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

2023-12-08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森林保护工作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呼应的关系,因此需要及时转变思想,进一步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才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离不开有效的森林保护工作,也会对森林资源的集中保护与开发过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详细规划与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做好森林保护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森林保护;林业发展;对策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自然养护林区的全面监管和保护力度,强化采伐管理工作,及时开展季节性的病虫害预防工作。在做好森林保护工作的同时,也需要重点关注林业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珍惜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和管理,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

1 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防火任务艰巨

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潜力和空间是不同的,但是普遍都会面临各种问题,例如防火问题,部分地区的森林存在易燃物比例较大的情况,非常容易出现火灾等重大消防安全事故问题[1]。防火任务艰巨的问题,普遍体现在各类森林山区之中,还会被区域性的干旱气候所影响,尤其在东北和西北林区,消防安全系数普遍偏低。防火任务非常艰巨的地区,其林业发展会存在较多阻碍因素,还会降低森林地区的综合资源利用与保护质量。干旱地区的森林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防火任务的艰巨性不容置喙,但是也非常考验基层林区的自治和防火安全协管能力。很多干旱地区的森林保护区经常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火灾事故,在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上,也会损耗较多森林保护资源,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防火任务艰巨的地区,并未有效形成智能化的火灾监测网络,因此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消防安全事故。

1.2 森林资源管护难度较大

森林资源的管护难度较大,是当前森林保护以及林业发展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因素之一,并且对林地资源、林木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进度产生不良影响。当前很多地区的生态用地面积明显减少,与林地资源管护难度较大有关,并且违法占地行为非常猖獗,并不利于开展相应的基层林场管护和整治工作[2]。基层林业部门也并未申请地方政府机构的支持,因此林地资源的管护难度偏大,也并不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内容。对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综合管护难度也比较大,珍贵林业资源的市场利益价值具有极端化的变化趋势,部分农户也会盲目采伐低价值的树木,对此类行为的惩治工作实施不到位,从而浪费掉更多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林业资源,也能够体现出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国家层面也并未出台完善的补偿机制,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类矛盾和沟通问题。

1.3 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不突出

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不突出,会直接影响到林业发展与森林保护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作用形式,还会对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建全过程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地区会引入一些非木质产业经济发展模式[3],还能够有效带动森林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形式,逐步形成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林业产业综合效益不突出的问题,并且森林资源的整合优势并不明显,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尤其在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林业产业模式过程中,综合效益不突出的现场比较普遍,因此很容易出现生产链或者供应链断裂以及财务成本过高等问题。

2 做好森林保护,促进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引进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管护机制

做好森林保护工作,进一步促进当地林业发展,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管护机制,并需要合理规划与详细设计林木资源和非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路径。当地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整合本地林业产业资源,将森林保护工作置于首位,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以及物联网监控设备引入到森林保护区域内,有效提升自动化管护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森林保护区域的防火安全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监控设备进行精准配置,并定期更换数据存储的零部件,及时监测森林保护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和珍稀动植物品种,还可以实现更加节能高效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但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需要将对应的管护机制贯彻落实到基层林业监管部门之中,才能够并行化处理各项森林保护工作。

2.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

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做好森林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还需要合理规划林木资源的具体配置条件,才能够动态平衡当前有限的森林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路径,也能够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到各项林业经济发展工作体制之中,并对有限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与平衡化设计。通过进一步优化和配置林业经济结构以及资源的方式,可以将林木的市场经济价值与其他关联产业的市场经济价值实现有效链接,并有效平衡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瓶颈因素。

2.3 丰富林业种类,增强多样性保护意识

通过进一步丰富林业种类,增强基层林业人员的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实现以林养林的森林保护工作目标,还可以间接提升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各地区的政府机构和林业管理部门可以将植树造林作为促进就业的主要工作形式,并对特定森林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进行全面观测和管护,才能收获到多样化的森林保护效果。我国森林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若想做到以林养林的保护工作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充分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部分偏远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弱,此时需要重点加强林业人员的全面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够及时贯彻落实各项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对森林保护区域的资源利用过程进行全面详细规划。

结束语

做好森林保护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林业发展,还能够实现更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基层林业管理部门需要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对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及時制定科学有效的林业发展目标和执行策略,才能够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林业资源保护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华.森林保护与可持续林业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2):83-84.

[2]艾向宇,宋云鹏,聂永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20(09):98-99.

