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论文范文

2023-09-16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研究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模拟预测,便于掌握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更合理。文章以芜湖市鸠江区为例,引入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此地区2000~2026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结论认为,CA-Markov模型模拟准确度高,适用于模拟分析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可为区域土地与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地区;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鸠江区

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它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进而影响区域或全球的环境变化。因而,研究土地的利用变化,非常重要。当前,学者们研发出众多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模拟的模型,当中,CA-Markov模型以突出的優势脱颖而出。两者相结合,使得Markov模型空间预测上劣势得到补偿,又可发挥元胞自动机模拟繁杂空间系统时空动态演变的优势。CA-Markov模型拥有在复杂空间系统变化中,进行模拟及长时间预测的能力,能合理模拟与预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模拟研究中,引入CA-Markov模型。在国外,Darrel Jenerette利用 CA-Markov模型分析模拟了亚历桑那州菲尼克斯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有关;Andersson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城市聚落的演变发展。在国内,何丹等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点明了滇池流域水质退化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密不可分,而未来该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压力会随着土地不合理利用的扩大而增加;周浩等用此模型模拟研究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研究表明未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在现有研究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学者们江河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逐年增多,但关于城市化加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较为少见。在城市化加速地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不断加速,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土地利用变化愈发显化,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区域内人与土地之间矛盾激化,人地问题突出,牵制着城市协调发展。因而,对该区域的土地科学的研究值得重视。

芜湖市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沿江平原上,紧接经济发展强大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在其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下,工业和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格局变化幅度较大。故本文以芜湖市鸠江区为例,把2006年与2016年两个时期的遥感图像作为基础,在GIS中对其作空间分析, 研究其十年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并用MCE模型定义CA的转换规则,结合IDRISI软件提供的CA-Markov模型来预测鸠江区202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希望为该地区未来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耕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研究区与数据

(一)研究区域

芜湖市的市区是鸠江区,长江穿越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23分、北纬31度22分,是城市的政治、文化和金融商业中心。鸠江区总人口58.91万人,覆盖面积约为820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开发区、加工区、码头。近年来,鸠江区经济发展迅猛,国内生产总值在近二十年间增长近百倍,鸠江区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地区的代表之一。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在中科院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获取了遥感影像数据与DEM(高程)数据,从Landsat-5 TM和Landsat-8分别获取的2006年和2016年两期影像,为满足解译需要,研究区影像选取质量较好。在ENVI5.2软件中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再参考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类体系与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及研究区具体实际,确定研究区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为5大类:“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

二、研究方法

(一)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模型

土地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特点信息分别用单一土地动态变化度和综合土地动态变化度表现。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Kt.i=××100%(1)

Kt=××100%(2)

在(1)、(2)式中,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i的空间变化单一动态度用Kt.i表示;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综合动态度用Kt表示;从变化初始年份a到变化年份b期间土地利用类型i转移生成其他类型土地的面积用ΔSc,i表示;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i转移到类型的面积用ΔSd,i表示;土地利用类型i在变化初始年份a的面积用Sai表示;土地利用变化初始到结束的年份用T表示;研究区域内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用n表示。

(二)CA-Markov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模型

CA模型对属性意义上的其他地理位置也无法描述,很难真实地反映局部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关系,且在局部演化规则上也稍显逊色,导致CA模型在地理系统模拟方面略有不足。两个模型融合,既具备CA模拟复杂时空变化的能力,又发挥Markov模型长时间预测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模拟预测的精准性。因此,文章将运用IDRISITerrSet17.0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获取到2006、2016年两期数据,2006~2016年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及概率转换矩阵用IDRIS软件中的Markov板块生成,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是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多标准评价(MCE)模块、集合生成器(Collection Editor)工具结合生成,并将上述有关参数导入CA-Markov板块,模拟预测2026年鸠江区的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

三、结果与分析

(一)2006~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在IDRISI软件中对所得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后得出鸠江区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在研究区五大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分布范围最大,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和西南部;林地和草地大部分分布在区域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和西南部零散分布;中部是建设用地分布。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用地增加速度变快,不断地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范围愈发扩大,朝着区域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扩展;水域变化甚小。

(二)2006~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分析

通过表1可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转变进行定量分析,掌握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表1中,转出面积是指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总面积,转入面积是指其他用地类型转为该种用地类型的总面积。可用转入减去轉出的面积的数量差,是正数还是负数,来判断十年间研究区某一种用地类型的转变,是以补充为主还是流失为主。在2006~2016年间,区域内全部用地类型中,耕地转出面积最多,为66km2,转入面积为39.74km2,转入面积减去转出面积数量差为-26.26km2,耕地的面积变化以流失为主;其次是建设用地,转出面积为30.7km2,转入面积为51.25km2,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为所有用地类型中最高的,转入面积减去转出面积之差为20.55km2,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以补充为主;林地紧跟其后,林地转出面积是28.63km2,转入面积是40.43km2,转入面积减去转出面积数量差为11.8km2,林地的面积变化是以补充为主;水域转出面积是9.04km2,转入面积为0.77km2,转入面积减去转出面积之差为-8.27km2,水域的面积变化以流失为主,;而草地由于在全部用地类型中面积占比较小,其转入和转出面积均较少,转出面积为3.49km2,转出面积为5.76km2,转入面积减去转出面积之差为2.27km2。

