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态范文

2024-03-20

文明生态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对如何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我国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商河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近年来,商河县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难度也有所加大。长期以来,农民粗放的生产模式造成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垃圾疏于管理,“垃圾围村”、“脏乱差”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及镇村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加剧了农村的生态破坏。总结起来,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一是土地退化:我国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面积高达80.88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亿亩(18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5.01亿亩(33.4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14.87亿亩,草场退化面积30亿亩,土壤污染面积4亿亩。这些退化过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考虑到重复计算,如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二是水生态失衡:早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4年年会上,中外专家就重点讨论了农业水源污染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的滥用(尤其是氮肥的滥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其非点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加拿大教授斯谬尔指出,中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0%,而氮肥使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30%。[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我国农田所施用的氮肥有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的形态挥发到大气中或从排水系统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对于饮用水的危害如河水、井水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渗透到饮用水源中并且不断累积的状况已经对我国13个省份数百万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其次是对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威胁,据统计我国近一半以上的湖泊正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赤潮、水藻疯长、水生物因缺氧等原因大量死亡等都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农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大多数垃圾没有固定的存放点和处理厂,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散发出恶臭气味。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态物质污染,即自然堆放的农村垃圾腐败形成渗滤液;液态污染,即堆放的农村垃圾在雨季被冲刷到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气态污染,即垃圾腐败产生恶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影响身体健康。近年来,全国多地惊现“癌症村”,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癌症的形成原因多样,因环境污染而开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过多地关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城市中无法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转移到郊区,采取直接堆放或就地掩埋的形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垃圾,只是转移了地点,堆放在农村的大量垃圾必然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源和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一些污染型的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对企业的环保准入口槛较高、城市地皮价格较高、劳动力资源不足,至于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环保准入口槛较低、地皮价格较低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农村。污染型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虽然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三是在城市发展中淘汰下來的商品销售到农村。由于一些电器巧产品的能耗较大或者其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无法进入环保标准严格的城市市场,于是这些物品被销售到环保标准较松的农村,这种转嫁型的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

二、商河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商河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理念,走“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崭新局面。2016年,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寻求绿色發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在于解决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农村环保工作是商河县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狠抓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农村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一是加大整治力度:环保部门经过专题考察,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城带乡”、“人工湿地”和“一体化简易污水处理站”三种方式处理乡镇生活污水。2011年,投资700万元在10个乡镇驻地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快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商河县于2010年11月份率先在济南市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县乡村三级筹资、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体,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业务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乡镇(街道)驻地按城区标准配置垃圾桶,每5000平方米设1名保洁员。行政村每15户设1个垃圾桶,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每10个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三是建立健全保洁制度:1546名行政村专职保沽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定岗保洁。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12处乡镇(街道)环卫所,12个乡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县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化肥越施越多,而粮食却越产越少;为了增加更多粮食产量,只有不停地施加更多的化肥!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污染、水生态失衡、农产品农药检测超标等后果,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商河县立足本县实际,借助独特的温泉优势,在积极打造温泉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先后高标准建设了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畜牧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等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打造“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健康肉食”等生态品牌。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9家,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7个,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才会更加顺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加长久。商河县在环保宣传及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是环保宣传进农户: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扩展到农村,结合农村生态村建设,利用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廣播等形式,结合当前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如与齐鲁网齐鲁拍客团商河站及捷安特车友俱乐部共同开展了“创建国际级生态县,倡导绿色出行”环保宣传骑行活动。沿途环保志愿者们向群众散发环保宣传资料、秸秆禁烧明白纸,同时进行义务捡拾白色垃圾,以绿色出行宣传环保,以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新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环保宣传进学校:志愿者走进各乡镇中小学,采取举办讲座、展板宣传、赠送创建宣传材料等形式,组织好环保知识进学校的宣讲活动;开展废品手工艺品制作课,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低碳生活”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三、解决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机构、体制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关,因此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从源头上阻断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上进行创新,淘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陈旧设备,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设备;加大对畜牧养殖企业的监管,要求其使用排污设施并且环保要求要达标。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工业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企业分散造成的耕地资源大量被占用、污染物覆盖面积广的问题;二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由于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所带来的污染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和减量化。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带来的转嫁型污染,就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对村庄内外、公路两旁、河道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村庄内外的环境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抓好环卫一体化的长效管理。