[3]邓湘涛.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保护措施探讨[J].山西农经,2020(12):95-96.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1.1 林业资源管理理念的研究

林业资源在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净化了空气,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的生活环境。林业资源的相关产品也依靠于林业资源的优良性而得以发展壮大,林业资源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保证。如果林业部门没有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就会影响林业的发展,为林业资源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不能更好的进行林业生产活动。林业资源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在生产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利用资源优势。

1.2 林业企业对于林权的所有权的配置

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采伐者所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进行实质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进行了宏观调控。要把林业资源的采伐者转变为保护者,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保护林业资源,并且将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在进行林业产品的过程中要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基于这一点。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林业资源的保护,过分的采伐林业资源是不对的,要结合实际的需求情况,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理的开采自然资源。

1.3 林业资源的发展必须借鉴先进的理论

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是有空白页的,林业资源管理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使林业资源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在林业资源管理上借鉴先进的理念,才能保证林业资源更好的发展。由于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进行无休止的砍伐,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浪费林业资源的行为也应该严厉的制止,对人们进行保护林业环境的意识要不断提高,才能使得林业资源的发展得以长久稳定。

2 森林防火措施

2.1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森林保护标语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只是片面强调了不应多焚烧森林等,没有从根本上说明森林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标语终究是口号,是引导人们自愿保护森林,并没有严厉打击违反标语口号的人,终究是一个自愿性的行为。因此,国家和社会要完善和制定森林防火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政策,运用执法手段严厉制止,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破坏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森林防火意识。

2.2 加强对防火认识和防火措施

森林火灾的爆发性极强,是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到的,而且森林的火势蔓延迅速,可能在几个小时不到森林就会化为灰烬,因此,预防森林发生火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各级政府必须把森林防火问题作为环境工作的重点。森林防火的严重性是巨大的,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整个民族生产生活的命脉。国家要不断的完善森林防火的法律政策,尽可能减少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2.3 落实防火责任,加强防火控制

要贯彻落实森林防火责任,使得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就能够更好的对森林防火做出实质性的措施。各个责任单位要把森林防火列在突出的位置上,建立合理的制度方案,完善森林防火的体系。健全制度的同时要进行高效的工作,信息传递的途径要不断迅速及时。领导人必须要对森林防火承担责任和后果,领导人需要亲自的查看手下工作人员对森林防火的能力和工作量,认真的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如果工作人员对工作上不熟悉,领导人要耐心的为其解释,更好的为手下的工作人员做出领导风范和带头引导作用。要不断施压与工作人员,这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压力才有动力。

结束语

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看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问题,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所处环境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林业的发展是极具社会价值的,需要相关政府的积极引导。伴随林业资源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才能够确保森林资源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使林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必须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并加强森林防火。现阶段,国家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仍很薄弱,管理和保护林业资源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在措施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在林业产品进出口方面要进行控制,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1 建设背景

森林资源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具有分布辽阔、系统结构复杂、生长周期长等特点, 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给生产、经营和决策带来诸多不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多种组合形式的资源数据, 实现资源现状管理和动态变化研究的可视化, 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合理化, 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朝阳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就是用数字化手段真实再现朝阳县森林资源状况, 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森林资源及各项林业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它主要有2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3S技术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林业信息数字化;二是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1]。

利用这些最基础的森林资源数据建设朝阳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就可以适时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管理;利用工程造林、林木采伐、使用林地、森林抚育、检查验收等相关数据进行全县森林资源数据实施更新。同时, 朝阳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也为下次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 建设目标

2.1 定性目标

2.1.1 建成县级森林资源数据库

通过全面勘测、调查全县林地资源, 建立县级森林资源数据库, 实时掌握全县各行政区域内林地资源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 并能及时更新, 为科学制定各项工程造林、林木采伐、森林抚育、使用林地设计和检查验收等各项工程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1.2 建成林业自动化办公的综合信息系统

建成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数据、空间图形信息和成果输出等于一体的森林资源信息共享、技术手段先进、成果丰富的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一步加强朝阳县森林资源及规划设计管理, 提高森林经营决策水平和森林资源监测能力,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发展。

2.2 定量目标

全宗单位:1个全宗单位。软件数量:网络版软件1套。用户规模:网络版软件最大并发1 000人。运行时间:网络版软件人工不干涉的不间断运行时间在1 000 h以上。响应时间:页面响应时间小于5 s。数据规模:系统初始化数据规模暂时估算为100 GB;每年增量约50 GB, 未来10a增量约500 GB。存储空间总量预计为600 GB。