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测算结果,十年间,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综合动态度为1.57%,土地利用变化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从单一动态度上来看,土地利用变化活跃程度按照高低排序,依次为林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水域。其中,林地的动态度最大,为10.68%,位居榜首。这说明十年间,林地类型的变化活跃程度最高,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该区域较为显著;再者就是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9.52%,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土地变化非常活跃,这与研究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密不可分,建设用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建设仅侵占耕地和草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其范围逐渐萎缩;草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8.1%;耕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5%;水域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活跃程度最低,其土地利用动态度仅为0.88%。

(三)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结果与分析

1. 模拟精度验证结果

鉴于已有研究,本文采用全数法来对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精确度进行验证。全数验证方法可对参与模拟的每一个元胞单元进行模拟,优势是可信度高,科学性更强。由于本研究区面积大小适中,数据量较合适,选用全数验证的方法更为合理。在IDRISI软件中模拟其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得出CA-Markov模型的模拟精度为93.61%,模拟精度相对较高,表明该模拟结果的可信度比较好。CA-Markov模型发挥出的可靠与实用特性,较适于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

2. 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16~2026年研究区的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变化比较明显的用地类型是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首先是耕地,其面积由534.11km2降到46.38km2,面积降低了65.73km2用地类型,耕地是区域内面积降低最多的用地类型。其次是建设用地,其面积由132.18km2增到170.59km2,面积增加了38.41km2,建设用地的面积在区域全部用地类型中增加最多;同样林地面积也发生变化,由82.65km2增到107.3km2,面积增加了24.65km2;草地的面积也由8.47km2增到11.68km2,面积增加了3.01km2;水域的面积变化较小,十年间仅减少了0.34km2。在2016~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2.35%,与2006~2016年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1.57%相比,研究区在2016~2026年整体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3.45%、12.43%、5.68%,高于耕地的动态度1.87%和水域的动态度0.01%,土地利用变化活跃程度都比较高。

图2是基于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得出研究区2026年土地利用格局分布图。从图2可看出,到2026年,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呈现向东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势头,其范围不断扩大,林地向西南方向延伸,并侵占部分耕地,耕地范围不断缩小。未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脚步不断加快,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用地不断占用耕地,这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耕地资源就更加宝贵,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文章把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鸠江区作为研究区,运用CA-Markov模型,对区域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结论如下。

2006~2016年鸠江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整个区域的用地类型仍以耕地为主,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用地比重不断降低,分布范围不断萎缩;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增加迅速,占比越来越高,尤其是建设用地占挤大量耕地,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水域面积略有减少。且鸠江区的各用地类型间的面积变化率和单一动态度差异较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林地的面积变化较大,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活跃。

CA-Markov模型的Kappa系数为93.61%,模拟精度较高,整体来看,模拟结果可信度较高,较适用于对鸠江区2026年的土地利用演变进行模拟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到2026年,鸠江区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明显。耕地虽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但其面积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萎缩;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向外不断扩展,扩张幅度较大。这表明,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利用变化较为活跃,其耕地资源更为紧缺,建设用地扩张加剧。研究区未来扛着耕地保护的重担,正确处理好鸠江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与配置区域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

(二)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对城市化加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规划调整、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耕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本研究尚存部分问题待解决。第一、文章运用CA-Markov模型对鸠江区土地利用演变进行模拟预测,但城市化加速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繁复漫长,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难全面顾及;同时制定元胞转换规则时,对退田还湖、长江沿线生态保护带等符合地域特点的土地政策及农户个体行为等,未作考虑。第二、本研究数据年份间隔为十年,周期较大,期间社会经济、政策法规有较大变化,影响因素具有阶段差异性,后续研究要缩短间隔期。最后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也未进一步研究讨论,在后续研究中,要增加对土地变化驱动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后立胜,蔡运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06).

[2]何春阳,史培,陈晋,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05).

[3]刘小平,黎夏,艾彬,等.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J].地理学报,2006(10).

[4]邢容容,马安青,张小伟,等.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水土保持研究,2014(06).

[5]井梅秀,李晶.基于CA-Markov模型的關中——天水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6]周熙,马智民,尹芳,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以西北五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2).

[7]何丹,周璟,高伟,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8]周浩,雷国平,赵宇辉,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模拟[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02).

[9]吴晶晶,田永中,许文轩,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乌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04).

[10]王友生,余新晓,贺康宁,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12).

[11]胡碧松,张涵玥.基于CA-Markov模型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06).

[12]许小娟,刘会玉,林振山,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01).

[13]杨俊,解鹏,席建超,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5(03).

[14]肖明,吴季秋,陈秋波,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昌化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10).

