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2023-09-22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1篇

1 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以及油价大跌的原因

1.1 影响因素

国际石油的价格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石油的生产成本以及市场的供应与需求的情况。要进行石油开采, 不同国家的企业其成本有所不同, 但整体上来说, 都是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需求能够对经济的基本面进行反映, 而供给可以对产能情况产生决定性影响。官方原油价格的发布以及市场价格的引导, 有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 从而能够在油价出现下跌情况的时候运用政策进行协调, 从而对产量进行限制来调控价格。

期货市场同样会影响到国际石油的价格。在不同的石油交易市场中, 期货交易量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这就意味着期货的价格将能够直接影响现货的价格。期货市场非自由竞争市场, 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是以常常有市场预期引导的情况存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博弈也会对国际石油的价格产生影响, 拥有丰富石油自由的中东, 一直以为就是大国之间争夺以及努力控制的地方, 而中东的地缘政治因素或者是其他突发事件, 都可能造成国际油价的动荡甚至是危机。除此之外, 美元汇率的波动, 也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所谓石油美元体系, 就是因为美元汇率能够直接对油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断增长且石油需求旺盛的时期, 美元和油价一起上涨。

1.2 大跌原因

国际石油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 首先是由于石油生产成本的偏离, 当下的油价甚至已经比成本价都更低了。不同的国家地区, 其石油生产的成本不一, 而以投资回报率以及资本支出来进行衡量, 国际石油的价格已经低出了很多国家的保本价, 甚至美国的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也要比石油更低。石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已然发生, 而石油供给过剩也成为了新的常态。原本过去石油产量就在不停地增长, 而页岩油又让石油产量进一步增长, 从而将原本的石油供给格局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协调机制都打破了。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大石油生产国, 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伊拉克等地区的暴力冲突虽然不断, 却并未对原油的供应造成影响, 这些都表明了石油供给的充足。

至于石油的需求, 中国以及美国的原油需求都已经减弱了, 而原本石油的超级牛市又与这两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关联。除此之外, 美国和沙特之间进行联手, 将石油做空, 进而对俄罗斯、伊朗等国家进行打压, 同样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下跌。美国以及沙特面对于石油价格的下跌, 都有着对俄罗斯以及伊朗进行打压的目的, 而这之外也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利益问题, 至于油价下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有所不同。对于美国来说, 油价下跌好处多过了坏处, 而对于沙特来说, 只要油价没有低过40美元一桶, 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由于美元已经进入了升值周期, 而国际的投机变得活跃, 也影响到了石油的价格。

2 国际油价未来走势预测

在未来, 国际油价的走势预测, 市场上的相关分析预测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有的悲观, 有的相对积极, 只是, 无论如何, 高油价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假如中东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而石油的供应出现减少, 油价也可能出现反弹的情况。只是, 无论如何, 油价都不会出现长期与产油成本以及均衡价格偏离的情况。当下的国际油价, 已经比均衡价更低了, 而石油的供给需求以及石油的价格都不具备很大的弹性, 这就意味着石油的供求并不会对其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

只是, 对生产商而言, 长远来看, 油价下跌还可能导致获利, 只是油价要自发调整回到均衡价格, 很可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即使是在未来, 石油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也就是说, 石油供给过剩的情况并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是以石油价格几乎不会有出现翻转的可能, 而要完成减产调整也需要有比较长的时间。全球经济的增长变得缓慢, 而油价大跌却能够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到帮助, 只是通缩的压力会比较大, 而货币宽松政策能够带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即使遭遇了金融制裁, 以及面对着油价下跌的现状, 俄罗斯以及伊朗的态度却并不会改变, 而乌克兰以及中东的局势将会继续保持紧张的状态甚至可能出现恶化。俄罗斯以及乌克兰在各方面提出的协议与表明态度, 并没有能够满足美英的期望以及利益需要, 是以关系并没有真正得到缓解, 反而引发了一连串问题。而美元可能出现的震荡走强的情况, 更会对油价的持续下行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和其他国家在经济、货币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持续分化, 会令美元指数继续增加, 而美国其经济复苏的基础其实并不稳固。因此, 美元汇率的波动可能会加大, 这也会对石油价格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

3 结语

石油价格出现持续下跌的情况, 能够使得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也让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得到提升, 更能够对企业投资、经济增长等都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言, 同样是有益处的。只是, 油价的下跌, 同样令物价水平降低, 令全球通缩压力增长。对于我国来说, 油价的下跌能够带来的好处要多于坏处, 只是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的刺激。