(二)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高投入、高消费及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好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科技进步孕育着突破,当前,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阶段,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稳定推进农业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制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目前急需的农机研发、制造,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施保护性耕种,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农机服务机制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能、节药等农业技术。继续扩大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沼气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约型实用技术,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进度

一是制定城乡统一的企业准入制度。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污染问题,而污染的罪魁祸首则是一些环保标准不达标的工业企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当地政府为了获得高额的税收而在政府审核时干预性地放松了环评准入标准,加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较为丰富、工资报酬比較低。因此,要想真正将环保标不达标的企业驱离农村,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与城市同样严格的企业准入机制,二是积极建立农村的环卫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要比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城市的环卫标准较高、环卫队伍和机制比较健全,而农村则缺乏必要的环卫标准,在环卫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就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既要从政府层面出发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卫标准,并严格按照环卫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强主动环保的意识;三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群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要减缓城市不断扩张的速度,保护好耕地红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城市人口是由农村人口转移过去的,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推进城市文明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大量的农田被荒废,城市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小溪,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出现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文明生态范文第2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文明生态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付帆(1990.08-),女,江西金溪,江西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

摘 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唯物论,辩证法,两个层面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从人与自然对立的角度中发掘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来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探索解决生态危机之道仍然具有重大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应该成为当代人寻求解决生态问题之道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对立统一;根源

一、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思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唯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但以自然界作为自己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且把自然界作为实践的对象;人类的历史是受人对自然界的支配程度制约的。不但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改变的,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论层面

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在人类产生之前已经有了自然界,而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在这些原生生物中有一些渐次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渐次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得到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显然,随着自然界的发展,人由原生生物发展而来,经历了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人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经过多少万年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人之后,人类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属动物方面来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阳光、雨露、氧气等等都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区别于动物,就人的社会属性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进行的生产与再生产也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的,我们直接或间接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即使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

(二)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层面

“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欲望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对象的存在物,人类像动植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阳光、雨、空气的时候会失去生面。一样要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地震、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这也正是各种宗教产生的源泉,来自于对自然的畏惧和不了解,于是把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当做神来敬畏,从某些方面来讲,在尊重自然规律方面古人做的比我们更好,这一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的手动性。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认识自然界并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以上在分析人对自然关系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时候,“劳动”已经呼之欲出,正是劳动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能动性。直立行走使手获得了自由,手的自由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劳动,创造工具进行生产,这就是人和猿的最大区别。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命题。这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创造人本身的观点有本质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于是自然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变成了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自然,而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也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 从对立的角度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对立统一的自然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即斗争性造成了生态问题的产生。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以及人类运用工具改造自然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生态问题也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而加剧,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伴随着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异化,自然变成了人类的奴隶,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无休止的从自然界索取生产资料而不惜破坏自然界,而自然界也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变成了尖锐的对立。针对当时人们为了眼前利益乱砍乱伐造成的生态失衡现象,恩格斯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正是由于人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共生,而是意味的强调人对自然的索取,工业社会以来主张“向自然开战”“控制自然”,人与自然的对立尖锐化,斗争性占了上风,这也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 生态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本质造成了人与自然尖锐的对立,自然界界的异化,于是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要想从根源上消除生态问题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掠夺与惩罚的对立关系而是变成了合理的调节人类的需要,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关系。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科学的认识自然,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防止和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已经有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近些年来我们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重视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不注重保护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明确的提出了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中将这一思想写入党的纲领,这就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明确化、制度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以及全中国人民的努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文明生态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对我国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重塑人类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并外化为人们持之以恒的生态习惯和行为,打造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来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种重要的德育活动。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枢纽环节,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成长中的学生,尤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对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军,拓展和延伸中职生的环境教育有重要意义。

1 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教育是顺应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历史趋势,以政府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人”为目标,全面覆盖社会各领域、各群体而展开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政府政策倡导、新闻舆论宣传、网络传播、环保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旨在引导受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视为整体生态循环系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及消费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2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职生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易受社会公共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伴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迅速,然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进程却没有随之得到推进,由此形成了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如政府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味强求经济的发展,忽视生态保护;公众盲目攀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社会文化格局混乱,出现经济为主,其他靠边的怪相。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中职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不良习气,对于自身发展的错误定位,在诸多要素的作用下生态文明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2.2 中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缺失

当前环境下,国内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在其培养规划中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有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将其归为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多为浅层次类的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延伸拓展至更深层次类的教育。總的来说,课程设置数量少、课程内容层次低、课程体系不完整。也正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统一的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所以除了生态环境专业外,在国内中职学校并没有通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生态文明教育缺乏课程理论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成效。