3 建设必要性

“建立完善的林业动态监测体系, 整合现有监测资源, 对我国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及其他生态变化实行动态监测, 定期向社会公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设“数字林业”的明确要求。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利用主流IT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移动GIS技术及遥感技术, 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 对全县林地进行全面调查,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形图数据为本底支撑数据, 建立全县林地资源“一个库、一张图、一套表”共享平台以及全县林地更新管理系统[2]。同时, 为后续业务应用的展开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在全县林地更新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按照森林资源与各类专题业务应用的相关要求, 逐步搭建工程造林、林木采伐、使用林地管理、森林抚育、检查验收等业务应用系统, 并通过森林资源调查与管理系统构建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间的更新渠道, 将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及时更新、沉淀到全县森林资源数据库, 真正实现林地“一个库、一张图、一套表”数据管理, 为全县林地资源“一个库、一张图、一套表”共享平台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共同完成全县林地资源统一管理及监测。

4 讨论

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与发展服务, 该应用系统的成功开发是基于朝阳县林业生产现状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研制的。

朝阳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适时地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管理, 实时掌握全县各行政区域内林地资源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 并能及时更新, 为科学制定各项工程造林、林木采伐、森林抚育、使用林地设计, 检查验收等各项工程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偶尔也会出现用户要求与应用技术不到位的情况, 希望在今后的实际应用工程中不断完善, 进一步增强该系统的功能, 为林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摘要: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林业科学管理和发展的基础, 而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的数据源是最基础的数据, 该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及准确性不仅影响该县林业生产、管理和经营, 而且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与发展。县级林业管理部门工作量大, 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差, 人员素质低, 准确性、及时性差, 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又缺乏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应用软件, 可能影响林业事业的科学预测与健康发展, 这也是阻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应用,软件建设

参考文献

[1] 方陆明, 唐丽华, 徐爱俊.县级林业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研究与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22 (3) :249-254.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1 上海市森林资源功能利用现状

低碳、绿色、循环经济成为国际化城市发展的主流, 上海在营造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森林结构相对单一, 森林功能不显著。以顾村郊野公园为例, 在规划建设上虽然注重对森林生态群落互补性的应用, 因地制宜的构建生态景观, 如利用原生态地形、水域条件来促进生态群落的多元化发展。但总的来说, 顾村郊野公园绿色植物种类以樱花为主, 且较为孤立, 未能形成樱花林[1]。二是复合功能不足, 社会功能尤其欠缺。从森林建设总体来看, 不同区位, 不同居住环境对森林的复合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特别是在森林植被群落结构上, 要体现出复合性, 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未能实现有效复合, 在森林多元化功能开发上利用率不足。三是重建设轻管理, 缺乏综合协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森林功能提升的基础, 但对于规划与建设之间的差距问题, 特别是某些规划方案与建设偏差较大。如有些地方森林资源开发存在过度倾向;有些森林资源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不足;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 导致森林资源功能拓展缺乏协调一致。

2 提升上海城市森林资源功能拓展的对策

城市森林资源功能提升与拓展, 需要结合城市居民对森林绿地生态需求实际, 围绕森林功能的多元化来找准差距, 弥补不足。在提升主导功能和追求三效益和谐统一的基础上, 实现森林结构功能的优化和调整。截至2015年, 上海森林覆盖率已达15%。对于上海, 要在森林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社会功能, 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

2.1 对于上海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的优化策略

依据生态学、经济管理理论, 结合上海现有城市森林资源实际, 针对森林资源主导功能将围绕“分类提升、重点优化、循环评建、综合管控”思路, 优化森林资源空间结构, 为多元化功能拓宽奠定基础。

2.1.1 分类提升

结合上海森林资源保护等级实际, 调整人工森林与天然森林的结构, 尤其是对天然森林的保护, 要从科学保育、培植健康多元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水热条件好的区域, 加大人工林的培育, 逐步实现对天然林的利用消耗。

2.1.2 重点优化

针对城市森林主导功能, 认真落实城市森林分级管理制度, 从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 切实保护好城市森林资源。一方面, 成立林政稽查办, 专门查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 在提高造林成果和质量上, 上海出台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加大财政资金补贴, 预计2018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8%;上海在重点林业资源发展上, 将以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园艺健康学等理论为指导, 加大对植被林相改造, 提升不同林种的功能, 推进集约化经营、复合化建设, 如在树种选择上尽量以乔木种植为主, 力求达到林地标准。另外, 在造林上, 上海引入苗木准入制, 在造林苗木上加强监管;借助于植树节等林业建设活动, 加快实现造林目标。

