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

2023-09-19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与地方联系紧密、对区域服务能力突出等基本特征。如何把握转型期关键时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政策契机开展创业教育,应对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作为维系国家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分散、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关系紧密度高,在这一类型大学中推进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作用显著。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从发展历程上看,离不开学术型大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材、教案等内容都衔接了学术型大学的主要做法;在教师队伍上,主要是引进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从人才结构上看,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这些教师队伍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思维模式,都是以学术型大学为基本取向的,因此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特点,主动寻求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比较小。然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非常高的地方本科院校,迅速感知社会转型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使创业教育活动很早地发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形成了“倒逼”格局。

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准备较早

即使学校层面开展创业教育比较迟缓,但大学生对创业的期盼、萌芽和发育却是比较早的。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学校建设发展初期,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具有企业雏形的创业实践活动,在一些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超市”“大学生自助餐厅”等以有关学生组织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我服务为载体,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探索。这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创业教育、大学创业文化开始产生和发展的标志。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需求较强

至本世纪初,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陆续出现的“最难就业年”等影响下,逐渐加快了发展速度。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往往学校层次的创业教育是由学生推动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一种由受教育者产生的驱动力,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创造性和抗逆力的。逐渐地,创业教育在这片校园里生根、发芽,第二课堂的有效发育激发并影响了第一课堂的逐步完善,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学生创业实践为重要特征的创业教育形态逐步确立。

3.地方本科院校创业实践的支持不足

从创业教育的环节看,从规划、计划、沙盘演练到项目孵化,创业教育实践是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由于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积累、重视程度有所缺失,地方本科院校在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尤其缺乏。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从学生的角度看,东莞理工学院创业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自筹资金有限、借贷资信不足、审批程序复杂、受助渠道较少、政策掌握程度不足等都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般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往往集中在创业意识引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机会提供等方面。而与之不尽相同的是,东莞理工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和主要方法是,积极撬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努力做到全程服务、全员参与、全校支持,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升青年创业能力,推进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优秀项目落地孵化,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和服务。

1.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路向规划

抓住新生适应阶段的特殊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及早开展创业意识植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东莞理工学院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专业社工队伍,通过团队活动、个案教育等方式创新新生适应教育模式。期间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凸显“早”的特征,抓住新生转型关键阶段,重点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组织学生讲师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一(师)对一(班)”方式,组织举办新生职业规划主题班会,开展新生职业规划宣讲、讨论,结合“写给未来的信”活动,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契机,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活动宣传和培育,辅以团学组织举办的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职业技能竞技,使学生通过竞技更加明确职业认知,找准自身定位,探寻发展路向,建立发展规划。同时,注意挖掘有创业潜力的“种子选手”,为进一步培养做好准备。

2.着力分层开展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主要依托校内的团学组织和创业学院,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分类进行培养和教育。东莞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就明确了“业余-专业-标杆”的三级教育对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中,获得团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成立KAB创业俱乐部,派出青年教师到浙江大学等参加导师培训,以此为依托,开设KAB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举办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大讲堂、“走进企业”参访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团队,提供常态化指导,不断做大大学生创业“业余队”。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推动组建创业学院,由教授、留学归国人员等组成教师指导队伍,面向全校择优遴选学员开设创业精英班,采取专业辅修、双学历证书等方式,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专业队”。依托全国、省市、园区创业计划竞赛、孵化平台,鼓励大学生跨专业组建创业精英团队,聘请专业教师、风投专家实行创业计划全过程指导,通过与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PK,加强交流、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标杆队”。

3.重点推进创业学院培养人才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所有大学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倒逼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强化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全面部署。东莞理工学院为此陆续开展了具有课程改革探索性质的创业教育概论等课程,建立了KAB俱乐部等社团组织,酝酿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不断革新。2011年,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成立成为该校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特色化的创业教育模式正式开始构建并且不断完善。一批大学生在学校从仅有的创业萌芽状态,通过创业教育不断增强了创业素质、更新了创业观念,更加在学校和社会协同提供的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积极的创业探索。

(1)创业精英班遴选创业基础和素质较好的学生,采用30人小班教学,强调学科交叉,团队互补,通过创业基础、创业操作、创业实践这三方面内容,安排与成功企业家座谈、企业实习、创业系列讲座。

