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5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书籍,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激发出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其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初中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的帮助,所以,只有中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才能使其阅读兴趣不断提高,为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一、学生主导地位的不断增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利,使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选择相关的阅读内容。比如,一般情况下男生都会选择《三国演义》《水浒转》等名著,而女生一般情况下则会选择《红楼梦》《繁星》《春水》。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才能将课外阅读的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教师都采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提升其阅读水平。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会很容易对优秀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在其课外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具有亲和力的一面,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展现出其幽默、亲和的一面,从而获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友谊,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地将课内外阅读结合在一起

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将课内阅读的机会利用起来,使其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进行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积极互动,将课堂内外的问题全部展现出来,最终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比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开始之前就提前布置好思考题,并且为学生准备相关问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对作品本身的了解,從而使学生的阅读针对性不断提高。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初中语文本身的作用,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以及阅读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不断重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可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先去了解朱自清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背景进行点评,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对作者本身的创作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四、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学生课外阅读体验

就课外阅读而言,一部分教师对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往往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积极的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且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管理,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利用各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开挖阅读活动。通过开展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了尽情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则会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而进行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课堂训练不仅充分体验到了阅读为其学习带来的帮助,同时也最大限度满足了展示自己、得到认可的内在心理需求,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行为,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时,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做了明确规定,强调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5万字,并多加背诵优秀诗文[1]。阅读影响着低年级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习惯和个人修养,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是本文探究的重点话题。为此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展开课外阅读分享活动,布置亲子课外阅读作业能有效激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阅读分享

引言:

新时代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等理念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新方向。但当前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家庭学习氛围较差、低年级学生阅读选择较为缺乏,此种因素影响了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借助于课外阅读亲子作业和课外阅读分享活动能拉近亲子距离,共同营造趣味、温馨的阅读环境,助力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布置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

美国阅读研究推广专家吉姆·崔利斯曾提过:“或许你有一箱箱珠宝或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2]。”不少教育学者也公开表明亲子阅读有助于拉近亲子关系,共同营造亲子阅读氛围,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和视野的拓展。考虑到不少低年级学生家长工作较为繁忙,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布置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是家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1.亲子课外阅读读物选择。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的布置需要择优选择阅读读物,而阅读课本的选择要结合新课程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的兴趣需求,以此最大限度地激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提前与家长联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生成20本课外阅读书目,包含《和大人一起读》《读读童谣和儿歌》《一只想飞的猫》《小狗的小房子》《小鲤鱼跳龙门》《孤独的小螃蟹》《“歪脑袋”木头桩》《神笔马良》《金波作品选》《七色花》《愿望的实现》《广府童谣氹氹转》《口罩里的春天》《桂花雨》《萝卜老师》《动物世界的漫游者》《外婆家的马》等课外阅读经典书目。有条件的家长可全部订阅、购买,促使低年级小学生有书可读。

2.亲子课外阅读环境营造。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大,亲子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从旁指导,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营造浓厚的家庭课外阅读氛围。一是独立的阅读环境,家长可在书房、阳台、卧室等地开辟一个专门适合亲子阅读的环境,打造特有的读书角,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家长陪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亲子课外阅读有助于监督、指导学生,同时为低年级学生树立阅读榜样,满足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陪伴需求。

3.布置课外阅读亲子作业。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亲子作业的目的是拉近亲子关系,为低年级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树立阅读榜樣,以此潜移默化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构建独立人格。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亲子作业时得科学、合理、高效,考虑到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质量。为此教师可制定如下表格,并引导家长严格督促学生,一同展开亲子阅读。

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认识生字词、学习优美字词句的阶段,所以在语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表中关注低年级学生的词语和佳句习得,同时确保低年级学生阅读有效果。在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质量等方面,教师皆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和家长受教育情况予以调整。

二、开展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分享活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小学生在参与、体验、阅读中养成习惯[3]。”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多集中在诗词歌赋、寓言、童话故事和文学名著中,为了有效落实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质量,激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多加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分享活动,在趣味多样的阅读分享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阅读分享活动中习得丰富阅读方法和技巧等,以此助力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1.趣味亲子阅读分享活动。在落实家校共育理念下,教师可率先与家长联系,在做好家长工作后确定时间展开亲子趣味阅读分享活动。亲子阅读分享活动可分为“线上+线下”,具体如下:(1)线上亲子阅读分享主要以评选投票和分享专栏为主。教师可在本校的微信公众号中开辟“书香家庭”的投票,学生家长将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照片、阅读摘录成果等传到后台,吸引人投票,最终在半月或一月期限下选出“书香家庭”、“书香少年”、“趣味书虫”等称号。与此同时后台“亲子阅读分享专栏”中每位学生家长和学生还可推荐自己目前正在阅读的课外书目,为其他学生家长做有效参考。(2)线下亲子阅读分享活动主要以“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亲子手抄报”、“亲子书籍漂流”等为主。如班级黑板报是全体学生+家长+教师一同参与,共同确定阅读板报主题;主题班会主要是拉近家校距离,在亲子共同参与下扩大课外阅读分享活动的宣传;亲子手抄报旨在检验亲子课外阅读的最终成果,并最终评选创意奖、优秀奖等;亲子书籍漂流是每名学生家长在亲子共读一本书后,可将书籍“漂流”到班级其他家长手中,相当于课外书籍的重复利用,减少家庭购买课外书籍的费用。