2.1.3 循环评建

城市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的提升与优化, 需要从建设机制、评价机制中来实现动态循环发展。加强对现有林业资源的调查和监测, 建立上海城市森林资源动态数据库系统, 加强林业资源档案管理, 逐级登记造册, 并利用现代遥感技术来实现对林业档案及森林资源的实时掌握。

2.1.4 综合管控

通过建立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等级制度, 以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来确定森林资源经营目标、利用程度, 特别是在经营方式选择上、森林树种培育上, 构建差异化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发挥森林资源潜力[2]。同时, 在统筹发展上, 要打破传统体制束缚, 从森林资源功能提升战略高度实现多头协同, 提升管理水平, 深化森林资源功能拓展。

2.2 构建多元化森林功能的拓展对策

针对上海城市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功能拓展需求, 坚持区域化定位、多元化拓展、时序化开发原则, 对公益林区, 要发挥其生态化功能;同时, 合理兼顾林下生态空间, 拓宽森林资源多元化功能;对于商品林, 要在保障经济功能的同时,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提升城市森林资源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林下养殖、种植中, 渗透复合化经营理念, 开展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化发展。在区域化定位上, 对长江三角洲区域, 从森林旅游发展整体布局上, 以自然条件、环境敏感区、城市发展等方面优化绿化主体结构、补偿结构和绿化核心区域等, 长江城市绿化要素协同一体化发展。对于上海城市区域, 以构建生态城市为导向, 从城市森林规划、城市绿化、沿江海防护林建设上形成多元化功能拓展格局, 充分利用森林景观来发展城市旅游业。

3 结语

上海在经济结构转型及城市功能提升中, 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上海森林资源功能提升与拓展实践中, 要贯彻好国家相关政策, 发挥上海地域特色资源优势, 借助于森林资源建设契机, 推进上海国际化生态大都市的形成。

摘要:森林资源是构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对于城市森林资源, 迫切需要从功能利用上来优化其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海是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工业和航运中心, 然而在上海森林资源功能利用上还存在不足, 特别是在构建森林多元复合功能体系实践中, 迫切需要从分类提升、重点优化、循环评建和综合治理上来实现。

关键词:森林资源,功能,提升,拓展,上海市

参考文献

[1] 达良俊, 杨珏, 霍晓丽.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 (Ⅶ) :上海浦东近自然森林十年间的动态变化及模式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15-23.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1 可比性分析

1.1 调查范围

两期调查均以全市11县区辖区范围为基础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完全一致,调查范围可比。

1.2 调查面积

全市县区级行政界线以云南省民政厅提供的矢量界线为准,本期全市国土面积2 245 231 hm2,与上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所采用的国土面积2 245 520 hm2(县区民政局提)相比减少289 hm2,较差为1/7770,符合精度要求,调查面积可比。

1.3 调查方法和技术标准

调查用图:两期调查均采用卫星影像图作为工作手图,只是本期调查利用的卫星影像图分辨率更高,与前期相比,小班区划可以做到更精细;面积调查:两期面积调查均按层层控制、逐级平差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求算面积;蓄积量调查:两期蓄积量调查均采用小班角规辅助典型选样调查,用形高法计算单位蓄积量;技术标准:两期调查均以《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为技术标准现地进行小班区划及调查,只是新修订的《细则》在林地管理属性和个别林种上有调整,这不影响林地分布和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比较[1,2,3]。综上,调查方法和技术标准可比。

2 间隔期内森林资源的总体变化

间隔期内,昭通市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31.62%增长到34.98%,净增长3.36%;林木绿化率由51.16%增长到57.01%,净增长16.18%;林业用地面积由1 209 060 hm2增长到1 425 360.5 hm2,净增长216 300.5 hm2;活立木蓄积由35 929 830 m3增长到47 196 930 m3,净增长11 267 100 m3;森林蓄积量35 089 910 m3由增长到46 224 750 m3,净增长11 134 840 m3。

3 间隔期林地面积变化

3.1 地类面积变化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辅助林业生产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了93 698 hm2、91 204.3 hm2和87 201.2 hm2;同时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了11 771.1 hm2和46 179.2 hm2。从总体上看,昭通市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17.89%,为林业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间隔期内各地类变化情况见表1。从八大地类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林业用地的利用率显著提高,特别是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增加和宜林地面积的减少,是昭通市各类生态工程和林产业建设稳步推进的标志。