(2)创业精英班邀请具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背景的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采取案例教学等方式,推进创业计划制订和教师点评指导,使创业精英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对学校创业教育发挥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3)创业精英班采取分组教学,ERP教学分成5~6个团队,设立不同的岗位角色,如CEO、营销总监等,经过6年的管理,每个团队得出一个结果,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运作。

(4)创业精英班教学强调互动、反馈,采用U型教室或者圆桌教学,加强课堂讨论等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5)学校举办创业计划比赛,设立第一名万元奖励金,进入前三名可以进入公司培训,2013年有12只队进入半决赛,其中5支队进入了决赛。

(6)创业精英班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4.进一步做实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开展模拟创业实践,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孵化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东莞理工学院着力办好工商模拟市场活动,十年来,每年都有将近15%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参加“工模”,从创业计划、项目选择、登记注册、营销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体验。主办单位还适时将东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业小额贴息资金扶持等相关政策实施嵌入实践环节。同时,该校还积极开展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学校成立全国首个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MIEC)认证中心,建立移动MM创新实验室、MM创业俱乐部,定制专业课程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推出一批创业团队和自主设计作品。该校与智汇谷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引入“学校+企业”协同培养创业人才模式,针对互联网创业领域,创建“人才+技术+创意”的创业教育平台,在校内建设创新实验室,搭建高水平的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平台,提供创业所需要的导师、技术和经费支持,引导大学生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提供实践平台,从而打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5.着力为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

创业项目孵化和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环节。学校要主动和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积极筹措种子基金或社会风投用于支持优秀项目落地。东莞理工学院引入地方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学院兼职老师或创业团队导师,设立200万元奖项目孵化基金,使本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充分利用周边条件,积极借助松山湖、大朗镇等创业孵化器,选送符合创业孵化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推动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此外,以学校校友总会为背景,集结了全校众多的校友企业家(集中在东莞创业),注册成立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企业家联合会,支撑创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校友企联会定期安排会员与创业学院学生对接,举办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且引入世界莞商联合会资源,支持校友有条件的项目孵化落地,使整个创业环境得到有效的优化。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做好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创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立足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立足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立足学科群建设,打造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产教融合,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立足“职普融通”,构建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足特色培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普职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开启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之路,也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指明了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对于完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破解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构建集职业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于一体,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相衔接,公办、民办并举,产、教、研、学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关系,以赤峰学院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 立足于长远规划,科学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地方区域教育体系和地方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省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大学章程和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产学研结合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出科学规划与设计.对于赤峰学院而言,就要向应用大学发展靠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和赤峰职业教育协同建设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轉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协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为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 立足于人才培养,创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在于协同育人,在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于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社会的参与、检验与认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要以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本着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按照开门开放、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及合作治理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构建综合应用型模式、紧凑型校企合作模式、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行业合作模式、校地合作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多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赤峰学院来说,一是按照转型发展和协同发展的要求,本着“立德树人、突出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赤峰学院和赤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组建行业学院,在教育、医学、工学等领域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三是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四是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

3 立足于团队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师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实现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重点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和“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引进与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实施好双师培养和引进工程.对于赤峰学来说,一是发挥自身应用型教育传统,按照“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发展思路,继续挖掘学校师范专业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二是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三是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重点培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骨干教师队伍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四是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4 立足于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专业集群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专业建设,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中俄蒙合作、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现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群,在地方产业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与优势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赤峰学来说,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应用类专业群,并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及文化艺术类专业集群,深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通过合作办学方式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复合型新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密切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

5 立足于学科群建设,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要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和产教融合建设为契机,立足创新驱动创业的价值导向,发挥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引领功能,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和科技创新的应用性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应用科研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赤峰学来说,就是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实施“学科优化”“科技创新”“科研服务地方项目”等系列的协同创新工程,重点建设文化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农学类、生态类特色学科,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创业活动.文化类学科进一步整合红山文化及產业研究、契丹辽文化及产业研究、西拉沐沦河流域文化及产业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及产业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译介与国际交流等,发挥北方民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国家级文化平台;教育类学科主要开展民族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研究、中学学科教学研究等研究;医疗卫生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口腔医学研究、赤峰地区公共卫生与预防研究、蒙医中医研究、护理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等学科或方向,争取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类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市现代社区管理研究、绩效管理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社区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养老健康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等方向,为赤峰市政府提供智库支持、现代化社区综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为赤峰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提供帮助;生态农学学科主要包括赤峰地区绿色农作物研究、赤峰地区农业资源研究、赤峰地区生态研究、赤峰城镇化建设规划研究、赤峰地区环境保护研究等方向,搭建赤峰市农业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平台.

