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2023-10-03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2篇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40分)

1.2013年3月,右图文物于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古墓出土,距今已有2300多年。它可以见证()

A.战国的刀光剑影B.魏晋的舞榭风流

C.商朝的血雨腥风D.隋唐的鼓角争鸣

2.《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李王”指()

A.李冰B.李斯C.李春D.李纲

3.右图建筑于2013年3月基本完工,它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铜制像。

与这一建筑有关的宗教是()

A.佛教B.犹太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A.对外交往频繁B.文学艺术璀璨

C.民族战争不断D.商品经济发展

5.2013年4月,电视剧《抗倭奇侠》在武夷山盛大开机。该剧内容取

材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6.右图所反映的行政制度的建立者是()

A.宋太祖B.元世祖C.明太祖D.清太宗

7.广告词:游考亭书院,览理学胜地,赏中华一绝,居生态之城市。

“胜地”坐落在()

A.光泽B.邵武C.建阳D.松溪

8.2013年4月,法国皮诺先生表示,今年内将右图文物归还中国。该

文物流失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诗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10.《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11.见右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A.稳定物价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三大改造

12.尼赫鲁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曾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

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两国”指中国与

()A.孟加拉国B.巴基斯坦C.尼泊尔D.印度

13.见右图,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4.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国际组织是()A.WTOB.APECC.EUD.OPEC

15.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量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禁锢印度人民的枷锁。“它”是()

A.封君封臣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种姓制度

16.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从噩梦般的困境中走出来。“噩梦”指(

)

A.英国的殖民统治B.南方奴隶主叛乱C.日本偷袭珍珠港D.世界经济大危机

17.下列连线题不正确的是()

A.1689年法国《拿破仑法典》

B.1776年英国 《人权宣言》

C.1789年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1862年美国《独立宣言》18.历史歌谣:“海外扩张英荷法,殖民争夺英称霸;灭种黑贸横财发,滔天罪行后人骂。”其中的“黑贸”指()A.文艺复兴运动B.新航路的开辟C.罪恶的三角贸易D.英法殖民侵略

19.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日本明治天皇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君主②都进行了改革③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都主张向中国学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右图封面中的“You”(全球网民)能够成为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

首先要感谢()

A.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改错题(下列每题两处标有着重号的内容,其中一处是错误的,请指出错误

之处并加以订正。每题3分,共15分)

21.2013年3月31日,“中国·韩城2013癸巳年民祭史圣司马光系列文化活动”大典上,万人祭拜万

人祈福、万人书写万字长卷——两汉《史记》。

错误:

订正:

22.见下表

订正:

23.2013年5月播出的《正道沧桑——社会主订正:

义500年》电视系列片解说词:160多年来,24.右图邮票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而发《人民宪章》像一座灯塔指引国际共产主义行。这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相对运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论。

中之歌”。 错误:

错误:订正:

25.在讨论“新经济政策”时,甲同学说:“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郭嘉发起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

的。”乙同学过:“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错误:

订正:

三、辨析题(4分)

26.小龙在学习家乡历史时,制作了如下知识结构图。对此,小华说:“图中有一项内容是不正确的。”

四、材料解析题(27题8分,28题10分,共18分)

27.仔细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试卷于2013年5月在河南举办

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

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

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

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

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

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

仿的。”——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的试卷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

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理解“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含义。(写出两点,2分)

(3)英格尔斯说该制度是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却于1905年被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废除的原因。(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陆军部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1979年来,日本极右翼势力毫不掩饰地在国内讨论应当如何阻挠中国迅速崛起,其险恶用心在于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摘编自《中国崛起策》

(1)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尝试开始于哪一运动?该运动破产于1894年日本发动的哪一战争?(4分)

(2)为打断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2分)

(3)根据材料,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行径,意在打断中国的第几次现代化?日本右翼势力这一险恶用心会得逞吗?谈谈你的认识。请写出两点。(4分)

五、综合题(29题10分,30题13分,共23分)

29.漫画是讽刺与幽默的艺术,其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以丑的形态开始,以获得美的愉悦结束。欣赏

下列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一《》漫画二《胜利》

(1)从漫画一中可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请为漫画一命名。(2分)

(2)列举漫画二中“烟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贡献两例。(4分)

(3)“雪茄+长烟嘴+烟斗”与“V”的寓意各指什么?(2分)

(4)漫画一与漫画二中的最后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0.2013年,“中国梦”已成为热议话题。怀揣梦想穿行历史,放飞梦想走向未来。

【薪火相传寻梦路】

(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图空框处内容的填写。各写一例(5分)