摘要:当下全球整体的石油需求早已出现了下降趋势。无论是页岩油有了更多供应, 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拒绝减产的行为, 都让面对着需求减少情况的石油出现了供给过剩的局面, 而油价下行的压力也增加很多。在未来, 国际油价基本不会再出现高油价的情况。

关键词:国际油价,下跌原因,未来走势

参考文献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2篇

国际金融博弈是国际经贸博弈的根本支撑,金融安全、风险控制和高效运营是现代经济博弈的核心环节。拥有定价经济能力与国际位势并牢牢掌控金融与资本定价权,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追求。而这一切博弈的先决条件就集中体现在货币博弈和汇率对局上。

早在2003年亚洲经济年会上,笔者就预测,随着中国经济超常规的强劲增长后的财富积累效应,人民币将不可避免地向实际购买力靠拢,而且会出现持续强劲的升值。而今,人民币升值由开始的小步慢跑,现在转向了中到大步快速跑。

中国与世界都将迎来一个人民币资产在国际金融市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这将远远超出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币升值理性依据有四条

人民币升值是一种主权货币的汇率市场决定问题。这是一种国际双边或多边的货币定价与换算。

升值的理性依据有:

第一、人民币核算下的国际交易,最初主要是可贸易品,后来必然传递到非贸易品的其他资产与财富的国际比价。在中美、中欧,甚至中国几乎一切对外经贸的产品输出中,中国超强的国际竞价均是3倍乃至数十倍的低价差位,这代表着人民币及其资产具有巨大的国际上调空间。

第二、美元近年来动态的大幅度贬值;

第三、欧元的显著升值和以美元清算的几近大部分国际大宗商品、资源产品等的大幅涨价;

第四、人民币由历史的贬值而走向历史的升值这样的财富战略转变,显示了人民币在全球资产中巨大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国际动态比价和财富实力及预期增长力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将通过中国的金融与资本崛起,带动和强化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并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内需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中国经济的“瓶颈”问题。

尽管的确不存在一价定律的国际经济完全实现机制,汇率变化中的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更显示出其过度调整或过度反弹,但人民币最终的上涨空间和均衡价位,必然是国际资产、国际贸易和服务、国际财富的世界性均衡比照空间。这是文明动力经济学,甚至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所共同洞见的增长趋同所致。

因此,人民币升值应成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而非应对贸易顺差和解决外部经济不均衡的简单手段。

升值是前所未有的财富战略机缘

高能货币和高能资本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定值低位不仅仅会导致贸易品方面的国际损失或国际财富流失,而且会连带一切主权货币币值下的资产与资本的国际低估。这是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下的新国际金融与经济现象。因此,人民币升值的最大误区是认定人民币市场波动,仅仅是消减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从而降低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币值或定价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储备资产保值对冲和未来国际经济获取以及整个中国国民财富之间权衡利弊,中国对外经营特别是贸易条件优化,对外经贸的可持续性发展,国民财富合宜国际比照所隐含和要求的国际货币定价和进行国际货币博弈的战略前导。

而依靠贬值货币促进出口,并通过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增长的古老正统国际经济学原则,早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了。

在技术水平、管理层次、经济结构相近,尤其是资产与资本国际价格相近或再加上有选择的开放与赶超战略等条件下,例如战后的日本所采用的那种依靠贬值货币以刺激出口的方式是有效的。

而像美国当前所作的那样,试图以贬值美元促进出口,从而平衡其经常项目庞大逆差则基本上是无效的(尽管其出口确实遵循了国际经济学中的J曲线路径)。因为贬值可能促进的出口增长同美国巨大的进口缺口根本就极不对称,因而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中国多人力、缺技术、少资金、欠管理、乏外汇的情况下,依靠贬值货币以促进和推动出口,确实不失为一种“交学费”、积经验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现如今基本情况已完全不同。

从信号经济学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是国家与市场共同发出的最强音,它会加速淘汰并阻挡那些低技术、毁环境、高能耗、高资源的涉外甚至对内企业与产业,迫使经济主体进行全球化视野下的资源配置和经营整合。

只有在这样的高端位、高价值链和高点强入的态势下,中国才会出现世界级的巨无霸企业,才能引领、稳定中国崛起后的财富世界流转,并获取必要的国际占位。这是中国和谐社会、小康境界和复兴梦想的保证甚至根本保证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当提上议程

美元的霸权地位或“准世界货币”的地位尚不可挑战,而欧元连同日元等依旧具有巨大的国际财富与金融资产累积效应。

从理论上来看,欧元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元不相上下:几乎相等的GDP年值(甚至资本市场总值都大体相当,均为17万亿美元左右);大致相当的面积与人口;相同或至少是同量级的经济、产业与金融结构(除了军事与金融外,欧洲都略占上风)。