6 立足于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就业与职业的无逢对接.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要有效回应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与期盼,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发挥学校自身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健全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二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三要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创建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 立足于“职普融通”,构建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就是落实“职普融通”工程,建立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本着协同育人的理念,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开展联职(联合职业学院)发展,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要借助赤峰市委市政府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建设赤峰职业教育基地的良好契机,主动配合赤峰市政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现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在赤峰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赤峰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二要建立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与职业学校合作,对接中职、高职院校试点探索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合作模式,在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标准、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六方面实现统一,建立梯次晋升、学分打通等特殊制度,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类到普通本科类的自然转换,为中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搭建“直通车”和“立交桥”;三要建立职业培训中心,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与地方行政部门、企业共同合作,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度,积极推进“双证书”培养,初步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体系与工作机制;四要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适应“职普融通”的校内师资、课程等资源的互通、转化机制,面向社会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8 立足于特色培育,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不可或缺者和主力军,也是自身培育特色的突破口和优势所在.赤峰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一方面要立足学科专业积淀、赤峰地缘优势和自治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自身在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草原丝路文化等地域文化方面的优势与传统,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推动“一路一带”文化建设和赤峰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研究,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形成推动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的品牌.

9 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保障是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为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地方政府牵头和相关学校共同打破壁垒,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对赤峰学院来说,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主动配合与适应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按照转型发展需求及教育部审核评估标准,建立的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评价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鼓励起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有效搭建起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10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落脚点是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承担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务,推动国、区两级示范校、优质校建设,建立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和民办职业学校等多元办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师资补充和培养培训机制,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地区主导产业.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实行职教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突破口,选拔职教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和开发专业团队,积极研发地区和校本特色职业课程,形成中、高职和本科教育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在促进职普融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直通车”等工作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指导毕业实习大学生参加企业生产、社会实践和技术技能培训,采取信贷融资、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研发和推广项目、创办小微企业,真正把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阵地建成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区域性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中心,形成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效应.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学制体系;教育与经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由以低层次、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高层次、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即从追求量的布局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试图让高等教育更加紧密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中心转变,尝试和推行诸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但在这种内涵式发展中,其高职教育学制体系给高职教育更深入地改革带来诸多问题。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在衔接上出现断档,低一级职业教育向高一级高职教育输送人才没有全面连贯的学制设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高职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务求妥善解决,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设计支持,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的困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职业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有些高职院校与某些普通本科院校差距在拉近,甚至个别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超过了某些普通本科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定位在专科层次,其在招生就业、财政支持、教师待遇等方面明显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学生考入高职院校感觉自己是“二等学生”,就业时感觉是“二等毕业生”,这种高职教育学制体系上“二等化”,使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势必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1.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不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的规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说明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更加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教育类型,应当很好地满足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生产的需求,也应当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规律,一方面要求教育要适应当前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有超前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国策的根据所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在过去是基本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规律要求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应向高层次发展,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的终极形态,无疑是不符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纵观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以中等或专科层次为主开始逐渐向上延伸至本科(学士)教育层次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为主。如日本开始规范职业型研究生院的建设,以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不仅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甚至有的已上升至博士研究生層次。我国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设置的专业学位已经含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反作用应考虑其学制设计的超前性或前置性,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而避免人才供给的“滞后性”。

2.高等教育分类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是片面的。一般在高等教育分类中,有人把其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有人还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理论型和应用型等),但没有人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实际上高职教育也是应该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不仅有专科,而且应该有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在学制设计上应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贯通。目前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些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展供需对接,渗透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国外的学术型和职业型高等教育并没有把两者割裂,在学制上也没有设置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是,我国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但其地位却被僵化地定位二流教育、统一控制在专科层次办学,使其在招生就业、学生升学以及工作中的薪金、升职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是高等教育分类的本意,应该用其本源的和发展的观念改变这种僵化的理解。

3.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利于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教育层面,“堵”住了向上一级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没有设计合理通畅的沟通渠道,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机制的竞争中会先天不足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平衡的现实下,高等教育需要大众化也需要类型多样化,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现行学制结构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人为设置了高职院校及其学生上升的空间,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封闭顶端的教育形态,忽视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上的需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悖。虽然高职教育中出台了关于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教育的选拔制度,但能够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实属凤毛麟角;虽然我国还有众多继续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教自考、业余大学等,可以满足某些终身学习的需求,但对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来说,不能满足或者不适合他们继续职业学习以及其他继续学习的需要。

