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范文

2023-09-08

基因治疗范文第1篇

【摘要】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有必要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程序,以及基因工程在农业、工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情况。

[关键词]

基因工程 原理 技术程序 应用进展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工程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便更经济、更有效、更大规模地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产品的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和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是在遗传物质的分子水平上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程序。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它有3个基本的步骤:①从合适材料分离或制备目的基因或DNA片段。②目的基因或DNA片段与载体连接作成重组DNA分子。③重组DNA分子引入宿主细胞,在其中扩增和表达。不同种类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其基因工程在操作上和具体技术上必然有所差异,但技术核心都是DNA的重组,即利用一系列的DNA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等分子手术工具,在某种生物DNA链上切下某个目标基因或特殊的DNA片段,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将其接合到受体生物DNA链上。一个完整的用于生产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技术程序包括的基本内容有:①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目标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②适合转移、表达载体的构建或目标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构重组。③外源基因的导入。④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表达及检测与转基因生物的筛选。⑤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的检定。⑥转基因新品系的选育和建立以及转基因新品系的效益分析。⑦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⑧消费安全评价。

一、外源目标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结构分析

获得合乎人类某种需要的目标基因是开展一项基因工程的前提和全部工作的核心,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获得目标基因。目前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目标基因,比如从构建的基因文库中调取和筛选目标基因,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已知核苷酸序列的目标基因,以及通过逆转录酶用mRNA为模板合成目标基因等。

二、构建能在受体生物细胞中表达的重组目标基因

要使一个外源目标基因能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在整合后在受体基因组的调控下有效地转录和翻译,就必须事先对目标基因的功能结构用DNA重组技术进行适当的修饰,也就是将目标基因与一种特别的DNA分子重组,这种特别的DNA分子称为基因载体,目前所用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类:质粒、λ噬菌体、柯斯质粒、病毒载体、YAC载体等,各类载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不同的目标基因。

三、外源重组目标基因的导入

将重组的外源目标基因转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称为基因导入或基因转移。接受外源基因的细胞称为受体细胞。由于受体生物学特征的不同以及基因工程目的不同,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用载体导入,有的是直接用物理的方法导入。目前使用的有转化、转染、电穿孔导入法、基因枪射入法、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等,向细菌等微生物中导入外源目标基因常用质粒转化和噬菌体转染方法;向植物细胞中导入外源基因常用基因枪注入法和Ti质粒导入法;能由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的植物细胞还可以用电穿孔导入法及脂质体融合法;动物的受精卵一般通过人工显微镜注射法导入外源基因;动物的体细胞可用电穿孔法和病毒转染法导入外源基因,但对用于生产目的的基因工程常常避免用病毒转染法。

四、转基因细胞或个体的鉴别和筛选

在对宿主的细胞进行了外源目标基因导入处理以后,有些细胞可能并没有外源基因的进入,另有一些细胞可能在外源基因进入后因各种原因而不能使外源基因表达,因此必须对被进行了基因转移处理的细胞或个体进行鉴别,以筛选出导入外源目标基因的转基因细胞或个体。鉴别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一般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检测目标基因是否表达,二是检测目标基因是否整合到了宿主的染色体上和能否稳定传代。表达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转录产物的印迹杂交法、免疫印迹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等。整合检测可通过DNA分子杂交来确定。

五、转基因品系的效益分析。

一个生产性能优越的转基因品系,首要的条件是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必须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个必要标志是其目标基因必须有适度的高效表达特性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六、生态与进化安全保障

由于转基因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可遗传、易扩散及自主的特性,而且人类对生命、生态系统、生物的演化实际上还知之甚少,对不同物种间基因的人工组合,外源基因对受体生物进化的可能影响,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等都无法进行评估,因此如果人们不事先采取控制措施,转基因生物一旦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就可能打破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种质资源。对转基因生物的控制措施有物理的方法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物理屏障尽量使转基因生物不能从实验室逃逸进入到自然环境里去;生物的方法一般就是造成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之间的生殖隔离,如利用三倍体不育的特性将用于生产的转基因动物或植物变成三倍体等。

七、消费安全评价

(一)消费安全评价一般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的方面:①导入外源目标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是否安全。②外源目标基因是否稳定。③使用的载体是否安全。④使用的报道基因(就是能产生很容易观察的性状的基因)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⑤外源基因导入后是否会诱导受体生物产生新的有害遗传性状或不利于健康的成分。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已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消费安全评价和严格的管理,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严格限制。