2.趣味班级阅读分享活动。教师可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倾向,展开班级趣味阅读分享活动。阅读分享活动主要以“我来演你来猜”、“故事诗朗诵”、“阅读趣味竞赛”、“阅读故事接龙”等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自身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秀诗文、童话、故事等,再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如“我来演你来猜”即学生们分小组比拼,以“你画我猜”、“肢体模仿”的形式阐述课外阅读文章,助力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表达和思维的强化;“阅读故事接龙”即确定阅读书目后由学生一人接一句,最终形成一篇全新的阅读感悟,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思维素养等培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质量决定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自身人文修养、性格三观的构建。小学阶段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亲子作业和课外阅读分享活动来抓牢抓实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引导亲子共同阅读、阅读分享,在激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领会\"要\",知\"适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4):127.

[2]张秋霞.借助电子绘本拓展阅读渠道[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9,(8):58.

[3]杨瑞玉.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语文能力[J].课外语文(上),2017,(1):171.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激趣曲——培养兴趣, 让学生想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阅读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清代王筠说:“读书虽不如嬉戏乐, 然书中得有乐趣, 亦相从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 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信息。因此,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 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1、巧设悬念。

记得有一次, 我给学生们讲《老鼠和跳蚤的故事》。当讲到“一只饥寒交迫的跳蚤因吸了富商的血液。富商呼唤众奴婢家丁动手围剿捉拿跳蚤。跳蚤仓卒之间, 一下子掉进老鼠洞里了。可是老鼠对这个不速之客……”时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 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 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 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课文引伸。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以自主的, 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如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老师可向学生介绍并推荐《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老师可向学生出示《三国演义》 (儿童版) 。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 纷纷要求借书, 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

3、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 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 帮助学生认识他们能有伟大成就的关键在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教师还可讲述自己读书后的收获和体会、学生身边同龄人读书的事例, 用“现身说法”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

二、选书曲——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去读

小学生在阅读中, 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 常常不知如何取舍, 不知读哪一本好, 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 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要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 吸引孩子注意力, 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在孩子看来, 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可能要比大人强调的数字、道理等抽象的事物有趣得多。因此, 早期阅读应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篇幅短小、生僻字较少、语言相对口语化、有一定插图的动物画册、童话、儿童诗等。其次,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 仰慕机智、勇敢等;同时,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 可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 如《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 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

此外, 还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 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近两年, 《哈利·波特》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 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 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读书曲——授以方法, 让学生会读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 不懂得如何去读, 如何学会技巧, 学以致用, 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尤为重要。

1、选读法。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书多了, 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在选的内容上, 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 使课内外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2、精读法。

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 文质兼美, 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 指导学生精读, 引导学生抓住精要, 进行圈点批画地读。同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边思考边批注, 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略读法。

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 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 或开头、结尾, 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 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 明确内容。当然, 应让学生明白, 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 而是要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地扫视。

4、读书笔记法。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 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学生可摘录精彩词语, 为作文积累词汇;概括故事大意, 培养概括能力;还可以从一个角度, 写一篇读后感, 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四、聊书曲——开展聊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乐读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掌握了不少课外知识, 他有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能力的这种愿望, 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原动力。因此, 我们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和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和竞赛。“聊书”就是我们课外阅读常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 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 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书收获、体会, 还可对该书刊的某个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除此之外, 在聊书时, 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别的课外读物, 供学生选择。

