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2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教育部门对学生们的教育管理也越来越重视。高中化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对知识彻底掌握,因此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育中极为重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加入直观明确的思维导图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可将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客观理解。因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高中可谓是人生中的转折点,对学生将来发展起决定性因素,那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很重要。高中化学相对多数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利用展出思维导图的方法教学,让知识点一目明了,帮助学生主观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思维导图常用于总结和复习,对高中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高中化学相比其他学科比较复杂枯燥,知识点较散乱,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较为抽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学生们只会越来越糊涂,知识的学习会越落越多。当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导入本堂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不仅客观了解课本,更加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1]高中化学中需要记住大量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反应方程式,当学生在课堂上接收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时,用思维导图作参考,可以将其中的重要的关键知识点记住,然后层层递进,将其进行归纳整理,它可以方便学生复习记忆。同时,思维导图的制作非常灵活,让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能力。高中学习时间紧,利用思维导图节约了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2]高三时期大多学校会进行复习,思维导图此时发挥巨大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把高中学过的所有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减少时间上的浪费。思维导图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对高中学习提供了便利,是学习中很便捷的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要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进行互动,[3]只有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给予教师回应,教师才能得知学生在哪方面的欠缺,进而进一步查漏补缺,及时讲解。在课堂中进行思维导图的讲解,让学生融入课堂,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挖空让学生填写,更加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学生课堂走神。

例如: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中课后整理与提升中,课本中列出三个小的思维导图,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几个小思维导图进行预习,预习过后教师可以一边提问一遍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在提问的刺激下学生会更加认真的进行预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将这几个思维导图做为参考,将书本上的概念、化学键等知识详细讲解给学生。在教师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面讲给学生后,再次让学生回顾课后整理与提升的思维导图,充分理解书本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PPT,将思维导图中重要的知识点删除,然后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回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活跃课堂氛围。

2.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独立制作

课本中给出的思维导图并不是完整详细的,学生要想掌握更多,可以使课本和教师所教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就要自己动手去做一个思维导图,只有在自己动手做过后,才能记入心里,就算之后忘记了,脑子里还是会有一些印象。[4]教师也不能讲完就结束课程了,要记得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增强学生逻辑感,提高学生分析和自主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课后整理与归纳及课后复习题,教师在讲完课本知识后,学生应有个大致的思维导图。课本上第一章课后的整理与归纳是对第一章的知识大轮廓的概括,课后习题则较细节的表达出一些零碎知识点,结合起来这两部分较为笼统的概括本章的知识,给学生强调这两部分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上完成课后复习题,课上教师对该部分进行讲解,在学生没有问题后带领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回顾完后提出对思维导图的要求,留出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以整理与归纳及课后复习题做为参考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监督学生绘制,为学生解答疑惑,该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逻辑能力。学生绘制完后,教师收取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不足,返还给学生后让学生妥善保管,以便日后复习。

3.展示思维导图,做好备课

学生大多对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缺乏自信,认为教师绘制的才是完全正确的,教師这时候应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并且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绘制出正确的思维导图,考虑全面,不遗漏知识,同时对学生倾囊相授。

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的思维导图要比学生的更全面,可以参考一下其他教材。教师要在课前批改完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课上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学生对比并进行查漏补缺,以学生叙述为主,解决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的问题,将缺少的知识点添加进去,从而做出一张“完美”的思维导图。然后老师将思维导图打印出来或让学生照着绘制,最好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并且下课后让学生好好保留,方便进行日后的学习和复习。

三.总结

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让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对学生后期进行复习节省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都是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最大程度理解知识,无论使用什么办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教育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茜.高中化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1(Z6):63-65.

[2]王红菊.利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J].高考,2021(36):52-54.

[3]张学威,王海霞.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21(35):57-58.