二、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展望

按照一般的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升级为本科教育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实际上高等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经济社会时期是可以超常规发展的,比如,1965年建校的英国华威大学,经过不到五十年的发展。我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办学治校的丰富经验,建国后我国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也形成了比较成熟制度。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升级为本科教育层次的基础。人为主观地、整齐划一地将其定位在专科层次,是对高职教育发展呼唤的忽视,对人们需要高职教育发展的忽视,对高职教育课持续发展不利。

1.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符合教育分类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另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高等教育分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内部构成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我国目前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一般认为主要在高职层次,当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仍采用学科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离职业教育的宗旨还有很远的距离。多样化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的层次应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化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学习的层级需求,也是全球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

2.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使高级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其社会地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价值没有真正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人们对本科教育深情相望,不情愿报考高职院校,造成高职院校生源不足、质量不高。实际上,有些学生乐于学习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技术,有些学生适合技能型的工作,操作能力强,但由于高职教育的“低人一等”,他们不得不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放弃乐于学习或适合学习的高职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不仅能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也能有效提高高技能人才对其自身的认同度。改变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和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引导学生的择校、择专业观念的转变,使乐于参加职业教育和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甘情愿地选择高职教育,有助于提高报考高职院校考生的数量和质量。

3.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在面临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服务性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中坚,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通过普及应用技术本科以上教育来有效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英国以能力为重的技术学院、印度的工程与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法国的科技工程學院等,也都是以技术教育为主、以技能培养为重。通过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应用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助推生产技术普及和广泛运用,激发生产力的巨大活力,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政府积极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适应这一转变,打通高职教育学制上的瓶颈,设计好职业教育升级体系,为转型后的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4.部分地区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条件基本成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迅速提高。在部分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发展。但这种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办学内涵的提升。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社会生产的工业化,正在向知识社会大步迈进;很大一大部分地区正在加速工业化,当然还有相当的地区比较落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高职教育应有多层次定位,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使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将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途径、社会服务定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招生、培养、就业的可持续有效办学模式,找到了一条健康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办学经费和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基本具备了升级为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要求,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学生就业等方面超过了不少本科院校。应积极引导那些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条件达标、生源就业较好的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甚至鼓励探索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调研,积极先行试点,力争尽快设计出健康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侯爱民(1960-),男,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任职,教育管理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分析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有研究,厘清主要的研究观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现状

作者简介:梁丹(1990-),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徐涵(1964-),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团队(团队负责人:徐涵)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1]《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思想及转型前提,并提出转型发展的基本走向。

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提出:“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2]《规划》依据上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地方应给予的政策调控、转型方式以及对转型的期望等内容。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思考,以期为该方向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以下简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其观点主要集中于《纲要》中提及的两大方面,即经济层面的需求和教育层面的需求。

(一)经济视角说

总的来说,持有“经济视角说”观点的学者普遍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定位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上,而我国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于层次而不满足于类型,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于类型却不满足于层次。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兼具类型和层次的双重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转型发展势在必然。

有学者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内忧外患,提出基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予以支撑。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之要求不相适应,进而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型发展,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4]。也有学者从产业类型转变的角度出发,指出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端产业转型,而“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5]。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变的方式就是要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发展得以实现[6]。

(二)教育视角说

总体而言,持“教育视角说”观点的学者主要阐释社会与教育、教育与教育之间的不适应反逼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表面上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上的交错引起的,其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调,寻根溯源,从源头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填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缺[7]。也有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基础科学产生理论,应用科学将基础科学运用于实际,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本身具有的属性,高等教育结构应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8]。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身处学术性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9],“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重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10],地方本科院校的求生之道在于实现转型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问题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有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方面的研究,尽管各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但观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会滞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甚至导致转型无法落实。针对该问题,各学者从不同层面给予阐释。有学者在社会层面上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地方高校对于转型问题持怀疑、迟疑、观望等态度[11]。在学校层面上,有研究者通过实际了解到,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职工担心“与应用技术搭上边就‘降格’了”[12],学校的地位会有所降低。在教师层面上,一方面教师认为转型要求的“双师型”师资的定位,会使教师的地位从“学者”降低为“技师”[13];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中老年教师已经适应学术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对指导学生生产、研发存在抵触情绪[14]。

