点不同,摩托罗拉宣传的是“小、薄、轻”的特点,而诺基亚则声称它的“无辐射”特点。通过对竞争者的定位信息的分析,还可以使企业巧妙利用竞争者已经做好的,已经被消费者熟知并接受的“梯子”为自己的产品定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商务通在推出时就巧妙地利用了手机、呼机已经为消费者熟知的营销成果,提出“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宣传口号。让消费者消除了对新产品认知上的障碍和潜在的拒绝心理,顺利地完成了定位。中小企业面对被知名企业和强势品牌所占据的市场,应该通过精细地市场分析,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

4、市场细分基础

市场细分是指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营销意图把消费者按不同标准分为一个个较小的、有着某些相似特点的子市场的作法。品牌定位不是盲目的,而是针对目标市场的,目标市场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着眼点。因此,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就能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从而为企业设计、塑造出自己独特的产品或品牌提供客观依据。中小企业的品牌应该摒弃那种追求大而全的某些有实力的大企业的品牌定位思路。走自己切实可行的路子。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是因为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

满足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各种要求。通过市场细分将企业面对的复杂的市场分成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子市场或分市场,进而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因此,市场细分成为品牌定位的基本前提。消费者需要各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区分,确定自己的目标人群。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有: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和行为标准.根据这些标准进行的市场细分分别是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中小企业的市场细分与大企业不同。除了进行常规的市场细分之外,中小企业还要细分被大企业占领的市场,然后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三、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与大企业的差距

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局限,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中小企业经营者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差距,设法迎头赶上,品牌定位才有可能实现对当前境况的超越。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与大企业品牌定位存在的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品牌定位重要性认识上的差距

我国中小企业究竟对品牌如何认识,品牌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地位如何?来自上海迈迪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44.4%的中小企业认为品牌“非常重要”,选择“比较重要”的有48.2%.而剩下的7.4%的中小企业对品牌的态度是“谈不上重要还是不重要”。中小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是不少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广告以及品牌的传播方面。而不是品牌的生产和消费者相关的环节上。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创真正的名牌一定要是大企业”,所以对品牌的创建不够重视,对品牌定位的工作理解不深,重要性认识不足。

2.缺乏专门的部门进行品牌管理

调查显示,40.7%的中小企业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品牌管理,而超过一半的国内中小企业并无专门的品牌经营和管理部门。有的中小企业即使建立了品牌专管部门,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如同对待商标一般来对待品牌管理,大多由市场部、企管办还有总经办这样的部门兼管。这和大企业的差距很大,大企业一般都有专门负责品牌经营的管理部门,还设有专门的品牌经理来专职负责,企业老总高度重视。

3.品牌定位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

在缺乏有效管理部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自然也缺乏专业人士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中小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的不足三分之一,即使请专业人士来做也往往是短期行为,专家离开后仍然是不得要领,缺乏长期领会和实施的决心。

4.对品牌定位的观念理解存在差距

很多中小企业不能正确理解品牌定位与产品差异化的关系,实现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定位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认为产品差异化就是品牌定位的全部内容,所以品牌定位的中心工作就仅仅围绕产品的差异化开展。另一方面,作为品牌定位的重要内容就是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诉求,中小企业过分夸大广告诉求的作用,进而仅仅以品牌广告诉求来认知品牌定位,这是极其片面的做法。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定位是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营销思路与营销战略,差异化和广告其实只是品牌定位的基础或手段。相反,大企业对品牌定位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其观念也比较超前,一般不会把类似产品或广告的单一形式表现作为品牌定位的全部。

5.对品牌定位的投入存在差距

品牌定位是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去完成的工作。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资源所限和观念影响,缺乏足够的力量来进行这项工作。中小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表现常常是大目标,中级战略,小执行。目标都非常大,战略上没有基础的准备工作,对实践行为的支撑体系非常小。与大企业的投入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五、解决中小企业品牌定位问题的对策措施

现实中的可行对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品牌定位工作。大企业不一定就必然会创出好的品牌,中小企业也可以创名牌。而所有实现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做好品牌定位,它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高度重视,将品牌定位上升至战略管理的高度来执行,作为全局性工作来考虑。

2.设立独立的专职品牌管理部门。中小企业品牌的建立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管理组织或部门对其进行适时的管理、维护、调整。中小企业需要设立独立的专职品牌管理部门来负责包括品牌定位在内的品牌管理工作,并且要招聘专业人员来进行这项工作,以使企业的经营逐步纳入到品牌经营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既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小企业长期应对品牌竞争的必然选择。

