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范文

2023-09-12

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在环艺专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环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建筑设计原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分别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进行空间设计引导与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环艺专业;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原理;改革

1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分别从室内和室外对我们所处的人工与自然环境进行了设计与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即是界定室内外空间的物质载体。在我校大二就开设的《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即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融合室内设计与室外景观环境设计进行综合考量。该课程为期五周,既要求注重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又要求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但是,作为一门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课程,它并没有根据环艺教学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而是沿用的工科院校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建筑方案设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更是采用单一的方案设计,强调设计建筑的外观造型而忽略了贯穿于环艺专业始终的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显示,很多学生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照搬照抄,创新性不强,忽略了空间设计方法和思考过程在整个设计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实现由单一作业向多维训练转变,由单向辅导向多向交流转变,这必将使学生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设计构思和方法的过程转变。

2 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空间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建筑体。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很早就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思是指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其目的是论述“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与空间是构成“房屋”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建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建筑中,实体的界面与界面维合所形成的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应从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去认识建筑。

(2)建筑创作本身就是塑造空间。建筑空间既具有三维空间的特征,也具有加入时间之后形成四维空间的特征,所以说,建筑空间最能体现环艺空间特点的空间形式,而且是最复杂的。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曾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从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建筑师依据使用对象的需求、环境场地等要素而进行的构思与设计。建筑一经建成,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原来的室外空间,也创造了建筑外观影响下的室内空间,环艺设计师在业内被称为“空间设计师”也是这个原因。

(3)空间构思贯穿建筑设计的始终。纵观整个环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空间设计能力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始终,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更是如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能力。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不论是造型构思阶段还是施工图的绘制阶段,都是空间想象力在二维图纸和三维实体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通过设计师的空间创造力和造型能力,将设计构思表现在图纸上,最终又由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表达的空间实体界面建成,实现设计师的意图,都是空间构思的结果。

3 空间设计为导向的课程教改思路

(1)理论内容中空间设计的引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主要讲述建筑设计基础原理与方法,缺乏对建筑空间的讲解。据学生回忆,在此之前的《室内设计原理》也没有深入讲解空间的限定、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序列等内容。因此,在本课程中引入讲解“建筑空间设计”这一内容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学习空间的基础知识,可以认识到空间与空间形式是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因艺术设计类学生入校前的知识结构不均衡,对具象形式的感受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去传达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难接受的。所以,在理论授课时中,我们以分析优秀建筑作品为切入点,融入对建筑空间知识的分析,并结合空间设计的内容,安排包括空间限定在内的室内外速写练习和文字分析,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知识的理解。

(2)设计实践中对空间设计的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创新性不足,忽略了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在方案设计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国外艺术类高校的做法,如设计课的进程包括初期研究阶段、阶段性的辅导和评图、相关的考察和讲座安排等等。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由空间知识的练习、经典大师作品的解读与分析作业、空间模型训练、各种材料的空间设计训练到最终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将最终方案用图纸表达或模型制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理解建筑外观造型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

(3)调整环艺课程授课顺序。我校《建筑设计与原理》是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与之紧密相关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却设在大三上学期,这就直接导致后者无法为前者做铺垫。建筑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建筑空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组合而成的,最能体现出环艺空间的审美特征。课程中的模型制作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很有帮助。建筑模型制作可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其建筑观,加深学生对造型与空间的思考、对结构形式与空间美感的理解。因此,教学改革中需要调整《建筑模型制作》与《建筑设计与原理》的顺序,使二者相互促进。此外,2014新版环艺教学大纲中已加入《空间设计》课程,对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4)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建筑历史与建筑结构、力学知识课程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维的能力。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相关研究表明,课堂中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建筑设计课程中引用“项目式”教学法,对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侧面上也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人才的转变。

4 结语

最近的三届环艺课程教学开始尝试采用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各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利用空间设计的特点去创造最终的课程方案,该课程教学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依涵,王秀萍.建筑空间设计与行为的互动——环艺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训练环节教学改革研究[J].装饰,2014(10):114-115.

[2] 李琳.空间建构在当代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建材,2014(03):106-109.

[3] 张珂.浅析环艺教学对空间意识的思路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9):243-245.

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用餐环境如同餐饮业的包装工程,本方案针对中小城市特色餐饮空间设计定位及手法研究,力求使中小城市特色餐饮空间在满足人们用餐需要的同时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餐饮空间的主题设计是整个设计的灵魂,主题式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体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提升设计文化品位。让人们在充满丰富消费情趣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愉悦和升华。

本餐厅设计以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为主题是人们能意识到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大厅以金色为基调铺上古代仿古地砖,木质的装饰,餐桌上铺上浅色的餐布等等,这些装饰元素都在营造特色餐厅的气氛。一味地体现古文化,将会略显沉闷,因而采用现代的装饰材料协调搭配:天然的石材与具现代感的金属材料、自然的墙画纹理与精致的艺术玻璃、原木的雕刻与现代的水晶珠帘等等。整个设计在体现古代文化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感。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比较喜欢大大的落地窗,不管怎么样的天气我都能在室内了解的一清二楚。当吃着当地的特色的美食,再加上不一样的美景,我想那才是设计餐厅最原始的目的。我给此餐厅取名为风尚他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自身风格,崇尚的代表。

从餐厅的外墙面我们便可以看出餐厅的设计没有根据中国的的传统对称布局,但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很“花”也不“妖艳”而是一种神秘另类的传统,他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简单的装饰,普通的材料更能显示他的宏伟,高贵。我们也借鉴了一些西方的元素,如白色的窗台,百叶式的窗户和透明玻璃,主要是为了强调这面墙和内部的功能,区域的划分,也为墙在形式上增加了对比,给人的感觉就是新鲜,浪漫。并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也是为了与整个外墙的材质,形式上的统一,而真正醒目的是大门上方黄色的字体,有点画龙点睛之意喻。

这个方案不单单只表现中餐这个概念,而是多元化的,多方面的结合,形成自身的一种风格。

用餐环境如同餐饮业的包装工程,本方案针对中小城市特色餐饮空间设计定位及手法研究,力求使中小城市特色餐饮空间在满足人们用餐需要的同时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餐饮空间的主题设计是整个设计的灵魂,主题式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体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提升设计文化品位。让人们在充满丰富消费情趣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愉悦和升华。