(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因工程在农业、工业及环境保护、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以基因工程改良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品种已经或将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农业生产的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将大幅度提高;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将可能被低耗能、低污染的基因工程产业所取代;经过人工改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将不但能高效而清洁地生产出医药化工所能生产的药品和试剂,还能生产出医药化工所不能生产的效力强大、作用专一的特殊药品;人体器官培养将成为产业,器官移植将成为临床常规等。

1.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粮食短缺曾是长期威胁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活的一个最大问题,也仍然是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近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发现了一个高光合效率的基因,专家们的分析认为,如果将此高光合效率基因转移到杂交水稻中,则杂交水稻的产量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20%。虫害是降低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都因虫害要损失数千亿美元。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和大量使用已经产生出许多严重的问题,而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的能抗虫害,不需要施用农药,对人、畜食用安全的作物,则不仅能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科研工作者研制的转Bt毒蛋白基因棉花、转Bt毒蛋白基因烟草、水稻、杨树等植物,都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除了前面说的增产、抗虫害,还可能培育出能固氮的转基因作物,能抗旱、抗寒的转基因植物等。

2.基因工程在工业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使植物成为能替代微生物发酵设备的生物反应器,更经济地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已经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领域。现在已经培育了多种可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植物,能产生出可分解的塑料原料、石油、工业用脂肪、糖类和酶类等。经典工业所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料,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垃圾等各种污染物,已经构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严重威胁。环境保护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与人类前途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基因重组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基因重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将某种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微生物中,创造一些对有害物质分解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新菌种。利用微生物分解各种废弃物的同时能产生出重要的工业原料是转基因微生物应用的一个重点,植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木材工业中常见的废弃物,人们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来分解纤维素,生产工业用的原料,如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许多低耗能、少污染的基因工程逐渐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3.基因工程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在医药方面,基因工程主要用来生产各种重要的人蛋白药物,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分离和克隆了300多种不同的人用蛋白药物的基因,其中有数十种基因已经在不同的宿主中进行了表达和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功能分析和检测,有20多种经批准已经投放市场,如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干扰素、胰岛素、人和动物用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是最早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蛋白药物。人们将编码胰岛素A链和B链的基因编码序列分别克隆到细菌质粒载体上,并都与半乳糖苷酶基因串联在一起。由细菌中分开合成的蛋白质是都连接有半乳糖苷酶的胰岛素A链和B链。纯化和收集合成产物后用溴化氰处理除去半乳糖苷酶,然后再用磺酸处理,就可以使A链和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到一起而组成完整的胰岛素。人们还在尝试用转基因哺乳动物如牛、羊的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高效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药物。有人还将人的珠蛋白基因的调控区与人的两个1珠蛋白基因和一个珠蛋白基因重组在一起,转移到猪的受精卵中,得到的转基因猪在血液中出现了人的血红蛋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便可以用转基因猪生产的人血红蛋白来辅助输血。猪的各种器官的大小与人类的器官比较一致,有人设想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猪的某些器官的抗

原特性,以生产出用于人类医疗移植的器官,解决器官来源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基因工程能给人类带来更健康的生命、更富足的物质、更舒适的环境。

(三)我们了解一下基因工程的进展状况。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技术,而且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因工程技术不是一项已经成熟的技术,仍然还很粗糙和原始,在许多方面尚需完善和改进。

1.基因工程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目前的基因工程在技术上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对不同生物的生理特性的了解不很深入,如我们将鱼类抗冻蛋白基因转移到不抗寒的罗非鱼等热带鱼中,虽然抗冻蛋白基因得到表达,但并没有使受体鱼产生预期的抗寒效果。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基因工程基本上只能对简单的、单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设计和改造,操作对象只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单因子基因。但生物绝大部分的重要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对这些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现有的基因工程技术几乎仍然是束手无策。我们对活的生物体中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知之甚少,有关的知识仅限于对启动子和增强子有所了解,对生物体整体的调节复杂性的认识还刚刚开始。

2.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对社会大众来说,最主要和最关心的是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因工程产品的消费安全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问题。目前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因其成分的某些改变是否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实验和时间来验证。有着某种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如果进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就有可能排挤自然种群,降低生态系统里物种的多样性,打破生态平衡。

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的生物控制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在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没有可靠的生物控制措施之前,应严格禁止其进行生产和进入开放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其生态安全性达到了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时,或无生殖能力的转基因动物和植物才能允许进入自然界进行生产,也只有这样才是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罗琛主编,生物工程与生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颜青山主编,洞悉生命的真谛,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3]刘祖洞编著,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因治疗范文第2篇