但从实践来看,欧元形成霸权并取代美元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何况,因为其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欧盟存在潜在的重新整合甚至于破裂的风险。

无论国际经济与金融风云变幻,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崛起或亚洲复兴,将成为世界未来大趋势中的决定力量。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经营已经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中国周边或“低端”贸易国的人民币国际流通,甚至于民间国际储备已经出现。但在完成人民币国际防火墙构筑前,资本项目不可能全面开放,在外汇期货,尤其是外汇现货市场与经营达到一定水平前,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必须而且只能绝对地审慎出击。

银行总资产50余万亿,资本市场市值20余万亿,然而公共债券尤其是公司债券与之相较,却极为不成比例。这种金融资产与产业结构失衡是造成目前中国股市失去价值锚,风雨飘摇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言以蔽之,中国金融结构、中国金融资产与资源分布以及金融中介资产管理结构等,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保险、养老、社保、公债,甚至于近年来火爆的共同基金等比例均显得过小。这些无论是与中国自身的实体经济规模、或者与已成相当气候的其他金融次级产业相比,还是在国际横向比较中,均是如此。

在这种背景下,牵住人民币升值空间巨大的牛鼻子,靠动态帕累托改进来快速而稳健地逼近国际帕累托最优,不失为举重若轻的战略选择。人民币可作为将来整合两岸四地,即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一国之下的货币选择。因为单一货币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并具有强有力的国际经济位重。与现行的人民币、港币、台币和澳元各自单独存在相比,人民币的最优货币区一定要大得多。

所谓亚元,应在上海合作组织和“十加三”的大东盟等亚洲区域合作组织框架下,作为未来半个世纪的战略追求目标来稳步试探性推进。无论如何,人民币在其中的国际金融地位是重中之重。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3篇

导语: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在人民币国际化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海外业务面临区域发展集中度较高、与人民币国际化布局契合度不高、人民币金融业务服务广度与深度有待提升等挑战。面对挑战,笔者结合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策略、金融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与商业银行“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

从政策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及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我国首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标志,人民币开启了国际化进程。然而,由于存在资本流动适度控制、汇率变化无常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难选择,2015年,我国提出“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政策目标,并于同年实施“8·11”汇改后,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因之亦做出了相应调整。此后,尽管在2016年四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但人民币国际化仍更加强调坚持市场的自由选择,这一政策主旨也被正式写入了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涉及各行各业,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仍是我国践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与重要力量。通过商业银行的海外布局与发展,随人民币“走出去”产生的国际贸易金融、投融资及清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得到高效满足。

从数据层面看,商业银行在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借助母行本币优势获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截至201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3.7万亿元;境外清算机制安排已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实现清算量合计348.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我国于2012年启动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直接参与者42家、间接参与者1103家,覆盖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0年末,我国货物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支付金额约为4.79万亿元,占全部货物贸易金额的15%,较2017年增加46%,占比上升3个百分点。同期,境外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合计达9万亿元,较2017年增加109%。无论是货币互换、清算安排,还是跨境贸易支付,均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落地执行(见图1、图2)。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承担落实双边本币互换、执行人民币清算、发展当地人民币清算参加行、提供人民币国际贸易等金融服务,“走出去”显现出一定的发展成效。据《2020年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数据显示,已有超过40家中资银行布局海外,涉及国家及地区超过60个,海外资产规模超过2.3万亿美元,营业收入规模超过540亿美元。以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末,境外营业收入约合3404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较2013年增长2.55倍,占比增加5个百分比;但受2020年境外疫情发展影响,收入及占比均出现下降,分别约合3387亿元与10.9%。值得注意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在上述中资银行的海外收入中,中国港澳地区贡献最高,与人民币跨境收付国别比例较为一致(见图3)。

得益于我国市场广阔,经济金融环境稳定,同时,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效率显著提高,人民币海外接受程度与日俱增,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2020年三季度數据,人民币外汇储备额约为2445.2亿美元,约合2.1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四季度增长2.69倍,占比由1.08%提升至2.13%。总体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商业银行的海外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的良性发展循环态势(见图4)。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海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新机遇

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及疫情等推动逆全球化趋势,或将提增美元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承压。疫情暴发初期,全球多个国家以绿色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措施新增投资政策,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政策。而抗疫实践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说明,以自主性为主的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性突显,逆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受到挑战。由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体地位,美元在国际支付结算及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占比分别接近40%与60%,排名第一。未来,在危机下,美元或由于高流动性及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地位。此外,中美之间的摩擦或有可能导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清算渠道、美元资产的流动性及相关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面临一定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区域与商业银行海外重点区域之间的差距。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收付地区的去港澳集中化趋势较为显著,其他地区占比显著上升(见图5)。其中,与周边国家跨境结算同比增长18.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比增长3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海外重点区域仍以中国港澳、欧美及亚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在东盟等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尚有欠缺。其中,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包括19家子行、47家分行和13家代表处),该区域的覆盖率达50%,仍有近一半尚未覆盖。