[4]张奇.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1(28):37-38.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培养科学的想象能力, 强化形象思维, 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重视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发展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生来说, 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 从而对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 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化学启蒙中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的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 结合分子、原子、离子等的特点, 可辅以教材中的分子、原子照片, 或运用演示或电化教学手段, 对电解水、氧化汞分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等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在实验中思考问题, 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实验, 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思维品质, 使之成为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极为有益的基本素质。

1.1 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观察实验一般应包括,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的剧烈程度等。例如: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银白色的铁片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铜, 另外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而不少同学只注意到了铁片变为红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 就属于不全面, 进而在分析反应实质时, 就不能很深刻。

1.2 正确记录和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注意“光”和“焰”、“烟”和“雾”等的区

别。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 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为: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 锌粒逐渐变小, 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烫。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很明显, 眼睛只能看到气泡, 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 眼睛是分辨不出的。

1.3 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 多种多样, 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 有些转瞬即逝, 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 观察时应注意抓住变化的本质现象。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反应剧烈而放热, 熄灭后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 重点应是生成了有别于镁的白色固体, 说明镁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

1.4 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推理、判断, 得出结论, 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正是在此过程中才加强了对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增强独立阅读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 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 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 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 以反应规律为线索, 加强推理教学, 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 进行归纳总结, 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 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 记忆有关结论, 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 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 由“会”到“活”, 由“活”到“用”。教师宜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阅读 (包括阅读文字、图片、模型、课件、习题等) 体会化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感知中正确分析, 形成知识结构,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除了对概念、原理和一些规律性内容的阅读加强训练, 在做练习题时, 需要求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表面信息和隐含信息、关键词语, 联系书本内容, 最后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防止学生对作业题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要达到深刻理解, 以一当十, 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在解答题目时, 要求学生反复仔细阅读题目, 思考时要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其中, 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尤其要求学生掌握住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 即既具备严谨性, 又要敏捷和灵活。

3 发展丰富的联想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思维敏捷性

联想能使片段的、孤立的想象结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使混乱的想象转化为有序的想象。在联想中, 学生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利用, 大大拓展创新思路。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运用素材, 适时地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因思维定势缘故, 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 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 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 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 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 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 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 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关于“p H”部分的教学, 课本上介绍的内容虽不多, 但对于生产生活却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若只局限于教师枯燥地讲授教材, 就不如事先布置研究对象, 让学生搜集跟p H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广播、看影视、互联网、实地参观考察等各种手段接触相关内容, 再加之课堂上亲自参与不同浓度溶液p H的测定、比较, 通过他们的积极思维就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 一切的教学设计, 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师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科学培养,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思维敏锐、知识充沛、能力增强, 成为新世纪的栋梁和希望。

摘要: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实验是化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思维是关于化学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现象和结果的思维活动,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化学实验思维系统是由目的思维、原理思维、操作(包括观察)思维,以及现象思维、评价思维、应急决策思维和综合思维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基本原理思维是化学实验思维的核心。实验设计及实施是养成化学实验思维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水平需要改进课程、教材和评价。

关键词: 化学思维; 化学实验思维; 化学实验思维系统; 中学化学

1 实验是化学思维的重要基础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内隐或外显的语言或动作、表象表现出的对现实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和反映过程,它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化学思维是关于物质(实物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思维,是化学的灵魂,也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内容[1]。要开展化学思维必须具备有关事物的丰富的感知觉材料,而实验正是提供这些材料的最有效的来源。因此,实验是化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生动地证明了化学思维和实验的密切联系。例如:

元素是化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没有科学的元素概念就没有化学科学。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先贤虽然早就分别臆测水、火、木、金、土和火、土、水、气是组成万物的“元素”,由于没有实验事实支持,它们不可能导致化学科学的建立。直到17世纪下半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英)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质“用一般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指出“元素应当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質所构成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或完全纯净的物质”,从而为化学元素作了一个朴实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英)提出原子论,是以他对空气组成、混合气体扩散和分压问题的实验研究为基础的。他推论空气是由大小、重量都不同的原子组成,从而使思维进入微观领域。他用原子的化合与化分来解释、说明各种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成功地抓住了化学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又进一步用原子思维对当时人们了解的、彼此孤立的各种化学变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开启了“化学中的新时代”[2][3][4]。