本餐厅设计以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为主题是人们能意识到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大厅以深蓝色为基调铺上地砖,木质的装饰,餐桌上铺上浅色的餐布等等,这些装饰元素都在营造特色餐厅的气氛。自然的墙画纹理与精致的艺术玻璃、原木的雕刻建筑与现代的水晶珠帘等等。整个设计具有时代感。

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 工业元素在建筑及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发挥着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新时代功能要求的新作用,工业元素功能的置换逐渐渗透到空间环境设计中来。论文以棒棰岛创客空间方案设计为例,探究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工业元素进行提炼组合,重新构成并运用,从多角度出发,在创客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局部特点以及细节处理上对工业元素的装饰手法进行深层次探究,以适应全球环保、低碳以及循环经济的趋势。

关键词 工业元素;创客空间;装饰

一、工业元素的概述

(一)工业元素的形成

早期工业元素的形成是由于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具有的差异化特征而产生区分所诞生的,工业建筑中最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一类元素就是工业元素,它的具像概念是大型机械构建亦或者是工业活动中所需要的生产原料,它们被用于环境设计中的装饰、配件或者是空间中存在的造型纹样以及实体物件。工业元素使工业建筑与相关建筑的特性区分开来,想要探究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的运用,挖掘其历史根源,研究其发展过程是必要条件。

(二)工业元素的类型

工业元素在形成初期,其分类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所不同:工业元素以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工业元素;工业元素以动静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动态、静态工业元素;工业元素以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物质的、非物质的工业元素;另外,工业元素以发挥的功能为标准,还可以分为生产性、非生产性工业元素等。

在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工业元素又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形象特征分类,它们可以是事物、纹样、图案以及符号等,影响着室内环境的空间氛围。工业元素实物多以工业加工机器零件、机械物件以及工业废件为主,材质主要为钢铁、石材、铝材、木材等;纹样、图案、符号可整体概括为具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潜在意义的视觉图像,概括为齿轮、绳索等工业图像。这些工业元素的类型在环境设计中使材质、颜色、形状和整个空间形象相融合,能够强化空间主题风格,营造环境设计主题。

(三)工业元素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元素在建筑及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逐渐成熟,不再是过去功能单一,目的明确的符号式语言,而是逐渐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从设计方法上进行打破、重组和再利用,在尊重工业发展历史的同时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工业装饰风格,直观表达出设计思维的同时,保留工业元素最根源的意义并赋予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工业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成果来看,工业元素不再是固有的封闭性地域文化,而是在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全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起来的文化元素,工业元素的发展是一个批判、再生的关系,在满足时代需要的同时又为我们保留了历史的精神意义。

二、创客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一)创客空间的基本概念

创客空间的概念始于欧洲的程序设计师聚会,又名黑客空间、创作空间,在英文翻译里有hackerspace、makerlab等叫法。其原型来自于Hackerspace(作为DIY运动的衍生物,出现于2005年)。具体指向为一些共同拥有相关兴趣与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创客空间,共同分享创意想法的任意形式的工作空间,同时还会配备相关试验工具和资源,允许用户动手进行实践。

(二)创客空间的基本形态

根据创客空间的具体运营形态,在功能分类上可以将其分为ommunity形态(配备工具的社区中心)、Fab Lab形态(微观装配实验室)以及Techshop形态(以Techshop为代表的会员制开放式硬件工厂);前两者空间形态一般融合是从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低成本工作环境,而后者形态更具专业性、制度性。无论以何种形态或何种专业所形成的创客空间,其本质的存在意义都是以创客为核心,融合创意、设计到空间,提供创新型学习、工作以及试验的场所。

(三)国内外创客空间环境设计的现状

在国内外创客空间的发展前期,创客空间的状况多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室内环境设计多以满足技术人员们的工作需求,设计风格与设计手法多出现简单舒适、功能单一的设计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以及飞速发展,社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创客空间发展为以用户群体为中心、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共同创造,开放创新为特点的新模式,创客空间环境设计开始越来越以用户参与度为发展重点,出现设计风格丰富、功能分区齐全、办公环境舒适的新型创客空间,打造面向社会应用创意与融合,设计与制造的开放创新、大众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新环境。创客空间环境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全面、广泛的发展前景。

(四)创客空间环境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创客空间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商业空间及办公空间设计特征。首先,通过设计来营造共处于创客空间中的人们良好的工作及各项商业活动氛围;其次,创客空间环境设计帮助用户组建团队进行合作与共享,还会为空间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物理环境、基本的工具配置以及优质信息服务等条件;最后,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会激发大家的创造能力并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的创意空间。创客空间环境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如气候条件、地价以及选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凸显出室内空间设计功能不全,空间互动性差,视觉感受不佳等问题,针对于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究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如何合理解决各功能区域之间的面积与联系,如何充分发挥工业元素在营造空间情感以及视觉色彩方面的作用,如何减少空间的压抑感,增加室内通透性,如何打造工业风的办公环境等。

三、工業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合理运用方法

(一)统一归纳

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提取工业元素的特点,不刻意掩饰材质特点,将材质特点作为室内视觉元素运用,对其形状、色彩以及材质进行统一风格的归纳以及运用,使其具有自己特定的符号系统,与空间环境进行融合,更好地表现空间主题,烘托氛围。

(二)复杂组合

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运用遵循多样统一、重复韵律以及对称均衡的构成法则。在进行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时,对于工业元素的运用采用统一的设计手法,突出主题的同时多而不乱,在多样中有着统一的变化,元素与元素之间蕴藏微妙联系;在装饰材料上,可以重复运用相似的材料以带给空间使用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保持稳定规律,突出空间设计主题;室内空间装饰元素的运用可采用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放射对称等可以增加空间均衡感的装饰手法。

(三)旧物利用

工业元素的相关建筑特性多体现在木材、金属、石材以及皮革等工业弃物的旧物利用上,在创客空间环境中,具有年代感的桌面、椅面,裸露的金属构件都是极具工业风的室内装饰元素;通过对粗制金属的重新组合,把焊接点、铆钉、绳索和螺丝等结构组件暴露在外突出工业风格的特殊质感,结合创客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创意设计,为室内空间带来灵动感。