在黄帝的故里新郑,一个漫长而美好的中国梦在这里开始了。在这个梦里面,有孔子的道义之梦,秦始皇、汉武帝的安全之梦、强国之梦,北魏孝文帝的开放之梦。唐朝是中国做梦做的最普及、最美丽的时代,特别灿烂,特别多元。

【民族复兴追梦路】

(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为此,我国应当怎么做?(2分)

二、改错题(指出错误1分,订正2分,每题3分,共15分)

21.错误:司马光订正:司马迁

22.错误:近代订正:古代

23.错误:《人民宪章》订正:《共产党宣言》

24.错误:相对论订正:进化论

25.错误:新经济政策订正:“冷战”政策

三、辨析题(4分)

26.赞同。(1分)理由:李时珍及《本草纲目》不属于闽北名人及著作。(符合题意即可,3分)

四、材料解析题(27题8分,28题10分,共18分)

27.(1)科举制度。(2分)隋朝。(2分)

(2)它是当时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自由

竞争,公平公正;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世族、门第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给1分,满分2分)

(3)明清的八股取士出现了许多弊端;钳制知识分子思想;应试者不得自由发挥;许多知识分

子埋头苦读经书,脱离现实,无法培养实际人才;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2分)

28.(1)洋务运动。(2分)甲午中日战争。(2分)

(2)九一八事变;(1分)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1分)

(3)第三次。(1分)不会。(1分)如今的中国不同于旧中国;当今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国防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提升。(答出其中一点1分,满分2分)

五、综合题(29题10分,30题13分,共23分)

29.(1)德国或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之一);反映了德国法西斯走向灭亡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1分)《失败》或《灭亡》。(意思相近也可给1分)

(2)指挥莫斯科保卫战获得胜利;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指挥斯大林格勒

会战获得胜利;参加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给2分,满分4分)

(3)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或英美苏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三国联合反法西斯。(答

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1分)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分)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战胜邪恶;人民战争必将胜利;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进行

合作;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团结就是力量,就能保卫和平,制止战争。(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给2分)

30.(1)思想:“仁”和“礼”;(1分)工程:长城;(1分)民族:北击匈奴或派张骞出使西域;

(1分)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该穿汉服;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科技:发明雕版印刷术;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火箭”或“飞火”;发明筒车或曲辕犁。(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

(2)①民主革命。(1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1分)③改革开放。(1分)④以

三民主义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⑥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与澳门的问题。(④⑤⑥小题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提倡创新,与时俱进;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3篇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4篇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试题命制依据。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以下简称为《学科说明》)。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试题知识覆盖率。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在题型和题量上,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非选择题3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非选择题1问。试题呈现图文结合。如:12题饼状数据图、14题股票图、31题重庆谈判合影等,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

4.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的适度创新。

1.试题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引领教学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在试题

19、20、

22、

24、

31、33等中体现明显。

例1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邓稼先

例1从我国“双百”人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入题,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应牢记那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例2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

例2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为时代背景,把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问题(1)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问题(2)考查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近代走向现代;问题(3)考查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从历史走向未来。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考查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到知识迁移,历史想象力,要求的能力呈递进状态。同时以发展的眼光,预示了未来中国必将实现民族复兴,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充满信心,也明确了他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该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试题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引领教学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题力求在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在试题

11、

12、

13、

14、

16、17等中都有体现。

例3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例3为不同时期的歌曲,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题肢提供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四首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歌词即材料。该题要求首先通过歌词内容判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断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此题意在培养关注身边历史的学习习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例4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将二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描述出来。题干中把法西斯德国比作“狼群”,将受害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比作“小孩”,而英法两国则被比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以求躲避灾难的元凶”,绥靖政策的丑恶本质昭然若揭。从而,将枯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描述,这样,更容易透彻把握问题的内涵。

例5 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

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

例5呈现的材料为一情境故事,通过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然修改《第三交响曲》题字的故事,折射出当时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强烈愿望。试题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以拿破仑帝国成立为故事转折的诱因,以贝多芬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鲜明个性为故事发展的隐性主线,给学生准确获取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成为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6 14.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

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例6用一张文物图片再现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公私合营”、“合营棉布商店”、“一九五六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即国家对私营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以折价入股的方式进行“赎买”,私营资本家转变为合营企业的股东,从而实现公私合营,达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试题以原始图片作为素材,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协调起来。

3.试题重点考查学习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要求要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说明》也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挑战,让其利用积累的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通过重新认识、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思想,在所有试题中均有体现。

例7 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 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

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例7基于所学的西欧经济恢复的相关知识,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正确结论。该题重点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跳出了以往试题编制的模式,引导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8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例8提供的材料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即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探究式学习能够得以开展的前提。 (1)材料

一、

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三则材料线索清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俄罗斯”及“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这就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应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了历史的思维。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此问提供了一个论点,即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构建(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推演等,得出结论,同时,还有意识地考查了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该题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例9 31.读图,回答问题。

例9选用了一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谁?