2.3 中职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重视

我国尽管一直倡导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学校、教师、乃至社会仍然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将成绩和素质教育分割开来,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极端思想,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此外,部分中职学校管理者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环境保护是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教育主体单位不用为此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3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3.1 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首先,加大正面舆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视当今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导向,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实时报道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事迹;其次,统筹正面与负面宣传。在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时,正面宣传是首要、关键的工作,但是负面揭露报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消极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是姑息隐瞒,而是及时彻底地揭露,还原真实全面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中职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推动社会在相互影响、制约中进步,使社会舆论环境在正反两面宣传中不断优化;最后,完善社会抑恶扬善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执行手段为保障。在日常的生态保护工作中要做到奖罚分明,对于一些生态破坏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构建良好的环保工作环境,形成积极的环保舆论导向。

3.2 转变育人理念 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地方,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发展方向受到教育理念的直接影响。首先中职学校要以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学校在制定教育培养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将相关知识更好的传递给中职生群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发展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将生态文明教育切实的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从而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价值的提升;其次要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并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和规范。一方面,及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制度执行,规范约束师生言行,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3 提升专业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职院校要注重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以此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生态专业教师为主体,定期举办一些生态文明教育交流和培训活动,特别是要积极挖掘和引进国内外环保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利用现代化交流方式定期开展环保教育信息共享,加强中外的学术研究合作和交流。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师资队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打造专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水平,必须以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为支撑,由此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4 营造良好的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校园环境

学校是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地带,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社会,中职学生的生态保护水平的提升,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创造出良好的物质条件,构建良好的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切身的体会到良好的环境对其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主动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的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从而对其日常的工作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更好的实现生态保护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需要着力强化政府专项支持力度,加速构筑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并有机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凝聚各方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系统育人的生动局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在当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紧要。随着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落实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将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赵俊娜.中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234-235.

[2]刘文静.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才智,2016(16):41.

文明生态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态文明型物流模式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是解决中国物流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新常态视角剖析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意义及建设重点,并结合物流体系特点,就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的发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对未来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得到更新的要求,逐渐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和“循环”等与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进步相关的词语面相结合。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的建设之路就更加重要。

一、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世界资源丰富的主要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非常稀缺。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的人均水平和分布情况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行长期实践经验后,便凝固形成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力量。实现与建设美丽中国,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新改革的必然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保证与选择。

2.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重心与GDP的增长水平联系紧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将增长与发展的数字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害至少是GDP的10%。物流也得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与效益和质量,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为基础,才能迈步至提升环节;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的节能环保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进步,才能实现经济与效益的统一。因此,只有将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效益结合,才能够实现人们的富足与幸福,推进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文明物流体系建设“新常态”的现状

1.“新常态”理论为生态文明物流体系建设带来了新思路

生态文明物流体系建设的“新常态”推行的发展模式,包含低碳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减量物流和循环物流等。这种价值观成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成为立足传统理念与新思想的新碰撞,成为未来进步的新趋势。“新常态”论认为,绿水青山可以不断带来财富与资源。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抗衡,将征服自然放在经济发展之前的位置。在生态文明时代,面对新经济与新资源,我们对自然的现状与规律、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认识又有了新变化。在享受物流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新经济观是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不再将国民生产总值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依据。

2.新型的生态外交上升至关乎中国未来国际地位的重心

物流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正在不断地探索和转变,然而,重点而尖锐的问题也时常困扰我们。首先,高速增长的经济已经成为常态化。其次,气候问题仍然是当下各国讨论的重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主张”进一步加大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中国也面临着紧迫的气候减排要求。大范围的雾霾污染以及激烈争论的污染源,都给我国今后的物流体系建设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迫使物流业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三、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建设的重点

1.健全有效约束物流体系发展制度

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广泛的自然资源开发导致产能过剩,这与新常态的目标是不相容的。加强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将制裁与约束放在开发活动的主要内容中。这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准入制度。及时将较为落后或无环境意识的物流企业淘汰。建立更健全的自然资源控制体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战略,建立资源保护指导思想,消除自由浪费资源和不遵守环境保护约定的企业行为。

2.重视物流体系网络整合

互联网具有高度整合的作用。物流体系也应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系统。首先,网络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其次,宣传与要求对物流体系发展也十分重要。例如,网络的沟通能够实现物流企业无纸化的目标,将传统的“单据”收款逐渐过渡为网络签章,不仅与环保理念结合,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