(四)创新复合

围绕工业元素的风格特点,运用色彩鲜明的软装,夸张的装饰图案以及摆件,同时搭配黑白灰的工业风格,例如壁画,金属摆件和工业模型等进行创新复合,塑造出风格鲜明的创客空间环境

四、工业元素在棒棰岛集装箱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成果

(一)集装箱工业元素的巧妙运用

棒棰岛集装箱创客空间设计项目选址为大连领海的棒棰岛公园,该地理位置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同时还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及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项目选址环境优美,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以及创新团队来到该项目地。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集装箱淘汰数量也在以惊人、庞大的体量迅速增加,同时废旧集装箱的处理手段又极为匮乏,由此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作为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废旧集装箱工业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适应了全球环保、低碳以及循环经济的趋势,满足了人们工业元素的审美需求,为创客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共享与开发的平台。

(二)以人为本的空间组合设计

棒棰岛集装箱创客空间设计实现了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的原则,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以做好总体布局,有利于生态环境,减少了生态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提高了创客空间环境的使用质量等。集装箱工业元素利用全新空间组合的设计方法。通过层叠、交错、拉伸等动作,简单的长方体量被组合为多样灵动的空间;同时在空间设计中采用的上下层垂直错落排布的方式。一端构成悬挑,一端形成露台,产生了更丰富的功能分区;在两层的交叠之处去除楼板,使中庭贯通,更好地引入自然光;集装箱的箱体设计采用单独拼装,运用两端通透的玻璃打破集装箱的密闭感。箱体内外被饰以黄白色,在海边格外显眼,原有集装箱单体经过拆分、重组、还可再生为新的空间。

(三)空间及功能合理性设计

棒棰岛集装箱创客空间设计将室内外的不同功能在实际使用上和视觉上建立起一定联系,将建筑设计为一个合理的空间序列。当创客们穿行于建筑中间时,空间序列的发展逻辑在不易被察觉的同时又可以做亲身体验并发现。集装箱工业元素具有标准化的构成特征,这却与对不同空间的适应度要求相背离,比如入口、庭院、办公、室外平台等都需要采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为了实现创客们对创客空间环境的使用需求,功能分区的划分不再是单一功能表现,还可以在原有功能性质中延伸出多个功能,满足空间及功能的合理性。

(四)集装箱工业元素的环保设计

集装箱工业元素的建筑成本较低,重复利用率高,适应全球绿化、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大趋势。同时集装箱运输更加方便,且运输成本低,在施工搭建中简单快捷,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基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条件的影响,建筑需满足防潮、防渗、保温、隔热等各项要求。同时也为了保留集装箱原有的外表,设计中增加了大量的特殊节点。这些精巧的节点与相对粗犷的集装箱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工业元素的创新优化设计

集装箱工业元素的结构形态其实就是一个框架盒子演变而成的一个物体。六个不同方向的面都是可以保持打开和封闭状态,在针对不同的空间环境、空间形态中,这种灵活的特征被充分利用,并最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而在悬空的地方,利用辅助的支撑结构,这种结构被优化到最小尺寸,以便充分突显出集装箱“悬浮”的空间形态。在把一个建筑体量从上到下测量时,会发现它们的设计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想象一个建筑的不同形态,根据不同形态不断变形、不断变化和再现,能够得到一个最满意、最合理的建筑体量。

本篇论是对于工业元素装饰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用形式的重新理解与认知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工业元素的运用特点进行提取与再创造,集中在工业元素装饰中的色彩表达、纹理形态以及空间组合等多方面寻找设计灵感,最终利用到创客空间环境的再设计中去。工业元素的重组以及再设计传达出我们对现今社会中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新的定位,赋予其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使空间环境设计更加富有内涵,同时也结合时代特征使其完美融合在一起,为今后的创客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邵萧伊. 基于创意产业的旧工业厂区建筑活化构想[D].鲁迅美术学院,2019.

[2]李程林. 工业元素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陈鹏,陈勤. 大学创客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实践——以天工创客空间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7):113-119.

[4]黄克瑶,王国珍. 高职校园创客空间创客工坊运营模式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49.

[5]蒋明. 基于3D打印的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实践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 出版广角,2020(01):61-63.

[6]姚占雷,兰昕蕾,吴翔,许鑫. 图书馆创客空间空间设计研究[J]. 图书馆,2019(01):88-94.

[7]贾颖. 基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下的环境改造设计——以陶溪川文化创意园为例[J]. 西部皮革,2019,41(05):122-123.

[8]房宇亭,丁山. 工业元素在商业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 美术教育研究,2019(04):44-45.

[9]姚晓庆. 基于工业元素再利用下的旧工业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10]彭新斐. 工业风格元素在现代餐饮空间的研究与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8.

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方法的不足,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将展示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感,传播非遗文化。本文通过收集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国内一些非物质文化展示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分配、空间分割、流动设计、视线设计、场景还原、多媒体设计、无障碍设计,以突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制约,建立新的展示设计模式,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空间分配;流动设计;场景还原;无障碍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0 前言

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人民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程度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担负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建设非遗展示空间对于传承文化非常必要。“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把“非遗馆”的规划建设体系列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如“两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口头上的传统艺术和极具表现性的传统艺术、社会文化风俗、仪式活动及传统技术工艺。笔者在深入研究近5年有关非遗展示文化空间的多篇学术论文以及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苏州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馆、御窑金砖博物馆后发现,目前非遗展示空间设计存在展示形式过于静态、空间设计缺乏当地特有文化内涵、缺乏活态展示设计等问题,由此,非遗展示空间如何进行设计创新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非遗都面临着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的问题。现代展示空间经历了以物为主到以人为本的展示设计理念的转变,当前应思考如何将非遗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融入非遗展示空间中,从而达到对非遗的活态传播,解决非遗面临的问题。非遗展示是文化传播、建构和发展的主要行为途径之一,其主题空间属于文化空间表达的一种形态[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物质性和化学载体,从器材到工具,不同的真实展品均是非遗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展览内容;另一方面,除了包含物质化的载体外,更重要的就是包含的不存在物质、无形精神内涵[2]。准确地说,非遗展示设计就是以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功能需求为主要依据,以美学艺术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创造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重的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采取了很多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措施,其中建设非遗展示馆是发展非遗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出发论述如何使非遗展示空间给参观者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2 非遗展示空间设计方法