[15]张晓娟,周启刚,王兆林,等.基于MCE-CA-Markov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演变模拟及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7 (19).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这一课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提出通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理解问题,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关系认知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以来,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如何在一堂课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地理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后形成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本文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研究等方法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关系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城镇空间结构”的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城镇空间结构”的学情分析

经过《地理必修1》的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人地关系理念、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同时刚学习的人口部分的知识,为“城镇空间结构”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学生居住在城市,对城市的大部分功能都有一定的了解。

(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个要求可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个课时是“城镇空间结构”,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是“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根据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

(1)以扬州市为例,在地图上指出扬州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2)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特点和布局原因;

(3)结合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并理解城镇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4)通过具体案例,动手规划各功能区的布局。

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

教师组织模拟游戏“我是市长”环节:(教师展示扬州市主要地理事物的简图,包括铁路、公路、河流等,并制作写有“商场”“小区”“工厂”的贴纸)假如你是该城市的市长,你该如何将商场、小区、工厂合理布局在你的城市呢?说一说理由。如图1所示。

学生举手到黑板前在地图上放置贴纸,并说出布局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动脑思考如何将具体的人类活动布局在合理的地方,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将工厂布局在铁路旁边是为了方便运输。这样能顺利地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复杂情境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中的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为如表1所示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评价

這节课中区域认知知识占比较大,包括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研究方法和区域决策评估;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均有涉及,但是人地关系的探究较少。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扬州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中认识熟悉的地理事物的分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拉进了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教师能给予学生充分开展小组讨论的时间,并能有效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展示、评议,培养了学生利用地图等工具,基于整体性原理,从不同空间尺度准确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和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整体性原理准确梳理出地理各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

【作者简介】

范雪晴(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在环艺专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环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建筑设计原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分别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进行空间设计引导与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环艺专业;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原理;改革

1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分别从室内和室外对我们所处的人工与自然环境进行了设计与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即是界定室内外空间的物质载体。在我校大二就开设的《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即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融合室内设计与室外景观环境设计进行综合考量。该课程为期五周,既要求注重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又要求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但是,作为一门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课程,它并没有根据环艺教学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而是沿用的工科院校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建筑方案设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更是采用单一的方案设计,强调设计建筑的外观造型而忽略了贯穿于环艺专业始终的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显示,很多学生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照搬照抄,创新性不强,忽略了空间设计方法和思考过程在整个设计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实现由单一作业向多维训练转变,由单向辅导向多向交流转变,这必将使学生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设计构思和方法的过程转变。

2 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空间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建筑体。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很早就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思是指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其目的是论述“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与空间是构成“房屋”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建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建筑中,实体的界面与界面维合所形成的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应从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去认识建筑。

(2)建筑创作本身就是塑造空间。建筑空间既具有三维空间的特征,也具有加入时间之后形成四维空间的特征,所以说,建筑空间最能体现环艺空间特点的空间形式,而且是最复杂的。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曾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从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建筑师依据使用对象的需求、环境场地等要素而进行的构思与设计。建筑一经建成,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原来的室外空间,也创造了建筑外观影响下的室内空间,环艺设计师在业内被称为“空间设计师”也是这个原因。

(3)空间构思贯穿建筑设计的始终。纵观整个环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空间设计能力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始终,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更是如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能力。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不论是造型构思阶段还是施工图的绘制阶段,都是空间想象力在二维图纸和三维实体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通过设计师的空间创造力和造型能力,将设计构思表现在图纸上,最终又由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表达的空间实体界面建成,实现设计师的意图,都是空间构思的结果。

3 空间设计为导向的课程教改思路

(1)理论内容中空间设计的引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主要讲述建筑设计基础原理与方法,缺乏对建筑空间的讲解。据学生回忆,在此之前的《室内设计原理》也没有深入讲解空间的限定、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序列等内容。因此,在本课程中引入讲解“建筑空间设计”这一内容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学习空间的基础知识,可以认识到空间与空间形式是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因艺术设计类学生入校前的知识结构不均衡,对具象形式的感受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去传达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难接受的。所以,在理论授课时中,我们以分析优秀建筑作品为切入点,融入对建筑空间知识的分析,并结合空间设计的内容,安排包括空间限定在内的室内外速写练习和文字分析,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知识的理解。

(2)设计实践中对空间设计的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创新性不足,忽略了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在方案设计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国外艺术类高校的做法,如设计课的进程包括初期研究阶段、阶段性的辅导和评图、相关的考察和讲座安排等等。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由空间知识的练习、经典大师作品的解读与分析作业、空间模型训练、各种材料的空间设计训练到最终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将最终方案用图纸表达或模型制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理解建筑外观造型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

(3)调整环艺课程授课顺序。我校《建筑设计与原理》是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与之紧密相关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却设在大三上学期,这就直接导致后者无法为前者做铺垫。建筑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建筑空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组合而成的,最能体现出环艺空间的审美特征。课程中的模型制作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很有帮助。建筑模型制作可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其建筑观,加深学生对造型与空间的思考、对结构形式与空间美感的理解。因此,教学改革中需要调整《建筑模型制作》与《建筑设计与原理》的顺序,使二者相互促进。此外,2014新版环艺教学大纲中已加入《空间设计》课程,对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4)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建筑历史与建筑结构、力学知识课程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维的能力。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相关研究表明,课堂中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建筑设计课程中引用“项目式”教学法,对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侧面上也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人才的转变。

4 结语

最近的三届环艺课程教学开始尝试采用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各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利用空间设计的特点去创造最终的课程方案,该课程教学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依涵,王秀萍.建筑空间设计与行为的互动——环艺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训练环节教学改革研究[J].装饰,2014(10):114-115.

[2] 李琳.空间建构在当代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建材,2014(03):106-109.