分子概念的提出也离不开实验: 盖·吕萨克(GayLussac J L, 1778~1850,法)等人综合多个实验结果作出结论: 各种气体在彼此起化学作用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结合;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他和道尔顿一样,把各种元素的“简单原子”跟化合物的“复杂原子”统称为“原子”)。但道尔顿认为,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一定不同,因此在相同容积内不同物质不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坚决反对盖·吕萨克的结论。为了解决盖·吕萨克和道尔顿的争论,阿伏伽德罗(Ameldeo Avogadro, 1776~1856,意)以盖·吕萨克的实验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假设与推理,引入分子概念,圆满地解决了这个争论,也使化学对物质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物质的结构是化学的核心问题。化学家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建立在最初为解释种种实验现象而提出的同分异构、原子价、碳四价学说以及碳链、基团概念、立体化学模型等认识基础上的。没有有关的实验,就不能形成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没有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平衡原理、催化作用原理,等等,关于化学反应的认识无一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上述史实说明,没有实验提供思维材料,就没有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思维,也就没有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

还必须指出,实验不仅是获得化学思维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对化学思维进行检验、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之,实验是人类化学思维的重要基础。

2 做好化学实验需要思维

要做好化学实验必须积极地开展化学实验思维,没有化学实验思维的实验过程充其量不过是照方抓药的过程,不可能做好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思维是化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抽象思维成分,又有实验操作(动作)思维成分。

化学实验思维水平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化学实验教学尤其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水平。

2.1 化学实验思维系统的分析

人类的化学思维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也离不开思维。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化学实验思维作深入的分析。

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是人们创造或者控制一定的条件,使实验物质(试剂)发生纯化、强化和典型化的化学变化,以便组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实践活动,是由实验试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操作方案、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主体(实验者)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实验结果是各要素协同作用下系统运行的产物。

对于中学化学实验来说,其系统要素除了实验原理和实验物质(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主体(教师或学生)之外,还有观察主体(学生)。操作主体跟观察主体常常是分离的,这是中学化学实验系统跟一般的化学实验系统的显著区别。中学化学实验系统的各要素都要受教学对象——中学生的特点和中学的实验条件所制约。这种复杂关系可用下图示意[5]:

化学实验思维是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包括方法及运作)、现象和结果的思维活动。与化学实验系统对应,化学实验思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化学实验系统有效地运行(即做好实验),实验者需要通过目的思维来明确实验的目的,通过原理思维来明确实验的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明确实验的预期现象和结果,需要通过过程思维来确定实验的过程、方法和运作,需要对发生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判断、评价,以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即进行观察思维(现象思维)、应急决策思维和结果处理思维,还需要对整个实验方案和实际过程进行综合思维。可见,化学实验思维系统是由目的思维、原理思维、操作(包括观察)思维,以及现象思维、评价思维、应急决策思维和综合思维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2.2 基本原理是化学实验思维的核心

在化学实验思维系统的诸要素中,包括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在内的原理思维决定着实验目的能否有效实现,也决定着实验的现象、过程和结果,因而是整个实验思维系统的核心。掌握实验原理的基本规律,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原理思维,是实验思维取得成效的关键。

3 养成化学实验思维的重要环节

科学实验能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实验思维是科学实验的核心,而良好的实验思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块。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等协同做出努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素养,需要让他们在化学实验思维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训练,需要引导他们适时地进行小结、提升。

3.1 在化学实验思维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在化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8世纪后半叶燃素说流行之时,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43~1794,法)为了证实自己对燃素说的怀疑,特别设计实验来推翻燃素说并提出科学的燃烧理论,促进了逻辑思维在化学认识活动中的应用。基于化学事实概括元素概念的成功以及化學逻辑思维的需要,刺激化学家们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更多、更有力的实验事实,促使他们运用逻辑思维指导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的科学水平,不但为具有学科特点的化学实验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使实验设计由此逐步成为化学研究与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工作。

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教学目标设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试剂选择与加工、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操作和观测方案制订以及实验及教学效果评价设计等方面。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方面的设计进行思维训练。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有效的思维策略的渗透、评价和总结、强化。例如,在目标设计中渗透综合策略、缺点排除策略、系统测定策略;在实验原理设计中渗透原理物化策略、组合策略、强化或弱化策略、渐进策略、简化策略、变换输出策略、技术模拟策略、技术置换策略、综合策略等[6]。

3.2 实验思维化,在化学实验思维指导下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不但可以强化对实验设计的体验,还可以发现设计中的疏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强化设计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常常会因为赶时间出现方案实施与实验思维脱钩现象,或者出现实施疏漏现象。对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加强管理。

3.3 改进、完善教材

跟知识传授比较,现有教材忽略实验训练,特别是化学实验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化学实验思维的养育,也是造成目前化学实验教学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下列有效方案:

(1) 比对不同版本教材,就实验的思路、目标、学生活动方式以及栏目设置、编排次序等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或者整合成最佳实验方案,供教师授课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

(2) 增加实验中主要步骤的思维活动要求;

(3) 设计单元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实验设计任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开放性等,逐步提高要求,优化、提升学生化学实验的思维品质;

(4) 习题实验化。把部分习题改编成实验习题,增加学生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思维活动的机会。

3.4 积极开展实验思维教学及评价研究

要积极地推动把实验思维教学纳入课程标准,纳入学业质量标准,纳入教材,纳入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发挥实验习题在培养学生实验思维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把对实验思维水平的评价纳入化学学习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俊明. 化学思维引论[J]. 化学教学, 2018, (6): 3.

[2]《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著.化学发展简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3]赵匡华编著. 化学通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恩格斯. 于光远等译编.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28, 275.

[5][6]吴俊明.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学语文是非中文类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引导学生有效筛选信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抓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是为非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但因为是非专业课,一直未受到学生的重视。日趋边缘化的现状,使得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缺乏积极性,在授课时也基本流于作者生平介绍,文章的简要分析的形式,稍好一点的就像高中语文的上法,常被人戏称为“高四”课。

其实,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类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它因其基础性和人文性特点,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及提高母语运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核心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核心之二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所谓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做法。

一 引导学生有效筛选信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讲授大学语文王维的《少年行》时,我紧扣“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首诗。但是在讲述作者生平时,我不仅将网上查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存诗400首。与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实,这段生平简介仅仅是属于名片上的东西,是对王维最简单的介绍,对于理解这首作品似乎没有多大帮助。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处时代及其心境的变化,将其生平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四十岁前和四十岁后,并且详细了解之。

四十岁前,是在安史之乱前,这个时期处于盛唐时期,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在王维身上体现明显。王维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作品风格较为热烈豪放。

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黑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担心,但另一方面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开始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

根据作品的写作时间,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品。这个时间段,唐朝国力蒸蒸日上,社会安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高涨。在时代风云激荡下,年轻的王维满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知道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当时王维的心理特点,那么在欣赏这首诗歌时,很轻易地可以感受到诗中洋溢着诗人要像少年游侠那样轻身报国、视死如归、豪放不羁的精神,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按照上面的流程帮助学生查询、梳理王维的生平资料,就不会再流于形式,浮在表面,而是将诗人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特点结合起来,这样的王维生平资料才能对作品理解有所帮助。而如何在查询资料时进行筛选、梳理,获得有效信息也是属于思维品质的一部分,即深刻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 抓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这引导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其思维,提升其思维品质。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因学生自己思考碰撞引发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的作用更大,因其自主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课文《少年行》中有一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有学生朗读时,将其中的“多少年”读成“duō shǎo nián”,读完后,马上有其他学生指出其读错了,应为“duō shào nián”。双方争执不休,面对这样的状况,我马上发问,到底应该读什么音?有人赞成读“shào”。认为根据文本下面的注释,是“很多少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应是“新丰美酒一斗值十千钱,长安城的游侠很多都是少年。”也有学生认为,文本这两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运用的是对举的手法,应为“shǎo”。在大家互相争执时,我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经过多方查询资料,最终明确:原来“少年行”原本的读音:shǎo nián xíng,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南朝的宋鲍照、北周的庾信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后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读音也逐渐变为:shào nián xíng。

这种及时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引导他们查询资料明确答案的方法,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辨别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好处。

三 注重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我校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园老师,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语言表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的问题,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其实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得再透彻不过了:“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想要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正因为如此,我在上大学语文时,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注重的是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完整,然后才是优美、生动。如在讨论上面“多少年”的读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观点,接着说出佐证的理由,佐证理由阐述时要求条理分明。另外在上课时,还时时结合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如在教《蒹葭》时,我就设计了一个环节:《蒹葭》每节的第一句话都是优美的环境描写,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学生要描述清楚就必须先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而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有条理地、生动地把它表达出来。

当然,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除了学生发言时、写作时要注意其清晰性的训练,还可以对文本的概括、故事梗概的表述等进行训练,这个就是概括性的训练。关键是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应时刻牢记教学核心,时时处处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非纯粹的为学文本而学文本。