2.1 展示空间的分配

非遗展示空间的分配可以通过组合与构成的不断变化,使展示空间、展品空间和参观者空间与总体空间格局的关系更为密切。展示空间没有嘴巴,却不只是一个空间,还是一个能够帮助展品发声的有力媒介[3]。展示空间有两种类型:一种与参观者空间相融,另一种与参观者空间相分离。展品空间主要指展品陈列的场所,参观者空间主要是指参观者参观、参与互动、选择和购买展品的区域,根据展品的不同,可分为展区外、展区内和内外结合三种形态。

2.2 展示空间的分割

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中,常常会使用板具等展览道具或特殊建筑物对展览空间进行划分隔离,以便充分满足视觉要求及展览的要求。元素进行空间隔离的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类:一是专门用于屏蔽或阻断其他建筑物的视线,二是采取通透性的分割,三是采用可视而又无法互相沟通的隔离。交互式体验展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分割空间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按照每个展品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划分,在展区中增加视觉层次和变化,避免单调的视觉效果,在不同空间内进行良好的元素衔接与过渡,组织和控制好人流趋势。

2.3 展示空间的流动设计

非遗展示空间的人物动态流动形式设计主要包括人物的动态流动和展具的动态流动。人物的动态流动主要为直线式,可细分为线条格子式和线条斜线式。人物运动不仅可以表现一些展品本身的特点,还可以通过充分运用一些独特的人物动态形式以表现创造出来的展览。各种高科技工藝或者影像等方式的应用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场景,让这个空间变成一种可以流动的场景,让参与者感觉到在虚拟的场景中飞翔,拉进展品与参加者之间的距离。

2.4 非遗展示空间的视线设计

非遗展示空间的整体视线设计应涵盖视觉因素的空间形式、视觉颜色、材料的质感、文字影像图形等。视觉因子要素的表现空间形式主要有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矩形等。常规的展览空间形式主要有柱、墙、顶、架、柜、台。

视觉色彩能够创造出其他形态不具有的视觉效果,往往会给参观者更强烈的视觉体验。展示空间的色彩组织主要有环境色、展物颜色、表现版面色、道具颜色、光照色、界面色。

材料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和物质条件,任何一种形态的艺术物质必然依靠一种特殊的材料或工艺才得以体现,技术的进步使得衍生出来的新型材料积极地参与展览设计。在我国传统意义中,材料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方式和载体。

2.5 非遗展示空间的情景再现

情境再现就是对一个发生在所呈现空间之外的或者不清楚的情境或者事件进行现场表现。与场景复原相比,情景再现着眼于对一个发生情景的氛围渲染及重点描写[4]。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的情景再现手法突破了传统展示空间的设计手法,整个展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非遗项目的原生故事,可以极大地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展馆内的非遗展示分为很多部分,其中民俗类非遗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民俗节日、婚礼仪式、祭典庙会等多种形式,涉及非遗的各个方面[5]。中国御窑金砖博物馆通过将泥塑、图文结合展板、影视多媒体等各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展示的金砖从择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八道工序的过程(如图1),由此,参观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的内容。图2为“雷允上”的铺子,雷允上的吴门医学是传统吴文化精华之一。两个场景均是蜡像复原场景的情景再现,由此,参观者能够切身领略到以往苏州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非遗传承的精神。人们除了能够感知自己的身体外,还能够通过身体感知周围的环境,进一步调整身体状态以适应环境[6]。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6 多媒体场景设计

笔者在观看《国家宝藏》时被南京博物院的宝物——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所惊艳,便参观了位于南京秦淮区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实地参观后颇受震撼。其展示空间可以说是传统艺术展示和高科技的完美融合,依托于数字图像、声光电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和技术,舍利地宫中的360°圆形球幕电影向人们介绍了释迦牟尼的真实故事,千年佛光展区通过镜子投射出的8.4万盏灯象征8.4万枚舍利,千年对望时空长廊的“七步生莲”运用了触控屏技术,这些装置极大地促进了人机交互。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文化展示空间以“文化+科技+体验”为基本原则,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结合,多方位向人们展示大报恩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给参与者沉浸式的体验感。数字媒体适宜“针对人的多感知系统”而进行叙事,对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映射,更好地让观众产生真实感[7]。

2.7 无障碍设计

荷兰国立博物馆始终坚持无论每一位来访博物馆的参观者身体状况如何,都同等地享有自己独立走进博物馆大厅、亲近其他文物的特殊权利。在其官网上有专门针对特殊群体设置的网页。按照不同类型特殊人员群体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展示设施装置,打造不同类型的教学体验设施。博物馆可以细分特殊人群,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展示场地导览及教育服务。在设备方面可以租赁轮椅、婴儿车、手杖等,同时博物馆前台还提供标注有无障碍电梯、卫生间的平面图。博物馆还为视障患者提供特别的导游服务,让他们可以触摸博物馆中的物品;针对听障患者,提供增强的视觉文本以及助听器。由此可见,无障碍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对特殊群体的供给上,更体现在人文关怀上。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展示设计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考虑不足,一是硬件设施的物质无障碍,二是软性设施服务无障碍。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有的博物馆并未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无障碍设计,基于此,本文根据视障、听障、儿童这些更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就无障碍设计提出以下建议。提供专门的语音导览语人工导览服务,以便视障患者了解馆内空间状态,针对视障患者以及老年群体专门制作大字号印刷标签导视系统,提供盲文版本的导览手册以及书籍,在展品介绍部分增加盲文释义,定期举办讲座,为视障患者提供可触摸复制品文物的机会。在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设计手语导览,增加手语讲解员或者志愿者,为听障患者提供参观帮助。根据儿童的身高设计展台高度,保证展示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增加儿童参观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大众的博物馆[8]。

3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精神和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本文对目前国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的展示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对空间分配、空间分割、流线设计、场景还原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无障碍设计的研究,论述如何突破传统展示空间设计的局限,增加非遗展示空间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以及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等文化类节目,引发了“博物馆热”,增加了博物馆的观展流量,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完全退去,博物馆在增强非遗展示空间线下观展体验时,也可增加线上展览,促进非遗展示空间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线上与线下展览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從而增强观众对非遗的了解,使得非遗文化能够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林乐翔.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体验”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07):103-104.

[2] 林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梁平木版年画展厅设计为例[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9:21.