境外机构人民币金融产品服务普及度有待提升。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从结算、融资、存款、资金、投资及现钞等六大种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来看,仅约有26%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可以提供5种及以上的产品服务。此外,在受访境外企业未能接受人民币结算的原因中,资金来源不足占26%,清算结算渠道不畅占10%。人民币的使用、持有和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民币跨境清算与结算在独立性、安全性、效率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

境外机构资产业务增速显著回落,币种结构上人民币占比较低。以上述五大中资银行为例,2013~2019年境外机构资产业务环比增速呈现波动下行,2020年疫情导致境外贷款规模下降4.2%。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境外贷款币种结构仍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占比估算在一成左右。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海外机构在美元及本地货币的负债与资产获得途径有限,而客户结构中参与我国外循环的企业与“走出去”企业占比不高是导致2020年资产规模负增长的可能因素之一(见图6)。

商业银行面临的新机遇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74万亿元、4.5万亿元、4.06万亿元、2.2万亿元和1.97万亿元,分别增长7%、5.3%、8.8%、1.2%和0.7%。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达9.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在我国贸易中的重要性日趋突显。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商业银行海外发展迎来新机遇。

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双边合作持续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量快速上升。王芳等人曾在《人民币区域化能促进贸易一体化吗?》一文中指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完全有条件成为主要货币。跟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为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提供新的蓝海。

中美两国均为全球贸易的最大参与者,但与美元高达40%的全球支付结算占比相比,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大有可为。其中,我国作为能源、铁矿石等初级原材料净进口国,已在原油大宗商品领域积极推行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贸易融资及跨境支付结算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相比,境内人民币保持相对强势,有利于发挥中资银行母行优势,形成海外机构的差异化竞争地位。通过比较美元兑离岸、在岸人民币隔夜远期汇率报价可以发现,离岸报价保持在相对略低的0.5%的水平,两者走势相关性超过0.9。资金价格方面,相同期限的CNY SHIBOR与CNH HIBOR的报价分别为3.1%与3.33%。从国内1年期LPR报价水平3.85%和美元跨境融资隐含的锁汇成本看,离岸人民币跨境内向融资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因此,按照日趋完善的全口径跨境融资等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流动政策,商业银行可以将海外机构作为桥梁,一方面可以较高投资收益发展海外资金及资产业务,另一方面可以低成本境外资金支持境内优质实体经济发展。

疫情后或进一步推升人民币资产持有意愿,为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带来新业务增长点。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均出现动荡,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收缩。与此同时,得益于我国疫情控制到位与及时复工复产,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意愿高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总额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增加14%,显著高于上年同期0.7%的增幅。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0年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同比增加40.1%,高出2013年至今的复合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借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海外发展的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是我国经济不断走强,国际上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主体,以服务实体经济、尊重市场为原则,跟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利于在践行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丰富海外发展战略内涵,克服掣肘,实现自身发展质的转变,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跟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优化全球布局及发展战略重点。商业银行可以双边本币互换、“一带一路”倡议、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实践及热点区域形成海外布局战略。在发展重点上,商业银行则可以根据所在国与我国经贸往来地位侧重不同的业务优先级。如:处于净出口地位的,即属于人民币净流入国,商业银行可将机构特色定位为以提供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业务为主;而处于净进口地位的,即属于人民币净流出国,则可定位为以提供清算服务及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支持为主。在开办资金支持上,母行应根据经贸往来体量、人民币跨境支付现状及预期发展目标,为海外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民币营运资金支持,解决业务开办初期的流动性瓶颈。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经验,即属地“瘦机构”,以区域中心进行业务支撑辐射,提供包括后台集中处理、贷款发放代理、资产业务转让及购买的集中询价等的业务支撑,有助于降低成本投入,形成集约化经营能力,快速提升属地金融服务能力。

