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范文

2024-04-06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3、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一、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重组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

现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教师再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基因突变

问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问2】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1.学生阅读后回答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归纳】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学生阅书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

三、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强调】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 有

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种„„。

四、总结: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范文第2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活动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评价工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以用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

第二章 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第五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Ⅰ、Ⅱ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 农业中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

(二)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

(三) 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

(四) 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 从中华人民人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Ⅰ、Ⅱ、Ⅳ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和所有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中间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 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

(二)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

(三) 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研究或试验的证明文件;

(四) 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 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

(二)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

(三) 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

(四) 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引进单位应当凭此审批书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从中间试验阶段开始逐阶段向农业部申请。

第三章 用于生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第九条 境外公司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或者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人的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拟用于生产应用的,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

(二)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人微言轻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的证明文件;

(三)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的资料;

(四) 境外公司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程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第十条 境外公司在提出上述申请时,应当在中间试验开始前申请,经审批同意,试验材料方可入境,并依次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三个试验阶段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领阶段。

中间试验阶段的申请,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境外公司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的申请,经安全评价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境外公司凭此审批书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安全证书的申请,经安全评价合格,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境外公司凭此证书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引进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在生产应用前,应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方可依照有关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应的审定、登记或者评价、审批手续。

第四章 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

第十二条 境外公司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作加工原料的,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三条 境外公司提出上述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

(二) 安全评价申报书(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Ⅴ);

(三)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的证明文件;

(四)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的资料;

(五) 农业部委托的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安全性的检测报告;

(六) 境外公司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安全评价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四条 在申请获得批准后,再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申请时,符合同一公司、同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条件的,可简化安全评价申请手续,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 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

(二) 农业部首次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复印件;

(三) 境外公司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五条 境外公司应当凭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

关手续。

第十六条 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如果具有生命活力,应当建立进口档案,载明其来源、贮存、运输等内容,并采取与农业转基因生物相适应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不进入环境。

第五章 一般性规定

第十七条 农业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270日内做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没有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方能签订合同。

第十九条 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没有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的,或者与证书、批准文件不符的,作退货或者销毁处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范文第3篇

《转基因生物安全》一书由曾北危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转基因生物安全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课题,也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问题,并正在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这本书概述了当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及其应用领域;严肃地提出了生物技术所修饰的改性活生物体是祸福相倚的“双刃剑”;介绍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宗旨、原则和相关内容以及各国对生物安全的基本态度;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转基因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并从健康与生态两大方面讨论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和不确定性风险;列举了转基因生物的重要风险事件或案例;明确提出保护物种种质遗传资源的主权以及高度警惕“生命圈地运动”;最后深讨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有关问题。

这本书是在2003年出版的,也许有些题材在现在看来也许不算新颖,而且已经被运用于实践中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还是有所收获。转基因生物安全作为当代前沿课题,它也是一个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交叉学科问题,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深入浅出,还列举了很多例子,给出了很多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且,作者能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对待转基因这个问题,既看到他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它潜藏着的对健康和生态所构成的威胁与危害。让人看了对该话题有一个清晰地客观的理解。

这本书是按照基因工程学及其应用→转基因生物是柄“双刃剑”→生物安全形势全球性大事→中国高度关注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生物环境影响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转基因生物安全及其典型事例→保护物种种植遗传资源主权→生物安全经济学这一顺序进行介绍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先给我们列举“转基因生物安全及典型事例”,再讲讲它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再来说明他是全球性大事且中国高度关注生物安全问题,这样的话读者读起来思路会更清晰,因为其中的因果关系会更加明显,也更能让读者通过反思案例来深思转基因带来的影响,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各专家学者的看法对比借鉴,也就对一些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制度有进一步的认识。

上一篇:教育实习总结免费范文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