3.科学监管,立法严惩

有必要规范立法程序,使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尽可能反映生态文明的客观规律。加强法律法规的更新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应重点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或环境保护相关研究成果、立法技术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中国的生态文明型物流体系建设。只有依法严惩,同时发挥相关监管部门的最大职能,严格执行问责、执法与处罚制度,才能做到监管环节的尽责尽能。

4.大力培养物流人员生态文明意识

绿色物流依托于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大背景,应该被大力推广。意识的形成决定了管理理念的转变,而物流业的进步与各行业的变革联系紧密。因此,加大培养物流人员生态文明意识,要突出体制建设的保障作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晓波,李钰,杨奇明.工商大数据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6):34-37.

[2]周生贤.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环境保护,2014(10):10-12.

[3]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11.

[4]施志源.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家自然资源权益的制度保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46-50.

[5]夏广毅.新常态背景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研究.赤子(上中旬)[J].2015(22):20-25.

[6]蔡永海.现代发展观的局限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6-11.

[7]刘战豫,孙夏令,薛金礼.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18,390(05):103-107.

[8]Marcus B,Gerd J H,Tobias 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s and Supply Chains[M].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8.

[9]Lakerveld A V,Tulder R V.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Evidence from Dutch leader firms in Sub-Saharan Africa[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7,75(2):1-25.

[10]Rajeev B.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in the Agrofood Sector[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Ltd,2017.

作者简介:孙楚绿(1992- ),女,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张迎新,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文明生态范文第6篇

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来讲,不是一个轻松的文明转型话题,而是在我们偿付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发展代价、人文代价,这样沉重的历史和现实代价之后召唤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此,各位发言人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展示了中国将要为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尽到我们的责任。这个论坛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表现在大家的想法上、制度设计上、做法上、技术的创新上,都有自己的设想。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院士在致辞中提出三点认识:一、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西方的现代化在狂飙突进两个多世纪后,其种种弊病日渐显露,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强者生存法则的主导下,自由经济不受约束的发展,造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敌视和尖锐冲突,唤起了人们的无止境贪求,致使人类社会道德沦丧:由“科学万能”引发的“工具理性”,使自然环境惨遭破坏。对我国而言,在现代化道路上数十年的紧紧追赶,遗留下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资源和生态已远比西方更为紧张和脆弱。选择生态文明,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历史上的每次重大转型时代,全新领域爆发的革命都是后发国家迅速崛起的最佳机会。错过工业革命,使我国长期被动挨打;滞后于信息革命,使我国在新兴领域话语权弱小,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这次金融危机必将倒逼出的全球绿色革命,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会。世界各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起点,若能主动以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技术革命,来引领全球新文明转型,将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创造先发优势。三、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革命是绿色革命的重大战略方向。在全球资源加速消耗的大前提下,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将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中的第三代(3G)技术——微藻制油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开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尝试。对于中国来说,完成第三代革命意义特别重大,因为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有利于三农发展和国土整治,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若能探索一条自主开放的超越战略,革命性地建造支撑未来二、三十年的能源生产方式,将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能源构型。这将不但涉及所有中国人的利益,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还关乎缓解全球性的粮食、能源和环境危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德平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高度阐释建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文明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进步事业所积极追求的重要文明,也是人类对以往文明负作用的反思和觉悟。生态、环境、生物、物种四者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中,人是最有智慧且有劳动能力的动物。但人万万不可把自己独立于生物界之外,骄傲地高居于生物种群之上,破坏生态平衡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对人类本身严重的伤害,甚至毁灭性的报复。在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应该建立在运用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层面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现在不少的海外专家也是实践家,与企业家一起,把经济学、生态学、生物学联系起来,把新能源和空间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我国现在已是世界上使用资源、能源最多的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东营市有志、有兴趣建设生态文明城,不仅应该成为江海会合,绿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相交的舞台,也希望成为打造新能源、人才汇集的舞台。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就“行一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做主题发言。赖明回顾了九三学社长期以来对绿色经济的关注,尤其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工业绿色经济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底数不清;符合市场规律的绿色发展促进机制没有形成;资源能源价格扭曲;监管的机制也有待健全和落实;我们的税收政策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六大建议:第一,建议把工业的绿色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无论如何,工业还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工业能耗非常大,因此,应该把工业的绿色发展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第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三,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第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第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第六,大力扶持绿色服务业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从赋税的角度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势在必行。首先,他列举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我国实体经济非常发达,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虚拟经济相对比较弱:前二三十年我们创造的财富很多,但获取的财富很少;相对而言,现在我们对劳动力的补偿是很不充分的;我们的资源价格很低,现在的资源价格不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还有就是环境成本,很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是超过国家标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很多,但我们获得的财富相对比较少。所以中国要恢复经济平衡,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绿色的发展。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通盘研究。税制是其中的一项。既要把现有的政策落到实处,又要对目前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尽快地制定新的政策。