着力推动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为当地同业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托底,夯实人民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建设力度,降低对SWIFT清算网络的依赖,畅通离/在岸间的人民币自建清算结算渠道。根据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仅有分属工行、中行、建行及交行的五家境外中资机构(工行有两家)成为直接参与者,分布于中国港澳地区、新加坡、英国及韩国。从分布区域看,仅实现了约1/10的中资机构网点地区覆盖。各家中资银行应积极申请成为驻在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直接参与者,拓展营销当地同业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清算网络,提供高效清算服务,提升人民币便利度。二是通过为当地同业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包括流动性、资金运用渠道、具体业务指导及现金服务等在内的便利及业务支撑,培育所在国人民币兑换交易市场,丰富当地同业人民币资金来源,减少美元中间环节,降低双边本币兑换成本,最终实现对本地客户人民币业务的渗透形成推广合力。

健全人民币贸易结算及跨境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形成新增长点。一是跟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及贸易往来,推广本地人民币项下贸易金融结算产品。此外,海外机构在拓展本地业务时应注重打破路径依赖,可对参与我国外循环的属地企业先行突破,重点加大人民币贸易金融结算便利宣导,以优质的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与结算服务吸引客户。二是提供离/在岸一体化金融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满足理性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及避险管理需求。海外机构可面向本地企业提供“熊猫债”“点心债”等人民币债券发行服务,拓展人民币项下远期、掉期、跨境资金池等市场风险及资金管理产品,甚至是大宗期货商品人民币结算交收工具等衍生金融服务。同时,海外机构可依托母行综合化经营优势,利用CIBM、RQFII、QFII、债券通等通道对接境内市场,提供进阶的代客或受托投资渠道及服务。三是面向个人开展人民币汇划、现金、投资等个人金融服务,提升个人持有意愿。四是加大金融科技建设应用。受疫情影响,最小社交距离及无接触办理业务被广为接受,在海外发展中可以借此机遇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线上人民币金融产品服务,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缺陷。

牢固树立风险合规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一是注重把握当地监管外汇及外债管理政策及目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稳妥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二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应注重服务我国总体金融政策目标。目前,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呈现经常项目小于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处于净流出状态,资本项目处于净流入状态。为此,曾有学者提出应在国际收支可持续背景下稳步推进国际化。此外,有研究结果显示,交叉效应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应通过广泛的贸易金融合作提高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形成资本项目输出经常项目回流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模式。同时,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稳慎推进。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将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方向与自身海外发展战略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业务进行适配。三是注重加强海外机构的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逐步降低美元资产集中度,适度提升人民币资产配比。四是加大后疫情期间各国经济走势跟踪研判。疫情管控由于疫苗的研发成功而迎来胜利的曙光,但我们仍应看到因疫苗接种速度、病毒变异等或有可能增加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疫情期间各国采取的金融纾困政策大多将在疫情后期逐步出清,风险底数有可能出现起伏。

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國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仍与美元、欧元、英镑等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贸易金融结算等领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国家政策导向落地,借力人民币国际化优势,在主动承担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职责的同时,实现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规划管理部,交通银行首尔分行授信管理部)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4篇

【摘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六年多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显著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交易结算中的占比大幅上升,境外人民币存量大量增加,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我国批准建设的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梳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和实现步骤,总结了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自贸区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创新政策,提出了充分利用自贸区,促进跨境人民币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

一、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解

国际货币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和持有超越了货币发行国的边界,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充当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可以发现,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总量在1872年已超过英国,但受制于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镑,美元的国际化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基本面长达80年。另外,货币的国际化可仅意味着其作为国际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而不一定涉及到价值储藏功能而直接影响到国际货币制度。一些小国(如新加坡、韩国)也推行过本币国际化,这些国家的货币主要发挥国际贸易的价值尺度和结算手段功能。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有限,其货币无法承担国际货币巨量的价值储藏功能,因而其货币的国际化也不会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

因此,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并在条件成熟基础上,逐步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这与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分为5个阶段进行的演进思路一致,详见表1。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由最初的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下的各领域,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度越来越广泛,见表2。

(一)跨境人民币的结算规模和结算地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约为19万亿元。2015年1~10月份,跨境人民币结算9.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截止目前,与我国发生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国家和地区超过170个,人民银行先后在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中欧、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二)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6月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2.1万亿元;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余额约2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超过8 000亿元,香港已发展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7 800亿元①。

(三)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不断增大

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33家境外央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约3.3万亿元人民币。除周边国家央行外,还包括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瑞士央行、俄罗斯央行、加拿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重要国家央行。其中,巴基斯坦、蒙古、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央行将人民币互换资金纳入了官方外汇储备。

(四)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增强

自2011年我国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后,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2011年12月,我国推出了RQFII,目前已累计批准9 700亿元,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4月10日,我国开始沪港通业务试点,上海和香港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试点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 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 500亿元人民币。2014年11月,我国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目前境外投资规模达到784.9亿元。2015年7月14日,人民银行发文将境外央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允许自由制定投资额度,截至9月末上述三类机构已有35家获得批准。