(二)专业设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遇到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应用性特征不明显,同质性特征显现。在区域性特征方面,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其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15]。在应用性特征方面,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专业结构同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存在矛盾[16]。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显现出同质性,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教育应有的特色[17]。

(三)师资队伍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和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教师队伍,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矛盾[18];由于其以培养研究教学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体系主导专业设置,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9]。有学者从人才引进的角度指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以高学历为取向招聘教师,将人才引进定位于博士、学者、教授等,忽视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的聘任[20]。还有学者从师资培训的角度指明,地方本科院校多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技能训练[21]。此外,从制度层面上看,学校“缺乏有效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的机制”[22]。

(四)评估制度

首先,在评价标准方面,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采用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无显著区别[23];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标准为主进行评价,这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相矛盾[24]。再者,在评价主体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的评价主体为教育部门,缺乏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中介组织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单一[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当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研究已经从“要不要转型”转向对“如何转型”的探讨。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从政府和院校两个层面分述之。

(一)政府层面

首先,在政策方面。有学者指出,国家要在政策上向新建本科院校倾斜,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26];制定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的相关政策,确保招生质量[27];打破现有的人事政策的制约,核定院校总编制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聘用教师,同时采取职称聘任和聘期考核政策的规定,考核教师在教学、科研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28];制定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承担学生的实验、实习及实训等教学任务,鼓励企业同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投资兴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29]。

其次,在制度与机制方面。宏观层面上,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机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30]。也有学者提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及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31]。微观层面上,针对考试制度,有学者提出支持开展对口招收高职生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考试制度上的改革,提出探索“知识+技能测试”等类型的选拔录取机制[32]。针对“双师型”教师,有学者提出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33]。针对评估与评价,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专业等进行评估,建立社会高度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针对校企合作,指出支持转型高校吸引企业、社会机构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34]。

第三,在经费方面。有学者提出需要“研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35];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在资金上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36]。

(二)院校层面

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学者提出,“要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兼具层级和类型需要的整体[37]。也有学者提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实际的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依照切合实际、满足需要的原则,形成规范的、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8]。

第二,在专业建设方面。一方面,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情况。有学者指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得到其认可;同时还要瞄准地方的支柱性优势产业[39];并且专业设置要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出特色[40]。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设置的特征,有学者提出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41],改造基础理科专业,建设应用性理科专业,改造文科专业,建设应用性文科专业[42],体现地方特色及产业需求[43];通过对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确保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发展新兴学科专业[44]。此外,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建立专业教育对接职业资格的认证制度[45]。

第三,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在课程上,有学者指出要“正确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平台与模块、理论与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密度与学习自由度、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关系”[46]。同时还要增设与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考证考级课程,形成专业化的本科教育,促进学历教育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47]。在教学上,有学者提出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五大转变: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向社会需求为导向,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理论知识为重转向实践为重,死板固定转向组合搭配[48],并且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49]。

第四,在教师方面。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师资培养,既要坚持让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要让教师走进来。因此,有学者指出,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新上任的教师需要经过企业实习后方可上岗,并且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另一方面,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50],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51]。同时在教师聘用上,优先聘请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52],形成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机制[53]。在激励机制上,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激励教师主动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培训和挂职工作等,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54]。在科研上,建立教师科研团队[55]。在考核上,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征以及完成工作量等情况建立动态的、可供调整的评价机制[56]。

四、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现有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范式模式化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局限于“问题-对策”的经验范式,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实践层面上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学者们普遍采用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常见的经验范式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范式的僵化会导致研究内容浮于表层的经验层面,不利于发现现实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经验范式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说服力不强。因此,应突破“问题-对策”的经验范式的桎梏与藩篱,对研究范式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性思考。

(二)研究方法单一性

可以说,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十分匮乏的局面。在仅有的部分实证研究中,研究成果又局限于对某位专家的访谈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及教育自身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需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内容进行量化,并加以剖析。在此需要指明的是,在研究方法上,绝不可持非此即彼的一刀切态度,应将调查法与分析法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

(三)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1.研究视角狭隘性。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中取得了诸多丰富且成功的相关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以及爱尔兰理工学院等。而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从层次上看属于本科层次,从类型上看属于技术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从本科层次的学术型教育向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转型发展,基于国际视角、比较视角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当前较为缺乏的研究视角。

2.研究内容宽泛性。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其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瓶颈。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普遍存在研究内容过于宽泛的现象,其研究内容覆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仅有的篇幅中一味追求研究内容的宽度,往往会忽视研究内容的深度,使得研究内容的重心不够突出。因此,未来的研究上,应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如课程方面的问题、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等等,也可以上述问题为基础,选择问题中的某个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对课程问题中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等。

3.研究内容经验化。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无疑为在转型发展中持迟疑、观望状态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个案研究偏多,而区域性研究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此,通过分析区域内行业产业的切实需求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对策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另外,已有研究多重视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这一问题的描述,如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或对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经验进行介绍。鲜有研究从价值层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也缺乏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技术本科、高职本科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的剖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14]19号,2014-5-2.