[3] 王泽宇. 展示空间体验设计研究与实践——以云南沃森生物科技公司展厅为例[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0:23.

[4] 孙曼曼.基于情境营造的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工艺美术类非遗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43.

[5] 陈曦.非遗展示馆的体验(技艺类)服务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23.

[6] 孔翠婷,潘沪生,张烈.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博物馆体感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2020(03):90-93.

[7] 童芳.数字叙事:新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3):165-171,210.

[8] 李鑫.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05):45-47.

作者简介:王越(1996—),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李沐宸(199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赵淼(199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在巴黎和米兰时装周亮相的中国设计师,并无意向出现在中国的时装周上——越来越多的“资深”设计师抛弃中国国际时装周,而越来越多的新锐设计师加入中国时装周,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华服,设计师,艳光四射的模特,媒体热烈报道”追捧下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比明星的花边新闻更吸引读者。用一些“草根”的话说:中国时装周里那1米78的模特咱够的着吗?设计师做的衣服就是一个面料版青花瓷咱能穿吗?化妆和发型像西游记里盘丝洞的妖精,有的发型会直接在头发上插把扇子,咱能学吗?……如果真要看时装周,不如看“正宗”的国际四大时装周,那里的模特美,衣服能穿,发型能学。

中国的时装周,是谁的时装周?是政府的吗?是品牌和企业的吗?是设计师的吗?是媒体人的吗?是消费者的吗?……似乎都不是。时装周不赚钱,不代表时尚潮流,消费者买不到,媒体人的兴奋度自然也一再下降。归根结底,中国的时装周缺乏它应有的特质:设计含量。

没有设计含量的时装周,似乎只能沦为一场热闹的官方文化节目。

这一切,谁之过?

There was no intention for Chinese designers, who had made the shows in Paris and Milan Fashion Week, to appear in China’s fashion week. It means that more and more senior designers decided to leave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shion Week, and more and more new designers join China fashion Week. Is it 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shion Week with gorgeous dresses, designers, models, and cameras, actually can not attract more attention than the gossip of celebrities. People may complain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not fit for the dresses on run way stage, the gorgeous dresses are quite far away from the real life, and the makeup and hair are totally weird. If there is nothing adorable about China fashion weeks, we should turn to international fashion weeks of Paris, London, Milan and New York,where the clothes could be wore, hairstyles can be learned.

Who will be in charge of China Fashion Week? Government, brands and businesses, designer, public media, or Consumers? It seems that on one is. China Fashion Week does not make money, does not lead the fashion, and consumers can not buy the dresses, finally the excitement of the media reports have been falling down. In the final analysis, China fashion week lacks of its major qualities, the design content.

The non-design Fashion Week, seems to only be regard as a lively official cultural programs.

All those, who should be blamed to?

定位错?

——中国时装周无商业

巴黎的奢华、米兰的新奇、纽约的实用、伦敦的狂野——一切都只是“商业”的奢华外衣。四大知名的时装周共同追逐的,是不折不扣的商业梦。

2012年9月6日到13日的纽约时装周带来了近90位设计师,还有明星、新科技、社交网络的传播、对特定市场的虎视眈眈……纽约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启用了多位中国模特的BCBG被评论认为是“赤裸裸向中国市场示好”;而五位非洲设计师的联合发布,非洲和亚洲模特的轮流登场,则更像一场“推介会”,推销时装也推销模特。最有标志性意义、被最多人所议论的当属DVF的发布秀。这场秀刚开始不久,人人都在议论模特戴着的眼镜,和以往DVF风格不符。等到谢幕时,Google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登台亮相,人们才恍然大悟,眼镜并不是装饰品,而是Google Glass——第二天,几乎所有的媒体和时尚评论人在写这场秀的时候都提到“模特戴上了Google Glass”。在时装周上,这样的推广多方受益,广受欢迎。

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每年有500多场时装表演,吸引逾23万人观展。服装行业对纽约市经济至关重要,纽约市有900多个时装公司,雇员超过17万,占纽约市劳动力人口的5.7%,每年为纽约市带来近20亿美元税收。在主办方的心里,纽约时装周不仅仅是关于时装,更是设计师、买家、媒体共同打造的生意平台,一季超过16亿美元的商业收益和无限扩大的全球媒体效应,甚至令政界要员也对时装周表示出热情。一项洛杉矶经济发展署的研究调查显示,纽约时装周无疑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收益。

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这个堪称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城市,在时装周上的表现,是华服美女云集的“商业”聚会。

伦敦时装周曾以严肃性和推崇新锐而吸引设计师,但是以前的设计明星Gareth Pugh、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虽然是在伦敦时装周上成名,最后却热衷巴黎秀场,很让伦敦时装周“没面子”。但现在伦敦时装周每季创下的大额订单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新锐设计师。在2012年,很多外国设计师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竟然纷纷转战伦敦时装周,他们看重的是英国时尚产业和零售店的销售额,而参加伦敦时装周能为开创英国生意起到展示和宣传作用。从此伦敦时装周因这样的转变而光芒四射。伦敦时装周对英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为英国经济注入了3000万英镑、更为走秀设计师带来了1亿英镑的订单。英国时尚协会主席Harold Tillman说:“时装周是代表整个英国时尚产业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先锋设计的舞台。产业内各方合作与国内时尚工业的重振旗鼓才是伦敦时装周的新意义”。

老牌的巴黎时装周更不用说,一天将近二十场秀,还在不同的地点,能否吸引到各路买手和媒体,对设计师来说,就是一场实力大比拼。一名时装买手Emilio Toro这样评价巴黎:“在巴黎的时候,品牌都忙个不停,在那里,大家都忙着下订单。”这种浓郁又成熟的商业氛围大概是其它时装周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意大利奢侈品协会Fondazione Altagamma执行理事Armando Branchini在接受专访时曾经透露:“米兰一年四次的时装周总能吸引很多游客,每一次时装周的经济效应约为2000万欧元。”

四大时装周上的每个“重量级人物”谈的不是艺术,不是“这个设计是天才,那个设计是狗屎”,而是——“我们赚了多少钱,拿到了多少订单”。

为了增加时装周的经济效益,四大时装周期间的Trade Show贸易展也非常多,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方便买手选货。比如米兰女装周期间的贸易展就有五个,巴黎时装周期间的贸易展有十个之多,品牌如何参展、选择哪个展馆都要经过仔细斟酌。除了展会,米兰和巴黎还设立了多品牌的Showroom(展示屋),这些Showroom的功能就像一个贸易公司,也都有自身的风格定位。