3.进行科学严密的调研,精心规划和安排。中小企业要做品牌定位,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依据目标消费者的种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企业刻意塑造的一个独特形象。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态度、品牌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以及企业形象的调查等有关品牌定位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这些活动必须精心规划和安排,要有必要的方案、流程、策略方法等等,务求做到合理准确。通过科学严密的调查,中小企业才能有效地寻找品牌形象与目标市场的最佳结合,确立品牌个性。

4.加强对品牌定位的学习和理解。中小企业加强对品牌定位的学习和理解必须澄清品牌定位不等同于产品差异化。传统的产品差异化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生产者对现有产品的变异求新,以实现与竞争者产品的差异,其差异化主要通过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质量等有形因素来实现。而品牌定位则不同,品牌定位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也是为了实现品牌差异化。应正确处理品牌定位与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关系,实现品牌定位与品牌推广的有机结合。

5.要舍得投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足够的投入。这种投入未必短期内见到效益和回报,可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周期。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品牌定位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远见和魄力。当然足够投入不一定是指单纯的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除独立投资外,还可以通过与上游、下游的中小企业联合,分担投入,共享资源,与单打独斗相比,品牌定位成功可极大提高共同的品牌价值。

总之,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必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紧密结合,也必须与新技术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品牌的定位更为准确,也才能真正为中小企业在新环境里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牌经营理论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报纸也在“报纸必将消亡”的预言中忐忑不安地过着日子。其实即使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报纸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纸 发展模式

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荣誉教授梅耶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消失中的报纸》,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预言,即2043年第一季度末,美国报纸将不再有读者。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正在进入一场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寒冬”。这些预言家言之凿凿,在报界有识之士中引起了震动和警惕。2007年1月1日,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创办于1645年的瑞典《信件与新闻报》停止印刷版的发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只为网上出版的数字报纸。①紧接着,人们看到更多的报纸接二连三的大出状况。而关于报纸的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等等新形式应运而生,报人们更在一种莫名的鞭策下,追求报纸的海量信息,追求报纸的时效性,然而似乎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报纸衰败的颓势。笔者认为,与其拼命地弥补报纸的短处,不如张扬报纸的长处。毕竟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事物是因为其优势而立足于市场,与其补短,不如扬长。

一、做读者的信息管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报纸将自己定位于信息供应商,希望通过海量的信息服务,在将来的发展中赢得市场。但是笔者认为,提供海量信息,是互联网的优势,不是印刷报纸的优势。相反,每天来自不同媒体的零散的、重复的、雷同的信息将用户紧紧裹挟,用户急需信息减负。因此报纸应该换个思维,提供“有限”信息,做用户的“信息管家”。

所谓“有限”,是报纸应该致力于向精简发展,有效的挑选、梳理、整合、解读信息,让读者从信息海洋中脱离出来,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也就是说,报纸应该做好读者的信息管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充分发挥甄别功能,做到去伪存真。现在的网络新闻,各种虚假消息充斥,比如“药家鑫案”发生后,很多网友纷纷在网上爆料,说药家鑫肯定是官二代,富二代,经过媒体证实,药家鑫只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小孩,从而平复了网络上的推测。②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虽然信息丰富了,但是由于新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特别多,甚至有时候以讹传讹,报纸应该充分秉持责任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读者拿到报纸,可以从纷繁芜杂,真真假假的信息世界里跳出来。

第二,精细挑选,做到去粗选精。由于通讯的发达,现在各种信息多如牛毛,但是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对各种新闻不加以筛选的话,读者肯定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个时候,读者急需一个信息管家,为他们归纳、整理、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挑选一些未知、欲知、应知的消息。比如说市民报,应重点挑选关系市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比如老人报,应重点挑选老人们关切的医疗、养老、教育子女等等知识,而不是对信息不加选择。

第三,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宽度与深度。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有句节目宣传词:许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③将相关联的新闻事件,通过记者独到的视角整合到一起,从而揭示事物更深层次的意义,尽管不是采访,只是对新闻的归纳解读,也是一种创作。比如说湖南日报集团的《文萃报》,是面对全国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报,它集新闻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也是湖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报刊以后的发展中,虽然不一定要做《文萃报》这种文摘类报纸,但是对信息的深层次整合,无疑是报纸赢得市场的可选择路径。