[2]教育部,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107/xxgk_122688.html.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7-8.

[4]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

[5][13][20][22]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7-7(10).

[6]陈衍.本科转型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9):4.

[7][19][21][25]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2):10,11,11,11.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8.

[10]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大幕[J].教育旬刊,2014(2):10.

[11]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N].光明日报,2014-4-8(15).

[12][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EB/OL].http://www.chinagz.org/a/gaozhidongtai/gaozhiyaowen/2014/0311/875.html.2014-3-11.

[15][49]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5,116.

[16][18][24]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1-6(4).

[17][23][31][35]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2).

[26][36]许青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121,121.

[27][34][41][43][51]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71,71,70,70,70.

[28][40][42][44][56]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4,3,3,3,4.

[29][32]栗甲.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 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产业,2014(7):26,26.

[30]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3).

[33][50][52]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8,8,8.

[37][45][47][48][54][55]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6,45,46,46,47,47.

[38]张君诚,许明春.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7.

[39]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5-15(18).

[46]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71.

[53]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21):20.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进一步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欲望方面,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衡水学院学报》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选题,开设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与管理》专栏,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6年来刊登了有关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管理、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图书馆研究、文化建设、为地方服务等方面的大量文章。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教育教学 教育管理 《衡水学院学报》

新建本科院校是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而诞生的新的高等学校,它们多是在原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成,或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现在规模已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构成我国本科教育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衡水学院学报》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选题,开设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与管理》专栏,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本文总结6年来《衡水学院学报》刊登的有关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与管理的文章和取得的成果,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

1.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

(1)办学时间短,发展空间大。新建本科院校是新兴力量,朝气蓬勃。本科教育未形成思维惰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将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2)规模较小,灵活性强。在招生、专业设置数量上,都无法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就专业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目前仍以专科专业为主,本科专业少则3~4个,多则20多个。但正因为规模小,社会适应性才强,可以随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3)领导重视,师生员工积极性高。新建本科院校应顺应地区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升本的机遇也大大调动干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保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人力基础。

2.新建本科院校的劣势

(1)教育观念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前身是专科学校,在升本后面临着两方面的困扰:一是长期使用专科学校所留存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二是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还未形成,仍处在不断摸索中,若沿用老牌本科院校的做法,难免邯郸学步,形不成自身特色。(2)办学投入不足,经费紧张。新建本科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除行政拨款外,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据有关调查,目前每年学费收入已大约占到学校经费收入的2/3以上,况且学校还将面临着扩大规模、修建校舍、大量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等方面的压力。(3)基础薄弱,办学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科门类较单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师资力量较弱,教学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热点综述

1.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在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校职能、体现办学特色、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贯彻特色学科重点发展战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战略思路,确立特色学科。白丽荣等[1]以生物科学学科为例,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学科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要树立特色学科理念,凝练特色学科建设方向,加强特色学科队伍建设,进行特色科学研究,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和完善特色学科条件建设。

2.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是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迅速下滑,严重影响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刘如正[2]就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研究,提出抓好教师资格、抓好教学方法、抓好作业批改、抓好学生质量、抓好教学基本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刘颁等[3]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刘艳芹[4]就数学物理方程课程,耿春红等[5]就普通话课程,白丽荣等[6]就实践教学改革,王茬等[7]就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3.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目标定位等一系列建设问题,同时负债多、资金缺、冗员过多又制约学校的起步和发展。刘国炳[8]在管理人员配置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王凌霞[9]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依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发展模式,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与地方沟通中发展自身提供了经验。

4.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与学校的定位、发展现状相一致,深化教学改革,从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应用人才的创新能力。对此韩伏彬[10]进行了深入研究。白丽荣等[11]-[12]针对生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杨金山等[13]研究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定位提供了实例。韩伏彬等[14]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敬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敬业情况总体良好。赵章留[15]以衡水学院毕业生为对象,对衡水学院毕业生的择业心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衡水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择业态度灵活,普遍认为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有助于就业。