此外, 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展等, 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其阅读成果得到积极肯定的展示, 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和鼓励, 从而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更积极地去阅读。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结合教材,打牢课外阅读的分析基础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或者备受大家推崇的经典文章。 文本中的遣词造句值得我们细细考究,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基础。 考试时出现的课外阅读分析题一般分为字词理解、段落概括和感情品读类的题目。 “万变不离其宗”,学生把握了书本上课文的理解,遇到其他的文章也就熟悉了。 学习课外阅读文章时,笔者常常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小学拓展阅读里面的《故乡》时,笔者让学生课外阅读闰土前来拜访鲁迅的段落,分析“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这句话,闰土为什么欢喜? 接着为什么凄凉? 这看是矛盾的一对词语放在这里达到了什么效果。 思考后学生不难回答闰土欢喜的是看到了童年时的好伙伴,欣喜之情自然流露。 那么凄凉什么呢,这需要学生往下课外阅读文章。 闰土的一声“老爷! ……”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深受封建礼教的洗礼,认为“我”现在是高出他身份的“老爷”,这种无形的封建等级划分让“我”和闰土有了隔阂,这样再理解“凄凉”由何而来就容易多了,闰土认为自己和鲁迅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差距,无法再和当初一样无拘无束的畅谈了,于是心生凄凉。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从文本中感悟到问题的答案。

2感知文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针对文本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能充分感知课外阅读文章,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想法。 能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加有价值。 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应给与大力支持和鼓励。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文段时会更投入,可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乐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比如《牛郎织女》一文,这篇文章描写细腻,感情跌宕起伏。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一定会有许多疑问。 自主先学阶段笔者便告知学生大家仔细课外阅读文章, 尽可能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课上我们一起讨论分析。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针对标题、内容和感情都提出了不同的疑问。 “老牛为什么突然告诉牛郎去湖边找美丽的姑娘啊?”“牛郎是如果细心照顾老牛的啊?”“从王母娘娘的语言和动作,你感到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还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显示学生对文本的逐层理解,找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文本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3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方法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分步实施,做好计划。 首先,要掌握的是字词部分,课外阅读题中常见的题型有:空出要选的词语,然后给出至少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让学生选择,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加强字词的积累, 尤其是成语的积累。 结合上下文做出合理的选择。 其次,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外阅读题中常见概括某段文字的意思或者概括某篇文章的意思。 可以根据首句或末句来分析,文段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写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一开始总结的可能不太完善,但通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会逐渐加强。 最后还要指导好学生的整体感悟、分析情感的能力。 在理解段落意义的基础上,整体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 进而学生能理解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课外阅读方法的学习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是个慢功夫。 也需要平时多加练习,不仅要上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进行专项训练。 平时的学习中,老师也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分析文本,着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分析的能力。

4拓展训练,延伸学生阅读迁移能力

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自己的新想法,突破原来的自己。 迁移能力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代需要的是思路开阔、 有拼搏奋斗和探究精神的人才,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培养学生的迁移精神尤为重要,但也充满挑战和困难。 课堂上首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活大脑的思维。 其次,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更多的信心。 还要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拓展课文阅读,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专项训练,提升整体学生成绩。 教研组可以组织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促进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比赛选择常见的题型,答题最快最好的一组加分。最后评选出了优胜小组。这次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综合来看,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语文教师的重视,历年来的考试题中课外阅读题的分值也在增加。 考试题型也有新的变化。但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分析概括类的考题。学习时要从教材中挖掘题点,从课外阅读中提出质疑,拓展阅读课堂,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提升。

摘要:课外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能力。课外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课外阅读题目内容也呈现出新颖化和多元化,因此,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在提倡搞课外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小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情况稍好一些,而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整天忙于各种作业和考试,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即使节假日和星期天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读课外书,而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为孩子请家教,家长关心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确实需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他们又没有课外读书时间,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一种好的办法是把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把阅读课排进课程表,学生就有充分时间读书了。前提条件是语文课本要学完,考试成绩不能低。能不能做到?能!山东省邹平县的初中语文改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几年来,邹平县在初中语文教研员成浩老师的带领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六节语文课,其中两节教读课,学习课本;两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两节写作课。每学期学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语文课本,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上阅读课,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的阅读量达到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节课完成四节课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许多教师每周四节课还讲不完课本,两节课怎么讲?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又有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进入第六个年头,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课程改革以前。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编写提倡“一标多本”,课本仅仅是个例子,中考和高考要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一种教材命题。既然“课本只是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总在“例子”子上绕来绕去,而应该使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带动大量读写活动。大量读写需要大量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如果把教师的繁琐讲解从课堂上大大减下来,真正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议论,就可以大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就可以省出时间开设阅读课。阅读课的开设能使学生真正“下水”,在书海里“泡”久了才能“泡”出书味,才会掌握“游泳”的技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分为教读课与自读课两类,教读课要讲究“举一反三”,自读课要“举三反一”,两者互为依托,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每周两节的教读课上,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教读课文。他们把教读课文大致分为两类,并归纳出两种“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诗歌、散文等文体的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其他文体的以阅读赏析为主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作到少教多学。教读课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每册大致六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般两篇教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他们一课时处理一篇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可以放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己学习。