二、做不免费的“免费报”

在欧洲报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現了一种“免费报”,其实也就是地铁报。地铁报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发展受限。很多人认为免费报成也免费败也免费,为什么说成也免费呢?因为免费报在盈利模式上一度创新,将发行加广告的盈利模式,进一步转变为纯靠广告盈利,这种相对创新的盈利模式,激起了广大市民的好奇,因此免费报获得了一时辉煌。为什么说败也免费呢?是因为,免费报的出现搅乱了现有的报业市场,遭到了收费报纸的联合抵制。免费报由于全部依靠广告的特性,导致了免费报的内容缺乏独立性,这也加剧了免费报的崩溃。

值得思考的是,免费报成功的原因是否真是由于其“免费”呢,笔者认为不是,至少不是主要原因。现在街头经常散发一些杂志,虽然说读者也会偶尔阅读,但是并不表明读者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些杂志。相反,很多报纸收费相对昂贵,但是并不影响读者订阅阅读,像《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等等,由于其优质的内容,并不影响读者购买。

那么免费报成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免费报是成功地抓住了一个市场空隙。因为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于坐地铁的乘客来说,坐地铁也是一段相对无聊的时间。如果有一份报纸翻一翻,对乘客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早就有,像定位于楼宇的媒介,定位于公交的媒介,在近些年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广播曾经一度发展缓慢,但是现在各大城市私家车数量暴增,广播将自己定位于车载媒体,获得了新生。因此免费报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其免费,而是因为其成功的市场定位,相反,由于其免费的政策,在后期遭到了重重阻碍,导致了免费报的发展受限。有着启发意义的是,对于报纸而言,虽然说部分空间被新媒体挤占了,很多读者被新媒体抢走了,但是只要开动脑筋,总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隙。比如湖南的潇湘晨报集团,抓住我国老年人口剧增,老年人倾向于阅读纸质报纸的这一倾向,创办了《快乐老人报》,经过几年的发展,《快乐老人报》发展迅速,发行量也增长到10多万份,并且带动了网络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往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广大受众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与看法。总体而言,这对于民意畅通,政民沟通,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当人们在发表各种观点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非理性的色彩。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不能只是跟随网络热点进行报道,而应该厘清热点、梳理情绪、引导舆论。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向来以观点见长,理性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更应该发挥这一特性,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首先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增强报纸的竞争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事实上,读过中国新闻史的朋友知道,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然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是以“立言”为目的。随后,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以《知新報》、《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政论报纸影响最大。④可见中国报纸,在发展之初,便以独家观点见长。在新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报纸也许是时候回归自己的“独家观点”功能了。

目前各大报社,都非常重视评论,绝大多数报纸都把A2版的重要位置留给了评论。在湖南的报纸中,无论是《潇湘晨报》的“湘江评论”、《三湘都市报》的“华声评论”、《长沙晚报》的“时评”,都把评论版放在A2、A3版,不但刊发一些本报评论员撰写的文章,还刊登一些特约评论员以及读者的来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各大报社也特别重视评论栏目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报纸的言论成为了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都市报开设言论版的热情最高,甚至很多报纸把开设言论版作为向主流大报进军的重要标志。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各大报纸的评论功能还处在初级阶段。首先表现在报纸评论的版面上,很多报纸评论都局限在一两个版面,有的报社,甚至给评论只安排了半个版面,在规模上,评论远不及其他商业信息。在质量上,很多评论内容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广大观众的核心需求,很多报社的评论做得很单薄,往往就是几个固定供稿人发表文章,不能调动广大读者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报纸评论要实现自我改造,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报纸评论与网络评论的良性互动;针对互联网的匿名性、无序性和把关的薄弱,寻求报纸评论发展新的突破,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结语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的发展思路,可能还有很多种。反思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曾经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比如为了弥补可听性,而造就的“有声报纸”;为了弥补可看性,而造就的“3D报纸”,追求海量信息而发明的二维码,这些措施无一例外的没有挽回印刷报纸下滑的颓势。笔者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与长处,调整自己的定位,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②③韩自贤、侯鑫辉,《从“厚报”到“厚新闻”——浅谈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的增值传播》[J].《采写编》,2011(6)

④方汉奇、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⑤邬粉粉,《都市报评论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趋势探讨》[J].《今传媒》,2013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网吧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学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