5.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良好校风为高校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青春和活力,清楚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有效的学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安桂玲等[16]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学风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发展正处于“青春期”,软硬件环境欠完善,师资培养拔苗助长,专业发展过快等。为此,新升本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以鼓舞学习信心;利用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其专业成长;专业课必须进行训练以适应毕业应用之需;见习活动要贯彻始终,实习更不应忽视。王树华[17]也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二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大一学生更明确;大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好于大三、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好于大四学生;女生学习方法好于男生。刘晓梅[18]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职业素养,营造诚信氛围并强化师德建设。

6.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研究

高等教育的改革给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升本后的专业调整、学科优化、教学科研等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加强馆藏建设,调整馆藏结构,加大文献的购置力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渠彩霞[19]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王桂平[20]-[211在和谐图书馆建设、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程旭敏[22]在馆藏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念。

7.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支撑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安桂玲、王旭民[23]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各历史名校及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又要立足本校,尊重、传承和融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从中提炼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8.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服务的宗旨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学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武尚民[24]以菏泽学院为例,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牢固树立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要立足地方需要和学校自身实际,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展科研创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示范功能,使学校成为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高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推动地方教育均衡发展。刘卫华[25]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从专业设置、生源地、培训区域、就业区域四个方面分析了云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研究表明:云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尚不能满足本地发展需要,学生本地实践不足,本地生源的本地就业不足,产学研结合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在进一步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欲望方面,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建设和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如组织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与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等。这些改革与建设的科学合理,将影响今后的发展速度、发展绩效,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与管理研究还需加强和深入。据统计,目前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论文已有2600多篇(据知网搜索),几乎涵盖高等教育与管理的所有方面。衡水学院学报刊登的这方面的稿件仅仅是抛砖引玉,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还需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集思广益才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平稳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荣,时丽冉,牛玉璐,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思路与措施——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学科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08(6):87-89.

[2]刘如正.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衡水学院学报,2010(3):80-82.

[3]刘颁,唐玉蛟.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09(5):89-92.

[4]刘艳芹.新建本科院校数学物理方程的教学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2(4):81-82,85.

[5]耿春红,高洁.新建本科院校普通话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2(5):124-125.

[6]白丽荣,郭晓丽.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7(4):86-87.

[7]王茬,张俊宗.新建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10(6):101-104.

[8]刘国炳.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人员配置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9(3):86-88.

[9]王凌霞.美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2(3):107-108.

[10]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7(2):85-87.

[11]白丽荣.新建本科院校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8(4):111-113.

[12]白丽荣,时丽冉,郭晓丽,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1(3):90-93.

[13]杨金山,安志宏,刘书华.再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J].衡水学院学报,2012(4):86-88.

[14]韩伏彬,董建梅.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敬业情况调查——以衡水学院等3所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3):103-106.

[15]赵章留.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现状调查——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6):96-97.

[16]安桂玲,魏彦红.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及策略——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5):84-86.

[17]王树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6):98-100.

[18]刘晓梅.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8(3):98-99.

[19]渠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09(6):91-94.

[20]王桂平.新建本科院校和谐图书馆构建自议[J].衡水学院学报,2008(3):100-102.

[21]王桂平.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6):95-96,115.

[22]程旭敏.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7(3):88-90.

[23]安桂玲,王旭民.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初探[J].衡水学院学报,2007(2):88-90.

[24]武尚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J].衡水学院学报,2011(2):94-96.

[25]刘卫华.云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1(6):91-94.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中职幼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重要力量,其培养是否合理达标,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尤其对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更为重要。因此,本文根据中职幼师存在的必要性,对中职幼教师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建议。

【关 键 词】中职幼教师资;学前教育;培养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前教育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教师,雄厚的师资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办好学前教育,必须要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一、中职幼教师资存在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中职幼师学校是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之下中职幼儿师范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历史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起,作为学前教育主要力量的幼儿师范学校恢复至22所,在校生为9171人;1982年,又增至33所,在校生为21798人;1990年,全国已有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67所,在校生38165人;1996年,在校生达到56278人,约为1979年的6倍。这些幼儿师范学校为我国幼儿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幼儿师资,成为职前学前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办学机构已达到上千所,中职幼师学校从数量上明显占优势,尤其在落后地区。《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表明中职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幼师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职幼教师资的基本概况