[3] 张珂.浅析环艺教学对空间意识的思路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9):243-245.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植物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显著。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主张。为充分保证城市公共空间植物设计的效果,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以增强景观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1.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主要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与艺术原理,采取多种不同植物组合的方式打造优良的景观效果,以此全方位展现植物形体、色彩和线条打造的独特美感,凸显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空间效果。

2.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2.1形态美

园林植物的形态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改善体验效果。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植物呈现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苍劲雄厚,有的俊秀柔美,再加上设计师的精心处理,使得园林的空间感官得到明显提升,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据现有资料数据统计,植物的树形可分为25个基本树形,如尖塔状、圆锥状、球形、圆柱形,前两种会呈现出一种庄严之感,后两种呈现雄伟浑厚之感,另外还有垂枝状,能够体现优雅柔美之感。

2.2色彩美

园林植物色彩美的体现多数情况下是进行氛围渲染及四季变化特征的凸显,色彩美的展现多是通过叶、花的形式实现,如,银杏叶通常以绿色为主,在进入秋季后会逐渐向金黄色转变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季节变化,领略不同季节下植物的美感。

3.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3.1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植物景观设计中,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是其重要目的和功能,以此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突显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特点,首先,务必高度重视植物空间的布局及立体排布;其次,准确把握植物树种搭配与共生间的关系;最后,植物形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气质。

3.2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特征

高质量的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环保性和科学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3.3彰顯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理念和精神

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够全方位体现人本理念,该理念深度考虑了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意义和深层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高水平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也融合了和谐共生的理念,改善了植物景观的设计水平,二者也可充分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3.4创新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城市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城市发展面貌,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软实力,有效激发城市内部生命力,为现代城市的更好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1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市政广场通常设于城市主轴线上,雕塑和建筑物通常坐落于主轴线的中心位置,且广场的面积相对较大,视线效果较好,具有优良的可达性。在节日期间,为彰显气氛,时常设置临时性的花坛组合,结合广场轴线布局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中轴对称则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现标志性建筑物,也可彰显建筑的特点和气势。纪念性广场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及建筑较为常见,可在广场上设置大型的雕塑,以此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且车辆无法通行,营造了更加安静的氛围。

4.2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中设计植物景观的作用尤为显著。首先,可改善城市环境,减少车辆运行过程中释放的废气。植物景观能够过滤和净化空气,也可增强环境的美观性。高层建筑和硬质地面间合理种植植物与花卉能够增强空间的观赏性,为周边的居民打造优良的视觉体验。植物景观的安全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优质的植物景观能够起到引导车流、防风防雪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全方位考量街道的功能和用途,选取不同的植物景观设置模式。

4.3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生态交错带状景观,凸显绿地的开放性和生态性。滨水植物景观是在水岸线区域,基于艺术构图原理,不同植物依据特定的形式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滨水空间植物设计平面布置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不同的空间,设置不密度的林带,以此创建滨水绿化架构,科学设置密林群落和疏林草地,形成明与暗、疏与密的鲜明对比。

4.4科学利用植物造景技术

(1)将植物造景与科学理念融合起来。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在绿化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就是第一视觉影响,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造景的效果应能够在第一时间刺激到人们的视觉感官。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做好植物造景技术的融合运用,科学使用视觉原理、透视变性原理,对远近景的植物、比例划分及关联内容加以分析及规划,确保设计的创新性、美观性及合理性。而在植物造景技术融合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既定原则要求,坚持科学的制作流程,以多样化的造景手段和方式,营造不一样的视觉感官效果,以此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视觉刺激的目的,提升园林景观的绿化水平。

(2)将植物造景与多元化技术融合起来。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带来的限制,促进了园林内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种方式在应用前,需先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展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栽植和生长过程中,在适当的时间施加磷肥,使植物四季都能够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如,紫荆、梅树、花桃等植物,就是运用该方式做到四季开花的。另外,在植物开花前,可将枝干部位实行环割处理,让植物提前进入分化期,或者直接在早秋时节内将叶片全部摘掉,施加一定量的氮肥,以此来促进植物的发芽生长,提高其观赏价值。在该方式下也可运用形象法完成植物造景要求。模仿不同自然景观或动物形状,打造优美的园林景观环境。如将藤本花缠绕在园林小路上,营造一种盘龙出洞的效果,从而突显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独特性特征,提高艺术价值。

(3)因地制宜落实植物造景技术。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花卉种类加以选择和运用,尽可能的以本土植物为主,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空间景观的观赏效果。如果当地植物生长较为茂盛,种类较多,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加以规划,凸显区域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打造良好的自然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文化的宣传,凸显差异特色。

总结

总之,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艺术;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现代环保型城市发展。设计人员需要在准确把握城市公共空间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植物特点及生态学原理,加强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模式,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以此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婷,迟苗苗,任震.德州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景观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2,37(01):125-134.

[2]王冰泽.顺应气候特征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与预算,2021(12):56-58.

[3]谢婉月,董丽,郝培尧,唐令,李珊珊,张烨,谭铃千.城市公共空间——街景设计中的植物景观[J].景观设计,2021(06):118-121.