三、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资本项目开放程度需进一步增强

资本项目共分为7大类40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我国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金融衍生产品。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主要集中于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这些领域的限制,影响了人民币“走出去”与“流进来”,既导致境外主体无法便捷获取人民币,也使得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投资需求无法满足,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二)境内可供境外人民币投资的金融产品偏少

不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跨境交易人民币化,境外人民币存款必然上升,而境外非居民手中人民币存款只能转化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资产,如同我国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最终投向于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除了资本项目对境外资金投资的限制外,国内金融产品也存在无法满足投资需求的问题。境外人民币资金除在境内进行实业投资外,在境内可投资的渠道基本仅限于以下几种:境外投资者在限额内通过RQFII、沪股通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开展回购交易。因此,境内金融市场欠发达,也是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中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约合26.43万亿人民币,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FDI流入国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据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1~8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货币中位居第二,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海关进出口比重达27%,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达28.7%。这些数据说明我国进出口、投资的规模对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利于与直接对手国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但由于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并未被境外第三方广泛接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与境外第三方交易有时需兑换成国际货币,增加了人民币持有者的汇兑风险。

(四)国际货币存在固有的网络外部性与惯性

国际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是指在国际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倾向于使用能被更多人接受的货币,该种货币的认可度越高,其流通范围也就越广。这种网络外部性也导致了国际货币对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具有自我强化的效应。同时,在国际交易中,一方甚至多方试图改变计价货币也需要付出较大转换成本。在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成本的作用下,国际货币具备了维持其国际地位的惯性。历史上英镑取代荷兰盾、美元取代英镑都经历了漫长时间。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冲破现有国际支付惯性的渐进过程。

四、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政策探讨

(一)立足自贸试验区进行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单纯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仅仅是取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必要条件,具有国际结算和标价功能的货币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体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选择上,我国可采取先易后难方式,借助自贸试验区各项创新政策,改革和突破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率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二)扩大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规模

进一步简化流程和手续,向境内外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货物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服务,支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做大做强。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型设备、大宗商品、应收账款、无形资产、航运等要素交易平台,面向自贸试验区和境外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交割和结算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境外上市子公司或母公司,向境外股东支付股息、红利时使用人民币结算,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三)加快资本项目改革步伐,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

进一步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允许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按宏观审慎原则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允许自贸试验区内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境外银行间市场拆借人民币资金;允许区内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调回区内使用;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不受经营年限、营业收入、流入上限的限制;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将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在境内、外使用;允许境内、外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专业从事境外、境内股权投资。随着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配套改革的深入,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可以深入到证券及衍生品投资领域。允许区内企业在一定额度内以人民币资金双向投资于境内、境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放宽境外主体人民币参与区内原油期货交易和结算的范围,以国际原油期货跨境人民币结算为起点,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中的使用。

(四)鼓励个人跨境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推动个人投资便利化

我国对放开个人跨境投资领域的限制一直持谨慎态度。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在区内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内个人以人民币投资境内、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期货期权市场,允许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实业投资以及其他不动产投资。同时探索境外个人境内投资管理方式,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各类境内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根据市场需要,允许自贸试验区的个体工商户向境外经营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或接受境外经营主体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

(五)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鼓励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转化为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的优势。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结算产品。在海外代付、保理、福费庭等传统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上,鼓励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探索新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与再融资支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为基础,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拓展,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境外投资和合作项目的人民币投融资和结算。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投融资产品,扩大境内人民币境外投资的范围,为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境外人民币实现保值增值的回流需求。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宣传,提高境外主体认知度

围绕自贸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各项创新政策,通过举办项目洽谈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海外推介会和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际社会的宣传和推介,使更多的境外企业、个人、组织了解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方面的便利性,参与跨境人民币交易和结算,形成以自贸区创新政策为核心,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桥梁的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民币使用局面,并逐步形成溢出效应,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第三方交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

(二)推动CIPS系统建设,保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安全高效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新型、高效、符合国际标准及流程的人民币清算系统。现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立的初衷是提供境内人民币结算服务,而在高效、安全、稳定地处理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从2012年起,人民银行着手开发专属于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高效的平台——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目前,CIPS系统一期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下一步可扩大试点范围,在功能完善后尽快上线运行,提高跨境人民币的结算效率。

(三)加强风险分析和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与国内传统业务相比,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具有跨境性、突发性、复杂性特征,金融风险辨别和防范难度加大。要建立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利用现有的RCPMIS系统,加强非现场分析和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发现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隐患。同时,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在预警指标设立、非现场分析监测、现场检查方面,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本外币协调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2]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9).