A.基因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

11.一园艺工作人员发现一株结有核蜜橘的枝条上结无核蜜橘,据此分析回答。

B.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1)从变异的来源分析,无核蜜橘出现的原因是 。 (2)从植物形态学分析,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结无核蜜橘的枝条是 ,发生变异的结果。 (3)欲想培育出结无核蜜橘的新D.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

2.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大约有109个的果品种,常采用的方法是 ,其原因是

蝇群,每一 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 12.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个体,若进行无性生殖一般情况下能产生 种A. 2×109 B. 2×108 C. 2×107 D. 108

3. 在田间选择穗大粒多的变异植株的种子播种后,子代植株有的保持了穗大粒多的特点,有的却不能.原因是( ) A. 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B. 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C. 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有的是遗传的,有的是不遗传的 D. 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在播种后又产生了新的变异

4. 大丽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一株杂合的大丽花植株有许多分枝,盛开众多花朵,其中有一朵花半边红色半边白色,这可能是哪个部位的基因突变为c造成的 ( )

A. 幼苗的体细胞 B. 早期叶芽的体细胞 C. 花芽分化出的细胞 D. 杂合植株产生的性细胞 5. 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αDNA 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三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 ( ) A. 100% B. 50% C. 25% D.12.5% 6. 诱发突变与自然突变相比,正确的是 ( ) A. 都是有利的 B. 都是定向的 C. 都是隐性突变 D. 诱发突变率高 7. 诱变育种有许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结实率高,发育迟缓 ②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④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⑤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速育种进程

8.基因突变按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两种。如果是前者,则发生在细胞 分裂的 期;如果是后者,发生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 。人的癌肿是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突变,它属于 ;如果突变导致突变型后代的产生,则属于 。

9.填写下列育种方法:用抗倒伏不抗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育成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 。用60CO辐射的稻种,育出成熟期提前、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系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0.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是 和 ,二者都是是通过 生

类型的后代,若采取自花传粉,能产生 种表现型的后代,这些后代中是

否产生了新的基因? 。由此可见,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_____生殖的过程,控制______的基因重新组合。 14. 基因突变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前者应发生在________分裂______期,后者应发生在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期。

15.一株世代都开红花的植物,在依次突然性冰冻后,在一个枝条上出现了一朵

白花,白花授粉后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都开白花,试分析该白花是来自于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发育成该花芽的细胞在___________时发生差错,从而使_______________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16.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火烈鸟,喙、翅边缘和腿都是鲜红色的,而捕到的火烈鸟

经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没有鲜红色。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火烈鸟在野外常吃的红

色藻,红颜色就会出现。火烈鸟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红色藻,眼的颜色仍然是橙色的。请分析回答: (1)火烈鸟食用红色藻,身体的有关部位就呈红色,不食用红色藻则不呈红色。这种性状的变化是由

引起的,属于

(2)火烈鸟的眼色不会因食用红色藻而发生变化。这说明火烈鸟的眼色是

控制的。 17. 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的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通 过转基因技术已将该基因导如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的DNA整合在一起。这样的细菌仍能繁殖。请根据上述内容回答: (1)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作

。 (2)这种重组DNA技术可以达到定向改变

的目的,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组建出新的

基因治疗范文第3篇

(1)在学习基因重组的概念时,应联系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同时注意与基因突变进行比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两种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

(2)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本质时,要联系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碱基对暴露,因而使碱基对易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在表达时,由于引起mRNA上密码子的改变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发生改变。

(3)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变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治疗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胃癌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74岁, 平均52岁, 均为临床经纤维胃镜、手术切除或剖腹探查取活检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腺癌。肿瘤位于贲门21例, 胃体11例, 幽门8例。黏液腺癌23例, 低分化腺癌13例, 印戒细胞癌4例。

1.2 治疗

40例晚期胃癌患者, 行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癌扩大根治术, 且淋巴结清扫加放疗和化疗。患者均于术后4周开始治疗。1~2年内给3~4个疗程化疗。术后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方案多参考晚期胃癌的化疗方案, 毒副反应较轻。联合化疗既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不能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姑息性化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 (CR) :可测肿块完全消失, 续发症消失, 未出现新病变, 效果持续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 (PR) :肿块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以上, 或每径缩小30%以上, 续发症未恶化, 未出现新病变, 疗效持续不少于4周。稳定 (NC) :肿块之2个互相垂直的最大径乘积缩小不及50%, 或每径缩小不及30%, 病变增大但不超过原来的25%, 续发症未恶化, 未出现新病变, 持续4周以上。恶化 (P) :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 续发症恶化, 出现新病变[2]。缓解期:自出现疗效起, 至复发或恶化时止。治疗后生存时间:自治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诊的时间。