[4]彭鸿坤,刘云飞.现代城市商住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1):113-114.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餐饮空间作为学校公共服务空间之一,应当具备和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等同的社交互动功能,为了丰富高校餐饮空间功能,提升空间的服务效能。以绿色设计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南京某一艺术院校拾兿餐厅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用户在该餐厅内的体验及需求。改变传统高校餐饮空间因为布局、氛围营造过于单一,而导致整体空间闲置率高和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弥补资源浪费,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及功能。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实际的高校餐饮空间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布局的多元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室内装饰与绿植的适度性和设计的人文性。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高校餐饮空间空间设计改造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我國教育的特殊性,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生主体,其个人活动不再以学习活动为主要活动,其社交活动开始占据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因此高校除需要具备供学生学习的学习空间外,还应该配备供其发生各种社交活动的公共场所。而高校餐饮空间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传统局限于提供用餐单一功能的空间定位,导致空间布局不合理,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在对高校餐饮空间调研的基础上,以绿色设计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探究符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餐饮空间,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丰富空间形态,改善整体空间氛围,与高校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相匹配,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展现高校餐饮空间在新时期的新内涵。

一、高校餐饮空间现状问题

(一)空间功能单一

高校餐饮空间作为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公共空间,是人员流动密集与交流频繁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和教室、图书馆、宿舍一样重要的社交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优化,师生对于饮食健康和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校餐饮空间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功能定位,寻求构建多样化的空间来适应学生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该校的学生认为经过几年的用餐体验明显感觉到餐厅单一的用餐功能,拥挤的桌椅也不方便入座就餐,况且呆板的桌椅摆放不能提供良好的用餐环境,整个空间的氛围也过于简单。从而导致餐位的使用率不高,进一步导致学生打包饭菜到宿舍食用,产生不必要的垃圾,增加校园生态环境清理的压力。针对拾兿餐厅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其做出一些改造设计,能够充分发挥餐厅的作用。针对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拓宽用餐空间以及休闲空间,增加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利用装饰和绿化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营造舒适的用餐环境,创造一个既具有生机又美观的校园餐厅。这个空间不仅要符合人实际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人的视觉需求。

(二)空间形式单一,空间闲置率高

拾兿餐厅是南京某一艺术院校的餐厅,位于一号宿舍楼一楼,长约55米总宽约22米,内部就餐区域宽约为15米,整体背阳。其中后厨属于违建建筑,后厨后侧还有一个停车场,正面入口处左侧有一片占地约为370平方米的绿地,右侧有一片占地约为108平方米的绿地,餐厅内部总占地面积约为1097平方米。餐厅内部区域单一的划分为就餐区、取餐区、流动收残区和后厨,桌椅的摆放情况为4人座、8人座、12人座,桌椅的尺寸为1150x600mm。目前现有餐厅的实际餐位数为452人,通常的个人用餐时间为10-15分钟,用餐高峰的餐位使用人数约为250人,其中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在临窗的餐位用餐,用餐高峰集中在中午的第三节课下和第四节课下,不过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打包回宿舍用餐。餐厅往往在上午9:30-11:00,下午1:00-5:00这两个时间段出现空闲。

(三)空间装饰过度注重美化,缺乏实用性

为推动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新的探索与改革,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高校也积极做出回应,而高校作为孕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当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高校餐饮空间作为高校师生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之一,如若一味地追求空间的艺术性,过度使用美化材料,不注重高校师生的使用需求,忽略餐饮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利于空间的最大化效用。拾兿餐厅,原有空间主要利用体量较大的灯饰以及厚重的隔断来弥补空间布局单一的问题,导致整体氛围头重脚轻。在有限的层高中,灯具装饰和隔断装饰痕迹过于明显,空间整体给人以压抑局促的感觉,影响师生的用餐体验。不仅如此,在后续的维修中,还会因其繁琐的灯饰,增加了维修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无形中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高校餐饮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绿色设计理念是由外国学者维克多,巴巴纳在其书中《为真实的世界设计》首次提出,他本人主张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考虑到在室内各个产品的使用周期,不仅要考虑功能与人的需求适配的问题,还要考虑资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产品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设计理念就是在构造人文环境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设计理念、技术来实现设计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理念的生态性主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行各业,高校的各类建筑也在积极响应生态环保的主张,各种改造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而高校餐饮空间的改造在以绿色设计理念为理论指导时,需始终坚持以下这四个原则:多元化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高校餐饮空间运用多元化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空间功能和布局的多样化来满足师生多样化的社交需求。空间体验的评估指标与空间布局呈正相关的关系,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舒适性将直接影响用户在该空间内的直观感受,通过用户生理体验和心理意识的再加工来评判空间布局的服务效能。高校餐飲空间要提升学生在该空间内的使用体验,就要符合学生多样化的认知需求、行为需求,这就要求高校餐饮空间具备多元性的特征。

绿色设计理念主张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多元化原则,通过多样化的空间布局,鼓励用户在餐饮空间内进行各种社交行为,增加空间的使用率实现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方式。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基石,是对高校师生的行为需求和餐饮空间服务效能的深入研究,并将这些调研结果融合在高校餐饮空间布局的设计中。突出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导向并由此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强化师生行为与空间的交互,使师生在餐饮空间领域内的活动感受到轻松自在、舒适愉悦。

(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在高校餐饮空间改造或设计时,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设计师运用各种科学的设计手法、依靠绿色的施工手段,以绿色设计理论作为指导,统筹规划餐饮空间的整体布局,从而实现整体餐饮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原则可细化到餐饮空间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局部的统一来体现整体。比如在室内光源选择上可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在装修材质的选择上可倾向于绿色生态可回收的材质、在通风能源的选择上可主要依靠自然通风,辅助机械通风。如此一来,整体和局部均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校餐饮空间的局部和整体均需始终贯彻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度性原则