此问联系近代社会生活,考查了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

(2)图中人物共同领导了哪一反侵略战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

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此问立意深远,因为基于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寓意着国共两党合作、和谐,有利于国家的进步。 后一问巧妙地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考查了横向联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从中感悟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4.试题注重情感体验过程,引领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要启迪学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试题如:

11、

13、

22、

31、33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们避免了生硬的结论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着重强调了它们的自然生成。

例10 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10从社会生活角度入手,通过普通老百姓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让平面枯燥、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触手可及。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试题通过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宏观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例11 19.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

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例11考核了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即获得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标志。学生读

取材料的过程就是体会非洲受奴役的历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历史的正义感,实现了感情升华的过程。同时,也使考生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5篇

一、选择题

1.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择海至夹洲这尼文献中有关大陆与释青交超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 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 江南开发 B. 民族文融 C. 政权并立 D. 经济重心南移

3.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商峰时期,下列科技成就生北宋时期取得的是 A. 结字印刷术的发明 B. 《齐民要术》的问世 C.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外传到欧洲

4. 《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则。这一记载佐证了 A. 宋明南方商业的繁荣 B.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 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5. 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山”振兴中华”的时代强育。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A. 孙中山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6. 下表反映的是1926年12月广东省中国同民党党员的职业统计。这一职业分布应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 红军长征时期

7. 1943年7月,南通数万军民在日伪封锁线上发动全线大破击,鋦倒电杆.挖断公路。曾一夜火烧竹篱色三百里,在敌后战场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斗争篇章。从斗争的主要日标来看,与此最为相似的抗日斗争是 A. 卢沟桥抗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8. 自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①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 国有企业的改革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0. 仔细观察下图,图中虚线示意的应是

A.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B.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C. 古代欧亚主要商路 D.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1. 拿破仑虽然当上皇帝,但在大都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这主要表现在拿破仑 A. 颁布《人权宣言》 B. 发动1799年政变 C. 建立法兰西帝国 D. 颁布实施《法典》

12. 从1801年到1851年,英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从140万人增加到320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文艺复兴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宪章运动 13. 下图漫画想象了19世纪60年代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两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据此推断,他们两人最有可能来自

A. 英国、法国 B. 美国.法国 C. 美国、俄国 D. 俄国、日本

14. 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在全国实施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新经济政策 C. 重工业优先战略 D. 农业集体化

15.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16.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回答:

(1)一百年前,李大钊在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中率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中国革命推进列什么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请结合井冈山斗争和中共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简要陈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举办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日益大众化。请紧扣下列两枚纪念邮票发行时的国内时代主题,各撰写一则宜传标语。展望未来,请你就进一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关苏长期冷战对時的两极格局。请回答:

(1)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威胁了人类进步和安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阅读下列大事年表: 1964年向牙科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1965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 1967年法、意等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1986年苏典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

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答:根据上述大事年表,扫纳二战后世界历史发长的两条基本线索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

(3)美苏两极冷战对峙的格局虽已结束,但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依然直得人们深思。

观点一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益膨胀,把经过战争洗礼而强大起来的苏联视为实现其野心的障碍。

观点二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自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二战后苏联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

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6篇

第1卷 选择题(共32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出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填在答卷相应的空格内0(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率先发展的东部和正在加快开发的西部是中国的两翼,那么,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就是华夏大地的脊梁。相对于遥遥领先的沿海开放地区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西部地区,中央关于 的实施,无疑给中部各省带来了重振雄风的契机。 ( ) A.东部沿海、沿江率先发展战略 B.中部崛起战略

C.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2.2 005年2月16日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当日。旨在阻止全球变暖的将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全球合作应对全球变暖的灾难趋势。 ( ) A.《乌鲁木齐宣言》 B..《塔什干宣言》 C.《京都议定一书》 D.《河内宣言》

3.漫画《借钱》中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对此现象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三位青年侵犯了小同学的受教育权

B.小同学要运用智慧,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小同学应买把弹簧刀携带在身上进行自我保护

