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3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系统结构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使用对象是特定的应用人群。系统应满足每一个类型的用户需求, 应该具有实用性、安全性、易扩展性、开放性的特点, 特别应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管理流程分为五个阶段:指导老师命题、专家审核小组审题、学生进行选题、选题调整、选题结果汇总。 (1) 指导老师命题。毕业设计工作开始, 先由管理员导入老师、学生信息。指导老师要实现上传选题、赋期望值、确认选题三个主要功能。上传选题的功能是导师按要求拟定规定的题目数量, 不能够达到一定的题目重复比率, 同时要给出题目的具体说明和详细要求。因为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多个题目, 所以老师必须为自己所出题目下的每个学生指定不同期望值。同时为了避免选题过于集中, 规定每个题目的最多选择人数 (本文由系统设定为5人) 。确认选题功能主要是由导师确认系统算法匹配的名单是否满意, 若不满意可在题目未公布前直接剔除选定题目的学生, 以便后续重新进行手动调整。除此之外, 导师还有修改题目、查询选题情况等功能。因为导师出的题目应当是近三年没有重复的题目, 对于重复标题的鉴定涉及文本分词、相似性度量、重复判定等技术, 在系统中除了判定标题的重复度外, 还需要判定内容简介的重复度, 因为内容简介的重复度高,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标题重复度较高, 即使标题经过修饰伪装。实现效果如图1所示。 (2) 专家小组审题。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将毕业设计题目登记完成后, 由审核小组进行题目审核, 并划定人员比例, 确认导师、学生以及题目信息是否无重复。审核小组主要实现毕业设计题目审核功能, 具体包括教学部主任对本教学部题目的审核,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全院题目的审核。 (3) 学生选题。学生在选题时可根据选题管理的列表查询到可供选择的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以看到每个题目对应的导师的个人基本情况简介。包含导师的职称、专业方向、可指导的最大人数、每个题目可选题的人数等。学生可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毕业设计题目选题, 每个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毕业设计题目 (本系统设定为3个) , 在导师确定给学生期望权值后, 由管理员启动匹配算法, 系统进行自动匹配。 (4) 选题调整。经审核小组审核并公布后, 学生对不满意选题结果, 可以申请自主命题、选定指导老师、申请重新选题等, 此项工作需管理员进行人工匹配选题过程。 (5) 结果汇总。选题结束后, 审核小组审核选题结果并公布, 管理员可以查看最终的选题结果并生成终表, 导师和学生可以查看选题结果。

二、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遵从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和伸缩性的原则, 采用SQLServer2008数据库,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 创建的主要数据表有:用户表、专业班级表、学生表、导师表、题目表、选题表、分词表、系统日志表、操作日志表、新闻表等。

三、系统安全防护

本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 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在运行时数据的访问量较大、数据中的各类人员信息重要性也很高, 所以需要深入考虑系统安全的问题, 更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 仅使用一种安全防护机制是实现不了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的。因为Web应用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各种各样的, 哪一种安全技术都不可能和其他的安全技术相互独立。我们必须对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效检查和防护, 这样才能健全一套安全防护体系, 才能够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防护应该形成一个整体的防护体系, 这样才能使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外围防护安全; (2) 主机系统安全; (3) Web应用安全; (4) 数据安全。

四、结束语

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设计了灵活的选题算法, 并通过题目查重和审核小组二级审核, 保证了毕业设计选题的满意度和质量, 形成了规范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流程, 毕业设计题目重复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使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更加标准化、便捷化。

摘要:毕业设计是选题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在最后阶段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在命题环节, 利用相似性度量算法检测重复度对现有题目通过分词与选题库中已有的题目进行比对;在选题环节, 利用二分图匹配的KM算法, 提高了选题的公平性;利用教师倾向性选择使学生单向选择过程变为双向过程。最终使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 能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教学需求, 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JSP网页技术,重复度检测,KM算法,选题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萍.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统计学的思维与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理、生化、以及公共卫生等医学研究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思维的建立、危险因子的筛选等方面。另外,随着数据的累积和更新,在医学大数据库的建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该课程的学习却比较困难,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培养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指导科学研究的适用型人才,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以医学原理为基础,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研究当中,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推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为了满足医学科研的需要,国内很多医学本科院校都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必修课来学习。但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虽然上课能听懂,但课下对于实际数据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分析。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能力,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重点和难点。本人总结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经验,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就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为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理论教学模式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形成自己的统计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的原理和知识正确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阐明医学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2]。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减少相关公式的推导及记忆,增加错误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由易到难,打好统计学基础,通过数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最基本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能力。就专业学习的特点来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比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学习非常重视,而对于非专业课的课程,尤其像医学统计学这种概念抽象、逻辑思维性强的课程很不重视,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人首先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式教学:通过不同类型临床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摆脱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医学统计学知识。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选择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主体,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真实事件的情景中,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3]。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认为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当重要。但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遵循该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兼顾趣味性和严谨性,另外一定要符合科研实际,也就是说案例的选择尽量要来源于真实的科研问题,不能天马行空,乱编数据,从而误导学生[4]。针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考虑多偏向于临床方面,比如: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者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或者是挑选一些临床科学研究中,统计设计错误的医学论文。通过此类案例的分析,将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比如: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贯穿其中,从临床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结论和实际情况的关系、以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