[3]孙杰.跨境人民币结算还是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4(4).

[4]薛洪言.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自贸区和国内金融改革双向推动[J].国际金融,2014(6).

[5]赵大平.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模型及其在上海自贸区的实践[J].世界经济研究,2015(6).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5篇

【摘要】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新货币篮子正式生效,这反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上升,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的象征,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多的期许。本文从特别提款权的内涵、要求出发,探讨加入SDR对我国的影响、意义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稳步实施。

【关键词】人民币 SDR 国际化

一、关于IMF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构建的一种用于补充成员国间官方储备的国际储备资产。根据成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是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

SDR可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支付IMF提供的贷款和利息,充当国际储备资产。但不可用于外汇市场交易,也不可用于国际或投资交易。

二、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役

在2005年11月,IMF执行董事会明确了SDR篮子的组成货币必须满足的标准。其中,“入门级”出口标准为:IMF规定该货币使用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额需位居前列;最为关键的货币可自由使用标准:广泛使用于国际交易且在主要外汇市场上广泛交易。可自由使用标准关注于货币的实际国际交易和使用,不同于某种货币是否自由浮动或完全可兑换。

2015這关键一年,央行为加入SDR篮子做了很多努力。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其主要目的是使得中间价报价机制更加市场化。8月24日,中国外汇管理中心首次公布人民币兑美元参考汇率,每日5次。此举是为了方便国际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方便人民币纳入SDR的计价,并且参考汇率可以成为SDR定价标准。10月8日,央行正式通报中国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此举措受到IMF的高度认同。10月9日,财政部公告从第四季度开始按周滚动发行3个月记账式贴现国债,而SDR利率是在3个月期国债利率的基础上形成的。10月14日,央行拟于近期延长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至23:30,覆盖欧洲交易时段,SDR在全球主要外汇市场广泛交易的要求可以满足。10月20日,央行在英国债券市场发行了50亿元1年期央票,此举可调节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同时可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而人民币最终加入SDR篮子,是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举措的认可。

三、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的影响

(一)加入SDR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受人民币加入SDR篮子影响,加之美联储宣布加息,在短期内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强烈,但人民币缺乏持续贬值的基础,加入SDR 篮子会使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使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加入SDR篮子与汇率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会改变汇率的形成机制和基本面。短期的汇率波动受到多种因素交错影响。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

(二)加入SDR对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的影响

人民币入篮,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官方储备货币,人民币储备资产在各国储备构成中的比重会有所增加,私人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持有更多人民币资产,扩大人民币在国际经济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从短期来看,这一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之一,纳入SDR会直接创造人民币储备需求,但主要是以象征性意义为主。原因之二,加入SDR篮子虽然会增加人民币在各国储备构成中的比重,但短期之内比重并不会有显著增加:首先,看好人民币的国家和机构早已配置好人民币比重,这些国家和机构短期内对人民币需求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其次,从历史数据来看,各国对外汇储备币种配置有其自身规律性,对人民币的需求不会一蹴而就;最后,全球外汇储备需求总量有其自身逻辑性,人民币加入SDR对其影响有限。

(三)加入SDR对资本市场的影響

近几年我国逐渐放宽对资本项目管制力度,资本出现扩大和流动增速现象,人民币加入SDR后,短期之内会增加资本外流的风险系数。结合世界金融市场情况分析,在未来几年,可以预期SDR会逐渐增加人民币在外汇管理过程中的需求。从中长期来看,首先,人民币在国际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入SDR具有象征性意义,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到中国,增加对人民币安全资产的投资。其次,SDR的可自由使用标准要求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项目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加入SDR又反过来激励决策层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具有国际化、更具有吸引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最后,资本市场既有国内人民币的“走出去”,又有国外人民币的“引进来”,人民币实现双向流动,但同时也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我国的影响。

(四)加入SDR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中,人民币加入SDR,各国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成为经常使用的货币,在定价权方面为我国争取有利地位,且有利于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减少美元或其他货币带来的汇率风险,在一定程度降低汇率风险;人民币加入SDR后,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提供结算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际贸易结算效率;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低融资成本优势,有利于在我国企业跨境投资交易,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四、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的意义和挑战

人民币加入SDR,这反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上升,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强劲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人民币加入SDR有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同时,我国人民币肩负了更多的国际社会职责,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治理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因素。