D.三位青年缺少法制观念,他们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4.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上先后爆发了三次科技革命。一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 A.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B.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使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D.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5.连续六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率领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打破。获此殊荣的英雄科技团队,二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终于迎来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令世界瞩目。这一事例表明 ( )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伴相生,具有对等性 ②公民所尽义务越多,贡献越大.所享有的权利也越充分 ③只要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思想就能变为现实 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下年的文明史.在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56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总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表明( ) A.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B.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C.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共同捍卫的 D.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7.我国西部和边疆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比较贫穷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党和国家始终坚持 ( ) 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平等、民族闭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③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的方针 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重于经济发展.要以教育为中心

A.①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出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填入答卷相对应的空格内。少选且正确的得1分,多选、错选不得分。(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8.3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全国人大通过的这部《反分裂国家法》 ( ) A.其立法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其立法背景是“台独”分裂活动的不断升级

C.其立法的宗旨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D.是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9.今年三月,乌鲁木齐市政府号召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

努力践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秉持守义,一诺千金”的诚信建设宗旨,共同打造“诚信乌鲁木齐”。这一举措 ( ) A.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得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 B.要求市民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 C.要完全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D.要法德结合、法德并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等手段来保证实施 10.我市中小学校周边经常出现粗制滥造,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垃圾食品。这种赚昧心钱的行为,可谓“缺德黑心”。在漫画《“三无”麻辣串》中 ( ) A.经营者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见利忘义 B.经营者和消费者两厢情愿.无可非议 C.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 D.消费者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拒买食品

11.200 5年4月2 日晚,从伽师县到乌鲁木齐打工的艾尼·居买尔,在汉族女大学生遭劫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5名持刀歹徒搏斗,身负重伤,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赢得了这个春天最多的鲜花。艾尼·居买尔的这一举动 ( ) A.履行了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B.行使了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权利 C.体现了其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公民意识

D.体现了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2005年11月6日,我国第13亿位小公民在北京降生。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到来,但我国人口仍将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递增。这一事实表明 ( ) A.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B.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解决 C.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问题仍然很严重

D.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13.依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的意见》规定.只要法律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均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入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 ( ) A.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繁荣市场

C.非公有制经济在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D.非公有制的建逆足由我国观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8分)

三、(19分)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要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材料二: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们充分行使完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审议了《政

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央军委主席,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三:乌鲁木齐市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怎样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市政府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决定五年后将首府建成节水型城市。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 的基本方略。实现这一基本方略的主体是 。(4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什么?具体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本质的?(8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就我市的节约用水问题给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点).并说明你可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行使这项民主权利。 (不少于3点)(7分)

四、(19分) 材料一:2005年是中国红色旅游年.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努力发掘、整理和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中国的红色旅游品牌.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辟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课堂。

材料二:由于我国红色旅游基地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因此.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材料三:为建设红色旅游的资源保护体系.各地将红色旅游开发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竭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 和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 。(4分) 2.青少年在红色课堂能受到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3分) 3.运用社会主义本质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必要性。(5分) 4.材料三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哪一基本特征?为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歼发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请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去谈)(7分) 历 史(30分) 第I卷 选择题(1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填写在答卷相应的空格内。多选、错选不得分。

1.两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它的建立年代距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有 ( ) A.60年 B.7 8年 C.17 9年 D.198年

2.小明和3位同学学习《新疆地方史》时,每人都将汉、唐、清朝时期中央政腑在西域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按时问进行了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大鄙护府 ③安西大都护府 ④伊犁将军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3.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是 ( 1) A.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

B.中国军民驱逐阿古柏的斗争

C.焚烧塔尔巴哈台沙俄贸易圈的斗争 n.七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

4.使沙俄取得了在新疆设立领事、贸易免税和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是1 ) A.《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B.《中俄伊犁条约》 C.《中俄勘分两北界约记》 D.《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5.下列对于新疆建省史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左宗棠、刘锦棠和谭钟麟都提出了关于新疆建省的方案 B.清政府正式决定新疆建省是在1884年,省会设在乌鲁术齐 C.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

D.新疆建省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6. 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下列内容中,与古代亚非文明无关的是( ) A.汉漠拉比法典 B.种姓制度 C.金字塔 D.《荷马史诗》

7.下列历史人物中.为完成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是 ( ) ①克伦威尔 ②林肯 ③俾斯麦 ④加富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四次重要国际会议中,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的是 ( )

第Ⅱ卷 非选择题(14分)

二、材料解析题(6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图一和图二的内容,反映出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2分) (2)请列举出与图一内容有关的电气新发明,并说出与图二内容有关领域的重大突破。(2分) (3)图一和图二上新的通讯工具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进一步证明了什么?(2分)