虽然,四大时装周在全球的宣传都是各自的“性格标签”,但是视觉盛宴的背后,依然没有偏离服装的本真,以及重视商业的明确目标。全球时装设计师们乐意为四大时装周投入大量的钱财、人力与物力,因为他们深信,从时装周上获得的经济收益一定会超过他们的投入。

当然,世界各地的时装周不胜枚举,除了最常提及的四大时装周,还有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东京、中国香港、柏林、开普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大大小小的时装周定位各不同,但总体而言,皆为布局本地纺织产业在世界服装销售版图的势力而设。

而中国的时装周,无论规模大小、在哪个城市举办,都称自己是“国际”,在很多专业人士的眼中,与国际成熟的时装周相比,国内时装周追求与国外时装周的外在“形似”,却怎么也摆脱不掉内在空虚的“山寨”气息。

有哪些地方“空虚”,又有哪些地方“山寨”呢?

比如——借一些时装杂志编辑之口说的“国外时装周上发布的都是新一季的流行趋势,很多都是成衣,而中国的时装周更像是单纯的秀,根本就不用谈什么实穿性!甚至有时候你看见有特别好的款式,特意到品牌专卖店一看,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跟秀场完全不搭界……”。结果当然是:从业内媒体扩展到大众和时尚媒体,虽然消息铺天盖地,但是消费者记不住一个设计师的名字,记不住几款服装,没有购买欲,也没有购买渠道。消费者“知道”和“不知道”的结果是一样的。时装周打造了视觉盛宴,却没有真正筛选出这个时代值得尊敬和受市场欢迎的新锐设计师。“是展示设计能力还是要卖衣服,中国的设计师还在摸索。”多年来都在时装周上做外国评委的服装教师、意大利人Valentina如此评价。——这是一场空虚。

比如四大时装周的秀场观众席是时尚杂志的编辑和买手的天下,他们从市场和专业的角度去评判,每句评论都引得市场竖耳倾听;中国时装周的秀场头排观众是政府官员和主管领导,加上凑数的“加盟商”或者“代理商”,旁观大于参与——这是山寨。

又比如四大时装周组织者在提供各种面向品牌、设计师、媒体、制作公司等完善服务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服务的利润最大化方面进行多赢的规范,而这也是保证所有时装周活动专业性的基础。相较而言,目前围绕在中国时装周身边的各种模特、制作、公关公司等专业机构并不少,但其之间进行的却是缺乏规范引导的无序竞争,直接导致了活动质量的参差不齐。此外,组织者单纯为了追求丰富的活动而在发布中加入其它内容导致的专业程度降低,也不容忽视。

“中国国际时装周目前还未完全步入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国外的时装周会分为高级定制和成衣发布,而目前,中国国际时装周还未有明确的区分,所以在时装周上会看到既有设计师名义的发布,又有品牌的发布,会有概念装,又有成衣,定位参差不齐。这里有定位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比如时装周缺乏专业买手和品牌所需要的百货商场,还未形成更强大的大众影响力,品牌更多的是考虑向媒体传播品牌形象的效应,而不是通过媒体向终端消费者传达品牌新款”,杭州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汪君玮就中国时装周的定位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就我们对杭州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调查来看,设计师需要的是更多专业观众参与,比如专业买手和百货业人士等,不仅是品牌形象的展示和推广,时装周更应该成为品牌的新款发布会和订货会,这对品牌发展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与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旗鼓相当的上海时装周,源自举办了20余年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这一承载文化传播功能的时尚启蒙活动由政府牵头,其组委会领导班子着实庞大,然而这也造成时装周需要顾虑的方面太多,而无法紧紧抓住时装周的核心本质。

过去十几年,上海时装周组织机构和人员都在不停调整中,随着每一次的调整,时装周的发展动向也在不停变化,其体现之一就是时装周的发布地:从标志性的滨江大道到复兴公园大草坪,其间穿插了智造局和花园坊当时上海两个新改造的创意园区。后来曾一度搬到位于静安区的800秀和杨浦区的国棉十七厂改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再到目前签约常驻的新天地太平湖。地点的变化见证了上海市区的建设变化,也是由于各区希望通过引进上海时装周来提升区域商业影响力的举措。然而,随着上海市区行政区域的合并,原先隶属卢湾区的新天地在归入黄浦区后,其管理风格也有所变化,这甚至会影响到时装周的活动举办。这些表面上看不到的因素却让办秀品牌遭遇许多现实问题。比如2012年上海时装周的秀全部集中在新天地太平湖,虽然安排有600人和400人的双秀场,然而由于秀比较密集,其间间隔时间较短,使得品牌在布置、彩排时都显得捉襟见肘。又由于安保问题,不少场次出现持票观众无法入场的尴尬局面。

中国时装周在“动荡”中,各秀演变成了单纯的“赶场子”,场子之外的因素,比如媒体宣传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比如商业订单,确定不了的仍然确定不了,除了单纯的赶场子,整个设计秀演已经不再具备更丰富的意义。

所以,虽然以培养年轻设计力量为主旨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一直很努力,但新锐设计师和时装周之间总有一道不可见的“鸿沟”。国外媒体上频繁曝光的独立新锐设计师热衷于真正的“国际时装周”,唯独缺席“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尚评论人Kristy说,“很多新锐设计师排斥传统和制度,他们认为中国设计师协会主办的时装周多少存在官派作风,所以更愿意到国外寻找机会”。不过Kristy也指出,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新锐设计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独自做一场耗费巨大的发布秀,如果没有赞助,对刚起步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有点伤筋动骨,何况除了媒体曝光之外,能否接到实实在在的订单的机会渺茫,这让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对国内的时装周望而却步。

“中国时装周需要改进的有很多。不商业是最致命的”,2012年11月,新锐设计师王培沂第一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办秀,“服装本身就是商品,所以时装周必须商业化才能持续发展。只有商业成功,时装周才能持续发展,也才有存在的意义。”

制度错?