高校餐饮空间与普通社会性餐饮空间的定位不完全等同,其主要的定位是功能至上,主要满足师生群体的用餐需求和社交需求。因此在空间的氛围营造上要考虑到适度性原则,不能因为单纯地追求空间的设计感,使用美化效果较强的装饰,而弱化了餐饮空间的功能性需求。除此之外,由于高校餐饮空间要考虑到日常安全性和空气净化需求,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绿化绿植,而设备和绿植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后期维护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一言以蔽之,高校餐饮内空间在运用绿色设计理念时,不仅要考虑空间氛围的塑造上坚持适度性原则,还要考虑在空间内部设施和绿植的选择上也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四)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的人文性体现在进行空间设计时,根据使用对象的特点结合设计手法,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空间。高校餐饮空间的用户群是高校师生,其特点是用户群庞大,活动种类繁多。餐饮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之一,是师生主体发生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空间自身的布局、环境氛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体发生主观的行为变化。虽说餐饮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根据主体的行为动向及模式,根据两者互为影响的关系,坚持空间设计的人文性,加以主观的外力,进行后期的改造,实现空间与人的需求最大匹配。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师生在餐饮空间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用餐需求,其行为需求及心理需求均有所增加。因此,传统只考虑师生用餐行为的传统餐饮空间,由于设计的人文性缺乏造成了空间呈现随着时间变化而造成的空间闲置,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高校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坚持空间布局的多元性

高校餐饮空间布局的多元性一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空间变化来实现。横向上,对于餐饮空间的平面可以通过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结合不同的空间形式,来丰富餐饮空间在平面上的多元性。纵向上,主要是增加餐饮空间立面的层次感。为此可以通过高低起伏的隔断来分割空间,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装饰来增加空间的错落感,又或者可以利用光源的投射,通过光影效果打造界限隐形的多元空间。

经过对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喜好的调研发现,高校餐饮空间的形状、面积、和个人所属的区域范围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空间的使用方式。在餐厅中学生们总是尽可能选择靠近柱子,具有一定私密性的桌子,最后才会选择四面都临空的座位。而当前拾兿餐厅的空间为开敞式就餐空间,就餐桌椅排列紧密,不方便就餐的出入动线,缺乏实用性。并且内部空间规划过于单一,未使用隔断来分隔空间。

而隔断是空间形成的重要元素,往往在室内空间内发挥着分隔、装饰的作用,在餐饮空间中好的隔断,给就餐者带来更多私密感的同时也能增加空间的通透感,更让空间看上去丰富而有层次。隔断的形式多样,分为全封闭式隔断、半封闭式隔断、虚拟式隔断、弹性隔断,进行多种组合变化,产生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在拾兿餐厅的后期改造中,对于室内的空间都进行了区域的划分,为了保证用餐的隐秘性主要采取了半封闭式隔断的方式。

比如在拾兿餐厅中,如图l,处于餐厅的东南角的一个空间内,如果用一个完全的实体围合,那么这个空间将完全被孤立出来,所以为了制造出一种相对私密的空间,但又要与整个空间联系,该空间内使用了高3m宽0.3m的长方形条状规则的镂空木质隔断。其次对于该餐饮空间内的吧台区域,由于正对就餐区,为避免就餐尴尬,利用了白色铁艺小孔这样类似的小体量隔断,这样既保证了隐秘性可遮挡一部分视线,又保证了光线的渗透。而在取餐台附近的空间,作为空间的中心部分,为了空间的通透性,采用的是高1.3m宽0.2m带有绿植卡槽的木质隔断,这个隔断主要是为了烘托取餐台,引导学生进行就餐选择,同时用来分隔取餐区和就餐区,如图l。

(二)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空间设计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本可以改善用户的使用感受。但在设计方案落实过程中,发现绿色设计的环保理念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为了凸显设计师个性的设计想法,采用非环保的材料。比如为了盲目追求空间的材料质感,大面积地使用大理石和射灯,试图依靠材料的质感来营造空间氛围。在拾兿餐厅的改造中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在光源选择、材质选择、通风能源选择上做出了优化。

1.光源选择。建筑师路易斯康就曾深刻地指出,“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光不但丰富了我们的造型语汇,而且赋予了我们更为丰富的情感。餐饮空间在功能上可简单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主要直接面对消费者。例如:门厅,过道,就餐空间,墙面装饰等,对于高校餐饮空间而言后场即为厨房。照明亮度对餐饮空间的氛围营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的餐饮空间都主要以人造光源为主,使用集成吊顶嵌入式和悬挂式的灯具为主,主张借用人造光源营造明亮的空间氛围。大量的使用人造光源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为了贯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积极引入自然光源。高校餐饮空间往往都是面积较大,纵深较长的空间,如果无法保证光线充足,势必要增加灯具来满足光照需求。