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近年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中央的政策决策也发挥了直接的影响。石元春教授从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生态文明和能源危机的书——《噬水之煤》出发,揭示了中国生态问题面临的严峻局面。他尤其对生态脆弱区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度担忧,对“竭泽而煤”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呼吁必须以法律形式来限制资源的失控和过度开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关停低效益高耗能的行业。在此基础上,他反省了风电的“大跃进”、光伏发电的“大跃进”,批评了把“清洁送给外国,把污染留给自己”这种新兴能源开发的不当举措。石教授提出,仅仅是中国,每年烧掉的秸秆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必须要走上石教授所提的生物能源的替代路径,对燃料乙醇、生物天然气等等要有一个崭新的认知。石教授最后落到了环渤海地区,更做实到东营市,怎么样开发滩涂,使得生物能源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切实有效的替代性能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会长石小敏教授从经济发展这样一个专业视角来提倡生态文明,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他用一个S形(莫8循环带)表明了中国经济循环的国内处境和国际处境。我们用原料加工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出口而出口,赢得外汇,这样的一个S形的循环,本来是很有效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要面对整体上的国际经济循环的有效性,以及这个S形运转的流畅性。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内部循环的一些障碍,带来了运转的不畅。比如,外贸支撑着国内的GDP增长,双顺差使得广义货币达到GDP的180%。运转不畅导致了双造,造城造房——高铁、动车、房地产。在这样的情境下,整个经济循环遇到困难以后,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倒勾的机制,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障碍,使得城市生态的发展成为GDP的牺牲品。为了避免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或者说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所显现的内在障碍,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研究员李晓宁先生不仅对整个生态文明有深入的研究,更关键的是他从比较历史、比较现代化的角度展示了他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看法。尤其让人感怀的是,李晓宁教授的发言充满忧患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我们既有发展模式的高度愤慨,使用的词汇虽然是比较粗犷,但是用得非常精准、非常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提醒我们现在需要及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地解决问题。而他发言的核心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挣钱,二是要走环保路线。李晓宁教授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环保路线仅仅以种树为核心,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宪法中更清晰明确地规定综合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对有关的宪法条文进行修订,这些建议都非常有力度。最后,李晓宁教授强调,要让权力人物、企业家、银行家,尤其我们重量级的院士们来发挥引领作用,克服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端,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状态,而且要依宪治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的视野在长三角、珠三角、黄三角这个大的国家版图中展开,他特别强调黄三角为什么现在才提出问题?在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黄三角提出这个问题,虽然晚了一点,但非常及时。秦院士特别指出,对基于胜利油田而建立的东营市,这样一个新兴城市的环保问题,需要有同类城市的比较视野。他以自己在大庆考察的经验和来到东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特别落在东营的城市定位上。东营市的自我定位跟大庆市的自我定位是不一样的,他表扬了东营。东营有超前的定位,有总体的规划,而大庆的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结果跟东营是没法比的。他对东营的旅游发展,对人文旅游的有限性和景观旅游的可为性做出了对比性的说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秦院士特别强调要在环渤海湾的大背景中来展望东营生态文明发展的定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他指出,“和而不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世界绿色论坛执行主席黄海峰教授特别强调,全球能源新政的凸现,促使中国要对能源政策进行反省。而中国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型社会”的建构,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从物质化的经济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他对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深刻内在联系做出了勾画、分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两型社会”的建构进行了展望,指出了两者的高度相关性以及“两型社会”的建构路径。他把绿色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建设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山东师范大学张峰教授特别强调现代文明正处在文明的生态化转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张峰教授的关注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问题上。她特别强调,在人口膨胀、技术失控这样的条件下,在人们需要走向绿色消费而克制消费主义弊病的情况下,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处理上要强调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我们要批判古典的自然权利,要兴起以自然为原告的诉讼活动。她举出了美国、日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强调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制化,而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化。所以,我们要以法制化的方法来推进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使得自然权利的代理人,也就是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够浮现出来。