三、问答题(8分) 10.200 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 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伤亡人数1.9亿,经济损失15万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于何时何地?(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和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是什么?(4分) (3)请举出一例史实说明,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国家,最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投降的?(2分)

地 理(20分) 第1卷 选择题(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填入地理答卷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内,多选、错选均不得分0 1.地球的形状是 ( ) A.正圆球 B.橄榄球

C.不规则的球体 D.椭球体

2.如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B点在东半球的寒带 B.A点在北半球且处温带 C.A点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D-C点在南半球的热带

3.下列等值线叙述正确的是 ( ) A.等高线是降水量相同各点的连线 B.等深线是海拔相同各点的连线 C.等温线是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线 D.等压线是水深相同各点的连线

4.有关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自转和公转同向 B. 自转是绕太阳运动 C.公转是绕地轴运动 D. 自转和公转反向

5.用同样大小的纸张绘制下述范围的平面图,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 A.教室 B.学校 C.乌鲁木齐 D.新疆

6.如果乌鲁木齐大西门的海拔是9 00 m,它与吐鲁番艾丁湖(-15 5 m)的相对高差为 ( ) A.900m B.10 5 5 m C. 7 4 5 m D. 15 5 m

7.乌鲁木齐气候干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高 B.绿地少 C.距海遥远 D.人口多 8.乌鲁木齐位于全国四大分区中的 (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D.南方地区 9.我国“西气东输”的气源地之一是新疆的 ( ) A.克拉玛依 B.吐哈油田 C.玉门 D.轮南 10.从乌鲁木齐向喀什送急救药品,应选择 ( ) A.火车 B.飞机 C.汽车 D.管道

第Ⅱ卷 非选择题(10分)

二、综合题(10分) 11.渎图,在地理答卷的相应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代表图中地理事物的字母:(5分)南北疆的分界山脉 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所在的盆地 ② 、我国最长的内陆河 ③ 、世界面积最大的新疆邻国 ④ 、新疆相邻的海拔最高的省(区) ⑤ 。

(2)今年是我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 0周年,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被称为 ⑥ (省、区政府所在地),它位于喀什市的 ⑦ 方向。(2分) (3)当你在完成这份试卷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⑧ 半球且正向 ⑨ 方向移动,乌鲁木齐的 ⑩ 将达到一年中的最长时间。(3分)

乌鲁木齐市 政 治

一、1.B 2.C 3.B 4.D 5.A 6.D 7.C

二、8.ABCD 9.ABD 10.AC 11.ABCD 12.ACD 13.ABC

三、1-(1)依法治国 人民(4分) 2.(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分) (2)①人民代表审议报告,选举军委主席,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说明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3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机构。人民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宪

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议、选举、立法等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充分体现。 (3分)(如果考生不联系具体材料分析,减1分) 3.(1)合理化建议:①制定有关节水法规,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②提高水费,引导公民节约用水;③通过污水处理,提高水的利用率;④推广使用节水的生活用具(如卫生洁具、节水洗衣机、热水器等)(4分)(只要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途径和方法:①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②通过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③给政府的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给市长发电子邮件(3分)(只要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1.(1)民族性 时代感(2分) (2)思想道德建设(2分)2.青少年在红色课堂能受到革命传统教育(1分),爱

国主义教育,(1分)民族精神教育。(1分)(如回答艰苦奋斗教育,增强爱国情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可酌情给分)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分)大多数红色旅游基地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缩小革命老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走向全面小康。(3分) 4.(1)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基本特征。 (2分)(2)国家:①坚持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依法追究破坏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在开发红色旅. 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或答出环境保护原则的具体内容也可)。(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个人:在参加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要自觉履行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义务:①提高环保意识;

②严格依法律己,不做破坏红色旅游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③为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和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注:非选择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观点正确,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如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试卷的总分值。 历 史

1.B 2.B 3.D 4.A 5.C 6.D 7.C 8.A 9.(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或电气时代),(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分) (2)发明: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或西门子制造了第一辆有轨电车)(1分)重大突破:电子计算机(电脑)领域。

(1分)(3)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分) 10.(1)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19 3 3年的德国;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19 3 6年的日本。(2分)(2)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2分)标志:诺曼底登陆。(2分)(3)①19 4 5年8月上旬,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②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③亚洲各国人民也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猛烈进攻;④19 4 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注:第(3)问只要答出前①②③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得1分,第④点1分,共2分。 地 理

1.C 2.D 3.C 4.A 5.A 6.B 7.C 8.A 9.D 10.B 11.(1)①I ②M ③0 ④B ⑤D

上一篇: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作文范文下一篇:中南大学学生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