3.2 林种面积变化

间隔期内,昭通市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在林种的调整上均有较大变化,首先是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分别减少了46 371.4 hm2和25 370.9 hm2,其次是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能源林面积分别增加了25 056.4 hm2、32 725.2 hm2和83 249.3 hm2。通过调整,两类林比例由原来的1∶0.685调整为1∶0.854,具体见表2。

从总体上看,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三大地类面积增加了69 288.6 hm2,说明昭通市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停伐方面成效明显。

3.3 非林业部门管理林地的变化

上一轮二类调查把农地上的森林大都归为四旁树(在全市11县区中,只有昭阳区调查了农地上的森林并分类统计),而本轮调查要求按照地类划分标准对其进行调查,但不进行林种的划分,因此,全市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大幅增加见表3。全市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面积增加了162 532.6 hm2,标志着昭通市非基本农田正在向林业产业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贯彻。

4 间隔期森林蓄积变化

4.1 活立木总蓄积变化情况

间隔期内,全市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1 267 100 m3,年均增加1 408 388 m3,增长率为31.4%,其中纯林蓄积量增长最高,增长量为7 245 910 m3,占总增长量的64.3%,各地类蓄积量变化情况见表4。从表4可看出,2008-2016年间,各地类活立木蓄积量均呈上升均势,森林质量的稳步上升,说明昭通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4.2 各林种蓄积量的变化

间隔期内,全市五大林种蓄积量除能源林外,均呈上升趋势,总蓄量增加8 788 140 m3,其中用材林蓄积增长最大,增长5 381 560 m3,年均增长672 695 m3,见表5。其中,能源林蓄积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林种调整和天麻种植。

4.3 森林单位蓄积量的变化

通过天然林停伐、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昭通市森林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按森林类别分,全市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的单位蓄积量分别提高了6.4 m3/hm2和2.6 m3/hm2;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单位蓄积量分别提高了7.7 m3/hm2和6.4 m3/hm2;纯林和混交林分别提高的10.3 m3/hm2和5.2 m3/hm2,尤其是用材林的单位蓄积提高显著,平均增加了10.5 m3/hm2,见表6。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m3)

(单位:m3)

单位:m3/hm2)

5 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5.1 多措并举,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间隔期内,森林覆盖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森林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且在全省16州市中仍居末位。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一是造林,二是提高有林地占比。

通过长防、天保、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建设,成片的宜林地和25°以上的陡坡耕地已基本绿化。根据本轮二类调查结果统计,全市仅有宜林地面积26 097.2 hm2,且大都呈零星分布;林中、林间有部分小块状或带状农地(大都在667 m2以下),这些农地或因交通不便、耕作困难,或因青壮年外出打工,无人耕种,大都撂荒。把这些宜林地或零星耕地化零为整,纳入林地范畴,造林绿化,是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的途径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有其他灌木林482 791.5 hm2,如果通过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把这部分林地中的50%变为有林地,那么,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0.75%。

5.2 护、改、抚结合,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森林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昭通市林业用地面积1 425 360.5 hm2,总蓄积量46 224 750 m3,平均蓄积量32.4m3/hm2;有林地面积712 275.8 hm2,有林地蓄积45 150 890 m3,平均单位蓄积量63.4 m3/hm2,两个平均数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全市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森林生态环境均不够理想,那么如何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今后全市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低于全市有林地单位蓄积量的县区有昭阳、鲁甸、盐津、大关、永善、彝良和威信,占11县区的63.6%。加大这些县区低效林的抚育和改造工作,同时全面禁伐天然林,实施管、护并举;改、抚结合的措施应是提高全市森林质量的主要途径。

5.3 加大科技投入、集约化发展林业产业

根据调查结果,全市有经济林木面积145 068.4 hm2,其中规模上千公顷的有板栗、梨、李、樱桃、枇杷、黄柏和柑橘等;上万公顷的有竹子、花椒、核桃,可谓规模可观,但都存在聚集度、产量、质量不高,精深加工极少的问题,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依然突出。“大资源、小产业”不能为林木所有者提供应有的经济效益,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精深加工产业链还未形成。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集约化经营应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昭通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6年两次“二调”成果资料,分析昭通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提高森林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针对昭通市森林资源空间格局、数量、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对策,昭通市

参考文献

[1] 姚立严,林耿.广东省新兴县2013-2014年森林资源动变化分析[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64-67.