2.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对于学好医学统计学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实验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5]。总结之前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本学期从实验大纲的设计、实验上机操作内容的确定、以及临床经典案例的选择等几个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变和尝试。

医学统计学公式复杂、人工计算量大,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实验教学中结合专业的统计软件,比如SPSS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使复杂的运算大大简化;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医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6]。SPSS软件是常用的统计教学软件,具有操作简单,菜单式点击,结果直观等特点。本学期我们在实验课中,前半程主要介绍SPSS软件的操作和结果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后半学期让学生尝试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从数据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再到模拟课题汇报,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很浓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好。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丰富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我认为可以将当前的实践教学,从传统的假设驱动下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数据驱动下的实践教学,构造以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项目式训练为主,课上实验练习和课下视频、网络学习并重的全面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操作练习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3.考核教学模式

本学期对于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课程考核采用了一些新的尝试,构建出以实践教学为框架,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上机考核形式。上机考试是检验SPSS软件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上机考试能够从资料辨析、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 建立了医学统计学试题库,考试时根据设定必考题和随机题,调整每个章节的试题比例,计算机随机抽取试题,每一个学生的试卷必考题都一样,只是顺序不同,便于后期做试卷分析。而隨机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因此每一个学生最后生成的试卷都不相同,减少了考试作弊的机率。另外考核不只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考核,还增设了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对常用的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融合了所有基本统计方法的数据类型,这样不仅考查学生上机的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

结束语

本文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相应的改革,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教学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掌握情况及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医学统计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施者也就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革,对于医学统计学这种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更应该如此,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凡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另外,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本身来说需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勤于思考善于搜集生活中与统计学有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寻找自己更合适、更完善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用于新世纪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6.

[2]潘发明,丁宁,范大志,等. 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初步实践[J]. 安徽医药,2014(1):210-212.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 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1):153-154.

[4]修良昌, 梁顺爱, 徐秀娟, 等 .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4(5):915-916.

[5]张彦琦,易东,伍亚舟,等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案例设计[J].重庆医学,2016(11):1574-1575.

[6]玄英花.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利用R语言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6(6):240-241.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市场调查 翻译人才 课程设置与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这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间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相互交流融合,进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同时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架起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确保了这一进程的稳步进行。相关调查显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翻译人才供不应求。随着近几年跨国企业的发展,这种供求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关注这一问题,其中,任月花通过网络搜集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分析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认为要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2]。为此,笔者就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翻译人才需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并详细审视了该地区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旨在为其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改革提供合理建议,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翻译人才。

二、调查简介

1.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查包括两份问卷: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调查,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调查。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七个地区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等,具体受访对象既有普通的翻译工作人员,又有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第二部分调查的对象为50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其中以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等苏南地区及周边城市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包括其他重点高校作为借鉴参考对象。

2.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发放问卷。向企事业单位发放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向高校发放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3]。调查显示,翻译人员除翻译工作外,受访者中的12.86%还需负责计算机维护,58.57%需负责文档管理,20%需负责市场调研,22.86%需负责员工培训等工作,所以翻译需掌握另一门或多门其他技艺以适应市场需求。翻译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如图1所示),只有熟悉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此外,虽笔译也常有涉及,但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工作类型多为口译;翻译工作场合也多种多样,包括会议发言翻译(24.64%),大型活动致辞翻译(7.97%),商务谈判翻译(26.09%),一般性会见翻译(36.23%),项目工程翻译(31.16%),出访团组和接待来访团组翻译(11.59%)等。调查显示,仅有11.59%的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员非常满意,59.71%比较满意,17.97%不太满意,10.72%不满意。由此可见,该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正是由于市场对英语翻译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造成了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度大,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4]。当然,市场不仅对英语这一语种的翻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他语种专业也是如此。因此,面对市场如此迫切的需求,如何合理进行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中之重。