《战略与管理》杂志执行总编郭琼虎先生指出,目前人类面临三大危机:粮食、能源、环境和气候,核心是能源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一是石油资源接近枯竭,对外依存度过高,二是能源输送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由于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受自然限制,核能受环境风险限制,增长空间有限。于是,生物质能源开发成了全球各大经济体争相发动的能源革命。生物质能源从原材料上分,有第一代“田里种的”,“树上挂的”,以及第二代“水里漂的”,第三代“盐碱渍的”(微藻)。第一、二代生物燃油开发不可避免遭遇“燃料-粮食”困境:要燃料,就加剧粮食危机;要粮食,就缓解不了能源危机。而第三代微藻制油不与粮争地,出油率高,适应各种环境,符合我国盐碱地荒漠滩涂多的国情。因此真正的能源革命在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微藻革命。对于中国来说,完成3G革命意义特别重大。郭琼虎特别强调,微藻制油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而它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民营企业很难承受其压力。因此他建议,应把微藻燃油革命上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教授的发言展现了中国古典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厚底蕴,并把这样的古典智慧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地勾连起来。他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将道家也纳入到古典智慧或者生态文明智慧之中,从而超越单纯以儒家来概观华夏文明的主张。他提出了华夏主义的命题,他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实际上就是1.0版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我们怎么去激活这个1.0版本的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自然比人博大,人应效仿自然。这既是道家的古典智慧,也是当下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他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人们怎么节约水资源等生活细节着眼,对当代中国以社区为基本支点进行系统生态设计提出了看法。他强调人们必须要重建生活伦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城市的生态品质。

中国建筑文化协会环境委员会的副会长顾孟潮教授强调指出,对于人的生存环境来讲,城市、人、自然的关系怎么审度,中国确实落后于世界。没有先期规划的大庆与规划良好的东营,生态差别巨大。他总结了我们这次绿色论坛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需要建构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他认为应加强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一点跟叶自成教授有非常强烈的呼应。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东梅女士是一个技术的开发者,实际事务的行动者,她特别强调制度会改变人。比如,她说德国规定城市取水必须在城市的下游,这就使得这个城市的人不至于污染他们这一段水。她说要汲取这样一种经验,就像建筑理念上的一个讲法一样,先有软体,然后建造。东营要立足自己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综合性的考虑。先有软体后建造这种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有着综合的意义。

匡廷云院士关于如何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她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我国现阶段有划时代的意义,可引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她比较了很多三角洲,世界的、中国的,认为我们唯一一个真正没有开发的是黄河三角洲。因此黄河三角洲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中国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建议国家要全面支持。她还为生态区的发展提了很多建议。首先她认为一定要搞好生态经济区的规划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最早规划没做好,规划应是有理论战略指导下的规划,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我们很多城市规划都是为了规划而规划。第二,她特别强调了要建立生态农业、生物质能跟生物基化工原料,还有药用植物,就是生物制药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边际土壤,海滩跟盐碱地建设盐碱植物科技园区。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赵永生研究员以自然为师为理论基础,特别强调要天人合一,提出了一个产业模型,提出由以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电热中心、畜牧养殖、作物种植和海水淡化五个行业板块为核心,来建设东营生态资源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围绕粮食安全与生态能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七大难题,如大量农村真正劳动力流失、地力下降、耕地撂荒等,并且分析了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因素,提出绿色有机之路是农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长期认为绿色有机农业肯定得减产,但他做了很多实验,结果显示生态农业有增产效果。因此他建议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

李廷栋院士的讲话围绕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惨不忍睹,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污染严重,我们的所谓大发展完全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建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应该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矿山复垦,依靠科技进步对矿产进行综合利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水资源严重短缺,超采严重,出现了好多“天坑”,前一阶段还在东部发现“天坑”。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万元产值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数的四倍。我国地形复杂,地震跟地质灾害严重。我国国土面积只占全球陆地的7%,地震却占世界地震的33%。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研究。

生态文明发展方式不同于一般认识上的节能减排、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它意味着工业时代向生态时代、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化和转变。与会代表认同,黄河流域具有的历史、生态条件和黄河三角洲独具的自然区位优势,以及东营市所进行的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有益尝试,是率先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突破口。以黄河战略的展开和在黄河三角洲打造“生态特区”来启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并溯河而上,牵引带动黄河流域9省38个主要地市及全部国土,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化强国之路是我们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上一篇:微商建议范文下一篇:未来财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