[2] 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Z].2013.

分析森林资源保护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行,我国林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林业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给林业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所以,应该了解目前林业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提高林业工程的管理能力,为林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存在问题;策略

过快的发展很容易造成结构不稳,也会忽视很多基础问题。当林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暴露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林业工程中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还会带来更多社会经济问题。所以,为了解决目前我国林业养护面临的问题,应该针对林业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协助发展好林业工程的养护技术,为林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1   我国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的现状

1.1   专业的管理要求、法律不完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林业工程建设中,对于专业的树木养护管理技术缺乏一个专业的管理机制,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对于树木养护管理中很多的要求和事项缺乏依据,也有很多的执行漏洞,让很多工作的开展不能正常进行。

对于养护管理技术人员来说,目前的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储备较少,相关专业的管理机构也比较匮乏。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专业人员储备不足的原因之一。

1.2   病虫灾害频发,对森林资源保护措施较少

近些年林木工程中病虫灾害越来越频发,这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病虫灾害的频发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林木的预防工作和之后的治理工作不达标。在现在的林业工作中,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还是停留在之前的角度上。多种原因造成树木养护管理技术的问题重重,给林木工程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3   林木生长环境不太乐观

在林木生长的环境中,主要影响的因素包括人为和自然两类。其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林木生长环境的变化目前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无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只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人为缓解和帮助创造良好的树木生长环境。人为影响因素对于树木的生长环境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如对树木的偷盗砍伐、人为地破坏环境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等,对林木生长的土壤造成大量流失和破坏,这些因素对林木的生长环境来说是巨大的破坏,对树木养护管理技术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2   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的策略

2.1   健全管理制度,培養专业人才

为缓解目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应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地,对未来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储备,为树木养护管理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推进林木工程的建设工作。

由于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林木工作中的许多漏洞。所以,应该针对现有制度中不完善、不合理的条例进行完善和改进,并且应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让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林木工程工作的开展进行管理,并设立管理的考核方案,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林木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制度依据。

2.2   加大对病虫灾害的防治工作,增加林木的保护措施

在林木工程建设中,关于病虫灾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所以为了应对这一状况,在平时的林木工程建设工程中就应该注重森林的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在“防”上做好重要的预防工作,如设立树木的“成长日记”、定期检查区域内树木的生长环境等,争取在病虫灾害发生前就及时遏制。另外,在“治”上也不能懈怠,需要及时跟进树木的治理工作,如果情况严重还需要做好隔离工作,以免病虫灾害的进一步扩散。

另外,对于树木的保护措施也应该增加力度。如冬季对于不耐寒的树木或者珍贵树木资源做好御寒措施,在树干上包裹防寒物质等;对生长发育状态不好的树木进行“输液”,保证其“健康生长”;对区域内树木生长环境中的杂草或者藤蔓进行处理,这些植物会吸收树木的养分和水分,阻碍树木的生长发育,如某些藤蔓在生长过程中会绞死树木,对林木资源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应定期对其进行清理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对树木简单、直接又有效的保护措施[1]。

2.3   创建良好的林木生长环境,跟进水源、肥料等的供给

需要注意对水源、肥料等营养成分的数量把控,过犹不及时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创建良好的林木生长环境,包括对于区域内人为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树木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人为影响因素,可以一方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建设,让人们认识森林资源和国家林木工程的重要性,减少偷盗砍伐等破坏树木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人为行动的监管工作,对区域内的树木区域和人类生活区域进行“划地而分”,将树木生长区域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树木生长环境的影响[2]。

为创造树木良好的生长环境,除人类活动不好的影响因素外,还需要人类对树木生长环境进行人为的积极干涉。例如:对区域内树木的水源把控,合理浇水保证树木健康生长;对树木生长的土壤进行人工施肥,保证树木能从土壤中汲取足够的养分和让其生长的营养物质。

3   结束语

林业工程养护技术是我国林业工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绿色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分析目前林业工程养护技术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是刻不容缓的。只有解决好林业工程中养护管理技术的问题,才能让林业工程得到更大的发展推动力,进一步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 1 ] 赵琳.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的运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9,42(23):203-204.

[ 2 ] 闫苹苹.探析新时期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19(14):174-175.

上一篇:信息平台电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论文范文