“诵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是以诵读贯穿语文课堂始终的一种读书法。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准确。让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看准字形,读准字音。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初步进行字词、语言积累。

二读流畅。这时的读要达到两个层次要求,一是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语句连贯;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停顿和语气转换恰当自然。让学生通过这一遍读,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三读感情。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朗读时,要求把握感情基调,讲究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

四读意境。由学生自由地读,把朗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要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诗文的美。

“随时质疑”是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对文章中心思想、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对文章本身、有关资料、同学的认识与表达、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并且在产生想法时,随时可以插嘴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和明确解答。这种随时质疑可以贯穿在“四读”中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采用“随时质疑四读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运用这一读书法时,可指导学生按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当学生的诵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不一定再要求所有课都要有这四步,可以视文章的难易而适当取舍;尽量自由读,少齐读;将朗读、积累、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可进行适量背诵;可以采用朗读达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评点和讲解补充。

“阅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尤其适宜进行长文短教。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整体感知。速读全文,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读重点理解。扣住教学目标,对文章重点作深入理解。其重点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构思立意、选材布局、重点段落的赏析、语言表达等,做到读书、思考、议论、讲解有机结合。

三读比较赏析。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篇,可以是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表达方式。可以在同篇课文内比较,也可与其他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材料比较。比较可以采用比照、替换、增加、删减、调序、改写等多种方式。这一步骤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第二遍、第四遍读书结合进行。

四读巩固迁移。巩固迁移的侧重点是积累、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具体内容要扣住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与选择,可以是佳词妙语摘记,精彩片段诵背,文章的续写改写,同类文章的拓展阅读等。这一步可在课内做,也可作为课外作业。

“随时质疑”的要求与做法和“诵读”类文章“随时质疑四读法”基本相同。

二、阅读课两节连排,师生一起坐下来读书

每周两节阅读课连排,师生一起在阅读室读书。如果语文教师因事外出一般是不必调课的,因为学生可以自己上阅读课。如果哪位教师想把阅读课上成别的课,就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如今语文学科在邹平县各学校都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设了阅读课。

1.解决阅读场地问题。邹平县各初中校都建立了专供学生阅读的阅读室,校舍紧张的学校是一校一个阅读室,有条件的学校每个年级一个阅读室。有些新建校舍的学校,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需要,建立更加宽敞的阅读室。如魏桥镇实验学校在新教学楼内建起三个大阅读室,每个阅读室都有16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三个班的学生阅读。

阅读课之所以到阅读室上,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便于建立“图书超市”,阅读室放有书架,书架上摆有学生的常读书籍。有的阅读室没有书架,但教师会事先把一部分书籍从图书室选好,放在学生的读书台上,学生选书方便。二是给学生的感觉不一样。阅读室环境宽松优雅,有书香氛围,不像在教室里,桌上堆满了课本、学习资料、作业本,给人以拥挤和窒息的感觉。

2.多种渠道解决图书、报刊问题。在这方面以学校投入为主。近些年,邹平县经济发展比较好,学校加强了建设投入,已有半数以上的初中校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生人均占有图书30册以上。即使不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因为大阅读课的开设,也注意添置新图书,并且在新书购进过程中多让语文教师参与,避免了滥“书”充数现象的发生。另外,语文教师也会想许多办法,如定期给学生编印“美文选编”放在阅读室;在教室内建图书角,书籍或从图书室借,或由学生从家中拿来交换阅读。有的教师鼓励学生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书,学生也会积极响应。

3.进行阅读书目分类。为了便于指导交流,提高阅读效益,教师将学生所读的书分为必读书、选读书和自(由)读书三类。必读书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选读书(每学期两本左右)根据各校的藏书和师生实际情况(教师一般会征求学生意见)由各校自定,自读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选。近几年,各校着力加强了必读书的阅读力度,做到读、记、评、考一致。学期末的考试都会有一个名著片段的阅读分析题,学生课内外读名著已成为需要和习惯。

4.指导方法,注重积累。阅读课并不是教师不管,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选书,如何阅读不同文体的书,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对书进行点评等。现在,教师在阅读课上已经不再当堂进行交流评点,而是上过几周后专门组织读书报告会,或组织书评活动。

自从进行“语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时空,学生基本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对邹平县第一中学初中部2004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学生每学期平均阅读5~6本书,约100万字。阅读量最小的学生,也读了3本书,约60万字。而在他们没有开设阅读课时,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为每学期30~40万字。