2.高校需改革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或者翻译系。到2011年,我国内地已经有42所高校获准开办翻译本科专业[5]。这说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受到足够重视。可是近年来市场上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空缺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及高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有利于毕业生开展翻译业务时,36.23%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3.33%选择外贸英语函电,26.09%选择国际金融,26.09%选择电子商务,67.39%选择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课程。而高校翻译课程调查显示,翻译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翻译技巧等内容上。18.2%的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板块划分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整;27.3%的高校开设的翻译技能课程(如机器翻译,专业术语翻译等)与翻译知识课程(通识文化类)不足。翻译专业在校生认为其所在专业开设的应用专业课程不足(57.6%),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48.5%),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24.2%),过度注重以译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36.4%)。由此可见,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既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学习意愿,又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方面,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关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翻译人才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4.35%选择讲授教学法(讲课法),另外,18.84%选择讨论教学法,26.09%选择实验教学法,29.71%选择案例教学法,8.7%选择课题研究教学法,12.32%指导自学法。而高校调查发现,有57%的课堂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其中74%的教学内容以笔译为主;48.3%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没有参与任何与翻译有关的活动。鉴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只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有足够的翻译实践机会,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翻译人才。

四、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五点建议

1.加强汉语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双语转换技能。

在学习外语成为一股全球浪潮席卷中国的今天,外语专业学生更是热衷于对外语的学习及外国文化的了解,忽视对汉语能力的提高。根据高校调查显示,87%的高校没有汉语言课程,尽管有23%的高校开设了双语基础课,但是内容主要偏向的是外语而不是汉语,汉语水平日渐下降,这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换,译者必须对原语和目的语都极其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因此,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汉语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其次,翻译专业需增加汉语必修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写作等,不能仅作为选修课。94%的受访学生认为汉文化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其中88%认为最好在一二学年就开设汉语言相关课程。因为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大量的高级翻译理论和翻译业务课程,如果在低年级时期没有打好坚实的双语基础,则无法在翻译时做到正确地道的双语转换。另外,在汉语言课开设时,要防止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6],避免广而不精,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强通识教育,以不变应万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秉承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把整个大学分为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四个部分,并提出“学了这些课程后,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7]。对翻译专业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防止文化冲突导致的各种错译;其次,因为翻译题材多种多样,译者通常需要具备百科知识,也就是要具备四大学科相关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再次,一名合格的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能力,等等。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8]。根据调查,40.58%的受访者认为宽广的知识面是成为一个合格译者的必备条件(详见图2)。而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占60%,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占35%,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仅占5%。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增加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使翻译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其他学科知识。当然,同时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重视机器翻译的正确使用,使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有效结合。

机器翻译是一门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技术,最早由科学家G.B.阿尔楚尼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9]。到本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翻译工具逐步面世,人们开始逐渐依赖它们。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35.71%的译员经常使用翻译软件,40%偶尔使用;高校调查显示,75.76%的同学在完成翻译任务时使用翻译软件,常用的软件有灵格斯、有道、Trados、谷歌翻译等。因为习得者第二语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有限,翻译工具和语料库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能提高翻译效率。这些翻译工具一方面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对译文质量的保证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翻译工具只是一种程序化产物,它不可能像人脑一样考虑到译文的各种因素,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而且目前没有完美的翻译软件可以避免最基本的语法错误。此外,调查显示,53%的学生为了完成翻译任务,特别依赖翻译软件,不求翻译质量,长此以往,会造成对翻译工具的过度依赖,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翻译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同时杜绝学生对翻译软件的依赖思想,防止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完成作业或翻译实践,否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能造成难以觉察却重大的翻译错误[10]。

4.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种“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翻译理论若非由翻译实践的问题产生,则既无意义又无效果[11]。我们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理论很重要也很必要。然而,能力培养贵在实践,不通过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锻炼现场翻译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何谈毕业后胜任各种翻译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78.4%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后认为他们在学校最缺乏锻炼的是实践能力,81.73%认为这是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翻译人员的方面。鉴于学期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翻译实践机会。第一,老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和多媒体跟踪教学,利用课后时间督促翻译实践。第二,在期末课程考核时,可以考虑翻译实践成果考核。第三,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增加模拟翻译或实战翻译练习。据调查,60.6%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等组织,39.4%虽有相关组织,却只有10%的学生加入。因此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组织各类翻译比赛或为社会活动提供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四,创建实践基地,为翻译专业在校生学习理论的同时提供各种翻译兼职。