2 结果

4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8例, 稳定17例, 进展2例。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少见末梢神经疼痛, 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

3 讨论

胃癌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单纯切除可获治愈的仅限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有转移淋巴结癌灶的早期癌及全部进展期癌, 内科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及至晚期胃癌 (不能手术、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者) 内科治疗则居主导地位。后辅助化疗主张早期开始, 一般在术后第3周进行。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后, 均应辅助化疗, 手术不能发现的亚临床癌灶, 是手术后复发的根源。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防止复发与转移, 提高5年生存率。晚期胃癌化疗, 不能手术, 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的晚期患者, 以化疗为主的药物治疗目的是控制原发与转移癌灶, 争取消除病灶, 缓解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联合用药采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联合[3]。前者采用高剂量间歇给药, 后者采用连续给药。术后辅助化疗, 在减少死亡的风险上取得效果较小, 尚不能得出术后辅助化疗能改善生存率的结论。胃癌联合化疗的缓解率比其他消化道肿瘤要高, 一般在30%~45%, 不同的联合方案尽管在缓解率上有差距, 但均不能证实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因而在选择联合化疗方案时既要根据治疗的有效率, 又要根据方案的毒性和病人的一般状况进行权衡。5-FU是胃癌化疗中的主要药物, 临床上多采用持续静滴或静脉推注两种给药方式, 目前多倾向于前者;加入CF与5-FU联合, 疗效明显高于单用5-FU, 而CF使用的最佳剂量尚未明确。DDP是胃癌化疗中仅次于5-FU的重要药物, 5-FU+DDP联合是胃癌化疗的基础方案;无论是高剂量DDP还是低剂量DDP与5-FU联合均有良好疗效, 但作用机制不同, 低剂量DDP起生化调节剂, 而高剂量DDP具有细胞毒作用。长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5-FU始终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 绝大多数联合化疗方案均以5-FU为基础。近年有较多报道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静脉滴注2h, 然后5-FU静脉滴注22h, 连续2d, 每2周重复的方法, 结果发现复发的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后缓解期3~17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 疗效令人满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还需临床更多的病例积累和证实, 同时对于胃癌患者化疗的最佳方案选择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及晚期胃癌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4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8例, 稳定17例, 进展2例。结论 晚期胃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目前水平是近期有效率有所提高, 有效缓解期延长, 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生存期延长不明显。

关键词:胃癌,化疗

参考文献

[1] 刘鹏, 邓清华.胃癌放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 32:552.

[2] 李玉升.晚期胃癌的化疗与用药[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24) :2139.

基因治疗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 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40 例, 男性21 例, 女性19 例, 年龄35~68 岁, 平均年龄 (44.1±2.5) 岁;患者的病程1~11 年, 平均病程 (6.1±2.0) 年;从患者合并症上来看, 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8 例, 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有5 例, 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有3 例, 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 例, 合并有便秘的患者有4 例;对照组40 例, 男性22 例, 女性18 例, 年龄36~69 岁, 平均年龄 (44.0±3.0) 岁;患者的病程1.5~10 年, 平均病程 (6.2±1.8) 年;从患者合并症上来看, 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 例, 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7 例, 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6 例, 合并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有5 例, 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有4 例, 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 例, 合并有便秘的患者有3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病程因素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该研究都知情同意, 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

①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都在8.28~10.06 mmol/L之间, 且患者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在12.0~19.4 mmol/L之间。 ②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心肝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处于哺乳期的患者;排除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指导两组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控制以及适当运动锻炼, 少食多餐、定时进餐以及定量进餐等, 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西药联用治疗, 首先在患者就餐之后的15 min之内给予其瑞格列奈片口服治疗, 初始剂量控制到0.5 mg, 然后在服用一周到两周之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情况实施适当调整, 患者药物治疗的最大剂量不可以高于6 mg。 联合应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患者口服剂量为0.25 g。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 仅对患者应用一定量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实际用量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两组患者的疗程为60 d。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为患者就餐之前的血糖标准小于等于7.0 mmol/L, 且用餐之后两小时的血糖含量小于等于8.2 mmol/L, 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有效为患者主要糖尿病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且患者就餐之前血糖标准小于等于8.3 mmol/L, 且用餐之后两小时血糖水平小于等于10.0 mmol/L;无效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都没有变化甚至上升, 患者症状表现也没有变化。 ②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Hb Alc) 以及空腹血糖指标 (FPG) , 并做好详细记录与对比。 ③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研究;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采用t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 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0%, 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Hb Alc指标以及FPG指标上的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 Alc水平与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在Hb Alc水平以及FPG水平上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的对比