拾兿餐厅改造前主要依靠大量装饰性的灯具来满足室内的光照需求,设立的窗户对于室内的光照需求所起到的作用不明显。考虑其四周没有建筑物遮挡,在不影响建筑承重的基础上,后期改造中可以使用落地窗来引入室外的自然光源。拾兿餐厅的南北方向没有建筑物遮挡,北面有一小片闲置的停车场,这片区域是原来餐厅的后厨空间,不承担任何承重,可以采用半面磨砂的落地玻璃窗代替原有的石膏墙体,从而增加室内空间的光照。而在南面向阳的空间,将原有室内空间结合室外绿地延伸出去的两块区域,设计成了玻璃阳光房,四周和顶部均采用玻璃,同时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日照变化,室外顶棚可增设自动收缩遮阳棚。改造后的拾兿餐厅,弥补了自然采光的不足,形成了南北通透明亮的室内环境。

2.材质选择。拾兿餐厅主要选择亮面的环保材料,利用光反射的原理增加室内空间的明亮度。室内的餐桌椅主要采用浅色系的松木和环保的聚乙烯塑料。室内外餐桌椅的整体材质主要由浅色环保的木质板材桌面、白色及灰色烤漆钢架、浅色皮革、灰色布艺、镂空金属组成。色彩是室内餐饮空间设计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利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是拾兿餐厅改造的关键。拾兿餐厅的整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因此桌椅的色彩搭配主要以明亮的木色为基调,以此衬托出干净明亮的空间氛围。餐厅的大部分空间是被餐桌椅占去的,因此餐桌椅的色彩搭配要与整个餐厅营造氛围相协调。墙顶地作为空间基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材质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整体氛围走向。为了在视觉上提高拾兿餐厅内部空间的高度,摒弃了原有空间厚重的吊顶装饰,简单地将顶部设计成白色乳胶漆饰面的石膏板平顶,达到弱化顶部的效果。墙面和地面主要采用浅灰色的色调,墙面材质采用防油污、耐擦洗的水性环保材料墙面釉。地面材质为呼应吊顶和墙面,室内整体铺装为800x800的灰色亚光防滑地砖,如图2。

3.通风能源选择。高校餐饮内空间一般来说都是体量较大的空间。內部通风是否形成回路将直接影响空气的流通,从而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及室内温度。拾兿餐厅的通风问题,主要是设置南高北低的窗台,使室内形成自然地通风系统,增加了自然空气的流动,同时还可以辅助外在的科学手段,在顶部设置新风系统,以此来净化室内空气,加速空气流通。

(三)坚持室内装饰与绿植的适度性

由于高校餐饮空间的特殊性,拾兿餐厅改造的目的是功能至上,在基本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度利用绿化和室内装饰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不会过度美化餐饮空间。

拾兿餐厅的绿植选择始终坚持绿色设计提倡的环保理念,选用护理成本低,存活率高的绿植。在隔断上种植矮小的观叶观花植物花叶万年青和羽衣甘蓝。由于自助餐厅室内能做绿化的空间有限,可以采用挂壁、吊盆等方法来扩展立体空间绿化面以此增添绿化范围。如此设计既满足了功能要求,也不失美感。餐厅的绿化还要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不仅要经济可行,还要能够长期保持。像在墙上和隔断中小型的绿植,可以选用仙人掌、空气凤梨、芦荟、薄荷、紫苏、多肉等之类的不需要过多照料的绿植。而在卡座的背部和阳光房里中高型隔断的绿植,可以选用一叶兰、虎皮兰这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只需偶尔浇点水即可,如图3。

(四)坚持设计的人文性

经过问卷回收和现场访谈发现,高校师生的需求总体可分为行为需求及心理需求两个维度。行为需求根据行为主体的数量可划分为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在高校餐饮空间内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用餐、学习和休息。集体行为主要包括讨论、聚会和社团娱乐活动。行为需求要求餐饮空间具备相应的功能,根据行为主体的需求从而具备基本的用餐功能和满足社交活动的功能。而心理需求主要是不同个体对于空间视觉要求和空间形式的要求。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高校餐饮空间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集体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应该考虑个人的隐私需求。无论是在单独开展用餐、学习活动,还是举办集体活动时,都希望能有相对安静、隐蔽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能有归属感。

坚持设计的人文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为需求,根据高校师生的行为动线设计符合其行为的空间,同时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根据桌椅的不同组合,满足不同规模的社交活动,打破传统高校餐饮空间单一的功能模式。图4将室内室外的人流动线根据入口的主次设计了主路和分流的动线,在人流走动密集的空间区域,其通道的宽度设置为2-3m,,确保用餐高峰时期的人流聚集及分散。在主通道旁设置交叉动向的次干道,便于空间内的人员顺利通往其他活动区域。室外的绿地活动空间的北面面临机车通道,为了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将出入口设置在了东西面,同时也和室内的主干道有所连接,达到室内外通行无阻的目的。

结语

绿色设计理念给高校餐饮空间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传统的高校餐饮空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需求,造成了空间闲置、功能单一等问题。高校餐饮空间作为师生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之一,应当与师生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相匹配,既要具备物理功能还要具备精神功能。绿色设计理念是通过设计来弥补资源浪费,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及功能。在进行具体的结合应用时,高校餐饮空间的设计需要坚持空间布局的多元性、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室内装饰与绿植的适度性、坚持设计的人文性。进一步提升高校餐饮空间的服务能力,提升师生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宝伟蒋丽丽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办公家具设计研究[1].设计2018 (14):130-131