5.口笔译并重。

口译是指对一个具体句子、一段文章、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等口头上的翻译;而笔译是指对一个具体的句子或一段文章、对话等书面形式的翻译[12]。二者在工作方式、语言运用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25%的受访者从事纯口译工作,39%从事纯笔译工作,36%从事笔译口译交替工作,高校对口译课程的重视则远远落后于口译。根据高校调查,口译课程平均只占到翻译技能课程的20%。口译的基础是笔译,所以重视笔译教学无可厚非。然而,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及口译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高校必须把口译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据调查,78.6%的企事业单位受访者认为笔记对翻译质量很重要,88.5%经常做笔记。此外,如何完善口语表达,如何进行现场应变等也非常重要,相关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在师资配备方面,高校最好能聘请具有口译工作经验的老师,并且采取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教学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五、结语

为了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审视自己英语本科翻译课程设置与改革,确保学生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娴熟的翻译技能,无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上都能游刃有余,不断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公报.2013中国外交转型与2014展望.www.news.takungpao.com.大公网,2014(1).

[2]任月花.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11.

[3]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120.

[4]谭瑞.新建本科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莆田学院2011届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23):74.

[5]高等学校翻译展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3:1.

[6]严莉群,戴晓莉.英语专业汉语教学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190.

[7]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5.

[8]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120.

[9]崔林艳.机器翻译软件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与弊[J].海外英语,2011(4):103.

[10]王正&孙冬云.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翻译,2009(1).

[11]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

[12]肖家燕.重视口译兼顾笔译——漫谈大专英语精读教学中的翻译[J].襄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29.

项目来源: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及其培养对策的调查”(项目号:201410333019Z)

通讯作者:吴磊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本科;实践教学;本科生;助教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起着特殊的关键性作用[1];实现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和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育部教高[200l]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对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因而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必须树立“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3]。作为云南省第一家高等职业本科教学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教学理论学时45%以上,即使是理论课,很多课程也采取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教学方式,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紧张。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特殊要求,我院实践环节与普通本科相比实践内容更充实、实践时间更长、实践要求更高,导致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我院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需配备较多的指导教师,但任课教师数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和教师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此外,大部分基础课和理论课实行大班教学,实践环节实行分组教学,这就进一步要求增加师资,造成师资紧张。

2.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证明师徒模式是技能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4],但此模式在学校中开展不够经济,也满足不了现代化生产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行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分组指导的模式,分组的师生比对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学院虽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师资紧张,现有实践教学分组的师生比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对客体的需求矛盾突出。一是统一施教与个别指导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技能发展往往个别化差异较大,对指导的需求不一样,点对面教学的主客体关系难以应付点对点的释疑、纠错和评价的需要;二是课堂掌控难度大,实训工位的布局与教室座位有差异,如有的实训场地是开放性的,不便于教师管理,对于课堂掌控能力较弱的教师而言更是力不从心。

4.实践教学质量受影响,效果不理想。由于对应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指导和管理,导致有的学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容易损坏设施或发生安全事故,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纠正,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严格规定步骤和时间,学生上课时一般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甚至演示,学生只需按设计好的步骤单纯地去重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论其大小难易,均找老师解决,限制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无成就感,实践兴趣降低,实践教学效果差,同时养成了学生的不愿动脑的习惯,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样时间久了,使得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主动性和兴趣下降,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助教的积极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学生助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些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学生助教作为一支学生“自主学习、自律管理、自觉实践”的队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是对传统师资的一种有益的辅助和有效的补充[5],具有积极的作用。

1.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助教既是学生中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学生。其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更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薄弱环节及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

学生助教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更顺畅,教学氛围更和谐、更民主,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

2.助教机制是培养学生实践兴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由于教师相对较少,实践课指导跟不上,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下降,利用学生助教对学生作详细的指导,有利于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延长实践场所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3.助教机制是全面提高助教素质,培养助教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要胜任助教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助教在上岗前必须掌握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助教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必须积极面对,正确解决,妥善处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无疑锻炼了助教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7]。