对照组中, 出现恶心症状的患者有3 例, 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有2 例,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观察组患者中, 出现恶心症状的患者有1 例, 没有患者出现头晕症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3 讨论

现阶段, 糖尿病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疾病, 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者是胰岛素作用存在障碍而造成的以高血糖特征为主的代谢性疾病。 若长时间持续高血糖以及出现严重代谢紊乱症状将会使患者的全身组织器官尤其是眼、 肾、 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等损害, 甚至是功能障碍与衰竭。 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还会导致失水、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昏迷等[3]。 目前, 我国糖尿病在发病率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糖尿病的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都与患者血糖上升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 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日益年轻化, 尽管一些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然而临床治疗以及预防仍然存在相对较大的难度[4]。 要想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治疗, 必须要高度重视血糖水平的合理化控制, 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实际发病率。 但是, 由于糖尿病属于复杂性质的综合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致病因子不仅包括高血糖因素, 还与代谢水平、血液流变学的紊乱以及患者血液在其微血管当中的流动减慢甚至形成微血栓有着密切关系。 患者的微循环受到阻碍, 进而使患者的血管壁出现损伤, 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微血管病变。 从治疗角度出发, 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是降糖药物治疗, 所以科学选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较强, 且能够适应个体病情发展的降糖药物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 针对单纯性饮食控制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可以对其应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药物治疗, 尤其是伴有肥胖与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肥胖症状[5]。 且针对部分格列苯脲制剂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的患者, 该药物也会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若将盐酸二甲双胍片药物与胰岛素进行联用治疗, 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治疗药物瑞格列奈片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方面、运动锻炼方面以及减轻体重方面, 都不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但是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瑞格列奈片对患者肝肾的损害程度相对较小, 且很少引起严重低血糖, 对患者的心血管负面作用也相对较小, 还不会加速患者的 β细胞功能衰竭, 在糖尿病治疗期间有着较好的治疗顺应性[6]。 在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 采用盐酸二甲双胍以及瑞格列奈药物联用能够抑制患者体内肝葡萄糖生成, 阻滞小肠吸收对于葡萄糖的吸收。 而且盐酸二甲双胍还能够使糖尿病患者通过其他途径来摄取葡萄糖, 进而刺激其胰岛素, 有效提高胰岛素的实际敏感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糖尿病患者在葡萄糖方面的耐受能力, 快速降低患者空腹条件下以及餐后2 h的血糖含量。 其中盐酸二甲双胍药物可以对第一个进餐段内血糖实施合理化调节, 增加患者体内血浆当中的胰岛素分泌, 降低实际血糖含量。 之后再应用瑞格列奈药物进行体内胰岛素调节, 借助胰岛素对患者血糖的调节机制, 有效控制患者血糖。 从某种程度上讲, 瑞格列奈胰岛素作用机制以及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 可以与胰岛素中的 β 细胞膜特殊受体进行结合, 然后使胰岛素 β 细胞膜ATP针对K+的依赖作用关闭, 有效阻止K+外流[7]。 与此同时, 还会使其胰岛素中的 β 细胞膜丧失极性, 使电压得到释放, 究其原因在于运输Ca2+通道通过对患者体内相关胰岛素分泌情况的调节来控制血糖, 最终的治疗效果明显, 安全性高。

该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Hb Alc指标水平以及FPG指标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瑞格列奈片以及盐酸二甲双胍片联用西药治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降低其Hb Al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FPG水平, 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治疗中联用西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4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联用西药方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2.5%, 对照组有效率为70.0%,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且两组Hb Alc指标水平和FPG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存在相对显著的差异 (P<0.05) , 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糖尿病患者进行联用西药治疗,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其治疗有效率, 降低患者的Hb Alc水平以及FPG水平,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联用西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威妮, 姜淼, 郑光,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成药和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1) :299-302.

[2] 郭跃.双补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肠病48例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2) :230.

[3] 刘希宏.中西药物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7) :9-10.

[4] 陈蓉.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4) :73-74.

[5] 姬广伟, 曹兴梅.苦碟子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27 (9) :1178-1179.

[6] 刘平, 廖艳林.五参口服液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8) :16-17.

上一篇:基因突变下一篇:环境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