参考文献

[1]肖绪才、陈新瑶.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2]卢毅.对大学语文改善和提升大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8(35)

〔责任编辑:林劲〕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创设幅射式、渐进式、矛盾式、发散式、研讨式的问题情境,能绽放学生的思维品质。

1创设“幅射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问题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 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 (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小数的关系”,谁能用商不变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3.58×2.3时, 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 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 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矛盾式问题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后,可提问:“这个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又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4∶7化简成2∶1呢? ”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式问题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5”。根据这一条件 ,可提出如下问题 :(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 ? (2)甲数是乙 数的几分 之几 ? (3)乙数是甲 数的几倍 ?(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 (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 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5创设“研讨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研讨式问题就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研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探索。例如:在教学完连乘、连除应用题后,笔者设计了“省钱小能手”这一探究性问题情境:学校篮球队要买10个篮球,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了解了行情:买1个篮球,要花21元;买2个篮球,要花34元;买3个篮球,要花50元。怎样买最省钱? 问题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一生抢先说:“买3个篮球,要花50元,也就是说每个篮球所需的钱数不足17元,所以3个3个地买最便宜。可以先买9个篮球,需50×(9÷3)=150(元),在买一个篮球要21元,这样买10个篮球一共需要150-21=171(元)。”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马上反驳道:“这不是最省钱的方法! 2个2个地买, 每个只需17元, 所以10个篮球共需34×(10÷2)=170(元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3个3个地买 ,买6个篮球需50×(6÷3)=100(元),再2个2个地买 ,买4个篮球需34×(4÷2)=68(元 ),这样10个篮球只需100+68=168(元 )。这种买法是不是最省钱?听了这个同学的购球方案,大家齐声说好。这样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总之,课堂问题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深刻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一堂成功的课中的很多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着力。本文对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化学思维品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方式,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也将带来课堂教学环节结构的差异。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更加方便、紧密和高效,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从提出问题,进而进行知识的不同分类,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成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导图;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来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初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也是广大老师关注的焦点。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使知识更加直观、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持续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绘制各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图,使问题更加清晰明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思维导图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并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进而解决问题。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建立问题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和指导学生绘制问题思维导图,然后带领学生沟通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延伸,化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参加考试前组织学生复习“元素化合物”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绘制问题思维导图,先向学生展示与元素化合物相结合的各个要素图,为学生建立问题的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其他相关问题框架,例如化学性质、制作方法以及用途等。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的框架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流和讨论,最终把“元素化合物”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将问题和解决方案扩展到各个知识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1]。

二、基于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分类

积极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划分,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制作出合理的分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核心点和教学内容提出持续有效、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铜和钢以及其他金属”相关章节的知识时,运用分类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进行归类:①记忆型类别,诸如固体的颜色——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无色固体:金刚石;等等。②通用型类别,了解钢和铜的化学特性、方程式以及常用的防腐方法。③应用型类别,通过做实验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如何从材料中制备出碳酸钙来。④发散型类别,例如如何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制备硫酸铜溶液。运用分类思维导图来详细分析各种类别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反映所学的各种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使思维能力整体提升。

三、借助思维导图快速解题,提高成绩

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考上理想的学校。具體来说,教师应全面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哪些是学生薄弱的环节,哪些是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等。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常见方法、技巧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绘制成一系列的思维导图,加强学生的掌握。最后教师通过评估和分析进行总结,为学生设计出考试思维导图模型:题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什么?可以导出的条件是什么?包含哪些公式和概念?运用哪些解题方法?最终,优化和确定方案。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很快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防止走弯路而掉进陷阱里。例如:自然条件下氧气和铁可以共存吗?实际上,问题是氧气和铁是否可以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不发生反应就能实现共存,反之则不能。因此需要从氧气和铁的性质、稳定性以及反应类型等入手,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将问题拆分为:审题、条件、基础知识、结合特例再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绘制“氧气和铁共存判断”的思维导图,最终得出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铁,而不能实现共存的结论。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快速解题,提高成绩和思维能力[2]。

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直观、生动、趣味性强,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思维导图教学,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魅力和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更多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伴随一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冯天才.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新教育,2020(8):85.

[2]沈悦.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阅读教学实践:Fair and Square阅读教学为例[J].高考,2020(8):16.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下高中生物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