4.对学校而言,助教制度降低了师生比,减少了开支,提高了办学效益[8]。

三、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的可行性

高职本科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办学形式,对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本科生助教既能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上述的积极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本科设置本科生助教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普通本科一般设研究生为助教,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学生助教的还不多见。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在很多高校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9],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研究生对助教兴趣不大,不少研究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学术,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在科研和英语等“硬功夫”上,或者更愿意“助研”,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更有一些研究生在社会上兼职能够赢利的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当然,也有研究生担心当助教会占用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这些研究生助教形同虚设。而本科生的时间相对充裕,参与的其他活动较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助教工作中,可以保证助教工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同时,利用本科生助教可以对实践场所进行开放化管理,保证学生从事独立实践的场所和时间,以弥补师资短缺和教师精力有限的不足。

2.本科学生具有担任实践教学助教的能力和水平。由于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了相应的实践技能,再通过培训,本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胜任助教工作。

3.本科生助教制对本科生自身的培养和发展大有好处。挑选出的本科生任助教,一方面是教师对其能力的肯定,使其更有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促使自身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本科生在助教过程中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过的实践技能有一个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为将来的专业实习或就业奠定基石,提供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具有可行性,能切实促进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真正达到学生、本科生助教、教师、学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以顺,黎茵,陈云凤,黄伟结.构建本科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嵌合[J].高校教育研究,2009,(3):89-90.

[2]漆光鸿.《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41-45.

[3]王健朴.实施以操作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08,(4):47-49.

[4]高俊杰,李婧.“师徒制”职教培养模式不过时[J].教育与职业,2011,(22):88-89.

[5]李菲.充分发挥学生助教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J].知识经济,2011,(19):140-141.

[6]肖利,刘茂军,曹丽华,王光怀.建立学生助教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大学物理,2008,27(8):45-47.

[7]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3.

[8]徐萍,张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7-58.

[9]罗莉,王娜,田娟.独立学院本科生助教模式的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6):107-108.

作者简介:吴承玲,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参加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学图书馆作为教学基本设施,是评估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之一。大学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了解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整体状况,掌握评估指标对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以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为宗旨,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要符合本校办学定位,让全体师生参与建设。大学图书馆应采用多种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关    键   词]  大学图书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武汉商学院图书馆

一、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整体状况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部署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提出了新时期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高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这一制度设计突出了分类评估、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充分考虑高校的办学特色差异、发展阶段差异和教学水平差异,实施了分类的院校评估,对高校分类指导具有评估标准多样化、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形式多类型的特点。

(一)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

按照分类管理的思路,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鼓励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争创一流。

高校自我评估是教学评估的基本形式。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又是质量保障的主体。只有高校认真搞好自我评估,才能明确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特色,总结成功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高校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高校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向社会发布并报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质量报告作为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

(二)建立高校教學基本状态数据库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高校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形成反映高校运行状况的数据集,就是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库形成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高校利用数据库检测自身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政府利用数据库对高校进行管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社会公众通过数据库了解高校的基本状况,有利于高校招生和学生就业。依托数据库,参加评估的高校可以提供教学基本状态分析报告,减轻高校准备材料的负担,使评估过程简化。

(三)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

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对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非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审核评估后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合格评估的对象是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高校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等方面对高校教育教学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合格评估是达标性评估,即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教育部于2013 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高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高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教育部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定期发布制度,通过评估监测使高校更加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图书馆文献资源要符合本校办学定位,让全体师生参与建设

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是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定位问题。武汉商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贴近行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本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服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应该适应本校的办学定位,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文献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合本校的师生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要注重实用性,不必一味地效仿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武汉商学院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一向注重文献的实用性,以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

为了使文献资源更加贴近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需要,武汉商学院图书馆大力推行二级学院选书制度。每年都将征订书目全部推送给二级学院,让全体教师都有机会参与选书,并要求每个二级学院选订中文图书1000种以上,选订外文原版图书100种左右。2019年开始又推行全体学生荐购图书制度,通过学生代表将征订书目推送给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荐购图书。这样图书馆每年的新增图书大部分由师生选订,更加符合文献使用者的需求。

武汉商学院是2015年新建的本科院校,已经有三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首先需要参加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合格评估重点考察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

合格评估共有7项一级指标:办学思想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展开细分为20项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队伍、质量监控、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二级指标再进一步展开细分为39个主要观测点。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属于教学基本设施的主要观测点。

按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要达到生均100册以上,生均年进书量达到4册以上。武汉商学院2020年的在校生总人数是1.3万人,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书量有148万册,已经达标。数年来图书馆新增图书一直按照生均4册的数量来制订采购计划。图书馆近几年不断加大数字资源的投入,现在电子文献数据库已达50个。