[2]石路光源色温对人体生物节律和体温调节的影响[J]人类工效学,2016,12(3):53-54

[3]王紫迪,罗曼集市模式、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 (06):130-132

[4]于亚萌,张松涛高校餐饮空问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 (01):100-101

[5]李宝伟,蒋丽丽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办公家具设计研究[J].设计,2018(14):130-131

[6]徐娴雅住宅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绿色生态理念体现——评《绿色住宅设计方法与实例》[J]环境工程,2021. 39 (01):207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第6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极大的便利了数据传输和分享,由此为企业管理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再加上管理会计仍然采用传统操作模式,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在外部性因素的影响下,管理会计逐渐走向革新变型的道路,为确保新生结构模式符合大数据发展要求,通过准确把握双方关系可借助大数据时代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为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为变革社会生产生活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信息量在大数据时代呈指数形式增长,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凭借大数据技术的强大优势许多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相应的管理会计工作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便需要将大数据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的应用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致力于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一、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现状

(一)不够重视大数据时代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给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机遇以外,纵观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一半企业意识到,在认识过程中少数企业具有片面性,还有许多企业不清楚相关概念,站在整体角度上,大多数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并不重视管理会计,在实际发展中侧重于企业业绩而对内部管理漠不关心,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的认为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长此以往最终会被信息时代所淘汰。

(二)大数据存储空间不足、技术缺乏完善性

“大”作为大数据的突出特点,相比较于传统信息发展,不管是信息量还是规模都具有不可比拟性,而这些大数据所需要的存储空间较大,然而纵观企业当下发展现状,存储空间不足,尽管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但是自身所掌握的数据量较少,经研究发现这与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具备先进的信息分析技术有关,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方法中传统分析技术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信息转化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但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准确度明显降低。基于此,需要致力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分析技术的建立健全,站在企业发展角度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完善性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由此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论上具有很大差异。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为此需要管理会计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的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完善性,不利于其发展;在企业管理实务上,现有理论不符合国情、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从而也会造成理论适用性的滞后。

二、大数据时代对管理管理发展的影响

(一)为预算环节创造了发展机遇

预算作为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关节,其科学性、合理性能够确保企业获得稳定的盈利。大数据时代能够为全面预算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促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其一,编制预算时,大数据可将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数据收集起来,有助于预算编制信息的丰富,便于决策者对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按照预算执行报告的数据便于决策者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定位;在预算控制与分析结算,采用大数据可更好地联系各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财务状态一体化,对各部门實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然后对各部门资源进行针对性分析,确保企业能够高效的运行。

(二)管理决策发展迎来机遇

大数据分享平台,可保证每个个体都拥有相同的信息,信息孤岛的情况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且有助于传统组织管理结构的改变,在扁平化、平等组织结构帮助下便于员工更好地掌握决策知识,有助于相对分散化决策形式的形成。员工在大数据时代下经数据化绩效考核可积极的争取绩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用绩效信息可确保企业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实现长远发展。

(三)会计数据处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企业发展中,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效果会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企业中,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已经不适用,基于此可以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对数据进行提取抽样时可以转变传统抽样方法,强化数据的精确性,更好地掌握经济数据相关性。若大数据具有多样化和时效短的特点,企业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任务在于如何处理繁多的大数据。为此,管理会计需要从传统手工操作中向信息化业务处理上转型,经先进方式将最具价值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

三、大数据时代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增强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意识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企业需要积极的应用大数据,且能够致力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显著提高。但是,在大数据应用之前必须明确大数据的意义及其与相关业务结合的机理、关键环节,只有全面了解大数据才能在工作业务中进行有效的汇总。在发展汇总中,为有效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需要充分的开放与共享资源,为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从丰富的数据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而才能利用信息价值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站在实践与理论角度上可以更好地结合大数据、管理会计,对国内、国外进行准确把握,将市场动态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会计中更好地应用大数据。其次,企业要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企业会计核算平台,细化会计核算流程与各项子系统(即资金核算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固定资产价值核算系统、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应收账款系统、电子会计档案系统等),密切关注不同季度、特殊时期与年度的会计信息,完整收集会计核算记录,确保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会计核算系统管理、应收款项核算管理、资金核算管理能有效落实。再次,要通过运行数据化核算系统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综合分析核算弊端与问题,编制财会合并报表,制定更完善的会计管理方案。

(二)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大数据和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战略方法,侧重于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而管理会计的开展离不开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人才,只有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驾驭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这方面人才具备市场洞察力和互联网技术开放理念,二者结合可将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通过创新精神的发挥,可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的构建

首先应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对平台进行战略定位,对预期模块、预期成效进行系统的设计。根据系统设计方案购置相应的服务器,选择稳健的、包容性强的数据信息平台系统。整合各部门原有的以及计划新增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系统上线前完成五个统一,即编制会计核算手册,统一会计核算规范,统一表单模板,统一审批流程,统一凭证附件,统一财务报表口径。系统上线后,财务管理实现智能化,会计人员由此更快实现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实施过程中试点一个模块、推广一个模块,在大数据中逐步实现各项数据同步更新,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分析结果直观呈现,为管理者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逐步完成经营模式的变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性传播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外部性条件改变下内部可实现转型发展,尤其是对于管理会计结构而言。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应用大数据,可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及时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作者单位:临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