加入SDR,意味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难题,如倒逼我国进行金融市场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对内对外双开放的局面。具体来说,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求,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各项标准、政策体系与国际接轨;如何更好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国内金融深化改革,构建“蓄水池”从而更好地承载跨境资金流动;如何推进汇率政策更加透明,使得在国内国外目标更易于权衡;如何更好地解决“特里芬难题”,在稳定币值和为全球提供流动性之间保持均衡状态。加入SDR,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面向全球投资者开放,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比商品市场的开放蕴含更大的风险,如何更好地规避这些风险也是值得相关部门和投资者深思。

五、小结

“入篮”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役。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金融改革的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乔曼(1992-),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第6篇

早在公元一千年前后, 交子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华大地现在的成都地区。[1]基于交子的轻便以及对官府充足准备金的信赖, 人们纷纷使用交子进行货品交易。随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 美元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全球货币, 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人们选择接受美元是因为他们相信在过去买到的东西, 能过在未来换的等值的商品。美元最初也是一种依靠信用, 被黄金所支持, 可流通、可兑换的货币。然而, 1971 年美国单方面背信弃义, 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改由发行国债来回收美金。随着, 次贷危机的爆发, 美元的种种脆弱特质, 慢慢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美元不可撼动的国际货币地位也渐渐发生了动摇。

人民币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就需要在国与国之间能够做到流通使用。十年前, 出境旅游, 由于不能在当地顺利的使用人民币、不能自由的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所以, 人们要在出行前兑换好充足的当地货币, 或者在不能兑换到当地货币的情况下, 兑换充足的美金。而如今, 人民币变成了硬通货, 虽然出行习惯上仍然会去汇兑一些当地货币或者美元备用。但是, 到了当地, 很多国家都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物品或者是提供服务的。以笔者的亲身经验来说, 笔者已经能够在日本、韩国、柬埔寨、新马泰等亚洲国家顺利的直接使用人民币消费。而且当地人都会用奇怪的当地口音流利的说出“人民币! 人民币! ”的中文, 要求你使用人民币。在欧洲一些国家, 虽然商家还是要求使用当地货币或者欧元, 但是使用“银联卡”消费, 又成为了商家积极推崇的消费方式。甚至, 使用银联卡加小额当地货币消费的方式可以得到相当理想的折扣。另外, 在这些国家的ATM机上, 也可以方便的提取出一定金额的当地货币。当然, 有时候, 疯狂的中国购物团队的到访排起长队, 也会成为ATM机提款的障碍。伴随着, 旅游业以及民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 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人民币纳入SDR的一篮子货币, 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只有满足了两个“硬性”标准: 一是货币发行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 二是货币可自由使用, 一国货币才能加入SDR。

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 外币不能在中国流通, 央行通过发行与进入中国的外币金额对应的人民币, 然后以人民币在国内流通。人民币要想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与储备货币, 就必须持续输出本国货币, 方式只能是贸易逆差和海外投资。[2]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GDP与账户盈余比的收缩等原因使得在2015 年乃至未来几年很难出现贸易逆差。但中国政府正准备通过执行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 转而将外汇储备放入全球投资的计划中去。通过对外投资、以及尝试开放外汇管制账户等方式将每年盈余以资本投资的形式通过个人、公司重新输出世界各地, 来解决这一难题。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风险

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存量的提升和资本账户逐渐开放化、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现象的出现, 也提醒着我们其另一面, 即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而来的金融风险问题。对于国内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 被美国这样的金融帝国视为剪羊毛的对象, 风险的显而易见的。因此, 政府一方面应当逐步推进市场的开放, 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同时, 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基础平台建设, 提升对资本流动的市场化管理能力, 维护稳定的金融环境, 从而避免重蹈其他国家在货币国际化道路上金融风险的覆辙。这些都需要当代的企业家、法学家、经济家、政治家等等共同出谋划策, 积极建立和优化现有法律以及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以免造成汇率、金融、经济风险。

三、总结

美国作为一个金融帝国, 其基石除了领先的科技与强大的军事当然还有当它已经建立起来的具备普世公信力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中国若想避开美国贪婪的剪羊毛计划, 就需要更加积极的寻求自我的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建立起成熟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无疑是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中国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必须在以上领域进行适应性的法律制度变革, 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账户、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预警、实现多元化制度优化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摘要:习近平主席不予余力深化改革开放, 频繁出访各国, 提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思路、与各国建立经济往来便利条件签订相关契约, 为人民币国际化助力,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 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形式的转变, 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更多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二○一五年十二月公布, 同意人民币正式纳入该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SDR) 体系, 成为该体系篮子中的另一种主要货币。这些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的一个个关卡, 但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 除了市场自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预警、实现多元化制度优化。

关键词:流通货币,储备货币,金融改革,风险

参考文献

[1] 宋鸿兵.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上一篇:金苹果幼儿园范文下一篇:罗斯福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