评估指标还要求文献资源符合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有长期积累、独具特色的资源。武汉商学院图书馆在文献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紧跟学院各学科的最新发展,不断为学科建设提供最新文献信息。烹饪、美容美发(后来扩展升级为形象设计)、制冷技术、摄影、商业经济、马术等特色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料经过长期全面收集,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三、采用多种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观测点之一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中有一条基本要求: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因此,图书馆要采用多种措施来提高文献利用率。

(一)提高读者的到馆率

图书馆要布局舒适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乐于到图书馆来,提高读者的到馆率。

武汉商学院图书馆整体布局明亮通透,中部有大面积的阅览与展示空间,南北方向用透明玻璃作整体门窗与隔断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每层楼西边都布置大型书库,书库内图书既可外借又可以在馆内阅览。东边布置外文原版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数字学习空间。这种布局使图书馆自然光线明亮,又方便读者就近取阅图书、报刊等资料。图书馆三、四、五楼中央是宽敞明亮的自习区,落地式玻璃窗不仅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还可以欣赏窗外后官湖畔的美丽景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令人赏心悦目。课余时间,图书馆自习区座位常常爆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近几年来,每年到武汉商学院图书馆的读者超过6万人次。

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入口大厅给来馆读者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吸引读者经常到图书馆来。武汉商学院图书馆实行总借总还模式,图书借还都集中在二楼入口大厅。过去的服务方式比较单调,只有人工图书借还和检索机。现在除了人工借阅外,又新增了自助图书借还机,既方便读者,又大幅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入口大厅在显眼位置安放了新书架,使读者一进馆就可以阅览最新图书;并配有多组沙发,让读者有温馨放松的读书环境。最近入口大厅内专门布置了信息化服务区,用超星电子图书阅览机、博看触摸屏智能终端等大屏幕电子设备来展示图书馆数字资源,读者可以直接在这些设备上查询并阅览原文,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下载到手机上阅览。

(二)提高纸质图书的借阅率

在信息时代,人们习惯查阅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纸质图书的借阅率自然会降低。但是纸质图书的借阅率是评估专家比较重视并且要考察的指标。例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2016年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时,除了要准备纸质图书借阅量分段统计数据、纸质图书每月生均借阅量统计数据外,评估专家还要求查看专任教师的借阅量情况、指定专业的学生借阅情况等。

为了提高图书借阅率,武汉商学院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编写精品书导读,利用网站、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向读者推送。另外,图书馆牵头成立了学生读书协会,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最近还与各二级学院协作,收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现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互相融合,很多图书既有纸质版又有电子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来展示图书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提高纸质图书的借阅率。武汉商学院在图书馆入口大厅、教学楼、行政楼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安放了十几台超星电子图书阅览机,读者可以用触摸屏按类目查阅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图书,例如在经典名著类目下查找到《道德经解析》,可以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本书,也可以直接在阅览机上阅览该书原文,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应的纸质图书。

(三)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理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以前评估时只重视纸质文献,现在也开始重视数字文献。

大学图书馆投入数字资源的经费在逐年增长,很多大學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投入经费都超过了纸质文献的购买经费。那么这些数字资源的利用效果怎样?评估专家会通过数字资源的点击率来检查。

师生对于图书馆的多种数字资源,很难搞清各自的特点和收录范围,当然就不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应该主动对师生宣传数字资源,并教会他们怎样检索利用。武汉商学院图书馆的专业馆员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师开展数字资源检索培训;对学生轮流开展数字资源讲座,使数字资源的利用率逐年提高。

为了用户能随时查阅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武汉商学院图书馆编辑了一系列数字资源使用说明:(1)创建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操作步骤;(2)博看畅销电子期刊使用说明:(3)书生电子图书使用说明;(4)维普电子期刊使用说明;(5)维普考试系统使用说明;(6)网上报告厅使用说明等。每个数据库的使用说明应用实际网页截图编辑,用户可以直观地按图示方法操作。

另外,武汉商学院图书馆在入口大厅向读者提供一系列彩色印刷的数字资源宣传单:诸如万方数据知识服务新平台、读秀、百链产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精选系列数据库、国研网、超星发现、超星移动图书馆、博看产品、起点考试网、森途学院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等数字资源的介绍与使用指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OL].(2018-02-08)[2020-08-05].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1802/t20180208_327120.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2011〕2号)[OL].(2018-02-08)[2018-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2/t20180208_327138.html.

[3]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OL].(2013-12-12)[2018-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312/t20131212_160919.html.

[4]武超红,朱泓.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探索及检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9,30(1):22-28.

[5]张国杰.师范院校图书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7):128-130.