——准入和监督制度失效

纵观国际四大时装周,每一个时装周背后都有一个成熟完善的组织,这些组织除了在商业贸易上有自己的使命,他们还不断地致力于潜力设计师的挖掘与培养。

比如CFDA(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其宗旨是提拔美国本土设计师。

比如法国时装协会,就一直致力于将巴黎作为世界时装之都的地位打造得坚如磐石——这也是该协会的最高宗旨:他们帮助新晋设计师入行,组织并协调巴黎时装周的日程表,发挥法国时装协会的影响力,让卢浮宫卡鲁塞勒大厅和杜乐丽花园被开放成为官方秀场,给巴黎时装周平添几分贵气。

为了让时装周的“品牌”保持国际高端地位,欧美四大时装周对准入门槛、参展商资格的审核要求都非常高。

比如巴黎时装周对申请发布的品牌展,会从“品牌的创新度、本土市场的表现、国际销售量的表现”等多维度去评估,最终由巴黎高级时装公会裁定是否允许。台湾品牌“夏姿·陈” 在2008年10月第一次参加巴黎时装周之前,前后准备了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包括和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接洽,提交申请,准备相关的资料,之后品牌还邀请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主席到上海和台北考察品牌的总部、店铺和制衣工厂。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的T型台,“夏姿?陈”的设计总监王陈彩霞说,“品牌要入选巴黎时装周,必须具备三个重要的条件,即品牌本身对本国文化的传 承,高超的工艺技巧,以及稳定的海外销售 点”。

中国的谢峰参加巴黎时装周做秀演,一次花费要50万欧元——这不是重点:巴黎时装周要求设计师必须连续每年都参加,中断就意味着“不再准入”。所以,第一次参加秀演,就意味着每年都“必须”参加。 这对设计师品牌日常的“赚钱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在严格的“准入”和“审核”制度下,巴黎时装周的运行链条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巴黎时装周在发布会之前,确定客人名单、设计、印刷、邮寄卡片、座位安排、编写新闻稿、预约媒体等工作则由专业的公关公司或者公关部门来完成。时装周结束后,市场部会汇总销售数字,发单到工厂进行生产、配送等一系列环节。而公关环节先会收集各大媒体关于本次发布会的报道,然后按照制定的计划对这季新系列做媒体宜传。设计部的工作则要开始做下一季设计。法国的各大时装公司就是这样,半年一个轮回,以巴黎时装周为上半年的一个终点,又是下半年的一个起点,年而复始的循环着。

“台上”有时装周支持,“台下”的时尚圈也有商业规律。

各大品牌通常在发布秀后,会邀请大牌时尚记者到品牌总部样品间零距离接触走秀的服饰,并采访设计师。很多记者就曾深入到米兰、巴黎Chanel、Dior、Gucci等一线大牌的样品间,直接采访品牌设计师。

而崭头露角的新品牌一般需要提供40套样衣,交由公关公司做Show Room的展示。公关公司会利用媒介资源,邀请各家时装编辑过来观摩,或者安排品牌进入巴黎春天或老佛爷的“临时专柜”,以便于媒体发现。

台上台下,形成了时尚的商业流动。

那么,中国的时装周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上台表演”呢?似乎……好设计就能上台?似乎……交钱就能上台?

好设计?什么叫好的设计?中国服装设计界从来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标准。

中国时装周的各类评奖活动倒是开展的很热闹,但很多业内人士对于评奖的权威性表示不屑。在他们看来,每年要评十个十佳设计师,这对于时尚界有点强人所难,毕竟服装圈不可能年年有大师,而且每年十个更是天方夜谭。在时装周上每年评十个,是个设计师都能轮到评奖,这么高频率的得奖率,还不如不颁奖,更不要提及那些私下运作的获奖结果,更是让业界羞于启齿。

据悉3月份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几家品牌已决定不再参加,而他们曾经连续多年且一年两次都热衷于时装周,此次之所以选择退出,“过于频繁,规格不如以前高。”据一家品牌的公关负责人透露,每次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之前都会收到主办方的电话,如果确认企业参加则会发一份正式的邀请函,企业交给主办方一定数额的参展费用。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企业品牌略有影响力,所以准入条件和审核并不繁琐。

也许是因为不够严格的“准入条件”和“审核”,不仅企业在看淡时装周的影响力,很多观众也觉得中国时装周的吸引力在下降。

某知名经纪公司每年都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但是到了2011年的时候却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时装周的含金量正在逐年降低,“中国国际时装周发展十多年,头五年是反响最好的五年,现在的时装周已经有点四不像了”,被采访的公司负责人感触颇深,“现在的投入跟十年前的投入是一样的,你能够想象么,可这十年,物价上涨了多少倍,我们却还是跟十年前一样投入去做时装周,时装周的规模和影响力怎么能够起得来呢?刚开始,在时装周上,我们还能看到几个从国外专门请来的知名模特。现在为了节省支出,不少外国模特,都是在中国读书的学生,不专业”。

即便这样,中国媒体给予“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负面评价是极少的。至少,在主流媒体中,几乎看不到。国内某家服装专业媒体曾经发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国际时装周你接受负评吗?”,对于一些设计师来说,非常欢迎媒体中肯的负面评论;但是还有一些国内品牌千方百计打压媒体的负面评论,通过各种关系给媒体施加压力,要求媒体删除不利言论。这样的事件虽然是个例,但也折射出品牌不成熟的心态。从服装创意,到服装评论,是大家合作演的一场时装大戏。因为设计师的作品不需要买家直接购买,服装评论骂了人,以后就不会有人请你“看戏”,让你以后连骂的资格都没有。一个从原因到结果都充满了友好合作的联盟关系,所谓的“主流评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部分媒体拿到“车马费”就心照不宣的卖力吹捧。这些叫好评论是丧失了监督权,也阻碍了有才华的设计师的职业发展。

基础错?