三、读书活动带动了学生写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提升的同时,邹平县对语文作业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三本”(日记随笔本、读书笔记本和作文本)制度,学生的写作量大大增加。在设立“三本”制度前,学生一般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8~10篇作文,写作量在六千字左右。设立“三本”制度后,学生一般每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14~16篇作文,再加上日记、读后感等,写作量在七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三倍多,是以前十个学期的总和。有了数量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近三年来,邹平县初中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明集初中为例,2002年发表的学生作品为7l篇,2003年为95篇,2004年为102篇。开设阅读课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前好了,邹平县初中语文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滨州市名列前茅。

邹平县还开展“师生同读同写活动”,如明集初中的赵方新老师自2002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103篇文章,他每年教一个毕业班,三年三个毕业班的学生公开发表110篇文章,每个班50名学生一年公开发表30多篇文章。这个学校的16个语文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5篇文章。语文教师再也不是教师中“最累的群体”,每周可以只写两个详细教案,其他可写简略教案,备课形式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由教师自主选择。作文可以只批三分之一,也可完全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教师每天都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读书、写作、思考的“闲暇”时间。“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邹平县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语文学科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语文教师成为各学校专业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教师群体。

(责任编辑 韩瑞新)

课外阅读能力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自我提升的最好的办法,但是在实践中,很多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是存在误区的。他们对于该读什么,怎么读,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凭借自己的爱好阅读,对于文章不做深层次的剖析。尽管是下功夫了,但是语文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标对于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九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和报刊。”比如,要求从长篇文学作品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几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所以说,课外阅读已经在中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容易产生的误区和问题对于他们的课外学习非常重要。

那么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容易走进怎样的误区呢?

误区一:课外阅读只能利用课外时间,课内时间不可用

现代教育容易将学生带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学习只是为考试服务的。所以很多学生都很努力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对于课外阅读并不重视。这是因为,在实际中,很多人都认为有限的课内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汲取知识和文化的最好的时间。考试永远是课内知识。对于课外知识的考查可谓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想法就将学生带入了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只是课外的事,课内时间是不能用的。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重视课内的学习,因为课内学习内容才是考试的重点。同时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他们可能对课外读物关心的少之又少。

误区二:因为“偏食”造成的阅读误区

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各种综合素质还在慢慢地积累和形成过程中,所以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知识面广而且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都采取放任的态度。任凭学生随着自己的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学生“偏食”的毛病自然养成了。

其实,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还不够成熟,阅读时本应该兼顾所有类型的文章,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挑剔阅读类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还感觉良好,一到现代文阅读就觉得自己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做起。有的写起记叙文非常顺手,一到其他文体就无所适从了。

误区三:课外阅读过于休闲,并不做深层次的思考

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容易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就是课外阅读仅仅只是阅读,并不需要做深层次的思考,否则会浪费时间。学生受这种思想和意识的影响,也容易在阅读中形成一种休闲的意识,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消遣,一种休闲。所以读书的时候就会选择一些名人轶事或者骇人听闻的案件等闲书。这样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相对比较肤浅,不可能有大的收获。

误区四:阅读时只求速度,囫囵吞枣,断章取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寻找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对联等,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一用,以显示自己的文采。虽然这也是积累和运用,但是对于整篇文章来说,这样的阅读掌握的东西毕竟是少数的。有时候由于汲取的东西太过零碎,并没有领会全文和整体立意,所以很容易断章取义。

那么,面对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指导。

虽然说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但是我认为既然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将课堂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些课外读本;每天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每周做一次读书笔记,让大家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一下,这一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样的感受。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够慢慢成长。

其次,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知识匮乏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对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在开学第一堂课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告诉学生学校阅览室的查阅方式,查阅方法等。同时还可以指引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词典等进行阅读。

再次,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需要安静的氛围,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帮助他们读书。老师可以在班级里面成立读书小组,每天下午抽出40分钟的时间让大家对于今天自己所读的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在相互的讨论中,了解别人都读了哪些书,在别人那里吸取知识。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即便是耳濡目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知识也会得到提升和丰富。同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们也能看到自己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阅读中应该注意什么。通过相互学习,也能够纠正学生在阅读中不好的习惯。

最后,给学生以适当的奖励。

没有激励的管理自然是效率低下的,当然面对那么多的学生,让老师一个个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不可行的。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老师可以定期在班里面或者在整个学校里面组织一些有奖征文、演讲等活动,在学生中选出优秀的,给予适当奖励。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自然也会热爱课外阅读的。

(作者单位:高阳县宏润中学)

上一篇:音乐素质教育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广告文化内涵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