[6]周慧,宫小曼.对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背景下加强规范教学工作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7(27).

[7]刘倩.浅议当前普通高校优质教学工作的实施内容和保障[J].人生十六七,2017(23).

[8]栾莉莉.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价值[J].現代职业教育,2017(16).

[9]曹玲娜.就业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探析[J].知音励志,2016(5).

[10]袁小鹏.再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兼论教学型院校科学研究支持教学工作体制的建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

◎编辑 马燕萍

电力系统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以“实战型”代替“表演型”成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共识。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由于认识误区、教学方式与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法学仿真实验室设施陈旧等因素,阻碍“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保障“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应当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完善知识储备与教学储备,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借助模拟法庭大赛以赛促教。

关键词:“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一直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模拟法庭是各类学校实践教学广为采用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模拟法庭作为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学习辩论技巧和法庭礼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高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效果,有些学校除了安排专门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外,还参加了各类模拟法庭大赛,如国家、省级模拟法庭大赛和国际模拟法庭大赛。此外一些学校还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看起来“轰轰烈烈”,但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尚未得到实务部门的认可,司法部门、律师界等对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脱节的批评仍在继续。校内教学流于形式,参加比赛多半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年来“表演型”模拟法庭引起了关注和质疑,部分学校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还具有较强的表演色彩。这种“表演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没能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法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这种状况,构建“实战型”模拟法庭成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共识和变革的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拟法庭能否真正取得“实战”效果是当前法学实践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类型及特点

现有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表演型”。即由教师或学生选择好案例,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庭审角色,学生撰写相应的文书后进行排练,之后在模拟庭审程序中按照各自的“台词”表演。这一过程如同“演戏”,学生根据“剧本”以及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数次彩排,以保证模拟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差错。这种“表演型”的模拟法庭注重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合法性,忽略了庭审的对抗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学生没有从中得到法律知识、法律思维、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此“表演型”模拟法庭,作为普法宣传教育尚可,作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难免先天不足,似有实无,无法担当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梁”的重任[1]。

另一类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称之为“实战型”。“实战型”模拟法庭是指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案件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各组学生在模擬法庭中承担不同的诉讼职能,各组独立分析案情和相关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各方进行证据交换和意见沟通。各组独立撰写相关法律文书,庭审前不进行排练,各方观点在庭审中集中进行阐述,从而使模拟法庭体现出“对抗性”和“实战性”。“实战型”模拟法庭在运作过程中基本上按照司法实践审判模式进行,学生没有庭审前的“彩排”,双方的观点在庭审中公开,因此要求学生庭审前要充分研究案件事实和证据,分析案件的法律适用,并预测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庭审中要集中精力,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庭审具有对抗性。与“表演型”模拟法庭相比,“实战型”模拟法庭最接近司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障碍

(一)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一些人认为模拟法庭只是程序法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片面认为只是学习程序,忽略了对作为程序内容的实体案件的分析,更放松了对相关法律文书写作的要求。一些学校认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就是模拟庭审过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内容仅限于熟悉相关诉讼程序,认为只要诉讼程序合法就可以了,其他方面不是本课程的要求。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仍然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意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立地位。因此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形成重庭审流程、轻庭前准备的状况,在教学中未能体现法律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

(二)传统教学方式及指导方式的限制

现有的模拟法庭教学方式与实践脱节,模拟法庭的案例一般是由学生从网络上收集并加以改编的,相关的证据也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编造的,学生不了解司法实务中真实的情况,如案卷材料、案件证据究竟是什么样的,对案件事实的分析、证据的认定与司法实践相距甚远。模拟法庭的教学也仅限于学校内部,不能和实务部门真正结合起来,缺少相互之间的联合,缺乏合作共赢、开放共享机制。一些法学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模拟法庭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公诉人、律师和法官在真实的法庭上的工作状态。指导模拟法庭涉及对案例的分析、文书写作的指导、修改,庭审辩论技巧的训练等,这些内容不是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课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教师精力有限,不能进行精细化的指导,由一名任课教师指导多个模拟法庭,顾此失彼,影响到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

(三)仿真法学实验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部分学校建立了虚拟仿真法学实验室,利用法律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验教学。但是,一些教学软件的开发缺乏法律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能适应法学实践教学的需求;有些教学软件陈旧,对于已修改的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更新。虽然投资巨大,但是这些法学实验室无法满足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任课教师对教学软件不会使用,也影响到实验室功能的发挥。

三、“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实战型”模拟法庭教学的实现需要多方机制的配合,应当是知识储备、教学储备、教学保障、教学促进等方面共同形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因素共同促进了“实战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实战型”模拟法庭教学的路径