——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脱节

时装周只是中国时尚圈被“暴露”的一角。这个舞台上的“角色”,大多来自各个设计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

在时尚大国法国和意大利,时尚产业贡献了丰厚的营业额与就业机会,以奢华的品牌与出色的设计将普通面料翻倍出售到全世界。意大利马兰欧尼时装学院、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等院校,培育了掌握全球富豪钱袋的设计师、时尚媒体人和商务管理者。

北京姑娘Masha Ma在2000年前往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得了女装设计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她的毕业作品被选中,出现在伦敦时装周上,让她成为最近5年里第一个进入在伦敦时装周举行的圣马丁时装设计硕士课程毕业媒体秀的中国大陆学生。她说,“欧洲的教育系统比较严谨,在给予创作空间的同时,整个大环境会控制最终的设计成为符合生产的产品,所以作品的接受度较高。在圣马丁念书的经历,带给我的不仅是学术方面的增进,更重要的是在导师Louise Wilson指导下,意识到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需要决心与付出”。

马兰欧尼学院(ISTITUTO MARANGONI)是时尚界公认的最高学府,意大利时装业就是马兰欧尼学院强大的后盾。每年超过1000名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学生到马兰欧尼学习时装和相关课程。马兰欧尼学院挑选资深教师,都是直接聘自时装公司,设计工作室、咨询公司、生产和销售公司或者出版机构的兼职资深专业人士。他们本人就是知名设计师、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专家、咨询顾问、或是专业买家。虽然头衔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丰富的专业学识和实践经验。马兰欧尼学院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了解时装界的实际工作。学校与企业或时尚工作室联合搞活动,每年有80多次。学院的就业指导中除了给学生和毕业生予职业指导和实用的面试指南外,还安排学生与企业单位联系。至今,每年约有520家企业和时尚工作室与马兰欧尼就业指导中心联系,能帮助95%的毕业生就业。据统计,范思哲Versace和Prada 80%的员工都来自于马兰欧尼学院。

巴黎ESMOD高等时装设计学校创建于1841年,是世界上首所专业时装学校,从创建之日起,ESMOD学院就已经成为全球纺织服装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培训中心之一。ESMOD一直与国际服装界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和世界巨型集团如LVMH、ANDRE等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对于出自本校的学生,ESMOD都会为他们建立详尽的跟踪档案,并积极地给他们提供创造各种实习和就业的机会。PACORABANNE、HERMES、LAPIDUS等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都是该校毕业考试评委会成员。ESMOD的毕业生或进入世界著名品牌服装公司;或进入大商店,如法国“老佛爷”、“春天”、“家乐福” 的服装部;或自己开创服装公司、服装设计中心。学校设有服装资料中心、布料库。由于学校与法国服装企业联系密切,每年可给全校学生提供600个实习机会。学校每年六月在巴黎举行学生服装设计展。

一年两次的时装周已经成为纽约城市的第二大产业。为支持与发展时装行业,纽约市政府称将继续支持时装行业创新,给予时装设计、时装教育优惠政策,以保持纽约在世界时装行业的领先地位。这些新计划包括:支持时装学院的短期MBA课程,为有发展前途的时装设计师提供市场营运、经营管理和零售知识培训,为时装设计师提供廉租工作室以及为时装创业园提供一系列支持,找寻纽约市最具创新意识的零售商,为零售商提供营销和公关等各方面的资助。纽约著名的服装设计学府有三家,帕尔森设计学院,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以及普拉特学院。

事实上,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而在高中阶段,还初步形成了文化成绩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就改学艺术和美术的现象,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这也是为什么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可是这些被戏称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的与产业发展的跟进不够,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产业,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而且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发展20年,精力主要放在做衣服和造型上,但是其实设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构建有价值的概念阶段,第二个是视觉化概念阶段,我们的教育通常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几乎是空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肖文陵主任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这样评论,“国外的教育,在我看来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有很鲜明的切身性,不管是学习和做设计,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在中国做设计好像都隔着一层东西,学生也没有那么深刻的切身体会,好像只是为了做一件衣服在设计”。设计师所需要学习的概念和知识实际上非常广泛,它可能和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未来方面的学科都有关系,而这些在目前的中国服装设计教育里都没有。

在中国不乏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他们有好的创意设计,但缺少资本与人脉,缺乏商业伙伴和市场运作的能力,他们自立门户只能从一间小小的定制工作室干起,还没有能力或者是不屑于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大舞台。

中国最早创立高级定制品牌的知名设计师郭培说,当今中国年轻设计师的成长难度一定程度在于他们的视野与见识。“他们毕业时,面对的消费者比他们更早更频繁地接触世界顶级奢侈品牌,这提高了他们把控面料、流行趋势与设计的难度”。

据调查,许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有一半人改行。专家分析个中原因,一是中国重艺轻商的传统作祟,服装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学生们大多以艺术家自居、轻视市场。二是教学和实际的脱节,学生很少和企业接触,一毕业马上要求跟着市场走谈何容易;从师资来看,老师们虽然都很注重对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但是从学生到教师,真正在企业中工作、并且长期跟踪企业发展的非常少。三是设计大赛的诱导。大赛似乎很多,而专门面向市场的很少;获奖后一夜成名对后来者起了示范作用:都挖空心思去琢磨获奖了,谁还关注市场呢?四是企业急功近利,企业不关心你学什么,更不进行培训方面的投资,只想拿来就用。真正需要设计的企业当然很多,但只需要设计师抄袭别人的也不少,以致于不少服装企业没有专门设计人员,或者设计师地位远远低于版型师。

纵观一些成功的本土设计师品牌,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市场中学习和摸索,在保留原先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市场成熟的判断和有效的适应度。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设计师再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将之做得更好。在国外,买手店、设计师精品店甚至是艺术画廊都扮演了销售和推广的角色,但国内可靠的买手却少之又少——这也是国内设计师常常抱怨的事实。

实际上,从头到尾,时装周只有一个奋斗目标:客户群体。

那些没有经过市场的商业检验,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拥戴和迷恋的品牌和设计师,即便他们登上中国时装周的舞台,获得各种奖项,他依然具有“无设计”的嫌疑。如果中国时装周的大印象是“无设计”,那么,对于那些新锐设计师而言,登上中国时装周的舞台为他们带来的是怎样的未来世界?

中国时装周的空洞化,谁之过?从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到时装周的准入制度,评价体系,监督制度,商业合作,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没有为中国特有的庞大的“客户群体”服务。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中国区总裁赵倩女士说“围绕巴黎时装周,我们将巨大的无形资产转化成为巨大的有形资产。时尚是一种文化,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产业。”中国式的时装周绝不是几个国际大牌堆砌一场光鲜的走秀,它应该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内核,成为驱动中国时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

上一篇:现代设计方法下一篇:化工工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