(一)教学中缺乏职业自信

用人单位招幼儿教师时常常提到,“本科生理论素养好,但不实用,幼儿园需要的是有实际带班能力的教师”;“中专专科生专业技能要比本科生好,但整体的教学能力偏弱”。显然,职前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实际需求脱节,职前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园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偏差使得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初入职教师在面对幼儿时的“示弱”和“缺少底气”,这是导致新教师职业自信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职前培养缺失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单纯为教而教或单纯重理论,导致离开书本不会实践。美国教育报告《国家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中指出:“一些师范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但很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抱怨说,她们所学的课程未能使他们为教学作好准备”。可见,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普遍存在。

三、中职幼教师资的培养初探

(一)设立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合理课程设置应制定合理课程计划。中职幼师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设符合其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课程。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规划相关课程学习,如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课、实习实践课应如何合理开设。目前,许多中职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学前教育专科、本科或同类学校课程设置,仅从学校和教师课时出发,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忽略学校特色,重复开设课程,或课程重理论学习,或重技能、不重视公共课程学习等,导致学生产生过于强调技能或理论学习,学习困难、厌学等。因此,认真规划课程计划,给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方向,且结合幼儿园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既不能仅重理论、重技能,也不能盲目开设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理论课程。华东师大王振宇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要凸显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后续发展潜力。教育理论课程必须高度凝练反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既要体现学科的精华,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她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情绪变化中蕴含的需要。所以,在课程学习中应适当加强理论课程比重,如第一年课程应加重公共理论课程学习时限,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有初步了解和认识,积累知识经验和培养兴趣。此外,第一年也要渗入教育理论课程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应持续三年,比重逐年增加。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幼儿,了解学前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在学前教育中以科学方法指导实践,更好地把握好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关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从源头上把关幼师师资来源,这对教师专业素质起关键作用。只有开源,才能做到节流。如,可借鉴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提高入学门槛,严格要求学生入学能力。其次,实行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管理,以求获得优秀幼教资源。根据幼儿园不同工作者制定不同层次幼儿教师准入标准,尤其对幼儿教师,应进行严格考核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第三,学校可采取学分制。要求学分达到多少才能合格毕业,不合理者不予毕业,严格把关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第四,严格考试评价制度。根据开设的课程制定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各学科设立不同考评方法。此外,函授也要严格把关。很多幼儿园为提升教师学历,经常在假期安排教师去参加函授课程学习。目前,很多幼儿教师把函授学习当作获取学历的一种手段。由于没有严格的考试机制,造成教师轻视函授学习,甚至代学替考为数不少,培训中教师经常被动。应严格把关学历质量,变被动为主动。实行注重实践评价,如观察与评价模式,即通过现场督察、同行指导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评价人员包括园长或校长、同行等;探究培训模式,包括教师研究小组、教师调查、教师合作组等,重视在职幼儿教师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

(三)提供学历提升平台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机构,也应该对中专学历的幼师生提供一个提升的平台,除了假期的函授学习外,还可以提供直接升入大专学习的机会。如,可以和层次更高的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对想继续学习或提升学历的在职幼师通过参加考试考核,直接进入学校继续学习,为学历提升创造条件。

在职幼儿园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建议采取返回学校继续进行学历进修,实施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在职幼师在幼儿园有一定实践经验,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回学校学习,可以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理论学习会更深入,且有利于纠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改正缺点,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全日制学习的年限由学校根据教师的情况制定,依然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从入学开始就对每个幼儿教师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修业年限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到不重复学习,并在学期考核中严格考试,尤其是对于欠缺学科的考核,使教师学有所获,树立科学学前教育理念,完成教师职业角色转变,从实践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真正向全面发展型教师迈进。此外,学校对这部分教师应给予减免学费补助、奖学金政策等。同时幼儿园也给予教师工资报酬、带薪学习等优惠政策,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2]王芳.幼教师资职前培养层次提升的背景——路径及问题[J].幼儿教育,2009(4).

[3]魏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新体系[J].教育导刊,2011(9).

[4]呂耀坚.步社民.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职前培养路径探索[J].幼儿教育,2011(3).

[5]转引自梁忠义.罗正华.世界教育大系(教师教育分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39.

[6]王振宇.庞建萍.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2009(4).

[7]步社民.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8]L.D.Hammood,V.L.Cobb.APEC Education forum:tea-cher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PEC menmbers.published for the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May 1995:221-240.

上一篇:企业实训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有关母爱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