1.遴选合适的案例。选择出合适的案例模拟法庭就成功了一半。案例的选择要考虑以下条件:(1)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由实务部门提供案卷材料(出于保密的需要可做适当的修改)作为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原始材料更具有真实感,能够使学生了看到司法实践中真正的案卷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案例对于学生进行证据审查运用方面的训练更为有益,学生能够体验到证据与案件的关联和对案件结果的影响,比起学生自编案例起到“实战”效果的作用。因此借助实务部门的真实案例加以改造,能够使学生对案情、证据有全面的了解,避免“闭门造车”。(2)争议的焦点。模拟法庭案例的争议焦点可能是事实认定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法律适用是否准确、法律程序是否合法。案例具备这些争议焦点才能使学生在模拟法庭实践中明辨法理,体验到庭审的对抗性。(3)理论研究的价值。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实践法律的过程,还是提升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过程,因此模拟法庭的案例在具有对抗性的前提下,要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案例要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

2.重视庭前准备。模拟诉讼实践教学是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诉讼程序,加深理解法律的运用过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析案件事实、各种证据的表现形式及与案件事实的关系,还要分析证据对案件事实认定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庭审程序外,还包括案件的分析方法、证据选择、书状写作、庭辩技巧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庭前准备阶段完成。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模拟法庭仅限于模拟审判,教学内容依赖网络,与实践脱节,不能对学生有着正确的引导,学生自编案例和证据漏洞百出,具有“演”的特点。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庭审的过程,关注庭审是否流畅,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而忽视庭审的内容,因此造成对庭审前的知识与技巧准备不足,案例的内容、文书的写作、语言的表达也就成了完成程序的工具。因此要提升模拟法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强化庭前准备。

3.加强模拟庭审与庭后总结。模拟庭审过程是检验“实战型”模拟法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模拟庭审过程中,既反映了学生庭审前的准备情况,也体现出学生临场发挥情况和学生的应变能力。要求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应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庭审过程充满紧张感。通过模拟庭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的错误和纰漏,起到了巩固和提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庭审后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实战型”模拟法庭教学的保障

1.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和信息。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法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办案的实际经验,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要讲授法律实践技能、法律语言的表达、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因此需要提升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对校内师资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实践部门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实现学校和实务部门的合作共赢、开放共享。模拟法庭教学需要校内外的各项教育资源的协调和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完善知识储备与教学储备。模拟法庭教学不是教学的辅助方式,而应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模拟法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又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如在英美国家的法律诉讼中,控辩双方为了论证其法律主张,不仅会援引相关的法典和大量的先例,还会运用社会学統计、心理学实验、宗教情感宣传等方式,以获得法官和陪审团的认可或同情[2]。多学科知识的培训为学生成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奠定了基础。第三,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要从实践出发,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依靠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法律职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因此模拟法庭教学不仅是学生熟悉法律程序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法律实践的培训过程。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了解庭审的基本要求与程序、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条文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法律分析方法,提高实践技能。在模拟法庭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文献检索技能、逻辑思辨意识、语言表达技巧、临场反应能力等,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要求,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应当与实务部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平台,构建共建共赢、开放共享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机制。采用聘请实务部门的人员讲课、旁听观摩庭审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庭审的状态,同时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预习。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司法公开的进一步加强,各类司法资源在网上公布,如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检察文书上网等,通过网络展示的这些真实案件,给了我们学习借鉴的机会。三是提高实验室的功能。由法学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联合对教学软件进行开发并及时更新,以充分发挥实验室仿真教学的功能。

4.借助模拟法庭大赛以赛促教。近年来,模拟法庭大赛不断涌现,既有国际、全国赛事,也有区域、省内赛事。模拟法庭大赛在强化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参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参赛学生不仅要准备比赛文书,还要准备庭审辩论。在比赛过程中,体会法庭辩论的精彩,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庭审辩论不是完全宣读已经准备好的法律文书,需要将文书的结构、观点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人不仅听懂内容,还能听懂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求合适的语速、语调、适当的姿态仪表等,在提高庭审技巧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因此,借助参加模拟法庭大赛活动,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以赛促教,提高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效果。

正如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提升了法学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使学生在学习法学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精髓的理解、体会法律职业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宋博纳.“实战型”模拟法庭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  探索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钱锦宇,薛莹.国际化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培训和参赛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上一篇:神经网络网络舆情论文范文下一篇:创业企业性质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